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羅素論歷史如何體現文學批評

羅素論歷史如何體現文學批評

發布時間:2022-04-27 14:16:02

『壹』 關於哲學家羅素

伯特蘭·亞瑟·威廉·羅素生平

伯特蘭·亞瑟·威廉·羅素(1872年——1970年),20世紀著名的資產階級思想家和社會活動家,一生著作達40餘部,論文或其他文章更多。他在多方面的建樹深刻地影響了西方哲學。

1872年5月18日,羅素出生於英國蒙茅斯郡特雷萊克一個貴族家庭。他的祖父約翰·羅素伯爵兩次出任首相,是爭取1832年英國改革法案通過的領導人。羅素兩歲時他的母親死去,大約一年後他的父親也謝世了。祖父祖母自願承擔了撫養孩子的責任。羅素的祖母具有自由主義政治觀點,常教導羅素要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行為。羅素性格內向,具有勤於思考的習慣,這無疑受其祖母的影響。

羅素11歲時,跟著他的哥哥學習歐氏幾何學,當時他只能接受定義,卻懷疑公理的可靠性。這種懷疑決定了羅素哲學生涯的風格和目標,即以懷疑主義和謹慎的風格,探求「我們能知道多少以及具有何種程度」的確定性和可疑性。

1890年10月,羅素考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從而進入空氣清新、思想活躍的教育園地。然而老師對他影響不大,倒是與同學的交往使他受益頗深。不久,他同學校的著名人物懷特海、莫爾、麥克塔格特、經濟學家凱恩斯等人結識,很快他便成為他們中間最受歡迎的一員。在第三學年時,羅素雖以優異成績通過學位考試,卻發誓再也不念這種只注重技巧而不重視基礎理論證明的數學了,改學哲學。他立志要像黑格爾那樣,建立一套哲學體系,獻身於哲學事業。

羅素大學剛畢業時,深信黑格爾、康德的哲學。1893年他寫了數學哲學論文《論幾何學基礎》,試圖修補康德所謂的時空形式是先天綜合判斷的理論。這使他獲得了劍橋大學研究員的資格。

當時德國的數學理論非常先進,正醞釀著一次根本性的變革。當羅素深入掌握了這些理論之後,他斷然放棄自己推崇已久的唯心主義觀點,轉向實在論,決心尋求一種正確的數學理論。

1900年7月,遇到象徵邏輯創始人皮諾。羅素讀了皮諾的著作,他感到許多問題突然都有了答案。同年10月,他同懷特海合寫《數學原理》,並於1910年、1911年、1912年分三大卷出版。這部書在邏輯發展史上是劃時代的。從此,邏輯脫離哲學而獨立,後來德國的大學就把數理邏輯歸入數學系。凡此都證明了羅素的特殊地位。

羅素發現人們力圖用邏輯學為數學奠定理論基礎的過程中,有一個常常用來說明其他概念的基礎概念「總類」是自相矛盾的,由此他建立了「悖論」學說,又稱「羅素悖論」。為了證實「羅素悖論」,許多數學家和邏輯學家提出各種理論方案,都解釋不通。羅素本人也中斷《數學原理》的寫作,對此作進一步研究。後來他提出「類型論」來解釋這種現象。「類型論」的影響也很大,它促使數學家認識某些詞語和語義研究的重要性,也孕育著羅素本人的另一種哲學思想,即邏輯原子主義的原理。

羅素的邏輯原子主義的基本論點是,世界是由一些簡單的特殊事實構成的,它們只有簡單的性質和相互之間的簡單的關系,因此了解任何事物或主題的實質的途徑是分析,直到無可再分析的「邏輯原子」為止。邏輯原子並不是小粒的物質,而是構成事物的所謂觀念。羅素的這一套理論,對20年代中葉出現的維也納學派以及30年代出現的邏輯語義學有著巨大的影響。

羅素哲學思想中比較重要的,是他的「中立一元論」。大意是構成世界的材料既不是純粹的心,又不是純粹的物,也不是心物的二元對立,而是一種非心非物、對於心物都取中立態度的東西。這種中立的事物有時指事件,有時又指感官和材料,這種「世界材料」是構成心物最原始的東西。這些觀點都體現在他1921年完成的《物的分析》和《心的分析》兩部著作中。

羅素一向熱衷於政治理論的探討,並積極參與各種政治活動。早在1895年,他第一次結婚之後,同妻子一起旅遊了歐洲大陸,他研究了經濟和德國社會的民主,並盛贊《共產黨宣言》和三大卷《資本論》都是極富文採的偉大名著。當時他與社會民主黨領袖、馬克思主義者倍倍爾、李卜克內西都有往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積極從事反戰活動。他參加了禁止徵兵協會,發表了一系列呼籲和平的演講,對拒絕參加罪惡戰爭的人給予真誠幫助。1916年因為撰寫反戰傳單被罰款100英鎊,由於其拒付,法庭就拍賣了他在劍橋大學的圖書作抵押。隨後三一學院也解除了他的教職。1918年,他又給反戰報紙寫社論,因「侮辱同盟國」而被監禁6個月。鑒於其名聲,他被判決在布里克斯頓監獄中的一個小屋中寫作和研究。戰爭結束後,羅素訪問了蘇聯,會見了列寧、托洛茨基和高爾基,他對共產主義者信仰的目標表示同情,但也對蘇聯的政治和社會生活方式表示憂慮。1920年8月,羅素訪問了中國。他一貫同情被壓迫民族。在英布戰爭中,他站在布爾人一邊,為此他在英國貴族中極為孤立

1934年,他的《自由與膽識:1814~1914》問世,在書中他具體系統闡述了自己的政治思想,提出政治、經濟和歷史人物是社會政治史的三個重要方面的觀點。1938年,他又撰寫《權力》一書,主張實現「馴服權力法」,以限制某些政客的權力慾望。

隨著希特勒的上升,羅素反對納粹方式,但他也同時反對導致戰爭的任何步驟。他的態度於1939年有所改變,認為「反對納粹的戰爭是必要的」。1949年,他被選為英國科學院院士,1950年,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金。

50年代以後,羅素成為保衛和平的英雄戰士。1953年,美國試驗了一顆氫彈,這改變了他的政治觀點。他主張與其打一場戰爭,毋寧在獨裁下生活,表現了他對未來戰爭的擔憂。1954年12月,羅素在英國廣播公司發表《人類面臨的危險》的廣播講話,嚴厲譴責比基尼氫彈試驗。1955年初,又起草並發表有各國科學家簽名的著名的羅素—愛因斯坦禁核聲明。1961年為反對美國政府發展核武器,89歲高齡的羅素偕夫人參與了倫敦遊行示威。後來在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期間他極力呼籲美蘇首腦舉行高級會談,避免戰爭。

