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看待荊軻刺秦王的事件
雖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視死如歸的精神,但准備不足,用人不當。荊軻奉樊於期頭函,而秦舞陽奉地圖柙。至陛,秦舞陽色變振恐,群臣怪之。世言荊軻,其稱太子丹之命,「天雨粟,馬生角」也。當時太子已預先尋找天下最鋒利的匕首,找到趙國人徐夫人的匕首,花了百金買下它,讓工匠用毒水淬它,用人試驗,只要見一絲兒血,沒有不立刻死的。於是就准備行裝,送荊軻出發。燕國有位勇士叫秦舞陽,十三歲上就殺人,別人都不敢正面對著看他。於是就派秦舞陽作助手。荊軻等待一個人,打算一道出發;那個人住得很遠,還沒趕到,而荊軻已替那個人准備好了行裝。又過了些日子,荊軻還沒有出發,太子認為他拖延時間,懷疑他反悔,就再次催請說:「日子不多了,荊卿有動身的打算嗎?請允許我派遣秦舞陽先行。」荊軻發怒,斥責太子說:「太子這樣派遣是什麼意思?只顧去而不顧完成使命回來,那是沒出息的小子!況且是拿一把匕首進入難以測度的強暴的秦國。我所以暫留的原因,是等待另一位朋友同去。眼下太子認為我拖延了時間,那就告辭決別吧!」於是就出發了。逆歷史潮流而上,就算殺了嬴政也阻擋不了秦一統天下的趨勢。
② 應該如何評價荊軻刺秦王的行為。250字
秦統一天下既然符合歷史發展的方向,那麼荊軻刺秦王的行動實際上就起了阻礙歷史前進的作用,應如何認識這一點?荊軻的行動能否看作是阻礙歷史發展的,應從歷史的角度作具體客觀的分析。戰國後期,深受戰亂之苦的人民迫切渴望統一,社會經濟的發展也需要建立一個統一安定的國家。因而,秦統一天下是符合歷史發展方向的;而對統一天下起著重要作用的秦始皇,我們也應充分肯定其歷史功績。但是,能否就此得出結論:在秦統一六國的過程中,凡是曾進行過抵抗的國家和個人都應予以否定呢?當然不能。因為,秦國統治者畢竟是封建地主階級,他們統一天下的主要形式是兼並戰爭,而這種戰爭充滿了掠奪性和破壞性,因而,給被兼並國家的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災難。如著名的秦趙長平之戰中,秦將白起就坑殺趙國降卒四十萬人,而亡者大多是農民。在戰爭中,「百姓不聊生,族類離散,流之為臣妾。」(《戰國策•秦策》)戰敗國則對戰勝國還要徼納貢賦,人民承擔著更重的負擔。因此,對於秦國的兼並,六國人民往往是涕泣相哀,戮力同憂,進行堅決的抵制。總之,歷史的進程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現象,因而,我們肯定秦統一六國的功績同時也高度評價屈屈原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當然也充分肯定荊軻反抗暴秦的正義行動,肯定他大義凜然的英武氣魄。
也就是說,從歷史發展、從社會進步的角度看,應肯定秦的功績;而從對侵略者的反抗,代表被壓迫人民的利益這個角度看,又應充分肯定荊軻的行動。
荊軻刺秦王只是為了報答太子的知遇之恩。所以,荊軻這個人是不值得肯定的。這個看法是否正確也應作具體的分析。
