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歐洲人古代如何記錄歷史

歐洲人古代如何記錄歷史

發布時間:2022-04-27 05:07:57

❶ 古希臘王國的歷史真的是被近代歐洲人故意偽造出來的嗎

首先,古希臘早期城邦並沒有太大的軍事貢獻,僅僅是在較南方適合人類生存繁衍的一塊土地上的多個小城市而已,有什麼必要偽造這樣一組國家的歷史?第二,作為實際出現的馬其頓大帝亞歷山大,不僅希臘記錄了他的豐功偉績,而且在波斯歷史,埃及的托勒密王朝,亞洲的塞琉古帝國都有記錄,強大的波斯帝國幾次失敗史,在波斯帝國的史書上都有記錄,反證了希臘的歷史,第三,古羅馬人有著和希臘城邦相互牽連的血緣關系,甚至連神話除了神的名字有差異外,其他內容都一樣,由真實存在過的羅馬帝國來證實希臘城邦的存在,一個強大的征服世界的帝國,有什麼必要偽造一個沒什麼強大的城市群的歷史?第四,無論是在希臘大陸還是克里特島,均出土了能夠證實歷史文化存在的文物和遺跡,沒什麼跡象能指向這些文物是偽造的;就算現代歐洲想偽造歐洲遠古歷史,可古代的這些相互毫無聯系的,互相不認識的王朝幹嘛當時也要毫無來由的必造出一個希臘史來呢,況且希臘土地就在那裡,又不是中世紀才從海里升出海面的,那麼那段時間要是假的,那空出來的大么大段的歷史時期,究竟發生過什麼,是如何被現代人徹底抹掉的?

❷ 為什麼古代歐洲人要用羊皮記錄東西

因為羊皮不易磨損,而且便於攜帶!價格也比較便宜!

❸ 古代,中國和外國,用什麼材料記錄文字

世界上有過各種各樣的文字載體:古巴比倫人用泥版,古埃及人用紙草,古印度人用貝葉,古希臘人用羊羔皮,古俄羅斯人用樺樹皮……他們都是就地取材,利用天然材料,沒有製作過專用的文字載體。古代中國人也曾利用過天然材料,比如龜甲、牛胛骨之類,還利用過陶器、玉器、青銅器等,創造出了「甲骨卜辭」和「金石文本」。但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缺點:不易復制,不易儲藏,不易遞運,故很難成「書」,以供跨時空閱讀、使用。
到了兩三千年之前,我國先民們開始用質地輕柔的縑帛來寫字,這很美,但是太貴了;於是人們就剖開竹子,削成輕巧細長的竹片來寫書。這竹片非常廉宜,叫做竹簡。竹簡(或木簡)作為專用文字載體,是中國也是世界書籍制度史上的一項重要首創。它廉宜,可以批量復制,可以傳輸,可以儲存,一句話,可以成「書」了。我國周秦兩漢魏晉兩三千年間,使用的就是這種「簡書」。傳世至今的上古經典文本,原本都出自「簡書」。
西周末年,文字載體和文字錄入方式實現了一次空前的變革:時人有文,不再使用甲骨契刻了,也不依靠青銅器皿了,而是改用竹簡與縑帛。春秋後期,鄭國有位鄧析,在子產「鑄刑鼎」之後,造出了一部「竹刑」,就是用竹簡錄寫的國家刑典。鄧析與孔子是同時代人,孔子讀《易》,「韋編三絕」,這也說明早在孔子之前,社會上就已經有了「竹書」。《論語》中有「子軾負版者」的話,說是孔子向背負版籍的人行注目禮,這「版」(木牘)便是政府登錄土地人口用的,可以畫「土地四至圖」和刻制「家族譜系表」。西晉時期,有個叫不(fǒu)準的人,盜掘了汲縣的戰國魏襄王的墳墓,發現了一批殉葬品,光是竹簡就裝了十幾大車,還被他當火把燒掉了不少。後經人整理,清理出了《古本竹書紀年》和《穆天子傳》等好幾種書,記載了炎黃舜禹時期的許多重要史事。它的發現,確證了上古就有簡書的存在。
《論語》中又有「子張書諸紳」的話,紳是絲織品,在絲織品上錄文記事,看來已成為當時的日常活動了。另外,元魏時的《齊民要術》中說:春秋末年,越國大夫范蠡「以丹書帛,置於枕中,以為國寶」。加之考古發現先秦人手抄的帛書《老子》,這又證明那時節確有帛書的流布。神仙家把「帛書」尊為「天降聖書」,不無緣故。
簡的出現,使書面作品的批量復製成為可能,這才有了專供「傳授知識」的「書」的生產,這才為諸子著作的涌現准備了前提,也為私人辦學提供了條件,中國南北朝以前的書,基本上都是「簡書」,其文化學意義怎麼估量也不算高。

