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看待歷史的客觀性問題
首先,我們應以務實的眼光來看待歷史,即所謂「務實的實在論」。雖然語言本身是不透明的,是建構出來的,也有其內在主觀性,但是語言還是可以與事件連在一起的,「事實」與「語言」更是相互依存的。如此一來,歷史學家便可以用語言來捕捉自身之外的事物了。其實生活在同一時代的人會構建他們自己的一套詞彙,這就達成了一種語言共識,即語言具有相對穩定性。雖然以前的歷史資料都變成了一種文本,已不具備以前的客觀性與權威性,但是這個問題也要辨證地來看待,正是因為語言的相對穩定性,所以文本所蘊涵的內容還是可以被傳播的,即文本還是有一定可信度的,但是這種可信度已經相對化了。
其次,我們需要合理相對主義的歷史學。雖然後現代主義以相對主義來懷疑一切,解構一切,但是無形中卻將相對主義絕對化,即絕對的相對主義。這種絕對主義顯然也是不可取的。因為如果一切都不可信,人類便無法生存。所以我們需要的歷史觀應是一種合理相對主義的歷史觀,也就是把相對主義本身也相對化、務實化。前文已經講過世界上不存在普世的史觀和史學,所以從多元文化角度來看待歷史的相對化歷史便勢在必行。但是將歷史相對化到什麼程度,即所謂合理相對主義中的「理」的定位問題卻是很難弄清楚的,並不能簡單地將這種「理」等同於理性主義中的理性。我認為這個「理」本身也是相對的,有待於進一步地研究和探索。
最後,我們需要新文化史所倡導的史觀,即微觀史觀。新文化史其實是傳統的現代科學歷史與後現代主義歷史之間的一種妥協,是一門通過深度描述語境(context)來研究象徵符號的歷史。既然我們無法做到絕對客觀,何不如將歷史研究微觀化、細致化。雖然這是一種看似文學化了的歷史,但是新文化史卻是在將古人的日常生活細致地呈現在人們眼前,供其得出自己的結論,比純粹文學還是要客觀很多的。過去史家的任務是解釋歷史,而新文化史家卻是通過呈現自己對歷史的理解來喚起世人自己對歷史的理解。雖然「一千個人便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一千個人終歸定位的還是「哈姆雷特」而不是別人。除了理解,新文化史倡導的另一個任務便是保持懷疑,即認識到歷史本身的局限和不足。若沒有這個懷疑精神,以比爾德為代表的美國進步學派也不會揭穿愛國頌揚式的精英歷史,如此,歷史便走入死胡同,就不可能進步。而絕對客觀的歷史也會將歷史問題蓋棺定論,歷史研究之路也會越走越窄,直至消亡。我認為歷史應該是一門開放並且有活力的學科,沒有定論、百家爭鳴的學風才是歷史的魅力所在。正所謂「所有歷史都是中期報告」。其實我本人從初中到高中,再到本科以及研究生所接受的歷史教育也經歷了一個從客觀的科學史觀到新文化史觀的轉變,恰好也是20世紀國際上史觀轉向的一個縮影。縱然「那高尚的夢想」(歷史的客觀性)如同彼岸花一般遙不可及,但是歷史的魅力還是會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史家向「那高尚的夢想」一步一步地邁進!
