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高考歷史答題如何表述

高考歷史答題如何表述

發布時間:2022-04-26 18:53:40

1. 歷史高考答題技巧

在高考試題中,歷史解答題常常以六種題型出現:敘述型、綜合型、說明型、比較型、評述型和開放型。下面就一一介紹六種題型考法,以及答題技巧有哪些~

六種題型

1、敘述型

從歷史的角度歸納和綜合歷史事件(或歷史現象)的過程(原因、經過、結果)或歷史人物主要的活動。設問往往要求考生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回答,或者是直接從材料中提煉論點回答。

題目中一般含有「簡述」、「敘述」、「概述」、「試述」等提示語,回答時要緊緊圍繞事件或者人物的主要活動,把散見於教材中的內容,根據要求進行整理,注重考查對教材知識的再認再現和歸納總結。

2、綜合型

把分散在教材不同章節、不同國度、不同歷史時期,但又有某種聯系的歷史內容,融合在一起進行綜合考查,它既便於考查學科知識之間的系統聯系,又注重考查多層次、多角度分析、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從解答方法上看,多運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解答方法解題,是敘述、論證、分析、比較等的綜合體。這種題型的突出特點是內容跨度大,能力要求高。

3、說明型

說明型是對事物的本質或者對事物(事件)進行分析說明。設問中往往包含有「試分析、試說明、表明、體現了、反映出」等詞語。這種題型主要考查考生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並作出正確闡釋的能力和多層次、多角度分析、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

4、比較型

比較型是將有某種關聯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歷史事件(現象、人物)放在一起進行對比分析。按照不同的標准,可以劃分為單項比較與綜合比較、橫向比較與縱向比較、求同比較與求異比較、定性比較與定量比較四大類。這種題型主要考查考生多層次、多角度分析、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

5、評述型

評述型是對歷史事件(現象)和歷史人物,依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進行闡釋、評判,得出符合實際的理性認識。這種題型的一般要求是對歷史事件(現象)和歷史人物的活動,進行綜合歸納,概要敘述,再依據當時的具體條件,給予歷史唯物主義的評價。把不同要求的評述結合在一起,又可以分為:評價與敘述相結合成為評述型題;與論證相結合成為評論型題;與分析相結合形成評析型題。題目的提示語一般有「評述」、「試評」、「評價」、「評論」、「評析」等。評述時要注意結合時代背景,實事求是。

6、開放型

開放型試題的答案是開放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知識結構、認知水平、興趣愛好、價值取向做出自己的選擇。

試題中一般有「你同意哪種觀點(看法)」、「試談談……」、「你的認識(體會)是……」「你的認識」等。

解題技巧

1、答題的文字表達方式

基本方法:文字表達一要字跡端正、排列整齊、疏密得當;二要文句通順、平實、語言准確;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問一段,簡明直觀;要點化,一個得分點一句話;序號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標出不同的序號,做到條理分明,一目瞭然。

2、分析變法或改革成敗的原因

基本方法:注意四點:一是看當時歷史發展的潮流和趨勢,改革或變法是否符合歷史潮流和趨勢。二看改革的政策與措施是否正確,是否得以有效貫徹。三看新舊勢力的力量對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質如何。

3、外顯比較式問答題

基本方法:外顯比較式問答題的特點是比較的范圍具有確定性。解答時要認真審清比較對象比較項、限制條件,分析問答題要求與課本知識的關系,然後按設定的項目之間的邏輯關系。

4、內隱比較式問答題

基本方法:解答此類問答題,關鍵是根據題意,比較對象做具體分析,自己設法確定比較項。如果是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比較,比較項一般從背景、原因、過程、特點、結果、影響和性質等方面確定;如果是歷史人物,比較項一般從所處時代、所處階級、主要功績、局限性、歷史地位、影響評價等方面確定。

5、比較項的確定方法

基本方法:屬於歷史人物概念的可分為國籍、時代、稱謂、主要活動、評價等要素。屬於歷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為背景、時間、空間、主體、經過、意義等要素。屬於歷史現象概念的歷史在諸因素與歷史事件的諸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經過改為主要內容或主要表現。屬於歷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為背景、時間、制定者、主要內容、評價等因素。屬於歷史革命的知識可分解為革命任務、組織與領導、斗爭綱領、主力、方式、性質結果等因素。屬於歷史革命結果及影響的知識結構有包括進步性、局限性等。

6、分析、評價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發展原因

基本方法:分析社會經濟發展的原因,一般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生產力因素,包括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的改進,水利的興修,天文歷法的進步,勞動力的投入等;二是生產關系因素,包括新的生產方式的確立,土地政策的調整,農民起義對地主階級的打擊;三是上層建築的因素,包括中央集權制度,重農抑商政策的保護與鼓勵,宗教、文化制度對經濟發展的反作用等,四是看對外關系與民族關系是否有利於經濟的發展;五是看社會環境因素,國家是否統一與安定;六是地理條件的因素等。

7、分析經濟特徵型問答題

基本方法:分析經濟特徵要注意三點:其一,從復雜的經濟現象中去揭示基本特徵;其二,分析其特徵形成的原因及影響;其三,揭示特徵語言要精闢,高度概括,要源於教材、高於教材。

8、歷史問答題表述中的歸納概括方法

基本方法:歸納和概括歷史知識的能力是兩種不同的歷史思維能力。歸納指將眾多或零散的或反復出現的歷史史實,按其同類梳理,使之由繁雜到簡約、由紛亂到條理、由個性到共性的認識;概括是把具有相同屬性的歷史事物聯合起來,形成帶有規律性的、普遍性的道理。歸納是概括的前提。

9、開放性問答題

基本方法:解答開放性問答題必須明確:重要的不是持何種觀點,而是能有理有據的論證自己的觀點,即論證是否符合邏輯,是否嚴密,材料與觀點是否統一,理由是否充足。因此,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確定觀點。其次,要通過對史實的概括提煉,來充分支持觀點,盡量少漏觀點支持點。第三,要做到史論結合,有論有據。第四,論述要全面,如該題在肯定積極作用的同時,要指出消極作用,切忌絕對化。

10、如何解答主觀題中」說明了什麼「類型的問題

基本方法:回答說明了什麼,實際上是考查把握歷史本質,揭示歷史發展規律的能力。回答是可以按照這樣的思路進行。

(1)這種斗爭的目的是什麼?有何進步或倒退的作用?

(2)這種斗爭的失敗是一種歷史的必然還是一種偶然?

(3)如果是偶然,說明斗爭的曲折復雜,而且要進一步創造條件;如果是必然則說明這種斗爭的根本無法實現,是空想。

11、分析歷史事物、歷史現象的背景

基本方法:歷史背景是影響、預示事物發展趨向的客觀條件,是對導致歷史事件發生的各個方面的因素進行概括總結,這些因素可能是顯現的,隱現的。

可以從三個方面著手:歷史因素方面:是否是歷史發展的需要。現實因素:是否符合現實情況的需要。主觀因素方面:是否是當事人主觀願望能夠的需要。

12、論述題的解答和史論結合

基本方法:回答論述題一般有三個步驟。

第一、判斷是非,表明自己的觀點。

第二,列舉史實,說明自己的觀點。在這一步當中要注意將母觀點(即總的觀點)分解成若干個子觀點,用所掌握的史實進行論證。觀點的展開要有層次性,做到由表及裡,有淺入深,環環相扣,邏輯嚴密。而每個觀點都要有史實的支撐,做到史論嚴密結合。

第三,要適當小結,升華觀點。

解題中的史論結合,主要是指要有適當的史實作為立論的基礎,要有鮮明的觀點作為立論的導向;堅持」從歷史中來,到歷史中去「的原則。」從歷史中來「,就是從史實中提煉觀點,」到歷史中去「就是由觀點駕馭史實,做到觀點與史實的統一。

13、評價歷史人物

基本方法:評價歷史人物,實際上就是要評價其一生的功過是非。要正確評價一個歷史人物,首先,必須全面把握其歷史活動;

其次,要按一定的標准和原則把這些活動分為積極(或進步、功績)和消極(或反動、過錯)兩方面,對於有些歷史人物,其活動呈現明顯階段性,所以還要分階段評價;

第三,評價的標准和原則有:

(1) 生產力標准;

(2) 人民群眾和英雄人物對歷史發展的不同作用的唯物主義原則,不要誇大英雄人物的作用;

(3) 階級的觀點;

(4) 時代的觀點,即要把歷史人物放到特定的歷史條件下評價,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則肯定,反之則否定,同時注意不要用現代人的標准評價古人;

(5) 不要以偏概全;

(6) 客觀公正,不要帶感情色彩;