❹ 古代歐洲沒有紙,為什麼歷史記錄得比中國都詳細

在紙傳播到西方之前,西方人使用莎草紙和羊皮卷。莎草紙誕生於古埃及,流傳於古希臘等國的莎草紙。使用比中國得竹簡方便很多。

其實莎草紙並不是「紙」,而是將紙莎草的莖切成薄片浸泡後,再平攤捶打後形成的薄片。與中國人的造紙術,完全是兩回事。這種莎草紙可以在乾燥環境下保存,主要出口到歐洲。

歐洲是因為有了好用的羊皮卷和莎草紙,比我國的竹簡好用很多,所以才會在記錄歷史時,會比中國記錄的還詳細許多,人們更願意記錄,是因為書寫比較的方便,比在竹子上刻字方便許多。

❺ 何新:歐洲人是何時知道古希臘的

1、歐洲人在「黑暗」千年中全然不知道所謂」希臘文明「的存在
中世紀的歐洲人並不知道古代曾經存在過什麼古希臘。
根據歐洲近世史家的分期,所謂「中世紀」,是指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到1453年東羅馬帝國滅亡之間的1000年。而這1000年中,整個歐洲並沒有人知道什麼古希臘文明的存在。所以,號稱文藝復興之父的義大利詩人彼特拉克稱歐洲不知道希臘的這一千年為「蒙昧」時代——「黑暗千年」。

所謂「黑暗時代」的概念是彼特拉克在1330年代提出。光明會的異教徒作家通常用傳統的「光明「與」黑暗」來隱喻「善與惡」。彼特拉克巧妙地利用這個比喻,並賦予它以一種非宗教的世俗意義。古典時代——希臘和羅馬,不再是那個被認為因缺乏基督教信仰而「黑暗」的時期,而是現在被彼特拉克所稱作的古代最「光明」的時期,因為那個時期的文化成就相當之高。而相反,彼特拉克所處的現實年代,即天主教教權統治的時代被視為「黑暗」時代。

彼特拉克的時代觀念影響了當時所有的人文主義者。他們把歷史分為兩個時期:古希臘古羅馬的古典「光明」時期,以及目前所處的天主教「蒙昧黑暗」時期。

人文主義者相信終有一天,希臘民主城邦和強盛的羅馬帝國將會再度崛起並復興。在這個新時期之前,也就是被彼特拉克視為黑暗的時期,只是一個在古典和現代之間的「中間(Middle)」的時期。「中世紀(英語:Middle
Age)」這個詞就是這樣出現的。(中世紀這個詞是Flavio Biondo 在大約1439年的時候提出的。)

2、文藝復興被看做歐洲的再生
漢語的「文藝復興」這個詞,其實是一個已約定俗成的翻譯錯誤。「文藝復興」源自義大利語:Rinascimento,這個詞由ri-(「重新」)和nascere(「出生」)兩部分構成。而這個詞本身源於一個共濟會的秘密術語,即死亡與再生。英文文藝復興Renaissance這個詞,也有「復活」的意義。

據共濟會秘典,加入共濟會者要經歷死亡與再生的儀式,入會者要進入象徵死亡的棺材然後在祭司的幫助下走出棺材獲得第二次生命。簡化後的現代入會儀式則仍需要喝下骷髏杯(象徵死神)的酒而後進行復活再生的宣誓。(有關儀式可參看丹-布朗的書中的描寫)

3、文藝復興打出的旗幟是重建古希臘文化
近代金融主導的資本主義最早興起於幾個義大利城邦共和國,即威尼斯,佛羅倫薩和熱那亞。這三個城邦具有政治的相對獨立性,有自己的僱傭軍,聚集著當時歐洲最有錢的銀行家和富商。這些銀行家資助下在義大利興辦了歐洲最早的傳播人文主義新思潮的大學。