『貳』 公正的眼光看待歷史,如何正確評價歷史事件
正確評價歷史事件要做到運用唯物主義歷史觀辯證分析,從古代的角度看古代歷史,要有邏輯思維。
1,運用唯物主義歷史觀辯證分析。沒有哲學思想的評價歷史那等於沒看書一樣,要有唯物主義,不是你說什麼就什麼,要不然變成唯心主義。所以要根據唯物主義歷史觀,客觀全面的分析歷史,不要有偏見和極端思想。
2,從古代的角度看古代歷史。而不是現在的發展眼光看古代歷史,古代殺人和現代殺人的性質和制度不一樣,沒有可比性,不能現代的法律道德價值觀來衡量古代歷史。古代沒有手機,現代有,這樣不可能對比的,看看那些狗血劇,穿越劇,不符合歷史。
3,要有邏輯思維。用歷史來論證事件,用邏輯思維的思考問題,而不是偏見、討厭這個朝代就失去了理智,使勁的抹黑一個歷史朝代,所以你的偏見和極端思想影響你的歷史判斷能力,這樣永遠找不到歷史的真相。
(2)如何看待完全公開歷史擴展閱讀
唯物主義歷史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唯一科學的歷史觀。唯物主義歷史觀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又能動地反作用於社會存在;指出社會歷史是客觀的合乎規律的辯證發展過程,社會基本矛盾是一切社會發展的動力,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初源泉;在階級社會,階級斗爭是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發展的主要力量。
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創立打破了唯心主義在社會歷史領域中一統天下的局面,是歷史觀的偉大變革。
『叄』 如何正確評價歷史
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歷史觀,不管是看影視劇也好,讀一些小說也好,或者是本來就對歷史比較感興趣看了很多歷史相關的書籍。其實一個人要想形成正確的評價歷史是比較難的,因為人都是有主觀能動性的,感情、思想,都是不可控制的,而正確的評價歷史就是需要我們放下自己個人的情感,用一個完全客觀的視角站在歷史長河的高處去看之前的人和事,無關乎對錯或者喜惡。
首先要做的就是多讀書,盡可能讀不同門類的書,自然科學的,哲學的,心理學的,唐詩宋詞,散文,經濟學,法律等等等等。
人如果只讀自己喜歡那一類型的書就容易偏執,如果你真的能靜下心來讀幾本哲學的書,境界絕對會有所提升。所以我們要多方位的去看書,你會發現其實一件事情,自然科學可以解釋,社會科學也可以解釋,經濟學也可以解釋,但是角度是不同的,很多事換個角度和方法來看,都會有原來是這樣的感覺,逐漸的就沒有那麼多的個人情感參雜在其中了。
有時候會突然發現,之前自己覺得厭惡的事情自己也都能理解了,比如之前看到慈禧太後賣國求榮還殺變法人士,覺得面目可憎,實在該死。但是人本來就是自私的動物,人性中為了自己的利益是天性,這件事本來又是沒有錯的。
這並不矛盾,歷史上像這樣的事比比皆是,你可以把自己最討厭的歷史人物拿出來去分析一下,其實很多時候他們的做法放在另一個角度很好理解。
其次要擺正自己位置,就拿我來說,在歷史的長河中什麼都不是,相比之下,那些史書上但凡能提一下名字的人都已經是是非常的了不起了。歷史的長河一直不停的奔流,之前有幾十億年,之後還有更長的時間,送走無數的人和事,我們每個個體也不過就是幾十年光陰,滄海一粟都是高抬我們自己。
再說說我們每天辦的事情,都是在一個既定的框架中的,我們要賺錢,要結婚,要生孩子,要娛樂......這都是早就設定好的,從人類文明的開始就是這樣的,現在多的只不過是一些手段而已,而實現這些的手段越是高端,我們被社會的束縛也就越來越厲害。
擺正了自己這個渺小的不能再渺小的姿態,放下了那些你主觀里的自以為是,什麼改變世界,什麼尋求自由,什麼決不妥協,也就是自己想想。主觀削弱,客觀才能加強,其實所有人都和你一樣,都是這條河流中轉瞬即逝的,你的行為可以用來分析一部分相似的行為,不用再給歷史人物套個光環,或者潑盆臟水,那麼你在讀史書時也是輕松愉悅的。
我們總喜歡搞一些個人崇拜,好像總要找一個偶像出來才能證明自己的類型,其實當有一天你沒有偶像了,你才是成熟了,不論那個時候你多大年紀。
最後,送大家一句我抄來的話:成功只有一個,用自己的方式,度過這一生。
