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南明為何被歷史忽略,而不是像東晉、南宋那樣享國百年
現在的歷史中,有很多的朝代我們一提起就有很深刻的印象。而且我們還能不假思索的說一番,但是對有些朝代卻是沒有什麼印象的,就像明朝和歷史上的東晉和南宋一樣在南渡了之後形成了一個南明王朝,卻只堅持了十八年。
南宋更是古代科學的巔峰時期了,文化方面也是被西方學者稱之為東方文藝復興時期的,而南明真的是沒有什麼真正自己的特點能夠值得人們去記憶的,在這一方面就已經被歷史忽略了,而且在軍事方面也沒有什麼大的作為,還自己起內訌,相比東晉和南宋是真的沒有可比性的,所以它會被歷史給忽略。
『貳』 通過《明季南略》,該怎樣看待南明小王朝迅速的覆亡
這是因為,朱元璋並沒有對政權的結構有一個正確和充分的認知,在制度的建立上,他想方設法來滿足統治者的利益。所以明朝最終滅亡於農民百姓之手,而南明政權的建立,在其發展態勢上,對明朝局勢的挽救,可謂杯水車薪。
在《明季南略》中,我們可以看到南明政權客觀的歷史發展,皇權的淪喪、官員的腐敗、軍隊的罪責,導致了政權根本的民心離失。政權的存在,代表的是普通百姓的根本利益,倘若政權的擁有者不能以正確的心態來重視普通百姓的利益,那麼這個政權就是腐敗的,普通百姓遲早會推翻它。
這便是「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的道理,可是許多統治者在權威的虛榮之下,迷失了自我,使事物的發展本末倒置,那麼其結局是凄慘的,歷史的評價自然也是貶低的。南明政權,正是一個典型的歷史教訓,亦是一段令人嘆息的歷史發展。
『叄』 南宋苟延殘喘百餘年,南明為什麼卻在十幾年間速亡
公元一六四四年,崇禎帝在煤山上吊,李自成和滿清八旗在北方打得不可開交,明朝在留都南京的另一個“朝廷”擁立了新君,或許很多不了解這段歷史的人會想,趙構在南方重新建立了政權,南宋偏安一隅還苟延殘喘了一百多年,南明重建應該也能混個幾十上百年的國祚吧?
其實不然,南宋著實苟延殘喘了一百多年,而南明卻在十幾年間速亡了。這其中的問題,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本就內訌不斷,加上財政問題,沒有錢又沒有統一的中央,還要怎麼抗清?到了永曆後期,基本上都是憑著一腔熱血和不屈的脊樑在抗擊清軍。
可以這樣來形容南宋和南明的區別:南宋是一個得了急性破傷風的病人,只需要壯士斷腕,完全能夠繼續活下去;而南明則是一個癌症中晚期的病人,縱使有無數名醫良葯,也難以回天!
『肆』 南明王朝的歷史
南明
中國明王朝滅亡後,明宗室先後在南方建立的一些地方性政權的統稱。包括弘光政權、隆武政權、魯王監國、紹武政權及永曆政權,前後共歷18年。
弘光政權 順治元年(明崇禎十七年,1644)五月初三首先建立。由馬士英、史可法等奉明福王朱由崧監國於南京。五月十五日即皇帝位,年號弘光。朱由崧,明神宗之孫,福王朱常洵之子。初封德昌王,進封世子。崇禎十六年嗣封福王。次年初,農民軍掃盪北方,朱由崧流亡淮上。時南京之明殘余勢力議擇君以定南都,然後揮師北上。曾出現擁潞王與擁福王之爭,最後馬士英恃勢逼史可法等同意立福王朱由崧為帝。馬士英等以擁戴有功,把持朝政,起用閹黨餘孽,貪贓枉法,與高弘圖等東林余黨針鋒相對。清順治二年三月,寧南侯左良玉稱奉太子密詔,入誅奸臣馬士英以清君側,起於武昌,進逼南京。時清軍迅速南下,連續破徐州,渡淮河,兵臨揚州城下。隨後,清軍渡長江,克鎮江。弘光帝被迫出奔蕪湖。五月十五日大臣趙之龍、王鋒、錢謙益等獻南京城投降;二十二日朱由崧被獲,解北京處死。弘光政權覆滅。