羅素不是一個共產主義者,直到1953年斯大林死去,他一直沒有放鬆對蘇聯的批評。後來態度有所緩和。但在越南戰爭期間,他提供資金,組織了對美國領導人戰爭罪行的模擬裁判。由薩特和艾特克·多伊徹主持的戰爭法庭於1967年5月在斯德哥爾摩開庭,並對美國軍隊的活動提出詳細公訴。1968年蘇聯入侵捷克,羅素提出強烈抗議。他作為一名國際和平戰士,成為西方許多國家左派學生和群眾的一面旗幟。

羅素的婚姻生活充滿傳奇色彩。

羅素從劍橋大學畢業後,同漂亮的美國姑娘皮爾索爾·史密斯結婚,她比羅素長5歲。這次婚姻從1894年持續到有過幾次愛情經歷,包括與艷麗的奧托萊恩·莫雷爾夫人、康斯坦斯·馬勒森夫人以及有名的演員科利特·奧尼爾私通。1921年他同威尼弗雷德·布萊克結婚,1936年又同海倫·斯彭斯結婚。16年以後,他第四次結婚,妻子是伊迪絲·芬奇。

羅素年輕時枯瘦,一頭黑發。中年時期,他變得更加消瘦,明亮的眼睛,微微的笑容,一頭白發,一幅哲人形象,給人一種冷淡而又善良的感覺。

羅素是一個溫和甚至羞怯的人,作為一個朋友、夥伴和健談者,都令人感到愉快。

羅素很幽默。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從沒寫過文學作品的羅素,竟開始寫起小說來。第一部小說1951年匿名發表,並懸賞猜測作者何人,結果無一人猜中,因為誰也不會相信,這位年近80歲,負有盛名的哲學家還有寫小說的雅興。

1970年2月2日,羅素伯爵以98歲的高齡死於威爾士的家中。他的一生迭宕曲折,以致人們對他的評價毀譽參半。但他確實是極大影響世紀的人。羅素是這樣描述自己漫長、刺激、復雜生活的動力的:「三種簡單而又極度強烈的情感支配著我的一生: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和對人類苦難的深切同情。」他也說過,只有一種情感即對愛情的渴望得到了完全的滿足。當他第四次結婚時,他已80歲高齡了。

1970年2月2日,羅素在老家威爾士逝世。

二、伯特蘭·亞瑟·威廉·羅素的文學歷程:

在《往事追憶》(1956年)一書中,羅素指出:「一種文風除非它是作家個性的直接的、幾乎是無意識的表露,同時這種個性又是值得表現出來,否則不是好的文風。」經過一些探索之後,他選擇了自己的文風,這種文風要求在把結論直接、自然地寫下來之前,首先要通過他的思考得出結論。他斷言:「在我看來,福樓拜和佩特是最好應被忘記的。」體現於明顯值得表達的個性之中的這種寫作方式,使羅素的著作具有文學的價值,而不是哲學思想的一般表述。雖然他的專業著作對未受專門訓練的讀者來說不易於接受,但他那相同的犀利的文風明顯地貫穿於所有著作。當然,喬治·桑塔耶納認為羅素的著作中唯一真正有價值的是那些最抽象的著作。盡管桑塔耶納對羅素著作的文學價值存在異議,但大部分評論家都贊揚羅素的散文簡潔、明暢。

在羅素論文的廣泛視野中,有許多題目按常規足以使他成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他不僅是數理哲學家、研究形而上學和認識論的學者、經濟評論家和現代科學的解說員,他還是個道德哲學家和教師,歷史、宗教和語言哲學家,對人類持久的愚蠢行為的諷刺評論家——而且所有這些都足以造就他成熟的文學生涯。

羅素許多對道德論點的闡述——有些最早寫於20年代——今天看起來已經過時,然而,很容易理解當它們出現的時候,為什麼激怒了這么多的道德家。他譴責人們存於宗教信仰和性蒙昧狀態中殘忍的天性,聽起來很像鞭撻迷信和愚昧的最新啟迪者,但羅素與具有許多相同激進觀念的英國文學貴族集團處於同一時代。他對慣常於殘忍的基督教討伐,與文學批評家威廉·艾伯森反對基督上帝的殘暴的嚴詞譴責相類似。羅素認為性關系中唯一的先決條件是忠誠和相互吸引,這一主張得到D.H.勞倫斯的贊同。因此,可以把羅素看成反傳統的孤獨的叛逆者:也許最好被看作到處漂泊的小牧人。現代避孕用具已使性自由成為可能,甚至遠遠超過了他所說的范圍,同時仍存在著權力崇拜和宗教復仇的前哨,當羅素是個年輕人時候,有組織的宗教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所有這些都使羅素被視作改變民眾思想的道德家之一。

在他所有著作中,沒有哪一部比1925年出版的《我信仰什麼》這本小冊子在道德問題上引起這么大的沖突,它成了1940年紐約聽證會上認為他不適合在市立學院任教的重要依據。該書第一段就宣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並非單獨的實體;接著將人解釋為一種副現象,這種副現象的生理可以完全由物理學來闡明,這樣,羅素立即就在所有的道德家面前成了眾矢之的。在羅素看來,關於上帝的存在問題是「超於知識可能達到的范圍之外的」。恐怖的宗教裁判已給人類帶來了「極大的損害」。對取代基於恐懼無知的神學,羅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好的生活是由愛來激勵,由知識來指導的。」

羅素傾向於決定論,至少他相信所有的行為都有其動機。他又認為人類在一定范圍內有自由意志,如除了他們願意乾的事情之外,他們還可能做些別的。但他否認動機對意志的作用無益於影響其他人的行為的嘗試,因而決定論的主張必定是對的。所以按常規看,羅素對自由意志的定義太無力,我們無法給予褒貶。他自己也承認:這種褒貶可能成為其他行為的原因,但沒有真正的道德意義。

羅素對人如何行動這一問題的回答可概括為:經過適當的考慮後,聽從良心的指令。一個特定行為可能最終從客觀上來說並不正確,這個事實無法避免:道德受明達的良心支配。這兩點——關於自由意志和良心——在《倫理學基本原理》(1910年)和《倫理學和政治學中的人類社會》(1954年)中得到了闡述。

羅素對教育哲學有著濃厚的興趣。他不僅開辦學校,而且經常寫一些關於如何教育孩子的著作。他的思想接近於盧梭的學說,反對教會和國家的義務是「澆鑄」年輕人的思想。相反,正如他在《教育》(1916年)中所說,對教育最至關重要的是老師對學生的尊重。老師應該「主要從孩子身上感覺到一些神聖、模糊、無限的東西,一些個別的特別寶貴的東西,逐步發展中的生活准則,還有這個世界無聲無息的競爭狀態的具體片斷」。學校教育的危險是培養把歷史攪混的愛國主義感情和向年輕人灌輸宗教信仰。同樣有害的是,在年輕人中反復灌輸淺薄的「好的禮貌」觀念,這種「好的禮貌」觀念對自身的正確性確信無疑,並且認為合適的禮貌比才智或者藝術創造、或者生命力、或者世界其他任何進步的源泉更值得去期望和「追求」。

