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如何理解民主是具體的歷史過程

如何理解民主是具體的歷史過程

發布時間:2022-04-26 12:25:39

Ⅰ 中國古代所說的民主的含義是什麼

民主一詞源於希臘字"demos",意為人民。其定義為:在一定的階級范圍內,按照平等和少數服從多數原則來共同管理國家事務的國家制度。在民主體制下,人民擁有超越立法者和政府的最高主權.盡管世界各民主政體間存在細微差異,但民主政府有著區別於其他政府形式的特定原則和運作方式。民主是由全體公民——直接或通過他們自由選出的代表——行使權力和公民責任的政府。民主是保護人類自由的一系列原則和行為方式;它是自由的體制化表現。民主是以多數決定、同時尊重個人與少數人的權利為原則。所有民主國家都在尊重多數人意願的同時,極力保護個人與少數群體的基本權利。民主國家注意不使中央政府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政府權力分散到地區和地方,並且理解,地方政府必須最大程度地對人民敞開和對他們的要求做出反應。

民主政府知道其首要職能是保護言論和宗教自由等基本人權,保護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權利,保護人們組織和充份參與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的機會。民主國家定期舉行全體公民參與的自由和公正的選舉。民主國家的選舉不會成為獨裁者或單一政黨的門面裝飾,而是爭取人民支持的真正角逐。民主使政府遵循法治,確保全體公民獲得平等的法律保護,其權利受到司法體制的保護。民主體制多種多樣,反映著每個國家各自的政治、社會和文化生活特點。決定民主體制的是其基本原則,而不是某種特定形式。在民主國家,公民不僅享有權利,而且負有參與政治體制的責任,而他們的權利和自由也正是通過這一體製得到保護。民主社會奉行容忍、合作和妥協的價值觀念。民主國家認識到,達成共識需要妥協,而且時常無法達成共識。用聖雄甘地(Mahatma Gandhi)的話說:"不寬容本身就是一種暴力,是妨礙真正民主精神發展的障礙。"

