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漢字在中華文化歷史傳承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漢字,亦稱中文字、中國字、國字,是漢字文化圈廣泛使用的一種文字,屬於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文字,為上古時代的華夏族人所發明創制並作改進,目前確切歷史可追溯至約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再到秦朝的小篆,發展至漢朝才被取名為「漢字」,至唐代楷化為今日所用的手寫字體標准——楷書。漢字是迄今為止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的文字,有學者認為漢字是維系中國南北長期處於統一狀態的關鍵元素之一,亦有學者將漢字列為中國第五大發明。中國歷代皆以漢字為主要官方文字。
當今世界上使用的文字中,漢字和水書屬於非拼音文字。在人類的歷史上,比漢字更早的文字有兩河流域的釘頭文字和埃及的聖書文字,但是它們早已滅絕了,所以目前漢字是最古老的文字。世界各國使用的文字分為兩大類,即非拼音文字(漢字)和水書及拼音文字(其他文字).這現象難道不是很奇特嗎?有人說漢字是中國五大發明,這話並不過分。我還想說,漢字是一個奇跡!
現今文字中,唯有漢字是我們祖先直接創造的,梵文字母傳說是天神大梵天創造並授予人類,其他文字卻都是從其他民族借用的。梵文字母用來拼寫古代的梵文及現代的印度諸多的語言和尼泊爾語。拉丁字母、斯拉夫字母、阿拉伯字母被稱為世界三大字母體系。英語、法語、義大利語等使用拉丁字母,可見是從拉丁字母借用的;俄語、保加利亞語、塞爾維亞語等使用基里爾字母(或斯拉夫字母),是希臘字母改造而成的;拉丁字母也是希臘字母改造而形成的。阿拉伯字母的祖先——阿拉馬字母(Aramaic)及希臘字母的祖先——迦南(Canaanite)字母也不是他們祖先直接創造的,而是借用了小方閃米特人(Semites)的文字(小方閃米特字母)改造而成的。根據大陸語言學家周有光的研究,人類最早的字母就是小方閃米特字母。但是,這種字母也不是他們直接創造的,而是借用了蘇美爾人(Sume)的釘頭文字,經過改造而成的。釘頭文字最初是象形圖書形狀,後來由於書寫工具——小棍加泥板的限制而演變成釘頭的樣子。釘頭文字是蘇美爾人創造的,聖書文字是埃及人創造的,漢字是中國人創造的,中國少數民族創造的水書,它們都不是拼音文字。現在四者之中只剩下漢字和水書,其他兩者都已經消亡了。
漢語的另一個奇特之處是它的超方言特性及超語言特性。語言學家把中國各地的方言分為八大方言區。有人說,如果沒有漢字,中國早就分裂成幾十個國家了。歐洲的義大利語、法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和羅馬尼亞語之間的差別比中國方言的差距小得多,但是他們絕不願意承認各自的語言是「羅曼語」的不同方言,因為它們都是獨立的國家。
除此之外,漢字也能超越國界。在歷史上,越南、朝鮮和日本都曾經用漢字記錄他們的語言。日本人至今還使用漢字和假名的混合文字。日本人使用漢字,還有另一項重大發明,就是寫中國字,讀日本詞。只要其他國家願意,他們也可以這樣做。如果真是這樣做了,漢字就成為國際通用的語言符號了,就像數學符號一樣,只表意,不表音。
⑵ 漢字在世界歷史文化中的地位作用
最大的功績在於它是眾多不同方言但是屬同一語種的人們的精神凝聚介質。
中國雖然方言很多,但是用的都是一種文字,比如廣東話北方人聽起來不好懂(注意,是不好懂,但兩者不是兩種語言,而是同一種語言),北方人說話廣東人也不好懂(你要說了,這可不一定,他們能聽懂的;其實這是因為我們的廣播電視里都是說的普通話,如果沒有強大的現代傳媒工具,他們聽北京話跟北京人聽他們的話是一樣難的),但是他們聯系他們的是偉大的漢字。是偉大的漢字讓不同方言的人可以通過文字實現交流,而且是無障礙交流。這跟西方不同,西方是拼音文字,不同的方言產生了不同的文字,而不同的文字又使不同方言的人們在文化交流方面產生了很多障礙,於是偌大的歐洲分割成了為數眾多的國家。國家的零碎建立阻礙了文化的傳播和民族間的交流,這勢必影響到社會的進步。
