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界定歷史事件的性質
1,看領導階級
2看目的
3看對當時社會的影響
4是否站在多數人的立場上
5對人類社會進程的影響
Ⅱ 如何回答歷史性質。
某一件歷史事件的性質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往往那些你認為這件事性質惡劣他的發起者不顧大局考慮,但其實總是在他的立場來考慮所謂大局就是破釜沉舟,古人多用的一句話是:好死不如賴活著
Ⅲ 歷史中性質和意義的區別
性質就是一種事物區別於其他事物的根本屬性。即拋開表面現象,看它的特點,看它的特徵,看它的實質。分析一個歷史事件的性質,往往從它產生的原因和目的就可抓住一點苗頭來,性質常因所指事物的不同,其具體含義也不一樣。倘若是指一本書的性質,這就是具體說明它是屬於哪一方面(或哪一類),以什麼體例寫出來的著作。是戰爭的性質,則需要著重談這次戰爭是正義的,還是非正義的,是侵略性的,還是反侵略性的等等。如果問的是革命的性質,就必須以當時的社會形態為出發點,看它革命的動力是以哪個階段為主體,在其斗爭綱領中提倡什麼,反對什麼,為哪個階級謀利益,代表哪個階級說話等等,最終要確定它的階級屬性和社會屬性。意義的范圍就要大得多。一般來講性質、特點、作用、影響、後果、評價、經驗、教訓等都屬於「意義」的范疇,
Ⅳ 怎樣區分歷史事物的性質和實質19
歷史試題的解答中,有不少對性質、實質和本質的考查。選擇題、材料題和問答題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包含,特別是在中考試卷中這類試題所佔比例有所增加。為了便於同學們能在解答歷史試題中正確把握歷史評價用語區分性質、實質和本質,本文對此作一些簡要的說明,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
實質:是指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決定事物性質和發展的根本屬性,實質往往隱蔽的,要透過現象去分析。例如:概括指出;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中協約國列強的相互關系,試分析這一體系的實質。分析時,我們知道列強的相互關系主要有兩方面;其一是為分贓、稱霸和互相爭奪;其二是為了共同利益和互相勾結。這一體系的實質,是帝國主義重新瓜分世界。這就要求我們在回答問題時,對實質、內容及其影響的全面掌握,必須有論有據,史實回答必須概括、凝練。
本質:本質寓於現象之中,並通過現象表現出來,我們分析歷史事件的任務就在於透過歷史現象,認識事物的本質,弄清事物發展的內涵和外延,准確把握歷史概念。如:將「英國資產階級」、「北美獨立戰爭」、「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三個歷史概念來比較,它們的性質都是資產階級革命,結果都確立了資產階級統治,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但三者的本質特徵也有不同之處: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中,帶有妥協性,革命不徹底;北美獨立戰爭既是爭取民族獨立的戰爭,又是資產階級革命;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中,由於資產階級和人民群眾結成聯盟,人民群眾在革命的斗爭中起了決定性作用,使這次革命成為資產階級革命時代最大的最徹底的一次革命。
我們在解答性質、實質和本質一類試題時,應根據其不同特點加以比較,以大量的歷史概念為基礎發揮有關知識點的作用,自然會提高我們的解題能力。
Ⅳ 歷史是人寫的,怎麼確保它的真實性
歷史學研究是創新性的工作。歷史學家要創新,必須具備某些特定的素質。歷史學青年研究人員群體是否具備當代中國歷史學家的基本素質,是一個關繫到我國歷史學科未來發展,以及在國際歷史學界地位的大問題。筆者在結合今天的實際,學習、分析、總結老一輩史學大家的基本素質時體會到,對於我們這些後來者,也許主要應該從以下四個方面培養自己的基本素質。
一、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這里又包括四個要素,缺一不可:一是系統地閱讀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著作;二是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精神實質;三是具有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四是能夠正確處理堅持馬克思主義與發展馬克思主義之間的關系。做到這四點,非常不容易,需要研究機構和學者本人長期不懈的努力。
二、豐富的知識積累。歷史學是一門特別強調基礎知識的學科,之所以許多歷史學家都是大器晚成,就是因為知識積累需要時間,需要漫長的時間。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對於一個希望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能夠成為史學大家的學者來說,需要積累的知識應該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歷史學知識。這里不僅僅是自己研究方向、研究領域的專門知識,比如秦漢史知識、英國中世紀史知識,而且應該包括整個歷史學研究領域的基本知識,比如中國史知識、外國史知識、考古學知識,等等。二是歷史學之外的人文社會科學學科知識和自然科學知識。這種跨學科知識,是構建歷史學家廣闊的思考平台,形成歷史學家開闊的學術視野的必要條件。三是當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實踐方面的知識。這要求歷史學家不要把自己鎖進象牙之塔,與世隔絕,而應該關心現實,關心人類社會和自然界現實的發展和變化。古人雲:「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是個優良的傳統。對現實的了解和關注,是歷史學家治史的不可缺少的動力之源、靈感之源,更是治史目的正確性的重要保障。