Ⅱ 人民民主原則的內涵和歷史演變過程

人民民主原則:
民主:民主是指在一定階級范圍內,按照平等的原則和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來共同管理國家事務的國家制度。
歷史演變過程:
雅典民主是最早期而又最知名的民主制度,民主一詞也是在前五世紀於古希臘出現的。在這段時間之前的記載都斷斷續續的,不過希俄斯島(Chios)的記載顯示島上在公元前575-550年之間就出現了公民的議會和大會。投票的權利逐漸擴展,從原本的一小群地主貴族擴展至所有受過義務軍事訓練的公民,公民的年齡限制通常是20歲以上。而婦女、奴隸、和外籍人士則無法擁有公民權,使得全雅典只有10分之1或更少的人口才有資格投票。所有雅典公民(奴隸,底層人民除外)都有資格投票決定創立法律、向某個國家開戰,同時所有公民都可以在大會上演講。這種形式的政府被稱為直接民主制。雅典城邦在前323年遭到馬其頓的擊敗,民主制度隨之被徹底廢除。
代議制的民主可以說是從羅馬共和國時期的元老院展開的。在中世紀時期也有幾種不同的民主形式出現,從近乎寡頭政治的制度到試圖實行完全民主的制度都有。包括了冰島的國會(Althing)、中世紀義大利的城邦、中世紀愛爾蘭的大會制度(Tuath)、斯拉夫國家的人民議會制度(Veche)、以及斯堪的納維亞國家的議會制度。除此之外,一些人認為印度的十六王國(महाजनपद, 前500年左右)和北美的易洛魁聯盟(約西元前2世紀一直至現在)也都擁有民主的原則或成分。
英國是在中世紀里第一個邁向徹底民主制度的國家,也是世界現存的最早實行民主制度的國家。大憲章限定了國王的權力,替民主紮下根基。英格蘭在1265年產生第一屆國會,原本只有少數比率的人口才能投票,同時選舉制度也有許多弊病如腐敗選區(Rotten borough)的存在。召集或解散國會與否則是全憑國王的意願(通常是當國王或女王需要資金時才會召集)。在1688年的光榮革命後,現在英國境內的英格蘭和蘇格蘭同時成為了君主立憲制的國家,並在1707年正式完成合並。英國國會從此定期的召開,不過仍然會受君主權力的影響。在這段時期輝格黨和托利黨互相競爭的兩黨制度也開始發展。國會在決策和立法上的權力也逐漸增加,到了維多利亞女王的時期,君主已經變成有名無實的領袖了。
美國可以被視為是第一個自由民主制的國家,有著較為寬松的選舉許可權制(雖然最初仍有針對財產和性別的限制、以及奴隸的存在)美國憲法也保障了人民的權利和自由。
在幾年之後,法國大革命發布了人權和公民權宣言,也出現了由男性選出的國民議會,不過僅只維持了短暫的時間。
在19世紀晚期之前,自由民主制的國家並不多,而且維持的時間大多相當短暫。許多國家和地區都自稱首先實行了普遍選舉權。
20世紀的民主化浪潮
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越來越多國家接受了民主制度。這張2008年3月的地圖顯示世界上的政府對於民主的態度。
政府宣稱擁有民主制度(不等於實際上民主)
政府並不宣稱擁有民主制度(民主指數亦低於2.0)
在20世紀里接連出現了數波的「民主化浪潮」,許多都是因為戰爭、革命、去殖民化和經濟情況產生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及奧斯曼帝國和奧匈帝國的瓦解使歐洲產生了許多新的民族國家,其中大多數都採用了名義上的民主制度。成年女性在1920年代逐漸獲得選舉權。法西斯社會運動的崛起,納粹德國、義大利的墨索里尼、西班牙的弗朗西斯科·佛朗哥、和葡萄牙的薩拉查等獨裁政權的出現,都大為限制了1930年代的民主發展,使1930年代被稱為「獨裁者的年代」。其中納粹黨首希特勒1933年經由民主選舉勝出獲得德國總理職位,然後在德國全民狂熱的民族主義情緒中轉為獨裁統治。而大多數殖民地國家的狀況則依然未受影響。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果則扭轉了西歐的這種趨勢。在同盟國佔領下的德國和日本成功的進行民主化,成為後來政權改革的理論模型。大多數東歐國家則成為非民主的蘇聯衛星國。二戰之後也產生了去殖民化的浪潮,而那些新獨立的國家大多也採取了名義上的民主制度。
在二戰後,大多數西方民主國家都採取了自由市場經濟,並發展出福利國家制度—反應出其選民和政黨的一般共識。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西方國家和共產國家都有相當高的經濟成長。到了1960年代,絕大多數民族國家在名義上都採納了民主制度,不過世界上大多數人口所生活的國家依然都只有不實的選舉制度,民主制度也沒有徹底實行(尤其是在共產國家和前殖民地國家)。
在接下來的民主化浪潮中,則使許多國家出現了真正的自由民主制。南美洲的一些軍事獨裁國家在1980年代初期轉變為民主制度。
目前自由民主制的國家數量是有史以來的最高點,而且仍繼續增長。因此,許多人推測這波潮流會一直持續下去,直到自由民主製成為人類社會的普遍標准為止。這種預言成為弗朗西斯·福山的「歷史終點」(End of History)的理論核心。

Ⅲ 民主是具體的,不是抽象的。這話如何理解

其實民主是具體的,也是抽象的。
民主是具體的,不是抽象的。--你這句話是說民主要做而不是僅僅說說而已。
抽象指什麼?指的只是概念的東西。具體指什麼?指的要在實際上有體現。

Ⅳ 如何理解民主都是具體的, 相對的;而不是抽象的 ,絕對的

這其實是與我國堅持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相一致的。真理是具體的,是相對的。民主作為人類政治發展的一個重要產物當然是具體的,是依每個國家的具體形勢和歷史發展而定的,不是一成不變的,也不是全都是一樣的。絕對的民主是不存在,除非這個國家只有一個人,只有相對的民主。美國一直宣稱他們國家是民主的,但一個不民主的事實是美國的總統都是大資本家。人民雖然有一張選票,但這張選票是用來選別人的。這種民主有什麼用?

