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充分利用山東傳統文化資源優勢。加快實現文化資源大省向文化強省的跨越
①利用傳統文化資源,建設文化強省,必須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或「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等)。②繼承山東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③立足山東改革開放的實踐,創新文化內容和形式,創作人民群眾喜愛的文化精品;同時博採眾長,吸收、借鑒其他優秀文化成果;進一步促進山東文化產業發展。④人民群眾是文化創造的主體,應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建設文化強省的積極性 白痴、相信我的答案
B. 什麼是文化的產業化
文化產業是國際公認的21世紀最有發展前途的「朝陽產業」或「未來取向產業」,對於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升綜合國力和區域競爭力具有特殊意義。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新世紀新階段,中國文化產業的悄然興起凸顯著統籌發展的新亮點。為了推進「文化大省」建設進程,增強山東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和競爭能力,本文以現有文化產業統計資料為基礎,結合相關調研成果,對全省文化產業發展現狀及未來走勢進行分析研究,力求為黨政領導和有關部門謀劃文化產業發展藍圖提供決策依據。
一、文化產業的概念內涵界定和統計范圍劃分
文化是人類經濟社會活動的反映和表現。文化的產業化,是由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公眾消費需求的演化決定的。當前,國內外有關文化產業的概念界定各不相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表述為「按照工業標准,生產、再生產、儲存以及分配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一系列活動」;中國文化部《關於支持和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中表述為「文化產業是指從事文化產品生產和提供文化服務的經營性行業」。其特徵是以產業為手段來發展文化事業,以文化為資源來進行生產經營,向社會提供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和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為統一文化產業統計口徑,2004年國家統計局發布了《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標准,將「文化及相關產業」界定為: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娛樂產品和服務的活動,以及與這些活動有關聯的活動的集合。「文化及相關產業」統計范圍包括提供文化產品、文化傳播服務和文化休閑娛樂等活動,及與之有直接關聯的用品、設備的生產和銷售活動。文化產業統計根據「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02」標准,按照文化活動的重要性分為文化服務和相關文化服務兩大部分,根據部門管理需要、文化活動特點及產業鏈細分為:新聞服務,出版發行和版權服務,廣播、電視、電影服務,文化藝術服務,網路文化服務,文化休閑娛樂服務,其他文化服務,文化用品、設備及相關文化產品的生產,文化用品、設備及相關文化產品的銷售9個大類,再分為24個中類、80個小類。
二、山東文化產業的發展背景、資源優勢和主要特點
建國五十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山東文化事業長足發展,精神產品成果喜人,在藝術教育、文物保護、文化市場管理及群眾文化活動等方面,走在全國前列。近幾年,全省文化產業迅速興起,文化單位的產業意識明顯增強,涌現出一批面向市場、創新發展、頗具經濟實力和社會影響的文化企業和文化產業集團,成為發展壯大第三產業的一支文化生力軍。省統計局按照國家分類標准統計測算,2003年全省文化產業增加值397.61億元,文化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達到3.2%。
(一)文化事業的持續健康發展為文化產業的萌生提供了充足營養和堅實基礎
2003年全省群眾文化事業機構1949個,其中:群眾藝術館19個、文化館138個、文化站1792個;從業人員5990人,其中:群眾藝術館643人、文化館2325人、文化站3022人。與1996年相比,機構和人員數分別減少了26.2%和8.2%。文化藝術表演團體120個,從業人員5998人。文化事業單位的精簡和人員的重組無疑為產業化趨勢的明朗做了必要鋪墊。
2003年全省文化事業機構組織文藝活動21924次,舉辦各類展覽5468個,訓練班7910班次,放映錄像42124場次,觀眾811萬人次。全省174個文物機構舉辦陳列、展覽活動1145個,全年參觀者502.3萬人次。全省文藝表演團體當年新排上演劇目159個,國內觀眾2143.7萬人次。一批優秀劇目在全國評選中獲獎。104個文化藝術表演場所演(映)出35000場次,觀眾609.4萬人次。140個公共圖書館,館藏量2245.6萬冊(件),總流通量1055.1萬人次。全省文化事業的繁榮進步以及「公益文化社會辦」和「文企聯姻」工作的突破,為文化產業的興起創造了良好的社會文化氛圍。
2003年全省文化(文物)事業單位總收入78179.4萬元,比1996年增長了94%。其中:事業收入增長37.1%,事業收入所佔比重降低8.8個百分點;財政補助收入增長了1.4倍,所佔比重提高了13.4個百分點;經營收入減少了5.4%,所佔比重降低了2.3個百分點。文化事業單位總收入特別是財政補助收入的增加,顯示了政府投入力度的加大;而經營收入的下滑預示著文化產業從文化事業中盡快剝離的必然性。
近年來,山東新聞出版業發展一直走在全國前列。2000年至2003年全省圖書發行流轉量逐年上升:圖書購進由51.3億元提高到64.5億元,圖書銷售由49.9億元提高到60.3億元。隨著家用視聽設備的普及和升級換代,音像製品種類豐富,數量猛增。2003年,全省出版錄音帶製品12種3萬盒,出版激光唱盤11種7.8萬張。
山東廣播影視業發展基礎良好,潛力很大。2003年全省市(地)級以上廣播電台、電視台各18座,廣播、電視人口覆蓋率分別為93.79%和91.25%,有線電視入戶率為27.63%。部分地區啟動有線電視數字化進程。廣電領域的資源重組和產業化運作改革初見成效。
(二)經濟高速增長,收入水平提高,文化消費激增,為文化產業發展創造了雄厚的經濟基礎和廣闊的市場空間
