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初中生 如何有效記憶和活用歷史大事年表
三皇五帝始
堯舜禹相傳
夏商與西周
東周分兩段
春秋和戰國
一統秦兩漢
三分魏蜀吳
兩晉前後延
南北朝並立
隋唐五代傳
宋元明清後
皇朝至此完
先把這個朝代歌背會,理解意思,你就會大徹大悟
⑵ 如何記憶歷史年代
記憶歷史年代可以用朝代歌來方便記憶。
朝代歌:
簡單版:
夏商周,春秋戰
秦朝以後是兩漢
三國兩晉南北朝
隋唐五代宋夏遼
金元明清二十朝
人教版:
三皇五帝始
堯舜禹相傳
夏商與西周
東周分兩段
春秋與戰國
一統秦兩漢
三分魏蜀吳
兩晉前後延
南北朝並立
隋唐五代傳
宋元明清後
王朝至此完
⑶ 初中生要怎樣才能記住歷史知識
要培養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那樣記起來相對容易。學歷史,我一直都是當做看小說,然後運用自己的歸納總結,把那些內容記住,其實老師可以幫忙歸納總結的,串成一串,記起來要容易,而且有趣。
⑷ 初中生如何學習歷史
我就是教初中歷史的,我想我應該有發言權吧
1、其實,歷史不需要單純的死記硬背的,要從所學的知識里尋找記憶技巧,比如:八國聯軍侵華是哪八個國家?「餓的話每日熬一鷹」即俄德法美日奧意英;再就是對於意義、內容等要分條記憶。
2、對於歷史選擇題的作法:可以分為這么幾類
A:讀圖類:這個一般就是課本上的原圖,只要你記住課本內容了,就應該會的,這是送分的題。
B:歌曲類:這樣的題型也是送分的題,比如《中國人民志願軍軍歌》是什麼戰爭中的歌曲?《松花江上》是什麼事件發生後的?這需要你聯系所學的課本知識了,平時多注意課本上的歌曲。《走進新時代》《東方紅》《義勇軍進行曲》等等很多的。
C:課本原知識類:這也是送分的題,比如: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是誰?
D:與當時歷史相關的術語類:這樣的題稍微難點,像「以階級斗爭為綱」「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說的是什麼事件?對於這樣的題你要充分聯系所學過的知識,看看這些語言是符合那個年代的就行了。
E:實質,主要原因類:這是最難得了。對於一件歷史事件來說,它都有發生的原因,原因很多,但是只有一個是主要的。你要分析當時歷史事件發生的背景,結合當時的背景來分析。比如:鴉片戰爭發生的主要原因是什麼?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英國完成了工業革命,急於對外掠奪原料和開拓市場,因此這就成了第一次鴉片戰爭的主要原因,而虎門銷煙只是直接原因。
2、對於材料題:分為這么幾種情況
A:讀圖題:這樣的題一般就是從課本上的圖扒下來,然後再從課本中相關知識裡面出題的,比較簡單的。識記了課本就好了。
B:從不知道哪裡找來的材料題:對於這樣的題,要注意一定要多審題,其實有的時候答案就藏在材料裡面的,同時也要結合課本所學到的知識來答題。
C:打材料題注意事項:一定要看清一個問號裡面有幾個問法?比如:《走進新時代》有這么一句歌詞,「我們唱著東方紅,當家作主站起來」問你:帶領我們「當家做主站起來」的是誰什麼時間的什麼事件?這一個問號里就有三問,當然是毛澤東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所以不要因為沒審好題而丟了分,到中考的時候一分都很關鍵的。
好了,大體講這么多吧,這只是我個人的觀點,自己還要多多努力哦,祝你歷史能夠前進一大步,加油!
⑸ 初中生如何有效記憶歷史知識
背時間【必背】,橫向串聯,得出前後事件聯系。像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打了一年多,再磨嘰磨嘰,1842年簽了《南京條約》。
背措施,前可推原因,目的,後可推影響,意義。比如閉關鎖國,目的是阻礙外敵入侵,影響:利短期保衛祖國,弊是使中國長期落後於其他國家。
串聯事件,比如把港澳回歸做一組,法治完善歷程做一組,等。
⑹ 如何更方便的記憶歷史年代
歷史年代快速記憶法
學習是我們成長的必經之路,
只有不斷的學習我們才能更好的了解這個社會,
才能更進
一步的認識自我,
中學是一個過渡時期,
很多人因為無法及時的過渡而感到很大的壓力,
尤
其是在背歷史年代上,所以方法得當是非常重要的。
記憶歷史年代帶來的困擾
到了初中隨著學習負擔的加大,
如何高效學習,
在更少的時間內做更多的事情顯得尤為
重要,
初中,
開始學習政治歷史地理這些科目,
其中絕大部分內容都是書本需要記憶的知識,
佔了考試分數的將近七成。
可是就是這部分內容卻要花掉我們將近大部分的時間,
死記硬背,
反復讀,枯燥,花掉大量的時間不說,容易遺忘,如何高效記憶,將記憶效率成倍提升,短
時間內記住大量信息,
記得快記得牢呢?這就需要我們掌握科學的記憶方法,
變死記為巧記。
歷史是讓我們更好的了解過去的生活和名人事跡,
以便來更好的激勵自我激勵,
但是在
學習歷史時時間地點人物是必須要記得,
這就難倒了很多學生,
尤其是時間,
總是反復的背,
但是效果並不是很明顯,那麼如何才能有效的記住歷史年代呢?
