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有關橋的歷史
在中國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世界上著名的黃河、長江、珠江等大河。自涓涓細流到浩浩巨浸,蜿蜒曲折,奔流入海。全國河道密如蛛網,上面布滿著大大小小、形形式式的橋梁。我國古代橋梁,和其他事物一樣,有一個發生發展的過程。
陝西西安發掘出的公元五六千年前新石器時代村落遺址半坡村,在村居四周,有寬深各約五六米的圍塹,要越過圍塹出入村落,必然已有即使是很簡陋的木橋。
中國古代的信史或詩歌中有很多關於「梁」的記載。這些梁,可能是架木而成,或是堤梁一類有少數架空的部位。比較早的大橋的記載是殷代首都殷(今河南安陽)附近跨漳水的「巨橋」(據《通典》在今河北曲周東北)。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伐紂,攻克朝歌(今河南淇縣),命南公括「發巨橋之粟」(《史記·周本紀》,又見《呂氏春秋·慎大覽》、《淮南子·主術訓》)以救濟貧民。《水經注》漳水條記:「逕巨橋邸閣西舊有大梁橫水,故有『巨橋』之稱。」橋的建設應早於這一年代。
在這之前,大約在公元前1134年,周伯姬昌(就是後來的周文王)「親迎於渭,造舟為梁」(《詩經·大雅·大明》)。這是說當時用船造過臨時性的浮橋。
據《華陽國志》,秦代李冰任蜀守時(公元前256年到251年),在四川益州(今成都)造了七座橋,其中一座名「笮橋」,據唐代宰相李吉甫(758—814)在《元和志》中解釋道:西南地區凡稱「笮」的地名便表示有藤索橋或竹索橋。鐵索橋傳說起自西漢初期(公元前200年左右),據陝西褒城(今撤銷並入勉縣和漢中市)樊江橋明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在橋頭所樹碑上的記載,是西漢大將樊噲(?—前189)在西漢元年(公元前206年)在褒城馬道驛的寒溪上建起了這座鐵索橋。
據史書記載,我國早在東漢末年已有磚石拱橋,魏王都鄴(今河北臨漳西南)有石竇橋,晉代洛陽有石拱橋。
從以上簡單介紹,可知中國在古代已經具備了各種橋式。橋梁的基本型式不外乎梁、拱、索、浮。而中國古代的橋梁建設者們,充分科學地利用當年僅有的竹、藤、木、石和人工冶煉的鑄鐵或鍛鐵等,發揮材料的特長,根據豐富的成敗經驗,因時、因地制宜地衍變出豐富多彩,美不勝收的橋梁。中國古橋的某些結構形式,已為近代橋梁所借鑒,並繼續不斷地在推陳出新,有力地影響著國內外橋梁建設。
❷ 中國橋梁有多久的歷史
1000年了吧
❸ 橋的發展史
我國的橋梁,大致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以西周、春秋為主,包括此前的歷史時代,這是古代橋梁的創始時期。此時的橋梁除原始的獨木橋和汀步橋外,主要有梁橋和浮橋兩種形式。
當時由於生產力水平落後,多數只能建在地勢平坦,河身不寬、水流平緩的地段,橋梁也只能是寫木樑式小橋,技術問題較易解決。而在水面較寬、水流較急的河道上,則多採用浮橋。
第二階段以秦、漢為主,包括戰國和三國,是古代橋梁的創建發展時期。秦漢是我國建築史上一個璀璨奪目的發展階段,這時不僅發明了人造建築材料的磚,而且還創造了以磚石結構體系為主題的拱券結構,從而為後來拱橋的出現創造了先決條件。
戰國時鐵器的出現,也促進了建築方面對石料的多方面利用,從而使橋梁在原木構梁橋的基礎上,增添了石柱、石樑、石橋面等新構件。不僅如此,它的重大意義,還在於由此而使石拱橋應運而生。