三、發現問題、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歷史學家的工作是在兩個方面創新:一是新的重要史實的發現、梳理;二是對重要問題新的、有說服力的解釋。這要求歷史學傢具有下述基本素質:(1)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做學問,要有清晰的思路、明確的概念、嚴謹的表述,這是基本要求。目前,我們的教育體系缺少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系統訓練。我們有些年輕學者在這方面很欠缺,說話、寫文章邏輯混亂。(2)較強的聯想能力。歷史的舞台無限廣闊,歷史現象之間的關系無比豐富復雜。缺乏聯想能力,就難以發現紛紜復雜的事物之間的相似性與相異性,難以發現它們之間的因果關系,難以產生很多靈感。知識面的寬廣,是聯想能力強的前提。(3)較強的批判精神。在學問方面,決沒有絕對的權威、絕對的正確,真理永遠是相對的。所以,歷史學家對任何已有的學術結論,在吸收其正確合理的成分的同時,還永遠應該抱批判精神,去尋找它們的不足之處。批判精神是歷史學家打破思維局限、眼界局限,確立自主意識、創新意識的前提。(4)較強的創新意識。這是學術研究最基本的意識,因為同科學技術發明一樣,學術研究的性質、目的就是創新。這一最基本、最起碼的認識,恰恰在一些人那裡被忽視了。目前,存在著大量重復勞動的學術產品。有些學者,甚至一輩子都沒有一項真正創新的成果。(5)較強的信息獲取能力。首先是善於利用各種手段,尤其是現代發達的通訊傳媒、電子網路手段查找資料的能力。其次是與國內、國際有關學者進行學術交流的能力。這種學術交流是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在學術日益國際化的21世紀,與國外學者的交流能力,將是我國歷史學任何一個學科的學者所必備的能力。這兩種能力都對歷史學家的外語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應該說,比較熟練地運用一門外語進行專業研究和學術交流,是任何一位未來的歷史學家的基本功之一;而對於從事外國歷史研究的歷史學家來說,恐怕還需要掌握不止一門外語。
如果我們在以上五個方面加強對自己的培養和訓練,必將提高我們在史學研究中發現問題、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良好的學風。在學風方面,我國歷史學具有優良的傳統。其中最重要的,筆者認為是以下幾點:第一是勤奮。歷史學是一門聰明的學問,需要歷史學家有非常智慧的頭腦;歷史學又是一門「笨」學問,需要歷史學家有勤奮刻苦、吃苦耐勞的精神,不但要勤於動腦,而且要勤於動腿——到處去查找資料。在很多時候,勤奮比智慧更加重要。我們常常可以發現,一些特別優秀的歷史學文章,主要得益於作者在查找資料方面所下的「笨」功夫。第二是堅韌。我們都知道,坐冷板凳,而且一坐就是十年甚至一輩子,這種描述首先是來自歷史學科的。堅韌意味著甘於寂寞,有時候也意味著甘於清貧。堅韌對立於浮躁、急功近利、沽名釣譽。堅韌意味著學者的清高,學者內心世界的充實。第三是嚴謹。所謂嚴謹,就是實事求是、誠實踏實、一絲不苟。別人的有關成果要充分了解並且承認,決不能埋沒掩蓋,當然更不能竊為己有。自己的成果要做到:字字有據——決不說空話、說主觀臆斷的話;據必求全——就是一些歷史學家提出的「竭澤而漁」,把必需而且能夠找到的資料全部找到;據必求真——就是尊重史料,不為了說明自己的觀點而使用似是而非的史料,或者經不起推敲的史料。
以上幾點看法,筆者主要是用來自勉,當然,也盼望能夠獲得其他年輕的歷史學工作者的認同。
Ⅵ 歷史事件的性質是指哪些
是階級 ,比如戊戌變法就是資產階級的改良運動,洋務運動是一場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性質跟當時掌握權利的階級有關
Ⅶ 怎樣分清楚高中歷史的性質與實質,直接原因,根本原因,目的,出發點,
背景一般是指某一歷史事件在什麼歷史情況下發生的,實質上包括原因和條件兩個方面的內容。如新航路開辟的背景就包括四個原因和三個條件。原因和條件其含義基本接近,但又略的不同;其一是原因偏重於「為什麼」,即必要性,條件偏重於「有什麼」,即可能性;其二,條件的使用范圍較之原因要小一些,如歷史事件或運動的成功或失敗,就只能分析其原因,而不能用條件去表達。如:分析巴黎公社的失敗原因。在這一題中,「原因」就不能用「條件」去代替。
Ⅷ 社會歷史的性質是由什麼決定的
社會,從歷史角度又被分為所謂的原始社會,奴隸,封建,當代,不同的歷史時期呈現不同特色,原始氏族時期,分母系,父系氏族,兩個時期,其分期原因,男女地位,它更多地是體現勞動地位,而氏族時期,又群居,因為個人力量不夠對抗自然,不能對抗自然環境,個人能力這里體現在社會生產力,由此可推生產力決定社會歷史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