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歷史大題 應該怎麼做 好難寫啊
1、答題的文字表達方式
基本方法:文字表達一要字跡端正、排列整齊、疏密得當;二要文句通順、平實、語言准確;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問一段,簡明直觀;要點化,一個得分點一句話;序號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標出不同的序號,做到條理分明,一目瞭然。
2、比較項的確定方法
基本方法:屬於歷史人物概念的可分為國籍、時代、稱謂、主要活動、評價等要素。屬於歷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為背景、時間、空間、主體、經過、意義等要素。屬於歷史現象概念的歷史在諸因素與歷史事件的諸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經過改為主要內容或主要表現。屬於歷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為背景、時間、制定者、主要內容、評價等因素。屬於歷史革命的知識可分解為革命任務、組織與領導、斗爭綱領、主力、方式、性質結果等因素。屬於歷史革命結果及影響的知識結構有包括進步性、局限性等。
3、如何分析變法或改革成敗的原因
基本方法:一是看當時歷史發展的潮流和趨勢,改革或變法是否符合歷史潮流和趨勢。二看改革的政策與措施是否正確,是否得以有效貫徹。三看新舊勢力的力量對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質如何。
4、外顯比較式問答題的解題思路
基本方法:外顯比較式問答題的特點是比較的范圍具有確定性。解答時要認真審清比較對象比較項、限制條件,分析問答題要求與課本知識的關系,然後按設定的項目之間的邏輯關系。
5、內隱比較式問答題的解題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此類內隱式比較問答題,關鍵是根據題意,比較對象做具體分析,自己設法確定比較項。如果是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比較,比較項一般從背景、原因、過程、特點、結果、影響和性質等方面確定;如果是歷史人物,比較項一般從所處時代、所處階級、主要功績、局限性、歷史地位、影響評價等方面確定。
B. 怎樣答歷史大題有沒有大體的套路
不知道樓主說的是初中還是高中的考題?一般來講,中學的歷史大題都是針對某一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命題。要答好此類問題,需要對歷史知識作到博聞強記!
根據本人經驗,回答歷史大題就像寫一篇短小精悍的作文,「大體套路」可大致分為「解——論——結」三步走。
1、解,即對命題中的歷史人物或事件作一解釋,也就是陳述,用簡明扼要的語言概括出來,讓考官一目瞭然。
2、論,就是對此人物或事件進行評論,或者說深入的闡述,可以理解為對第一步的深入,比如可以詳細羅列出事件和人物作為對歷史產生的影響和意義等。
3、結,總結全題,對事件或人物做一定位,再次闡明主題。
C. 怎麼答歷史大題初中
初中歷史論述題思路:
一、論歷史事件的原因:可以回答
1、根本原因 2、直接原因 3、主觀原因 4、客觀原因
二、論歷史事件的影響:可以回答
1、積極影響 2、消極影響
舉例:科舉制的積極影響:有利於選拔人才。消極影響:僅憑半天左右的考試,試題比較局限,考察不夠完善。
D. 如何答歷史大題
【材料分析題經驗】
第一】
找關鍵字,可從時間、人物、地點、歷史事件等方面來入手,弄清材料說的大概是課本那裡的內容,因為所有的試題萬變不離課本,只是材料及其考察側重點經常變換。
然後】
再看材料所給的問題,然後再拿著問題在讀材料,因為有時他只考察某個知識點的一部分,要以問題論題
,不要按著課本上的知識點一下子都會打下來。
最後】
要學會表達,即答案要分點答題,二是簡明准確,這樣老師在短時間該大量試卷時較為喜歡。多參考一些輔助材料,上面有很多總結嘛,都簡明扼要。