在《教育的宗旨》(1926年)一書中,羅素闡明了他關於好學校和好教師的看法。他區分了可視作理想品質的四個基本特徵:活力、勇氣、敏感和智力。例如,活力能使人們擺脫逐漸過時的舊思想,擴大他們對世界的了解和興趣,由此減少他們對其他人取得成就的不恰當的忌妒。

勇氣的最高類型——不是僅僅建立在抑制的基礎上——要求有兩個方面的精神特徵:自尊和不受個人情感影響的人生觀。自尊必須避開謙恭的不誠懇的自卑,應該建立在對自己的目標有個真正了解的基礎上。最重要的是,勇氣必須面對現實世界,因為「勇氣完善的典型出現在有諸多興趣的人的身上,他感到自我僅是世界的一小部分。這不是通過鄙視自己、而是通過看重許多非他自身的東西而達到的」。

良好教育的第三個特徵是敏感,尤其是那種罕有的但卻是重要的抽象的同情。這種同情有助於減輕那些遠方和看不見的痛苦。羅素說,在個人交往中,友善和慷慨的人,有可能是依靠剝削許多窮人的工業來賺錢的人,他從未目睹過這些窮人的苦難。他寫道:「那就是為什麼大規模的工業主義是如此的殘酷以及為什麼對隸屬民族的壓迫被容忍的基本原因。」

最後,在學校教育中,智力必須得到發展。這種智力的培養不是通過向孩子們灌輸信仰,而是建立在孩子對世界本能的好奇心上。一旦開明、耐性和工業結合,好奇心將造就一個由有教養的公民組成的社會。

羅素的純文學能力——以一種流暢的文風表述的譏諷和諷刺的天才——在《智力垃圾素描:關於組織和個人的蠢行有趣的目錄冊》(1943年)中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喬納森·斯威夫特如果在世,一定會自豪地宣稱這是他的傑作。《智力垃圾素描》對存在於許多宗教信仰、民族主義者的自我吹噓和性行為的概念中的不一致性和非邏輯性進行了詼諧的揭露。它充分體現了羅素思想中的最優秀的特性和這位贏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數學家對文學藝術的鑒賞力。

三、1950年諾貝爾文學獎授獎辭——瑞典文學院常務秘書安德斯·奧斯特林:

1946年,羅素的巨著《西方哲學史》問世時,他本人已經74歲,從他巨著中的各種深沉的功力來看,我們才了解他是經過多麼艱難困苦的努力才有了這一成果。如在談到蘇格拉底之前的哲學家時,他說:「在研究某個哲學家時,正確的態度應是不卑不亢,先為他們的立場設身處地地想想,直至了解他的思想,才盡可能地放棄先前的偏見,採取正確的批判態度。」

在這部書的另一處,他又寫道:「忘記哲學所討論的問題,或在心目中存在著各種先入為主的、固定的哲學答案,都是不好的,教我們如何學會生活在疑問中,但又別讓疑問搞得麻木不仁,這可能是我們當前那些研究哲學的人的最主要的課題。」

半個世紀以來,由於羅素個人思想的高超,使他一直成為全球矚目與爭論的中心,他自己除了固定的寫作與研究以外,也隨時准備迎接任何戰斗,未曾一日懈怠。在人類知識和數理方面,他的研究成果可以與牛頓在力學上的成就相媲美。但並不是由於他在這方面的成就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而是因為他能夠把一般性的哲學思想成功地介紹給人們,他這樣做,是對哲學家始終保持興趣的最成功的範例。

他的一生的著作,主要是為公眾的良知作辯護。作為一個哲學家,他追求的是以洛克和休謨為代表的英國經驗哲學路線,對於那些觀念論的信條,他從來沒有為之動心,而且還是激烈的反對者。對於歐洲大陸的那套哲學思想,他認為應該從英國的立場冷靜地去審視和探討。他就是這樣,在嚴謹的態度中,不忘記發揮自己的敏銳,冷靜和機智,使他的著作充滿這些特性而成為非凡的作家,即使從純文學的觀點看,他的作品也是屬於永存的不朽之作。諸如《西方哲學史》(1946年)、《人類的知識——它的極限和范圍》(1948年)以及《我的心路歷程》(收於1951年出版的《羅素哲學思想》中),無不如此;當然,他的其它很多討論社會問題的著作也同樣是偉大不朽的作品。

羅素的觀點和意見的形成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對此不能簡單加以歸納。他的家族在對待英國政治的立場,一直受到輝格黨傳統的影響。他的祖父約翰·羅素是維多利亞時代的宮廷發言人。所以,在他年少時便受到自由主義的熏陶,後來又遇到社會主義思潮的沖擊,使他成為事事都權衡輕重、擅長獨立思考的社會批評家。他自始至終熱心地告誡我們,新官僚主義的危害,他強調個人的權利,反對集權制度,對工業文明的日益發展而造成的對人類簡朴的生活情趣的威脅,深感憂慮。1920年,他訪蘇歸來後,便對共產主義表示失望和厭惡。相反,在中國的旅行中,他卻深深地為中國的文化所吸引,對道家那種清靜的和儒家那種各任教化的精神,他認為可以作為平衡西方文化中存在的略帶激進和野蠻的作風之用。

羅素的很多著作都招致了不少攻擊,與其他哲學家不同的是,他認為作為一個作家這是很自然的也是很緊迫的事。當然,他的理性主義不可能解決所有棘手的問題,也不可能當作萬靈葯使用,即使是哲學家們願意將「葯方」開出來也無濟於事。不幸的是,世界上存在著而且永遠存在著一種神奇的力,使你脫離理性的分析或駕馭。這樣,對羅素的著作,那怕從一種純粹實用的角度看,也沒有讓他的思想在兩次大戰期間受到很大重視,看來,主要是被完全拋棄了,但是,對他那種滿懷自信、敢於以樂觀堅決的態度力排眾議、說別人不敢說的話的思想家,我們是特別敬佩的,每次讀他的作品,如同聽蕭伯納喜劇中那心直口快的主人公說話時一樣舒服,因為那講話向來是以高昂的語調和伶俐的言辭而令人折服的。

總之,我們可以這樣說:羅素的哲學具體地體現了阿爾弗雷德·諾貝爾先生當初設獎的動機,他們對人生的看法是十分相似的。兩人同樣相信懷疑論和「烏托邦」的理想,並對於當代世界的格局的悲觀看法而共同強調了人類行為的理想化。瑞典學院確認為他把諾貝爾先生的思想得以發揚光大,所以,在本獎設立50周年之際,決定將該獎頒發給羅素,以獎勵他作為我們這個時代的理想主義和人道主義的倡導者和當之無愧的言論自由和思想解放的巨擘。

