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怎麼看待有人說中國歷史是完整的,西方歷史是斷裂的,印度沒有歷史的說法
元、清兩代少數民族帝王至少把首都定在北京了,如果元朝定都烏蘭巴托沒准就有人要說中國在13世紀被蒙古殖民統治了……
這是個玩笑。蒙古最終和中國其他民族融和了……
古代的印度人幾乎沒有正式記錄過歷史。他們的「歷史」記載的都是些神化啊什麼的,記錄中包含的歷史事件和神化攪和在一起實在是難以分開。「惱羞成怒」的歷史學家就說了一句「印度aaa就沒有歷史」。歷史當然有,他們又不是最近從石頭里蹦出來的,這句話的意思是他們沒有記載過歷史。
② 如何看待有人說中國歷史絕對不止5000年呢
為什麼說中華文明有5000年的歷史
這個只是傳統的說法,事實上中華文明不止五千年,一般來說這個五千年是從大禹治水那時算起的,大禹治水的時間根據目前的考證,應在公元前2200多年,也就是距今4200多年時。不過五千年文明之說早已有之,以當時的學術水平自然不能考證得很清楚,因此只能大概地說五千年了,為什麼說中國有5000年的歷史?
黃帝雕塑
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南城頭山遺址發現了距今六千多年的古城和祭壇。距今約七千年的河姆渡遺址(浙江餘姚)的文明程度,也有力地證實中國的文明史在五千年以上。
③ 有人說歷史是見證先現實的一面鏡子怎樣理解這句話
這其實說的是歷史和現實的關系。
1、歷史本身是對當時現實的反映。
2、歷史又構成了現在現實發展的前提與基礎。
④ 如何正確看待歷史
對於中國人,特別是南京人民來說,12月13日註定是一個沉重的日子。每年的這一天,警笛長鳴,總有無數的南京市民會默哀。我欣賞這些人,盡管許多年輕一輩已經不太能正確看待歷史,但至少這些默哀的人做到了,他們記住了歷史,記住了那段堪稱「國恥」的日子。 cVL|kYVWT
憑心而論,對於日本人,我說不上好感,也談不上仇恨,畢竟當年的事我們這一輩沒有經歷過,只是成長中聽聞了這段歷史。記得在網上看見李秀英老人的遺言,有「記住歷史,不要記住仇恨」之說,對於大多數南京人民和中國人來說,這顯然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無疑李秀英老人是善良的,是慈祥的,這位在當初飽受戰爭催殘和傷害的老人臨終於還有如此胸懷很是令人敬佩。那麼,有多少人擁有像李秀英老人這樣的胸懷呢?我不得而知。 3rH}/`d4
對於現在許多的對歷史了解淺薄,甚至對國恥不以為然的90後來說,我個人是非常鄙視的。但對於某些動不動就把「拒絕日貨,拒絕日本文化」的所謂愛國份子來說,我也不敢恭維。 9>S)*lU&s
我以為,作為新一代的有思想的青年,應該更加理性的去看待歷史,面對現在。我們不能忘記國恥,永生不能忘,但我們不能記住仇恨,永世帶著仇恨生活。世上本無恨,只因罪惡生。誠然,過去日本軍國主義分子侵華戰爭對中國犯下的滔天罪行是不能被寬恕的,但那畢竟已經成為歷史,我們要記住的,是過去我們國家軟弱無力任人欺負的這段恥辱,而不是把對當年日本軍國主義分子犯下的罪行無限延伸。 _Ik?WA_;
我們該恨,但我們恨的應該是過去那些在華犯下罪行的日本軍國主義分子,要恨的是現在還公然顛覆歷史,拒絕承認當年罪行的少數極右翼分子,不敢正視過去罪行的當數當代日本人。但我們不應該帶著這種仇恨去仇視日本國家,整個日本民族。 h' !C