文藝復興運動的直接發源地,是佛羅倫薩共和國。
文藝復興運動的特徵是對希臘羅馬古典文獻的學習。引發拉丁民族人們對古希臘興趣和熱潮的原因,是在1204年第四次東征十字軍攻陷君士坦丁堡後,大批財寶、藝術品和書籍文件被劫掠到威尼斯、佛羅倫薩和熱那亞,以及一批從東方君士坦丁堡流亡來到義大利的希臘語學者(Greek
scholars in the Renaissance)。

中世紀後期,正是通過君士坦丁堡的東方羅馬人和阿拉伯人的媒介,在義大利、西班牙、法蘭西的修道院中出現了研究古希臘羅馬著作的思潮。天主教教會一度鼓勵這一思潮,教會的本意是為天主教神學理論尋找方法論和依據,但一些研究者們卻從中發現了與天主教理論不同的一種新的文化境界。

在義大利的共濟會銀行家資助下,在義大利的波羅那(Bologna,1008)和帕都阿(Paa,1222)創辦了歐洲最早的大學。在大學中人文主義者推動模仿拉丁文學和希臘文學的創作,收集古羅馬和古希臘的抄本,以及考察古典的歷史遺跡等等,逐漸掀起了研究希臘和羅馬文化的熱潮。

3、三位佛羅倫薩詩人掀起了希臘熱潮
古希臘文化在義大利成為熱潮,特別仰仗三位詩人的鼓吹,即:但丁、彼特拉克、薄迦秋。

但丁·阿利吉耶里(Dante
Alighieri,1265年-1321年9月14日),義大利中世紀詩人,現代義大利語的奠基者,有文藝復興教父之稱。但丁曾經擔任佛羅倫薩最高執政官,是希臘羅馬文化較早的熱情鼓吹者,他的代表作品是充滿異教色彩的著名宗教詩篇《神曲》。他在詩篇中猛烈地抨擊諷刺了教皇和天主教廷。
另一方面,但丁是一個生活經歷復雜的人,他曾經是一位活躍的政治家,是一位陰謀活動家,是共濟會中的光照派信徒。但丁出身於佛羅倫薩銀行家族,祖上依靠金錢得到貴族封號。但丁的父親是佛羅倫薩的商人和銀行家。
中世紀義大利的銀行家多數是猶太人或「馬蘭諾」(marranos)即改宗猶太人。西方有研究者考證,但丁家族有可能也是改宗猶太人。
關於但丁可靠的生平記錄很少,有人說他可能並沒有受過正式教育,也有人說他在波隆那及巴黎等地讀過大學。據說他自學而掌握了拉丁語、普羅旺斯語,擅長音樂。

但丁年輕時曾經參加十字軍,成為聖殿騎士(屬於共濟會的武裝騎士團),渡海參加過對君士坦丁堡的戰爭。但丁的家族是共濟會家族。據我得到的共濟會內部印製的《共濟會秘史》,但丁年輕時就加入了光明會,是光照派的信徒。當時佛羅倫薩共和國分為對立的兩派「白黨」(吉柏林黨)、「黑黨」(貴爾夫黨),前者效忠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後者效忠教皇。但丁與彼特拉克的父親都加入了反對教皇勢力的「白黨」(白色象徵光明),但丁是白黨的中堅人物,一度被選舉成為佛羅倫薩的最高執政。後來黑黨得勢時與一批白黨一起遭到驅逐(其中包括彼特拉克的父親),此後終身未再回到佛羅倫薩。

但丁是彼特拉克的教父,彼特拉克的密友是薄迦秋。但丁在被放逐時,曾在幾個義大利城市居住,他以著作排遣其鄉愁,並將一生中的恩人、仇人都寫入他的名作《神曲》中,對教皇和教會則極盡揶揄嘲笑之能事。
但丁於1321年客死他鄉,在義大利東北部的小城拉文納去世。

4、彼特拉克和薄迦秋杜撰或改編了荷馬史詩
彼特拉克出生在義大利佛羅倫薩附近的阿雷佐鎮。他的父親,瑟·彼特拉克(Ser
Petracco)是佛羅倫薩交易所中一位公證人,與但丁曾經是政治的合作者,二人一起於1302年被黑黨政權從佛羅倫薩放逐。

