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正確認識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歷史時期的關系
這是兩個相互聯系又有重大區別的時期,但本質上都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探索。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開創的,但也是在新中國已經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並進行了二十多年建設的基礎上開創的。歷史總是前後自然聯系的,不能任意選擇,更不能人為割斷。
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歷史時期的聯系:
1、如果沒有一九七八年我們黨果斷決定實行改革開放,並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堅定不移把握改革開放的正確方向,社會主義中國就不可能有今天這樣的大好局面,就可能面臨嚴重危機,就可能遇到像蘇聯、東歐國家那樣的亡黨亡國危機。
同時,如果沒有一九四九年建立新中國並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積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質、制度條件,積累了正反兩方面經驗,改革開放也很難順利推進。
2、雖然這兩個歷史時期在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思想指導、方針政策、實際工作上有很大差別,但兩者決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對立的。我們黨在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提出了許多正確主張,當時沒有真正落實,改革開放後得到了真正貫徹,將來也還是要堅持和發展的。
⑵ 如何理解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的偉大成就和基本經驗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這條道路和這個理論體系.
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現代化,讓中國人民富裕起來,振興偉大的中華民族;就是要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賦予社會主義新的生機活力,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要在引領當代中國發展進步中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確保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
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從農村到城市、從經濟領域到其他各個領域,全面改革的進程勢不可當地展開了;從沿海到沿江沿邊,從東部到中西部,對外開放的大門毅然決然地打開了.這場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大改革大開放,極大地調動了億萬人民的積極性,使我國成功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今天,一個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社會主義中國巍然屹立在世界東方.
新時期最顯著的成就是快速發展.我們黨實施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帶領人民艱苦奮斗,推動我國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續快速發展起來.我國經濟從一度瀕於崩潰的邊緣發展到總量躍至世界第四、進出口總額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發展到總體小康,農村貧困人口從兩億五千多萬減少到兩千多萬,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的發展,不僅使中國人民穩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廣闊道路,而且為世界經濟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
新時期最突出的標志是與時俱進.我們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不斷探索和回答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堅持並豐富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大地上煥發出勃勃生機,給人民帶來更多福祉,使中華民族大踏步趕上時代前進潮流、迎來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事實雄辯地證明,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
改革開放作為一場新的偉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風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根本的是,改革開放符合黨心民心、順應時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確的,成效和功績不容否定,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
在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我們黨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結合起來,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同堅持改革開放結合起來,把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同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結合起來,把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同發展市場經濟結合起來,把推動經濟基礎變革同推動上層建築改革結合起來,把發展社會生產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結合起來,把提高效率同促進社會公平結合起來,把堅持獨立自主同參與經濟全球化結合起來,把促進改革發展同保持社會穩定結合起來,把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同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結合起來,取得了我們這樣一個十幾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擺脫貧困、加快實現現代化、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寶貴經驗.
⑶ 如何正確認識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時期的關系
是兩個相互聯系又有重大區別的時期,但本質上都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探索。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開創的,但也是在新中國已經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並進行了二十多年建設的基礎上開創的。歷史總是前後自然聯系的,不能任意選擇,更不能人為割斷。
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歷史時期的聯系:
1、如果沒有一九七八年我們黨果斷決定實行改革開放,並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堅定不移把握改革開放的正確方向,社會主義中國就不可能有今天這樣的大好局面,就可能面臨嚴重危機,就可能遇到像蘇聯、東歐國家那樣的亡黨亡國危機。
同時,如果沒有一九四九年建立新中國並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積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質、制度條件,積累了正反兩方面經驗,改革開放也很難順利推進。
2、雖然這兩個歷史時期在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思想指導、方針政策、實際工作上有很大差別,但兩者決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對立的。我們黨在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提出了許多正確主張,當時沒有真正落實,改革開放後得到了真正貫徹,將來也還是要堅持和發展的。
⑷ 改革開放30年來帶給我們哪些深刻的歷史經驗和啟示
一、經驗:
1、找到了一條道路: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沿著這條道路,大幅度提高了國家的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開辟了廣闊的前景。
2、舉起了一面旗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旗幟,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旗幟。
3、堅持了一條路線:毫不動搖地堅持黨的基本路線,是我們事業能夠經受風險考驗、順利達到目標的最可靠的保證。