石拱橋的創建,在中國古代建橋史上無論是實用方面,還是經濟、美觀方面都起到了劃時代的作用。石樑石拱橋的大發展,不僅減少了維修費用、延長了橋的使用時間,還提高了結構理論和施工技術的科學水平。
因此,秦漢建築石料的使用和拱券技術的出現,實際上是橋梁建築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故從一些文獻和考古資料來看,約莫在東漢時,梁橋、浮橋、索橋和拱橋這四大基本橋型已全部形成。
第三階段是以唐宋為主,兩晉、南北朝和隋、五代為輔的時期,這是古代橋梁發展的鼎盛時期。隋唐國力較之秦漢更為強盛,唐宋兩代又取得了較長時間的安定統一,工商業、運輸交通業以及科學技術水平等十分發達,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
東晉以後,由於大量漢人貴族官宦南遷,經濟中心自黃河流域移往長江流域,使東南水網地區的經濟得到大發展,經濟和技術的大發展,又反過來刺激橋梁的大發展。
因此,這時創造出許多舉世矚目的橋梁,如隋代石匠李春首創的敞肩式石拱橋--趙州橋,北宋廢卒發明的疊梁式木拱橋--虹橋,北宋創建的用筏形基礎、植蠣固墩的泉州萬安橋,南宋的石樑橋與開合式浮橋相結合的廣東潮州的湘子橋等。
這些橋在世界橋梁史上都享有盛譽,尤其是趙州橋,類似的橋在世界別的國家中,晚了七個世紀方才出現。縱觀中國橋梁史,幾乎所有的重大發明和成就,以及能爭世界第一的橋梁,都是此時創建的。
第四階段為元、明、清三朝,這是橋梁發展的飽和期,幾乎沒有什麼大的創造和技術突破。這時的主要成就是對一些古橋進行了修繕和改造,並留下了許多修建橋梁的施工說明文獻,為後人提供了大量文字資料。
此外,也建造完成了一些像明代江西南城的萬年橋、貴州的盤江橋等艱巨工程。同時,在川滇地區興建了不少索橋,索橋建造技術也有所提高。 到清末,即1881年,隨著我國第一條鐵路的通車,迎來了我國橋梁史上的又一次技術大革命。
(3)橋的歷史有多久了擴展閱讀:
歷史發展
橋梁是道路的組成部分。從工程技術的角度來看,橋梁發展可分為古代、近代和現代三個時期。
人類在原始時代,跨越水道和峽谷,是利用自然倒下來的樹木,自然形成的石樑或石拱,溪澗突出的石塊,谷岸生長的藤蘿等。人類有目的地伐木為橋或堆石、架石為橋始於何時,已難以考證。古巴比倫王國在公元前1800年(公元前19世紀)就建造了多跨的木橋。
據史料記載,中國在周代(公元前11世紀~前256年)已建有梁橋和木浮橋,如公元前1134年左右,西周在渭水架有浮橋。,橋長達183米。古羅馬在公元前621年建造了跨越台伯河的木橋,在公元前 481年架起了跨越赫勒斯旁海峽的浮船橋。
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在公元前 4世紀時建起挑出石拱橋(拱腹為台階式)。
古代橋梁在17世紀以前,一般是用木、石材料建造的,並按建橋材料把橋分為石橋和木橋。
石橋的主要形式是石拱橋。據考證,中國在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就出現石拱橋,如出土的東漢畫像磚,刻有拱橋圖形。
趙州橋(又名安濟橋),建於公元605~617年,凈跨徑為37米,首創在主拱圈上加小腹拱的空腹式(敞肩式)拱。中國古代石拱橋拱圈和墩一般都比較薄,比較輕巧,如建於公元816~819年的寶帶橋,全長317米,薄墩扁拱,結構精巧。