2003年全省生產總值(GDP)12436億元,同比增長13.7%,為1996年以來最高增速,連續13年實現兩位數增長。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為8399.91元和3150.49元,比2000年增長了29.43%和18.48%。近年來,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即食品性消費。
支出所佔比重)持續下降,文化消費支出比重一路上揚。如圖1所示,從1996年到2003年,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由43.6%降到33.8%,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由52.7%下降到41.8%。從消費構成情況看,2003年城鎮居民文教娛樂服務支出941.47元,占消費性支出的15.51%,比1996年和2000年分別提高了5.49個和1.32個百分點,但比2002年下降了1.09個百分點,主要是受「非典」影響,城鎮居民文化娛樂服務支出下降為96.58元。2003年農民文教娛樂用品及服務支出291.33元,占生活消費支出的13.66%,與1996年和2000年相比所佔比重分別提高了4.98個和1.92個百分點。
隨著經濟快速增長和消費觀念的更新,人們的審美情趣、娛樂休閑活動花樣翻新,多元化、時尚化甚至另類化的消費格局逐步形成,享受型、發展型的消費方式悄然興起。數字電視、數碼電影、寬頻接入、視頻點播、彩信業務、電子商務等開始步入尋常百姓生活圈,假日經濟帶動著相關文化服務業的全面增長,預示著文化消費能力提升的空間依然很大。
(三)豐富厚重的齊魯文明和存量可觀的人力資本是山東文化產業發展的原創性資源優勢
山東是孔孟之鄉、禮儀之邦,擁有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齊魯文明,是文化底蘊、文化傳統和文化創新資源豐厚的文化大省。作為中華民族傳統軸心文化的策源地,數不勝數的文化遺產、文物古跡、文化典籍、歷史文化名人是山東特有的文化資源。波瀾壯闊的發展歷史、改革開放的輝煌成就、絢爛多彩的社會生活、鄉土濃郁的民間文化,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為挖掘傳統文化資源的現代經濟價值提供了巨大的開發潛力。通過市場運作機制的激活,巨大的資源優勢會轉化為豐富的產業優勢。
山東是第二人口大省,人力資源存量優勢明顯。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顯示:全省每十萬人中有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3335人,比1990年「四普」時的976人增長了2.4倍;6歲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為7.5年,比1990年增加了1.3年。人口文化素質的提高不僅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知識儲備和人才支撐,也為文化觀念的更新和產業意識的覺醒創造了條件。
(四)山東文化產業發展起步雖晚,但特點突出,潛力巨大
近年來,全省部分文化單位率先闖入市場,嘗試企業化經營,文化產品和服務的社會生產屬性初步顯現。與先進省市相比,山東文化領域的市場取向改革起步不早,但發展潛力大。如今,全省文化產業發展即將進入快速積累期,電影院線改革的推行,出版、報業、廣電集團的建立,文化事業單位的改制試點等,一系列新舉措成為激活文化產業的「催化劑」。從統計視角看,山東文化產業發展具有以下幾個突出特點:
1、從文化產業總體發展情況看,勢頭看漲,速度加快,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提高。從圖2看,2003年全省文化產業增加值397.61億元,比2002年增加71.61億元,增速高達22%,高出同期GDP增幅8.3個百分點;文化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為3.2%,比2002年提高了0.11個百分點。與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03年全國文化產業測算數據相比,山東文化產業增加值佔全國的11.12%,份額不小,文化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也略高於全國3.06%的比重。
2、從文化產業內部構成及分層情況看,新興文化產業實力在膨脹,傳統文化產業發展空間大,文化與相關產業的關聯度增強。2003年,全省直接從事文化活動的「文化服務業」增加值103.68億元,僅佔全部文化產業的26.1%;而提供文化用品、設備及相關文化產品生產和銷售的「相關文化服務業」增加值293.93億元,佔73.9%。文化服務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為0.83%,而相關文化服務業佔GDP的比重為2.36%,後者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遠遠高於前者。而從全國情況看,文化服務業、相關文化服務業增加值佔全部文化產業增加值的比重分別為48%和52%,二者佔GDP的比重分別為1.47%和1.59%,相關文化服務業略高於文化服務業。
將文化產業細分為三個層次看(見表1):以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化藝術為主的傳統意義上的文化產業「核心層」實現增加值32.15億元,佔GDP的0.26%;以網路、旅遊、休閑娛樂、經紀代理、廣告會展等新興文化服務業為主的文化產業「外圍層」實現增加值71.53億元,佔GDP的0.58%;以文化用品、設備及相關文化產品生產和銷售為主的文化產業「相關層」實現增加值293.93億元,佔GDP的2.36%。三層增加值之比為8:18:74,而全國這三層增加值之比為25:23:52。可見,山東新興文化服務業發展呈後來居上之勢,而文化服務業自身的發展又極大地帶動了相關文化產業的發展,同時也預示著山東傳統文化服務業的發展空間依然很大。
表1:2003年山東及全國文化產業各層增加值及佔GDP比重對照表
項目山東全國山東佔全國的比重
(或增減的百分點)
核心層增加值(億元)32.15883.84山東佔3.64%
核心層增加值佔GDP的比重(%)0.260.76-0.5個百分點
外圍層增加值(億元)71.53834.61山東佔8.57%
外圍層增加值佔GDP的比重(%)0.580.71-0.13個百分點
相關層增加值(億元)293.931858.27山東佔15.82%
相關層增加值佔GDP的比重(%)2.361.59+0.77個百分點
3、文化產業從業人員佔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略高於全國平均值,但在華東地區屬偏低省份。第二次基本單位普查資料顯示,2001年全省文化產業從業人員90萬,其中:文化服務業38.9萬,佔43.22%;相關文化服務業51.1萬,佔56.78%。文化產業從業人員佔二、三產業從業人員的5.39%,佔全社會從業人員的1.93%,高於全國0.04個百分點。與華東各省市比(缺安徽數據),山東文化產業從業人員數少於上海、江蘇,多於浙江、福建、江西;而文化產業從業人員佔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山東僅高於江西(見表2)。