(7) 注意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學會自主概括和歸納材料的能力。

2. 求助高考歷史答題的方法

高考歷史解題方法與技巧指導
高考歷史學科試題中有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種題型,掌握兩種題型的解題方法與技巧,是歷史高考取勝的重要手段。
一、選擇題:審清兩個要素
無論何種形式的選擇題,都要審清2個要素,即:條件限制和題目的主題內容。
(一).審清條件限制:條件限制一般有時間限制、地點(或國別)限制、領域(包括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思想文化等)限制、人物限制(如唐太宗)等。就時間限制而言,通常有四種情況,一是有明確的時間限定,如20世紀四、五十年代,1861年等等;二是有上限,無下限,如秦代以來中央集權制的發展;三是有下限,無上限,如明朝中期以前我國對外關系的突出特徵;四是上下限皆不明確,如資產階級革命時期、辛亥革命時期等。解答時間限制的題目時首先必須根據歷史知識准確判斷時間的上下限制。近年文綜試卷中出現的專題式選擇題,除了總序中對時間有限定以外,每一道小題中均有指定的概念,所以做這一類選擇題,既要把握總序中的時間限制,又要弄清楚每個小題的時間要求。
(二).審清答題主題。答題主題就是指思維對象,也就是命題人要求你所答的內容。審清了這一要求,選擇的方向就確定了。專題式選擇題,每小題都有不同的答題主題,考查的主題內容可以是歷史事物的原因、內容、特點、性質、結果、影響等。
例:實業強國是近代國人的夢想和追求。下列體現洋務派「求富」主張的實踐活動

A、創辦江南製造總局B、創辦輪船招商局
C、成立天津機器製造局D、設立農工商總局
在這個專題式選擇中,「近代」是時間限制,「實業強國」是主題;在小題中「洋務派」
是條件限制中的「人物」限制,「求富」是主題限制。審清了這些限制和主題就不難做
答。
(三).識破「陷阱」巧解題
1.識破「條件陷阱」,提高審題能力
歷史選擇題不同於材料題和問答題,其特點之一是審題即是答題。因此,提高審題
能力顯得特別的重要。審題時,要對題干中明確規定的或隱含著的時間、空間、角
度、次數等等限制條件都要看懂、審清,避免落入命題者設置的「條件陷阱」,造
成失分。
【例1】在近代中國,將「向西方學習」的內容由器物層面擴展到制度層面的較早提倡者是
A、魏源 B、張之洞 C、王韜 D、梁啟超
解析:歷史選擇題,有時由於題干中的限制條件較多,考生往往容易顧此失彼。本題題
干中的限定詞有「近代中國」、「制度層面」和「較早」三個。根據「內容由器物
層面擴展到制度層面」排除A、B,根據「較早」可排除D,早期維新派王韜、
鄭觀應等主張政治上進行革新,實行君主立憲制度,正確答案是C。
2.辯別「似是而非」,增強再現能力
歷史試題的命題者通常針對考生易錯、易混的知識及教材中的難點、重點命題,旨
在考查考生對歷史知識的准確掌握。扎實的基礎是百般技能的本源,平時學習中
一定要重視基礎掌握;其次,注意保質保量的訓練,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最後,
在解題時要對題乾和選項中的主幹成分進行慎重推敲,避免失分。
【例2】南京臨時政府規定:「獎勵和保護實業,鼓勵人民舉辦實業,鼓勵華僑在國內投資,設立實業部……」這些法令和措施在經濟方面產生的巨大影響是
A、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B、實業救國成為當時社會思潮
C、資產階級登上政治舞台 D、民族資本主義獲得初步的發展
解析:本題D項是一個迷惑性較強的干擾項。它採用偷梁換柱的手法,將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的史實變成了「初步發展」的結論。解題時,我們一定要注意把握歷史事件的階段特徵,避免出現類似的失誤。正確答案是B。
3.明察「以偏概全」,提高概括能力
選擇題的選項之間,有時是並列關系,有時是從屬關系。在整體與局部,一般與特
殊等方面,命題者常使用「以偏概全」的伎倆。因此,在解答這類題目時,要運
用辯證思維的方法對各個選項進行全面分析,將觀點片面化的選項排除。
【例3】五四運動較辛亥革命具有較廣泛的群眾基礎,主要是因為
A、中國人民民族意識覺醒 B、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台
C、先進分子的領導 D、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解析:本題比較容易錯選B項。審題時要注意題干中「廣泛」一詞,五四運動較辛亥革命具有較廣泛的群眾基礎,工人、學生、商人等廣泛參與。選項B和C只是中國人民的一個部分,要注意避免局部代替整體。正確答案是A。
4.謹訪「變換概念」,增強理解能力
歷史概念是根據歷史背景、存在的表現和產生的影響三部分概括而形成的。由於歷
史概念是史實的抽象和概括,它上承史實,下聯規律,反映著錯綜復雜的歷史發展
過程,因此,它既能考查知識水平的高低,又能考查出考生學科能力的強弱,近幾
年來備受高考命題者的青睞。在歷史概念考查中,命題者常常採用移花接木的方式
製造分析、判斷、推理等障礙,審題中不得不防。
【例4】關於辛亥革命的歷史功績表述不正確的是
A、推翻了2000多年封建制度
B、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
C、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權利
D、打擊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殖民統治
解析:命題者用「偷梁換柱法」,將「封建制度」偷換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來
增強試題的迷惑性和干擾性。「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僅是「封建制度」上層
建築中的一部分,兩者之間既有聯系,但又是兩個不同的歷史概念。正確答
案是A。
5.撥開「因果混雜」,培養分析能力
在邏輯關系問題中,命題者常常設置因果關系倒置、時間先後順序倒置等等,其中
以因果關系倒置為多。因果關系的選擇題中,將原因和結果倒置,以混淆視線,主
要考查考生是否准確和透徹理解各種歷史現象之間、現象與本質之間固有的因果聯
系。解答這類試題,一是要注意是因果型試題,還是果因型試題;二是要注意題干
和題肢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三是確定答案後將選項代入題干看看是否成立,進
一步檢驗答案是否符合要求。
【例5】第一屆全國人大召開以前,人民政協具有代行人大職權的功能。人民政協誕生
的背景是
A、反對內戰的輿論不斷高漲 B、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范圍內基本勝利
C、《共同綱領》被各民主黨派廣泛接受 D、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解析:背景發生在這一事件之前,人民政協誕生於1949年9月,D項1949年10月1日,首先排除D項,頸是人民政協的內容,而A項在內戰一開始就有所體現。正確答案是B。
6.善辯「真偽信息」,發展遷移能力
近幾年來歷史學科試題的一個特點是:設置新情景、新問題,以考查考生運用基礎
知識和利用信息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類題型解題的前提是讀懂材料,並將獲
取的有效信息與所學知識相結合(掛靠課本),然後進行分析判斷,從而選出正確答案。
