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唯物史觀是如何破解人類社會發展有無規律這一歷史之迷的
社會歷史發展動力原理既是唯物史觀揭示、破解所謂「歷史之迷」並得以創立的關鍵環節之一 又是唯物史觀原理闡述的基本層面之一。
歷史唯物主義考察問題的方法明確規定,它的研究對象是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和以社會生活某一局部領域、某一個別方面為對象的各門具體社會科學不同,它著眼於從總體上、全局上研究社會的一般的結構和一般的發展規律。它的任務就是為各門具體的社會科學提供歷史觀和方法論的理論基礎。
主要方面的內容有:
一、生產是歷史一切社會進步的尺度,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決定人類社會的進程。
二、與生產力一定發展相適應的生產關系,構成一定的社會形態和經濟結構的現實基礎,它規定著社會形態的主要特徵。
三、一定的社會形態是一定的經濟基礎和一定的上層建築的統一,經濟基礎的性質決定上層建築的變更。上層建築又服務和反作用於經濟基礎。
四、一切社會制度,社會形態都是人類社會從低級到高級的無窮的發展過程中的一些暫時階段,沒有永恆的社會制度和形態,社會制度的發跡是社會基本矛盾發展的結果。社會關系要在一定的物質條件下從舊社會的基礎中成熟,在它們的所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之前,社會形態是不會滅亡的。
五、現實存在的具體社會形態都是復雜的,人類社會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都既有占支配地位的社會形態,又存在著其他社會形態的殘余和萌芽。
② 在歷史發展之謎問題上唯物史觀如何實現了科學突破
唯物史觀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支配社會發展的規律是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經濟基礎要適應上層建築的規律。
③ 歷史學與歷史觀的關系兼談如何用唯物史觀進行歷史學研究
歷史觀毫無疑問影響著人們對於歷史學的研究,而歷史學研究的不斷深入也在帶動人們的歷史觀的發展。
例如英雄史觀使人常常更加註意大人物們的一舉一動,但即便在這種不完全正確的史觀影響下的研究者,仍然能在不斷深入的研究中逐漸發現一般的社會經濟、文化、科技等等條件對於大人物們進行活動的基礎性影響,進而使得其史觀趨於完善,不唯英雄是論,可見史觀影響著史學的發展,史學的發展也在帶動史觀的完善。
而要將唯物史觀運用於史學研究,必須將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結合史實理解透徹,做到在歷史研究中逐步認識唯物史觀的正確性,並且在史學研究中堅持唯物史觀的正確觀點,收集整理分析史料,提出史學觀點,但同時不能片面地、死板地理解唯物史觀,更不能認為萬事萬物皆由生產力決定,妄圖將整部古史機械地加以消化,片面把豐富多彩的人類文明發展理解為機械化的運作,要注意保持一份敬畏與溫情,堅守自己應有的立場。總之唯物史觀的運用可以使史學研究得到豐富與發展,更具科學性,但也要在史學研究中逐漸完善深化對唯物史觀的理解,提升運用能力,甚至豐富創新唯物史觀。
④ 例談如何運用唯物史觀原理剖析歷史難點問題
摘要:中學歷史教材是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為指導編寫的,因而要學好歷史,最基本的是要學會以這些原理為指導,用科學的方法去揭示歷史的本來面目,探索歷史發展的規律.這不僅是高中歷史理論教學的必須,也是綜合考試中政史結合的需要.筆者以《中國古代史》為例,對如何運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及「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三個基本原理剖析歷史難點問題作些探析,供大家參考.