後來,彼特拉克與其家人追隨從1309年羅馬教廷的分裂中遷居亞維農的教宗克萊孟五世遷至亞維農居住,他的早年生活也在那裡度過。

彼特拉克年輕時游學義大利和法國,曾經得到共濟會系統的大學授予的「桂冠詩人」稱號,此後即成為職業詩人。他的弟子兼密友薄伽秋(Giovanni
Boccaccio, 1313-1375)也是一位桂冠詩人。

彼特拉克熱情鼓吹希臘,以此作為一種新的旗幟來反對天主教會。他通過修道院和商人購買了一批據說來自君士坦丁堡和阿拉伯人的希臘文稿。

彼特拉克50歲那年(1354年),聲稱從一位君士坦丁堡的商人手中獲得荷馬史詩的抄本。但是,同時代的權威希臘學家皮拉圖Leontius
Pilatus對這些抄稿的真實性表示懷疑。彼特拉克則聲稱他獲得的這些抄稿是可信的。

薄伽秋的老師是在義大利大學中最早正式講授希臘語的君士坦丁堡著名學者曼紐爾·克利索羅拉斯。曼紐爾·克利索羅拉斯(Manuel
Chrysoloras,1350-1415)出身君士坦丁堡的東羅馬貴族世家。他既是東羅馬帝國晚期帕列奧列格文藝復興的代表,也是著名的外交家,在君士坦丁堡他以修辭學家、哲學家著稱,他的研究范圍涉及神學、修辭學、哲學等領域。
克利索羅拉斯曾經過羅伯特·羅西(Roberto
Rossi)學習希臘語,後者把他介紹給當時的佛羅倫薩執政官克魯喬·薩盧塔蒂(Coluccio
Salutati)。薩盧塔蒂是佛羅倫薩的執政官,也是反對神權主義的人文主義者。在他的庇護下,佛羅倫薩共濟會的人文主義者經常就希臘文化舉行秘密集會。

薄伽丘並與另一位人文學者皮拉圖(Leontius
Pilatus,
死於1366年)合作,把據說是「荷馬」作品「伊利亞德」及「奧迪賽」翻譯成近代拉丁文。皮拉圖寫了一本希臘文文法的教科書,被廣泛採用。他們不僅是重要的抄本發掘及收藏者,也是再創作者。

還應當指出,目前西方所有的希臘文獻,包括希羅多德、歐幾里得、畢達哥拉斯、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的歷史或哲學著作都非傳承有自、一脈相承,自古到今流傳有序地保存下來的。現在所知的全部希臘文獻都來自文藝復興時期對所謂「希臘古典的發現」,然而其中究竟有多少確實是原始著作,又有多少是經過篡改或者偽托和偽造的——由於西方從來沒有發生「古史辯」的文獻批判和證偽運動——所以我們很難知道。

5、文藝復興的歷史意義
文藝復興在知識、社會和政治各個方面都引發了革命,文藝復興最有名的是在繪畫和雕塑領域引起的藝術風格變革,以及建立大學取代修道院的教育制度變革。隨著復興古希臘運動而發生了一系列的藝術新思潮和出現許多新作品,最著名的代表者就是達芬奇、米開朗琪羅、拉斐爾三傑。(而據丹·布朗的考證,文藝復興「三傑」都是共濟會員。)

文藝復興運動背後的政治推手,也是藝術資金的贊助者,是著名的銀行世家、商業貴族梅迪奇家族。

文藝復興運動的直接後果,引發了15世紀以後德國、荷蘭、瑞士、法國、英國的宗教改革運動,以及17—18世紀光照派發起的「光明運動」——即啟蒙運動。

啟蒙運動後爆發美國獨立戰爭、法國大革命和德意志統一運動,此後世界走出中世紀的千年而進入了資本主義的近現代社會。所以文藝復興運動確實是近代資本主義興起的起點。
英國詩人雪萊曾經聲稱:「我們都是希臘人,我們的法律、我們的文學、我們的藝術、我們的宗教皆根源於希臘」——意思就是西方日耳曼文明是古希臘文明的繼承者。原則上,這是一句完全違背歷史真相的謊話。