漢字是表意文字,這使他的使用突破了語言發音不同的障礙,於是日本人也在用漢字,盡管許多對他們來說許多形聲字無源可考,但是他們還在用。這有利於兩國的交流。越南朝鮮都用過漢字,不過現在他們不用了。
西方有學者研究說,中國為什麼這么大,跟漢字的使用有關系,我非常贊同這種說法,有漢字的維系,口頭語言會向一個方向發展,那就是統一的方向,民族會因為漢字而趨同於融合。清王朝的文字盡管是當權者也沒有吃掉漢字。漢字成了國家的官方語言,有強大的生命力。
以上說得有點亂,有點信口開河,歸納一下:
1.傳承5000年文化。由於漢字是表意文字,體形變化不像其他古文字那樣大,所以發現甲骨文後沒用多長時間就得到了釋讀,外國有的古文字釋讀耗費了幾百年才得以解釋。甲骨文很快得以釋讀,這意味著我們可以穿越時空與祖先進行心靈碰撞,還有我們的《詩經》等,我們可以知道先人們的思想情感,再讀《論語》等,裡面的經典現在還管用,是真理嘛。這是漢字第一功。
2.增強中華各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這是漢字第二大功。漢字所傳播的文化精髓,增強了各民族間的認同感,是歷史上各民族文化交流方面的黏合劑。中華泱泱大國之所以分久必合,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漢字承載的文化始終是各民族所共同認同的。
3.有利於國際間交流合作。相傳孫中山到日本雖然語言不通,但是藉助漢字能簡單傳達思想,能進行簡單的溝通。這說明漢字圈裡的國家(包括曾經用過漢字的國家)溝通起來感情上是近的。比如到韓國的留學生,他們說韓國上年紀的人都有個漢字名字,感覺就是比美國近點嘛。
⑶ 為什麼說漢字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活化石,舉例說明。
1
,
為什麼漢語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活化石?
語言是文化表達的最佳符號。那我們漢語也就作為一種符號表達著我國特有的文化。
(1)
語言符號具有最大的包容性。人類所創造的一切文化,包括所有的物質文化、精神
文化都可以用語言來標記、表達。人類的所有文化活動,
不論是生產勞動,
還是科學研究的
創造性活動,社會的各種文化教育活動等等,
也都可以用語言來記錄、
表達。因此我們可以
通過漢語來了解和認識古代社會,了解文明進程。例如「祝」:甲骨文、金文的「祝」字,
其左邊「示」表示神靈,
右邊「兄」是一個面朝左邊跪著的人,表示祈禱、
求福。
就能明顯
的看到我們古代的祭祀習俗。
(2)
漢語語言文字具有永久性,
它記錄人類各種文化知識和經驗,
並一代一代相傳下去,
從而使許多文化永存不朽。漢字是歷史文化留下的身影,
也可以說是歷史的
「活化石」,可
為人們認識古代社會生活提供某些圖景。
例如中國的貨幣字樣多從「貝」,
這顯然是由漁獵
民族提供出來的東西,而物品字樣則從「牛」,物件的提供者可知是牧畜民族。
(3)
漢語語言是最簡便、
經濟的符號,
它為文化的傳播提供最有效的手段。
正是正式通
過它,
我們的祖先進行各種思想交流和文化交流,
從而使文化成為社會集體共同創造的和享
有的財富。因此,我們可以通過對漢語的文化層面的考察,了解世界,認識自然,同時也可
以洞察歷史。
另外我們漢語的載體漢字也又不同於其它文字的自身特點:其一,漢字有廣泛的民族
文化心理作基礎。其二,
漢語方言的差別,尤其是各方言語音上的巨大差異,為漢字的存在
提供了現實的可能條件。因此它能大浪淘沙的長久存在。