中華民族一直素有禮儀之邦之稱,在中國數千年文化沉澱當中,從來沒有教人去仇恨,而是要寬宏大量。如何正確認識歷史,如何正確看待仇恨是衡量國家及國民是否足夠成熟的標志之一。我們無法忘記這段歷史,這段國恥,但我們不能因此就憎恨日本文化、日本科技和日本產品。相反,我們應該尊重那些為中日友好而辛勤奔波的日本友好人士,應該敬重那些為中國受害者及其家屬申冤提供無私援助的日本律師們,應該為那些曾經在戰爭中參與過殺害中國人的日本老兵的懺悔而感動。 =IsmPQKi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我們很遺憾過去因為我們國家的軟弱遭受無窮的欺壓,但我們也應該為我們國家今天的騰飛而自傲。我們該恨,但我們不能殃及池魚。我們該敬佩,敬佩日本在戰後短短幾十年中靠自己的才智與努力,把一片廢虛重建成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之一。我們是中國人,感性又很理性的中國人,胸懷寬廣,仁愛無敵的中國人,正因為如此,我們更應該理性的去看待歷史,讓世界正視我們國人的素質和文化。「拒絕日貨,拒絕日本文化」是國人不理智的行為之一,無論如何,我們也無法否認日本科技產品的優越性,但我們沒有必要去羨慕,去妒忌,或者因此而「愛屋及烏」;但我們也不能因此把對歷史罪行的仇恨嫁接到現在的日本及其國民,畢竟他們很無辜。 M x#L|w`r
一味喊著拒絕口號的國人其實並不是愛國的真正表現,因為他們很不自信,對自己不自信,對我們這個國家不自信。真正愛國,就應該把自己貢獻給這個國家,為國家,為社會出一份力,哪怕你的力量微不足道,但眾志成城,便能點石成金。雖然我們國家的科技還趕不上日本和其它發達國家,雖然我們的產品還無法聞名世界,但只要給予我們中國人時間,我們就一定能做的比全世界更好。 O?Bf (y
「崇洋媚外」是可恥的,但閉門造車更不可取,我們應該取別人以精華,去他人以糟粕,不斷完善自己,不斷發展我們國家,不斷提高全民素質,才能真正有一代中國國民之風范。哈韓族也好,哈日族也罷,只要他們沒有忘記自己是中國人,只要他們在國家需要他們的時候還能義無反顧的沖鋒陷陣,我們就沒有理由去指質他們什麼。國恥斷不能忘,但仇恨卻不可取。如何正確地看待歷史,如何正確地面對現在,該是許多國人需要學習的話題!
⑤ 作文,我是怎樣看待歷史的
「書是精神的巢穴,是生命的禪床」,這是余秋雨說過的一句話,也是我內心的寫照。書是拉近了時間的省略號、是縮短了地域的逗號、還是那一段又一段的分號,總之,書將是我一生中最好的朋友。
鳥瞰古今中外,仔細研究歷史的價值,你會發現,不同的人看歷史的角度是不同的,較膚淺的人會認為歷史只是一本老少皆宜的童話書;稍微知識淵博的人會認為歷史是一本「四庫全書」;而我卻認為歷史是一瓶香檳,一顆五彩的芝士,是我的良師益友。貫穿歷史的時空,義大利的政治風暴讓我明白了政壇的殘酷;中東的戰火教我明白了這個利益紛爭的世界;「巴巴羅沙」德軍的閃電戰更讓我牢牢記住了先下手為強的道理。是的,歷史是前輩留給我們的照妖鏡,是前輩給我們檢討書。你看,歷史上那些有名的皇帝們哪個不是善於聽取大臣們的意見才成功的。像唐宗宋祖、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還有漢武大帝等等。而相反,像紂王那些一意孤行的暴君,換來的卻是人們的千古討罵。所以,我們在讀歷史的同時,不能只是簡單的關注其中的情節,而是要仔細地琢磨一個事件、一個朝代興亡的原因和規律。避免歷史的悲劇在我們身上重演。
在所讀的眾多歷史故事中,請允許我摘抄一幅我情有獨鍾的片段。這幅片段的名字叫《猶太王國的劫難》。話說愛公元前722年,亞述帝壙張的腳步踏上了以色列國土,他們佔領了撒馬利亞城,以色列遭到了第一次滅國。公元前583年,尼布甲尼二世大軍再次將耶路撒冷團團圍住,猶太人的抵抗並沒有起到作用,三年後,猶太民族慘遭第二次滅國,巴比倫軍隊血洗了耶路撒冷,並且還將全部戰俘一同運回國去,著就是有名的「巴比倫之囚」。雖然這樣,幾經磨難的猶太民族並沒有失去信心,在一批又一批的猶太人的努力下,他們終於實現了復國之夢。這個故事看起來是簡短的,但是他給我的啟示卻是宛如那一江春水一樣,留之不盡。每當我心情低落或是想放棄時候,我總是會暗示我自己,不要放棄,猶太民族那麼艱難的處境都能走出來,我這點處境又算得了什麼呢?所以,在讀完這個歷史故事後,我始終保持一種樂觀上進的心態。
歷史,古文明的殿堂;歷史,天涯海角的迴音。讓我們品讀歷史,研究歷史,欣賞歷史吧!