荊軻的甘願冒死入虎狼之強秦,刺殺秦王,其中報答太子丹知遇之恩的因素是無可否認的,直到臨死他還念念不忘:「必得約契以報太子。」然而,能否把荊軻刺秦王的行動的意義都局限於此呢?當然不能。太子丹初見荊軻時,是希望荊軻為挽救燕國之將亡,反抗暴秦之兼並而出力的。荊軻當時的回答是:「此國之大事,臣駑下,恐不足任使。」這說明荊軻主要是想報效燕國的。後來荊軻激勵樊於期自刎獻首時說,可以解燕國之患,而報將軍之仇者,也說明荊軻主要還是從國事來考慮的。因此,在荊軻刺秦王的行動中雖然有報答太子丹知遇之恩的因素,但主要還是為了反抗暴秦,挽救燕國以至於六國的危亡。也可以這樣說,荊軻報答太子是建立在抗暴秦、救弱燕的基礎上的,或者說,報答太子是通過反抗暴秦,挽救燕國來實現的。而這樣的行動有其正義性,所以,荊軻這個人物,千百年來為人們所感佩,所稱頌。因而,將荊軻報答太子的思想與反抗暴秦挽救燕國的願望割裂起來分析問題以至於否定荊軻其人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是不客觀的。
荊軻勸樊於期自殺過於殘忍。那麼是否如此呢?荊軻赴秦刺殺秦王就必須先接近秦王,因而,信物就成了關鍵。所以,激勵樊於期自殺獻首實屬為刺秦王之舉得以成功而採取的迫不得已的方案。而且,對於樊來說,燕國若亡,不但無法為「父母宗族」報仇,連自己也無處棲身了。因而,想苟且偷生已無出路,而獻出生命可就大義,很顯然,這對於樊將軍而言也並非絕對不良之計。再者,荊軻的行動並無絲毫自私的的成分——「將軍之仇報,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更何況他自己也將「提一匕首入不測之強秦」。因此,荊軻之舉無可厚非,而且,由此可看到荊軻的深謀遠慮,精明多智。
總之,荊軻這一人物不僅義薄雲天,視死如歸,而且能深謀遠慮,機智沉著,堪稱豪俠!
你好,你可以刪除一下,望採納。
③ 高一語文《荊軻刺秦王》:如何看待荊軻這個歷史人物
他很笨.因為他考慮的不詳.一個兵吞六國的皇帝是你能殺得了的嗎?怪不得最後他失敗了也在笑.幸虧他要等待朋友沒有來.為他犧牲的人都是白費了.1樊於期 :家裡所有的人死的死做奴做奴,千心萬苦的逃到燕國(當中的辛苦--秦王用很豐厚的懸賞來抓人).2試毒刀的人,3秦武陽.這是事先的人所做的代價.事情失敗後,秦王會放過燕國嗎?反之會用仇恨的心態來對付燕國的人,到時死的人更殘.首先是燕國的太子因為荊軻是為報答他恩才會去刺殺秦王的.調查起來1是賣刀的人的罪過,2是制刀摻毒的工匠,3知情人不報,4荊軻所等待的人,5還有介紹他去接見秦王的蒙嘉.打仗的時候百姓的命是不顧的.因為荊軻那樣做只會把最後和秦王交涉給破壞了.流給後人的只有是打仗.
想到不好地方就是他明知秦王的勢力,在燕國也沒有任何前途.就乾脆一博.不管事成還是事敗都可成為民垂千古的英雄.
燕國的太子是個非常有心計的人.他是害怕自己的國土將失就故意對荊軻進言.不該讓其他人知道自己收留樊將軍,不該把有毒的刀去試人是因為他害怕毒不死秦王,不該派秦武陽同去,是擔心害怕一個荊軻殺不了?已經全部准備好的情況下,不該懷疑荊軻的為人.是因為害怕夜長夢多.不該有很多人去送行,好讓荊軻可以有視死效命的感覺.是因為害怕萬一事情敗露不要供出他.