我的天——就在整整200年前,讓一雅克·盧梭由於在回答「藝術和科學能否有助於人類道德」問題時,說了個「不」字,而獲得了第戎學院的頒獎,雖然這個否定並不是什麼驚天動地的舉動,也沒有什麼重大結果,況且第戎學院也不存在什麼革命性的目的,但今天,我們也以同樣的敬意,將諾貝爾文學獎頒給您,因為您的哲學著作毫無疑問地表現了道德文明,並且是對諾貝爾的精神的極其完美的發揚光大。所以,我們表彰您這位人道主義和思想解放的翹楚人物,同時,對於您親臨諾貝爾基金會 50周年慶祝大會,使我們深感榮幸。現在,請您上來從國王陛下手中接受1950年的諾貝爾文學獎。

四、伯特蘭·亞瑟·威廉·羅素被審判的個人觀點:

1940年,世界著名哲學家、數學家伯特蘭·羅素收到了紐約市立大學邀請他到該校哲學系講學一年的聘書,但未等他到任,就被剝奪了這一機會。他被指控是「不道德性關系的倡導者」,被迫忍受誹謗性的、侮辱人格的法院審判。

現在看來羅素的罪行實在是荒唐可笑的。1925年——1929年,羅素以普通讀者為對象,寫了4本有關家庭婚姻問題的著作,即《我的信仰》、《教育與幸福生活》、《婚姻與道德》、《教育與現代世界》。在書中,羅素措辭巧妙而客觀地評論了現代婚姻生活中的一系列問題,並最終建議:「試婚」或許會降低時下不斷增長的離婚率。

羅素的婚姻家庭觀念招致了社會保守勢力的一致反對,紐約大主教、布魯克林天主教會、狂熱的宗教組織、許多愛國團體、民主黨地方領袖及各大報紙,都成了傳統道德的衛道士,羅素成了它們聯合攻擊的對象。

漫罵、侮辱、人身攻擊鋪天蓋地向這位世界知名的學者壓來。「道德敗壞者」、「異教教授」、「墮落的、十惡不赦的、背信棄義的、性雜交倡導者」、「邪惡的根源」、「性解放的毒瘤」等等,一時成了羅素的諢號。最後,羅素的觀點又毫不例外地被說成是「親共產黨」的。

布魯克林的一個婦女,因害怕她未成年的女兒成為羅素的學生,指控他不僅道德敗壞,而且信奉異教,要求取消他到紐約市立大學任教的資格。這位夫人的律師用惡毒的言詞誹謗羅素,並向法庭提出起訴。由於起訴性質不明確,羅素才擺脫一次侮辱性的法庭訴訟。但受理此案的法官公然違背公正原則,決定進行重審。由於受律師的唆使,法官明顯地偏袒原告和社會輿論。法院的行為表明,美國法院在很大程度上受政治的操縱。(由於該法官的行為過分露骨,法律界曾對其進行了批評。1971年發表的「伯特蘭·羅素一案始末」一文,詳細分析了這一事件。)

重新舉行的審理純屬擺擺形式,法官不許羅素為自己辯護,出示無人證實的事實,拒絕討論羅素書中的「色情」描寫,攻擊被告人的人格,並且把道德准則作為審判的依據。這位法官根據一條適用於中小學的准則,宣布取消羅素到紐約大學任教的資格,並且阻止羅素的律師舉行聽證會和提出上訴,蠻橫地宣布羅素沒有資格享受這種權利。

保守勢力的惡毒攻擊誹謗,終未能擊垮羅素。紐約市立大學雖未去成,但哈佛大學給他發了聘書。1950年,瑞士學術委員會投票決定,將該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授與羅素。

五、評論界對伯特蘭·亞瑟·威廉·羅素獲諾貝爾獎的反應:

1950年11月10日,當羅素得悉自己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這一消息時,他正在普林斯頓大學准備作題為「心和物」的演講,在座的聽眾中有許多知名學者,包括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他的演講贏得了經久不息的掌聲。當時羅素評論說:「我很高興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這是我已經獲得兩次最高榮譽之一,另一次是大不列顛帝國榮譽勛章。」

在某種意義上,羅素不得不和威廉·福克納分享人們的注意。由於1949年授獎延期,福克納獲1949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的通知和羅素同時發出。而且1950年是一個特殊的年份,是諾貝爾文學獎設立五十周年紀念年,瑞典文學院選擇了一個從未發表過一首詩或一部文學作品的作家,通過把諾貝爾的信念等同於羅素的理性主義和自由主義,來表示對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紀念。

這位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卻是作為一個數學家而聞名於世的,盡管這有點明顯的奇特,但瑞典文學院對羅素和福克納的選擇卻獲得了好評。《紐約時報》(1950年11月11日)的社論稱福克納和羅素是奇特的「諾貝爾夥伴」,但羅素是一個理應獲獎的「思想真正開明的人」,他的《西方哲學史》是「極富魅力的」著作。《時代》雜志的評論認為這是最合適不過的了,並指出:「他有時敏銳地但又很多地論述了道德、政治、中國、婚姻、原子、布爾什維主義和世界政治。」

羅素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或許是輕而易舉的,這不僅是由於他的自由主義,還由於他作為文體家的特殊聲望,他把他的非專門化的著作表述成適合於一般有思想、理解力強的讀者,而不是為脫離實際的教士們寫的。奧爾德斯·赫克斯利贊揚羅素避免了「風格上的抑製作用」——不是以無法理解的僧侶式的文體來表達他晦澀的思想。

羅素獲獎的消息給他帶來很高的聲望,使他能在1950年11月繼續他的巡迴演講。繼普林斯頓之後,他又去了紐約,在哥倫比亞大學演講《科學對社會的影響》,作為一個哲學家他吸引了大批聽眾。朱麗葉·邁德洛克這位精通文學的經紀人被選為向導,帶著羅素環繞紐約城旅行。報道說,「一路上人們里三層外四層地站在街道兩旁,希望奇跡發生,使自己能擠進去,或者至少能聽到他口叼煙斗說話的聲音,或者一睹羅素爵士的風采」。

『貳』 有關羅素《西方哲學史》的看法

牛津西方哲學史》是一部具有權威性和綜合性的單卷本哲學史,充分體現了牛津版思想史著作的特點。該書包括古代哲學、中世紀哲學、從笛卡兒到康德的近代哲學、康德之後的歐洲大陸哲學、從密爾到維特根斯坦的分析哲學以及西方政治哲學。其作者皆為一流的哲學史家,以清晰精練的文筆,深入淺出地勾勒了博大精深的西方哲學的歷程和重要思想。與充斥著「柏拉圖說……」、「康德說……」的常見敘事方式不同,本書著重嚴格而清晰的分析,對厭倦了教科書式的表述方式的讀者來說是相當有益的讀物。無論是對思想史感興趣的普通讀者,還是專業學者,都會從中汲取到知識和靈感。