隆武政權 順治二年閏六月初七,明福建巡撫張肯堂、禮部尚書黃道周及南安伯鄭芝龍、靖虜伯鄭鴻逵等,奉唐王朱聿鍵稱監國於福州。閏六月二十七日稱帝,改福州為天興府,以是年為隆武元年。朱聿鍵,朱元璋九世孫,端王朱碩熿之孫。崇禎五年嗣立唐王,九年因率兵勤王擅離南陽獲罪,弘光時獲釋。順治二年五月避亂經杭州,適南都已亡,鄭鴻逵等迎之入閩。隆武政權建立之初,儼然有所作為,集廷臣議抗清戰守。即位不及半月,即下詔親征,影響頗大。江浙、安徽、江西各地義軍紛起,響應抗清號召。然而軍政大權掌握在地方實力派鄭芝龍手裡,隆武本人也為其挾制,實際並無建樹。三年七月,清軍攻下浙東浙南,即揮師南下。鄭芝龍暗中與清軍洽降,撤兵還安平鎮。福建門戶敞開,清軍長驅直入。隆武帝出奔汀州,八月二十八日被清軍追及擒殺,隆武政權滅亡。
魯王監國 清順治二年閏六月二十八日,在浙江餘姚、會稽、鄞縣等地抗清義軍及故明官吏縉紳的扶持下,明魯王朱以海監國於紹興。朱以海,朱元璋十世孫,魯王朱壽鏞第五子。崇禎十七年二月嗣王位。魯王政權建立後,控制浙東紹興、寧波、溫州、台州等地,擁有浙中義師及原明總兵方國安、王之仁部,且憑借錢塘江天險,曾匯兵合攻杭州。但其政權腐敗,熱衷於與隆武朝爭奪皇統,勢同水火。順治三年六月不戰而潰,朱以海出海至舟山。清軍迅速平定浙東,魯王大臣張國維、朱大典、孫嘉績、王之仁等先後死,方國安、馬士英、阮大鋮等降清。該政權建立不到一年即告滅亡。
紹武政權 順治三年十一月初二,大學士蘇觀生、隆武輔臣何吾騶等於廣州擁立朱聿鍵之弟朱聿�為帝,改元紹武。同年十二月十五日,清軍李成棟部攻入廣州,朱聿�等皆死。紹武政權僅存41天。
永曆政權 順治三年十一月初八日,明兩廣總督丁魁楚、廣西巡撫瞿式耜等擁戴桂王朱由榔於肇慶稱帝,以次年為永曆元年。朱由榔,明神宗之孫,桂恭王朱常瀛少子。初封永明王。為人懦弱寡斷,昏庸無能。在抗清名將何騰蛟、瞿式耜、堵胤錫、鄭成功等的支持下,尤其是大順、大西農民軍與之聯合抗清,永曆政權得以生存下來,支撐台灣及中南、西南數省半壁江山,聲勢頗大。順治五年春收復了湖廣、湘桂部分地區。順治九年收復廣西全境。接著北取長沙,東掃江西,收復二州16郡。但永曆朝政腐敗,統兵將帥專橫跋扈,朝廷中宦官專權,朋比為奸,內訌激烈。順治十五年四月,清軍主力從湖南、四川、廣西3路進攻貴州,年底進入雲南。大西軍精銳損失殆盡。十六年正月永曆帝狼狽西奔,進入緬甸。十八年吳三桂率清軍入緬,同年十二月永曆帝被俘。次年四月與其子等被吳三桂縊殺。南明最後一個政權覆滅。
『伍』 很多人都認為南明是一個悲催的王朝,這是為什麼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規律,在中國的歷史上,當中原王朝滅亡之後,往往會有一個朝代延續生命的備份方案。意思就是當一個朝代的滅亡之後,皇帝就會逃往一個地方,然後在呢個地方休養生息,妄想以後在奪取王朝,很多人都認為南明是一個悲催的王朝,