表2:全國及華東地區文化產業從業人員數及所佔比重情況表
地區文化產業從業人員數(萬人)佔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
全國1377.811.89
上海135.3419.55
江蘇109.983.08
浙江863.1
福建39.482.35
江西23.181.2
山東901.93
資料來源:2001年全國第二次基本單位普查數據
4、新聞出版、廣播影視和文化藝術等傳統文化服務業蓄勢待發,市場化改革將帶來超常規發展。2003年全省文化產業各領域中增幅相對較慢的就是處於「核心層」的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化藝術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了10.1%,而「外圍層」的新興文化產業增幅為21.1%。從「核心層」總產出看: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化藝術分別佔37.7%、44.8%和17.5%,而三個行業的發展速度分別為8.1%、8.5%和19.3%。隨著文化事業體制改革的深化和市場化運作機制的建立,傳統文化服務業特別是文化藝術業的發展潛力巨大,行政系統內格局將被全社會多元發展格局所取代。
5、文化用品、設備及相關文化產品製造業企業數量增多,效益增強,主導產業優勢明顯。2003年全省規模以上文化用品、設備及相關文化產品製造業企業(以下簡稱文化製造業企業)836家,與2000年和2002年相比,企業數分別增加251家和107家;從業人員也由32萬、33萬增至35.8萬。2003年全省全部文化製造業企業增加值佔全國的13.1%。規模以上文化製造業企業增加值180.36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3.83%。文化製造業企業的主導產業集中於「機制紙及紙板製造」、「工藝美術品製造」、「家用視聽設備製造」三個行業,2003年三行業增加值分別為64.18億元、52.77億元和35.33億元,各占規模以上文化製造業企業增加值的35.6%、29.3%和19.6%。
6、文化用品、設備及相關文化產品銷售企業增加值率高,主營產品文化特色鮮明。2003年全省文化用品、設備及相關文化產品銷售企業實現增加值60.66億元,增加值率高達43.7%。據2001年基本單位普查數據推算,文化銷售業中營業收入所佔比重較高的幾個行業是:與文化有關的家用電器批發、零售佔35.3%,圖書報刊批發零售佔23%,工藝美術品及收藏品批發、零售佔12.2%,音像及電子出版物批發、零售佔11.5%;比重最低的是文化物品拍賣僅佔0.9%。隨著文化產業的發展,一批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新興文化用品銷售形勢看好。
三、山東文化產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和制約因素
當前,山東文化產業仍處於起步、探索、培育的初級發展階段,尚未形成規模優勢,同先進省市相比有一定差距,只有清醒認知我們的劣勢,才能准確定位,謀求突破。
(一)產業發展不充分,總量規模偏小,文化產業遠未成為山東的支柱產業。2003年,山東文化產業增加值僅佔全省生產總值的3.2%,無論是規模水平還是發展速度都落後於先進省市。雖然(表3)中的數據因統計口徑不一、年份和數據來源各異而缺乏規范性和可比性,但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文化產業發展的地區差異。如今,一些省份提出要在未來5至10年內使文化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達到5%至6%的目標,這對山東是個不小的壓力。如果不能實現超常規、跨越式發展,按2003年的發展趨勢預測,山東文化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要超過5%還需15年左右。
表3:山東文化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與全國和部分省市比較表
地區年份文化產文化產業增與上年相比加文化產業增加文化產業
業增加加值佔GDP文化產業增值值增長率與GDP統計范圍
值(億元)的比重(%)增長率(%)增長率相比
全國20033576.723.1----國家分類標准
北京2002163.505.114.9+4.5與國家標准基本相同
吉林2003113.404.512.5+2.3國家分類標准
浙江2001359.005.324.1+13.6含教育、體育等
安徽2002137.003.816.9+8.0含教育、體育等
山東2003397.613.222.0+8.3國家分類標准
湖北2001160.003.5----含體育等
廣東2002668.935.714.6+3.8含教育、體育、科技等
海南200320.522.911.5+1.0國家分類標准
四川200354.501.068.7+56.9與國家標准基本相同
註:全國及各省市文化產業統計數據取自有關調研報告,年份和產業界定范圍均有差別。
(二)文化產業組織集約化程度不高,資源相對分散,制約了市場主體地位的確立。山東文化產業領域小型企業居多,現代大型文化企業寥寥無幾。從2001年基本單位普查看,平均每個文化產業活動單位從業人員24人,其中文化服務業更少,只有20人。從文化製造業企業看,單位人員數也在縮減:2000年到2003年,平均每個企業從業人員數分別為542人、460人、427人。文化產業組織的小型化,資源優勢的分散化,難以適應強勢市場競爭的要求。部分文化產業單位沒有完全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市場主體,一些由事業單位轉制的文化企業組織,思想觀念仍停留在依賴政府資金辦文化的基礎上,缺乏市場營運活力和團隊創意活力。
(三)文化資源的產業要素發掘不夠,資源佔有意識和創新開發意識相對薄弱。目前,山東本土文化資源沒有得到全面盤點與評估,文化產品特色不鮮明、品種不豐富、包裝不時尚,缺乏系統超前、視角獨特的二次開發,各種文化資源要素得不到市場確認、產品鏈接和營銷整合,難以完全轉換成產業資源。比如,一些著名的旅遊資源尚未發掘出深遂的文化內涵,缺乏旅遊主題吸引物。從前幾年省外「水滸城」旅遊熱搶佔先機,而正宗水滸故事發源地旅遊產業經營慘淡且內耗性競爭嚴重,到今年亞洲杯足球賽期間濟南文化市場鮮見相關紀念性旅遊工藝品等怪現象看,山東文化產業資源整合開發中搶抓機遇、創新競爭意識的弱化可見一斑。遠離產業化開發和市場化運作的資源對文化產業而言只能是「水中月、鏡中花」。
(四)文化消費觀念滯後,有效需求不足,文化市場供求結構失衡。2003年全省城鄉居民人均文化教育娛樂消費支出分別僅占消費性支出的15.51%和13.66%。將教育消費剔除,城鎮居民純文化娛樂消費支出僅佔7.27%,文化娛樂消費缺乏剛性,仍處於彈性系數較大的次要位置。人們沒有主動花錢消費文化的觀念,潛在的精神文化需求亟待喚醒後轉化為現實購買力。根據國際經驗,當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第三產業增加值佔GDP的40%左右時,人們對文化消費的需求會迅速增長。2003年山東人均GDP達到1651美元,第三產業增加值佔GDP的34.6%,文化消費潛力很大。但文化市場還存在供需缺口,多元文化消費需求沒有得到全面關照,文化產品、文化服務定位及功能單一,與居民的多維文化消費預期產生較大落差。