作者簡介 ······
安東尼·肯尼(Anthony Kenny)爵士系牛津大學常務副校長,曾任貝列爾學院(Balliol College)院長和羅德學院(Rhodes House)院長。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肯尼一直是牛津大學哲學系成員,北且是許多美國大學的客座教授。他是英國科學院前任主席和英國圖書館館長。

我對哲學了解有限。在我讀過的哲學書中,羅素《西方哲學史》是最好的。這套書(共兩本)講道理,不武斷,分析縝密,思路清晰,文筆勁健優雅,既是哲學史,也是羅素分析哲學的示範。這本哲學史注重源頭,前蘇格拉底和古希臘部分的分量很重。羅素說:「嚴格的說來,全部的西方哲學就是古希臘哲學。」

我很感謝這本書給我的啟迪。從1981年到現在,我總是時不時翻一翻這本書。有時候我自以為獨立地有了一點新看法,一翻羅素的書,發現他早就講過了。不佩服不行。

羅素還有一本《西方的智慧》,成書時間比《西方哲學史》晚,內容也是西方哲學的歷史,可以說是《西方哲學史》的簡寫本。但是羅素自己認為那是一本獨立的新書。主要是附了不少圖,很多時候用幾何圖形來闡述問題,以補文字論述的不足;另外就是補上了《西方哲學史》沒有寫進去的幾個二十世紀的哲學家,如羅素的學生維特根斯坦。

如果你數學好,可能會更容易理解羅素。順便說說,《西方的智慧》裡面證明勾股定理的方法是我見過的最簡潔的方法。

羅素的《人類的知識》我沒有讀完。我承認自己理解能力有限,只能讀懂其中的一部分。

羅素對於現代人類面臨的普遍問題,對於極權主義政治,對於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問題,對於馬克思,對於現代科技特別是現代技術的危險性等等,都有清醒的認識。羅素有專著論述這些問題,不過他這些方面的思想也可以在《西方哲學史》裡面讀到一些。

樓上講到的梯利《西方哲學史》我沒有讀過,希望以後能讀到。

現代的歐洲大陸哲學似乎完全被黑格爾派統治了(當然也有例外)。這一派人有一種把簡單事情復雜化的能力,他們每個人都樂於發明一套只有自己能懂的名詞體系,以便使自己和讀者暈頭轉向,從而顯得深奧。我對現代歐洲大陸哲學家總的印象是:其中有些人不好算是哲學家,如羅蘭巴特之類,他們只能算是文化批評家;而另外一些人簡直就是在胡扯,連他們自己也不知道他講的話是什麼意思。

我相信維特根斯坦的那句話:「凡是可以講的就可以講清楚,對於不能講的東西我們應該保持沉默。」

供你參考!

『叄』 羅素在哲學歷史上影響是什麼西方哲學史,在他的著作中佔有什麼地位

一、羅素在哲學、歷史上影響:
1、哲學上羅素最大的貢獻是和G·E·摩爾一起創立了分析哲學,此外他還在認識論、形而上學、倫理學、政治哲學和哲學史方面做出過貢獻。在劍橋大學時羅素信奉唯心主義和新黑格爾主義,但是在1898年在摩爾的影響下羅素放棄了唯心主義,轉而研究實在論,並很快成為「新實在論」的倡導者。羅素此後始終強調現代邏輯學和科學的重要性,批判唯心論。
羅素的分析哲學由此誕生:通過將哲學問題轉化為邏輯符號,哲學家們就能夠更容易地推導出結果,而不會被不夠嚴謹的語言所誤導。羅素認為哲學和其他自然科學的不同只是在於其研究的方向(哲學研究更廣泛的內容),但他們的研究方法應該是相同的。哲學和數學一樣,通過應用邏輯學的方法就可以獲得確定的答案,而哲學家的工作就是發現一種能夠解釋世界本質的一種理想的邏輯語言。
2、羅素對歷史和歷史理論終生嗜之不倦。他寫過幾十篇歷史論文和散布歷史專著,這三部是:《自由和組織》、《1902-1914年協約國政策》和《西方哲學史》。其中,《西方哲學史》是一部膾炙人口的哲學史著作,其全名是《西方哲學史及其與從古代到現代的政治社會情況的聯系》,它在很大程度上力圖從歷史的角度來觀察哲學思想和發展,其引人入勝的原因在於作者的歷史眼光不亞於作者的哲學見解。該書出版後很快成為西方讀書界的暢銷書,確立了羅素作為一位歷史學家在讀者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有許許多多的年輕人,正是被這本書的獨特魅力所吸引而走上了哲學道路。
羅素認為,我們不能忽視歷史知識的價值和意義,其原因在於歷史學能「開闊我們的想像世界,是我們在思想上和情感上成為一個大的宇宙公民,而不僅僅是一個日常生活的公民而已。它以這種方式,不僅有助於知識,而且有助於智慧。」哲學不僅追求知識,而且追求智慧。歷史在這個根本點上與哲學是相通的。
羅素的歷史哲學或他對歷史的解說,既不是思辨的歷史哲學,也不是分析的歷史哲學。一方面,他並不鑿空立論,想要為歷史構造出一套思辨體系來;另一方面,他並不對歷史命題進行邏輯或語言分析,也從不討論歷史認識的性質、可能性和客觀有效性等問題。歷史對於他只是樸素的事實,他經過對這些事實進行反思後,得出自己的理論和理解。像心理分析學家解釋夢一樣,羅素對歷史學所做的工作,就是把錯綜復雜的歷史現象,用人心之中最深邃的慾望作為一把鑰匙來解開。因此,他對歷史的理解,是根據他對人性的理解的一種看法,基本上是常識性的看法。他認為,人類歷史是不斷前進的,由專制而民主、由愚昧而啟蒙、有殘暴而寬容、有迷信而科學,他的這個基調乃是得自反思的信念,而不是從某種思想體系或邏輯分析推導出來的結論。因此,羅素的歷史哲學被悉尼·胡克稱作是「反思的歷史哲學。」
多元的人性論是羅素歷史觀的核心部分。他認為,研究歷史就是研究人性,即人性在不同歷史條件下的具體表現,而歷史作為一門學科,乃是人性動力學或人性發展史。羅素把人類的天性最後分解為三個不可簡約的組成部分:佔有欲(物質財富)權力欲(統治權力)和創造欲(智力活動)。在其多元論的歷史觀中,羅素特別強調權力欲的作用。在《權力:一個新的社會分析》中,他認為,「正統經濟學家假設經濟的利己主義可以當作是社會學的基本動機......這是完全錯誤的」,因為人類不但純是受著物質享受的慾望的驅使的,往往「他們所要追求的是權利,並不是財富」,這時「他們的基本動機不是經濟的」。因此羅素自稱:「我所關心的是要證明,社會科學上的基本概念是權利」,而「權力也想能力一樣,有許多形式」,它們「沒有一樣可視為附屬於其它東西,沒有一種形式是導源於其他形式的」。這就是說。權力欲和佔有欲一樣是根本性的,我們不能用其中的一個來解釋另一個。所以,歷史不能看成只是物質財富運動的一個函數。
在羅素看來,歷史生命的內容是如此之豐富,乃至不可能被納入到任何一個人理論框架內。人生的各種因素,如飲食、男女、貪婪、追逐享樂、權力斗爭、虛榮心、創造欲等,都是本能,都在起作用,所以就都是人的行為的動因,從而也就是歷史的動因。他無異於並且認為也不應該把這些都歸納為一個一元的理論結構。