綜上所述,漢語可稱是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活化石。
2
,
新詞、新語與社會文化之間的關系
隨著社會的變革、新科技的發展和各民族的進一步融合等因素,使我們的語言也在發
生變化
,
其中最重要的是詞彙的變化
,
即大量的新詞、
新義和新用法的涌現。
語言作為一種特
殊的社會現象
,
是人類社會的產物,社會產生語言
,
語言打上文化背景的烙印
,
是語言發展的
基本規律,所以,新詞、新語的產生與其所處的具體社會文化有著必然的聯系。
一、社會、政治、經濟促進新詞的產生。
隨著我國的政治體制的完善,和諧社會、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科學發展觀等詞
,
成為
了影響社會生活的新詞。
改革開放的深入,
外來詞對我國的語言體系有重要影響。
最形象的
如
WTO
、
IT
、
SIM
、
IC
等字母詞,已經在社會中被廣泛運用,同時經濟體制發生了變革,經
濟模式也發生了轉型
,
這就勢必引起經濟領域中各層面發生深刻的變化
,
新詞的產生即成必
然,新的話語體系也就在這變化與轉型中形成。如
:
城鎮化、三農、泡沫經濟、貿易技術壁
壘、亞太經合組織、節約型社會、失業、待崗、下崗、轉崗、跳槽、買斷、埋單、下海、打
假、恰談、雙贏、
,
還有股市上的許多新詞,等等。最後還有受社會熱門事件的影響,類似
「豆腐渣工程」「形象工程」「XX
門事件」等詞在人們心目中成了一類事件的代名詞,也
在社會上被廣泛運用。
二、現代科學技術對新詞的顯著影響。
首先,
科技日新月異的進步,
新的物品或技術都要起上新的名字,
如:
電腦、
計算機、
軟體、
硬體、納米技術。其次,現代科學技術特別是計算機和網路通訊技術迅猛發展
,
一大批相關
新詞不斷地產生
,
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如:網際網路、互聯網、網蟲、網民、
網友、聊天室等。第三,因為網路的普及,出現大量的詞語,如:版主、博客、烘培雞、美
眉、恐龍、青蛙等網路詞語不僅在網上而且在人們的口語中廣為流行。
如上所述,新詞的產生、理解與運用與社會文化息息相關,除了以上兩點,新詞的產生、理
解和運用還與方言、專業術語、說話方式等多方面有著聯系。
⑷ 漢語言文學的歷史性及歷史影響 能詳細說嗎
你這問題我覺得一篇論文都不能概括,因為漢語言文學本身就是一個大范疇,而它的歷史性,就不僅僅指漢語言自身的發展,因為語言從人類會說話開始,就會形成一門學問,在人有了更高的思想追求以後,語言更是一門無比優美的學問,漢語言的歷史性應該從先秦開始,古人如何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一直到現在,我們所說的白話文,其實都應該算作漢語言的發展歷史,界面太大,而且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影響,先秦的百家爭鳴,漢賦的宏偉大氣,唐詩宋詞的發展,明清小說的可讀性,以及民國後白話文的普遍使用,每一個階段都有不同的影響,漢語言是中國人說話的語言方式和行為習慣,它的歷史性發展真的得追古朔今,所以,如果寫論文的話,可以選取一個時期,或者就某一個影響,來博古論今。
⑸ 誇中文的魅力的優美語段
1. 哦,漢語,我們的母親的聲音和呼吸!你能夠化干戈為玉帛,你可以變戰爭為和平。是你,使我們可以「仰天長嘯,壯懷激烈」,是你使我們能夠淺吟低唱,喁喁私語!是你幫我們表達了愛心,是你助我們伸張了正義……
2 漢語,請翻開你的家譜,你會知道,是秦始皇形同倫、書同文,在秦國的大一統中你孕育而生,歷經漢唐,宋元、明清你茁壯成長,五四運動後,你終於出落成風華絕代的女子,身上流淌著華夏的血,藏著民族的魂。
3 從未聞見過有比他更優美的語言,似一陣微風輕輕撫過金黃色的麥田;從未聆聽過有比他更動人的旋律,如一場細雨悄悄的灑過嫩綠的草原。它,我們的母語——漢語,有多少人真正的在品嘗她的甘甜??