【例6】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說:「蔣介石兩個拳頭(陝北和山東)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來了。所以,我們的戰略就是要把這兩個拳頭緊緊拖住,對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這里說的「胸膛插上一刀」指的是
A、千里躍進大別山 B、百萬雄師過長江 C、挺進大西南 D、發動三大戰役
解析:本題解題的關鍵是從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並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判斷。材料
中「兩個拳頭(陝西和山東)這么一伸」指的是1947年國民黨發動的對陝北和山
東的重點進攻。為了減輕對陝北和山東的壓力,1947年,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
像一把尖刀插入國民黨統治的心臟地區。正確答案是A。
二、非選擇題(材料解析題):做好非選擇題,要從以下二個方面著手
(一)審題必須把握的「一、二、三」
「一」是指「一個前提」,即「讀懂讀透材料(尤其是圖表與數據)」,必須明確其中主
要概念,說明的主要問題,而後弄清楚圖標與數據是怎樣展示概念、說明問題的。
「二」是指「兩個原則」,即「充分獲取和利用有效信息」、「立足材料,聯系課本」。首
先是「充分獲取和利用有效信息」。所謂「有效信息」是指與設問相關的內容,往往
是材料的中心或主旨。如果有效信息沒有被發現,就不能很好地完成問題的要求而
影響得分。其次是「立足材料,聯系課本」。材料所展示問題的角度不一定與課本完
全相同,比如某一個歷史事件,課本可能主要敘述其積極性的一面,而材料可能展
示其局限性的一面,聯系課本是必要的,應該把材料所反映的內容與課本所學的相
關知識掛上鉤,運用所學的知識和觀點進行評論和解析。
「三」是指構思答題的「三個步驟」。即「一看」,看有幾個設問;「二找」,找出設問中
的求答主題(或項目)和限制條件;「三答」,根據設問組織答案。組織答案時,最
好採用「序號化」,如:①②。
(二)根據設問做答的「五字訣」──述、論、析、比、評
「述」,即敘述。答題時一般按時間順序和因果關系表達,但要注意的是:(1)題
目要求的知識點一定要涉及,不必展開,更不可遺漏。(2)對於概括性較強、時間
跨度較大的,要先劃分歷史階段,再按階段回答問題。
「論」,即論證。論證首先應該判斷觀點和論題的正誤,標准有兩個:一是實踐的標准,
二是理論的標准。論證要擺事實,講道理,首先要用充分的事實證明觀點和命題的正確
或錯誤,然後要做出相應的說明、結論或總結。答題強調列舉史實要充分和全面,說服
力強。
「析」,即分析。一般先要回答「是什麼」,在此基礎上回答「為什麼」。要求考生用辯
證唯物主義的觀點,把歷史現象、時間、歷史人物放在特定的歷史環境和條件下去分析
其原因、背景,揭示事物的本質,認識歷史發展的規律,總結歷史作用、影響和歷史地
位,從而吸取歷史的經驗和教訓。
「比」,即比較。對於有比較項目的問題,可以按照要求進行比較;對於沒有給出明確
比較項目的問題,很多考生往往不知道比什麼、怎樣比,答題無從下手。掌握下列方法
和原則就可以比較完整的進行比較。
方法:以一個事件或者人物為中心,列出相關的項目;然後與另一個對比。
原則:(1)比較歷史現象發生的原因、背景、歷史條件和目的。(2)比較歷史現象的內
容、特點、特徵、性質、實質。(3)比較事物成敗的原因、歷史作用、地位、影響、經
驗和教訓等。
「評」,即評論、評價、評析等。要想評論正確,要做到以下幾點:(1)用辯證唯物主
義的方法看問題。(2)評論問題的觀點立場要正確。(3)評論要以事實做論據。
三、答題失誤的原因及應對措施
(一)審題不嚴密,不能真正弄懂題乾的要求,導致選擇錯誤。
(1)對題目所給各個選項沒有仔細閱讀分析,只憑感覺選擇,出現選擇不準。因此在
答題時一定要仔細、全面的閱讀題乾和選項,弄清楚題干與選項以及選項之間的
關系,千萬不要輕率放棄。
(2)初步選擇後,要用排除法和題干還原法做檢驗,做最後准確的判定。
(3)憑直覺選擇後,要用在學習中培養出來的正確的觀點和對歷史事物發展規律的認
識進行檢驗和判定,以保證選擇的准確。
(二)閱讀材料不夠冷靜、細心,慌亂中沒有發現可以利用的信息,特別是圖表題,經
常出現這樣的錯誤,丟分非常普遍。只要在閱讀中把材料徹底讀通讀懂讀明白,
正確完整地回答問題才會有保證。
(三)不能把材料提供的信息和課本學習相結合,只用課本知識或只用材料信息答題,
不能兩者互補,致使思維不夠辯證,答題內容不全。
(四)答非所問或者遺漏知識點。答題中要注意問題的設問,有幾個設問就回答幾個
問題,一問一答,要層次清楚。不要把幾個設問混起來回答,要知道,判卷給分
是各個設問分別給分的。
(五)觀點的錯誤,立場的錯誤,使答題出現較大的偏差。常出現的錯誤是:不實事求
是,按現在的社會情況和意識去看待歷史事件和人物。不是客觀地按歷史發展規
律評價事物,而是憑個人的感情和主觀臆斷評價。
(六)答題針對性差,東拉西扯,不著邊際。因此,在答題中要仔細審讀題目要求,問
什麼就答什麼,緊扣題目,逐層作答。
(七)空發議論,缺少史實論據,或者只列舉史實而沒有評論。切忌答題只擺史實不講
道理,更忌空講理論而沒有史實做依據。
(八)論述雜亂無章,前後無序。克服的辦法是要按順序答題。在回答每一設問的過程
中,或按時間順序,或按事物的因果關系順序,或按邏輯關系順序答題,要做到
邏輯嚴謹,層次清楚,條例清楚,語句通暢連貫。
(九)文字書寫潦草,使閱卷人無法辨認。因此在答題中一定要書寫工整。
四、高考歷史規范性答題指導
答題重在答案的知識正確性,但每次考試後總有考生埋怨閱卷不公正,自己答案正
確卻得不到滿分。其實,原因很簡單.你忽略了答案的外在形式上的「美觀」,缺
乏親和力和嚴謹性,征服不了閱卷的「判官」。考試「四到位」能有效地解決非智
力因素造成的考試失分。
(一).書寫到位。
要求用楷體或行楷體書寫文字,不要用草體書寫,一筆一劃、減少連筆、工整清
晰,自然爽心悅目;用筆、用墨也很重要,高考要求用0.5mm黑色簽字筆,因
此平時做題訓練盡量靠近高考要求,不要用鉛筆、亮度太低的藍黑墨水、藍黑色
圓珠筆也少用;客觀題目前都採用塗卡答題,我們在訓練中應選用合格的2B鉛
筆塗卡,這樣能很好地掌握這種鉛筆的特性,以免上考場出現折斷鉛筆芯,塗得
太輕、太重等不利現象;考試書寫中千萬不能出現錯誤字,否則會大煞風景,影
響閱卷者對你的印象。(二).格式到位。
文科書寫的規格式樣是統一的,語文考試中作文格式應運用到歷史學科作答中
來。答題應分段,每個自然段起筆必須空兩格,一行書寫不盡的文字轉行應該頂
格繼續書寫,不能象做豆腐一樣,四四方方一大塊,不知頭緒;每段字里行間要
均勻大方,標點符號也要准確清晰,不能從頭至尾只用「圓點」符號;同時,另
一個極端也是錯誤的:有些同學將一道題的答案沒頭沒腦地分成八段、十段文字,
「豆腐塊」變成了「面條」,這顯然是邏輯混亂的表現。
(三).層次到位。層次是說話、作文內容的次序,層次到位是正確分段的前提保證。
每個問題的解答總有主要線索,有的按時間劃分若干階段,有的按地點劃分幾
個地域,有的按社會結構分為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層面,有的須要按因果
關系進行從因素到結論進行論證。我們應該找准適合題目的主要線索,依據線
索,整理出第一層次的若干方面,這些方面有幾個,就應用幾個並列自然段去
闡述。一般來說,在第一層次(或每個自然段)內部,只需要將知識要點化就行
了,不必再細化第三、第四層次為更多的自然段了。
(四).語言到位。
例如說鴉片戰爭就是特指第一次鴉片戰爭,不能理解為兩次鴉片戰爭。所以,
歷史學科考試答題,不能自造歷史名詞,也不能用口頭語言,文學語言,甚至
修辭手法。要充分尊重歷史學科語言的嚴肅性和科學性,採用教材中的標准概
念、老師講解時的正確觀點來闡述史實,分析史料,評價人物。同時,文字要
簡潔,語言要精練。