(五)宏觀管理政出多門,產業鏈條人為割斷,文化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長期以來,條塊分割、行業壁壘的存在,難以形成全面系統的文化產業政策體系。政府文化管理部門尚未完全從直接辦文化的管理模式中脫離,且各自為政,文化市場呈「圍棋」狀分布,不利於規模化發展和大市場運作。如音像業的內容審查、出版發行和市場管理,分屬文化、廣電、新聞出版三個部門;旅遊業的服務、文物管理、餐飲銷售等也分別由旅遊局、文物局、工商局主管。這種「三國演義」格局,使同一產業鏈條在不同部門間游離發展,部分文化資源被閑置浪費,難以系統開發、充分利用。一方面是基礎文化建設投入不足,基層文化設施陳舊,農村文化生活較為貧乏;另一方面則是追求轟動效應的文化造勢工程中投入產出比的低下,在風行一時的「文化搭台、經濟唱戲」以及「地區名片」式文化節慶活動中,有些地方的文化資源開發利用只是一個吸引投資、招攬生意的誘人幌子,淪落為「托兒」的文化資源既得不到應有的文化尊重,也不可能得到真正的投資開發。
(六)文化產業人才隊伍總量不足、素質不高,影響後續發展。全省文化產業吸納的從業人員佔全社會從業人數的1.93%,略高於全國平均值。而發達國家這一比例為3%至6%。雖是人口大省,但山東文化產業從業人員不僅總量偏少,整體素質也不高,特別是農村基層文化人才匱乏。「五普」資料顯示,全省每十萬人中具有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低於全國3543人的平均值,在各省(市、區)中僅列第15位。人口文化素質不高,既影響文化受眾的接受力和參與度,也影響文化產業人才隊伍的戰鬥力和競爭力。
四、對山東文化產業資源重組、跨越發展的幾點建議
當前,山東文化產業發展面臨難得的戰略機遇期,必須以創新理念、超常發展為導向,以體制改革、結構調整為契機,以市場配置、投資多元為保障,以科技進步、人才支撐為動力,實現山東文化產業資源的優勢化重組和跨越式發展。
(一)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深化體制改革促政府職能轉變,確保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各級黨委、政府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將文化產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使之成為提升綜合發展實力的重要拉動點。文化行政主管部門要樹立「大文化產業」觀念,把工作視野從文化系統內向全社會延伸,積極推進文化管理體制改革,改變多頭管理、職能交叉、條塊分割的局面,實現由「辦文化」向「管文化」的轉變,將工作重點放到培育文化市場、營造寬松和諧的文化發展環境上來。各地應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和文化資源的浪費,加強對不可再生性文化、文物資源的有效保護,堅持以人為本,保證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贏,促進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要加大文化企事業單位改制力度,深化國有文化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聘用制和人事代理制,調整內部收入分配機制。
(二)精心打造創新亮點,努力提升科技附加值,激活文化產業發展的內在潛力。文化產業是「內容為王」的產業,文化原創力是文化產業的生命線。只有放開視野,學習創新,才能引領文化娛樂時尚經濟、文化注意力和文化創意經濟的新風向,促進城鄉區域文化產品的豐富,完善文化產業門類結構。各地應立足不同的文化資源和經濟基礎,採取不同的產業培植措施和市場運作方式,建立支柱型文化產業,找准發展的「切入點」。要正視區域文化產業競爭格局,發揮半島城市群的輻射帶動效應,打造環渤海灣文化產業區域合作框架。鑒於現代信息技術對傳統文化產業的滲透力逐步增強,山東文化產業要突出高技術、高智能特徵,提高文化產品生產和文化服務手段的科技含量。在數字化裝備、網路化系統、多媒體技術等領域,與科研機構協同攻關,力爭突破。發揮創業園、大學科技孵化基地的人才技術優勢,為「做大做強」文化產業提供科技創新的後盾。
(三)通過多元化投融資,調整文化產業結構,全面整合文化資源。整合的目標是進一步解放文化生產力,挖掘國有文化資源存量潛力,釋放民營文化資本增量實力。充分發揮財政、稅收的杠桿作用,逐年增加對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投資比例,嘗試建立文化產業基金,鼓勵民營資本和外資向文化產業領域流動,形成以政府資金為引導、以企業投入為基礎、以銀行信貸和民間資金為主體、以股市融資和境外資金為補充的多元化文化產業投融資體系,彌補文化產業跨越發展中的巨大資本缺口。進一步打破國家包辦文化的單一模式,逐步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政府、社會、個人共同參與的多種經濟成分、多種經營方式、多層次、多渠道、多體制辦文化的新格局。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組建一批核心競爭力強的大型文化產業集團公司,形成一批過得硬、叫得響的地方特色「文化品牌」。
(四)堅持管理與繁榮並舉,培育良性互動的文化市場環境,鋪設文化產業健康發展的「高速路」。要加快文化產品市場和生產要素市場建設,放開市場准入,通過優勝劣汰,有序引導文化商品流通及生產要素合理流動,消除市場壟斷和市場歧視,形成按市場價格優化資源配置的良好局面。特別要加快文化產業中介代理服務機構建設,大力培養演藝市場經紀人,發展經紀公司,建立項目建設招投標制度。運用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和院線制等現代市場營銷方式,減少流通環節,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和企業經營質量。在繁榮文化市場的同時,加大執法監管力度,構建文化市場管理的信息網路體系,嚴厲打擊盜版,切實保護知識產權,抵制各種商業欺詐行為,加強對非法經營活動的清查整治和依法取締,鏟除各類社會丑惡現象滋生的土壤,保證文化市場的健康繁榮。
(五)立足「復合型」構架,實施文化產業人才培養工程,使人力資本真正成為文化產業的核心資本。實踐證明,日趨激烈的人才競爭將成為奪取文化產業未來制高點的決勝因素。目前除山東大學和青島海洋大學設有文化產業專業,省內院校此類專業設置均為空白。全省適應多種產業融合需求的文化資本運營人才、文化經紀代理人才、數字藝術軟體、網路游戲開發和媒體產業經營管理人才供不應求。各級政府和文化管理部門要有計劃、有步驟地實施文化產業人才培養工程,著力培養國有文化產業單位的優秀骨幹力量,大力引進經營管理人才和科技創新人才。既要培養出類拔萃、德藝雙馨的文化專業人才,又要培養熟悉藝術、有較高創新意識和文化品味,懂市場運作、有較高經營管理才能和依法辦事能力的文化產業高級復合型人才,為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積蓄人力資本。
