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教好高中的歷史課
如何上好歷史課
時間,對某些人來說,是毒葯,使人衰老的毒葯。而對於教師這個職業來說,時間是仙丹,它能使一個懵懂的新丁成長為一個經驗豐富、成績卓著的教育者。
三年的時間不算很短了,它足以改變一個人一生的道路。我原本並不喜歡當老師,因為我信奉「君子獨善其身」。自己都不能管好,談何教育別人呢。然而,和那些活潑可愛的學生相處了三年,不知不覺想法也變了。我也不討厭這個工作了。甚至喜歡上這個工作了。每當有學生見到我,叫我一聲「老師」時,我覺得自己的勞動特值得。
初中歷史教學自有它的特點,既要有教育性,又要有趣味性。我曾經完全按照教案上的要求授課,上下來,學生聽的很累,我也上的很累。下課後,學生都說,老師,上課多講講課外的知識吧,書上的內容我們看的懂得。我想想也是啊。所以後來,除了必要的內容我強調一下,其餘的我都按照課文內容做適當補充,學生也聽的津津有味。
其實要上好歷史課很不容易,有些老師曾經得意洋洋的對我說,我也教過歷史的。我聽的出來,言外之意,你這個歷史學學士沒什麼了不起,歷史嘛,人人都能教啊!但是教過歷史不等於你懂歷史啊。正如你能作一個很好的語文老師、數學老師,但你永遠作不了一個很好的歷史老師。所謂「術業有專攻」也。我承認,在歷史教學方面,我還太嫩,尚不足以稱大家。不過,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十年過後,我們再看看吧。
現在,歷史學科的地位還不高,中學階段只是要求會考及格。但將來的發展趨勢是,歷史、地理等學科會綜合成一門大學科,譬如西方的社會學。這就急需我們的老師提高自身的知識修養,培養開放的思維,學會從多角度看問題。
歷史中有很多有趣的人或事,也有很多難解的迷。而歷史教學不能只迎合學生的趣味性,教育性也是要的。所以如何把兩者結合,是一個很大的問題。這些問題只有在實踐中去解決。
那麼,在新課改的條件下,老師該如何老師該如何去上好歷史課呢?我認為基本做法如下:
1、更新觀念,提高認識
學校教育要成為「活的教育」,成為真正培養人的教育,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對人的發展起促進作用的教育。所以,面對新課改、面對新教材,更新觀念,提高認識,是當務之急。作為老師,如果還是一味地認為學習歷史就是為了考試,那就違背了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如今,歷史新教材的教學要求已不僅僅停留在考試的層次上,更多地是要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聯系歷史,分析當今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發生的某些事件的前因後果的能力,努力提高學生的素質,而不再是培養只會考試的「書獃子」了。
2、更新備課方式
根據新課程改革的要求,結合歷史新教材的特點,歷史老師在備課時充分利用一些可以利用的素材進行備課,這些素材已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教材、教參和輔導資料了,更多的是利用網路資源,因為網路上的素材非常豐富。同時,教師的備課還可以備一些學生的活動,某些課中,可以調動學生開展學習活動來進行自主學習和探究。其實可以參考一下方法進行備課:(一)課前調查學生在本節課上希望學到什麼知識,他們對本節課的哪些內容特別感興趣。(二)利用互聯網路,查找一些和教學內容有關的,學生感興趣的材料。(三)改變以往手抄式備課為電子備課,這樣不但提高了備課效率,也提高了備課質量。(四)加強集體備課,優化個人備課。同一級組組成一個備課組,備課組全體成員定期或不定期的集中在一起,對將要教的內容進行集體討論,如:教學目標該如何制定,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情況,制定出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本課重點是什麼,如何突破;難點是什麼,如何排除;本課怎樣導入效果較好,一開始就能激起學生對本課的學習興趣;教學內容該怎樣教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課後檢測應怎樣編寫,編寫哪些類型的題;在本課中,該給學生制定怎樣的活動方案,等等。通過集體備課,得出本節課的施教框架,然後教師再根據個人和所教班級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集體備課基礎上的二次備課。這樣,備出來的一節課,既充分實現了教學目標,也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從而體現了新課標要求的「活」字。
3、更新課堂教學的方法