4. 漢語言文字是我們民族文化的載體,是構建我們民族精神的基本元素,更是我們名著精神的精髓,民族的靈魂。
5. 漢語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浩渺的漢宮秋月,漢語是人生變數的篆隸楷草,是字非字的仙風道骨。漢語是歷經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歷史的層層過濾的精華。
6. 漢語之美,是夜空中那一片冰月。當它被古人創造之時起,它便命中註定要伴隨著這個幾千年的文明古國。
7. 漢語的字是美的,漢語的音是美的,漢語的靈魂是美的,漢語的一切都是美的。
8. 世界上最具有藝術性和表現性的語言之一。上至倉頡造字,下經歷朝歷代漫長演變,直到現在,行走於我們的筆墨之間。以其典雅大方的字形,音律優美的字音,豐富的表現力和一種神秘的獨特藝術魅力傲然於世。
9. 漢字,除了聲符的表音作用之外,兼有形象性和表意性;漢字的形和意,不僅積淀了悠久的文化傳統,還凝聚著豐富的民族心理、民俗風情;可見,漢字具有豐富的人文性。漢字形體方正,結構勻稱,聲韻結合,音調優美,又具有整齊的結構美和悅耳的音樂美。
10. 哦,漢語,奇妙的精神造物!它們絕非只是一些僅僅代表一定聲音和意義的死的符號,它們分明是些充滿智慧、充滿感情、善歌舞、會呼吸的、活的精靈!
11. 漢語確實是一個魅力無究的精靈,她可演繹古典文學,也可演繹現代文學,更能完美地演繹當代文學,還將繼續演繹我們時代的文學:演繹我們的思想,演繹我們的詩情;演繹我們的青春,演繹我們的才華。我熱愛我的母語—漢語。她有無窮無盡的魅力,我將拼力學好她。
12. 五千年前,一個叫倉頡的人,用他的智慧創造出了一群躍然筆下的文字精靈。它們,作為華夏族人母語的符號歡唱著從歷史之河奔流到今天。
13. 母語是生活的基礎。它是熟人相見的問候,是同伴之間的交流;是新聞媒體上的世事沉浮,是學術界思維的交鋒……漢語溝通著每一顆炎黃子孫的心靈。
14. 漢語也是門高雅的視覺藝術嗎:王羲之、顏真卿、柳公權……他們用丹青行雲流水般詮釋了漢語的端莊清秀。
15. 漢語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它就像黃皮膚黑眼睛,就像連綿不絕的萬里長城,就像迎風招展的五星紅旗,它是我們祖國的象徵。
⑹ 中國古代漢語言文字的文化價值是什麼
漢語言文字作為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的載體,承續著歷史的脈絡,彰顯著文明的遞嬗.漢字經由象形文字等階段凝練為抽象的符號化形態,呈現出深厚的歷史底蘊與「中和」的審美特質,這其中蘊含的正是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與價值觀念.作為記錄漢語言的書寫符號系統,漢字有著形音義結合的特徵,從而不僅具有復雜的表意功能,更能由此察知古往今來廣大人民的心聲:無論是聖人先賢的微言大義,抑或文人墨客的遣興抒懷,還是耕讀傳家的自在坦然,都能從中得以觀覽.漢字的綿延與發展不僅在傳承者心中形成了深刻的文化認同,更由此讓個體與家國有了血濃於水的聯結.20世紀以來,一些所謂的「文化精英」持民族虛無主義的立場來擯斥漢字,實質上是陷入了西方語言中心論的誤區.漢語言文字系於中華文明之根脈,其科學性、藝術性、歷史性、民族性和國際性,代表著中華民族的先進文化,是國家根基所在~
⑺ 中國漢語言文化可以從哪些方面表示
摘要 古文、詩、詞、曲、賦;
⑻ 漢語言文字對中國古代文學形式美有哪些影響
漢語言文字是中國獨有的一種語言和文字。它獨特的音、形及拼法使得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中國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當屬中國文學。文學的基本構架就是漢語言文字。中國的漢語言文字是一個奇跡,它記載了中國5000年的文化變遷,為中國文學的發展做出了不朽的貢獻。漢語言文字包括漢語言和漢文字兩部分,漢語言文字學的形成為中國文學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豐厚的理論依據。