3. 高考歷史答題技巧

如何解答主觀題中「說明了什麼」類型的問題
基本方法:回答說明了什麼,實際上是考查把握歷史本質,揭示歷史發展規律的能力。回答是可以按照這樣的思路進行。(1)這種斗爭的目的是什麼?有何進步或倒退的作用?(2)這種斗爭的失敗是一種歷史的必然還是一種偶然?(3)如果是偶然,說明斗爭的曲折復雜,而且要進一步創造條件;如果是必然則說明這種斗爭的根本無法實現,是空想。
分析歷史事物、歷史現象的背景
基本方法:歷史背景是影響、預示事物發展趨向的客觀條件,是對導致歷史事件發生的各個方面的因素進行概括總結,這些因素可能是顯現的,隱現的。
可以從三個方面著手:歷史因素方面:是否是歷史發展的需要。現實因素:是否符合現實情況的需要。主觀因素方面:是否是當事人主觀願望能夠的需要。
論述題的解答和史論結合的方法:
基本方法:回答論述題一般有三個步驟。第一、判斷是非,表明自己的餓觀點。第二,列舉史實,說明自己的觀點。在這一步當中有注意將母觀點(即總的觀點)分解成若干個子觀點,用所掌握的史實進行論證。觀點的展開要有層次性,做到由表及裡,有淺入深,環環相扣,邏輯嚴密。而每個觀點都要有史實的支撐,做到史論嚴密結合。第三,要適當小結,升華觀點。解題中的史論結合,主要是指要有適當的史實作為立論的基礎,要有鮮明的觀點作為立論的導向;堅持「從歷史中來,到歷史中去」的原則。「從歷史在中來」,就是從史實中提煉觀點,「到歷史中去」就是由觀點駕馭史實,做到觀點與史實的統一。
怎樣評價歷史人物
基本方法:評價歷史人物,實際上就是要評價其一生的功過是非。要正確評價一個歷史人物,首先,必須全面把握其歷史活動;其次,要按一定的標准和原則把這些活動分為積極(或進步、功績)和消極(或反動、過錯)兩方面,對於有些歷史人物,其活動呈現明顯階段性,所以還要分階段評價;第三,評價的標准和原則有:(1)生產力標准(2)人民群眾和英雄人物對歷史發展的不同作用的唯物主義原則,不要誇大英雄人物的作用(3)階級的觀點(4)時代的觀點,即要把歷史人物放到特定的歷史條件下評價,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則肯定,反之則否定,同時注意不要用現代人的標准評價古人;(5)不要以偏概全(6)客觀公正,不要帶感情色彩(7)注意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學會分析歷史事件***
如何分析歷史事件呢?
分析歷史事件應掌握4要素:原因、經過、結果、影響。人類社會的歷史就是原因——經過——結果—影響的演變過程。
例如「鴉片戰爭」這一歷史事件。高一《中國近代現代史》(上冊)第一章第一節第一目「鴉片戰爭前夕的中國和世界」和第二目「英國的鴉片走私和中國的禁煙運動」講的是鴉片戰爭的原因;第一節第三目「鴉片戰爭的經過」講的是鴉片戰爭的經過;第二節第一目「中英《南京條約》」和第二目「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講的是鴉片戰爭的結果;第二節第三目「鴉片戰爭的影響」和第七節第一目「新思想萌發的原因」及第二目「新思想的萌發」講的是鴉片戰爭的影響。
如何分析歷史事件發生的原因呢?
事事不無原因。
1、中國古代史上的歷史事件發生的原因應分析7要素:歷史因素、政治因素、經濟因素、民族關系因素、對外關系因素、思想文化因素、個人主觀因素。
如秦朝的統一:
歷史因素——春秋戰國時期的兼並戰爭,國家數目減少即局部統一。
政治因素——長期戰亂,人民困苦,渴望統一。
經濟因素——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尤其是秦國商鞅變法後逐步強盛起來,國富兵強。
民族因素——春秋戰國時期的兼並戰爭,民族聯系民族融合加強。
對外關系因素——遠交近攻的戰略策略。
思想文化因素——韓非子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思想。
個人主觀因素——秦王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
如何分析歷史事件的過程呢?
關於歷史事件過程的分析,一般可以有三種方法
1、以時間系事法,以時間為軸心按照歷史事件發生發展高潮結束的邏輯順序進行歸納。
如鴉片戰爭經過4點:1840年6月,英艦封鎖珠江口,戰爭爆發——接著,沿海北上到達天津白河口——1841年初,英軍擴大戰爭,一年內佔香港和東南沿海一些城市——1842年8月,英軍到達南京下關江面,清政府求和,戰爭結束。
2、以空間系事法,以地點為紐帶進行歸納。
如八國聯軍侵華戰爭4點:廊坊、楊村——大沽——天津——北京
3、以人物系事法,按照歷史人物的活動來歸納。
如太平天國的防禦戰,就可以按陳玉成、李秀成以及他們兩人共同的行動來掌握。
如新航路開辟的經過,就可以按照迪亞士、達伽馬、哥倫布、麥哲倫四個人的活動來歸納。
如何分析歷史事件的結果呢?
歷史事件的結果一般不外乎四種:
①成功。如:新航路開辟成功、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勝利、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等。
②失敗。鴉片戰爭中國失敗、洋務運動破產、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失敗、印度民族大起義失敗等。
③既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失敗的地方。如辛亥革命、國民大革命等。
④勝而不勝,不敗而敗。中法戰爭,中國是勝而不勝,不敗而敗,法國是不勝而勝,敗而不敗。
關於歷史事件的結果,一般應該從3個方面考慮:一個「是什麼」、兩個「為什麼」,即結果是什麼樣的、為什麼說是這樣的結果、為什麼會是這樣的結果。

如何分析歷史事件的影響呢?
1、分項分析:從經濟、政治、思想文化、外交等方面分析影響。
如鴉片戰爭:經濟影響——鴉片戰爭以前,中國在經濟上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占統治地位的國家。鴉片戰爭以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利用侵略特權,瘋狂地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逐漸把中國市場捲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逐步解體。
政治影響——社會性質的變化、社會矛盾的變化、革命任務和性質的變化。
思想影響——萌發了一股「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
外交影響——由閉關鎖國到門戶洞開,獨立自主的中國開始淪落為一個主權殘缺的半殖民地國家,資本主義列強和中國之間的關系不復是主權國家間的平等關系,而是侵略與被侵略、奴役與被奴役的關系。「
清政府站在中國人民頭上發號施令,外國資產階級卻站在它的頭上發號施令,這就是那許多條約特權的實質。」
2、全面分析:一分為二,既要看到積極影響,也要看到消極影響或局限性,還要分清主次。
如鴉片戰爭的積極影響:經濟上——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逐步解體,對後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興起就有積極影響;思想上——新思想的萌發。
如甲午中日戰爭的積極影響:政治上——促成了中華民族的覺醒,所以出現了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等;經濟上——帝國主義經濟侵略加劇,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進一步解體,客觀上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條件;思想上——出現了資產階級維新思想、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和農民階級樸素的反帝(「扶清滅洋」)思想。
3、國際化分析:中國對外國的影響,外國對中國的影響,中外結合思考。
如鴉片戰爭對英國和世界的影響:對英國,英國戰勝,憑借不平等條約向中國傾銷商品,從中國掠奪原料,促進了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對世界,是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的重要一環。如工業革命對中國的影響。政治上,第一次工業革命完成後、歐美列強發動兩次鴉片戰爭,中國開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經濟上,近代工業產生[或洋務企業和民族資本企業,或中國資本主義產生];思想上,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科學技術。
4、轉化分析:就是要學會遷移和推廣,會轉化思維。有兩種情況:
一是特殊性影響轉化為普遍性影響,如由鴉片戰爭的影響思考工業革命後西方列強侵華對中國有什麼影響,由秦始皇統一六國的影響思考中國古代統一的影響。
二是普遍性影響轉化為特殊性影響,如新航路開辟的影響課本上講了對亞非拉的影響(給亞非拉人民帶來了災難:政治上——歐洲殖民者開始對亞非拉進行政治的控制和滲透;經濟上——經濟的剝削和掠奪;思想文化上——文化和生活方式也逐漸發生變化。)。對中國的影響呢?政治上——葡萄牙、西班牙、荷蘭從海路相繼來到中國邊疆進行侵略活動,給中國人民帶來了災難,同時使明清統治者走向閉關鎖國。第二,明朝中後期,美洲高產農作物通過菲律賓傳入中國,為清朝人口快速增長奠定了物質基礎。 第三,天主教從海路傳入中國,明清之際出現「西學東漸」局面。
5、學科交叉分析:學科之間的交叉影響,即歷史事件對政治的影響,對地理的影響。如中國古代的墾荒,政治上有利於緩和階級矛盾、穩定政局,地理上對生態環境造成了負面影響。如英國工業革命,政治上鞏固了資本主義制度,地理上開始了城市化的進程,帶來人口、資源、環境等問題。

4. 高中歷史答題技巧

分點來答。
一,XXXXX變革它總體上歷史地位,它的性質(如封建主的變革,奴隸主的變革,資本主義。。。)
二,XXXX變革在經濟上的作用,如解放生產力,發展了商品經濟,再或者促進了資本主義的成長。
三,XXXX變革在政治上的作用,如推動社會進步,有利於民主政治成長,提高了行政效率,或者緩和階級矛盾,又或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於國家的統一穩定。
四,XXXX變革在思想文化上的影響,如帶動了民主思潮的形成,解放了思想。
五,XXXX變革在生活習俗上的影響,如改變了民族風俗。
答題時注意題目是如何問的,是影響還是作用(作用的話就不答負面影響了)
各學科的要點,我隨便說說我的心得吧。高中我選的是史地組合,地理學習主要靠理解,多看些圖,弄懂書上的理論,就沒啥了。語文考試需要積累,這需要平時下功夫。它也要很強的應試能力,對於現代文閱讀,一定要學會如何答題,這個技巧過多且需舉例,就不說了,建議你去咨詢語文老師。英語,數學,我想我是沒啥發言權力了。。。
呵呵,希望能幫到你。

5. 徵求高考歷史答題技巧

一、選擇題:審清兩個要素

無論是一般類型的單個選擇題,還是專題式選擇題,都要審清2個要素,即:條件限制和題目的主題內容。

1、審清條件限制:條件限制一般有時間限制、地點(或國別)限制、領域(包括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思想文化等)限制、人物限制(如唐太宗)等。就時間限制而言,通常有四種情況,一是有明確的時間限定,如20世紀四、五十年代,1861年等等;二是有上限,無下限,如秦代以來中央集權制的發展;三是有下限,無上限,如明朝中期以前我國對外關系的突出特徵;四是上下限皆不明確,如資產階級革命時期、辛亥革命時期等。解答時間限制的題目時首先必須根據歷史知識,准確判斷時間的上下限制(也就是我平時所說的時間定位)。近年來文綜試卷中出現的專題式選擇題,除了總序中對時間有限定以外,每一道小題中均有指定的概念,所以做這一類選擇題,既要把握總序中的時間限制,又要弄清楚每個小題的時間要求。