新課程改革和新教材對課堂教學方法極為重視,明確提出要教師轉變角色,教師已不再單純是知識的傳播者了,教師更多的應該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與學生一起討論問題的合作者、探究者。學生的學習也要充分體現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的理念。這些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在「填鴨式」的課堂上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當今的教師應該多學習現代教育理論和現代教育技術,更新課堂教學的方法,努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教學和在課堂教學中假設活動情境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兩種較好的方法。
①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課堂教學教師通過製作多媒體課件,集圖像和聲音於一體,模擬展示當時的歷史情景。這樣讓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然後由感而發,認識歷史、感受歷史和分析歷史,從而記住歷史。這就是現代教育技術在歷史課堂教學中發揮的巨大作用,使課堂變得更加形象生動,通俗易懂,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極大地提高了歷史課堂教學的效率。
②課堂教學過程中,創設活動情境常用的課堂活動形式,如:分組討論、分組辯論、小組搜集資料競賽、課堂表演及其它課堂活動形式。有時,還可以把幾種活動形式結合起來使用,那樣效果更佳。例如:在教授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第一冊、專題一的第二課「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時,就設計了一個活動內容:一場對是採用郡縣制還是分封制的朝議的模擬表演。通過活動,不但讓學生學到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自己動手搜集資料並作出分析、判斷的能力和口頭表達的能力,加強了學生團隊協作精神的培養,激發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改變了學生對歷史課枯燥無味的看法,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的質量。
4、更新教學評價機制
為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在當前形勢下,我們正在更新教學評價機制,客觀、公正、全面地評價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我們更加註重對過程的評價;在評價標准上,不僅僅局限於學生學業成績,更多的注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在評價方法上,既注重量的評價,又注重質的評價。通過全方位、深層次地評價,使得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得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得以激發,從而使得新教材的教學工作得以順利開展。
2. 高中歷史怎麼學好
高中歷史考試特點是史論結合、知識點多而交叉,這也使得高中歷史不光靠背一背就可以了。
1、聽課方法
高中歷史必須把掌握基礎知識放在第一位,必須在掌握史實基礎上思考和回答問題。聽課效率往往決定你對基礎知識掌握效果。教師在歷史課是除了講解知識,也會對知識進行拓展分析、知識之間的聯系分析。高中歷史課所涉及的內容包括: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過程等、歷史的時間概念、地理概念、人物概念等是比較多的。高中階段的筆記除了記錄內容提綱、基本概念、重要觀點等,還可對教師講述的內容選擇記錄,尤其是一些補充性的內容。
2、閱讀歷史資料方法
歷史資料包括歷史教科書、歷史資料、歷史讀物等。閱讀歷史材料是學習歷史的有效方式之一。閱讀高中歷史書以外的課外閱讀書,也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興趣、加深知識印象。比如一些資料中的歷史地圖、歷史圖片、歷史照片、歷史實物或模型、歷史建築等形象化的學習材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感受歷史的情境和氛圍。在閱讀課外書時,不僅要了解和分析歷史材料,而且要能夠與課本上具體的歷史事實聯系起來,對閱讀材料的內容進行辨析、歸納。
3、建立知識系統方法
每一學科都有自己的知識結構、線索,即基本框架。了解基本框架可以使大家對學習的知識有一個整體的清晰的認識。比如按照朝代建立、鞏固、繁榮、衰敗等記錄為主要框架。重要事情按照事件起因(包括背景、條件、原因、目的等)、事件過程(包括時間、地點、人物、口號等)、事件影響(包括性質、作用、意義、經驗教訓等)記錄為具體內容。
3. 如何上好一堂高中歷史課
在課前要先看一遍教材畫出主要事件、時間、人物做好預習工作。在課上認真聽講不要急著做筆記。筆記人人都會做但課不是人人都會講。要明白課上10分鍾在課下需要40分鍾!在課後要先復習一下內容再做作業整理錯題弄清不懂的知識點。不要忙著做很多題弄慬1個題等於多做10個題!就這些啦!祝學習進步,金榜題名!