一、漢語言文字的獨特性
漢語言文字的最初形成與其它語言一樣,都是為了人與人之間加強溝通,起到相互理解的作用。但漢語言與其它語言又有完全不同之處:其一是其文字的拼寫結構和望文取義的功能是其它任何語言所不能及的;其二是語音的抑揚頓挫,配合聲母、韻母所產生的讀音和語言意義與眾不同。其三是漢語言文字結構簡潔,但有一字一音、一字多音、一音多字現象。其四是漢語言文字構成的漢語詞彙言簡意賅,如四字成語就是一個非常好的代表。其五是漢語言在組織成文章時押韻的運用使得其易記順口,藝術特性非其它語言文字所能比。其六是漢語言文字給人以想像的空間。一個詞,一句話,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可以有著不同的理解,延伸意義廣闊。如「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可以按字面意思理解作者的思想表達,也可以理解為做了某些好事,自己的思想和品質也得到了升華。再如「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依消得人憔悴」,可以理解為對某人的眷戀之情,也可以理解為對某事的執著。
二、漢語言文字和中國文學的關系
漢語言文字和中國文學的關系就如人與國的關系。人的存在才會有國的發展;國的進步才能使有更高的追求。用漢語言文字書寫美好文章,美好文章組成中國文學。有了漢語言和漢文字,中國文學才有了存在的基礎。因此,這兩者的關系與其它辯證關系一樣,密不可分,相互依存,共同進步。
三、漢語言文字對中國文學的影響
中國文學有數千年悠久歷史,以特殊的內容、形式和風格構成了自己的特色,它以優秀的歷史、多樣的形式、眾多的作家、豐富的作品、獨特的風格、鮮明的個性、誘人的魅力而成為世界文學寶庫中光彩奪目的瑰寶。正是因為如此,漢語言文字的表達對中國文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漢語言文字的與眾不同使得中國文學具有獨特性
漢語言文字是世界上歷史悠久,最古老的語言文字之一。而中國文學歷史悠久、豐富多彩,也是中國文化中最有活力、最輝煌燦
爛的一部分[1]。正是由於漢語言文字的獨特魅力,使國中國文學成為藝術奇葩。漢語言文字無論是在讀音、拼寫還是在組成上,與其它任何語言完全不同,使得這些文字組成的中國文學在讀音時顯得鏗鏘有力,情文並茂,言簡意賅。
2.漢語言文字的意境創造了中國文學的想像空間
漢語言的演變經歷了數千年歲月的風霜,使得漢語言文化博大精深,漢語言所抒發的意境可以給人不同的想像空間,記錄了漢語言的美妙,形成了詩,辭、賦、詞、曲、小說等等,進而形成了中國文學。在這些作品中有很多意會的美妙描寫,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此句描寫了多年生野草的繁衍生息,到了草葉枯黃的季節,一把火將燒盡,也只是將地表部分燒完,地下根系則完好無損,再年春天來臨,又會發出嫩綠小芽,蘊含了豐富的人生道理。再如「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這句更為美妙,將氣候變化與人類活動緊密的聯系在一起,給人以遐想。可見,漢語言文字以其獨一無二的形式呈現了中國文學的藝術魅力。
3.漢語言詞彙使中國文學得以升華
漢語言和漢文字在經歷人類盤古至今,形成了很多言簡意賅的詞彙,使得中國文學的內容精練而豐富。20世紀70年代以來,我國學者對詞義的研究,注意形式與意義的結合,探求新的詞義分析方法。這方面最突出的是義素分析法被應用到對漢語詞義的分析和描寫。賈彥德、符淮清、劉叔新等先生做出了突出貢獻[2]。由此可以看出,漢語言文字形成的詞彙的意義對中國文學來說相當深遠。各學者相繼對其進行研究,分析,創新,促進了漢語言文字的詞彙表達,也為中國文學的進步開辟了更新的漢語言詞彙。
4.漢語言文字學使得中國文學的領域不斷擴大