(六)研究建立文化產業統計指標體系和調查核算制度,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信息支撐。在《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標準的基礎上,省級政府綜合統計部門要與有關部門統計機構密切合作,形成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統計信息交流平台,從山東實際出發,盡早建立文化產業統計指標體系和調查核算制度,及時准確地開展文化產業統計核算數據分析研究,為制定文化產業發展規劃、提高黨政領導宏觀決策的科學性提供依據。建議將文化產業發展指標納入行政效績考核體系。因文化產業涉及面廣,新興行業不斷涌現,統計難度較大,必須加強領導、加大投入,才能完成統計監測任務。
我們正處在一個文化創新風起雲涌的時代,文化產業的異軍突起成為建設更高水平小康社會的精神基石和活力源泉。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呼喚、激發文化的偉力,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正是山東文化產業發展的目標和方向。我們堅信,在文化事業的百花齊放與文化產業的百舸爭流中,齊魯文明將重鑄輝煌。
C. 齊魯文化的產業發展
2008年山東省和12個市設立了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專項資金總額已達2億多元。濟南、青島、萊蕪、臨沂、濱州、煙台、濰坊等7個綜合試點市相繼出台了改革方案,改革進展順利。全省已有20家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
山東省文化產業品牌遍地開花,形成了以孔子文化節、濰坊風箏節、青島啤酒節為代表的文化節慶品牌,以電視劇《大染坊》《闖關東》為代表的魯劇品牌,以《大羽華裳》《蒙山沂水》為代表的旅遊演藝品牌,以《圓明園》《晶瑩小子》為代表的動漫品牌,以楊家埠木版年畫為代表的民俗文化品牌等一批文化產業品牌。達尼畫家村榮登首屆中國文化產業品牌榜,成為「中國文化製品七大品牌」之一。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大文化產業結構調整力度是快速發展山東文化產業根本所在。山東應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為契機,大力發展民營文化經濟,逐步尋找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
從2008年起,山東省財政將每年統籌安排5000萬元,設立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採取貼息、獎勵、資助等形式,支持文化產業發展。
為構建濟南市文化產業鏈,濟南市將重點培育108個文化產業項目,並面向全社會招商融資,投融資總額達人民幣172億元,共涉及出版發行、廣播影視、文化藝術、網路文化、文化休閑娛樂、節會展覽、文化產品生產及銷售、體育產業等領域,顯示出了省城文化產業發展的良好前景和巨大潛力。
據介紹,濟南市重點打造的齊魯動漫遊戲產業基地,根據自身發展需要以及未來規劃設計,要對金鑾大廈、金帝利大酒店、普利大廈、東航三角地片區、濟南市藝術大廈、濟南箱包市場等幾處地產進行整合,從而打造濟南市規模最大的動漫影視藝術文化創意中心,力爭成為濟南及山東省動漫產業核心區和示範區。重點開發的齊魯文化產業園中心,位於長清大學科技園,距濟南主城區16公里,規劃佔地面積800畝,基礎設施完善,環境優美,景色宜人,周圍現有高校9所,主要建設文化館、博物館、圖書館、藝術館、會展中心等約20萬平方米,將成為濟南、山東的公共文化中心,同時具有公務和交易功能,是一個綜合性的文化藝術中心。
濟南市還要打造濟南華山水景園,依託歷史名山華山,開挖大湖面,形成山水相依的自然景觀,按照「七島伴三山,玉帶連兩湖」的總體結構,建造「一山兩湖十八園」,再現「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歷史風貌。
濟南市還要求,要把泉水作為城市最寶貴的戰略性資源加以保護。以正常降水條件下保持泉水常年噴涌為目標,妥善處理泉水保護與旅遊發展、城市供水的關系,搞好水資源的保護和綜合開發利用,提升「泉水之都」的城市形象。堅持泉源、泉脈、泉眼、泉系並重的保護原則,制定泉水保護總體規劃和重點泉群保護詳細規劃。加強泉景觀建設,增加泉文化內涵,做好泉水申報國家和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工作,重現「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的泉城特色風貌。
省城將嚴格執行《濟南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泉城特色風貌帶規劃》,以古城區、商埠區、歷史文化街區及傳統文化保護為重點,建立「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街區、文物保護單位」三個層次的保護體系。加強以明府城、大明湖、環城公園為核心的泉城特色標志區建設,保護古城區傳統格局、軸線、路網、水系和建築風格,保護商埠區路網街區和近現代優秀建築,加強對芙蓉街、曲水亭街等特色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維護歷史文化名城的整體風貌。
D. 如何利用山東傳統文化資源優勢,加快實現由文化資源大省向文化強省跨越
答案:
(1)利用傳統文化資源,建設文化強省,必須牢牢把握社 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或「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 等)。
(2)繼承山東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 繼承,古為今用。(3)立足山東改革開放的實踐,創新文化內容 和形式,創作人民群眾喜愛的文化精品;同時博採眾長,吸收、 借鑒其他優秀文化成果;進一步促進山東文化產業發展。
(4)人 民群眾是文化創造的主體,應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建設文化強省的 積極性。
E. 怎樣利用文化資源發展文化產業
文化資源是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根基和依託。先不說寬泛意義上的中國文化資源是何其豐富多樣,僅就區域文化資源而言,就包括區域環境內的地理、人文、人力資源。有許多是自然和歷史地形成和擁有的,但也可以在後天加以改造、開發和利用。浙江橫店本是偏僻山村,可是已經被開發、打造成中國著名的電影產業基地;常州並無恐龍資源,但也開設了「恐龍主題公園」,而且成為常州經濟的重要支柱。文化產業要在空間集聚,離不開人才,尤其是創意-領軍型人才。人力資源的作用絕不比物力資源次要。佛羅里達把創意產業最重要的資源濃縮為人才、技術和包容度三方面,值得我們在這方面下大工夫。真正的文化產業人才,一定會看準什麼是可利用的資源,一定會把它開發利用好。