主要是因為當時的大奸臣阮大鋮,阮大鋮在魏忠賢的幫助下順利地當上了大官。然而,當農民起義軍進入安徽時,阮大鋮卻逃到了南京,廣招勇士,想要號召大家一起為朝廷出力,但是沒有人理睬他,最後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帝自殺殉國,南明也在沒有人存在了。
『陸』 南明一手好牌,為什麼不能像南宋那樣,堅持下去
大明皇帝崇禎上吊後,明朝滅亡。然後明朝宗室又相繼在南方建立多個政權,以維持大明統治。這一段時間被稱為南明。
按說,南明占據半壁江山,江南也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而江淮以南各鎮的兵力仍有五十萬之眾。
南明的第四個問題恐怕就是喪失人心。
不得不說,南明延續了明朝朝政腐敗、無官不貪的局面。軍隊也是各自為政,皇帝看不到希望,軍隊看不到希望,百姓也看不到希望。
內部紛爭,經濟衰竭,敵人強盛,內無能人,使得南明統治者勢單力薄、孤掌難鳴,十幾年滅亡也在意料之中。
老百姓對每個政權都是深惡痛絕,早就失去了信心。
『柒』 南明王朝的資料。
弘光政權
順治元年(1644),明朝的官僚為了逃避覆亡的命運,決定擁立新君。閹黨領袖馬士英等人擁護明神宗的孫子福王朱由崧,同年五月十五日,福王在南京稱帝,年號弘光。弘光政權雖然把「討賊復仇」做為宗旨,但馬士英等人把持朝政,貪贓枉法,熱衷於爭權奪利。清順治二年(1645),清軍迅速南下,攻克多個城市。弘光帝被迫出奔蕪湖。同年五月十五日大臣趙之龍等人獻南京城投降;二十二日朱由崧被捕,在北京被處死。弘光政權覆滅。
隆武政權
順治二年(1645)閏六月,唐王朱聿鍵稱監國於福州,同年閏六月二十七日稱帝,改福州為天興府,歷史上把這一年稱作隆武元年。隆武政權建立之初,唐王下詔親征討伐清軍,江浙、安徽、江西各地義軍紛起,響應抗清號召。然而軍政大權掌握在鄭芝龍手裡,順治三年(1646)七月,鄭芝龍暗中與清軍洽降。把福建讓了出來,清軍長驅直入。隆武帝逃往汀州,同年八月二十八日被清軍追及擒殺,隆武政權滅亡。
魯王政權
清順治二年(1645)閏六月二十八日,明魯王朱以海監國於紹興。魯王政權建立後,控制浙東紹興、寧波、溫州、台州等地,且憑借錢塘江天險,曾匯兵合攻杭州。但其政權腐敗,熱衷於與隆武朝爭奪皇統。順治三年六月不戰而潰,朱以海出海至舟山。清軍迅速平定浙東。該政權建立不到一年即告滅亡。
紹武政權
順治三年(1646)十一月初二,大臣們擁立朱聿鍵之弟朱聿為帝,改元紹武。同年十二月十五日,清軍攻入廣州,朱聿等人都被殺死。紹武政權僅存41天。
永曆政權
順治三年(1646)十一月初八日,大臣們擁立桂王朱由榔在肇慶稱帝,次年為永曆元年。永曆政權在抗清名將鄭成功等的支持下,與大順、大西等農民軍政權聯合抗清,支撐台灣及中南、西南數省半壁江山,順治五年(1648)至順治九年(1652)收復了南方多個省。但永曆朝廷中宦官專權,內訌激烈。順治十五年(1658)四月,遭到清軍主力的攻打。第二年正月永曆帝狼狽西奔至緬甸。順治十八年(1661)吳三桂率清軍入緬,同年十二月永曆帝被俘。次年四月與其子等被吳三桂縊殺。南明最後一個政權覆滅。
『捌』 南明王朝是怎樣一步步走向滅亡的,看得令人心痛