西方語言學在中國語言學走向科學的過程中,曾經起到很大的作用。現在我們使用的結構分析和描寫方法等,都來自西方[3]。漢語言文字學的研究,使得中國文學的領域突破了國界的限制,其表達方法借鑒了國外文學的精闢之處。這些方法的運用,為漢語言文字在中國文學的發展上注入了新的血液。漢語言文字學的發展藉助於西方語言學的力量,為中國文學向更深遠的方向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
總結
以漢語言文字為主要記錄方式的中國文學是一部漫長而輝煌的歷史,一片盛開異卉奇葩的藝術苑囿,一座語言文字砌成的美麗宮殿,搏動著一個偉大民族豐富而深邃的靈魂,五千年古國盛衰興亡的風雲在其中舒捲。
文學藝術
能是表示季節、自然現象、行政結構以及有體積作用的詞。上述的五種都應該用「里」。值得注意的是e這個例子,因為「歌聲」和「夢」在中國人的思維習慣中,具有三維的屬性,而且是開放的三維空間。不是我們狹義上的盒裝的封閉的立體空間。
2.「上」和「里」同用,但是不懂內在區別
這個是讓學生覺得最困擾的一個問題。很多情況下X在「在X上」與「在X里」兩種格式中都可以用,但是卻不明白為什麼。比如會出現如下的偏誤:
a.在桌子上——在桌子里 b.在心裡——在心上
c.在公交車上——在公交車里d.在飛機上——在飛機里e.在書上——在書里
以上五種「里」和「上」都可以用,但是二者的區別在哪裡?一般說來教師可以從「里」和「上」的詞義進行分析。「上」表示的是二維的,而「里」側重的是三維。但是有時候二者語義差別不大。三、教學策略
1.英語解釋法
一般情況下教師在進行講解時盡量少藉助第二語言,最好直接用目的語進行解釋,這樣才能加深學生理解。但是並不代表我們排斥藉助第二語言解釋。「在X上」可以翻譯成on、above、upper;「在X里」可以翻譯成in、inside,因為在英語中on也有表示「關於」之意。
2.肢體表達法
比如,頭上有一頂帽子;手上有一個手機;桌子上有一本書等等。這些方法給學生灌輸的思想是:
a.「上」前面的詞常常是一個有二維空間的物體。
b.「上」前後的兩個詞可是接觸的,也可不接觸:桌子上有一本書。頭上有一個電扇。
此時老師可以適度擴展:
c.用於一維的空間:點上 邊上3.圖示法
比如,畫一個房子,告訴學生房子的裡面有什麼;讓學生猜一猜桌子里的東西。
這些方法顯然給學生灌輸一個想法:
a.「里」前面的詞是一個有三維的立體物體。此時老師可以適度擴展:
b.「里」相反的意思是:「外」,我們也可以說:門里、電腦里、學校里、書里
4.例句羅列法
例句羅列是結構主義功能教學法提倡的,因為在例句中我們可以更好的理解句型,更好的運用。比如:
a.書在我的桌子里。b.你在我的心裡。
c.她的東西都在他家裡。
d.在這所學校里,有很多男學生。e.別把書放在桌子上。
f.媽媽一巴掌打在他的臉上。g.別把這些東西放在床上。h.我一定把你的話記在心上。
總之講解「在X里」和「在X上」這兩種結構還有很多方法,教師要多總結,在教學中利用其出現的偏誤進行針對性糾正,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⑼ 如何證明漢語是世界上最優秀的語言
目前,並沒有漢語是世界上最完美的語言這一被公認的說法。但是,漢語確實是世界上比較完美的語言之一。主要有以下幾點可以證明: 漢語歷史悠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語言之一。漢語形成了一套比較完善的語言語法系統,並且隨著時代的變遷,不斷完善。漢語承載了整個中華民族乃至其他民族的歷史文化,漢語的國際地位逐漸增強,漢語的使用者增多,學習、使用的國家和范圍逐漸擴大。漢語自身比較優美,無論從漢字的形體結構到漢語語音的韻律美,都是其他語言無可比擬的。
⑽ 漢字在人類文化歷史上有哪些貢獻
漢字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有著不可磨滅的功績,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它促進了漢民族共同語的形成和穩定,鞏固了中華民族的團結和統一,它保存了悠久的古代文明.漢字的形體蘊含著大量的古代文化信息,漢字的形體形成了獨特的書法藝術,這些都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漢字至今仍著強大的生命力.