羅馬時代,歐洲建造拱橋較多,早在公元前200~公元200年間就在羅馬台伯河建造了8座石拱橋,其中建於公元前62年的法布里西奧石拱橋,橋有2孔,各孔跨徑為24.4米。
公元98年西班牙建造了阿爾橋,高達52米。此外,出現了許多石拱水道橋,如現存於法國的加爾德引水橋,建於公元前1世紀,橋分為3層,最下層為7孔,跨徑為16~24米。羅馬時代拱橋多為半圓拱,跨徑小於25米,墩很寬,約為拱跨的三分之一。
羅馬帝國滅亡後數百年,歐洲橋梁建築進展不大。11世紀以後,尖拱技術由中東和埃及傳到歐洲,歐洲開始出現尖拱橋,如法國在公元1178~1188年建成的阿維尼翁橋,為20孔跨徑達34米尖拱橋。英國在公元1176~1209年建成的泰晤士河橋為19孔跨徑約 7米尖拱橋。
西班牙在13世紀建了不少拱橋,如托萊多的聖瑪丁橋。拱橋除圓拱、割圓拱外,還有橢圓拱和坦拱。公元1542~1632年法國建造的皮埃爾橋為七孔不等跨橢圓拱,最大跨徑約32米。當時橢圓拱曾盛行一時。
1567~1569在佛羅倫薩的聖特里尼塔建了三跨坦拱橋,其矢高同跨度比為1∶7。11~17世紀建造的橋,有的在橋面兩側設商店,如義大利威尼斯的里亞爾托橋。
石樑橋是石橋的又一形式。中國陝西省西安附近的灞橋原為石樑橋,建於漢代,距今已有2000多年。公元11~12世紀南宋泉州地區先後建造了幾十座較大型石樑橋,其中有洛陽橋、安平橋。安平橋(五里橋)原長2500米,362孔,現長2070米,332孔。英國達特穆爾現存的石板橋,有的已有2000多年。
木橋早期木橋多為梁橋,如秦代在渭水上建的渭橋,即為多跨梁式橋。木樑橋跨徑不大,伸臂木橋可以加大跨徑。中國 3世紀在甘肅安西與新疆吐魯番交界處建有伸臂木橋,「長一百五十步」。公元405~418年在甘肅臨夏附近河寬達40丈處建懸臂木橋,橋高達50丈。
八字撐木橋和拱式撐架木橋亦可以加大跨徑。16世紀義大利的巴薩諾橋為八字撐木橋。
木拱橋出現較早,公元104年在匈牙利多瑙河建成的特拉楊木拱橋,共有21孔,每孔跨徑為36米。中國在河南開封修建的虹橋,凈跨約為20米,亦為木拱橋,建於公元1032年。日本在岩國錦川河修建的錦帶橋為五孔木拱橋,建於公元300年左右,是中國僧戴曼公獨立禪師幫助修建的。
中國西南地區有用竹篾纜造的竹索橋。著名的竹索橋是四川灌縣珠浦橋,橋為8孔,最大跨徑約60米,總長330餘米,建於宋代以前。
古代橋梁基礎,在羅馬時代開始採用圍堰法施工,即打木板樁成圍堰,抽水後在其中修築橋梁基礎和橋墩。1209年建成的英國泰晤士河拱橋,其基礎就是用圍堰法修築,但是,那時只能用人工打樁和抽水,基礎較淺。中國11世紀初,著名的洛陽橋在橋址江中先遍拋石塊,其上養殖牡蠣二三年後膠固而成筏形基礎,是一個創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橋梁
❹ 歷史悠久的橋有哪些
1.趙州橋:趙州橋又名「安濟橋」,是我國古代著名的石拱橋,位於河北省趙縣城南的校河上,為隋代開皇大業年間(公元590一608年)李春創建。橋梁全長50.82米,橋面寬約10米,跨徑37。02米,拱圈矢高7.23米,由28條並列的石條組成,弧形平緩,上設四個小拱。新中國建立後按最初橋樣進行了全面的修繕。
2、蘆溝橋:蘆溝橋一稱「盧溝橋」,位於北京至周口店的公路與永定河的交匯處,始建於金代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該橋全長265米,寬約8米,由11孔石拱組成。橋旁建有石欄,其上共有精刻石獅485個。「蘆溝曉月」是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蘆溝橋又以中國抗日戰爭的爆發地而載於史冊。