希望再作材料分析時對你有幫助;
E. 到了高三發現歷史大題答得很不好,有什麼技巧嗎
歷史科目的答題技巧,首先建立在熟練背誦基礎史實的基礎上,然後通過材料分析找答案,高考試卷的空擋是很珍貴的,出卷老師不會寫一些無用的字
F. 如何做好高中歷史大題
首先,你要背書,相關的知識點你要清楚。對歷史要有興趣,興趣是對學好這門學科很重要的因素。對歷史有興趣你就會學得特別快。答題的時候,認真審題,可以帶著問題讀材料,要把材料里的重要信息抓住,回答問題要踩點,不要太按自己的想法答題,答題可以用書本上的專業語言就盡量用,不要太口語化,能簡潔明了最好,不行再用自己的話。還有,一定要分點答題,這樣評卷老師可以很容易看出你的思路,好給你分,字跡清晰,卷面整潔真的很重要!!!好吧,過來人的深刻體會。。。
G. 怎麼答好高中歷史大題
1、准確斷限 "斷限",也就是確定答題的范圍,即試題要求回答的是什麼,主要應該明確時間、朝代、國別以及政治、經濟、文化、民族等方面內容。准確的"斷限"是答題的第一步,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看分答題 根據試題所給分數,決定答題內容的詳略,答分少,回答內容應簡,答分多,回答內容應詳。
3、科學用語回答問題時,應該充分使用課本中現成的專有名詞和概念。因為每個歷史概念的內涵都有其特定的內容,正確地運用課本中的歷史概念,能夠提高答題的科學性和正確性。如果查閱這幾年高考問答題的標准答案,就能發現不少就是課本中的原句。
4、辨證評價要用一分為二的辯證觀點分析和評價歷史事件和人物,即從正反兩個方面去評價,不能以偏概全。
5、知識遷移"知識遷移"是指將有關的歷史知識從這一知識結構中遷移到另一知識結構中去,只要多進行思維訓練,開闊思路,具有一定靈活應變能力,就可以辦到。
H. 歷史大題應該怎樣去做
一、審准題目.
准確審題是正確解答的前提.題目的類型雖然多種
多樣,但其基本結構卻大致相同,因此,審題也就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大致可分三步:
第一,分析試題結構.
歷史問答題一般包括四部分:主幹語、答項語、提
示語、限定語.例如:"評述民主革命時期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歷史作用."一題中,"中國民族資產階級"是主幹語,"歷史作用"是答項語,"民主革命時期"是限定語,"評述"是提示語.
主幹語又稱"中心語".一般位於試題的中間,由專用歷史名詞構成(材料問答題的主幹語一般以歷史材料的形式出現).它告訴考生,試題是針對哪一歷史事件或歷史現象進行提問的.這是問題的主體,是試題的核心,試題的其餘各成分都圍繞它展開.只有正確理解中心語的內涵,才能把握住審題的大方向.不然,准確審題則無從談起.找出主幹語應作為審題的起點.
答項語就是求答項目,往往位於試題的最後.它具體規定應回答哪些方面的內容.是審題的最終落腳點.找准答項語就把握住了問題的關鍵,就明確了思維的方向、找到了解題的著力點,收集材料、組織答案就有了目標.審定答項語是審題過程中最重要的一步.
提示語常常出現在試題的最前面(個別試題的提示語融合的答項語之中).規定用何種方式解答,也就是解決怎麼答的問題.常用的詞語有:"述"、"評"、"論"、"比較"、"說明"等等.這些詞語能夠清楚地告訴我們試題的類型,提示我們應對的方法.把握准提示語,就能夠確定答案的基本結構,確定試題的基本解答方式.
限定語是對主幹語、答項語、提示語在范圍、程度、角度等方面的限定.規定答案要限定在什麼范圍內,基本上都是位於主幹語、答項語、提示語的前面(個別試題的限定語融合在主幹語之中).如:"簡要評述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主要政治活動."一題中帶著重號的詞語就屬於限定語.其中"簡要"是對提示語從程度方面進行的限定,"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是對主幹語從時間范圍上進行限定,"主要、政治"是對答項語從程度、角度方面的限定.准確理解了限定語就可以少做許多無用功,從而保證把非常寶貴的考試時間用在最需要用的地方,並且還可以減少閱卷老師的勞動量,避免惹老師討厭.