④ 你怎樣看待荊軻刺秦王這件事
秦始皇統一中國是千古偉業。嬴政滅六國統一中國,遭遇到六國反秦勢力的頑強抵抗。原因非常簡單,嬴政滅六國雖然客觀上符合歷史前進的潮流,主觀上卻是他想當天下的霸主。因此,他成為六國的公敵。既成天下的公敵。想殺他的豈止是一個荊軻。荊軻只是當時眾多想行刺秦王嬴政且最終幾乎得逞的一人。荊軻不自覺地代表了六國的反秦力量。秦始皇一生遇刺多次,荊軻刺秦只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次。就在荊軻刺殺秦王後不到十年,嬴政又經歷了至少兩次暗殺。
一次可以視為荊軻刺秦王的後續。荊軻死後,秦王嬴政追殺荊軻余黨時。荊軻密友高漸離逃亡。後來,高漸離在為人打工時,對其所服務的這家主人的一位客人的擊築水平多次進行點評,點評之事傳到了主人那裡,於是主人讓高漸離擊築。高漸離高超絕倫的擊築技藝讓傾聽的受眾無一不刮目相看。於是,高漸離重新擊築,再次走入公眾的視野,聲名大噪。此時的秦國已經統一了中國,秦始皇嬴政也非常喜歡流行音樂,聽說了此人的高超技藝,便下詔召見高漸離。嬴政不但喜歡擊瓮叩缶、彈箏搏髀等本土音樂,更喜歡鄭、衛之地的異國之音。一個人的偏執與愛好有時是要付出高昂的代價的,有時甚至是生命的代價。
高漸離入宮後不久就被秦始皇身邊的人認出。秦始皇酷愛高漸離的技藝,捨不得殺他(可見掌握一門技術對一個人是多麼重要),便熏瞎了他的雙眼。讓他為自己繼續演奏。日子慢慢過去,高漸離逐漸取得了秦始皇的信任,一日,他用藏鉛的築擲向秦始皇,企圖砸死他。高漸離是在雙目失明的情況下行刺的,自然命中率很低,沒有成功(乃以鉛置築中……舉築撲秦皇帝,不中)。這一次秦始皇殺了高漸離,從此不敢再接近六國之人。
但是,即使秦始皇不接近六國之人,仍然免不了被刺。後來成為劉邦手下重要謀士的張良在韓國被滅、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變賣家產,收買刺客,在博浪沙行刺秦始皇,也未能成功。
由此可知,秦始皇滅六國、統一中國曾經遭遇不止一次的行刺。因為,滅掉六國、統一中國是秦始皇一生最大的貢獻,是一項千秋偉業,故其遭到六國的頑強抵抗也是必然的。其中,荊軻刺秦王是第一次,也是最著名的一次刺殺秦王行動。
如果秦始皇不統一六國,讓戰國紛爭的局面繼續下去,對中華民族來說,無疑失去了一次歷史發展機遇。
⑤ 你是如何看待"荊軻刺秦王"這一歷史事件的
「戰國策-燕策」里看到了全本的荊軻刺秦王的本事,當時的震撼真是不小。燕市高歌,易水蕭蕭,白衣送別,灑血秦庭,這些獨特的戲劇場面凸現了荊軻鮮明的個性,一掃以前在心目中的猥瑣形象。再以後,就開始留心有關他的記載,發現自漢以降,關於荊軻的記錄真是不少。
記載荊軻事跡最全的當是司馬遷的「史記.刺客列傳」,太史公還說:「始,公孫季功,董生與夏無且游,具知此事,為余道之如是」,夏無且為秦王御醫,當荊軻行刺時,群臣惶急,他曾「以其所奉葯囊提荊柯」,後來秦王特地賜黃金兩百溢賞賜他。刺秦的那些驚險場面,他是親眼目睹的,由他的友人再轉告司馬遷,其真實當不容懷疑。
「史記」中對荊軻刺秦王的敘述基本上是客觀的,對荊軻這個人物的評價也算持平,看不出太史公的明顯傾向,其記載和「戰國策」出入不是很大。刺秦的故事,在秦漢之際,頗多流傳, 對一些怪誕和「太過」的記載,「史記」做了不少刪削。在古小說「燕丹子」中,還保留了關於荊軻的這些記載,從中可以看出荊軻性格的多面。現抄錄如下:
太子「後日與軻之東宮,臨池而觀,軻拾瓦投龜,太子令人奉盤金、軻用抵,抵盡復進。軻曰『非為太子愛金也,臂痛爾。』後伏共乘千里馬。軻曰:『聞千里馬肝美。』太子即殺馬進肝。置酒華陽之台。酒中,太子出美人能琴者。軻曰:『好手琴者!』太子即進之。軻:『但愛其手耳。』太子即斷其手,盛以玉盤奉之。」