⑤ 如何用歷史唯物主義分析中國的五千年歷史
馬克思的第一個重要發現,就是歷史唯物主義,這也是奠定了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的理論基礎。中國在現代化的建設進程中,能否正確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原理,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歷史唯物主義指導社會主義實踐
在沒有馬克思主義之前,人們習慣於從主觀去認識社會歷史,缺少客觀的分析,更多的是從一些卓越任務的思想、神的意志甚至一些神秘的事物方面進行分析,善於結合精神因素來探究歷史,這樣不僅容易去接社會發展的歷史,還不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實踐要求。
歷史唯物主義不僅解釋了我國歷史社會發展中的規律和一些思想路線,更是闡明了引領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在社會主義實踐的進程中,我們堅持唯物主義,不僅可以正確處理和分析問題,還能客觀、科學地接近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
尤其在我國社會革命、建設與改革的不同歷史階段,中國共產黨積極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對我國的發展規律和社會運動進行了系統、具體的分析,為更好地認識世界和指導世界提煉出了正確的方法,推動社會主義事業取得了無數個勝利。
⑥ 唯物史觀如何解釋宗教或者某種信仰改變的歷史進程呢
首先,宗教裡面有很多是唯物的因素。這些唯物的東西改變歷史並不違反唯物論。辯證一點就能解釋通。不用辯證思維很容易會走進死胡同。
⑦ 怎樣理解唯物史觀對社會歷史的解釋
「唯物史觀」或「歷史唯物主義」是當代思想界討論最多的議題之一,但在相當多的論者那裡,已經脫離了其創立者馬克思、恩格斯,也脫離了其闡釋載體,那些蘊涵深邃但非常散亂的文本,獨立成為可以隨意摻雜、剔除任何內容的「大口袋」,或者成為一種抽象而簡單的認識方法和理論教條。鑒於此,回到馬克思的文本中追溯其特殊語境下的具體闡發和論證,是比純粹原理性的討論更為「鮮活」的思想史佐證、評判依據和發展基礎;而且,在對文本細節的甄別中也可發現「唯物史觀」或「歷史唯物主義」的思維主線、思考重點、擅長領域和詮釋界域。
《德意志意識形態》是怎樣闡釋和論證唯物史觀的
眾所周知,《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的《費爾巴哈》章是馬克思、恩格斯闡述其唯物史觀最重要的文本之一。與青年黑格爾派把握社會和歷史的方式不同,馬克思、恩格斯所理解的社會既不是充滿神秘色彩無可把握的存在,也不是可以任意幻想和虛構的王國。「我們開始要談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條,而是一些只有在想像中才能撇開的現實前提。這是一些現實的個人,是他們的活動和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包括他們已有的和由他們自己的活動創造出來的物質生活條件。因此,這些前提可以用純粹經驗的方法來確認」。
社會的情況是這樣,那麼由不同形態的社會更替而構成的歷史呢?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歷史也是可以確證和理解的,它也是有前提、有過程、有結局的,可以為後來者所把握的。對歷史的分解可以看出,它的構成要素是:「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因此,第一個需要確認的事實就是這些個人的肉體組織以及由此產生的個人與其他自然的關系」。這里既包括人們自身的生理特性,也包括人們生存所依賴的各種自然條件,諸如地質條件、山嶽水文條件、氣候條件以及其他條件。
不僅闡明了唯物史觀的基本要點,馬克思、恩格斯還對此進行了詳細的論證。「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就是他們最重要的論據之一。他們根據自己所掌握的史料,悉心勾勒出由城鄉分離→行會制度的建立→商人作為一特殊階層的出現→工場手工業的產生→人口跨國度的遷徙和「流浪」→「商業和工場手工業集中於一個國家的現象」→大工業的發展與壟斷等各個環節次第過渡的歷史進程。在這一進程中,物質需求、物質生產、物質交往和勞動分工之間的矛盾及其解決構成了根本的推動力量,這就使歷史本身的運動呈現出一種線形發展、向上發展和自在發展的軌跡,表現為一種不為觀念、精神所把握、引導乃至操控的必然性,使我們對人類社會的理解和解釋某種程度上具備了類似於自然界變遷、運動般的確定性、規律性。正是基於這一點,恩格斯在《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中指出,馬克思一生中最重要的「兩個發現」之一就是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在這里,「唯物史觀」或「歷史唯物主義」的思維主線、思考傾向非常明確;紛繁復雜的歷史線索曾經被花樣翻新的社會現象和歷史事件所遮蔽,或者被形形色色的主體性哲學家解釋為「上帝」創設、「絕對理念」顯現和「自我意識」超越,而在馬克思、恩格斯這里都被排除了,據此,世界思想史、哲學史上一條獨特的致思取向和解釋方式被確立起來。
不能把「唯物史觀」對社會歷史的解釋做簡單化、極端化的理解