當然,近幾年高考問答題的提問方式一般不是那麼直截了當.有的是一題多問.有的雖然是只有一問,但問題的各組成部分卻不是一目瞭然.如98年高考試題第49題:"美國獨立戰爭和拉丁美洲獨立戰爭相繼取得勝利後,英屬北美13個殖民地成立了統一的美利堅合眾國,而西班牙屬拉美殖民地卻建立起一系列獨立國家.試從兩個獨立戰爭的背景和進程說明這種現象的原因."題中的主幹語是"這種現象"即"美國獨立戰爭和拉丁美洲獨立戰爭相繼取得勝利後,英屬北美13個殖民地成立了統一的美利堅合眾國,而西班牙屬拉美殖民地卻建立起一系列獨立國家",答項語是"原因",提示語是"說明",限定語是"從兩個獨立戰爭的背景和進程".雖然這幾種成分的分布不是那麼清楚,但只要稍做深入分析,並不難找出.一題多問的,則需要逐個找出它們的主幹語、答項語、提示語和限定語.把一個題目看作是幾個題目分別解答.
第二,推敲關鍵詞語.
弄清試題結構,找出試題的四個組成部分,只是為准確審題創造了便利條件.理解了上述四部分的內涵才能算得上明確了題目要求.主幹語、答項語、提示語、限定語都是由若干詞或片語組成的,能否正確認識上述各成分,取決於對這些詞語,特別是關鍵詞語的理解.由此看來,弄清關鍵詞語的含義是審題的基礎,推敲關鍵詞語便成為審題過程中具有決定意義的一個步驟.
審題中最易於出錯的是限定語.對組成限定語的各詞語的推敲,往往決定著考生能否按照命題者限定的范圍答題.如果把題審"小",就會導致答案要點不全.如果把題審"大",就會多做許多無用功,浪費大量寶貴的考試時間,並且還會沖淡問題的主題,影響考試的得分.因此,我們在考試中應不惜投入大量精力進行這項重要工作.
在有多個問項的問答題中,審清每一問的主幹語並非易事.除第一問以外的各個問項的主幹語大多是代詞,如:"其"、"此"等等.這些代詞的含義都是由它前面的一句或幾句話決定的,有些語句往往還相當復雜.在審題過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會出現理解的偏差,導致不能正確認識這些代詞的含義.這樣,就必然出現答非所問的現象,自然也就得不到本來應得的分數.
第三,推測命題意圖.
I. 歷史高考答題技巧
在高考試題中,歷史解答題常常以六種題型出現:敘述型、綜合型、說明型、比較型、評述型和開放型。下面就一一介紹六種題型考法,以及答題技巧有哪些~
六種題型
1、敘述型
從歷史的角度歸納和綜合歷史事件(或歷史現象)的過程(原因、經過、結果)或歷史人物主要的活動。設問往往要求考生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回答,或者是直接從材料中提煉論點回答。
題目中一般含有「簡述」、「敘述」、「概述」、「試述」等提示語,回答時要緊緊圍繞事件或者人物的主要活動,把散見於教材中的內容,根據要求進行整理,注重考查對教材知識的再認再現和歸納總結。
2、綜合型
把分散在教材不同章節、不同國度、不同歷史時期,但又有某種聯系的歷史內容,融合在一起進行綜合考查,它既便於考查學科知識之間的系統聯系,又注重考查多層次、多角度分析、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從解答方法上看,多運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解答方法解題,是敘述、論證、分析、比較等的綜合體。這種題型的突出特點是內容跨度大,能力要求高。
3、說明型
說明型是對事物的本質或者對事物(事件)進行分析說明。設問中往往包含有「試分析、試說明、表明、體現了、反映出」等詞語。這種題型主要考查考生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並作出正確闡釋的能力和多層次、多角度分析、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
4、比較型
比較型是將有某種關聯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歷史事件(現象、人物)放在一起進行對比分析。按照不同的標准,可以劃分為單項比較與綜合比較、橫向比較與縱向比較、求同比較與求異比較、定性比較與定量比較四大類。這種題型主要考查考生多層次、多角度分析、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
5、評述型
評述型是對歷史事件(現象)和歷史人物,依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進行闡釋、評判,得出符合實際的理性認識。這種題型的一般要求是對歷史事件(現象)和歷史人物的活動,進行綜合歸納,概要敘述,再依據當時的具體條件,給予歷史唯物主義的評價。把不同要求的評述結合在一起,又可以分為:評價與敘述相結合成為評述型題;與論證相結合成為評論型題;與分析相結合形成評析型題。題目的提示語一般有「評述」、「試評」、「評價」、「評論」、「評析」等。評述時要注意結合時代背景,實事求是。
