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認識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和歷史作用
作用:
洋務派繼承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提出「自強」,「求富」的主張,通過所掌握的國家權利集中力量優先發展軍事工業,同時也試圖「梢分洋商之利」,發展了若干民用工業,在客觀上對中國的早期工業和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起了某些促進作用.為了培養通曉洋務的人才,開辦了一批新式學堂,派出留學生,這是中國近代教育的開始,另外還翻譯了一批西方書籍.洋務運動時期,伴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出現,傳統的生產觀念受到沖激,工商者的地位上升.
洋務運動的失敗的原因
第一,洋務運動具有封建性.洋務運動的指導思想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洋務派企圖在不改變中國固有的制度與道德的前提下,以吸取西方近代生產技術為手段,來達到維護和鞏固中國封建統治的目的,這就嚴重限制了洋務運動的發展.
第二,洋務運動對外國具有依賴性.西方列強依據種種特權,從政治經濟等各方面加緊對中國的侵略控制,他們並不希望中國真正富強起來,而洋務派處處依賴外國,企圖以此來達到自強求富的目的,無異與虎謀皮.
第三,洋務企業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務企業雖然具有一定的資本主義性質,但其管理確是封建式的,企業內部充斥著營私舞弊、貪污中飽、揮霍浪費等腐敗現象~
㈡ 洋務運動的歷史作用
洋務運動,又稱自救運動、自強運動。是19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90年代晚清洋務派所進行的一場引進西方軍事裝備、機器生產和科學技術以挽救清朝統治的自救運動。
洋務運動推動了近代中國生產力的發展,促使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 洋務派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資本主義的經濟輸入;洋務運動打開了封建教育制度的缺口;洋務運動促使了國防的近代化。
洋務運動在客觀上推動了中國生產力的發展,促使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與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資本主義的經濟輸入,促進了中國教育的近代化和國防的近代化。
(2)如何認識洋務運動的歷史作用擴展閱讀
洋務運動中,洋務派中央代表人物為恭親王奕欣和文祥,地方代表人物有李鴻章、張之洞、曾國藩、左宗棠等湘淮集團,此外還有崇厚、沈葆楨、劉坤一、唐廷樞、張謇等。
他們主張學習西方的聲、光、電、化、輪船、火車、機器、槍炮、報刊、學校等,打出「自強」和「求富」的旗幟。認為要富強,使中國「有備無患」,必須學習西方資產階級的自然科學甚至社會政治學,因此提倡興「西學」、提倡「洋務」、辦軍工廠,生產新式武器、迠立新式軍隊,達到「自強」目的。
為了解決軍用工業的原料、資金、運輸問題,進而大力興辦民用工、礦業和運輸業,達到求富,抵制外國資本主義侵略、擴張的目的。
㈢ 如何認識洋務運動的歷史作用
對於洋務運動的歷史作用,應該運用「兩點論」正確加以認識。洋務運動增強了清政府鎮 壓太平天國革命的實力,也有抵制外國侵略的一面,但最終目的是維護清王朝的封建專制統 治。從傾向性看,洋務派要求改變祖宗之法,反對頑固派盲目排外,主張學習西方先進科學 技術,既順應發展了「新思想」,又對後來的資產階級維新思想產生了重要影響。從客觀效果 看,洋務運動雖然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道路,但對外國資本主義的經濟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 作用,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起了誘導作用,是中國從傳統手工生產發展到大機器生產 的轉折點,發展了中國近代的軍事和教育,在整體上促進了中國民主革命和近代化的進程 2.洋務運動失敗的歷史必然性 洋務運動在當時的中國,其失敗命運是不可避免的。第一,在不觸動腐朽的封建制度的 前提下,洋務派試圖利用西方資本主義的某些長處來維護封建專制統治,這種手段和基礎的 矛盾,使洋務運動註定是不可能成功的。同時,洋務運動處處受到頑固派的阻撓和破壞,從 而加大了洋務運動開展的阻力。第二,洋務派本身的階級局限性,決定了他們既是近代工業 的創辦者和經營者,也是其摧殘者和破壞者,其封建衙門和官僚式的體制,必定導致洋務企 業的失敗。第三,洋務運動的目的之一是抵禦外侮,但洋務派在主持外交活動中,堅持「外 須和戎」,對外妥協投降,他們所創辦的近代企業有抵禦外侮和「稍分洋人之利」作用,但卻 不能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地位。甲午戰爭,洋務派標榜的「求強」「求富」目標未能實 現,洋務運動基本失敗。 