3.洛陽橋:洛陽橋一稱「萬安橋」,位於福建省泉州市東約10公里的洛陽萬安渡口,為著名的梁式古石橋,始建於北宋皇桔五年(公元1053年),歷時六年零八個月,由北宋名臣蔡襄主持修建。橋原字長約1200米,寬約5米(現長834米、寬7米),有橋墩46座、扶欄500個,欄上精樓石獅28米,有石亭7座:石塔9座(現存石亭1座、石塔3座),其規模宏大。
4.湘子橋:湘子橋又名廣濟橋,坐落在潮州城東,橫跨韓江,全長500多米,因傳有韓愈的侄孫韓湘子手書「洪水止此」的石碣豎於橋畔,故名。湘子橋始建於南宋,歷時57年建成,東西兩段共18墩,橋墩用花崗岩塊鉚榫砌成。東西橋墩之間江水湍急,未能合攏,只能用小舟擺渡。到明代中期增築一墩,縮短了未合攏部分的距離,改用18艘梭船聯成浮橋,貫通東西,便成了「十八梭船擴四洲」。浮橋能開能合,隨潮升降,為我國最早的一座開關式石橋。明代此橋大修過五次,並在橋墩上建起了各具特色的望樓,遂出現了「廣濟橋上甘四樓」的景緻。清雍正時又在浮橋兩端橋墩上置鐵牛兩只,牛背上鐫「鎮橋御水」四字。道光時洪水毀東岸橋墩,墩上鐵牛墜入江中。1958年大橋改建,加固日橋墩,新建十九孔鋼筋混凝土「T」字形梁,中間原浮橋部分增建三孔鋼桁架及兩個高樁承台式橋梁,廣濟橋自此成為通衢大橋。1976年又進行過擴建,原7米寬的橋面全部作車行道,另在橋兩側會拓寬2米作人行道。1980年重鑄鐵牛一隻置於橋上。「湘橋春漲」為潮州八景之一。
另為四大名橋還有:
(1) 安濟橋(河北趙縣) (2) 洛陽橋(福建泉州) (3) 寶帶橋(江蘇蘇州) (4) 灞橋(陝西西安)
❺ 橋的歷史
http://www.lhxx.cn/sijiehe/qiao/zhongwangye.htm
斜拉橋、懸索橋、高架橋
古橋之鄉——紹興
斜拉橋
拱式橋
❻ 橋的歷史是什麼
一、關於橋的知識 1.橋梁分類 梁橋:梁式又稱樑柱式,是在水中橋柱或橋墩,上搭橫梁,連而成橋,有單跨多跨之分。 浮橋:用舟或其他浮物作中間橋腳的橋梁。 吊橋:故事設置在城壕上的橋,現在為懸素橋和斜拉橋的統稱。 拱橋:用拱作為橋身主要承重結構的橋。 立交橋:線路(如公路、鐵路等)交叉時,為保證交通互不幹擾而建造的橋梁。在既有線路之上跨越者又稱跨線橋,在地下穿過者又稱地道橋。 2.我國古代橋梁的藝術風格: 首先,表現在造型上,如曲線的柔和多變; 其次,我國古橋十分重視與環境的協調,由於橋的存在,又增加了環境的美; 第三,我國古代上有橋屋、亭、閣、欄桿以及牌坊等。 二.橋話 1.橋與山水山水本身就是美麗的,橋在這樣的天然圖畫中,真是相得益彰。杜甫詩「市橋官柳細,江路野梅香」,白居易詩「晴虹橋影出,秋雁櫓聲來」等,就描寫了山光水色與橋共同構成的美景。 2.橋與園林園林里山有水必有橋,亭台樓閣,小橋流水,互相映襯,缺一不可。歐陽修的「波光柳色碧溟濛,曲渚斜橋畫舸通」這兩句詩,就是對此的寫照。 3.橋與文藝橋在水上山間,凌空越阻,千姿百態,普度眾生,歷來是文學和藝術中的絕好題材。著名的如蘇州的楓橋,在詩歌中,除張繼的《楓橋夜泊》詩外,還有杜牧的「長洲茂苑草蕭蕭,暮煙秋雨過楓橋」等。繪畫中,張擇端《清明上河圖》里的「虹橋」,結構非常巧妙。戲劇里,光京劇里演出「橋戲」的就不少。最著名的是《長坂坡》,還有《斷橋》、《草橋驚夢》等。神話傳說里「鵲橋」的故事源遠流長,張果老倒騎驢過橋的故事也是婦孺皆知。 4.