6、開放型
開放型試題的答案是開放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知識結構、認知水平、興趣愛好、價值取向做出自己的選擇。
試題中一般有「你同意哪種觀點(看法)」、「試談談……」、「你的認識(體會)是……」「你的認識」等。
解題技巧
1、答題的文字表達方式
基本方法:文字表達一要字跡端正、排列整齊、疏密得當;二要文句通順、平實、語言准確;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問一段,簡明直觀;要點化,一個得分點一句話;序號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標出不同的序號,做到條理分明,一目瞭然。
2、分析變法或改革成敗的原因
基本方法:注意四點:一是看當時歷史發展的潮流和趨勢,改革或變法是否符合歷史潮流和趨勢。二看改革的政策與措施是否正確,是否得以有效貫徹。三看新舊勢力的力量對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質如何。
3、外顯比較式問答題
基本方法:外顯比較式問答題的特點是比較的范圍具有確定性。解答時要認真審清比較對象比較項、限制條件,分析問答題要求與課本知識的關系,然後按設定的項目之間的邏輯關系。
4、內隱比較式問答題
基本方法:解答此類問答題,關鍵是根據題意,比較對象做具體分析,自己設法確定比較項。如果是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比較,比較項一般從背景、原因、過程、特點、結果、影響和性質等方面確定;如果是歷史人物,比較項一般從所處時代、所處階級、主要功績、局限性、歷史地位、影響評價等方面確定。
5、比較項的確定方法
基本方法:屬於歷史人物概念的可分為國籍、時代、稱謂、主要活動、評價等要素。屬於歷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為背景、時間、空間、主體、經過、意義等要素。屬於歷史現象概念的歷史在諸因素與歷史事件的諸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經過改為主要內容或主要表現。屬於歷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為背景、時間、制定者、主要內容、評價等因素。屬於歷史革命的知識可分解為革命任務、組織與領導、斗爭綱領、主力、方式、性質結果等因素。屬於歷史革命結果及影響的知識結構有包括進步性、局限性等。
6、分析、評價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發展原因
基本方法:分析社會經濟發展的原因,一般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生產力因素,包括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的改進,水利的興修,天文歷法的進步,勞動力的投入等;二是生產關系因素,包括新的生產方式的確立,土地政策的調整,農民起義對地主階級的打擊;三是上層建築的因素,包括中央集權制度,重農抑商政策的保護與鼓勵,宗教、文化制度對經濟發展的反作用等,四是看對外關系與民族關系是否有利於經濟的發展;五是看社會環境因素,國家是否統一與安定;六是地理條件的因素等。
7、分析經濟特徵型問答題
基本方法:分析經濟特徵要注意三點:其一,從復雜的經濟現象中去揭示基本特徵;其二,分析其特徵形成的原因及影響;其三,揭示特徵語言要精闢,高度概括,要源於教材、高於教材。
8、歷史問答題表述中的歸納概括方法
基本方法:歸納和概括歷史知識的能力是兩種不同的歷史思維能力。歸納指將眾多或零散的或反復出現的歷史史實,按其同類梳理,使之由繁雜到簡約、由紛亂到條理、由個性到共性的認識;概括是把具有相同屬性的歷史事物聯合起來,形成帶有規律性的、普遍性的道理。歸納是概括的前提。
9、開放性問答題
基本方法:解答開放性問答題必須明確:重要的不是持何種觀點,而是能有理有據的論證自己的觀點,即論證是否符合邏輯,是否嚴密,材料與觀點是否統一,理由是否充足。因此,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確定觀點。其次,要通過對史實的概括提煉,來充分支持觀點,盡量少漏觀點支持點。第三,要做到史論結合,有論有據。第四,論述要全面,如該題在肯定積極作用的同時,要指出消極作用,切忌絕對化。
10、如何解答主觀題中」說明了什麼「類型的問題
基本方法:回答說明了什麼,實際上是考查把握歷史本質,揭示歷史發展規律的能力。回答是可以按照這樣的思路進行。
(1)這種斗爭的目的是什麼?有何進步或倒退的作用?