4、得出了一句結論:實踐充分證明,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共產黨開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確立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是完全正確的。
二、啟示:
1、底子薄:人口多、底子薄、人均佔有資源少,中國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必須居安思危,長期艱苦奮斗。
2、新問題: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面臨著新的考驗和諸多新的問題。如城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很不平衡,人口資源環境壓力加大等。這些問題,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依靠社會主義制度,是可以在前進中解決的,也只有在前進中才能解決。
⑸ 改革開放的根本原因和歷史經驗
一、改革開放的根本原因: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勝利實現了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發展戰略的前兩步目標,大幅度提高了國家的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開辟了廣闊的前景。這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生動體現,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一個新的里程碑。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二、改革開放的歷史經驗:
在30年來的創造性實踐中,積累了寶貴經驗。概括起來說,就是黨的十七大闡明的「十個結合」。
1、必須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結合起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以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為改革開放提供理論指導。
2、必須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同堅持改革開放結合起來,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始終保持改革開放的正確方向。
3、必須把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同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結合起來,堅持執政為民、緊緊依靠人民、切實造福人民,在充分發揮人民創造歷史作用中體現黨的領導核心作用。
4、必須把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同發展市場經濟結合起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市場配置資源的有效性,使全社會充滿改革發展的創造活力。
5、必須把推動經濟基礎變革同推動上層建築改革結合起來,不斷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製度保證和法制保障。
6、必須把發展社會生產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結合起來,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7、必須把提高效率同促進社會公平結合起來,實現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由廣大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
8、必須把堅持獨立自主同參與經濟全球化結合起來,統籌好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為促進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作出貢獻。
9、必須把促進改革發展同保持社會穩定結合起來,堅持改革力度、發展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程度的統一,確保社會安定團結、和諧穩定。
10、必須把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同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結合起來,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拒腐防變和抵禦風險能力。
⑹ 用史實說明中國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經驗。
一是不斷解放思想,推進理論創新。
科學的理論是改革順利推進的思想保證。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將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不斷推進理論創新、思想創新和體制創新,創造性地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及其政策體系。
二是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不動搖。
改革開放40年的歷程,也是市場作為資源配置手段地位不斷提升的歷程。我們回顧中國40年改革的經驗,其中最核心的一條,就是要堅持市場化的改革方向。正是因為堅持市場化的改革方向,人民群眾的勞動積極性才得以最大程度的發揮。
(6)如何理解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經驗擴展閱讀:
中國改革開放歷史性變化:
一是改革開放推動了以階級斗爭為綱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轉變。
1978年5月開展的真理標准問題大討論,打破了教條式的理論禁錮,恢復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成為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奠基石。
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基礎上,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正是由於有了這個轉變,才迎來了整個國家的發展進步。
二是改革開放推動了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改革就在農村和局部地區鋪開,農村生產力迅速得到解放,農產品日漸豐富,但城市經濟因延續計劃管理體制未見大的起色。
⑺ 如何認識改革開放以前和改革開放以後兩個歷史時期
從宏觀上正確認識和把握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歷史時期乃至整個黨的歷史,進一步在堅定黨的歷史自信中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堅定不移地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繼續推向前進,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歷史包括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歷史時期,兩個時期都不能否定,路是一步一步走過來的,跨出第一步,才有第二步。我們黨領導的革命、建設、改革,也是一脈相承、薪火相傳、生生不息的壯麗事業。
新中國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基礎上接續奮斗、接力探索的結果。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新中國歷史分為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歷史時期。無數事實表明,這兩個歷史時期都是不能否定的。
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是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並取得巨大成就的歷史,我們黨自誕生之日起,就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肩負起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這兩大歷史任務。
黨領導人民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實現了中國人民夢寐以求的民族獨立、人民解放。這就為在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制度、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掃清了障礙,為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根本政治前提。
改革開放前的奮斗探索,是承接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成果而開始的新的偉大歷史進軍。新中國成立後,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領導人民建立和鞏固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創造性地實現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