橋的歷史故事建於1937年的錢塘江大橋是由中國人自己設計建造的第一座現代化大橋,這一點你也許知道;不過你可知道,這座大橋1937年9月26日通車,12月23日就被我方自行炸毀,為的是不讓它為侵華日軍服務! 三.古今中外形形色色的橋 1.中國古代橋梁之最 現存最古老的敞肩拱石橋是河北趙縣趙州橋。隋朝開皇十五年至大業元年(595~605年)建。 現存最早的也是橋洞最多的聯拱石橋是江蘇蘇州寶帶橋。唐元和十一年(816年)始建。 現存最早的十字橋是山西晉祠魚沼飛梁,北宋崇寧元年(1102年)建。 最早的開關活動式大石橋是廣州潮州廣濟橋。明宣德十年(1435年)建。 僅有的五亭橋位於江蘇揚州瘦西湖。 2.立交橋給城市增添了現代化氣息。 北京市興建最早的道路立交橋是位於昌平路上的白浮橋、藍靛廠路上的八里庄橋和車道溝橋三座跨路、跨河立交,均成建於1966年。1974年在城區建成第一座苜蓿葉形互通式立交---復興門橋。 四元橋位於首都機場高速公路、京順路與四環路交叉處,是四層全互通式大型立交橋,共有大小橋梁26座,總長度2.6公里,是全國最大的城市立交橋。玉蜓橋位於南二環路與東浦路交叉處,是三層互通式蜻蜓型立交橋。 3.建造海底隧道耗資巨大,施工期長,因而人們更多地選擇了跨海大橋。 目前,世界上較大的跨海大橋已達三十多座。位於波斯灣上的巴林—沙烏地阿拉伯跨海搭橋全長25公里,是當今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 義大利墨西拿大橋把狀似皮靴的本土與狀似足球的西西里島連為一體。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市博斯普魯斯海峽大橋,跨度雖然只有1560米,但它卻是一座架在歐、亞兩洲上的洲際橋梁。
希望採納
❼ 橋的 發展史
中國是一個5000年文字記載歷史的偉大國家。我國幅員遼闊,地形東南低而西北高,河道縱橫交錯,有著名的長江、黃河和珠江等流域,這里孕育了中華民族,創造了燦爛的華夏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中,中華民族建設了數以千萬計的橋梁,成為華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古代橋梁的輝煌成就舉世矚目,曾在東西方橋梁發展史中,佔有崇高的地位,為世人所公認。 中國古代橋梁不外梁、拱、索、浮等類型。(一)梁橋 我過歷史上最早記載的梁橋為鉅橋,橋建於商代(公元前16~ 前11世紀)。周武王伐紂,克商都朝歌(今河北省曲周縣東北),發鉅橋頭積粟,以賑濟貧民。自周代以迄秦汗,中國多造石柱、木樑橋。 宋代建造為數眾多的石墩、石樑橋。200多年間,僅泉州一地,見於古籍的橋梁就有110座,其中名橋10座。如安平橋(圖1),有362孔,橋長5里(2223m),故又名五里 橋(現橋長2100m),保持了700餘年的橋長記錄。橋始建於宋,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成於紹興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歷時13年。又如泉州萬安橋,俗稱洛陽橋(圖2),共有47孔,建於洛陽江入海口,橋總長約890m,橋寬3.7。橋始建於宋,皇佑五年(公元1053年),完成於宋,嘉裕四年(公元1059年)。兩橋均為國家重點文物單位。