奉金擲蛙,膾千里馬肝,斬美人手諸事,均被「史記」以事「太過」而刪削。其時太子丹要荊柯去刺秦王的事,尚未說破。田光已死,於期的頭還沒有「函封」在盒子里,但太子丹的意思已經不點自明。荊軻知道等待自己只是死亡,不可能象曹沫那樣劫齊桓公後還能生還,所以也就率性而為。上述三件事荒唐暴虐,有悖人性到了極致。燕丹子也不惜血本,盡其所欲,如此做法也不過是收買人心,賓主都是孤注一擲的心理。斷美人手一節更是驚心動魄,殘忍並具病態美。和王爾德之「莎樂美」 有相似之處,秦漢以後還有這樣的人物和故事。
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特殊的時期,戰爭頻仍,征伐不已,世不安寧,民不聊生。朝為公卿,暮填溝壑為尋常事,人人都生活在時刻可能橫死的恐怖里,所以人們的行為舉止都異於常時,而刺客的行為更異於常人。田光,樊於期等的自刎,除了有古人重聲名輕性命的豪俠之氣外,也和那時變異的環境里特殊的人性有關。刺秦還沒有開始,已經死了很多人,舉國都籠罩在死亡的恐怖里,作為主要角色的荊軻其心理壓力更非常人所能承受,其行為的乖戾也就不難理解了。
等到太子與賓客在易水上「白衣冠以送之」,整個「戲劇」到了高潮的華彩段。所有史書中也都是用寥寥數十字即烘托出了氣氛。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士皆嗔目」,「發盡上指冠」,「為壯聲則發怒沖冠,為哀聲則士皆流涕」。雖惜墨如金,但讓人豪氣陡生,如臨其境,。生死離別,風雲裂變,白衣勝雪,悲歌裂竹,真難想像這樣的情景在電影里如何表現。文字的力量,給人想像的空間實在是別的手段難以比擬的。
在中國歷史上,刺客往往如彗星,雖一掠而過,但耀眼的光芒能給人以巨大的震撼。他們以匹夫之軀近強勢者,百步之內血濺。其刺殺的對象必在重重保護之下,輕易不得近身,而刺殺此種人物,往往勢如騎虎,知其必死而為之的。倘如後來小說傳奇中武功蓋世之俠客,千里之外取人首級,輕松而無任何危險性,也就談不上刺客所為了。在歷史上,刺客仗義行俠的事跡屢不絕書,「唐宋傳奇」,「水滸」里都有形形色色的類似人物。荊軻這樣的刺客,也就是在亂世方有用武之地。他本衛國人,一個流浪漢,和秦王並無仇恨,燕太子傾其心力和他結交,他才不惜為他賣命。對荊軻刺秦王這一事件,歷來褒貶不一。淡泊如陶淵明者,也寫過金剛怒目式的「詠荊軻」,塑造了一個除暴勇士的形象。其中雲「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心知去不歸,且有後世名……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陶公對荊軻刺秦未成是覺得遺憾的,說「惜哉劍術疏,奇功竟不成!」。陶公生活在晉王朝沒落的年代,由晉入宋,叛亂相繼,殺伐不已,他嚮往荊軻那樣的江湖俠骨來鏟滅以強凌弱的暴亂政治。初唐駱賓王「於易水送人」「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昔時人已沒,而今水猶寒」和陶公的「詠荊軻」一脈相承。清末詩人龔自珍「雜詩」其一說:「陶潛詩喜說荊軻,想見「停雲」發浩歌。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俠骨恐無多」,定庵生活的時代同樣是雞鳴不已,難免對荊軻懷著欣賞和惋惜的心情。
⑥ 對荊軻刺秦王這件事的看法是什麼