❻ 中世紀時期的歐洲如何記錄年歷

要明確一個問題:紀元法和歷法不是一回事

紀元只是以某個歷史時刻為原點開始
而歷法是以太陽或月亮的運行來區分四季、年月。

現行的耶穌誕生紀年,是從533年開始的,當時的羅馬天主教修道院院長狄奧尼修斯·埃克西久斯提出以基督耶穌誕生之年為紀元。據他推算耶穌在當時的532年前誕生,因此下一年就定為基督誕生後533年。

採用儒略歷和現行格里高利歷,在耶穌紀年上不存在矛盾,格里高利歷只是為了修正儒略歷的誤差而做的改進。

在此之前,古代希臘曾使用希臘紀年,以公元前5598年為紀元,它來自所謂的世界創始的神話。古代羅馬興起之後,佔有地中海沿岸廣大地區,通行羅馬紀年,以創建羅馬城的公元前753年為紀元。 ——羅馬當時(從前43年開始)就用儒略歷,由羅馬共和國獨裁官儒略·愷撒採納埃及亞歷山大的希臘數學家兼天文學家索西琴尼計算的歷法,在公元前46年1月1日起執行,取代舊羅馬歷法的一種歷法。一年設12個月,大小月交替,四年一閏,平年365日,閏年於二月底增加一閏日,年平均長度為365.25日。 蠻族入侵羅馬後,仍然使用羅馬過去的歷法,直到採用基督教的耶穌紀年,但原來羅馬的儒略歷仍然作為歷法使用

❼ 中國歷史在外國人中是如何被記載的

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燦爛文化,在歷史上一直以來是整個世界上的政治經濟科學發展中心。並且在很大的程度上對其他國家形成了影響,一直到近代這種影響才被全世界的工業化進程打斷。但是現在的中國依然對整個世界形成很大的影響,畢竟在這個世界上每5個人裡面就會有一個中國人。當然也有很多外國人不了解中國,更沒有到過中國,他們對中國的了解僅僅憑著日常的電視報紙和教科書。大家知道這些人對中國是什麼印象嗎?

至於韓國則不說也罷了,明明是一個彈丸小國,自古以來靠依附中國生存。在歷史書中卻把自己意淫成一個強盛大國,屈原和紀念屈原的端午節都是韓國的。四大發明是有韓國人合作才研發出來的,這也是醉了。他們對自己國家有種謎之自信,所有的歷史全靠一個字:吹。

❽ 古代歐洲人通常把文字記錄在什麼上

羊皮上呀,過去的歐洲人通常都是在羊皮上書寫文字,至今仍遺留下了很多羊皮書.

❾ 中世紀歐洲人是怎麼記時的

愛菲斯哲人赫拉克利特說過,人不能再次踏進同一條河流。�有一個與人類一樣古老的問題——時間是什麼?�「時間」是現代物理學的重要研究課題。�伽利略為提高記時工具的精確性做出了很大貢獻。�從古人類到愛因斯坦,我們試圖描述人類時間觀的演化過程。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歲月匆匆,如白駒過隙,稍縱即逝,令人生發出無限感慨。我們面對著一個古老而又始終新奇的話題:時間是什麼?時間是什麼?它從往昔流向未來,從不曾逆轉,也不曾停頓;發生過的同一事件便不可再現;當人身心愉悅的時候,時間轉瞬即逝;當人百無聊賴的時候,便感到度日如年。時間對現代物理學來說也是重要研究課題之一,我們可以舉出許多試圖解釋時間的活躍議論,像「黑洞時間」、「虛數時間」、「時空旅行」、「時間粒子」等等,可謂奇想篇,不勝枚舉。這些議論的共同特徵就是相信終有一天人類會實現在時間長河中的任意遨遊。超時空旅行是人類無數世代的夢想,古今亦然。1895年,英國著名科幻作家威爾斯在他的《時間機器》這部小說中,第一次把人類的夢想化為一部形象的文字。在這部小說中,主人公乘著時間機器前往公元80萬2701年的未來探尋了一番。在威爾斯之後若干年,愛因斯坦創立的「相對論」從理論上證實這種超時空旅行是可能的。在一部名為《背向未來》的膾炙人口的科幻電影中,主人公實現了前往已逝歲月的旅行。這種旅行可能性一直困擾著包括當代著名物理學家斯蒂芬·霍金在內的不少科學家,他們尚未對此做出是否可能的回答。對這種可能性有人斥之以異端邪說無稽之談,如果哪個人真的實現了回返往昔的時空旅行,就必得否定父母,請問他自己是如何來到世上的呢?時間是什麼?它是人類具有「時間」這一概念以來,世世代代經年累月尋求其答案的最深不可測的謎。我們不妨試著描述一下從往古人類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問世,人類時間觀的演化過程。