⑥ 看完人類簡史後,如何再看待歷史老師說教的歷史
書中認為在歷史道路上,有三大重要革命,認知革命、農業革命和科學革命。這三大革命的發生對人類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下面我談談讀完《人類簡史》的感受。
一、認知革命
書中認為人類這一物種在整個動物世界中其實是很普通的,但是人類存在著某些特性以及某些際遇,讓人類脫穎而出。
1.劣勢與優勢。人類的劣勢很明顯。一個是大腦龐大。人類的大腦很龐大,這不僅僅是說其絕對質量,並且其消耗也十分可觀。我們的大腦十分脆弱,經不起些許的打擊。並且大腦的消耗量驚人,雖然大腦進展身體的2%-3%,但在休息時,其消耗量佔到能量的25%。由此導致了人類頭越來越大,身體越來越弱。第二個是人類的身體構成和行為。人類需要直立行走,這樣導致頭成為較大的一個負擔,同時也使人類的臀部變窄,不利於生產。所以人類生下的嬰兒相對其他動物都是早產,都要經過較長時間的呵護才能讓孩子器官發育完全,但在這一過程中,成年母親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在照顧孩子身上。
這些都是人類存在的缺陷,甚至從物種演化上來說,是致命的缺憾。相較於其他物種,人類的個體生長,生存是脆弱的。按照正常邏輯,人類使用當慢慢被其他強壯的生物滅種了。但是,歷史沒有這樣發展,反而走上了相反的方向。
人類在飽受威脅的情況下,充分發揮了那麼一點點的優勢,從而扭轉了局面。直立行走的人類,手閑起來了。那麼干點什麼呢。手由開始最簡單的採集逐步發展為製作一些較為復雜的工具製作。人類大腦發達,於是就用在了發展「八卦」上面。人類個體體質差,那就發展社群,一起保護和培養幼崽。
有一天,把八卦水平發展到一定水平的人類,用達成的共識集合在一起,用著粗糙的雙手製作出的初步具備殺傷力的武器面對其他物種時,總算有了生存的話語權。尤其是學會了用火之後,人類便確立了在動物界的頂尖地位。火作為一種工具,一個弱小的女人便可以摧毀一片森林,何況是哪些一來森林生存的其他大型動物,人類獲取食物的能力大大提高。火作為人類烹調的工具,使人類縮短了消化時間,攝取更多的營養以及避免被一部分寄生生物和病菌傷害,從而提高了人類的存活率,並且使大腦這個高耗品有了依賴。人類隨著活動范圍的不斷擴大,其他物種就遭受了洪水般的滅頂之災。人類憑借自己獲得的工具以及之間默契的合作對新大陸的動物進行滅種式的侵略。比如澳大利亞原本有很多有袋類巨型動物,隨著人類抵達這一區域,此類動物銳減直至消失。一方面人類發現這種動物巨大,獵殺一隻就可以想用很長時間。另一方面,這類動物和人沒有相處過,他們本以為弱小的人類沒有威脅,就像狼豹一樣對他們沒有威脅。從此,對其他動物獲得了絕對優勢,人類的對手不再是其他動物,而是人類自己。
2.人與人之間的戰爭。由於人類較其他物種的生存能力獲得了絕對優勢,人類的生存環境和存活率都大大提高。隨著人口的增加,資源相對減少,人與人之間就會因為資源發生沖突。獲勝者就會確立對資源的支配權和使用權,失敗的就要離開,去尋找屬於他的資源。就這樣,資源的相對減少,就使這種人類不斷分化,不斷遷徙。有的人到了一處新大陸,但這里的原著民可能接受也可能不接受他們。於是融合與沖突不間斷的發生。總之,較強的人類活下來,較弱的人類被消滅,就是那個時候的法則。於是強者逐漸代替了弱者,這一類人主宰了世界,而其他種屬的人類就被掩埋在歷史長河當中。