F. 怎樣挖掘和利用好豐富的齊魯文化資源
著力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對齊魯文化資源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挖掘和闡發,為做好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提供強大精神力量。
山東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孔子、孟子創立的儒家學說,墨子、莊子、孫子、管子、荀子等人提出的思想理念,在中國歷史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對世界文明也產生了深遠影響。近現代以來,山東經常處在民族民主革命的前沿,經歷了風起雲涌的群眾斗爭實踐,形成了寶貴的紅色文化。
弘揚齊魯優秀傳統文化,必須推動經濟文化融合發展。完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辦好「文化惠民、服務群眾」實事。鼓勵創作一批具有齊魯風格、中國氣派的精品力作。更加重視檔案事業,推進第二輪地方誌編修。做好黨史資料和文物的徵集工作,建設好山東抗戰線上線下博物館,舉辦好紀念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活動。深入實施文化產業重大項目帶動戰略,建設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文化產業集聚區、骨幹文化企業和文化品牌。加快促進文化藝術與金融融合發展,打造文化藝術金融試驗區。籌辦好第七屆世界儒學大會,支持山東大學辦好第22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
G. 文化產業化的可能性與必然性
從黨的十五大報告提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到《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首次把「文化產業」寫入中央文件;再到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發展文化產業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要「完善文化產業政策,支持文化產業發展,增強我國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這些都向我們傳達著一個明確的信息:我國對文化產業的政策已經明朗化,發展文化產業將成為今後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文化產業是指以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為主的產業。它包括廣播影視、新聞出版、文學藝術、商業體育比賽、文化旅遊、廣告、集郵、收藏、信息傳輸、咨詢服務、裝飾設計、工藝美術製作等與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直接相關的行業以及其他能夠較多體現文化特徵和審美藝術特徵的行業。文化產業是第三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發展文化產業,是為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需求。按照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在人類社會中,經濟、政治和文化三足鼎立,共同支撐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其中,經濟是基礎,政治是上層建築,是經濟的集中表現,而文化則是經濟和政治的綜合反映。文化產業的發展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歷史必然。當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達到一定程度,對生活質量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對文化的需求、對閑暇的需求就會增多。
文化產業正在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是21世紀最有前途的產業之一。從上個世紀下半葉以來,發達國家的文化產業在眾多產業中後來居上,成為增長最快的產業,出現了大批實力強勁的大企業,如我們熟悉的世界500強企業中的索尼、迪斯尼、時代華納、新聞集團、貝塔斯曼、西格拉姆等公司都是以文化媒體為主要經營業務的。美國400家最富有的公司中,有72家是文化企業;英國文化產業年產值近60億英鎊,平均發展速度是經濟增長的兩倍;日本娛樂業的年產值早已超過了汽車工業的年產值;加拿大文化產業的產值也超過了諸如農業、通訊及信息技術等行業。文化企業具有知識密集、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少污染、可以多次重復開發、不斷轉換的特點,對經濟增長的直接推動和對社會發展的深刻影響,將是未來發展最為迅猛、利潤最為可觀的產業之一。
文化的競爭已成為當今國際社會體現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我國已經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外國文化產品必將大量湧入,在豐富我們文化生活的同時,也會帶來一些與我們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相抵觸的東西。為了既順應開放潮流,又能有效維護和發揚民族文化,有實力參與國際文化資本的競爭,就要從根本入手,深化文化產業改革,不斷提高我國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技術含量,推進文化產業快速健康發展。
當前,我國文化業已經具備了進一步產業化發展的基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文化產業得到長足發展,特別是大城市和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尤為迅猛。據統計,北京市2001年的文化產業增加值佔全市GDP的4·6%,達到130億元,已顯現支柱產業的勢頭。繼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發達城市編制文化產業發展規劃之後,江蘇、浙江、湖南、湖北、天津、四川、重慶等地也都紛紛制定文化產業發展規劃。他們都力圖使文化產業在未來5至10年內佔GDP的5%—6%,並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有專家統計,我國今後幾年內,潛在的文化消費能力有3000億元以上,到2005年將達到5500億元左右,文化產業的發展潛力巨大。