時間:周而復始之物公元前3000年前後,古埃及人發現,當東方既白出現大犬座的天狼星,這便是尼羅河將要泛濫的前兆。據此,他們把一年分成了泛濫期、土地恢復期、干期三部分,沿尼羅河創立了農耕業。古埃及和古巴比倫都是以農耕業為中心的文明,所以詳細了解一年中季節的轉換是必要的。可以想見,他們會認真觀察形形色色的星辰、太陽和月亮的運行,努力理解時間推移的含義。經過長時間觀測和經驗的積累,他們發現,太陽在天空規則地改變著位置,經過一定時間後,月亮在天空的移動也有一定的周期。擁有了這樣的知識,古代人類當然很快就明白了,這些天文現象與自己的生活有著密切的關聯。久而久之,古代人類知道了天文現象各有其固有的周期性,具有了歷法和時間的概念。在古埃及遺留下來的卡爾納克神廟中,就有能夠正確判斷夏至日日沒、冬至日日出方向的迴廊。古埃及人通過觀測太陽在天空經過的「路徑」,了解了一年的長短,據此制訂了「太陽歷」。通過詳細的天文觀測,他們發現一年之長為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天,天狼星拂曉前升上東天的周期是1460年。根據天文現象計算時間推移的不光是埃及人。英國有一座巨石陣,其中有一條被稱為「大街」的平坦道路。它指向可以看到夏至日日出的方向,這里還可以觀測冬至日日出的方向,一年裡月亮在天空的移動情況,形狀各異的巨石被安排得各有其位。古代蘇美爾人和巴比倫人通過觀測裝點著夜空的星群,發現一年之長差不多是365天,還找到了與之對應的36個星座,通過星座的移動,了解一年中四季的變換。在這些星座中,他們把位於太陽運行「路徑」上的12個星座稱為「獸帶座」,一直保留至今。他們根據月亮在天空的運行,把表示月亮在每天晚上位置的星座劃分為28個星宿,通過觀測這些星宿來判斷時間。其實,月亮在天空運行一周的時間是二十七又三分之一天左右,28個星宿的劃分並不正確,可是古代人類並沒有分數和小數的概念,他們只能想像月亮停留在28個星宿上。迄今為止,我們劃分時間的方法都是周期性的,可以想到,古代人類會覺得一天也好一年也好都是循環往復的,正因為如此,他們才憑著時間周而復始的想像,制訂了歷法。

古人的達觀和對時間的追求古埃及人把一年分為360天與5天之和,把5天加在一年的末尾,並用「360」將天空分割開,作為測量角度的基準。測量角度的「六十進制」正是基於這一實踐被發明的。古埃及人把天空劃分為36個星座,觀測這些星座在一年時間里橫貫天空,從而利用星座計算時間。夏夜大約有8個小時,而在這段時間里有12個星座橫過天空,於是古埃及人把夜晚確定為12個小時,同樣,白晝也被確定為12小時,由此看來,在當時人們的心目中,一年中的時間是可以伸縮的。由於晝夜每小時的長短在一年中是「靈活」的,依今天的眼光來看實在是太別扭了。古人如此滿不在乎時間的精確性,真是過於達觀了。每天24小時,午前、午後各12小時,這是我們能夠追溯到的時間劃分。為了在一天內把握時間的進程,古人研究出了計算時間的機械,這就是我們現在已經知道的沙漏和水時計。在古埃及,人們把木板裝訂成「T」字形,豎板前端彎成90度,這樣就可以根據橫板在豎板上投下的影子來判斷時間。這種工具看上去很像今天的剃須刀。在古人具有的時間概念中,每天、每年都是循環往復的,沒有必要把握准確的時間。不過,古人萌發了這樣的思考:固然無須把握循環往復的時間,然而接踵發生的事件卻是不會重復的,時間總是朝著一個方向前進不會倒流和停頓。信仰古代猶太教的古代猶太人就對這種「直線性」的時間有過思考。人們認為,他們所信仰的神會讓特定的歷史事件只發生一次,歷史是神為達到目的而創造出來的。所以,那種以為歷史事件是周期性重復的想法是對神的褻瀆。在基督教的教義中,最中心的事件是耶穌基督的死和復活,因此同樣的事件會周期性重復的看法是不可想像的。由此可知,這種來自宗教教義的見解成就了這種思考,即沿著直線前進的時間也就是直線性的時間。在中世紀的歐洲,人們對於時間和日期似乎並不怎麼上心,如果時間是循環往復的,那麼日期差不多也沒什麼意義了。然而慢慢地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發現,正確計算時間是必要的。進入14世紀後,有人研製了具有機械結構的記時工具,時間以不變的速度延伸成為人們的共識。