簡單方法教我們如何記憶歷史年
簡單的拿歷史年代表來舉例吧,相信學歷史的人都知道,歷史年代是很讓人頭痛的,
容易混淆,信息量大,難記。接下來分享一種記憶方法,簡單易學,實用。
首先,在學習有關歷史地名時,一定要藉助地圖冊來加深理解和掌握地理方位,以形
成正確的空間表象。如學習《中國古代對外經濟交流》一章,要記的地名較多,一定要對著
書本或圖冊,弄清它的位置,才能記住;學《隋朝大運河》
,只有看著地圖冊,才能記住一
個中心(洛陽)
、兩個點(東北到涿郡,東南到餘杭)
、四個段(自北而南)
,否則就會把方
向搞錯。對於中外史上有關軍事的地名更應藉助於圖冊和其中的各種標記,
其次,
要記住地名還要仔細看課本中歷史地圖下列的古今地名對照表,
才不會將古今名
稱相同其實並不是同一地方的地名弄錯。如南宋趙構在「應天」稱帝,課本註明「應天」是
「河南商丘」
;
1368
年朱元璋正式稱帝,建立明朝,定都在「應天」
,這里的「應天」則是
在江蘇南京。兩個「應天」不是同一地方,不看課本注釋或圖冊,就誤認為是一個地方了。
找到好的方法能幫助我們更近一步的記憶歷史年代,
擺脫反復記所帶來的困擾,
只要找
對記憶方法,擺脫歷史年代的困擾是非常重要的,能幫助我們更進一步的提高學習成績。
⑺ 怎樣快速記憶歷史年代
一、十八個朝代。夏商周秦漢,三國晉十六, 南北朝隋唐,五代加十國,宋元明清畢。
二、十八個時間節點。
公元前四個:前1046年、前771年、前221年、前207年;
公元800年前七個:25年、220年、280年、317年、420年、581年、618年;
公元800年後七個:907年、960年、1206年、1279年、1368年、1644年、1911年。
三、10個朝代有劃分。
4朝分兩段:周–西周、東周(春秋、戰國);漢–西漢、東漢;晉–西晉、東晉;宋–北宋、南宋。
三國分成魏蜀吳。
十六國:秦(前、後、西)、漢(成)、趙(前、後)、燕(前、後、南、北)、涼(前、後、南、北、西)、夏。
南朝:宋齊梁陳。
北朝:魏(北、西、東)、北齊、北周。
五代:後(梁、唐、晉、漢、周)
十國:蜀(前、後)、南(唐、漢、平)、北漢、楊吳、馬楚、吳越、閩國
摘自--個人圖書館作者黑扭
⑻ 歷史年代怎麼記憶
一、 等差數列記憶法即根據歷史年代排列所呈現的數學規律來記憶。
例如,《辛丑條約》簽訂、辛亥革命爆發、中共誕生、九一八事變發生,這四個歷史事件分別發生在1901年、1911年、1921年、1931年,這四個數字恰好組成了一個以10為公差的等差數列。
二、數字表示法即把某一歷史知識通過一個或幾個數字概括出來,形成要點。
如:將《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可概括為一奠,二每,三利。一奠:奠定中國2000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二每指把全國每戶人家、每個地方納入國家政治體制之中;三利指有利於國家統一,有利於中華民族的發展,有利於封建經濟的發展。
三、提取字眼法即提取某一歷史知識每一句的一個或幾個字為要點,組成另一個詞或一句話。如: 《南京條約》內容可記作「五億(議)港元」。「五」指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億(議)」指英商進出口貨物所應繳納的稅款,由中英雙方議定;「港」指將香港島割給英國;「元」指清政府向英國賠款2100萬元。
四、諧音趣味記憶法即把某一歷史知識的幾個關鍵知識用諧音或組成有趣味的幾個字幫助記憶。
如:我們記憶英國光榮革命的時間(1688)可用諧音:一路發發;記憶克利期提尼這個名字,可設想克里是你姨,這樣趣味性強,記得快而牢。
五、關鍵字詞法即抓住某一歷史知識的關鍵字詞歸納成要點從而提高記憶效果。
如:我們記憶必修I《古代希臘民主政治》可用幾個關鍵字掌握:即①背景;②發展③滅亡。①背景:經濟(工商業發展);政治(氏族制度瓦解);地理(小國、海洋)②發展:三次改革(奠基:梭倫,確立:克利期提尼,繁榮:伯利克里③滅亡:雅典民主的局限;政治經濟發展。