Ⅳ 怎樣正確理解社會的民主、自由和人權

書本上是這樣解釋的:
社會主義民主建立在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上,是為廣大勞動人民所享有的民主。社會主義民主是多數人的民主,是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最高形態的民主,它的本質就是人民當家作主,它和資本主義民主的最大不同在於廣大人民群眾翻身做了主人,獲得了管理國家和社會的權利。社會主義民主是真實的民主。它公開承認自身的階級性,認為統治階級的民主就意味著對於被統治者的專政,民主和專政,兩個方面,相輔相成。
民主建設是逐步發展的歷史過程,它的發展程度同一定的經濟文化狀況相關聯。由於我國還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現在我國社會主義民主形式仍不夠完備,還有許多地方需要豐富和完善。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需要從我國的國情出發,在黨的領導下有步驟、有秩序地推進。
社會主義自由解決了資本主義自由無法解決的最廣大勞動人民群眾實際行使自由權利的問題。勞動人民當家作主,政權在人民手中,這是最大的政治自由;公有制為主體,從經濟基礎上鏟除了金錢對自由的束縛。與此同時,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使人們在思想上獲得了空前自由。
人權作為權利的一般表現形式,是社會的產物。人權的基礎是生命的生存和發展。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生存權和發展權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人權。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大力組織扶貧開發,解決了幾億人口的溫飽問題。它充分證明社會主義對人的生存權和發展權的高度重視。人權是具體的、相對的,不是抽象的、絕對的,與一個國家的政治狀況、經濟發展、歷史傳統、文化結構和整個社會的發展水平有很大關系。由於我國經濟文化的發展比較落後,我們現在建設的社會主義還是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實現社會主義民主自由人權的經濟文化條件很不充分,我們必須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力,集中力量提高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
民主、自由、人權,核心是民主。公民權利的實現和發展,都要通過國家政權,依賴國家政權。只有人民掌握政權,鞏固和發展政權,人民才會擁有真正屬於自己的民主、自由和權利。
總之,社會主義的民主、自由和人權本質上優於和高於資本主義,在實現民主、自由和人權方面不受資本和金錢的束縛。但如同社會主義本質的充分實現需要一個過程一樣,社會主義的民主、自由和人權的充分實現也需要有一個歷史過程,需要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逐步創造條件,同時需要不斷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民主、自由和人權的具體實現形式,以保障人民依法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當家作主。

而實際情況就正好相反啦。哈哈。
我國現在還是個不太民主的國家,在這方面落後與我們周邊的韓國,日本,以及台灣。
其實我們國家的制度准確來說是官僚資本主義制度

Ⅵ 如何理解和把握發展黨內民主和堅持民主集中制的關系

推進黨內民主要釐清一些長期以來在理論上含混不清的觀點。比如黨內民主與民主集中制原則究竟是什麼關系?是把黨內民主看作是被民主集中制原則所包含——即民主集中制原則中的「民主」部分,還是有著自身內涵的黨內根本原則?這是發展黨內民主無法繞開的理論難點,目前已經有一些文章對此展開討論。本文在此提出一些粗淺認識。
一、民主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本質屬性
從一般意義上看,民主是具體的又是歷史的,民主既是國家制度和社會政治形態,又可以是組織的結合方式。從國家制度和社會政治形態角度看,民主首先具有階級性。從組織結合方式看,黨內民主是民主的一般規則和一般原理在政黨內的運用和體現。政黨本身是民主的產物,民主是政黨的靈魂,民主是構成政黨(本身固有)的基本要素。政黨是民主政治的載體,是追求民主、實現民主的重要工具(除了法西斯政黨,這是政黨的畸變)。近代社會以來,「政黨是民主政治的最重要的工具」。「政黨創造出民主政治,現代民主政體不容置疑地與政黨制度互棲共生。」(《政治科學》[美]邁克爾·羅斯金等著,華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216頁)為工人階級爭得民主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奮斗目標之一,這一奮斗目標規定了馬克思主義政黨必須是完全民主的。
對於政黨來說,任何一個政黨組織都不可缺少三個最基本的要素:政黨成員、組織體系、黨內關系。人是構成任何一個團體的必備要素,沒有政黨成員就不成其為政黨組織。政黨無論規模大小,必然有其內部構架而成為一個組織系統,組織是政黨不可缺少的另一要素。在組織系統中,必然存在內部成員之間的相互影響與相互作用,即黨內關系。黨內關系的性狀在相當程度上決定著政黨的生機活力與活動效率。所以,黨內關系同樣是政黨的基本要素之一。
成員:政黨成員是特定階級、群體中有共同利益追求、有共同政治信仰,為共同的奮斗目標走到一起——即志同而道合的人。政黨是這些人的自願結合體。政黨內成員之間最本質的關系就是「同志」關系。即政黨成員彼此地位平等、權利平等。沒有平等就不可能有黨內民主。
組織:從政治上的「志同」到實踐活動中的「道合」,這其中關鍵在於組織。任何一個人群沒有一定的組織度就不具備任何行動力。為著行動力的獲得,人群必須結成一個整體,這必然要集中。集中是一切組織活動所固有的要求,否則組織就無法作為一個整體來行動。組織的含義之一就是集中。行動力獲得程度的大小取決於組織的集中程度,而組織的集中程度往往取決於實際環境對政黨行動的要求和政黨對目標實現途徑的選擇。
關系:黨內成員的關系,在本質上是排除身份、地位、金錢、智力等自然的和社會的差別,而以「志同道合」為基礎、以黨員權利一律平等為本位的合作奮斗關系。這一合作奮斗關系決定了民主是黨內合作奮斗關系的基本形態。沒有充分的黨內民主,就不是一個完全意義上的馬克思主義政黨。
所謂關系,一定是在實踐活動中結成並通過實踐活動而顯現出來。而要維持特定的關系,就必須對實踐活動提出特定的規則要求。黨內成員之間的合作奮斗關系必然規定了,黨內民主是黨內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則,正常健康的黨內生活只能在黨內民主原則指導下形成。