『肆』 如何辯證的看待歷史的發展大神們幫幫忙
先聲明不是我寫的,這篇是李崇武先生寫的文章, 給你看一下,也許能回答你問的問題。 歷史承載著一個民族的精神,這是就歷史教學的功能而言的,歷史教學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從學習歷史知識中獲得啟迪和升華,通過學習歷史,使學生能初步運用唯物史觀和辨證思想對社會歷史進行觀察和思考,逐步形成正確的歷史意識。因此,這就要求教師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育學生要運用辯證唯物史觀去具體地分析每一個問題。 對歷史人物的評價,要用唯物史觀正確評價。在分析世界近代史的內容時,對於如何認識拿破崙這樣一位偉大的歷史人物,顯然是要一分為二地分析。在法國,革命後的新型國家尚未定型,拿破崙給了它一整套行政機構,在摧毀歐洲舊制度並把現代社會秩序的各項原則傳入歐洲時,大大加速了這個過程。可拿破崙雖然繼承了法國革命的某些成果,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他又嚴重地破壞了人民主權原則。他的稱帝可能屬於某種需要,否則純屬歷史的倒退,如對西班牙的侵略等,更不能掩蓋他的政治野心,他在西歐推行「拿破崙法典」,傳播法國革命思想,在客觀上有利於歐洲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農民的解放,但也奴役了當地人民並遭到反抗。 運用基本矛盾的辯證關系分析歷史。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又具有反作用。在分析英國圈地運動時,指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後,資產階級和新貴族掌握政權進行公開合法大規模的圈地運動,圈地運動徹底地摧毀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個體小農經濟,建立起典型的資本主義土地制度。經濟是政治的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體現。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需要大量的原料——羊毛,同時需要大量的自由勞動力,這就促使資本主義國家用政治法律手段大規模地推進「圈地運動」。政治對經濟有反作用,資本主義國家用政治法律手段大規模推進「圈地運動」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從而更好地實現了資產階級的經濟利益。 重視歷史的因果分析。世界上一切事物都處在因果鏈條的聯結之中。歷史的因果關系是復雜的,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互為因果,這是歷史的多樣性、復雜性決定的,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以一因多果關系為例,分析一因多果的基本方法是從不同的角度概括各方面的結果。如甲午中日戰爭的結果:從中國角度看,使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強加緊對華資本輸出,由此引起瓜分中國的狂潮,客觀上促使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為挽救民族危亡,民族資產階級登上政治舞台;從日本角度看,促進日本資本主義迅速發展;從遠東國際關系看,俄、法、德三國干涉還使遼、日、俄矛盾尖銳
採納哦
『伍』 歷史是什麼,我們怎樣看待歷史