4. 如何備好一節高中歷史課
學生課堂做答,或者課後詢問時,我發現很多地方已講清楚了,結果他們仍然不會。讓人難以接受的是,優秀學生的試題也答得漏洞百出,為什麼?高中課程夠難還是學生思維發展不足,問題在哪裡,我該關注什麼?帶著這些疑問,我反思自己的課堂,觀察學生的注意力,留心公開課以及集體研討時提出的課題。通過實踐,我認為講好高中歷史課須做到以下幾點:
依據課程標准,把握課堂設置。2001年國家頒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2003年教育部制訂《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准(實驗)》,實行一標多本。即課標確定的情況下,歷史教科書配有人教、人民、嶽麓、大象四種版本,內容大同小異。因此,高中歷史課講授必須依據課程標准,確定課時的重點難點,教法學法。例如:必修①第一單元第1課《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人教版),課程《內容標准》是:「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內容,認識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由此將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定為重點,宗法制與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是難點,王位世襲制、禮樂制度可一筆帶過。教師須在理清線索的同時抓住宗法制、分封制,從性質、特點、內涵、演變、缺陷、影響等多層面剖析,運用講述法、討論法和分析法;學生則精讀課文,將思路放在特定歷史條件下,體會我國早期制度側重血緣關系、注重體制創設、家國一體、鬆散有餘集權不足的特點。如此,課標的三維目標也在其中了。
學生主體參與,教師畫龍點睛。歷史課標提倡課程設計和實施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和參與性」。教師課堂講的再精彩,若學生沒有參與,缺乏交流,就不會產生實際效果,或者導致課堂無效。不過,應適當考慮到,在課時緊張、學期短促和課程內涵豐富、知識含量巨大的情況下,加上初中階段學生歷史認知的普遍匱乏,優質完成課程的要求,達到標准實有難度。學生的主體參與,在其知識儲量許可的范圍內,表現為整體的聽課力,個體對問題的思考度,提出問題的層次性,和解決問題的綜合力。例如:我在講必修③第三單元《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學藝術》時,讓學生集體誦讀單元導言,然後,結合活字印刷技術的主題插圖和學習建議,點播到我國古代科技發明和文學藝術繁榮的原因、特點、影響,以及其歷史地位。科技包括四大發明在內還有算術、天文、歷法與農學,中醫葯學等,具有實用和經驗積累的特點,與西方科技的實證和邏輯推理形成兩個不同的體系。文學以詩詞曲和古典小說主要形式和載體,經歷從貴族化到平民化的演進;藝術表現為文字、書法、繪畫和戲劇,尤其是京劇,進程由草創到自發、自覺,並和古代宗法制社會演變,舉士選才制度變遷密切相關,儒釋道的思想深入骨髓,形成獨具特色的中國古文明,成為世界文明中無與倫比的瑰寶。總而言之,中國文化之根深深扎在小農經濟的土壤內。這個點播對學生學習本單元,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平時講課,我該講解者必講解,該學生誦讀的必誦讀。並告訴學生教材和歷史地圖一定要起到作用。不然的話,落實課程標准就失去依託。杜郎口模式不是唯一,高中段不比照搬。
思路要開闊,板書要工整。歷史課的講解須有大框架,某種程度上可以採取中西對比,橫向聯系和縱向特徵相結合的方法,使學生們明確每個章節所反映的問題在歷史上的地位,便於理解和掌握。但板書要工整,略有了草學生就看不清楚,認不準確,聽不明白,甚至就連課件PPT播放的快慢都影響學生的思維和理解。這一點,集體聽課時最為明顯。所以,一節課後,老師的認真變成了學生的無奈。久而久之,問題累積,好學變成了難學。因此,老師不能以自己對知識的理解和熟悉程度代替學生的已知。例如:必修③第一單元第4課
項目:歷史背景、代表人物、思想特點、