南明的建立是在弘光帝監國,正式稱帝開始,當時的形勢下,江南半壁江山都在明朝手中,北方是大順朝和大清朝,四川是大西朝,而這個時候是四國鼎立的時期。如果那時候明朝能夠上下齊心,停止內斗,那麼也是可以延續很長時間。但是延續明朝末年的內斗依然在繼續,一開始在弘光帝登繼之時,就有正統不正統的斗爭,而在大順朝基本上被消滅的同時,大清朝南征,明朝江北四鎮應該是抵抗,但是左良玉打著清君側旗號,明朝被迫把防守北方的軍隊去抵抗左良玉,然後清軍南征下來,基本上沒有得到什麼有效抵抗,然後揚州史可法就義,弘光帝被俘。接著,曾經在前一年與弘光帝爭奪皇位的潞王,在杭州本應該扛旗,但是杭州這也投降了,那麼後面就出現了多個王同時稱監國或稱帝的現象,內斗依然存在,譬如魯王和唐王、唐王弟弟和桂王。雖然魯王、唐王很快被消滅,桂王那抵抗了一陣子,幸好是殘余的農民軍前來協助,由李定國等支柱又一次打起了大好局面,兩厥名王孔有德和尼堪,天下震動。不過後來大後方內部又出現了分裂,孫可望叛變投降,這樣南明在西南的殘余區域很快就丟失了。本來在最後一戰,磨盤山血戰,還是有機會再一次翻盤。但是出現了叛徒,南明軍隊有生力量大部分喪失殆盡,而桂王雖然到了緬甸去了,也不安全,咒水之難,和吳三桂部隊到緬甸索要桂王,桂王(永曆帝)最終在昆明逼死坡遇難。從此南明再也沒有皇室稱帝,僅僅存在打著明朝旗號的,鄭成功部隊以及夔東十三家,其餘在西南邊境一帶的南明軍隊,到了現在的果敢地區,成為了果敢人。
『玖』 講講南明歷史
南明簡介
滿清入主中原,大明王朝滅亡後,明朝宗室先後在南方建立的抵抗政權的統稱。包括弘光政權、隆武政權、魯王監國、紹武政權及永曆政權,前後共歷18年。
弘光政權
崇禎十七年,(1644年)五月初三首先建立。由馬士英、史可法等奉明福王朱由崧監國於南京。五月十五日即皇帝位,年號弘光。朱由崧,明神宗之孫,福王朱常洵之子。初封德昌王,進封世子。崇禎十六年嗣封福王。次年初,農民軍掃盪北方,朱由崧流亡淮上。時南京之明殘余勢力議擇君以定南都,然後揮師北上。曾出現擁潞王與擁福王之爭,最後馬士英恃勢逼史可法等同意立福王朱由崧為帝。馬士英等以擁戴有功,把持朝政,起用閹黨餘孽,貪贓枉法,與高弘圖等東林余黨針鋒相對。清順治二年三月,寧南侯左良玉稱奉太子密詔,入誅奸臣馬士英以清君側,起於武昌,進逼南京。時清軍迅速南下,連續破徐州,渡淮河,兵臨揚州城下。隨後,清軍渡長江,克鎮江。弘光帝被迫出奔蕪湖。五月十五日大臣趙之龍、王鋒、錢謙益等獻南京城投降;二十二日朱由崧被獲,解北京處死。弘光政權覆滅。
隆武政權
順治二年閏六月初七,明福建巡撫張肯堂、禮部尚書黃道周及南安伯鄭芝龍、靖虜伯鄭鴻逵等,奉唐王朱聿鍵稱監國於福州。閏六月二十七日稱帝,改福州為天興府,以是年為隆武元年。朱聿鍵,朱元璋九世孫,端王朱碩熿之孫。崇禎五年嗣立唐王,九年因率兵勤王擅離南陽獲罪,弘光時獲釋。順治二年五月避亂經杭州,適南都已亡,鄭鴻逵等迎之入閩。隆武政權建立之初,儼然有所作為,集廷臣議抗清戰守。即位不及半月,即下詔親征,影響頗大。江浙、安徽、江西各地義軍紛起,響應抗清號召。然而軍政大權掌握在地方實力派鄭芝龍手裡,隆武本人也為其挾制,實際並無建樹。三年七月,清軍攻下浙東浙南,即揮師南下。鄭芝龍暗中與清軍洽降,撤兵還安平鎮。福建門戶敞開,清軍長驅直入。隆武帝出奔汀州,八月二十八日被清軍追及擒殺,隆武政權滅亡。
魯王監國