1、「怎樣看待和評價馬克思主義?」——這個問題並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首先,「什麼是馬克思主義?」人們的看法並不是完全一致的。馬克思本人從來沒有使用過「馬克思主義」這個詞,來稱呼自己的理論學說。最先使用「馬克思主義」一詞的其實是馬克思的論敵。原是一個帶有貶義的稱呼。1848年2月馬克思、恩格斯為共產主義者同盟起草了該同盟的綱領性文獻——即《共產黨宣言》,嗣後「馬克思主義」宣告誕生,在其後的160餘年間。以「馬克思主義」為招牌的理論學說可謂多矣。在馬克思主義的研究領域,有「青年馬克思」、「晚年馬克思」的說法;也有「馬克思以後的馬克思主義」等各種各樣的提法。換言之,「馬克思主義」作為理論學說,有著不同的理論上的歷史表現形態。另則,馬克思有句話說「以往的哲學家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重要的事要改造世界」,從這個意義上說,馬克思主義,不僅是一種理論學說,而且是一種社會運動。因此,說到「怎樣看待評價馬克思主義」,不應當只是從理論形態方面來評價而且也應當從社會運動形態方面來評價: a.「馬克思主義」產生於原始資本主義向自由資本主義的過渡階段。是生產力生產關系發展到資本主義初級階段的人類思想的產物。 b.同時,它也是自由資本主義深刻的內在社會矛盾的產物,這個矛盾集中表現在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關繫上,就是受壓迫的受剝削的產業無產階級級同資本家階級的深刻尖銳的階級矛盾,因此,馬克思主義也是這一深刻的社會階級矛盾的產物。 c.馬克思主義,作為理論形態,用科學分析的方法深刻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本身難以克服的內在矛盾,預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總趨勢。而且這個總趨勢至今並沒有改變;因此,馬克思主義依然是我們今天觀察、審視、分析當今世界發展狀況的有效的方法論; d.馬克思主義推動了世界工人階級階級意識的覺醒,因而使國際工人運動有了很大的發展,進而造成了世界范圍的革命性的變革,改變了整個世界的政治格局; e.馬克思主義,反映了世界絕大多數人的社會政治要求和對美好社會的嚮往,因而仍是當今世界最具革命性和創造性、最具社會進步意義的理論學說。 2怎樣理解社會歷史發展主觀性和客觀性的統一? 人們總是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即基於社會存在,來從事社會生產活動、政治活動、文化活動以及社會生活;人們在改造世界的這種活動中,是通過主觀意識對客觀世界的不斷深化的認識來進行的,只有在主觀符合客觀的情形下,即只有主觀性和客觀性相統一,才能談得上、也才能推動「社會歷史的發展」,因此,「社會歷史的發展」,實質是「主觀性」和「客觀性」相統一的結果。但在歷史長河中,主觀性與客觀性並不是總是相統一的,因此社會歷史的發展,總是呈現出波浪式地前進的態勢。 3、 怎樣看待當今資本主義世界 當今世界的總的發展趨勢是:全球經濟一體化。就整個世界的經濟、社會而言,其基本屬性是資本主義性質的。因此,所謂「當今資本主義世界」幾乎就是「當今世界」的同義語。 幾次金融危機已經表明:當今世界的主要矛盾,其主要根源依然是馬克思曾經揭示過的資本主義社會內部無法克服的基本矛盾的反應。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這個總趨勢下,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是牽一發而動全身。但當今資本主義世界並沒有走到它的盡頭,還要經過一個相當長的歷史發展時期。
『陸』 如何了解真正的歷史
終於看了最近被談論甚多的《東京審判》,感觸良多。電影本身的視點不錯,編導的歷史觀已經不是過去的年代的水平層次了,雖說加入了不少多餘的情節,但這不是我所關心的。我所關心的,是「東京審判」這一歷史事件的真相到底如何。電影從嚴格的意義上說,並沒有做到全面和客觀;再看維基網路的日文版的同一條目,因為各方意見不能一致而被設定為受保護頁,如同中文條目中的那些敏感事件一樣。在事件發生60年後,仍然不能有一個比較能為大家所接受的定論,正說明了了解歷史的困難性。 「東京審判」的真相到底如何,我不準備在本文中展開,有機會另外寫一篇出來,談談我的看法。編導說了:影片中涉及的歷史人物事件均有根據。我相信這是真的,如同《達芬奇密碼》作者所說的本書中所有關於藝術品、建築、文獻和秘密儀式的描述均准確無誤一樣,這並不等同於電影完全再現了歷史,或者情節是完全真實。 日本有兩支職業棒球隊在比賽時發生斗毆,這兩支球隊正好又都是屬於日本大報社所有,因此第二天這場斗毆都上了頭版,且不論文章怎麼寫,頭版上的照片都是對方隊員在毆打己方隊員的。