明清之際活躍的儒家思想 時間:明清之際 (十六、十七世紀)
史論:實質、歷史地位。
課標
歷史背景:世界——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拓展,工廠手工業發展
君主立憲政體初步確立
文藝復興、宗教改革
牛頓經典力學
中國——專制君主政體頂峰發展:內閣制、軍機處
小農經濟,資本主義萌芽,閉關鎖國
程朱理學居主導地位、八股取士、文字獄
《本草綱目》《天工開物》《農政全書》
表現:1、李贄——離經叛道:「經」和「道」——程朱理學
原因 地位 主張 意義
2、三大思想家: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
代表作 主張 地位 影響
歷史地位:中國傳統儒學的批判繼承,傳統文化煥發生機。中國思想史進入新一輪浴火重生、趨時更新。實質是封建地主階級正統思想。
用好手中資料,授以解析方法。常規課須按時間安排,把握課程思路,運用教材與歷史地圖提供的資料,將其典型性、導向性和示範性選得恰到好處,就能收取說明、印證、理解和構建時空觀等舉一反三的效應。當然,老師平時有一定的閱讀量,順手撿來為我所用,則未嘗不可。它不可能像公開課(省市級優質課)那樣,數月准備,反復推敲,請名師指導,歷經千錘百煉才最終講授。這里所說的資料包括教材的單元導言、課時導語、歷史縱橫、資料回放、學思之窗、圖片及其注釋、地圖以及課後練習、大事年表等;歷史地圖冊的單元導言、地圖、圖片、知識鏈接、讀圖指南、觀察思考等。特別是2015年全國高考文綜Ⅰ第27題河南、江蘇兩地科舉考試狀元人數表所選資料,非常接近於必修③歷史地圖冊21頁的《中國古代傑出人物分布表》。因此,上述資料無論授課還是檢測都非常重要。例如:必修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一課,在突破難點即董仲舒所代表的新儒家思想主張及其影響時,參考歷史地圖第7頁《董仲舒的主要活動》,將其少時治學《春秋》,孝景時立為博士,孝武時以賢良對策得以重用,兩次出相,晚年辭官著書立說,以《春秋繁露》成一代宗師。再聯系教材第9頁的資料回放、學思之窗與第11頁的學習延伸,經老師分析點評,學生就相對容易理解董仲舒思想的內核:天人感應、獨尊儒術、君權神授和三綱五常。若再與先秦孔孟荀比較則可知道董仲舒對儒學的發展,以及其對道家、法家、陰陽五行家思想的合理汲取,進而形成獨特的思想體系。由此,他的思想對後世影響也在其中了。總之,高中歷史課不易講好。下功夫整合課文,多反思得失成敗,從同行身上汲取經驗,善於總結,就會改善目前的窘境。
5. 如何開展有效的高中歷史教學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展,科技的成果逐漸的走進大家的生活,逐漸的走進教學課堂,教育模式也在逐一改變。我國的教育制度一直不夠完善,大部分的學校和學生對待學習的態度和方法還處於應試教育的階段,尤其體現在高中教學方面,教師上課的內容大多數圍繞著高考的內容,課堂乏味枯燥,模式單一,特別是高中歷史這種事實性的學科上,學生普遍認為歷史只需要背背記記就足以應付考試,上課沒有積極性,甚至會出現里心理上厭煩歷史,但是由於高考的分數,還是硬著頭皮勉強學習歷史的現象,從而導致教師在課堂上效率低下,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我們要積極的主動的探索新的實際的教學模式,響應時代的潮流和順應課改的要求,從而使學生在課堂上就能掌握大部分的知識,享受課堂,愛上課堂,做課堂上的主人。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課堂;策略
現如今,《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准》中明確指出:「通過歷史必修課,培養學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揚名族精神,進一步提高人文素養,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通過新課改的內容,可以看出傳統的教學模式:以老師為中心、單純的講授知識等等單一枯燥的教師方式已然不適合也不能滿足現如今的教學需求和教學效果,所以教師也要結合學科的內容和客觀事實探索出適合學科教學的教學模式。高中歷史,作為一門必修性的學科,有著認識歷史、中華名族精神的特點,教師可以結合其特點,從自身班級的學習情況出發,制定出有效的教學方法。本文將從高中歷史教學實際事實出發,以課堂學習為中心,探索高中歷史教學的方法和策略。