順治二年閏六月二十八日,在浙江餘姚、會稽、鄞縣等地抗清義軍及故明官吏縉紳的扶持下,明魯王朱以海監國於紹興。朱以海,朱元璋十世孫,魯王朱壽鏞第五子。崇禎十七年二月嗣王位。魯王政權建立後,控制浙東紹興、寧波、溫州、台州等地,擁有浙中義師及原明總兵方國安、王之仁部,且憑借錢塘江天險,曾匯兵合攻杭州。但其政權腐敗,熱衷於與隆武朝爭奪皇統,勢同水火。順治三年六月不戰而潰,朱以海出海至舟山。清軍迅速平定浙東,魯王大臣張國維、朱大典、孫嘉績、王之仁等先後死,方國安、馬士英、阮大鋮等降清。該政權建立不到一年即告滅亡。
紹武政權 順治三年十一月初二,大學士蘇觀生、隆武輔臣何吾騶等於廣州擁立朱聿鍵之弟朱聿�為帝,改元紹武。同年十二月十五日,清軍李成棟部攻入廣州,朱聿�等皆死。紹武政權僅存41天。
永曆政權
順治三年十一月初八日,明兩廣總督丁魁楚、廣西巡撫瞿式耜等擁戴桂王朱由榔於肇慶稱帝,以次年為永曆元年。朱由榔,明神宗之孫,桂恭王朱常瀛少子。初封永明王。為人懦弱寡斷,昏庸無能。
正當南明政權形勢萬分危急之際,大順農民軍余部出現在抗清斗爭最前線,挽救了危局。自李自成死後,余部分為二支,分別由郝搖旗、劉體純和李過、高一功率領,先後進入湖南,與明湖廣總督何騰蛟、湖北巡撫堵胤錫聯合抗清。
1647年,郝搖旗部護衛逃來廣西的桂王居柳州,並出擊桂林。年底,大敗清軍於全州,進入湖南。次年,大順軍余部又同何騰蛟、瞿式耜的部隊一起,在湖南連連取得勝利,幾乎收復了湖南全境。這時,廣東、四川等地的抗清斗爭再起,在江西的降清將領金聲桓和在廣州的降清將領李成棟先後反正,清軍後方的抗清力量也發動了廣泛的攻勢。另外,永曆帝朱由榔還專門派使節前往川東石柱爭取四川總兵、忠貞侯秦良玉的支持:《春暉堂筆記》寫本卷中《永曆雜記》有一則雲:「當入滇之先,遣使往忠州加秦良玉太子太傅,任以四川招討使,仍以鎮東將軍督兵靖川中諸賊。」。一時間,永曆政權控制的區域擴大到了雲南、貴州、廣東、廣西、湖南、江西、四川7省,出現了南明時期第一次抗清斗爭的高潮。
在抗清名將何騰蛟、瞿式耜、堵胤錫、鄭成功等的支持下,尤其是大順、大西農民軍與之聯合抗清,永曆政權得以生存下來,支撐台灣及中南、西南數省半壁江山,聲勢頗大。順治五年春收復了湖廣、湘桂部分地區。順治九年收復廣西全境。接著北取長沙,東掃江西,收復二州16郡。
但永曆政權內部矛盾重重,各派政治勢力互相攻訐,農民軍也倍受排擠打擊,不能團結對敵,這就給了清軍以喘息之機。1649—1650年,何騰蛟、瞿式耜先後在湘潭、桂林的戰役中被俘犧牲,清軍重新佔領湖南、廣西;其他剛剛收復的失地也相繼丟掉了。不久,李過病亡,其子李來亨同其他農民軍將領率部脫離南明政府,轉移到巴東荊襄地區組成夔東十三家軍,獨立抗清。這支部隊一直堅持到1664年。
1652年,南明永曆朝廷接受張獻忠部將孫可望、李定國聯合抗清建議,這年,李定國發動反攻,率軍8萬東出廣西,下桂林,又攻入湖南、廣東,「兩蹶名王,天下震動」。同時,劉文秀亦出擊四川,克復川南。東南沿海的張煌言等的抗清軍隊也發動攻勢,並接受了永曆封號。抗清斗爭再次出現高潮。
不幸的是,這時孫可望同李定國之間矛盾爆發,破壞了大好形勢。1656年李定國擁桂王至雲南,次年又大敗孫可望,可望勢窮降清。孫可望降清後,雲貴虛實盡為清軍所知。1658年,吳三桂率清軍攻入雲南。次年初,下昆明,桂王出逃緬甸。李定國率全軍設伏於磨盤山,企圖一舉殲滅敵人追兵,結果因內奸泄密失敗。1661年,吳三桂率軍入緬,索回桂王,次年四月在昆明將其處死。7月,李定國在勐臘得知桂王死訊,亦憂憤而死。