福建漳州江東橋的石樑最為巨大。該橋於宋·嘉熙元年(公元1237年)由木樑橋改為石樑橋,計有15孔,每孔三片石樑。石橋現存5孔,其中最大的石樑長23.7m,寬1.7m,高1.9m,重量達2000kN(200t)。這樣巨大的石樑,在沒有重型起重設備的古時,其采、運、安裝等工作都是十分艱巨的。 不論木樑或石樑,為了加長橋跨,採用了多層並列梁,由下向上逐層外挑的方法,以支承中部的簡支梁。在當時石樑稱為疊澀;木樑稱飛橋或稱握橋,即為伸臂梁橋。木伸臂梁在公元4世紀時已有記載。石橋疊澀,出檐不遠;木橋伸臂達到20m。現存清代重修的甘肅文縣陰平橋為單孔木伸臂橋,橋跨達60餘m,橋上建有橋屋。木樑橋上一般建有橋屋或橋廊,侗族風雨橋就是一種橋屋。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的程陽永濟橋,是一座4孔5墩的木伸臂橋屋,全長644m,建於1916年,5座墩台上均有橋亭,用橋廊把橋亭相互貫通。橋亭起著重力平衡作用,把裝飾與功能有機結合在一起( (二) 拱橋
世界上對拱結構的起源眾說不一。或認為導源於自然界溶洞天然拱;或認為起自崩落的堆石拱;或認為由於砌牆開洞,逐漸由「假拱」演變而成。在中國,從墓葬結構及僅存實物,顯示出拱是由梁與側柱逐漸演變為三、五、七等折邊拱,然後演變為圓拱。跨度亦由小變大,由二三m而到達凈跨37.02m,並保持了千餘年的世界記錄。 中國現存最早,並且保存良好的是隋代趙州安濟橋(圖4),又稱趙州橋。橋為敞間圓弧石拱,拱券並列28道,凈跨37.02m,矢高7.23m,上狹下寬總寬9m。主拱券等厚1.03m,主拱券上有護拱石。在主拱券上兩側,各開兩個凈跨分別為3.8m和2.85m的小拱,以渲泄拱水,減輕自重。橋面呈弧形,欄檻望柱,雕刻著龍獸,神采飛揚。橋史建於隋·開皇十五年(公元595年), 完工於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距今已有1387年。安濟橋製作精良,結構獨創,造型勻稱美麗,雕刻細致生動,列代都予重視和保護,1991年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中國石拱因南北河道性質及陸上運輸工具不同,所以改造不同。北方大多為平橋(或平坡橋),實腹厚墩厚拱。南方水網地區則為駝峰式薄墩薄拱。 北京宛平盧溝橋(圖5)在北京廣安門外30里,跨永定河。橋始建於金·大定二十八年(公元1188年),完工於金·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橋全長212.2m,共11孔,凈跨不等,自11.4m至13.45,橋寬9.3m。墩寬自6.5m至7.9m。拱券接近半圓形。橋墩迎水面有尖端鑲有三角鐵柱的分水尖,背水面為削角方形。橋面上石欄桿共269間,各望柱頭上,雕刻有石獅。金代原物簡單統一,自後歷朝改換,製作精良,石獅形態各異,且有諸多小獅,懷抱背負,足撫口噙,趣味橫生。橋上及華表柱上等的石獅子,已成為鑒賞重點,亦是統一變化的美學原則的具體應用。盧溝橋早已列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南方江浙一帶水網地區,以周行為主。潮汐河流,軟土地基,因此即使是石拱橋亦盡量減輕重量建造為薄墩薄拱。橋孔自單孔多到85孔(江蘇吳江垂虹橋,已塌,尚存殘孔8孔)。 薄拱的拱厚最小僅拱跨的1/66.7,而一般拱厚則為1/20左右。唐·張繼《楓橋夜泊》名詩中的現存楓橋(清代建)也是薄拱。 薄墩之薄,相鄰兩拱券拱石相接,特別是三拱薄墩橋,中孔大、邊孔小,兩岸以踏步上橋。橋成駝峰形,造型美觀。