一、 創建情景式引導性的教學課堂
情景式的教學即充分利用形象和實際知識點相結合,盡量創造出經典的教學場景、知識場景和歷史場景,激發出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最終把認知活動和情感活動糅合成一種新穎的教學模式。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上,教師可以有型的具體的物體或者形象來表示出抽象的歷史史實,也可以通過具體的場景觀看和體驗在不知不覺中把涉及到的知識點掌握住,促進學生學習歷史的信心和積極性。同時,教師在講課時也應該摒棄傳統的教學方式,不要一味的採用灌輸性學習,應當採用引導性的方式誘導學生自主思考自主學習。教師採用引導式學習方式時,可以先講授重要的歷史知識,然後提出引導學生思考的問題或者語句,讓學生在自己的想像中還原歷史情景,不僅能不促進學生理解歷史,也能有效的促進學生的想像力和理解力。例如,教師在講解《偉大的抗日戰爭》一課時,教師可以說出這一歷史的背景和大概過程,然後給學生分鍾思考和想像當時的歷史情形,過了幾分鍾後就會發現學生變得積極參加課堂,並且非常認真的聽課,就是因為教師採用引導性的教學,讓學生深感其受,就會對課堂的內容非常感興趣,參與度自然就高,隨之,教師的課堂質量就會升高。
二、參與式的歷史課堂
傳統的歷史課堂是以教師為主,並不在意學生的接受情況和課堂問題,這種方式就會導致學生和教師課堂氣氛不活躍,課堂效果不佳,自然課堂效率底下。而新課標明確指出「以人為本」,意思為在課堂不僅要以學生的需求和參與為主,也要以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和歷史素養為主,為國家教出綜合性的人才。因此,在課堂上教師應該積極的讓學生以自主,合作的方式來探究歷史問題和史實,從而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和協作能力,讓學生在學習到歷史知識的同時,也學習到團結合作的意識。其實,教師可以在備課時,抽出一段時間來專門讓學生討論教師設計好的問題,注意小組配合,課堂發言,教師在旁指導、評價即可。例如,教師在講解《列強入侵與民族危機》一課時,可以先進行講解歷史知識,背景等等,讓學生大概了解歷史過程,接著讓同學討論本節課最重要的問題,可以把全班同學分為六個小組,每個小組八個人,自主討論問題,可藉助書本和課外歷史書,教師在旁邊引導,最後每個組選出一個代表來發表意見,教師和學生一起評論,也可以採用評分制度,激起學生的好勝心和積極性,從而達到活躍的課堂氣氛,促使學生在課堂上留下深刻的映像,鞏固學生歷史知識,促進班級團結。
三、豐富教學手段
在21世紀,科技逐漸走進千家萬戶,方便了大家的生活也豐富了大家的視野。現如今,我國的大部分教室都引進了多媒體的教學,教師也要積極作用多媒體的優勢,去除傳統的教學手段:粉筆、板書的單一的乏味的手段,結合多媒體的優勢讓學生的課堂更加豐富多彩。畢竟,有的歷史事實比較特殊,就算教師採用引導性和合作性的教學,學生畢竟年齡比較小,不能體會到那時的歷史氣息。這時,教師就要學會使用現代科技多媒體來讓學生感受事實感受歷史。再者,有的學校經費有限,並不是所有的教室都有多媒體,教師也可以查找些當時圖片,歷史故事或者人物故事多角度多層次向學生體現出歷史史實,激發出學生的想像力。當然,更好的方法是教師可以把課本的幾節相關的內容做成專題性的課堂,讓學生在課下自主的查找資料,這樣就更加促進學生的創造性和自主性,培養成綜合素質的學生。例如,在講解《新民主主義革命》一課時,沒有大的歷史事件和歷史氛圍,學生是感受不到當時的歷史性的革命的,這時,教師就要從網上提前找好下好有關此類的視頻,能夠更好的促進學生理解革命是怎麼爆發的,為什麼爆發,也可以讓學生切身體會當時人民的需求,給學生留下深刻映像,促進教師課堂進行的順利性和高效性,達到事半功倍的課堂效果。
四、結語