二、羅素在西方哲學史上的地位:
作為分析哲學的主要創始人,羅素對分析哲學的影響不僅僅表現在他所提出的觀點上,而且表現在他對分析哲學的其它兩位創始人穆爾和維特根斯坦,對邏輯實證主義主要代表人物卡爾納普,對邏輯實用主義的主要代表硼因等人,都產生了直接的影響。

簡介羅素
伯特蘭·羅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是二十世紀英國哲學家、數學家、邏輯學家、歷史學家,無神論或者不可知論者,也是上世紀西方最著名、影響最大的學者和和平主義社會活動家之一,羅素也被認為是與弗雷格、維特根斯坦和懷特海一同創建了分析哲學。他與懷特海合著的《數學原理》對邏輯學、數學、集合論、語言學和分析哲學有著巨大影響。1950年,羅素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以表彰其"多樣且重要的作品,持續不斷的追求人道主義理想和思想自由"。他的代表作品有《幸福之路》、《西方哲學史》、《數學原理》、《物的分析》等。

『肆』 關於羅素的簡介

伯特蘭·阿瑟·威廉·羅素,英國哲學家、數學家、邏輯學家、歷史學家、文學家,分析哲學的主要創始人,世界和平運動的倡導者和組織者。主要作品有《西方哲學史》、《哲學問題》、《心的分析》、《物的分析》等。

1950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並被授予英國嘉行勛章。1967年組織了斯德哥爾摩戰爭罪犯審判法庭,譴責美國在越南的政策。1970年在威爾士的家中去世。

羅素不僅在哲學、邏輯和數學上成就顯著,而且在教育學、社會學、政治學和文學等許多領域都有建樹。他前後期哲學思想變化很大,早期信奉新黑格爾主義,深信絕對、共相的存在,把數學視為柏拉圖理念的證據。後來與摩爾一起叛離了絕對唯心主義,轉向新實在論。

(4)羅素論歷史如何體現文學批評擴展閱讀

羅素是一個自由主義者,但他反對一切反抗行為所懷有的那種天生的激進態度和同志感情,卻使他對社會主義者反抗貧困的斗爭深表同情,因而他的自由主義並不是古典自由主義,而是具有濃厚社會主義傾向的自由主義。

作為一位哲學家,羅素的思想大致經歷了絕對唯心主義、邏輯原子論、新實在論、中立一元論等幾個階段,主要貢獻在數理邏輯方面,由此出發建立了邏輯原子論和新實在論,使他成為現代分析哲學創始人之一。

在《悠閑頌》(1935)中,羅素比凱恩斯先行一步,向那些總是一味贊揚節儉反對消費的傳統經濟學家挑戰。他寫道:「只要一個人把他的收入用於消費,那麼他也就是把麵包送到別人嘴裡。

羅素對教育理論的發展有極為重要的貢獻。他指出:「教育應該培養求真理的願望,而不是相信某種特殊的信條就是真理。」

『伍』 羅素在歷史方面的著作和成就

絕大多數分析哲學家缺乏歷史感,忽視歷史問題和歷史研究,而羅素卻對歷史和歷史理論終生嗜之不倦。他寫過幾十篇歷史論文和散布歷史專著,這三部是:《自由和組織》、《1902-1914年協約國政策》和《西方哲學史》。其中,《西方哲學史》是一部膾炙人口的哲學史著作,其全名是《西方哲學史及其與從古代到現代的政治社會情況的聯系》,它在很大程度上力圖從歷史的角度來觀察哲學思想和發展,其引人入勝的原因在於作者的歷史眼光不亞於作者的哲學見解。該書出版後很快成為西方讀書界的暢銷書,確立了羅素作為一位歷史學家在讀者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有許許多多的年輕人,正是被這本書的獨特魅力所吸引而走上了哲學道路。
羅素認為,我們不能忽視歷史知識的價值和意義,其原因在於歷史學能「開闊我們的想像世界,是我們在思想上和情感上成為一個大的宇宙公民,而不僅僅是一個日常生活的公民而已。它以這種方式,不僅有助於知識,而且有助於智慧。」哲學不僅追求知識,而且追求智慧。歷史在這個根本點上與哲學是相通的。
羅素的歷史哲學或他對歷史的解說,既不是思辨的歷史哲學,也不是分析的歷史哲學。一方面,他並不鑿空立論,想要為歷史構造出一套思辨體系來;另一方面,他並不對歷史命題進行邏輯或語言分析,也從不討論歷史認識的性質、可能性和客觀有效性等問題。歷史對於他只是樸素的事實,他經過對這些事實進行反思後,得出自己的理論和理解。像心理分析學家解釋夢一樣,羅素對歷史學所做的工作,就是把錯綜復雜的歷史現象,用人心之中最深邃的慾望作為一把鑰匙來解開。因此,他對歷史的理解,是根據他對人性的理解的一種看法,基本上是常識性的看法。他認為,人類歷史是不斷前進的,由專制而民主、由愚昧而啟蒙、有殘暴而寬容、有迷信而科學,他的這個基調乃是得自反思的信念,而不是從某種思想體系或邏輯分析推導出來的結論。因此,羅素的歷史哲學被悉尼·胡克稱作是「反思的歷史哲學。」
多元的人性論是羅素歷史觀的核心部分。他認為,研究歷史就是研究人性,即人性在不同歷史條件下的具體表現,而歷史作為一門學科,乃是人性動力學或人性發展史。羅素把人類的天性最後分解為三個不可簡約的組成部分:佔有欲(物質財富)權力欲(統治權力)和創造欲(智力活動)。在其多元論的歷史觀中,羅素特別強調權力欲的作用。在《權力:一個新的社會分析》中,他認為,「正統經濟學家假設經濟的利己主義可以當作是社會學的基本動機......這是完全錯誤的」,因為人類不但純是受著物質享受的慾望的驅使的,往往「他們所要追求的是權利,並不是財富」,這時「他們的基本動機不是經濟的」。因此羅素自稱:「我所關心的是要證明,社會科學上的基本概念是權利」,而「權力也想能力一樣,有許多形式」,它們「沒有一樣可視為附屬於其它東西,沒有一種形式是導源於其他形式的」。這就是說。權力欲和佔有欲一樣是根本性的,我們不能用其中的一個來解釋另一個。所以,歷史不能看成只是物質財富運動的一個函數。
在羅素看來,歷史生命的內容是如此之豐富,乃至不可能被納入到任何一個人理論框架內。人生的各種因素,如飲食、男女、貪婪、追逐享樂、權力斗爭、虛榮心、創造欲等,都是本能,都在起作用,所以就都是人的行為的動因,從而也就是歷史的動因。他無異於並且認為也不應該把這些都歸納為一個一元的理論結構。