黨內民主最基本的是這幾方面:(1)黨內的權力授受關系。黨內權力機關的權力由全體黨員所共同授予,黨員有最終收回委託權力的權利。(2)黨員民主權利對黨內權力的制約監督關系。黨內權力活動的底線是不侵害黨員民主權利,不違背黨員共同意志。(3)黨內的「主僕關系」。黨員是黨內的權力主體,黨的各級領導機關和幹部是黨員委託授權的權力執行主體,黨員和幹部之間的關系是主人與僕人的關系,黨員擁有對黨的機關和幹部進行批評、質詢、彈劾、罷免的權利。由這三方面的基本關系所決定,黨內政治生活中不可違背的民主原則主要有:平等原則;充分體現真實意志的選舉原則;監督原則;公開原則;多數決定原則;嚴格遵守黨的章程與紀律規定的原則。
黨內民主原則體現於黨內政治生活的全過程和各個方面,其中最本質的是以下兩點:一是黨員居於黨內的權力主體地位,嚴格制約和監督黨內各級領導幹部。恩格斯曾經指出:「要進行無情的自我批評」,「不要再總是過分客氣地對待黨內的官吏——自己的僕人,不要再總是把他們當作完美無缺的官僚,百依百順地服從他們,而不進行批評。」(《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8卷,第33頁)列寧、毛澤東、鄧小平等都提出反對黨內的個人崇拜,把黨的各級領導幹部直至黨的領袖置於黨組織和黨員的嚴格監督之下。
二是黨員在黨內充分而自由地發表意見。恩格斯在1890年指出:「黨已經很大,在黨內絕對自由地交換意見是必要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37卷,第435頁)列寧多次強調這樣一個思想:「應當對黨內的問題廣泛地展開自由的討論,對黨內生活中各種現象展開自由的同志式的批評和評論」。(《列寧全集》第2版,第12卷,第362頁)。中國共產黨則在實踐中創造了「批評和自我批評」方式,使黨內政治生活有了明確的載體。實踐證明,這兩點成為衡量黨內政治生活是否正常健康的主要標志。
二、究竟如何理解民主集中制的內涵
政黨是一個行動的政治組織。政黨要把自己的政治綱領付諸實踐,必然要求有行動的統一。組織就意味著集中,集中是達到行動一致的中介。集中無論以什麼形態出現,都是政黨組織得以維持、運轉、延續和進行活動的必要條件,否則政黨就無法作為一個整體來行動。馬克思主義政黨從一誕生起,就是作為一個戰斗的整體來行動的,民主集中制是黨的根本組織原則。對民主集中制的內涵如何理解,長期以來一直存在著爭論。筆者以為,對民主與集中關系的理解,有幾點還需要提出來討論。
第一,在對民主集中制問題上,以往我們常常將民主與集中作為一個層面上的對置物來理解,
將這兩者看作是對立的統一。但是,從政黨實際活動角度來考察,民主與集中其實不在一個層面上,兩者之間的對立統一關系似難以成立。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動態運行顯示出,馬克思主義政黨由內而外、由隱深到顯現有三層結構:

最隱深的層次是黨內關系,黨內關系狀態常常表現在黨內生活領域中。在黨內關系層面上,民主是其最本質的屬性和要求,其對置面是意志的專斷和可能出現的專權。中間的層次是黨內結構,表現為黨內的組織體系和制度運轉狀態。在黨內結構層面上,集中是基本要求,黨員必須按照一定的制度要求有機地結合為一個整體,並通過制度的運轉使全黨結成一個整體系統。其對置面是分散主義或無政府主義。顯現在外的層次是政黨活動,表現為一系列的政黨行動。在政黨活動層面上,行動一致是最根本的要求。其對置面是各自為政、各行其是。從政黨運行的這三個層面剖析可以看出,民主與集中並不是相互對置的,而是分別處在不同層面上,對民主與集中關系的分析,似可以從政黨活動中這三個層次內在聯系與轉換的角度去分析。
第二,不能以線性思維和等級觀念來看待黨內民主和黨內集中。民主是政黨的根本屬性,集中是政黨的組織原則,集中必須具有高度的權威,民主和集中統一於政黨活動之中。政黨要統一行動,必須形成整體意志,集中的實質是黨員個體意志對全黨整體意志的服從,集中的權威來源於全黨整體意志的權威。整體意志是黨的組織中黨員共同意志的體現,對全體黨員都具有約束力,因此黨組織的整體意志具有最大的權威性。從民主本源意義解讀民主集中制,其含義只能是民主的歸宿是形成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權威意志,任何人不得凌駕於黨員共同意志之上。
究竟什麼叫組織,什麼叫服從組織?實踐中往往有些同志把「書記」看成是組織,把普通黨員服從書記稱為「服從組織」,這需要糾正。從民主——這個黨的基本屬性看,所謂組織,不僅是指把黨員有機結合在一起的有形的結構體系,更重要的是在這個結構體系中按一定黨內民主制度所形成的黨員共同意志。所謂服從組織,決不是指黨員服從書記,而是指黨員個體意志(包括黨組織的領導幹部)服從黨組織的整體意志。事實上,在黨員把共同意志的執行權委託給黨的一級機構和書記後,「書記」和黨的機構就獲得了一定的權威,在黨內說話就有相當的影響力。這就尤其需要防止某些幹部濫用組織——黨員共同意志的權威,尤其需要組織——黨員共同意志對機構和幹部加以必要的約束。由此,就黨內民主來講,不能把黨內民主線性地理解為「集中指導下的民主」,即理解為自上而下的、在上級領導意圖指導下的下級組織內的「民主」。就黨內集中而言,也不能看作是過程性的「民主基礎上的集中」,而應當理解為遵守黨內民主的制度程序,實行黨內民主生活的制度化、程序化,防止和反對黨的活動中(包括黨內生活和黨的政治實踐)可能出現的無序現象。
第三,實際上如何理解集中,也是對民主與集中關系爭論的一個疑點。集中可以理解為權力意志的集中,也可以理解為形成共同意志的集中。這可以簡單概括為是專制的集中,還是民主的集中。其本質區別在於:專制的集中是以權力意志集中為基礎和核心的,以權力意志來
限制和取代黨員的獨立意志;而民主的集中,則是黨內絕大多數人在形成共同認識基礎上所產生的共同意志,而不是對絕大多數人共同意志的背離和侵犯。馬克思恩格斯強調黨內民主,也強調權威。相對於早期工人政黨中存在的黨內少數人專制的現象,馬克思恩格斯強調黨內民主;在反對巴枯寧無政府主義的斗爭中,馬克思和恩格斯強調集中和權威的必要。集中作為政黨組織活動的要素不能缺失,它可以防止黨內的意志渙散造成黨內行動混亂。