六、概括記憶法就是將某一歷史知識加以概括,使之簡單化。
如:將必修I《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可概括為:①前提:光榮革命,②確立:《權利法案》;③發展:責任制內閣的形成,這樣學生對《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的知識就容易掌握了。
七、圖表記憶法的特點是藉助圖表,調動視覺功能,去啟發想像力,它能化繁為簡,可以一目瞭然地反映歷史的演變軌跡,可以把歷史知識凝聚成點,化點為面,達到增強記憶的目的。
八、歸類記憶法。這種方法適用於單元或總復習。歷史課本的內容十分繁復,孤立地去死記硬背歷史基礎知識,必然弄得頭暈腦脹,結果還是糊里糊塗「一鍋粥」。
如果採取歸類記憶法,把歷史基礎知識分門別類地、按問題的性質依次歸納到一起,捋出一條條線索,就便於記憶了。這叫歸類記憶法。比如,要記憶新課程必修I第一單元的相關知識,我們知道古代的政治制度包括奴隸社會的政治制度和封建社會的政治制度。奴隸社會的政治制度包括王位世襲制、分封制、宗法制。封建社會的政治制度即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然後回憶秦朝是如何首創?漢至元是如何加強?明清如何強化?這樣,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就一目瞭然了。九、比較記憶法。
這種方法適宜記憶那些歷史上經常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像戰爭、政治改革、不平等條約等等。這類歷史上經常發生的事件,彼此之間,或因其性質相同,或因其表現形式相似,記憶中往往容易互相混淆。比較記憶法最能克服混淆。比較,可以明顯地揭示出歷史事件彼此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突出它們各自的特徵,這就便於對它們加深理解、增強記憶。如我們將甲午中日戰爭和全面侵華戰爭的比較——同:蓄謀已久、為擺脫國內危機、製造大屠殺等;異:結果不同、抗戰的規模不同、抗戰的方式不同——然後記憶,既能牢固記憶,又能加深理解,—舉兩得。
十、網路記憶法。
這種方法適宜記憶一個或一些復雜的歷史事件,靠機械識記的方法去死記硬背,留在腦海里的印象是雜亂無章,模糊不清的,回憶起來也必然是支離破碎,殘缺不全的。如果我們經過認真分析,首先找出這個或這些歷史事件有幾個要點,再進一步弄清這幾個要點之間的聯系,這樣形成一個網路,就便於記住了。當需要回憶的時候,只要把這個網路撒開,儲存在腦里的有關這個歷史事件的印象,就會完整、准確、清晰、迅速地重現。這就是網路記憶法。比如:要記憶中國近代史的相關知識,可先編織知識網路為:1.時間范圍:1840-1949。2.一個社會形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3.兩個社會矛盾:民族矛盾、階級矛盾4.兩個革命時期:舊民主主義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5.兩個革命任務:反封建反侵略。6.三個統治政權:晚清政府→北洋軍閥政府→南京國民政府。(思考:每個政權統治時期可以分為哪幾個小時期)。
⑼ 如何記憶歷史年代
我學歷史的時候是這樣記的
把歷史書想看故事書一樣津津有味的多讀幾遍,然後把年代單獨摘出來記住先別管它。再把歷史事件按發生順序排好(發生在同一年的事情,自己心裡給它劃個括弧)最後把年代跟歷史事件一混合,呵呵,搞定
當年我學歷史其實從來沒背過,給你個建議,平時有事沒事把歷史書隨便翻著看看,開始會覺得沒興趣,但時間長了,你就會覺得好像看電影一樣。非常國營過癮!看的過程中腦子要一心二用(就是走思,開小差,呵呵),一邊看,一邊想些平時看過的與這段歷史有關的書或電視什麼的,想像一下,開著小差還能把課本記住,有多爽!