至於洋務運動失敗的根本原因,可以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 辯證關系來綜合理解,即腐朽的清朝統治阻礙著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新的生產力不可能在封 建主義的外殼中發展起來的,是同封建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的阻礙分不開的。 來的。從19 世紀60 年代起,清朝政府一部分官僚軍閥為了對付來自內外兩方面的威脅, 首先是為了鎮壓太平天國等農民起義,維護腐朽的封建統治,採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技術, 創辦了新式軍事工業,建立新式海陸軍,以後又創辦了新式民用企業,還向國外派遣留學生, 在國內開辦新式學堂等等。這在後來便被史學界稱為「洋務運動」。這個運動先後持續了35 年,到中日甲午戰爭失敗才大體結束。以「公車上書」為標志,洋務運動讓位給維新運動。此 後洋務派經營的企業雖然繼續存在,但已經不成其為運動了。 7.近代人詩言:「輪船電報開平礦,創自商人盡商股……總辦商董舉自官,不依商律自商 舉,……不聞歲舉查帳員,股息多少任所予。……不恰輿情無是非,事事輸入糜費巨」,詩中所言反映出
㈣ 洋務運動的歷史作用是什麼
在中國近代化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洋務運動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但它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工業企業,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為中國的近代化開辟了道路。
洋務運動為中國近代企業積累了生產經驗,培養了技術力量。
洋務運動的認識:
1.洋務運動推動了中國近代的生產力的發展,同時還促進了民族資本主語的產生。
2.由洋務派引領的洋務運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強對中國的資本輸入。
3.洋務運動建立了三支水師,促使了中國國防的近代化,同時他們學習西方的先進文化,派遣留學生,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中國傳統的封建教育。
㈤ 簡述洋務運動的歷史作用
洋務運動的歷史作用
第一,洋務運動的洋務派繼承了魏源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提出「自強」「求富」的主張,通過所掌握的國家權力集中力量優先發展軍事工業,同時發展若干民用企業,在客觀上對中國的早期工業和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起了某些促進作用。
第二,開辦了一批新式學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學生,翻譯了一批西學書籍,給當時的中國帶來了新的知識,使人們打開了眼界。
第三,傳統的「重本抑末」「重義輕利」等觀念都受到沖擊,社會風氣和價值觀念開始變化,工商業者地位上升。有利於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也有利於社會風氣的改變。
㈥ 洋務派興辦的民洋務運動的歷史作用是什麼
洋務運動在近代史上的作用 (一)政治方面 洋務運動雖然涉及到的政治改革比較少,成效不足,但是客觀上也促進了我國政治的現代化。在洋務派中,也出現了要求政治改革和君主立憲的人,比如郭嵩濤就曾提出國家富強的根本在於「朝廷政教」,這體現了洋務派對西方認識的不斷深化。早期維新派就是從洋務派中分化出來的,比如鄭觀應提出應該從政治制度方面改革,提出設立議院。但是洋務運動的本質還是為了維護清政府統治,因此對政治改革的嘗試謹小慎微,也沒有掌握主動權,故在政治方面的影響也就微乎其微。 (二)經濟方面 洋務運動的口號是「自強,求富」,因此,發展實業是洋務運動的主要任務之一。在洋務運動的35年間,洋務派創辦了多家軍用工業和民用企業,促進了我國近代工業的迅速發展。此外,洋務派在興辦企業的過程中為現代化的發展提供了先進的生產管理經驗以及生產方式,對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使民族工業開始起步,躋身世界市場,對西方的經濟經侵略起到一定的抵制。 (三)思想文化方面洋務運動帶來了一系列新思想,使得民主、平等、自由、科學等思想紮根中國,一定程度上沖擊了封建綱常禮教,興辦洋務學堂和派遣留學生也培養了資產階級新思想知識分子的運動,他們後來有些人成為了革命的主力。恭親王奕_創辦的京師同文館是中國現代化教育的起點。 總而言之,洋務運動雖然最後以失敗而告終,但是帶來的益處是不可估量的。可以說,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化篇章的第一頁,也是中國自主尋找近代化出路的首次嘗試,洋務運動留下了一筆寶貴的遺產,為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來源:贏未來
㈦ 試論洋務運動的歷史作用
1、洋務運動舉辦了近代中國由國人自辦的最早一批軍用和民用近代企業,揭開了中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序幕。這些企業涉及到軍事、工礦、交通運輸等方面。它們在中國當時初步發生和發展的近代生產方式中,佔有主要地位。從產生時間上看,它們雖遲於外國在華資本所辦的近代企業,但比商辦企業要早;從生產規模和資本總額來看,不僅遠超過當時的商辦企業,而且優於外國資本的在華企業。