2、審清答題主題。答題主題就是指試題所提供的各種材料(材料的形式是多樣的,比如圖表、漫畫、民謠、歷史俗語、小說等),也就是命題人要求你所答的主題和主流價值取向。審清了這一要求,選擇的方向就確定了。專題式選擇題,每小題都有不同的答題主題,考查的主題內容可以是歷史事物的原因、內容、目的、特點、性質、結果、影響等,選擇的時候注意回答的方向,比如本題要求你回答某一措施的目的,你卻選擇了客觀作用的相關選項。

二、非選擇題(包括材料解析題和論述題):做好非選擇題,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一)把握六種題型

在高考試題中,材料解析題通常以下列六種題型出現:敘述型、綜合型、說明型、比較型、評述型和開放型。下面對六種題型做以簡單的闡釋。

1、敘述型。敘述型是從歷史的角度歸納和綜合歷史事件(或歷史現象)的過程(原因、經過、結果)或歷史人物主要的活動。設問往往要求考生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回答或者是直接從材料中提煉論點回答。題目中一般含有「簡述」、「敘述」、「概述」、「試述」等提示語,回答時要緊緊圍繞事件或者人物的主要活動,把散見於教材中的內容根據要求進行整理,注重考查對教材知識的再認再現和歸納總結。

2、綜合型。綜合型是把分散在教材不同章節、不同國度、不同歷史時期但又有某種聯系的歷史內容融合在一起進行綜合考查,它既便於考查學科知識之間的系統聯系,又注重考查多層次、多角度分析、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從解答方法上看,多運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解答方法解題,是敘述、論證、分析、比較等的綜合體。這種題型的突出特點是內容跨度大,能力要求高。

3、說明型。說明型非選擇題是對事物的本質或者對事物(事件)進行分析說明。設問中往往包含有「試分析、試說明、表明、體現了、反映出」等詞語。這種題型主要考查考生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並作出正確闡釋的能力和多層次、多角度分析、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

4、比較型。比較型是將有某種關聯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歷史事件(現象、人物)放在一起進行對比分析。按照不同的標准,可以劃分為單項比較與綜合比較、橫向比較與縱向比較、求同比較與求異比較、定性比較與定量比較四大類。這種題型主要考查考生多層次、多角度分析、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

5、評述型。評述型是對歷史事件(現象)和歷史人物,依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進行闡釋、評判和估價,得出符合實際的理性認識。這種題型的一般要求是對歷史事件(現象)和歷史人物的活動,進行綜合歸納,概要敘述,再依據當時的具體條件,給予歷史唯物主義的評價。把不同要求的評述結合在一起,又可以分為:評價與敘述相結合成為評述型題;與論證相結合成為評論型題;與分析相結合形成評析型題。題目的提示語一般有「評述」、「試評」、「評價」、「評論」、「評析」等。評述時要注意結合時代背景,實事求是。

6、開放型。開放型試題的答案是開放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知識結構、認知水平、興趣愛好、價值取向做出自己的選擇。試題中一般有「你同意哪種觀點(看法)」、「試談談……」、「你的認識(體會)是……」「你的認識」等。

(二)審題必須把握的「一、二、三」

「一」是指「一個前提」,即「讀懂讀透材料(尤其是圖表與數據)」,必須明確其中主要概念,說明的主要問題,而後弄清楚圖標與數據是怎樣展示概念、說明問題的。

「二」是指「兩個原則」,即「充分獲取和利用有效信息」、「立足材料,聯系課本」。首先是「充分獲取和利用有效信息」。所謂「有效信息」是指與設問相關的內容,往往是材料的中心或主旨。如果有效信息沒有被發現,就不能很好地完成問題的要求而影響得分。其次是「立足材料,聯系課本」。材料所展示問題的角度不一定與課本完全相同,比如某一個歷史事件,課本可能主要敘述其積極性的一面,而材料可能展示其局限性的一面,聯系課本是必要的,應該把材料所反映的內容與課本所學的相關知識掛上鉤,運用所學的知識和觀點進行評論和解析。

「三」是指構思答題的「三個步驟」。即「一看」,看有幾個設問;「二找」,找出設問中的求答主題(或項目)和限制條件;「三答」,根據設問組織答案。組織答案時,必須採用「序號化」,如:①②③。

(三)根據設問做答的「五字訣」──述、論、析、比、評

「述」,即敘述。答題時一般按時間順序和因果關系表達,但要注意的是:(1)題目要求的知識點一定要涉及,不必展開,更不可遺漏。(2)對於概括性較強、時間跨度較大的,要先劃分歷史階段,再按階段回答問題。

「論」,即論證。論證首先應該判斷觀點和論題的正誤,標准有兩個:一是實踐的標准,二是理論的標准。論證要擺事實,講道理,首先要用充分的事實證明觀點和命題的正確或錯誤,然後要做出相應的說明、結論或總結。答題強調列舉史實要充分和全面,說服力強。

「析」,即分析。一般先要回答「是什麼」,在此基礎上回答「為什麼」。要求考生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把歷史現象、時間、歷史人物放在特定的歷史環境和條件下去分析其原因、背景,揭示事物的本質,認識歷史發展的規律,總結歷史作用、影響和歷史地位,從而吸取歷史的經驗和教訓。

「比」,即比較。對於有比較項目的問題,可以按照要求進行比較;對於沒有給出明確比較項目的問題,很多考生往往不知道比什麼、怎樣比,答題無從下手。掌握下列方法和原則就可以比較完整的進行比較。

方法:以一個事件或者人物為中心,列出相關的項目;然後與另一個對比。

原則:(1)比較歷史現象發生的原因、背景、歷史條件和目的。(2)比較歷史現象的內容、特點、特徵、性質、實質。(3)比較事物成敗的原因、歷史作用、地位、影響、經驗和教訓等。

「評」,即評論、評價、評析等。要想評論正確,要做到以下幾點:(1)用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看問題。(2)評論問題的觀點立場要正確。(3)評論要以事實做論據。

附一:對歷史事物分析的「公式化」 模式

1、歷史背景=(國內+國際)(經濟+政治+文化+……)

⑴經濟背景=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結構+經濟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體制+政策+階級+民族+外交+軍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2、歷史條件:與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側重於有利的、積極的因素

3、原因廣度:原因=主觀(內因)+客觀(外因)

⑴主觀原因:事件發起、參與者內在經濟、政治、思想諸方面因素

⑵客觀原因:自然、社會環境、外在各方面經濟、政治、思想因素等

廣度與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側重於靜態分析,原因更側重於動態分析。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發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導火線、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發事件的主觀、客觀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歷史趨勢(生產力發展、時代要求)+主觀需要等

三者既有層次區別,又有聯系滲透,如「五四」運動爆發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主要原因涉及當時國內外各種矛盾,包括帝國主義侵略、北洋軍閥黑暗統治、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無產階級壯大、十月革命影響、馬克思主義傳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則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層次的因素。

5、矛盾分析: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矛盾、階級矛盾、階級內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團矛盾……

最後再提醒同學們幾個注意事項:

1、答題的文字表達方式

基本方法:文字表達一要字跡端正、排列整齊、疏密得當;二要文句通順、平實、語言准確;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問一段,簡明直觀;要點化,一個得分點一句話;序號化,做到條理分明,一目瞭然。

2、比較項的確定方法

基本方法:屬於歷史人物概念的可分為國籍、時代、稱謂、主要活動、評價等要素。屬於歷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為背景、時間、空間、主體、經過、意義等要素。屬於歷史現象概念的歷史在諸因素與歷史事件的諸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經過改為主要內容或主要表現。屬於歷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為背景、時間、制定者、主要內容、評價等因素。屬於歷史革命的知識可分解為革命任務、組織與領導、斗爭綱領、主力、方式、性質結果等因素。屬於歷史革命結果及影響的知識結構有包括進步性、局限性等。

3、分析、評價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發展原因的解題思路

基本方法:分析社會經濟發展的原因,一般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生產力因素,包括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的改進,水利的興修,天文歷法的進步,勞動力的投入等;二是生產關系因素,包括新的生產方式的確立,土地政策的調整,農民起義對地主階級的打擊;三是上層建築的因素,包括中央集權制度,重農抑商政策的保護與鼓勵,宗教、文化制度對經濟發展的反作用等,四是看對外關系與民族關系是否有利於經濟的發展;五是看社會環境因素,國家是否統一與安定;六是自然地理條件的因素等。

4、開放性問答題的答題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開放性問答題必須明確:重要的不是持何種觀點,而是能有理有據的論證自己的觀點,即論證是否符合邏輯,是否嚴密,材料與觀點是否統一,理由是否充足。因此,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確定觀點。