當然,高中歷史教學的方式還有很多:合作性策略、問題式策略等等,教師在作用的過程中要結合自己班級的學習情況和學生接受的意見,再者結合本節課學習的內容,運用一定的正確的教學方式,盡量讓學生在課堂上學習到大部分的歷史知識點,掌握更多的歷史史實。教師也可以自主探究一節課上採用多種方式來進行歷史教學,最好的是把幾種方式糅合在一起,更加新穎獨特的方法來講授歷史知識,讓學生在歷史中學習到做人的方法、民族精神和社會主義精神,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6. 如何上好高一第一節歷史課
1、關鍵是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有了興趣,自然能夠很好的上完課。
2、准備好每節課的課後練習題。課後練習題將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
3、教師自己要有文本解讀能力,課堂上要讓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理解。
4、要重視教學,培養學生用「我手寫我心」.文章不在於技巧,關鍵在於富有真情實感。
5、掌握一些實用的教學法,多向名家學習,學習課堂教學技能和方法,比如老一輩的教育家一些新課程改革後出現的特級教師的教學方法。
6、准備課程的教學大綱。這個教學大綱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的模板,但總體來說主要是寫整個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重點難點、教學方法、成績考核方式等內容。
7、准備課程的教學計劃。就是要寫清楚課程一學期每個時間點的教學內容安排,即每節課需要上什麼內容,什麼時間上,在哪間教室上。
8、准備好每節課上課的教案。教案就是設計一節課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舉例等。
9、准備好每節課上課的課件。把每一節課要上課的內容做成圖文並茂的PPT,將會很大程度的提高上課效果。
7. 高三歷史怎麼學,急啊
猿輔導 唐浩 高三歷史一輪復習 2020暑假班(高清視頻)網路網盤
鏈接: https://pan..com/s/1iAG4KZDQ7fXiWYMUp3bRJw
若資源有問題歡迎追問~
8. 高中怎樣才能學好歷史
1、上課好好聽講。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不管你有多麼不喜歡歷史這門課,多麼不喜歡這個老師,多麼想睡覺,都請認真聽講,不發呆不神遊。
2、現在很多老師上課都有PPT課件,可以把特別重要的課件拷回家,列印進行復習。
3、認真完成歷史作業,這也是非常基本的。一旦有錯題,要及時訂正,不懂要問,在書上把相關內容勾畫出來考前復習。不建議一邊做作業一邊看書,考試你又看不了。不會的忘記的,先跳過去,做完後去歷史書上找,劃出來。
4、有適當的課外練習,不用很多,忙的時候幾道也可以。但要保證每天都要做一定時間的歷史題(不管是不是放假),保持感覺。歷史的錯題要及時解決,不要積累起來。
5、重視歷史課本。老師可能出錯,作業可能出錯,網路可能出錯。但課本絕對是對的(起碼對於考試來說是這樣),一切依據都要去課本上尋找。考前一定要看書。看書要仔細,不要放過任何細節,但又要著眼於宏觀。
6、關於歷史錯題本有沒有必要,我是這樣認為的:不同人適合不同的方法,沒必要千篇一律。有些錯題和年代和人物有關(也就是標准答案可以在書上找到,毫無爭議的)值得記下來反復復習,但一些理解題,存在爭議的就沒必要了。最重要的是有了錯題本一定要去看去復習。
7、學會利用歷史大事年表。時間對於歷史這門課非常重要,雖然大事年表書店裡可能有,但建議自己製作,即摘錄上書本上每一個時間和對應的事件人物,再按順序排列。著有助於理清思路。
9. 怎樣上好高中歷史課
建議你弄一本歷史的參考書,看看學生需要考什麼內容,因為考的比書上難,你平時講不到,他們考就很吃力,重點和答題的方法,思路最好給學生講明白,不要說的不清不楚,弄一些常考的題作為例子,教給學生怎麼分析,這是為了應試。
對於課堂講課,建議你先把一節課大題內容分成幾個板塊,重點的非重點的,重點的要詳細,你的板書一定要清楚,分出一二三,幾點,一個歷史事件的起因背景經過結果意義,附帶一些自己搜集的歷史人物趣事,三兩句的吸引學生興趣。
另外你說的很不清楚,到底是什麼方面不懂,你怎麼講的?學生是對內容深不懂,還是做題不懂?