那麼人類統治世界後有會發生什麼呢?一個是繼續發揮八卦的功能。這時,八卦就不僅僅是簡單達成一個合作那麼簡單了。人類開始編出一個讓大家都信服的一個故事。凡事相信了這個故事的人就是兄弟,就可以成為大家庭中的一員。於是人類的社群就在這一故事的幫助下不斷擴大。二是人類從手和腳的的分工發展為人與人之間的分工,以致一群人和一群人的分工。有狩獵的,有看護嬰兒的,還有製造工具的。分工及社群的壯大是確立某個社群話語權的重要保障。
二、農業革命
農業革命發生在中東,中國和中美洲。這所以發生在之所以發生在這些地方是因為糧食作物最初就適合生長在這些地方,而其它動物、植物的馴養難度十分巨大。人類自發現了小麥可以作為糧食後,小麥的種植幾乎就在全球傳播開來。我們人類也許很自豪的會說征服了小麥。但實際上,為了小麥這種植物,人類起早貪黑的跳水,施肥,犁地,除草,除蟲。目的只是為了小麥在它的生命周期內過得舒服點,結出更豐碩的果實。
那麼這些付出換來的是更加富裕的生活么?農業革命發生以後,人類具有了較為豐富和穩固的生存基礎,人口再一次爆發。群落一下子變得更大。糧食多了,群落或者是城市,或者是國家就有了生存的基礎,於是就開始分化出一些精英,一些軍隊和廣大的農民。精英們不從事勞作,他們的主要任務一方面是要想辦法編造更大的更為縝密的故事,讓廣大農民確信,他們辛苦勞作種地是上他富裕他們的責任,受苦受累這時天命。讓廣大軍隊相信,服從精英統治是軍隊的天職,哪怕是讓他們送死。為了國家犧牲,是軍人的最高榮譽。要讓所有的人相信,精英們是為了所有人過上好生活,活的更美好而享受超高的待遇和財富。從而,大多數人並沒有因為農業革命而更幸福,反而負擔更重。一方面繳納超高的賦稅,另一方面為了精英沒為了顯示群落或國家的強大而發起的戰爭埋單。而最後落在了農民手裡的糧食還有多少似乎沒人關心。尤其是發生天災時,農民顆粒無收不說,還要要供養精英。如遇到戰爭史,人們一旦背井離鄉,那多年經營的天地和家舍等這些平日里最重要的財產全都沒了。
農民是否認識到自己正在遭受不公平的待遇我們無從知曉,但是那些享受農業革命果實的精英們肯定知道。他們害怕農民知道這個真想,於是他們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他們的統治基礎:一是發明文字,記錄財產情況。從目前發掘的文物來看,最早的文字不是用來抒發感情的,而是用來記錄糧食儲量等財產記錄的。要想搞好統治,就要先知道自己的家底。通過發明文字,使精英們了解自己的老本是多少,去年的貢品是多少,今年有沒有少拿。二是控制民間信仰。精英會藉助一種好多種與其統治利益一致的宗教,使之成為國教,給廣大百姓洗腦,讓他們甘於現狀。三是結合宗教建立法制系統,從法律上,從天命上就定死了各個階層的劃分,從而確立精英階層統治的合法性。四是發明貨幣,建立更加廣泛的貿易系統,從而攫取更多的財富,同時通過控制貨幣,達到控制民間財富的目的。五是建立軍隊,維護統治。
三、科學革命
科學革命的發起是起源於人們發現自己的無知。一個是人們忽然發現對自己來一生活的地球的無知。被稱為「地理大發現」的風潮席捲了歐洲。隨著歐洲不斷探索地球上新的領域,讓世界地圖慢慢的變得更加完整,同時也讓人類的險惡的一面暴露無疑。每一次新大陸的發現,伴隨的都是血腥的屠殺與財富的搶奪,甚至是人種的滅亡政策。更為可悲的是當時的人們,至少是自認為文明的歐洲人都認為這是在正常不過的事情。但是同時,地理的探索不進形成了以上的結果,由於不同領域的專家參與到了探險也使各個領域的知識得到了深化和發展,由航海附帶的一些紅利也開始出現。大航海時代給天文學、地理學、氣象學、植物學、動物類學領域提供了大量的研究數據。同時也使醫學得以長足發展。