其次,要通過對史實的概括提煉,來充分支持觀點,盡量少漏觀點支持點。第三,要做到史論結合,有論有據。第四,論述要全面,如該題在肯定積極作用的同時,要指出消極作用,切忌絕對化。

5、如何解答主觀題中「說明了什麼」類型的問題

基本方法:回答說明了什麼,實際上是考查把握歷史本質,揭示歷史發展規律的能力。回答是可以按照這樣的思路進行。(1)這種斗爭的目的是什麼?有何進步或倒退的作用?(2)這種斗爭的失敗是一種歷史的必然還是一種偶然?(3)如果是偶然,說明斗爭的曲折復雜,而且要進一步創造條件;如果是必然則說明這種斗爭的根本無法實現,是空想。

6、論述題的解答和史論結合的方法:

基本方法:回答論述題一般有三個步驟。首先要在正式答題前,在草稿紙上列舉本論述題的簡單提綱。其次按照以下幾個步驟:第一、判斷是非,表明自己的觀點或者提取有效的、有足夠歷史依據的信息結論;第二,列舉史實,分層次說明自己的觀點。在這一步當中有注意將母觀點(即總的觀點)分解成若干個子觀點,用所掌握的史實進行論證。觀點的展開要有層次性,做到由表及裡,有淺入深,環環相扣,邏輯嚴密。而每個觀點都要有史實的支撐,做到史論嚴密結合。解題中的史論結合,主要是指要有適當的史實作為立論的基礎,要有鮮明的觀點作為立論的導向;堅持「從歷史中來,到歷史中去」的原則。「從歷史在中來」,就是從史實中提煉觀點,「到歷史中去」就是由觀點駕馭史實,做到觀點與史實的統一;第三,要適當小結,升華觀點(主要是提升自己看問題的層次、體現自己的知識聯系水平)。最後還要注意:論述題不要羅列要點,最好不加序號如①②③,利用段落來體現你回答問題的層次。

6. 高中歷史答題技巧及方法

高中歷史題都是根據高考導向而出的。一般都是出一段材料,閱讀材料,然後根據所學知識回答問題。這就需要首先要讀懂材料,然後看看所問的問題,看看與過去所學過的知識怎樣應用上。一定要理解題意。做好這種題的前提是要對教材的掌握程度和會對知識的靈活運用。

7. 怎麼寫歷史大題

高考歷史答題技巧
一,歷史單選題應試策略和技巧
(一)審題方法
第一,明確題目結構中答題項,主幹語和條件限定語.答題項是指答案包括的內容和項目,主幹語是選項論述的直接對象,條件限定語是對回答內容的各方面限定,包括時間,地點,空間,人物,設問角度 .
第二,搞清時空范圍.根據限定語,特別要注意提取隱性時間信息,明確題目的時間范圍和空間.從近四年歷史高考選擇題看, 題干中含有限定語的題目至少佔了1/3.因此,抓住限定語,無疑是正確作 答的一個前提.
第三,推敲備選項.對備選項要認真推敲.近年來,備選項的干擾性日益增強,需認真分析.
(二)解題方法
1,直選答案.即直接根據掌握教材知識及信息,可以直接得出答案.可謂"一擊即中".
2,最佳選項
特點是選項與題干隱含著論點與論據的關系,在各備選項中,只有一項最符合題目要求,其它選項雖有一定道理,但因不夠全面或不合題意而不能成為最佳選項.
題干求答項前後,多有"最主要","最重大"等表示程度的副詞和形容詞.
3,因果選擇題
___ 通常將歷史現象中存在的不同因素列出 ,再根據題乾的指向列出相應的原因的或結果等.考查的角度有兩方面:
第一種形式由結果推斷出原因,其結構是題干為果,備選項為因.
第二種形式是由原因推出結果或影響,其結構是題干為因,備選項為果.
常用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等表示.
___ 解題方法:此類題目主要著眼於歷史現象的背景,條件,結果,影響等方面的考查.要審清題意,明確因果關系,搞清命題意圖.
根本原因
同一歷史事物的若干原因中,起著決定作用並帶有必然性的因素是根本原因 .
①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原理分析.
②從階級本質分析.歷史唯物主義認為,歷史人物所在的階級,政黨對於歷史事件不僅有深刻的影響,能延緩或加速歷史進程,而且起決定性作用.
③從影響歷史事物主要矛盾來分析.每一歷史事物都是現象和本質的統一體,我們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抓住歷史事物的本質或主要矛盾來把握其發生,發展,變化的根本原因.
4,否定選擇題(逆向選擇題)
此類選擇題通常要求選出與史實不符的選項.其特點是題幹部分採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無","沒有","不正確"等詞語,所以要特別注意逆向思維.
解題方法:解答此類題可採用逆推法,即根據題意,首先找出與題目要求相符的三個備選項,剩下的備選項就是題目要求的答案.
解答此類題也可用正向思維或排除法.
5,推理選擇題
___ 推理選擇題是指對這類選擇題可以通過推理達到解題目的.這類題目往往涉及一些規律性問題,考生通過對歷史規律的掌握,來分析具有同類性質的歷史現象
6,排序選擇題
___ 此類題目是要求考生能根據題目要求,把歷史事實或歷史現象按一定的順序加以排列,如時間先後等,其形式有序號式或非序號式兩種.
————————做此類題型時可用排除法!!___
7,比較選擇題
___ 此類題是把具有可比性的歷史事件放在一起或把同一歷史現象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表現放在一起,通過分析,歸納,比較,找出其相同點或不同點.
___ 解題方法:根據題干提供的條件,找出兩者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並結合所學知識進行綜合判斷.
8,材料選擇題
___ 此類題目是材料解析題的客觀答法.多在題干中提供一則或數則材料,要求考生在讀懂材料的基礎上.透過材料發其現背後的歷史真實和要求,找出正確選項.
___ ___ 解題方法:分三步進行:
第一,通過看引文的出處和其它有關信息,確定材料所涉及的歷史背景.
第二,讀通材料,弄清材料內容及相關的人物或事件.
第三,搞清備選項的內涵及與題乾的關系,找出符合題目要求和歷史事實的備選項.
二,材料解析題解答
讀——是解答的前提
1.先讀設問,後讀材料.帶著問題閱讀材料更顯思路清晰明確.
2.閱讀材料的基本原則:①看兩頭,找信息.材料的首尾兩頭,一般是命題者對材料的出處和內容作簡要介紹的地方,內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時間,國別和作者,甚至材料的中心等一個或多個信息.這些說明性文字,往往給解題者某種暗示和引導,有可能埋伏著解題所需的信息,有一定的啟發作用,不可漏讀.

②讀懂,讀透材料.應讀三遍:
第一遍粗讀,找到材料敘述的核心內容.
第二遍細讀,正確理解材料的觀點,獲取有效信息.
第三遍重點讀,帶著設問有重點地閱讀,提取有效信息.
找——是解答的關鍵
___ "找"就是從材料和有關知識中,找取解題的信息點,信息源,它往往是與"讀"交織在一起的,而且方向是一致的.
___ 1.從材料內容本身——找取有效信息.
2.從材料與課本(回到教材)的關聯——找取相似點.比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 .
這里的關聯
一是指試題以課本知識為背景或依託.
二是指試題的一兩處設問需用課本知識來回答或確定大方向.
3.從材料內容與設問角度——找取相關點.從材料中找出回答設問的信息,堅持"論從史出"的原則,以充分發揮材料本身在解題中的價值.
答——是解答的落點
1.注意答好第一問 .第一個設問的定位作答是否准確,完整,直接影響著下一問的作答.
2.注意審准設問.在好多設問中,都有一些引導性,限制性詞語對問題的回答作出限制要求,
如"依據材料概括提煉","不得照抄材料原句","根據材料……談談認識","綜合材料……得出結論","比較材料……","如何評價材料的觀點"等.這些限制詞語大體上代表了設問內容的本質含義和考查的能力要求,要給予充分注意.
3.注意設問分值.分值大,回答要詳盡一點;分值小,回答要簡省一點
4.注意解析的完整性,層次性.