現在的問題是,「唯物史觀」或「歷史唯物主義」能不能反過來被視為一種抽象的社會認識方法乃至理論原則呢?或者說,它對歷史的解釋,其思考重點、擅長領域誠然是非常獨特的,但這種解釋有沒有界域和邊際?提出這樣的問題,絕不是要質疑其科學價值,更不是動搖其歷史地位,而是鑒於人類社會的復雜性、歷史變遷的復雜性和人自身的復雜性,要求我們從更廣闊的視域、更多樣的思路和更深的層次上綜合觀察人類的思維方式,進而比較鑒別,以便能博採眾長、傳承創新。而對上述問題的討論還需回到前文所論述的「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過程和環節之中。
一是馬克思、恩格斯為我們勾勒出一條受物質生產支配的歷史發展之徑,而就真實的歷史而言,這里有沒有遺漏?比如說,在馬克思、恩格斯所描述的歐洲社會歷史發展中,宗教改革其實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和環節,在那些很少和風細雨、潛移默化而更多的是充滿激烈、殘酷、血腥和曲折的斗爭中,宗教一直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而我們知道,宗教所關乎的主要是精神觀念和信仰問題,其距離物質需求和生產不能說沒有關系,但實際上很遠或者不很直接。即如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過的人口跨國度的遷徙和「流浪時期」,迫於生計和貿易緣由的其實較之基於精神信仰的要少。這至少說明,《德意志意識形態》提供了解釋歷史發展至為重要的線索,但這種線索的涵攝范圍和詮釋內容仍有補充的空間和餘地。
二是當社會的結構要素、發展動力和具體機制被明確地揭示出來,從而歷史發展的規律被發現的情形下,歷史發展中的主體性該如何體現?馬克思、恩格斯到寫作《德意志意識形態》時,較其以前的《黑格爾法哲學批判》《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神聖家族》和《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等文本,他們關於社會歷史的現實前提及運動、「原初的歷史關系」的因素和意識發展的階段、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社會結構理論和方法等方面都有了比較固定而成熟的看法,並做了相對完整而系統的表述。這是他們解決曾經一直困擾他們、使他們「感到苦惱」的「社會之謎」和「歷史之謎」的最重要的階段性成果。自認為找到了復雜的社會構成因素及其相互關系,並把它們揭示、概括出來,並且以為掌握了這些關系和原理,就把握了社會、歷史的規律,這確實使社會、歷史變得可理解了,不再是糾纏百結的亂麻或者變幻莫測的雲團了;但這里也潛伏著一種可能或者危險,就是這種意義上的社會、歷史會脫離具體的個人而成為與自然一樣的存在,不管個人有怎樣的主體性,社會、歷史都走著自己的路,向著既定的目標邁進,人的主體性至多隻體現在促進、阻礙或延緩這一進程,而永遠不會改變歷史發展的方向。
⑧ 談一談唯物史觀與破解歷史之謎有什麼關系
堅持唯物史觀有利於不斷的探索和破解歷史之謎唯物史觀,告訴我們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正確的社會意識能夠反作用於社會存在,另外唯物史觀認為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社會發展是受歷史規律支配的。
⑨ 什麼是歷史之謎,學了唯物史觀對歷史之謎揭示有何啟發
唯心史觀主要表現形態:以「神意」或上帝為最高主宰的神學歷史觀;主張精神或理念是歷史本質的歷史觀;自然主義歷史觀。
以「神意」或上帝為最高主宰的神學歷史觀:社會本質上是「神定的一種秩序」,上帝是主宰國家興亡、民族盛衰最高力量。即否認了社會的客觀性,又否認了人在社會中的主體性。
⑩ 唯物史觀的原理和方法論總結
唯物史觀的原理:闡明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論證了舊的社會形態為新的更高形態所取代的歷史必然性和必要條件。
方法論:作為科學的方法論,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與革命實踐以及各門科學緊密聯系,給予無產階級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銳利的思想武器——馬克思主義。
辯證唯物主義與方法論提供了以總結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最新成就為依據的,關於整個物質世界的科學圖景,從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界、社會和思維發展的一般規律。
(10)唯物史觀如何破解歷史之謎擴展閱讀:
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馬克思主義工作方法的學習,重視掌握和運用馬克思主義工作方法來研究和解決中國實際問題,並得出適合中國實際國情的規律性認識。
中國共產黨人將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同中國各個時期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
建立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進行了社會主義建設的艱辛探索,實現了中華民族從東亞病夫到站起來的偉大飛躍。
在改革開放新時期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使中國大踏步趕上了時代,實現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