唉,實話說,做老師,語言表達能力一定要強,同樣的話不要重復,說話有前後關聯詞,不要帶口頭語,講話有條理,聽的人就不會糊塗,如果同一個問題反反復復的說,學生肯定是聽不進去的。
10. 談如何上好高中歷史第一課
從事高中歷史教學三年,每年接觸剛剛跨進高中校門的高一新生時,發現他們對歷史課的印象是「副科」、「聽故事」,沒什麼好重視的。「學習歷史還有用嗎?」「不如把學習歷史的時間用來學習有用的東西如計算機等,甚至休息也好!」「我本不想學的,是老師要我學;」等等受急功近利社會思潮影響的言論,在同學們的頭腦中頗有市場。作為一名高中歷史老師,扭轉剛進入高中大門的高一新生的錯誤觀念,是一項義不容辭的義務和責任。上好新學期的第一節歷史課也就顯得尤為重要,俗話說「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新學期的第一節課不宜講新課,而要上一節導言課,課上不僅要充分「推銷」自己,更要向學生介紹本學科的課程設置、主幹知識、考試方式和學習方法等,讓學生對本學科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因此,能否上好第一節歷史課將是關繫到能否培養學生「歷史」興趣與情結的重要一環。一、端正學生學史的思想認識,突出學史的重要性各種情況表明,要上好歷史課、學好歷史科,必須幫助學生端正思想認識,否則就難以激發起同學們學史的熱情,即使學習也是應付式,難以提高教學質量,更不用說提高青少年的人文素質甚至中華民族的國民素質了。因此,在正式學習歷史前必須幫助學生端正思想認識,要求學生從思想認識和日常行為上重視歷史科的學習。歷史不能像應用科學那樣直接地創造財富,也無法提供解救燃眉之急的錦囊妙計,看似「無用」,但卻有「大用」:學習歷史對於提高人們的人文素質、思想境界、完善人格、陶冶情操、塑造美好的心靈、學習做人等都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學習歷史對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還具有獨特的作用;對於同學們的學習而言,歷史對地理、語文、政治的學習很有幫助。如《史記》就被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對英文的學習也很有用,不了解西方的歷史文化,不利於英語的進一步學習。通過歷史知識的學習和運用,可以培養和提高我們的思維能力,並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去分析和解決在學習中、工作中遇到的難題,藉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進而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和工作辦事能力。「學史使人明智」就是這個道理。學好歷史知識還能幫助人們提高娛樂和審美的水平,幫助我們理解其它學科或者其它方面的知識,提高我們對事物的分析理解能力。我們在觀看外國優秀影片,如《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基度山伯爵》、《列寧在十月革命》等時,如果不學習世界歷史,就無法了解影片中故事背景,無法真正看懂這些片子,也就無從分析、理解了,更談不上欣賞。在中學開設歷史課,是世界各國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各國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方式,是激發民族的自豪感和提高民族和國家的凝聚力的重要手段。不學歷史,一個人的知識結構就不會完整,在中學基礎教育階段不開設歷史課,要提高中華民族的國民整體素質就無從談起。二、讓學生了解歷史教材的結構和編輯特點新課程改革下的歷史教材和以往的教材有很大的不同,老教材採用通史編年體裁,較容易掌握,新教材採用中外合編的專題史體例,分為若干個歷史單元模塊,每個單元集中探究一個比較宏觀的歷史問題,因此它需要學生有一定的通史知識基礎。同時新教材每一課的內容容量大,這就需要我們在課前認真預習,將不懂的問題做上記號或寫下來,這樣課前就有了疑難問題,帶著這些疑點上課,便會有的放矢,提高效率。三、幫助學生了解和掌握歷史學習方面的基本常識導言課學生了解有關歷史學習和研究方面的基本常識、基本原則、馬克思主義有關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原理和基本方法對以後的歷史學習有著十分重要作用。學習歷史知識要注意四要素的理解和掌握。歷史離不開時間、地點、人物、事件這四要素。要學好歷史科,必須讓學生了解這四要素內涵和外延,掌握它們、運用它們。初步了解和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歷史書裡面的內容隱含著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原理,同時教材也是按照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原理來編寫的。因此,學習歷史前對基本的哲學原理進行了解是十分必要的。四、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一個人的學習習慣對他的學習和成長所起的作用,越來越為教育專家和教育工作者所重視,並把它作為提高教學質量的常規措施來認識。這些習慣主要有:勤做讀書筆記的習慣、每天安排學習計劃的習慣、在作業和試卷上的有關位置工整書寫班級、姓名和學號的習慣、在教材或其它閱讀材料上做記號或批註的習慣、帶著問題看書的習慣等。在中學基礎教育階段,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無疑成為提高教與學質量的重要手段。導言課對學生在整個學年以至整個高中階段的歷史學習都有十分重要的影響,通過歷史導言課的講述,使學生對本科的知識概況、知識結構、學習方法、學習習慣、高中歷史教材的特點以及注意事項有初步的了解和掌握,提高學生學史的興趣。對本學期教師的教學計劃、其它安排有所了解,對歷史學科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原理有初步的了解。因此,精心設計好和上好導言課就成為每位教師新學期開學初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對整個學期或學年的教學工作都影響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