這次南明政權的抵抗斗爭雖然最終失敗了,但它的影響和意義是極其深遠的。
附南明完全帝系表
廟號 謚號 姓名 年號 在位時間 都城
孝皇帝 朱常洵
明安宗 赧皇帝 朱由崧 弘光 1644 —1645 應天
(監國) 潞王 朱常淓 1645 杭州
(監國) 威宗太子 王之明 1645 應天
(監國) 魯王 朱以海 1645 —1655 紹興 舟山
(監國) 益王 朱慈炲 1645 撫州
端皇帝 朱碩潢
裕皇帝 朱器墭
敬皇帝 朱宇溫
順皇帝 朱宙栐
明紹宗 襄皇帝 朱聿鍵 隆武 1645 —1646 天興
(監國) 靖江王 朱亨嘉 1645 桂林
唐王 朱聿鐭 紹武 1646 廣州
(監國) 益陽王 朱術? 1646 龍游
韓王 朱亶塉 定武 1646 —1664 房縣
明禮宗 端皇帝 朱常瀛
明昭宗 匡皇帝 朱由榔 永曆 1646 —1662 肇慶 安龍 滇都
淮王 朱常清 東武 1648 南澳
(監國) 益王 朱由榛 1647 揭陽
(監國) 楚王 朱容藩 1649 夔州
延平武王 朱成功 1661 —1662 承天
延平王 鄭襲 1662 承天
延平文王 朱錦 1662 —1681 承天
延平王 朱克臧 1681 承天
延平王 朱克塽 1681 —1683 承天
1.還有鄭成功本名鄭森,後過繼給朱聿鍵為兒子,賜名鄭成功。鄭襲為朱成功弟弟,但未過繼給朱聿鍵,所以用本名,其他的為朱成功子孫,故用國姓。
2.王之明雖非國姓,但亦監國三日,且國號未更,故列入。
『拾』 南明王朝是怎麼回事
南明中國明王朝滅亡後,明宗室先後在南方建立的一些地方性政權的統稱。包括弘光政權、隆武政權、魯王監國、紹武政權及永曆政權,前後共歷18年。弘光政權 順治元年(明崇禎十七年,1644)五月初三首先建立。由馬士英、史可法等奉明福王朱由崧監國於南京。五月十五日即皇帝位,年號弘光。朱由崧,明神宗之孫,福王朱常洵之子。初封德昌王,進封世子。崇禎十六年嗣封福王。次年初,農民軍掃盪北方,朱由崧流亡淮上。時南京之明殘余勢力議擇君以定南都,然後揮師北上。曾出現擁潞王與擁福王之爭,最後馬士英恃勢逼史可法等同意立福王朱由崧為帝。馬士英等以擁戴有功,把持朝政,起用閹黨餘孽,貪贓枉法,與高弘圖等東林余黨針鋒相對。清順治二年三月,寧南侯左良玉稱奉太子密詔,入誅奸臣馬士英以清君側,起於武昌,進逼南京。時清軍迅速南下,連續破徐州,渡淮河,兵臨揚州城下。隨後,清軍渡長江,克鎮江。弘光帝被迫出奔蕪湖。五月十五日大臣趙之龍、王鋒、錢謙益等獻南京城投降;二十二日朱由崧被獲,解北京處死。弘光政權覆滅。隆武政權 順治二年閏六月初七,明福建巡撫張肯堂、禮部尚書黃道周及南安伯鄭芝龍、靖虜伯鄭鴻逵等,奉唐王朱聿鍵稱監國於福州。閏六月二十七日稱帝,改福州為天興府,以是年為隆武元年。朱聿鍵,朱元璋九世孫,端王朱碩熿之孫。崇禎五年嗣立唐王,九年因率兵勤王擅離南陽獲罪,弘光時獲釋。順治二年五月避亂經杭州,適南都已亡,鄭鴻逵等迎之入閩。隆武政權建立之初,儼然有所作為,集廷臣議抗清戰守。即位不及半月,即下詔親征,影響頗大。江浙、安徽、江西各地義軍紛起,響應抗清號召。然而軍政大權掌握在地方實力派鄭芝龍手裡,隆武本人也為其挾制,實際並無建樹。三年七月,清軍攻下浙東浙南,即揮師南下。