材料題解答的完整性和層次性如何,直接決定著得分差別.
如:1997年第46題"談談你對西進運動的認識",只答出掠奪印第安人或推動美國經濟發展的,給1分;兩方面都答出的,給2分;答出兩方面並指出推動經濟發展是主導方面的,給3分.由此可以看出,對材料的解析要力求完整深入.
5.注意史學觀點的運用.如"尊重客觀經濟規律,生產關系的調整必須適合生產力的發展水平 "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等.
6.注意答案的簡明扼要. 答案補充 三,歷史問答題解答策略
一,審准題目.
准確審題是正確解答的前提.題目的類型雖然多種多樣,但其基本結構卻大致相同,因此,審題也就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大致可分三步:
第一,分析試題結構.歷史問答題一般包括四部分:主幹語,答項語,提示語,限定語.
例如:"評述民主革命時期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歷史作用."一題中,"中國民族資產階級"是主幹語,"歷史作用"是答項語,"民主革命時期"是限定語,"評述"是提示語.
主幹語又稱"中心語".一般位於試題的中間,它告訴考生,試題是針對哪一歷史事件或歷史現象進行提問的.答案補充 答項語就是求答項目,往往位於試題的最後.它具體規定應回答哪些方面的內容.這些內容通常是原因,影響,異同點,特點,性質,結局,意義之類.
提示語常常出現在試題的最前面(個別試題的提示語融合的答項語之中).規定用何種方式解答,也就是解決怎麼答的問題.常用的詞語有:"述","評","論","比較","說明"等等.
限定語是對主幹語,答項語,提示語在范圍,程度,角度等方面的限定.規定答案要限定在什麼范圍內,基本上都是位於主幹語,答項語,提示語的前面 .題目的限定條件包括時間,空間,人物,設問角度等,要找出這些要素,將答題范圍明確界定出來.
如:"簡要評述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主要政治活動."一題中帶著重號的詞語就屬於限定語.其中"簡要"是對提示語從程度方面進行的限定,"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是對主幹語從時間范圍上進行限定,"主要,政治"是對答項語從程度,角度方面的限定.
當然,近幾年高考問答題的提問方式一般不是那麼直截了當.有的是一題多問.有的雖然是只有一問,但問題的各組成部分卻不是一目瞭然.

8. 高中歷史答題模板

高中歷史答題模板

1、歷史背景=(國內+國際)(經濟+政治+文化+……)

⑴經濟背景=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結構+經濟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體制+政策+階級+民族+外交+軍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2、歷史條件:與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側重於有利因素

3、原因廣度:原因=主觀(內因)+客觀(外因)

⑴主觀原因:事件發起、參與者內在經濟、政治、思想諸方面因素

⑵客觀原因:自然、社會環境、外在各方面經濟、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廣度與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側重於靜態分析,原因更側重於動態分析。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發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導火線、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發事件的主觀、客觀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歷史趨勢(生產力發展、時代要求)+主觀需要等

三者既有層次區別,又有聯系滲透,如「五四」運動爆發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主要原因涉及當時國內外各種矛盾,包括帝國主義侵略、北洋軍閥黑暗統治、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無產階級壯大、十月革命影響、馬克思主義傳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則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層的因素。

5、矛盾分析: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矛盾、階級矛盾、階級內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團矛盾……

***答題思路***

1答題的文字表達方式

基本方法:文字表達一要字跡端正、排列整齊、疏密得當;二要文句通順、平實、語言准確;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問一段,簡明直觀;要點化,一個得分點一句話;序號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標出不同的序號,做到條理分明,一目瞭然。

2如何分析變法或改革成敗的原因:

基本方法:注意四點:一是看當時歷史發展的潮流和趨勢,改革或變法是否符合歷史潮流和趨勢。二看改革的政策與措施是否正確,是否得以有效貫徹。三看新舊勢力的力量對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質如何。

3外顯比較式問答題的解題思路

基本方法:外顯比較式問答題的特點是比較的范圍具有確定性。解答時要認真審清比較對象比較項、限制條件,分析問答題要求與課本知識的關系,然後按設定的項目之間的邏輯關系。

4內隱比較式問答題的解題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此類內隱式比較問答題,關鍵是根據題意,比較對象做具體分析,自己設法確定比較項。如果是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比較,比較項一般從背景、原因、過程、特點、結果、影響和性質等方面確定;如果是歷史人物,比較項一般從所處時代、所處階級、主要功績、局限性、歷史地位、影響評價等方面確定。

5比較項的確定方法

基本方法:屬於歷史人物概念的可分為國籍、時代、稱謂、主要活動、評價等要素。屬於歷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為背景、時間、空間、主體、經過、意義等要素。屬於歷史現象概念的歷史在諸因素與歷史事件的諸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經過改為主要內容或主要表現。屬於歷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為背景、時間、制定者、主要內容、評價等因素。屬於歷史革命的知識可分解為革命任務、組織與領導、斗爭綱領、主力、方式、性質結果等因素。屬於歷史革命結果及影響的知識結構有包括進步性、局限性等。

6分析、評價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發展原因的解題思路

基本方法:分析社會經濟發展的原因,一般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生產力因素,包括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的改進,水利的興修,天文歷法的進步,勞動力的投入等;二是生產關系因素,包括新的生產方式的確立,土地政策的調整,農民起義對地主階級的打擊;三是上層建築的因素,包括中央集權制度,重農抑商政策的保護與鼓勵,宗教、文化制度對經濟發展的反作用等,四是看對外關系與民族關系是否有利於經濟的發展;五是看社會環境因素,國家是否統一與安定;六是地理條件的因素等。

7分析經濟特徵型問答題的解題方法

基本方法:分析經濟特徵要注意三點:其一,從復雜的經濟現象中去揭示基本特徵;其二,分析其特徵形成的原因及影響;其三,揭示特徵語言要精闢,高度概括,要源於教材、高於教材。

8歷史問答題表述中的歸納概括方法

基本方法:歸納和概括歷史知識的能力是兩種不同的歷史思維能力。歸納指將眾多或零散的或反復出現的歷史史實,按其同類梳理,使之由繁雜到簡約、由紛亂到條理、有個性到共性的認識;概括是把具有相同屬性的歷史事物聯合起來,形成帶有規律性的、普遍性的道理。歸納是概括的前提。

9開放性問答題的答題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開放性問答題必須明確:重要的不是持何種觀點,而是能有理有據的論證自己的觀點,即論證是否符合邏輯,是否嚴密,材料與觀點是否統一,理由是否充足。因此,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確定觀點。

其次,要通過對史實的概括提煉,來充分支持觀點,盡量少漏觀點支持點。第三,要做到史論結合,有論有據。第四,論述要全面,如該題在肯定積極作用的同時,要指出消極作用,切忌絕對化。

10如何解答主觀題中「說明了什麼」類型的問題

基本方法:回答說明了什麼,實際上是考查把握歷史本質,揭示歷史發展規律的能力。回答是可以按照這樣的思路進行。(1)這種斗爭的目的是什麼?有何進步或倒退的作用?(2)這種斗爭的失敗是一種歷史的必然還是一種偶然?(3)如果是偶然,說明斗爭的曲折復雜,而且要進一步創造條件;如果是必然則說明這種斗爭的根本無法實現,是空想。

11分析歷史事物、歷史現象的背景

基本方法:歷史背景是影響、預示事物發展趨向的客觀條件,是對導致歷史事件發生的各個方面的因素進行概括總結,這些因素可能是顯現的,隱現的。

可以從三個方面著手:歷史因素方面:是否是歷史發展的需要。現實因素:是否符合現實情況的需要。主觀因素方面:是否是當事人主觀願望能夠的需要。

12論述題的解答和史論結合的方法:

基本方法:回答論述題一般有三個步驟。第一、判斷是非,表明自己的餓觀點。第二,列舉史實,說明自己的觀點。在這一步當中有注意將母觀點(即總的觀點)分解成若干個子觀點,用所掌握的史實進行論證。觀點的展開要有層次性,做到由表及裡,有淺入深,環環相扣,邏輯嚴密。而每個觀點都要有史實的支撐,做到史論嚴密結合。第三,要適當小結,升華觀點。解題中的史論結合,主要是指要有適當的史實作為立論的基礎,要有鮮明的觀點作為立論的導向;堅持「從歷史中來,到歷史中去」的原則。「從歷史在中來」,就是從史實中提煉觀點,「到歷史中去」就是由觀點駕馭史實,做到觀點與史實的統一。

13怎樣評價歷史人物

基本方法:評價歷史人物,實際上就是要評價其一生的功過是非。要正確評價一個歷史人物,首先,必須全面把握其歷史活動;其次,要按一定的標准和原則把這些活動分為積極(或進步、功績)和消極(或反動、過錯)兩方面,對於有些歷史人物,其活動呈現明顯階段性,所以還要分階段評價;第三,評價的標准和原則有:(1)生產力標准(2)人民群眾和英雄人物對歷史發展的不同作用的唯物主義原則,不要誇大英雄人物的作用(3)階級的觀點(4)時代的觀點,即要把歷史人物放到特定的歷史條件下評價,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則肯定,反之則否定,同時注意不要用現代人的標准評價古人;(5)不要以偏概全(6)客觀公正,不要帶感情色彩(7)注意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學會分析歷史事件***

如何分析歷史事件呢?