我很少聽老師講課,但我歷史成績能排進年級前三。相信我,學歷史很輕松,呵呵
⑽ 初中歷史如何記住年代
1.必須在理解上下功夫。歷史學習中要想記得多、記得牢,關鍵在於理解,因為只有真正理解了的知識才不會忘記。
2.善於化繁為簡,化難為易。有些歷史事件和現象比較復雜,光靠硬記是記不住的,我們可採取一些有效方法,盡量化繁為簡,才能熟記,主要方法有:
(1)公式記憶法。在回答一些復雜的歷史問題時,可以總結歸納出一些基本公式,然後按公式來記憶和解答。如歷史事件=時間+地點+人物+簡單過程+結果+意義。經過=准備+發生+結果。意義=作用+特點+影響。人物=姓名+時代+事跡(包括思想、活動或著作)+影響。作品=作者+成書年代+內容+意義(或影響)。用這種方法可將復雜的內容進行簡化概括,形成網路記憶。也就是抓住幾個要點作為支點,然後進行擴充,就能較快地熟記基本內容。
(2)比較記憶法。人類歷史遵循著一定規律向前發展,在其發展過程中,各種歷史事件或現象之間有著一定的聯系,同時又受到時間和空間的制約,使其具有各自的特點。比較記憶法就是把兩個以上具有一定聯系的事件或人物進行歸類比較,找出它們之間的異同點,這樣可防止張冠李戴。比較記憶法是歷史學習中一個重要的記憶方法,具體做法有以下幾種:①把性質相同而特點不同的歷史現象進行比較,如秦、隋相比,漢、唐之比較等。②把某些表現相似而性質不同的歷史現象進行比較,分清不同性質,形成不同概念。③把性質相同但發生在不同時期的歷史事件加以綜合比較,區分異同。如中國近代許多不平等條約及其對中國社會的影響等。④中外比較。如世界上最先進入奴隸社會的四個國家之比較,中國與西歐進入封建社會之比較,中國古代經濟、科技發展與西方之比較等。
(3)列表圖示法。列表圖示法是:根據歷史事件的特點,用表格圖示形式使同類知識前後連貫起來,形成一個系統,使眾多史實、紛繁內容脈絡分明、條理清晰,收到化繁為簡效果的一種方法。列表法最大優點是簡明、醒目,是幫助記憶的一個有效方法,尤其在記憶復雜史料方面作用更明顯。如古代政治改革(變法)、重大戰役、科技文化成就;近代史上外國侵略者五次侵華戰爭,中國現代史上黨的兩次重要會議;世界史里的三大宗教,資產階級革命,兩次世界大戰等等。
(4)聯想法。可分為縱向聯想和橫向聯想兩種。縱向聯想就是抓住某一歷史知識要點,使其前後連貫起來,即以某一史實為基點,既可涉及它前面發生的歷史事件,又可聯繫到後面發生的事件,從點擴展到線,便可記住有關這一歷史知識的前後內容。
(5)串字法。對有並列關系的事件或人物可用串字法來記憶,即將有關內容按課文前後順序串聯起來,只記住其每一內容的第一個字即可。如王安石變法的五項內容可簡化為「青、募、農、方、保」;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四次重要的國際會議,按前後可簡化為「開、德、雅、波」。用這種簡化法可較快地記住課文內容。
3.巧記人名、地名、年代。歷史知識的重要特點是需要記憶的人名、地名、年代較多,去掉這些也就不成為歷史了。學習歷史,記人名、地名、年代是不可缺少的基本功,自然要下一番苦功夫,但並不是光靠死記硬背,同樣有比較可行的科學記憶方法。
(1)記人名。記歷史上一些重要人物的姓名,可抓住一些人物的特徵來加強記憶。如兩漢帝王都姓劉,兩宋的姓趙,兩晉的姓司馬。
記人名可用串字法和諧音法,用這兩種方法記外國人名字尤為適用。諧音法就是將外國人的名字按照它的同音漢字去理解,使原來無意義的音節成為有意義的名詞或片語,便於記憶。有些人名不妨給它取個雅號,使用諧音法(雅號)記人名盡量要能順口、生動,防止低級和粗俗。對歷史人物不僅要記住讀音,還要書寫正確,若寫錯別字,則前功盡棄。如把齊桓公的「桓」寫成「恆」,把「贏政」寫成「嬴政」等等。
(2)記地名。首先,在學習有關歷史地名時,一定要藉助地圖冊來加深理解和掌握地理方位,以形成正確的空間表象.其次,要記住地名還要仔細看課本中歷史地圖下列的古今地名對照表,才不會將古今名稱相同其實並不是同一地方的地名弄錯。
(3)記年代。時間概念是歷史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歷史學科的特點之一。
第一,分清公元前後,掌握年代與世紀換演算法。在學習中國和世界的古代史部分,許多同學往往只記住年代的數字,卻分不清究竟是在公元前還是公元後如何分清呢?介紹一個簡便的方法:如果是中國史,只要抓住公元8年王莽改制這件事,凡發生在它以前的(即西漢為界)都是公元前,在此以後的都是公元後;而世界史可以公元前27年羅馬屋大維建立元首制為界,凡在此之前都是公元前,此後的都是公元後。如斯巴達克起義發生在公元前73年,而漢代班超出使西域則在公元73年。
第二,聯想記憶法。歷史上有些重大事件,其經歷時間相同
第三,對比記憶法。中國和世界其他地方,同一年代(或世紀)有時會發生幾件大事,我們如把它們安排在一起就便於記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