三、黨內民主與黨內管理職權集中之間的關系
只要形成組織,就勢必產生組織內部的管理需要,通過組織管理來實現良好的溝通、協調,以使組織獲得很強的行動力。政黨規模影響到政黨內部的民主形態。政黨規模小,則無論是在黨的活動還是在黨內管理事務上,都可以以直接民主的形態,達成全黨的意志集中、行動統一。在此,民主與集中可以看作同一個過程。政黨規模越大,越必然採用代表制民主,即授權式民主。恩格斯曾經說過:當一個政黨還只是地區性的組織,那麼就不是完全意義上的政黨,而只有全國范圍的政黨,才可能是真正意義上的政黨。由此,政黨內部必然形成橫向、縱向的組織體系和組織網路,這就必然產生政黨內部自身管理的需要,以及黨內管理事務的復雜性。
黨內管理,在縱向上構成黨的上下級組織之間、黨的中央組織與全黨各級組織之間的層級體系與層級關系;在橫向上構成黨員個體與黨的一級組織整體之間、黨內各級組織中權力機關與執行機關之間、黨的執行機關與工作職能機構之間、黨員個體與黨內工作職能機構之間以及黨內各工作職能機構之間的關系。
由此,黨內生活中的民主關系與管理黨內事務的職權集中之間,客觀上形成了相對意義上的悖論和實際博弈。這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的情況:一是,黨員本來是黨內的權力主體,是黨內事務的主人。但是當黨員將權力委託出去後,有可能使執行主體憑借所獲得的委託權力,脫離黨員的控制,甚至反過來控制、驅使黨員。二是,黨內管理的職權是由黨內權力委託執行中派生出來的。承擔黨內事務管理的黨內職能部門所擁有和行使的是為履行一定管理職能所需要的工作職權。但是,如果搞得不好,有可能出現某些黨內職能部門把工作職權演變為黨內的政治特權,再以黨的整體名義來控制、驅使黨員,限制黨員權利。在一個黨長期執政的條件下,執政黨的黨內權力也可能憑借執政地位而與國家權力力量結合在一起,「名正言順」地謀取部門和某些個人的利益,將少數人不正當的利益行為「合法化」甚至「神聖化」。由此,黨內的權力委託與委託執行,黨內的工作職權行使,如果沒有一整套健全有效而權威的制度約束,則很可能出現事實上的「寡頭統治」現象。這對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破壞力將相當大,在某種程度上其危害甚至超過黨內腐敗分子。
四、必須研究政治生態環境對黨內民主的影響
民主是政黨的內在屬性,是政黨活動的基本目標。但政黨用什麼樣的手段去實現與維護民主,
則取決於黨所處的政治生態環境。不僅如此,政治生態還直接影響到黨內民主政治原則與黨內集中組織要求之間的關系。在封建專制的政治生態環境中,馬克思主義政黨實現民主目標,不能用民主政治的方式,而只能是用不民主的方式實現——即暴力革命的手段。因此,政黨是作為一個有著政治目標的軍事組織而行動的,政黨組織相當程度地軍事化了。軍事化的組織恰恰最強調集中,否則就無法取得行動的預期目的。而當政黨所處的政治生態環境發生根本變化後,還長期延續戰爭環境的軍事化運作機制,就必然導致黨內權力集中到少數領導機關和個人手裡,憑借黨內權力的集中而壓制黨內民主的現象產生。

以往,我們常常脫離政黨的政治生態環境背景,孤立地談論民主集中制,結果列寧在民主集中制問題上的一個重要思想至今未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和研究。列寧認為,組織原則不能同黨內民主的本質屬性混為一談,組織形態不能同黨的組織原則混為一談,組織原則與組織原則的實行方式不能混為一談。
在專制恐怖和戰爭環境中,列寧提出民主集中制原則的實行方式是黨內嚴格的集中制和戰時命令制,但當戰爭結束轉入和平建設環境後,列寧特別強調黨內民主問題。執政後,列寧提出了加強黨內民主、遵循黨內民主政治原則而設置黨內權力構架和權力運行機制的一系列思想觀點。但是,後來斯大林片面強調了黨內集中的要求,並用一系列正式與非正式的制度安排來確保黨內集中,基本丟棄了黨內民主這一靈魂,把民主集中制演變成權力集中制。斯大林時期的蘇聯黨建設模式對中國共產黨有相當大的影響,加之在黨的建設上長期未能擺脫革命與戰爭的思維和戰時狀態機制的影響,黨內民主集中制長期未能得到很好的健全,必然導致黨內民主長期未能得到很好的發展。
綜上所述,黨內民主這一根本政治原則相對於民主集中制這一根本組織原則,不能不居於更為根本的地位。只有在堅持黨內民主這一根本政治原則基礎之上,並在這一根本政治原則指導下,才能正確理解和執行黨的民主集中制組織原則。離開這一點,黨內民主集中制就可能蛻變為以集中為名義的實際上的權力意志專斷,結果完全背離政黨的民主屬性,也難以保證政黨活動的正確開展。