『陸』 羅素在哲學歷史上影響是什麼 西方哲學史,在他的著作中佔有什麼地位

羅素最早對數學產生興趣,然後才逐漸轉向哲學方面,因此他在數學方面也有很多重要的建樹。在數理邏輯方面,羅素提出了羅素悖論,對20世紀數學基礎發生過重大影響。羅素在1900年便認識到,數學是邏輯學的一部分,他試圖建立邏輯主義數學體系,把整個數學歸納為邏輯學;1910年,他和他的老師阿弗烈·諾夫·懷海德一起發表了三卷本的《數學原理》,在其中對這一概念做了初步的系統整理。
哲學上羅素最大的貢獻是和喬治·愛德華·摩爾、弗雷格、維根斯坦和懷特海一起創立了分析哲學,此外他還在認識論、形上學、倫理學、政治哲學和哲學史方面做出過貢獻。在劍橋大學時羅素信奉唯心主義和新黑格爾主義,但是在1898年在摩爾的影響下羅素放棄了唯心主義,轉而研究實在主義,並很快成為「新實在主義」的倡導者。羅素此後始終強調現代邏輯學和科學的重要性,批判唯心論。
羅素的分析哲學由此誕生:通過將哲學問題轉化為邏輯符號,哲學家們就能夠更容易地推導出結果,而不會被不夠嚴謹的語言所誤導。羅素認為哲學和其他自然科學的不同只是在於其研究的方向(哲學研究更廣泛的內容),但他們的研究方法應該是相同的。哲學和數學一樣,通過應用邏輯學的方法就可以獲得確定的答案,而哲學家的工作就是發現一種能夠解釋世界本質的一種理想的邏輯語言。但是羅素的努力被哥德爾不完備定理證明是徒勞的。
20世紀初轉向邏輯實證主義,提出邏輯原子論,要求從相當於邏輯上原始命題的原始事實出發,以這種事實作基本元素,由此構造出整個世界。羅素認為這種原始事實是主觀的感覺經驗,而且這些元素之間彼此毫無聯系,因此他的學說是唯心主義和形上學的產物,實際上繼承了馬赫主義的理論。羅素又認為,人所感覺到的是「事實」或「事實」的集合體,它既不能被認為是物理的,也不能被認為是心理的,而是「中立」的。他把這種說法叫做「中立一元論」,這一理論企圖超出唯物、唯心之外,實際上卻仍然是唯心主義。
在倫理學和道德方面,羅素持的是開放態度,認為過多的道德束縛是人類不幸的根源,道德不應限制人類本能的快樂,因此提倡試婚、離婚從簡和節育等,認為未婚男女在雙方都願意的情況下發生性關系並非是不道德的行為,這種觀點使他在美國遭到激烈抗議,最終還導致他失去了紐約城市大學的教授職務。
在教育方面,羅素主張自由教育,認為學生的言行舉止不應受到約束與限制,認為教育的基本目的應該是培養「活力、勇氣、敏感、智慧」四種品質,更多地發展個人主義。在這一思想影響下他和第二任妻子於1927年一起創立一所試驗學校。
伯特蘭•羅素是英國傑出的經驗論者、科學家與唯物論者,也是我行我素的原子論者,他相信簡單成分的語言(句子,或是更恰當地說,命題)可以指稱由簡單成分的實在 (事實) 引起的簡單成分的經驗 (感官作用)。在知識理論與邏輯學上,羅素都是個極簡主義者;他試著化約世界的復雜性以及我們對世界的經驗,使其達到最簡單的「原子」成分。根據羅素創立的學派主張,哲學應該以分析為主,分解成分,並且理解這些成分如何結合起來(相反地,英國的黑格爾主義者總是堅持,每件事都連結著其他事。無法掌握全體就無法理解部分)。因此,我們的語言也必須加以澄清、改善與「觀念化」,必須根據邏輯重新理清文法,以便更精確地反映世界的結構。
之後,羅素的注意力轉向其他較世俗性的事務。他寫了一本暢銷的哲學史,並且針對基督教與一般教會進行一連串具有爭議性的攻擊。羅素公開為日後所謂的「自由戀愛」辯護,卻也直言不諱地主張必須對性行為責任。羅素大力宣傳反對軍國主義,並協助推動反核運動。他在漫長人生將盡之時,寫了一部情感濃郁的優雅自傳,總結他的政治信念、對哲學的愛以及—對愛情的愛。羅素也宣稱—如同第一次世界大戰所顯示的--「世界是恐怖的」;相較之下,形式哲學雖能提供庇護,但終究是虛擲光陰。
著作《哲學問題》
《西方哲學史》,(1950年,因此書獲得諾貝爾獎)
《幸福之路》(1930年)
《我的哲學發展》(1959年)
《婚姻與道德》(1929年)
《教育與美好生活》(1926)
《教育與社會秩序》(1932年)
《權威與個人》
《科學的未來》
《我們對外在世界的認識》
《權力:一種新的社會分析》
《數學原理(Principia Mathematica)》(1910-1913年)
《數學原理(Principles of Mathematics)》(1903年)
《 中國問題》《宗教與科學》《工業文明的前景》《自由之路》《文明之路》《我為什麼不是基督徒》(1927年)《我為什麼不是共產主義者》(1956年)《人類為什麼戰斗《心靈分析》《物之分析》(The Analysis of Matter)《自由與組織》
施影響於 維根斯坦、艾耶爾、卡爾納普、庫爾特·哥德爾、波普爾、威拉德·馮·奧曼·蒯因
1950年,羅素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以表彰其「多樣且重要的作品,持續不斷的追求人道主義理想和思想自由」。
1921年曾於中國講學,對中國學術界有相當影響。