※學習內容
一、漢字的超方言性促進了漢民族共同語的形成和穩定.
漢字具有超越語音差異的表意功能,統一規范的文字保證了這個功能的發揮.
二、漢字的超時代性保存了悠久的古代文明.
三、漢字是形音義的統一體,本身的結構中體現著大量的古代文化信息.
四、漢字的各種字體形成了特有的書法藝術.
※考前輔導
簡答題
1. 如何認識漢字的歷史貢獻?
從一下幾各方面認識漢字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的功績和巨大的貢獻.
(1)漢字促進了漢民族共同語的形成和穩定,鞏固了中華民族的團結和統一.
(2)漢字保存了悠久的古代文明.
(3)漢字本身體現著大量的古代文化信息.
(4)漢字的各種字體形成了特有的書法藝術.文字本是一種符號,它的基本功能是交際,但漢字除交際之外,還是一種可供欣賞的書法藝術品.
2. 為什麼說漢字促進了漢民族共同語的形成和穩定,鞏固了中華民族的團結和統一?
商周時代的華夏各民族逐漸融合,民族共同語正在形成,方言的差異普遍存在.《孟子·滕文公》說:"有楚大夫於此,欲其子之齊語也,則使齊人傅諸,使楚人傅諸?"這說明齊方言與楚方言存在著差異,其他各地方言也大致如此.但是方言的差異並不影響人們的書面交際,這就是漢字具有超越語音差異的表意功能所致.漢字超越語音差異的表意功能是漢語沒有因為方言的差異而分化成多種不同語言的根本所在.不管你操何種方言,也不管語音有多大差異,人們都可以通過統一的漢字所記錄的雅言進行交流,這樣,就抑制了方言的無節制的發展.漢字的這種作用的充分發揮,必須有統一的字形,文字異形是發揮漢字這種作用的障礙,所以,書同文是非常重要的工作.秦始皇統一天下以後,立即著手統一文字,是一項非常英明的決策.這項政策以秦國特有的風格迅速推廣到全國,全國有了統一規范的字體,這樣中央政府的各項政令法規才能得以順利施行,從而促進和維護了國家的統一.以後近兩千年的時間里,漢字一直發揮著這種作用,即使非漢族居於統治地位的時候,漢字也一直起著主導作用.現在漢字仍然發揮著抑制方言離異,維護國家統一的作用.3.
漢字書寫為什麼能成為一種藝術?
漢字之所以能成為一種藝術,是與它的字形以象形為基礎分不開的.所謂象形,就是象物之形,而物是有靈氣的,這種靈氣就蘊涵了藝術的原始形態,是產生藝術的重要因素.古人所謂書畫同源,也就是這個道理.書法藝術在甲骨文中即有充分表現,甲骨文講究對稱的質朴自然的書法.鑄在鍾鼎銅器上的銘文,更表現出很高的藝術水準.此後的隸楷行草,產生大量的藝術珍品,也出現很多大書法家.曹魏時代的鍾繇,晉代的王羲之,他們是歷代公認的大書法家.他們不但在書法藝術上有很大成就,同時對楷書字體的形成作出了貢獻.書法藝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書法具有開發人的智力、培養人的素質、陶冶人的情操等作用.許思園先生說:"從古迄今,書法為最普遍、最實用之藝術,中國人審美修養實基於此,因而陶冶成世界上最能鑒賞形式美之民族.舊中國之篆、隸、行、草、山、水、花、鳥畫幅,陶瓷、玉器與園庭布置皆無上美妙,發揚民族文化,必經恢復此藝術境界始,而其根本則在書法"(見許思園《中西文化回眸》).許思園先生學通文理,貫中西,(1945年出版《相對論駁議》英文版後,愛因斯坦邀請他到寓所交談)此言決非聳人聽聞,只是其中的道理很少有人理解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