但是大航海是需要資金支持的,沒有資金那就不會發生這件事了。哥倫布就被這個問題困擾。在沒有在葡萄牙那裡獲得支持後,幾經周折終於在西班牙取得了資金。實際上也是一種買賣。哥倫布負責這次探險行動,而西班牙獲得大多數因此帶來的紅利。最終,哥倫布成功了,西班牙也成功了。可以說這是一次巨大的風險投資成功。此後,也越來越多的資金投入到航海探險當中,投資者從國王到男爵,甚至最後的老百姓集資。雖然獲得紅利的機會越來越少。但是這種投資模式卻在歐洲保留了下來。他不僅僅用於航海,而是面向越來越多的領域,乃至民間商業活動。有一些信用良好的國家,由此崛起比如荷蘭。反之的國家如西班牙就沒落了。而資本主義也慢慢的發芽生長。資本用於投資產生新的資本而不僅僅是守住手頭的財富也成了判斷是不是資本主義的一個標准。
資本主義確立後,資本的流向更加豐富。一是流向殖民統治。其實歐洲,尤其是英國對外的殖民統治起初不是源自於英國這個國家,而是英國的東印度公司。這些公司為了獲取利潤不惜買賣奴隸,販賣鴉片,壓榨原住民。從而加速了被殖民地域的貧窮或者毀滅性打擊。一方面是無情的武力侵略與屠殺,一方面歐洲人將疾病帶到那裡,使當地的原住民感染並死亡。但是殖民統治本身並非以殘暴為目的。隨著殖民者在這些區域的日趨穩定,他們也會採取一些措施保證這個區域的安全、穩定。比如講西方的一些相近的管理經驗和制度帶到這里。使這個區域從較為落後的封建統治、原始生活狀態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轉變成想帶國家架構。並且一些先進的科技成果也能造福這些區域。我們不鼓吹殖民者是救世主,但是我們也要清楚的認識到,殖民者為了是自己的統治地位更加穩固,他需要不斷改善通知方法和手段,以適應原住民的需求,至少讓原住民意識到他們帶來的東西是更加可靠和便利的。我們不得不說殖民者在自我完善方面做得更好。比如通知印度期間,殖民者對印度的古國文化進行了研究並對文字進行了破譯,才使古印度文化被世界重新認識,被印度人認識。在這之前,印度人民根本就不知道發生在自己土地上的歷史。這樣,英國的殖民者取得了印度人民和政府的認可。二是資本流向科學、教育、文化等產業。可以說,資本主義後尤其是工業革命對人類經濟社會的推動是巨大的,也是飛躍的。科技的發展,使生產力提高,生產力的提高提供了更多的剩餘價值,從而使這個世界物質變得極大豐富,財富積累越來越多。而資本義無反顧的投向科技,期待科技帶來更多的紅利。無論是在軍事、工業、農業以及消費行業,科技帶給這個世界太多的利益。同時,資本推動了教育、文化、衛生行業,使這個世界文化異常繁榮,衛生情況得到了翻天覆地的改善和提高。三是資本流向資本在生產。此類資本主要投資在能夠創造財富的領域,如工業、商業以及農業。通過信貸關系,讓資本與創業、創意等聯系起來,一方面讓民間私營企業迅速發展壯大,一方面,通過創意產業,創造出新的資本成長點,讓資本這塊大病越變越大。但是資本不是萬能的,資本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馬克思就在資本論中揭發了資本主義的罪惡。但是資本主義沒有滅亡。為什麼呢?信仰資本主義的人們是活的,他們會根據需求和發生的各種狀況對自己進行調整,已化解矛盾並適應世界的發展。
但是,在資本的驅動下,科技的發展會走向何方?我們不難發現,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們了解事物和改造事物的能力越來越強。比如我們可以按照我們的意願改變牛的生活習性,讓他們為我們提供牛肉、生產牛奶,我們也可以讓小豬們在短時間內長成可以屠宰的成年豬。我們還可以通過基因工程讓耳朵長在老鼠後背上,今後我們可以將這些器官移植在人的身上。上述種種現象和結果,為我們帶來了良好的生活環境。但是我們想過牛、豬和雞的感受么。