如浙江杭州拱宸橋(圖6)創建於明·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清·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重建。中孔凈跨15.8m,兩邊孔各為11.9m。拱券石厚30cm,為拱跨的1/52.7和1/39.7。中墩厚約1m,合大孔的1/15.8。 現存最長的多孔薄拱薄墩連拱為江蘇蘇州寶帶橋(圖7)。橋始建於唐,歷代多次重修,現存橋共計53孔,全長316.8m,中間有3孔隆起以通船隻,橋寬4.1m。橋頭建有石獅、石亭、石塔。中國古典園林中亦常見石拱橋,既起交通引路作用,更與園林景色有機結合,或是主景,或是襯景。如揚州瘦西湖中的五亭橋(又名蓮花橋,圖8)就是佳作。中國的木拱橋肇始自宋。宋代·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在畫面高峰處有都城汴京(現河南開封)跨汴水的一座木拱橋,名為虹橋(圖9)。為了漕運,水中無橋墩,橋採用了宋·明道年間(公元1032至1033年)有一守卒子發明的「貫木」架橋,即大木穿插疊架為木拱。虹橋橋跨約18.5m,拱矢約4.2m,橋面總寬9.6m,其結構模式圖見圖10a。橋毀於金元之際,幾百年來一直認為已是絕唱。近十多年來調查研究發現,隨著北宋南遷,在
今浙江、福建山區中有數十座古木拱橋,結構與虹橋相類似且有所改進,橋跨增加到35m左右。如浙江雲和梅崇橋,橋建於清·嘉慶七年(公元1802年),其結構透視和改造模式見圖10b。又如浙江泰順縣的泗溪溪東橋(圖11)。橋長41.7m,跨徑25.7m,矢高5.85m,橋寬4.86m。橋上建有美麗的廊屋,為了保護木料,兩側釘有蓑衣式木板。橋始建於明·隆慶四年(公元1570年)。泰順縣的葉樹陽橋竟存世511年。 虹橋等木拱結構為中國所獨創,尚有其他別致的結構形式的竹木拱橋,亦與世界同類橋梁有異
❽ 橋的發展歷史
我國的橋梁,大致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以西周、春秋為主,包括此前的歷史時代,這是古橋的創始時期。此時的橋梁除原始的獨木橋和汀步橋外,主要有梁橋和浮橋兩種形式。當時由於生產力水平落後,多數只能建在地勢平坦,河身不寬、水流平緩的地段,橋梁也只能是寫木樑式小橋,技術問題較易解決。而在水面較寬、水流較急的河道上,則多採用浮橋。
第二階段以秦、漢為主,包括戰國和三國,是古代橋梁的創建發展時期。秦漢是我國建築史上一個璀燦奪目的發展階段,這時不僅發明了人造建築材料的磚,而且還創造了以磚石結構體系為主題的拱券結構,從而為後來拱橋的出現創造了先決條件。戰國時鐵器的出現,也促進了建築方面對石料的多方面利用,從而使橋梁在原木構梁橋的基礎上,增添了石柱、石樑、石橋面等新構件。不僅如此,它的重大意義,還在於由此而使石拱橋應運而生。石拱橋的創建,在中國古代建橋史上無論是實用方面,還是經濟、美觀方面都起到了劃時代的作用。石樑石拱橋的大發展,不僅減少了維修費用、延長了橋的使用時間,還提高了結構理論和施工技術的科學水平。因此,秦漢建築石料的使用和拱券技術的出現,實際上是橋梁建築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故從一些文獻和考古資料來看,約莫在東漢時,梁橋、浮橋、索橋和拱橋這四大基本橋型已全部形成。
❾ 關於橋的歷史故事