我國的文化資源雖然很豐富,但是由於存在觀念滯後、投資主體單一、行業限制過多,以及市場對人才、資金、技術、信息、項目等文化資源配置沒有起到基礎性作用等原因,造成文化資源大量閑置和浪費,得不到充分有效的利用。無論是與人們的消費需求,還是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們目前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都存在著極大的不足。具體到我省的文化業,與發達省市相比,在很多方面已經出現了較大差距:2001年,我省實現文化產業產值249·32億元,只佔GDP的2·64%,而同期北京、浙江已分別佔到4·6%、5·3%。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一是觀念落後。長期以來僅把文化作為活躍群眾文化生活,改善投資環境的一種手段,沒有把它當作產業來開拓。二是缺乏統一規劃,沒有相應的發展戰略。三是產業結構不合理。傳統文化產業的比重較大,現代新興文化產業發展不夠;文化產業企事業單位散、小、弱,各自為政、盲目發展的問題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文化產品的科技含量低,競爭能力差。四是創新不夠。在觀念上、體制上、機制上、管理上延續和遺留的計劃體制的東西比較多,制約了各單位的體制創新、機制創新和管理創新。
針對國際國內文化產業發展態勢和我省文化產業存在的問題,進一步推動我省文化產業化發展,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進一步轉變觀念。轉變片面強調文化活動政治性強,把文化行業看成只能花錢不能掙錢,而且是由國家花錢的非生產性部門的觀念,充分認識到文化產業的市場性,發展文化產業是社會發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要讓人們懂得,我國文化產業發展之所以落後,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文化產業的市場化程度低。只有文化產業化才能更好地繼承和發揚本土文化。
科學制訂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和戰略。近年來,為搶佔21世紀經濟文化發展的制高點,美、英、法等一些發達國家和我們周邊一些國家、地區,紛紛投入巨資研究本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制訂新的發展戰略。美國實施了「授權區計劃」,英國通過了新的廣播法,德國修改了《統一德國廣播電視國家協議》,日本實施「文化經濟國家」的發展戰略,等等,並紛紛進行文化產業的結構調整和規模擴張。我們應積極學習和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切實加強文化產業調研,在比較研究國內外文化產業發展規律和趨勢的基礎上,依據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戰略對文化產業的要求,制定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和戰略。特別是要將文化產業發展規劃與城市總體規劃有機結合起來,把文化產業重大項目建設納入城市建設中長期規劃和年度計劃。
調整產業結構。走出各自為政、斤斤計較於地區、部門、團體利益的怪圈,從經濟、社會、文化事業發展的大局出發,對文化產業資源進行整合,促進生產要素流動,優化和提升產業結構,實現規模化經營。
理順管理體制,加強文化行業監督管理。應根據文化產業與意識形態關聯度的不同,對文化產業進行分類指導,差異化管理。該管住的切實管住,該放開的盡快放開。進一步完善文化市場法規體系,健全執法監督機制。進一步整頓和規範文化市場秩序,引導文化市場規范、有序、健康發展。
完善文化產業政策。制定和完善文化產業政策,要從現實和長遠兩個方面加以考慮。一要積極保護、合理開發、有效利用。二要促進開放,鼓勵競爭,加強對外文化交流,發展外向型文化產業,吸收國外產業運行的先進經驗。鼓勵社會各界發展文化產業,平等參與文化產業競爭。
立足本地文化資源優勢,致力於開發一批具有山東特色的高新文化產品,促使山東文化產業循著高起點、新特色、多層次、多方面和高質量路子發展。
著力培養文化產業人才隊伍。人力資本是文化產業的核心資本,要發展文化產業,必須有一支高素質的人才隊伍。應加強人才的培養和引進,著力造就一批熟悉文化產業經營管理業務並掌握有關國際規則的人才,以及文化經紀人、主持人、藝術家和會展策劃等專門人才。強化在職教育和崗位培訓,努力提高文化產業從業人員的業務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
H. 材料一:山東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是名副其實的文化資源大省。近年來山東省經濟保持強勁發展勢頭、為文化繁
(1)①經濟是基礎,經濟決定文化。近年來,山東省經濟保持強勁發展勢頭,為文化的繁榮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②文化對經濟具有反作用,給經濟以重大影響。興起文化建設新高潮,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能夠為經濟建設提供方向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③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文化產業是重要的經濟部門,發展文化產業可以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直接促進經濟的發展。 (2)①作為中華文化標志城,應能體現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特點。②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之魂,標志城建設應能體現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中華民族精神。 |
I. 如何利用歷史文化資源發展旅遊文化產業
當前,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步伐加快,文化的交流和相融趨勢明顯。保持和發展民族文化特性,並將優秀的傳統文化轉化為適應現代經濟需求的文化產品,對於弘揚民族文化,振奮民族精神,增強民族文化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文化產業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日益成為各地綜合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基礎指標和關鍵因素,成為21世紀經濟全面持續協調發展的最重要的支柱產業之一。對於一個地方而言,文化是靈魂、是其內在吸引力,文化產業對城市軟實力的提升有其他產業所不能比擬的優勢,特別是對城市形象、城市環境、城市文化、城市精神、城市凝聚力、城市地位甚至城市的政治文明等方面的直接促進和價值提升作用非常巨大,是提升城市綜合實力、保證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寧洱縣的文化旅遊產業要發展,以下幾個因素不容忽視。