分析歷史事件應掌握4要素:原因、經過、結果、影響。人類社會的歷史就是原因——經過——結果—影響的演變過程。

例如「鴉片戰爭」這一歷史事件。高一《中國近代現代史》(上冊)第一章第一節第一目「鴉片戰爭前夕的中國和世界」和第二目「英國的鴉片走私和中國的禁煙運動」講的是鴉片戰爭的原因;第一節第三目「鴉片戰爭的經過」講的是鴉片戰爭的經過;第二節第一目「中英《南京條約》」和第二目「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講的是鴉片戰爭的結果;第二節第三目「鴉片戰爭的影響」和第七節第一目「新思想萌發的原因」及第二目「新思想的萌發」講的是鴉片戰爭的影響。

9. 高考歷史大題題型怎麼回答急!!!!

審題四步驟
審題是取得理想成績的關鍵。審題就是審閱推敲試題的含意,從題目本身的文字中了解題目的內容和要求,從而判斷試題的類型,確定答題的中心和選擇答題的材料。如何審題,概括地說就是細心閱讀、認真理解、開拓思路、反復推敲、組織要點。具體要按照以下四步走:
第一步,審題型。高考歷史主觀題主要有敘述、分析、比較、論證、評價等類型。不同類型的試題各有不同的要求。熟悉和掌握歷史試題的不同類型和要求,有針對性地回答問題是取得較好成績的前提。例如:「結合19世紀晚期的有關背景,分析甲午戰爭爆發的必然性。這場戰爭對中國國內政局和遠東國際局勢產生了哪些重大影響?」這是一道敘述分析類型的主觀題。重點考查考生對甲午戰爭的背景和影響的理解,要求考生分析的也是背景和影響。試題的要求是敘述加分析,這是試題的重點。
第二步,審范圍。所謂「范圍」,指的是問題所涉及的時間、空間、人物、事件以及在分析論述時應涉及的論點、論據。換言之,就是要審清試題的具體要求,找到答題的廣度和深度,否則便容易跑題。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怎樣爆發的?」此題從原因上分析有遠因、有近因、有根源;時間跨度為1919~1939年;內容分析有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形成、20年代的國際關系、1929~1939年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及其影響、英法美對德意日的綏靖政策、歐洲兩個戰爭策源地形成等五項。
第三步,審重點。就是分析試題的設問指向。試題所問的方式、角度、側重點不同,回答的重點也不同。例如:「19世紀末的科技革命對資本主義世界產生了什麼影響?」和「19世紀末資本主義的發展趨勢以及對中國社會的影響。」前者的重點在於回答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後出現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以及這種不平衡引起的矛盾,圍繞著矛盾形成兩大軍事集團引起戰爭危機等。後者的重點是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及其後果等。
第四步,審字詞。就是從語法修飾的角度分析句子成分,找出試題的中心詞,然後再找出哪些是修辭或補充中心詞的附加成分和連帶成分,特別是要把握住那些表示時間概念、地域范圍、程度高低、數量多少的帶限制性的關鍵詞。例如:「結合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中三次起義,分別說明人民群眾在革命中發揮的作用。」這道論述題要求考生以具體的史實論述人民群眾在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中的作用。「結合」就是要用具體事實,即三次起義的時間、原因、經過、結果來論述;「分析」就是要把三次起義分開說明。審題要冷靜、細致,保持清醒的頭腦,迅速梳理知識,抓住要點,然後精心作答,才能取得優異的成績。
要點不可少
在動筆答題時,考生心裡要清楚答題的格式和得分要點。具體來說,書寫一定要字跡端正、排列整齊、疏密得當;語言要通順、平實、准確;格式上要做到「三化」,即段落化(一問一段,簡明直觀)、要點化(一個得分點一句話)、序號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子標出序號),做到條理分明,一目瞭然。
盡管不同題型有不同的得分點,但歷史主觀題的得分點分布有較強的規律性,下面的規律需要考生掌握:
1. 「歷史背景」的范圍通常包括國內和國際,內容包括經濟、政治、文化。而經濟背景包括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結構、經濟格局等內容;政治背景包括政局、制度、體制、政策、階級、民族、外交、軍事等環節;文化背景包括思想、宗教、科技、教育等要點。
2. 「歷史條件」的分析,與歷史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側重於有利因素。
3. 「事件原因」要從主觀原因(內因)和客觀原因(外因)兩方面分析。主觀原因包括事件發起、參與者、內在經濟、政治、思想諸方面因素;客觀原因包括自然、社會環境、外在各方面經濟、政治、思想因素等要點。答題時,可依據「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的思路依次敘述。直接原因即直接引發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導火線、借口等);主要原因包括引發事件的主觀、客觀各方面重要因素;根本原因即歷史趨勢(生產力發展、時代要求等)、主觀需要等。三層原因層層遞進,相互聯系滲透。例如,「五四」運動爆發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主要原因涉及當時國內外各種矛盾,包括帝國主義侵略、北洋軍閥黑暗統治、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無產階級壯大、十月革命影響、馬克思主義傳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則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層的因素。
4. 「矛盾分析」主要涉及的項目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矛盾、階級矛盾、階級內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團矛盾等。
思路要理順
針對不同類型的試題,考生要制訂答題策略,理順思路,做到胸有成竹,從容不迫。近幾年歷史高考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1. 比較式問答題
比較式問答題包括外顯比較和內隱比較兩類。外顯比較式問答題的特點是比較的范圍具有確定性。解答時要認真審清比較對象、比較項、限制條件,分析試題要求與課本知識的關系,然後按設定的項目之間的邏輯關系回答。答內隱比較式問答題的關鍵是根據題意,對比較對象做具體分析,自己設法確定比較項。屬於歷史人物類型的要列出國籍、時代、稱謂、主要活動、評價等要素。屬於歷史事件類型的可分解為背景、時間、空間、主體、經過、意義等要素。屬於歷史制度類型的可分解為背景、時間、制定者、主要內容、評價等因素。屬於歷史革命類型的可分解為革命任務、組織與領導、斗爭綱領、主力、方式、性質結果等因素。
2. 分析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發展原因
分析社會經濟發展的原因,一般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生產力因素,包括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的改進,水利的興修,天文歷法的進步,勞動力的投入等;二是生產關系因素,包括新的生產方式的確立,土地政策的調整,農民起義對地主階級的打擊;三是上層建築的因素,包括中央集權制度,重農抑商政策的保護與鼓勵,宗教、文化制度對經濟發展的反作用等;四是看對外關系與民族關系是否有利於經濟的發展;五是看社會環境因素,國家是否統一與安定;六是地理條件的因素等。
3. 分析經濟特徵
分析經濟特徵要注意三點:第一,從復雜的經濟現象中揭示基本特徵;第二,分析特徵形成的原因及影響;第三,揭示特徵時語言要精闢,高度概括,要源於教材、高於教材。
4. 開放性問答題
解答開放性問答題必須明確:重要的不是持何種觀點,而是能有理有據地論證自己的觀點,即論證是否符合邏輯,是否嚴密,材料與觀點是否統一,理由是否充足。要堅持「從歷史中來,到歷史中去」的原則。「從歷史中來」,就是從史實中提煉觀點,「到歷史中去」就是由觀點駕馭史實,做到觀點與史實的統一。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確定觀點。其次,要通過對史實的概括提煉,充分支持觀點,盡量少漏觀點的支持點。再次,可以將母觀點(即總的觀點)分解成若干個子觀點,用所掌握的史實進行論證,做到史論嚴密結合。觀點的展開要有層次性,做到由表及裡,有淺入深,環環相扣,邏輯嚴密。最後,論述要全面,在肯定積極作用的同時,要指出消極作用,切忌絕對化。還要適當小結,升華觀點。
5. 某失敗事件「說明了什麼」
回答某某事件「說明了什麼」,實際上是考查考生把握歷史本質,揭示歷史發展規律的能力。回答可以按照這樣的思路進行:首先,某某事件的目的是什麼?有何進步或倒退的意義;其次,該事件的失敗是一種歷史的必然還是一種偶然;最後,該事件的失敗如果是偶然,說明斗爭的曲折復雜,而且要進一步創造條件,如果是必然,則要說明該事件的政治或經濟訴求根本無法實現,是空想。
6. 評價歷史人物
評價歷史人物,實際上是要評價其一生的功過是非。要正確評價一個歷史人物,首先,必須全面把握其歷史活動;其次,要按一定的標准和原則把這些活動分為積極(或進步、功績)和消極(或反動、過錯)兩方面,對於有些歷史人物,其活動呈現明顯階段性,所以還要分階段評價;再次,評價的標准和原則有:(1)生產力標准;(2)人民群眾和英雄人物對歷史發展的不同作用的唯物主義原則,不要誇大英雄人物的作用;(3)階級的觀點;(4)時代的觀點,即要把歷史人物放到特定的歷史條件下評價,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則肯定,反之則否定,同時注意不要用現代人的標准評價古人;(5)不要以偏概全;(6)客觀公正,不要帶感情色彩;(7)注意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閱讀全文

與高考歷史答題如何表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7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6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3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3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4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