兩千多年以來,對於荊軻刺秦的評價有褒有貶。褒者贊頌荊軻不畏權不畏死,以身死義。貶者批評荊軻阻礙大一統,只逞匹夫之勇,以致身死。我認為荊軻刺秦是一個悲壯動人、傳誦千古的歷史故事。秦順應歷史潮流,但荊軻並不因此就算反動,他的精神是非常可貴的。我們肯定秦始皇的統一六國的功績,但同時也要肯定荊軻的精神,荊軻是個抗暴的英雄和勇士,他刺秦不為報私仇,也不為回報太子丹個人,而是為了所有深受戰爭災難的人民。荊軻雖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難以挽狂瀾於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國的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但他不畏強暴,不怕犧牲,在國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艱險的精神和氣概還是值得稱道的。
⑦ 你是如何看待荊軻刺秦王這個歷史事件的,請以此為話題,寫一篇800字作文
近代傑出詩人臧克家曾寫道:「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
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歷朝歷代都有許多的愛國志士,對於荊軻
的評價,歷來見仁見智。北宋蘇洵非議荊軻:「始速禍焉」;朱熹
認為:「軻匹夫之勇,其事無足言」……但對荊軻給予肯定的人也
很多,左思的《詠荊軻》稱頌他:「雖無壯士節,與世亦殊倫」;
陶潛說他「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評者大都認為,荊軻雖
不懂以一人之力難以挽狂瀾於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統一是歷史
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是他不畏強暴,不怕犧牲,不避艱險的精神和
氣概還是值得我們大家贊頌與學習的。
在我的眼裡,荊軻是一個愛國志士、勇士與智士。
西諺曰:「叛祖國猶舟人自穴其舟也,可不戒哉。」這句話說
得很有道理。「微太子言,臣願得謁之」一句足以將他的愛國豪情
展現出來。在這國難當頭,他的反應不是退縮與投降,而是拋頭顱
,灑熱血,願以一死以換國之存。1911年編纂的小學課文,向
孩子們這樣講述「愛國」:「國以民立,民以國存。無民則國何由
成?無國則民何所庇?故國民必愛國。舟行大海中,卒遇風濤,則
舉舟之人不問種族,不問職業,其相救也,如左右手。何者?舟為
眾人所託命,生死共之也。國者,載民之舟也,國之利害,即民之
休戚。」荊軻的確做到了這樣,以實際行動向世人展現了他的愛國
壯舉。評價他為愛國志士是毫不吝惜的。
孟子曾說過:「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
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荊軻也是這樣的。他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勇
士。這不僅表現在他毫不畏懼地進入號稱虎狼之國的強秦,更表現
在他與秦王的斗爭上。從他「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一句可以
看出他的勇敢。常言道:「士可殺不可辱」。其怒叱太子,表現出
了他剛烈的性格。「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一句
,頗有些壯舉,但也透著淡淡的感傷。正所謂粉身碎骨全不怕,要
留清白在人間。易水訣別,表現了荊軻視死如歸的豪邁氣概。所以
,他是一名勇士。
有些人認為,荊軻之所以刺不成秦王,是因為他有勇無謀,其
實不然。荊軻刺不成秦王,因素是多方面的。為了此次秦國之行有