『柒』 伯特蘭·羅素在歷史上的成就,以及他的生平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呢

羅素出身於曼摩茲郡一個貴族家庭。1890年考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後曾兩度在該校任教。1908年當選為皇家學會會員。1950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並被授予英國嘉行勛章。1967年組織了斯德哥爾摩戰爭罪犯審判法庭,譴責美國在越南的政策。1970年在威爾士的家中去世。
羅素不僅在哲學、邏輯和數學上成就顯著,而且在教育學、社會學、政治學和文學等許多領域都有建樹。他前後期哲學思想變化很大,早期信奉新黑格爾主義,深信絕對、共相的存在,把數學視為柏拉圖理念的證據。後來與摩爾一起叛離了絕對唯心主義,轉向新實在論。

『捌』 關於羅素的西方哲學史,有人能指出它過於主觀的部分並給出證據么或者對這本書提出一些有參考價值的看法

.《The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西方哲學史

有本斯賓諾莎的《倫理學》,用歐幾里得的幾何學方式來寫的,上來就是一組公理公式,從中產生各種哲學命題、證明、推論以及解釋。曾經硬著頭皮看完一頁,已經跟斯賓諾莎結了仇。同樣的狀況後來又在《純粹理性批判》重演一遍。

羅素的西哲史,不少人評價個人色彩太重,在客觀和全面性上都不及黑格爾的《哲學史講演錄》,但作者英式隨筆的行文正合我意。康德說,每一個重要的哲學問題都可以找到兩個觀點完全相反,而可能性完全相當的解釋。洛克說,愛真理的一個確實的標志是「抱任何主張時不懷有超出這主張依據的證明所能保證的自信」,因此動輒說教的態度缺乏愛真理的精神,我們應該悲憫相互間的無知,在一切溫和而正派的說服中去除這種無知——這些都是我可以啄木鳥般拚命點頭表示認同的。

當羅素開始侃侃而談,哲學開始卸下令人望而生畏的面孔。從柏拉圖,奧古斯汀,阿奎那到笛卡爾,逐漸牽起一條理性主義的長線。野心勃勃的哲人試圖通過建立某個自圓其說的體系,來完美解釋宇宙的終極奧秘。自從爬出神化世界的混沌,人類就在不停找尋那些答案。歷史翻過一頁頁,一代代哲人前赴後繼。他們理性、雄辯,有強大的邏輯,盡管有時也顯得霸道偏頗……他們在一部哲學史里爭辯直到世界末日,我在每天的車馬勞頓中偶爾停下來消化他們思想的碎片,無非想給自己的生活搗騰一點意義出來。

生活幾乎讓人耗盡全力了。我對哲學史的好奇從一開始就帶著功利色彩,想知道哲學家用來支撐其強大內心的各種邏輯是什麼,興許將來可以找到一種折衷的,作為抵擋生活的武器。閱讀帶來了許多興奮和躁動,也帶來超脫與平靜。像每一個盲目追求閱讀快感的入門讀者,那些以箴言形式凝結在書中的智慧對我充滿了吸引力。但它們有多容易獲得,就有多容易失去;我總在得意忘形地以為自己已經領悟之後,發現它們又被現實以同樣迅疾的速度帶走……牢牢控制著我的,依然是各種惱人的慾望和慣性。

盡管如此,這種粗淺的哲學教育已經讓我相信,連最卑微的生活也紮根於某種深邃博大的存在。在時空循環中每一個個體擁有的單個生命是單薄無力的,渴望無限卻是人類靈魂深處最有力的羈絆。那種渴望偶爾會介入到人們日常的體驗中來(盡管很少有人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它的存在),這多少為我帶來了一點希望,也許還會帶來一些改變。……對普通人來說,哲學的全部價值,大概也不過如此而已。

應該說,非常得感謝他,正是通過看他的哲學史,使我心中對於哲學發展的大的框架清晰了。他的哲學史比起我們國內一些人編的哲學史來說,可以說談的是真正的哲學。我個人認為:哲學是個要求純凈的東西,正如叔本華所說:哲學不是娼婦,而是處女,你想親睞她,還還不一定親睞你。但是我們國內的哲學家裡面,在哲學史中加入了太多的錯誤的詮釋,尤其是意識形態的詮釋,對於一個初學者來說,加入太多的這種非哲學的東西,而且還不斷地強調這些垃圾,必然使哲學本身的智慧、哲學史本身的重大啟示被蒙蔽。

因此,心中十分佩服羅素思維的清晰、條理、嚴謹。羅素不愧為數學家出身,對於哲學的研究也像對待科學一樣認真,這表明在他思維、論證的精細。除此之外呢,他在書體現的對知識的懷疑精神以及對於哲學的公正的態度最令人佩服。對於任何一個哪怕是再偉大的哲學的觀點,他總是把自己放在一個常人的位置,從不忘記用常識去批判他們,對於哲學本身的理解,他永遠站在一個人本主義者的立場,不偏不倚。

但是,另一方面,我也想談一談我所理解的羅素的《西方哲學史》的重大缺陷。這缺陷來自於羅素的哲學本身,即他的分析實證哲學。在他的哲學史里,他幾乎否定了一切的情感派哲學家,第一個是盧梭,他認為是他開啟了思想方面的罪惡的源頭。接著,偉大的康德,叔本華、尼采、海德格爾,相繼被他否定。尤其是對於尼采,他簡直是冷嘲熱諷,更不乏人身攻擊。他親睞的只是理智派、經驗派哲學家,如休謨、馬克思。因此,初學哲學的人不能不提高警惕,時刻不忘帶著批判地閱讀。

這同時也給了一個啟示,可以算是我讀這本哲學史的另一個最重大的收獲。就是說,既然如此偉大的羅素,都不明白情感的哲學,何況世人呢?難怪這個世界是個如此沉悶與壓抑的世界。

當然我們也不應該為此而怪罪於作者,雖然本書有如此重大的缺陷,但這不是作者本身的居心不良,而是由他個人的哲學思想體系決定的,是沒有辦法的。而我前面所說的那幾點優點就足以使他的哲學史成為最偉大的哲學史之一。

最後,我想摘錄他對哲學說的一句經典的話來結束這篇文章:哲學探索的意義不在於對於這個不確定的世界給出最終確定的答案,而是在於使我們生活在不確定性中確定地生活。

『玖』 如何評價哲學家羅素

伯特蘭·阿瑟·威廉·羅素,這位分析哲學的主要創始人,世界和平運動的倡導者和組織者。也是諾比爾獎獲得者,一生的榮譽和贊譽無數,1949年,被授予勛章。1950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1955年,以其為世界和平所做的工作被授予銀梨獎杯。這些獎項和榮譽至高無上,也是他在青年時期和中年時期的早期所完成的著作而贏得的。1970年,在威爾士的家中去世。

閱讀全文

與羅素論歷史如何體現文學批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7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6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3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3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4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