2、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雖然洋務派創辦的近代企業有不少的缺陷,但它們畢竟是近代中國最早的一批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企業。這些企業的舉辦鼓勵和刺激一批中國人投身近代企業,促進了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特別是在洋務派創辦民用企業的過程,實行官督商辦和官商合辦的方式,並給這些企業以稅厘上的減免、資本招收等方面的支持,這都在客觀上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的早期發展。
3、洋務運動所興辦的工業、文化教育等各項事業在當時都是不同於傳統的新生事物,在一定程度上起了破祖宗成法、開風氣的作用,它們同時傳播西方科學技術知識和社會學說,促進了近代中國人的觀念和習俗變遷。首先,它改變了中國人重農抑商的觀念,重商主義受到許多人的青睞,商人和商業的社會地位明顯提高。其次,對外觀念也發生了重大變化。許多中國人改變了傳統的「夷夏」觀念,正確認識到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以及西方文化的價值,認為到學習西方的重要性。再次,近代西方物質文化的大量傳入,對中國人的習俗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特別是在開風氣之先通商口岸和沿海地區,不僅出現了一些新興事業,而且西方的物質文化也運用於人們的日常生活,與此相關的觀念和習俗於是發生了變化。
4、洋務運動加強近代中國的國防,抵制了外國的經濟侵略。洋務派創辦近代軍事工業和編練新式海陸軍,在醞釀時固然有鎮壓人民起義的目的,但同時也有明確的「御外」意識。進入70年代以後,轉變為以反對外來侵略為主。洋務派興辦近代軍工企業,創建第一支近代海陸軍,使中國的國防水平發生了一次大飛躍,並在反對外來侵略上起了一定作用。洋務派在求富的口號下舉辦民用工業,同時還有「稍分洋商之利」的民族意識,輪船招商局等民用工業在抵制外來經濟侵略,收回國家利益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
5、對晚清政治變遷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洋務運動是在新興政治派別洋務派的領導下進行的,它不同於頑固派的保守和排外,刷新政治風氣。洋務派在舉辦各種洋務事業的同時,還設立了一系列的新式機構,對新生事業採取新的管理政策,促進了晚清制度的近代化變遷。如:總理衙門在舉辦洋務時職能不斷擴大,改變了以往中央六部分工的模式,為中國政治制度的進一步演變打下了基礎;洋務派還在總理衙門的主持下積極從事外交活動,並向外派駐公使、領事,促進了中國外交制度的近代化;洋務派在科學制度存在的前提下,舉辦同文館等近代學校,促進了中國教育制度的近代化,並對傳統選官制度產生了一定沖擊等。
6、洋務運動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近代生產力與資產階級,為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提供了一定的物資基礎和階級力量,為這些歷史運動開辟和鋪墊了道路。
㈧ 如何正確評價洋務運動的歷史地位
洋務運動是一次失敗的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失敗的原因是因為社會沒有推翻封建。洋務派的主觀目的是維護封建統治,而不是把中國引向資本主義。它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但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企業。洋務運動為中國近代企業積累了生產經驗,培養了技術力量,在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促進的作用,為中國的近代化開辟了道路
標准答案(簡答):
1,培養了一批科學技術人才
2,引進了西方的先進技術
3,從客觀刺激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4,對外國經濟入侵起一定的抵製作用
但洋務運動並沒有使中國走向富強
於洋務運動的歷史作用,應該運用「兩點論」正確加以認識。洋務運動增強了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革命的實力,也有抵制外國侵略的一面,但最終目的是維護清王朝的封建專制統治。從傾向性看,洋務派要求改變祖宗之法,反對頑固派盲目排外,主張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既順應發展了「新思想」,又對後來的資產階級維新思想產生了重要影響。從客觀效果看,洋務運動雖然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道路,但對外國資本主義的經濟侵略起了一定的抵製作用,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起了誘導作用,是中國從傳統手工生產發展到大機器生產的轉折點,發展了中國近代的軍事和教育,在整體上促進了中國民主革命和近代化的進程。
局限性:
第一,在不觸動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務派試圖利用西方資本主義的某些長處來維護封建專制統治,這種手段和基礎的矛盾,使洋務運動註定是不可能成功的。同時,洋務運動處處受到頑固派的阻撓和破壞,從而加大了洋務運動開展的阻力。第二,洋務派本身的階級局限性,決定了他們既是近代工業的創辦者和經營者,也是其摧殘者和破壞者,其封建衙門和官僚式的體制,必定導致洋務企業的失敗。第三,洋務運動的目的之一是抵禦外侮,但洋務派在主持外交活動中,堅持「外須和戎」,對外妥協投降,他們所創辦的近代企業有抵禦外侮和「稍分洋人之利」作用,但卻不能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地位。甲午戰爭,洋務派標榜的「求強」「求富」目標未能實現,洋務運動基本失敗。
㈨ 如何認識洋務運動在中國近代化進程中的作用
洋務運動在中國近代化進程中的作用:
(一)傳統外交轉向近代化外交
近代外交體制的出現是洋務運動的先聲。隨著公使館和領事館的設立,使清政府的外交體制逐步完備起來,走進國際社會,大大促進了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交流。總理衙門下設的京師同文館還培養了許多外交和翻譯人才,洋務派還在地方創辦了一批新式學堂,並選派留學生出國學習,這些都促進了中國對外交往的發展。總理衙門的設立,是中國近代外交體制變革邁出的第一步,它是中國第一個辦理對外事務的常設機構,標志著中央外交機構開始邁進近代化。
(二)思想領域的近代化轉變
代表人物魏源提出的「師夷長技」的思想,把創辦洋務的指導思想概括為「中體西用」,它以中國傳統封建文化為主體,以西方近代文化為輔用,具有保存中學和提倡西學的雙重性質。從中可以看到洋務派反對傳統思想文化大一統的局面,跨出了提倡西學的第一步。毫無疑問「中體西用」思想是中國最早的近代化理論,使中國人邁出了由「傳統人」走向「近代人」轉變的腳步。
(三)軍事領域的近代化
軍事領域的近代化包括創建新式軍隊和開辦近代軍事企業。洋務運動被洋務派自稱為「自強新政」,他們認為自強之術必先練兵。洋務派特別注重引進西方先進的軍事技術,創建軍事工業。1861年曾國藩設立安慶內軍械所是開端,1863年開始購買機器,建立機械廠。從60年代中期開始,洋務派先後在各地興辦了一批近代軍用企業。
(四)經濟領域的近代化
洋務派在創辦軍事工業的過程中遇到了一系列難題,它們在實踐中逐漸認識到,沒有雄厚的經濟實力是不可能實現自強的,洋務派從70年代開始經營民用企業。當時無論是紡織、鋼鐵還是其它製造業,都建立起了機器工業企業,盡管機械化程度還很低,畢竟在生產技術方面發生了空前的大變革,使中國破天荒出現了現代工業文明的曙光。
(五)社會階級結構的近代化
中國產業工人的誕生要早於民族資產階級,中國近代第一代產業工人最早是通商口岸的碼頭工人和外國輪船僱傭的中國海員。隨著洋務運動的開展,在其興辦的軍事工業和中國民族近代企業中工人的數量日益增加,至1894年洋務企業中的工人達到全國工人總數的37%,產業工人形成了新的社會階級。隨著洋務運動的開展中國的資產階級也不可避免地產生了,中國的資產階級分為官僚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
㈩ 如何正確評價洋務運動的歷史作用
1,培養了一批科學技術人才
2,引進了西方的先進技術
3,從客觀刺激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4,對外國經濟入侵起一定的抵製作用
但洋務運動並沒有使中國走向富強
於洋務運動的歷史作用,應該運用「兩點論」正確加以認識.洋務運動增強了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革命的實力,也有抵制外國侵略的一面,但最終目的是維護清王朝的封建專制統治.從傾向性看,洋務派要求改變祖宗之法,反對頑固派盲目排外,主張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既順應發展了「新思想」,又對後來的資產階級維新思想產生了重要影響.從客觀效果看,洋務運動雖然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道路,但對外國資本主義的經濟侵略起了一定的抵製作用,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起了誘導作用,是中國從傳統手工生產發展到大機器生產的轉折點,發展了中國近代的軍事和教育,在整體上促進了中國民主革命和近代化的進程.
局限性:
第一,在不觸動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務派試圖利用西方資本主義的某些長處來維護封建專制統治,這種手段和基礎的矛盾,使洋務運動註定是不可能成功的.同時,洋務運動處處受到頑固派的阻撓和破壞,從而加大了洋務運動開展的阻力.
第二,洋務派本身的階級局限性,決定了他們既是近代工業的創辦者和經營者,也是其摧殘者和破壞者,其封建衙門和官僚式的體制,必定導致洋務企業的失敗.
第三,洋務運動的目的之一是抵禦外侮,但洋務派在主持外交活動中,堅持「外須和戎」,對外妥協投降,他們所創辦的近代企業有抵禦外侮和「稍分洋人之利」作用,但卻不能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地位.甲午戰爭,洋務派標榜的「求強」「求富」目標未能實現,洋務運動基本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