信,使秦可親,他向太子丹提出「誠能得樊將軍首,與燕督亢之地
圖獻秦王」的要求,這是他智的表現之一;荊軻知太子不忍,乃遂
私見樊於期,並說服樊將軍自獻其首,此為其智的表現之二;既至
秦,厚遺秦王寵臣蒙嘉,此為其智的表現之三;秦武陽色變振恐,
荊軻顧笑秦武陽,一句「北蠻夷之鄙人,未嘗見天子,故振懾」更
是表現出他的智慧……總之荊軻是一個有勇有謀的俠義之士。
荊軻刺秦王,是反抗強暴的正義行為,他是個名副其實的愛國
志士,勇士與智士!我只想給予荊軻八個字——
「生亦輝煌;死亦輝煌!」
⑧ 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談談你對荊軻刺秦的看法
荊軻刺秦王當時,正值嬴政厲兵秣馬,准備大舉進攻其他國家,統一中原之時。當時,秦國利用破壞燕趙聯盟的機會,吞並了燕國的大片土地。太子丹見事不可為,便傾其家產雇刺客來刺殺秦王嬴政。寄希望於殺死一個秦王來緩解當時的滅國之危。
撇開荊軻刺青成功與否不論,單單一個秦王的死能否改變歷史的方向,這應該是不可能的。也許對於當時,一個野心勃勃的嬴政對於其他諸侯國來說充滿了威脅,換了一個秦王也許能夠對秦國一統天下的局面有所緩解,但就社會發展進程和生產力水平的分析,分久必合是一個不可改變的歷史潮流,而國力強大的秦國最終統一中原的歷史結果也不會改變。死了一個秦王最多令這個進程晚上幾年而已。
所以,從根本上說,荊軻刺秦註定就是一個無可奈何的悲劇而已。。。敗也悲劇,成亦悲劇。荊軻的死是註定的,而燕國的滅亡也是早晚的事。
⑨ 談荊軻刺秦之我見作文800字
作文如下:
在中國,荊軻刺秦王歷來被譽為愛國主義的壯舉,「易水歌」也被評為「壯別」的絕唱。然而,對荊軻此行,我卻不敢言同。
對待人物問題,總有一個主場問題,如果站在人民利益的主場上,我認為,荊軻不過是個逆歷史潮流而行的跳樑小丑,一個有奶便是娘的惡棍流氓,一個被僱傭的亡命之徒。荊軻刺秦王實不足為後人所贊揚。
戰國幾百年,烽火遍地,兵戈不止,中原人口十無一二,真可謂是「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飽受戰亂之苦的人民迫切需要安定。要安定必先統一,百姓渴望統一就像久旱盼甘露那樣,不管是誰,只要能統一天下,給人以安定的生活,使人們安居樂業,就是對人民有利。
而當時,秦王嬴政順應了這個歷史的潮流同時也具備了統一天下的實力,破晉,擄趙王,勢如破竹,所向披靡,眼看統一在望。而在這個時候,荊軻陰謀刺秦王,企圖扭轉大局,使歷史重寫,所以他的死,實在不值得同情與贊頌。
有人說,荊軻刺秦王的精神總還是不錯的吧,其實非也,荊軻本衛國人,他之所以捨身往秦,用他自己的話說是報太子的知遇之恩,但這是怎樣的知遇之恩呢?太子丹為抿私仇泄私恨,到處物色刺客,最後看重荊軻。據歷史記載,為了讓荊軻為他賣命,「太子丹造門下……車騎美女恣荊軻所欲,以順適其意。」
請看,才認識了幾天,就雞鴨魚肉,美女車騎盡他享用,這哪裡是什麼「知遇」,分明就是高價收買!所以,在我看來,他不過是個有奶便是娘的惡棍。
倘若以為荊軻「不怕死」「色不變」「箕踞以罵」就值得贊頌,那麼世上那些「白刀子進,紅刀子出」的流氓,那些用高價雇來殺人的暴徒,那些為了某種目的而實行恐怖襲擊的狂人,都可以登上光榮榜了。
可見,荊軻刺秦王,從來就不是什麼值得歌頌的光明正大的英勇行為。退一步說,即使是為燕國著想,行刺也不值得肯定。如果他有這個實力,可以打敗秦王的話,完全可以正面進攻,那才是真正的英雄。
不過,話說回來,除去歷史的背景。「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還真不失為一個為人贊頌的事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