時間之子

———伽利略與愛因斯坦為提高記時工具精度做出很大貢獻的是偉大的科學家伽利略。有一樁廣為人知的軼事:伽利略通過觀察義大利港口小城比薩某座寺院天井下搖擺的油燈,發現了振子的等時性。所謂等時性也就是振子的振動周期,僅由振子的長度決定,而與重量無關。應用這種振子的等時性原理,有人研究成功了鍾表的調整裝置。把它變成現實的是荷蘭物理學家克里斯琴安·惠更斯,那是在伽利略辭世14年後1656年的事。計算一定周期運動的次數的方式,直到今天在精密的原子鍾上仍在使用。時間的測算方法從那時至今沒有什麼變化。伽利略還有這樣的見解:時間的步伐不依人們的主觀願望所轉移,時間在這個宇宙的任何角落都在以同樣的方式在流逝。他計算了在自由落體運動中速度和距離與時間的關系,發現距離與物體從下落開始後的時間的平方成正比。伽利略根據在船上所做的實驗確認,這種自由落體運動的模式,在沿地表以等速運動的情況下也沒有什麼兩樣。1632年,伽利略觀察了一個密封船艙中發生的現象,他寫道:在這里(只要船的運動是等速的),你在一切現象中都觀察不出絲毫改變,也無法根據任何現象來判斷船在運動還是停在原地———當你在船板上跳躍時,你跳過的距離和你在靜止的船上跳過的距離完全相同;也就是說,當你向船尾跳去時,並不會———由於船在很快地運動———比向船頭跳去時跳得更遠,雖然當你跳起在空中時,你下面的船板正在向著相反的方向賓士;而且,你若要把一件東西拋給你的朋友,如果你的朋友靠近船頭而你靠近船尾,你也不必比你倆調換位置後費更大的力氣;從掛在天花板上的裝水杯子中灑出的水滴,會豎直地落在船板上,而沒有任何一滴水偏向船尾,雖然水滴尚在空中時船正向前進。蒼蠅繼續飛來飛去,在各個方向毫無不同;它們絕不會聚向船尾,為追逐疾駛的船而疲於奔命。伽利略發現的是一個相對原理:在一個封閉的系統中,不論進行怎樣的力學實驗,都不能判斷一個慣性系統是處於靜止狀態或是在作等速直線運動。根據這一結果可知,相對於靜止的某參照系,以等速向著某確定方向運動的參照系也是與時間同步前進的。這一參照系被稱為「慣性參照系」。時間的進程不受慣性參照系的任何影響。如果時間的推移在任何慣性參照系中都同步前進的話,那麼是不是可以設想,存在超脫於這類參照系的共同的時間呢?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把這種時間稱為「絕對時間」。然而這個「絕對時間」由於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登上科學舞台而分崩離析了。愛因斯坦以實驗事實出發,對空間、時間的概念進行了深刻的分析,從而建立了新的時空觀念,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了狹義相對論。在狹義相對論中,空間和時間是彼此密切聯系的統一體,空間距離是相對的,時間也是相對的,在相對於尺和鍾做勻速運動的慣性參照系中的觀察者看來,尺變短了鍾變慢了。在這個意義上,尺的長短,時間的長短都是相對的。可以肯定的是,人類對於時間的認識仍然在深化,在逐漸逼近那個真理——時間是什麼?

❿ 歐洲沒有造紙術 怎麼記錄早期歷史

羊皮,石碑

閱讀全文

與歐洲人古代如何記錄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7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6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3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3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4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