依託資源,「創意為王」。
魅力源於實力,實力展現魅力。人文資源與自然資源是文化產業的基礎,發揮地方優勢,打造文化品牌的意義十分重要,我認為要本著發展「人無我有」、「人有我獨」的特色文化產業理念,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資源,呼應時代,貼近大眾,適應市場,把文化資源提升為文化產品,創造一批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俱佳的文化品牌,才能迅速提高地方知名度和美譽度。然而,有了好的資源如果沒有創意、包裝與整合,也難於形成產業基礎。要提升文化軟實力,必須在全面繁榮文化事業的同時,以戰略的思維和眼光推進文化產業快速發展。麗江、鳳凰在這方面做的比較好,能把人文資源與自然資源的效果發揮到了較高水平,且在不斷提升創意,體現和貼合群眾性和大眾消費的特點,較為吸引人。
努力創造市場的聚集效應。
文化產業除了有好產品,還要有市場的聚集效應,必須把旅遊、文化、科技、市場有機結合起來,要彰顯人氣,只有把人吸引進來,才能有效應。文化產業是綜合性產業,市場空間大,社會效益大,最為直接的就是能夠帶來就業崗位的增加,相關產業收入的提高。這就需要社會各方面的支持配合、相互協作,深層次地研究、挖掘、整理、開發,利用地域文化資源作為重要內容,開發各類衍生文化產品,形成高效益的文化產業鏈。綜合考慮文化產業的綜合性,提供所需的服務、配套設施,健全功能,使遊客既得到精神層面的享受,也得到物質方面的滿足,使之乘興而來、滿載而歸。
政府主導、市場運作。
堅持用市場的眼光看待文化資源,用市場的方式配置文化資源,用市場的機制開發文化資源。我縣旅遊產品檔次低、品種少、總體上還處於發展的初期階段。解決這些問題,首先要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政府及有關部門要積極主動挖掘整理當地文化資源,主導文化產業發展的方向,調控和支配資源,同時大力營造文化產業發展的內外環境,把市場運作交給企業,既要培養當地的文化企業人才,更要吸引省內外有實力有經驗的文化企業和經營人才到我縣投資文化產業,通過打造會展、傳媒及一大批文化服務和旅遊品牌,才能共同形成和做大做強一個地方的文化品牌。
科學規劃,保證投入。
規劃是做好文化產業的指導性文件,一方面能突出重點,即先做什麼項目,後做什麼項目;另一方面,可以明確文化產業的政治、經濟和市場的目標。文化產業是高投入的產業,特別是創意產業,要不斷的研討,不斷的創作,形成產品,還要進行市場運作,整個過程都與投入分不開,可以說,沒有投入就不可能做大做強文化產業。因此,要充分考慮發揮地域文化優勢,緊緊圍繞打造旅遊文化品牌的發展思路,制定旅遊文化產業發展規劃。文化產業的發展要和自然、人文、社會環境相適應,開發與本地實際相結合的新興旅遊文化產業,以特色創名牌,以優勢爭市場,把特有的地域文化融於產品、管理、服務和營銷之中。我們要依託我縣多姿多彩的文化資源,深度開發和挖掘其人文價值、美學價值,加快建設民族文化旅遊。同時要注重把發展文化產業和調整產業結構結合起來,把文化產業培育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結合實際,科學發展。
做好文化產業必須結合實際,把當地的歷史文化資源、人文資源、自然資源、交通基礎等和經濟社會發展程度結合起來,抓住重點,突顯亮點。享受文化成果是人類經濟社會的必然。藉助雲南旅遊文化市場比較熱的機遇,大力發展民族工藝品市場。但作為經濟文化欠發達的邊遠地區,做好這項工作也不宜過急,要一步一個腳印的幹下去,做一個項目成一個項目,逐步繁榮壯大。
幾條建議
當前,如何充分發揮寧洱文化優勢,打造寧洱旅遊文化品牌,是長期以來的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也是我們當前的一項重要工作,我認為應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整合寧洱文化旅遊資源,提升檔次,賦予新意。
如紅色旅遊方面,把民族團結文化展示從屋內移至公園,著力建設民族團結之聖地;招商引資規劃建設普洱茶文化城,著力打造普洱茶、普洱府及茶馬古道系列文化,形成滇南大觀園;磨黑古鎮建設中,把楊麗坤故居與鹽文化、磨中的紅色文化、飲食文化做大做強;還要把以銀飾品加工為代表的民族手工業壯大起來;把以那柯里為代表的鄉村旅遊做大起來,做精做強文化產品,使遊客到寧洱後得到多方面的文化享受。
加強文化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提供環境支持。
藉助昆曼大通道及泛亞鐵路重點建設工程,極力改善寧洱的交通條件,使之真正成為大通道上的旅遊文化重鎮。同時,做好景區景點的軟硬體建設,提升賓館檔次和服務質量,著力打造縣城和特色街區,營造良好的基礎設施環境和濃厚的文化氛圍。
提高人文素質,服務文化產業發展。
傳統農耕文化觀念仍在束縛著寧洱文化產業的發展,對文化產業的認識,不少幹部和群眾中還比較模糊,甚至有不知道文化還是生產力,還能創收的理念與實踐都不足,所以,落實「旅遊文化活縣」的戰略,採取「走出去,請進來」方式,大力培養文化經營人才,使文化產業的理念深入人心,自覺的參與到文化產業的發展中來。
出台鼓勵政策,使文化企業有所獲、有所樂。
要大力扶持文化產業的龍頭企業,開發好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遊產品。要保護好、引導好民營資本投資旅遊文化產業的積極性,培育一批重點民營文化企業,積極促進文化產業投資主體多元化,逐步形成文化產業群,形成新的產業格局。要積極出台對現有文化企業經營戶如銀飾廠、奇石場的扶持政策,鼓勵其他產業的企業家投資文化產業,給他們有培訓學習的機會,對前來投資的文化企業,在用地、辦理手續等方面給予傾斜協調,使他們有所得、有所樂,我們有發展、有市場。並以文化發展帶動和促進旅遊、餐飲等的聯動發展。
大力發展經濟,以經濟發展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
充分發揮寧洱資源、區位、交通之優勢,極力招商引資,大力發展縣城經濟。只有縣城經濟的綜合發展,才能帶動和促進對文化產業的發展,提高文化產業在縣城經濟中的比重,形成良性循環。在推動雲南省建設民族文化大省、文化強省的過程中,寧洱要彰顯特色、展示獨特魅力,通過大家持之以恆的不懈努力,不斷發展壯大文化產業,使之打造成為有活力、有競爭力、有濃厚文化底蘊、有國際化風格的特色產業。
J. 山東旅遊文化資源如何進行產業化開發
首先不要各自為戰,要形成一個整體。互相帶動,你帶動周邊的同時,周邊也在帶動你。本身山東的優勢就很突出,有山有海,孔府文化,飲食文化挖掘潛力都很大,近年宣傳力度也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