Ⅶ 怎樣理解「民主」和「民主政治」

民主、民主制或民主主義(Democracy),原意指人民的權力[1]:4722;從其現代字面上來看,即主權在民-「人民(全民)是為國家的主人」。
民主用於國家形式,即成為一種國家制度[1]:4722。至於民主的統治方法、以及其「人民」的構成范圍則有許多不同的定義,現在一般是由多數進行統治。與「專制」相對立[1]:4722。民主通常被人與寡頭政治和獨裁政治相比較,在這兩種制度下政治權力高度集中於少數,而沒有如民主政治由人民控制。民主不僅指政體,首先指國體[1]:4722。狹義的民主一詞經常被使用於描述國家的政治,民主的原則也適用於其他有著統治行為存在的領域。平常所說的民主作風、民主原則、言論自由等民主權利,都從民主之含義派生而來[1]:4722。廣義的民主應該是人民當家做主,既在一個完整的民主的社會里人們從一出生就平等,人們不僅對社會生產資料有共同的佔有權的同時人們對社會也負有相應的責任與義務,也就是『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社會框架的基礎上,再建立起社會的法律法規以及對政權控制的選舉權與被選舉權等等。

Ⅷ 為什麼說實現社會主義民主是一個長期過程

為什麼說實現社會主義民主是一個長期過程?
首先,社會主義民主有國家形態和非國家形態之分,人民群眾管理國家的民主,即政治生活的民主,屬於國家形態的民主;人民群眾管理經濟、管理文化、管理社會事務,即經濟生活、文化生活和社會生活的民主,屬於非國家形態的民主。兩種形態的民主密切聯系,互為條件。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以後,國家形態的社會主義民主得到確立,這與資本主義民主相比,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這是我們分析問題的基本立足點。如果否認這個變化,看不到社會主義民主取代資本主義民主實現了民主形態的巨大跨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廣泛民主權利的實現提供了根本的保障,就必然會在對社會主義民主的認識上犯錯誤。例如,有人以「文革」中發生過一些有違人道的現象而認為社會主義就是非人的社會,有人以我國社會當前仍存在一些不民主的現象而從根本否定社會主義民主,這都是極片面的理解,沒有看到問題的主流,抓住問題的實質。
其次,社會主義民主有一個完善和健全的過程。在強調社會主義民主的根本性質和重大意義的同時,我們要明確社會主義基本民主制度的建立並不等於社會主義民主就立刻完全實現了。這是因為,第一,當今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的,是經濟和文化比較落後的國家。在社會主義社會誕生以後,舊社會遺留下來的政治思想影響,諸如官僚主義、特權思想、封建專制主義思想會長期存在,成為社會主義民主進程的歷史包袱,嚴重地阻礙著社會主義民主的實現。而如何徹底清除封建社會上層建築和意識形態領域的餘毒,這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歷程中,是比實行土地制度的改革、摧毀舊制度的經濟基礎更為艱巨、更為長期、更為復雜的任務。與這些思想進行斗爭,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第二,社會主義民主的發展程度,在根本上受經濟文化發展水平所制約。社會主義民主是建立在社會主義經濟基礎之上的,受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制約。經濟文化水平落後,是發揚社會主義民主的重大障礙之一。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建立和完善,需要有一個伴隨社會經濟文化發展進步而循序漸進的歷史過程。從社會主義民主的實踐來看,沒有較高的文化科學水平,就不能直接參加國家的管理。要作到絕大多數公民都能直接參加國家的管理,必須加速國家的經濟建設過程,必須大大提高全民的文化科學水平。第三,要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並使其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的政治生活習慣,也需要一個過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要實現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必須從國家制度上,從國家機關的活動准則上,向著不斷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方向進行改革。這就需要一個不斷地學習、總結、探索的過程。就廣大人民群眾來講,如何具體地行使自己當家作主的權利,也還需要一個不斷學習、適應和習慣的過程。
從以上三個角度看,健全和完善社會主義的民主制度,必須有一個不斷發展的歷史過程。這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現實社會中存在的不民主現象從一定意義上講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但它們不符合社會主義民主的要求,必將在社會主義民主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得到克服。
最後,從具體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思路來看,要將民主的本質和民主的實現形式相對區別開來,努力探索充分體現無產階級民主的民主實現形式,這是解決民主的應然和實然之間矛盾的關鍵。「不重視研究和解決社會主義民主的實現形式問題,似乎只要我們黨是代表人民群眾的,只要我們的國家政權是掌握在忠於人民利益的先進分子的手中,社會主義民主的實現問題就全部解決了。這實際上是一個天真的想法。」我國目前已經形成了以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為核心,以共產黨為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民族區域自治、「一國兩制」、依法行政、公正獨立司法、人權保障、基層民主、民主監督等為主要內容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架構。在進一步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過程中,要不斷研究和探索這些基本民主制度的具體實現形式,以逐步擴大和提升人民群眾的政治參與,進一步落實人民群眾當家作主的民主權利,使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民主的實質得到更充分、更確實的體現。