糖橋——相傳,三官(今光明)鎮繼芳橋原是頂破竹橋,來往行人,非常危險。有一天,有個換糖者走過,就說:「這橋這么沒人修?要是我有了錢,造頂新的。」一次,換糖者在一戶破落官史人家,換著一對金彌陀,從此發了財。於是,他籌集一等石料,聘來巧匠,拆去竹橋,建造三孔石拱橋,取名繼芳橋。當地人為了紀念他,則直呼「糖橋」。
彈琴橋——在南橋鎮北數百米,原有座小石橋,名彈琴橋。相傳很早以前地有個錢姓官宦,生養三女,小女彈得一手好琴。附近有個青年名韓重,也是彈琴高手。日子一久,兩人知音相愛,可錢老爺不允,小女只得勸韓重進京城修琴藝,求得功名,好讓父親答應他倆婚事。韓灑淚而別。但錢強逼小女嫁於權貴,小女思念韓重,含恨而死。不久,韓重歸來,得知情人已故,就盤坐於小石橋上,彈起傷心之曲,表達懷念。彈罷,抱琴投河而亡。
乾隆皇帝看高橋——奉城高橋鎮有座石拱橋,建於明永樂六年。相傳當地有個鄉紳外出,有人問他出生何處?他說高橋。那人又問高橋有多高?他誇耀說:「初一跌下去,月半咚聲響。」此事傳到乾隆皇帝那裡,引起游興,欲下江南看高橋。船從澱山湖進黃浦江直駛奉賢,途徑得勝港。乾隆問:「此處何地?」侍從答道:「此乃得勝港。」乾隆一聽「得勝」兩字,大悅,即令回朝。乾隆中途回朝可樂煞高橋鄉紳,慶倖免卻一場欺君殺身大禍。
麻將橋——清道光年間,華治涇河上造了座橋,名麻將橋。此處以前沒有橋,行人十分不便。當地有個周姓老人,對民間賭博十分憎恨,邀集10多名有識之士,把賭場統統圍住,捉住賭徒,沒收財注,梵毀財具。把沒收所得的賭款,建造了此橋。今已圯毀。
碎盤橋——解放初,庄行有個小橋村,不知何年代起,被風水先生相中為「三元不敗」的風水寶地。一天,有兩個風水先生帶了羅盤來到小橋村,都想定塊「來龍秀地」。看見村頭歌聲嘹亮,紅旗招展,翻身農民們正在大搞春耕。這兩個風水先生見狀,搖頭嘆息:「風水本無靈,不可再騙人。」說罷,將手中羅盤往橋上狠狠一摔,碎片橫飛。從此,該小橋便呼為「碎盤橋」。
玉蟹橋——今頭橋鄉新亞村,原有頂三堍頭南北向石橋,名石蟹橋。相傳,原橋面西側鑿有石蟹一隻,常有人誤以為真蟹上橋,故名。有一天,被江西覓寶人發現,在一個雪夜裡將石蟹竊走,橋面上只留下蟹形凹狀。人們以為,被竊走的不是普通石蟹,準是只玉蟹。由此,玉蟹橋便出了名。
千乘橋的傳說
傳說厝橋建而毀,毀而建是因兩河伯爭長所致,其間不知有多少人葬身魚腹,多少人繞道懸崖艱難往返,望河興嘆.清朝周大權,樂善好施,為建橋一事寢食不安.一天夜裡,周大權夢見一隻金雞下凡,站立於河面,那伸展的雙翅正好搭在兩岸,朦朧中又見一菩薩站於雞背上,把水引向兩邊.一覺醒來,已見晨曦,周大權思之夢境,頓有所悟,認為這是神仙指點,當即挺身為首募捐再造厝橋,聘請各方能工巧匠,憑夢中記憶,整座橋按公雞形象設計,為圖吉利,人們便將橋稱為千乘橋。
扎殺橋的傳說
一日,盛澤鎮內傳聞太平軍已過平望,全鎮清兵與財主膽戰心驚,奪路潰逃。
到了聚福橋,人多橋窄,擁擠不堪,頓時把橋堵塞了。正在這時,恰有出殯的高喊
:「材來哉!材來哉!」意思是棺材抬過來了,請大家讓道。爭相逃跑的清兵與財
主慌亂中不加辨,聽身後「材來哉」的呼聲不絕,誤以為太平軍材來哉(都來了),過橋去。驚恐萬狀,拚命扎(擠的意思)。
頓時,亂作一團,互相踐踏,或被踏死,或落水淹死,不知其數。從此,聚福橋改名扎殺橋。
❿ 橋梁歷史
可以追溯到人類誕生時,橋梁與人類是共同發展的,橋梁的歷史就是人類存在的歷史,在遠古,原始人在追逐獵物時,經過小河流,原始人就會用樹干搭在兩岸,好過河,這就是橋梁的由來,所以說橋梁的歷史就是人類的發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