全面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成功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黨不失時機地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經過社會主義改造,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黨還領導人民建立起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確立了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符合中國國情和人民根本利益,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制度基礎。社會主義制度基本建立後,如何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是黨面臨的嶄新課題。黨曾經號召學習蘇聯經驗,但很快察覺到蘇聯模式的局限。
毛澤東同志提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際進行「第二次結合」的任務,要以蘇聯的經驗教訓為鑒戒,獨立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經過實踐探索,黨積累了領導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經驗。黨團結帶領人民全力推進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
對改革開放前歷史時期的探索成果和巨大成就,必須充分肯定。毋庸諱言,由於黨領導社會主義事業的經驗不多,黨的領導對形勢的分析和對國情的認識有主觀主義偏差,也犯過把階級斗爭擴大化、在所有制問題上急於求純和在經濟建設上急於求成的錯誤。
在後來的實踐中,由於黨在指導思想上「左」傾錯誤的發展,又發生了「文化大革命」這樣全局性的、長時間的嚴重錯誤,是黨的探索進程遭受嚴重挫折,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這些刻骨銘心的教訓,是我們永遠不能忘卻的。
也就是說,不能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那是從整體上說的,並不意味著要忽視甚至掩蓋「文化大革命」前和「文化大革命」的錯誤。對於「文化大革命」前的錯誤,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已經作出科學分析和客觀評價。
對於「文化大革命」,「歷史決議」更是從根本上作出徹底否定的明確結論,指出「『文化大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義上的革命或社會進步」。這些,都是我們必須繼續堅持的。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是同毛澤東同志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的兩個基本點
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兩個基本點之一。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方針、總政策,是強國之路,是黨和國家發展進步的活力源泉。改革,即對內改革。
就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自覺地調整和改革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上層建築同經濟基礎之間不相適應的方面和環節,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各項事業的全面進步,更好地實現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開放,即對外開放,是加快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必然選擇,符合當今時代的特徵和世界發展的大勢,是必須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
以上內容參考 人民網-正確看待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歷史時期
⑻ 如何認識我國的改革開放
如何正確認識我國改革開放
30
年歷史成就和經驗教訓
?
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
目的就是要解放和發展社會
生產力,實現國家現代化,讓中國人民富裕起來,
振興偉大的中華民族;就是要推動我國社
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賦予社會主義新的生機活力,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就是要在引領當代中國發展進步中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
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
確保黨始
終走在時代前列。
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
從農村到城市、
從經濟領域到其他各個領域,
全面改革的
進程勢不可當地展開了;
從沿海到沿江沿邊,
從東部到中西部,
對外開放的大門毅然決然地
打開了。
這場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大改革大開放,
極大地調動了億萬人民的積極性,
使我國成
功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從封閉半封閉到
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今天,
一個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
面向未來的社會主義中國
巍然屹立在世界東方。
新時期最顯著的成就是快速發展。
我們黨實施現代化建設
「
三步走
」
戰略,
帶領人民艱苦奮斗,
推動我國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續快速發展起來。
我國經濟從一度瀕於崩潰的邊緣發展到總
量躍至世界第四、
進出口總額位居世界第三,
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發展到總體小康,
農村貧
困人口從兩億五千多萬減少到兩千多萬,
政治建設、
文化建設、
社會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
就。
中國的發展,
不僅使中國人民穩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廣闊道路,
而且為世界經濟發展
和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
新時期最突出的標志是與時俱進。
我們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
不斷探索和回答什麼
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
發展等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
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堅持並豐富黨的基本理論、
基本
路線、
基本綱領、基本經驗。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大地上煥發出勃勃生機,給人民
帶來更多福祉,使中華民族大踏步趕上時代前進潮流、迎來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事實雄辯地證明,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
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實
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
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
改革開放作為一場新的偉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風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根本的是,
改革
開放符合黨心民心、
順應時代潮流,
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確的,成效和功績不容否定,
停頓
和倒退沒有出路。
在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
我們黨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結合
起來,
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同堅持改革開放結合起來,
把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同加強和改善黨
的領導結合起來,
把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同發展市場經濟結合起來,
把推動經濟基礎變革
同推動上層建築改革結合起來,
把發展社會生產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結合起來,
把提高
效率同促進社會公平結合起來,
把堅持獨立自主同參與經濟全球化結合起來,
把促進改革發
展同保持社會穩定結合起來,
把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同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
程結合起來,
取得了我們這樣一個十幾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擺脫貧困、
加快實現現代化、
鞏
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寶貴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