我們就這樣無視他們的存在,但是會不會有一天就像歐洲人發現他們對黑奴不人道一樣而良心發現呢?需要良心發現么?我們不得而知。但是,科技也為這個世界帶來了意料之外的好處。比如核子的發現,一方面為我們提供了清能源,一方面是戰爭成本提高,而使這個世界沒有誰敢發動戰爭。現在世界出現的和平局面實際上也是核威懾的作用。科技發展,讓我們可以定向改造生物或者我們自己的基因特徵,從而擊潰疾病,使我們得以健康長壽。通過研究機械化、人工智慧,能夠將人類更多的精力解放出來,去做更加有意義的事情。但是,未來會一直這樣走下去么?隨著核知識獲取門檻降低,越來越多的國家可以輕易的生產核武器,我們到時候如何避免一個瘋子一樣的國家發出核戰爭的挑戰呢?隨著基因工程的猛進,我們是否要將更多的動物作為我們的實驗品呢?人工智慧發展起來以後,我們如何控制其向著我們希望發展的方向發展呢?有錢人會投資更多的錢改善他們的基因,創造出新的超級人類,那他們和我們普通人是什麼關系,是想現在我們人類對待豬狗那樣么?我們處在這個時代不知道結果是什麼,就好像舊王朝不知自己會滅亡一樣。
⑦ 有位哲學家說過,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談談你對這個觀點的認識。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這是克羅奇被人引用到泛濫的一句話,然而如果因此望文生義的理解為這是歪曲歷史以迎合現在,錯過的就不只是克羅奇,還有這篇文章和作者在希臘羅馬之間上下求索的意義。
對於克羅奇這句話的解讀,可以從在兩個方面:
從認識論的角度可以認為,歷史正是以當前的現實生活作為其參照系,這意味著,過去只有和當前的視域相重合的時候,才為人所理解。一個在自己現實生活中完全不懂的愛情魅力為何的俗物,大概不能理解克拉奧佩特拉的眼淚如何使得一個王朝覆滅。他們最多隻知道有如此這般的事情,但是不能領會它們。故此可以說,一個對中國民法典的體系毫無熱情的人,就不能真正懂得希臘化的羅馬法學在形式理性上的成就。
從本體論來看,其含義是說,不僅我們的思想是當前的,我們所謂的歷史也只存在於我們的當前;沒有當前的生命,就沒有過去的歷史可言。所謂「當代」,是指它構成我們當前的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歷史是精神活動,而精神活動永遠是當前的,決不是死去了的過去。對克羅齊來說,時間本身不是獨立的存在,也不是事物存在的外在條件;他只是精神自身的一部分,所以我們既不能把時間、也不能把過去看成是精神以外的事物。故此又可以說在大家看來早已消逝的古羅馬的榮光,其實依然活生生存在於精神之中,存在於從薩維尼到徐國棟每一個熱愛羅馬法的人的精神和著述之中。只要它還影響著我們,就存在於我們之間。
回答者:564783 - 經理 五級
⑧ 怎樣看待歷史
歷史是一個民族留下的痕跡,今天的我們在看歷史時,一定要懷著虔誠的心去看,因為那是對歷史的尊重。
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們會看到一個民族的興衰成敗,看到一個民族的偉大創造和曲折前進,而這些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是一筆不小的財富。通過看這些歷史我門才能認識到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才能避免多走彎路,才能更好地推進社會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