Ⅸ 怎樣正確理解社會主義社會的民主

怎樣正確理解社會主義社會的民主、自由和人權

社會主義民主是多數人的民主,
社會主義民主建立在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上是為廣大勞
動人民所享有的民主,
是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最高形態的民主,
它的本質就是人民當家作主,
它和資本主義民主的最大不同在於廣大人民群眾翻身做主人,獲得管理國家和社會的權利,
社會主義民主是真實的民主,
它公開承認自身的階級性,
認為統治階級的民主就意味著對於
被統治者的專政,民主和專政,兩個方面,相輔相成,民主建設是逐步發展的歷史過程,
它的發展程度同一定的經濟文化狀況相關聯,
由於我
國還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現在我國社會主義民主形式仍不夠完備,
還有許多地兒需要豐
富和完善,
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需要從我國的國情出發,
在黨的領導下有步驟、
有秩序地
推進,

社會主義自由解決資本主義自由無法解決的最廣大勞動人民群眾實際行使自由權利
的問題,勞動人民當家作主,政權在人民手中,這是最大的政治自由;公有制為主體,從經
濟基礎上鏟除金錢對自由的束縛,
與此同時,
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
使
人們在思想上獲得空前自由,人權作為權利的一般表現形式,
是社會的產物,
人權的基礎是生命的生存和發展,
對於
發展中國家來說,
生存權和發展權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人權,
新中國成立以來,
特別是改革開
放以來,
我國大力組織扶貧開發,
解決幾億人口的溫飽問題,
它充分證明社會主義對人的生
存權和發展權的高度重視,人權是具體的、相對的,不是抽象的、絕對的,與一個國家的政
治狀況、經濟發展、
歷史傳統、
文化結構和整個社會的發展水平有很大關系,由於我國經濟
文化的發展比較落後,
俺們現在建設的社會主義還是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
實現社會主義民
主自由人權的經濟文化條件很不充分,
俺們必須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力,
集中力量提高綜合國
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民主、自由、人權,核心是民主,公民權利的實現和發展,都要通過國家政權,依賴國
家政權,只有人民掌握政權,鞏固和發展政權,人民才會擁有真正屬於自己的民主、自由和
權利。

Ⅹ 關於民主的問題

這句話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體系中是正確的。
民主是歷史的,就是說民主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永恆存在的,它到某個時候是要消失的,比如到了共產主義社會,就沒有了民主。
具體的,就是說民主不是抽象的,是存在於具體某個階段和某個地點的,即是有時空確定性,也就是說封建社會有封建社會的民主,奴隸社會有奴隸社會的民主,資本主義社會有資本主義的民主,它們都是不同的。
階級性,就是說民主總是某個階級的民主,沒有超階級的民主,比如資本主義的民主就只能是資產階級的民主,不是工人階級的民主,同樣,社會主義民主就只是人民大眾的民主,而不是剝削階級的民主。

閱讀全文

與如何理解民主是具體的歷史過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7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6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3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3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4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