鄭芝龍暗中與清軍洽降,撤兵還安平鎮。福建門戶敞開,清軍長驅直入。隆武帝出奔汀州,八月二十八日被清軍追及擒殺,隆武政權滅亡。魯王監國 清順治二年閏六月二十八日,在浙江餘姚、會稽、鄞縣等地抗清義軍及故明官吏縉紳的扶持下,明魯王朱以海監國於紹興。朱以海,朱元璋十世孫,魯王朱壽鏞第五子。崇禎十七年二月嗣王位。魯王政權建立後,控制浙東紹興、寧波、溫州、台州等地,擁有浙中義師及原明總兵方國安、王之仁部,且憑借錢塘江天險,曾匯兵合攻杭州。但其政權腐敗,熱衷於與隆武朝爭奪皇統,勢同水火。順治三年六月不戰而潰,朱以海出海至舟山。清軍迅速平定浙東,魯王大臣張國維、朱大典、孫嘉績、王之仁等先後死,方國安、馬士英、阮大鋮等降清。該政權建立不到一年即告滅亡。紹武政權 順治三年十一月初二,大學士蘇觀生、隆武輔臣何吾騶等於廣州擁立朱聿鍵之弟朱聿�為帝,改元紹武。同年十二月十五日,清軍李成棟部攻入廣州,朱聿�等皆死。紹武政權僅存41天。永曆政權 順治三年十一月初八日,明兩廣總督丁魁楚、廣西巡撫瞿式耜等擁戴桂王朱由榔於肇慶稱帝,以次年為永曆元年。朱由榔,明神宗之孫,桂恭王朱常瀛少子。初封永明王。為人懦弱寡斷,昏庸無能。在抗清名將何騰蛟、瞿式耜、堵胤錫、鄭成功等的支持下,尤其是大順、大西農民軍與之聯合抗清,永曆政權得以生存下來,支撐台灣及中南、西南數省半壁江山,聲勢頗大。順治五年春收復了湖廣、湘桂部分地區。順治九年收復廣西全境。接著北取長沙,東掃江西,收復二州16郡。但永曆朝政腐敗,統兵將帥專橫跋扈,朝廷中宦官專權,朋比為奸,內訌激烈。順治十五年四月,清軍主力從湖南、四川、廣西3路進攻貴州,年底進入雲南。大西軍精銳損失殆盡。十六年正月永曆帝狼狽西奔,進入緬甸。十八年吳三桂率清軍入緬,同年十二月永曆帝被俘。次年四月與其子等被吳三桂縊殺。南明最後一個政權覆滅。附南明完全帝系表廟號 謚號 姓名 年號 在位時間 都城 孝皇帝 朱常洵明安宗 赧皇帝 朱由崧 弘光 1644 —1645 應天 (監國) 潞王 朱常淓 1645 杭州 (監國) 威宗太子 王之明 1645 應天 (監國) 魯王 朱以海 1645 —1655 紹興 舟山 (監國) 益王 朱慈炲 1645 撫州 端皇帝 朱碩潢 裕皇帝 朱器墭 敬皇帝 朱宇溫 順皇帝 朱宙栐明紹宗 襄皇帝 朱聿鍵 隆武 1645 —1646 天興 (監國) 靖江王 朱亨嘉 1645 桂林 唐王 朱聿鐭 紹武 1646 廣州 (監國) 益陽王 朱術? 1646 龍游 韓王 朱亶塉 定武 1646 —1664 房縣 明禮宗 端皇帝 朱常瀛明昭宗 匡皇帝 朱由榔 永曆 1646 —1662 肇慶 安龍 滇都 淮王 朱常清 東武 1648 南澳 (監國) 益王 朱由榛 1647 揭陽 (監國) 楚王 朱容藩 1649 夔州 延平武王 朱成功 1661 —1662 承天 延平王 鄭襲 1662 承天 延平文王 朱錦 1662 —1681 承天 延平王 朱克臧 1681 承天 延平王 朱克塽 1681 —1683 承天 1.還有鄭成功本名鄭森,後過繼給朱聿鍵為兒子,賜名鄭成功。鄭襲為朱成功弟弟,但未過繼給朱聿鍵,所以用本名,其他的為朱成功子孫,故用國姓。 2.王之明雖非國姓,但亦監國三日,且國號未更,故列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