(2)這種斗爭的失敗是一種歷史的必然還是一種偶然?
(3)如果是偶然,說明斗爭的曲折復雜,而且要進一步創造條件;如果是必然則說明這種斗爭的根本無法實現,是空想。
11、分析歷史事物、歷史現象的背景
基本方法:歷史背景是影響、預示事物發展趨向的客觀條件,是對導致歷史事件發生的各個方面的因素進行概括總結,這些因素可能是顯現的,隱現的。
可以從三個方面著手:歷史因素方面:是否是歷史發展的需要。現實因素:是否符合現實情況的需要。主觀因素方面:是否是當事人主觀願望能夠的需要。
12、論述題的解答和史論結合
基本方法:回答論述題一般有三個步驟。
第一、判斷是非,表明自己的觀點。
第二,列舉史實,說明自己的觀點。在這一步當中要注意將母觀點(即總的觀點)分解成若干個子觀點,用所掌握的史實進行論證。觀點的展開要有層次性,做到由表及裡,有淺入深,環環相扣,邏輯嚴密。而每個觀點都要有史實的支撐,做到史論嚴密結合。
第三,要適當小結,升華觀點。
解題中的史論結合,主要是指要有適當的史實作為立論的基礎,要有鮮明的觀點作為立論的導向;堅持」從歷史中來,到歷史中去「的原則。」從歷史中來「,就是從史實中提煉觀點,」到歷史中去「就是由觀點駕馭史實,做到觀點與史實的統一。
13、評價歷史人物
基本方法:評價歷史人物,實際上就是要評價其一生的功過是非。要正確評價一個歷史人物,首先,必須全面把握其歷史活動;
其次,要按一定的標准和原則把這些活動分為積極(或進步、功績)和消極(或反動、過錯)兩方面,對於有些歷史人物,其活動呈現明顯階段性,所以還要分階段評價;
第三,評價的標准和原則有:
(1) 生產力標准;
(2) 人民群眾和英雄人物對歷史發展的不同作用的唯物主義原則,不要誇大英雄人物的作用;
(3) 階級的觀點;
(4) 時代的觀點,即要把歷史人物放到特定的歷史條件下評價,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則肯定,反之則否定,同時注意不要用現代人的標准評價古人;
(5) 不要以偏概全;
(6) 客觀公正,不要帶感情色彩;
(7) 注意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學會自主概括和歸納材料的能力。
J. 歷史大題如何提高
要做好歷史材料題,必須了解常用的歷史設問。比如: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背景、目的、社會根源、歷史根源、措施、內容、意義、影響、作用、實質、本質、比較……異同、怎樣繼承和發展……等等,只有準確理解了這些設問的含義,才能准確答題。
做材料題時,將材料和問題看一遍,看完後,對於整道題的中心議題要做到心裡有數,比如:這些材料和問題都圍繞中外民主制度,或都圍繞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發展。做到這一點,你在答題時就不會跑題。然後,逐個回答問題。記住:做第一問時,題目說「依據材料一……」,你就將材料一再看一遍,盡量在材料一里找到答案,如果題目有「並結合所學知識」就將這個問題放到課本相應的內容中去,也許在課本上也可以得到答案。一定要耐心地一個一個問地回答,一般來說,好的歷史材料題的設問是有層次的,第一、第二問往往是後面問題的基礎,如果前面的題做不出來,後面的題就沒法做了。
此外,做原因題時,要掌握事件當時的階段特徵才做得好,盡可能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多角度的思考問題。做影響題時,要從對中國的影響、對世界的影響去考慮,或者從對政治的影響、對經濟的影響、對思想文化的影響等方面去考慮,還可以從對當時的影響、對後世的影響去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