當然這都是真實的照片,但選取怎樣的照片構成版面,已經表露了報道的傾向性,而對於讀者來說,就是潛移默化的輿論誘導了。 現在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和過去相比已經是天壤之別,特別是互聯網的出現,使得熟練的用戶可以在短時間找到自己需要的資料。對古詩詞不感興趣的,也可以通過古狗和飽讀詩書的文人談論納蘭容若,並使後者大吃一驚;網上掐架,雙方也能引據論典,儼然一副專家模樣。但這並不是一定能認識歷史的保證。 據調查,在30%的美國成人中相信911的劫機犯中有幾個是伊拉克人。事實上到底有幾個?0。在這個自詡為最先進的國家裡,為何有這樣的情況發生?不是因為新聞消息封鎖,更不是因為有組織的欺騙。如果要怪罪布希和他的政府,那麼只能和他們自911後連續不斷的宣傳薩達姆和基地組織的勾結有關,導致這些人潛意識中產生了這種印象。如果說是自己承擔責任,那麼就要說這些人在信息爆炸的情況沒有分辨是非的能力了。 很多中國人到了北美,一面痛斥以前所受的宣傳蒙騙,另一面卻又對這里的宣傳照單全收,深信不疑。不由得使我想到了我那人生經歷豐富的烏克蘭大鬍子同事。他曾對我說過:在一個如此欺騙了你的國家生活過,怎麼還能相信有不欺騙人民的國家呢?他自然是懷疑論者,甚至有這樣的名言:什麼都不要相信,根據多維空間的概念,現在在這里和你對話的也不一定是我。我問:這怎麼理解?他說:只能說,有99%以上的可能是我,但還是有百分之零點幾的可能是我在另一空間,比如法國巴黎街上散步哪。 這自然是開玩笑了。但他提出的另一個建議倒是不錯:有關歷史事件,各方眾說紛紜,如何才能辨別是非?先要打定主意,哪一方都會販賣私貨,所以不要偏信哪一邊。需要做的,是先調查清楚背景,利益沖突和來龍去脈,然後決定:哪一方的可信度有百分之幾,然後帶著這個比例去看他們的資料,綜合在一起,才能得到比較全面可信的真相。
『柒』 如何評價歷史和歷史人物
讀史可以讓人明智,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 忘記歷史,就等於背叛。忘記歷史,就會在發展中迷失方向,引起混亂,就會在發展中出現倒退和冒進的錯誤、以致反復折騰,付出慘重的代價,得到血淋淋的教訓。因此,作為一個民族,必須客觀公正的評價自己的歷史,尤其對歷史人物的是非功過,必須進行客觀公正的的評價,才能統一認識,明確發展方向,我想這一點應該沒有人會反對的。 評價歷史和歷史人物,必須拋棄主觀主義和唯心主義,特別要拋棄意識形態的僵化思維,絕對不要掩飾錯誤,也不要誇大成績;不要塗脂抹粉,也不要抹黑污衊。評價歷史和歷史人物,必須做到客觀公正,切記不可陷入不是高大全,就是假惡丑的慣性思維的泥潭而不能自拔。評價歷史和歷史人物一定要尊重歷史事實,一定要抓大放小,要緊緊抓住主要的、關鍵的、重點的史實進行分析和探討,千萬不能在細枝末節上糾纏不清。評價歷史和歷史人物,一定理性平實,有理有據。這樣得出的結論才能讓人樂於接受,才能激勵或警醒後人! 不管你是誰,不管你是蔣介石,還是毛澤東!你都必須接受歷史的檢驗和評價!毛左對現實很不滿,在網上牢騷滿腹,甚至破口大罵,這個其實很正常。本來嘛,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現實問題確實很多,對現實不滿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你不能完全不顧歷史事實,對毛時代歌功頌德,大肆鼓吹毛時代幸福的生活,重新把毛澤東推上神壇,搞的跟邪教一樣,這樣只會嚴重誤導青少年,影響國家的發展、進步、繁榮與穩定,這就不對了。毛澤東真的是人民的大救星嗎?蔣介石真的是反動透頂的人民公敵嗎?根據現有的資料就知道這是多麼荒謬的結論,是完全不符合歷史的真相的,也是嚴重不符合我們的常識的。毛左們動不動就說誰誰誰,你們沒資格評價毛澤東。只要誰對毛澤東稍有負面的評價,馬上就會有毛左們跳出來,給你扣帽子、打棍子,上綱上線的進行批判。我想問問毛左們,你們毛左又有什麼資格不讓別人評價毛澤東呢?你們有什麼資格肯定、歌頌、崇拜、鼓吹毛澤東呢?那不是搞邪教嗎?毛左們的邏輯就是只許自己評價,不許別人評價,你毛左有什麼資格這么蠻橫和霸氣呢? 實際上,我覺得評價歷史和歷史人物,根本不是什麼資格不資格的問題,也根本不存在什麼資格不資格的問題。歷史是人創造的,歷史也是由人來評價的。我們社會應該開創一個人人都敢於探索歷史真相,人人都可以評價歷史,人人都敢於評價歷史的大好局面。我們絕對不能為尊者諱,絕不能讓歷史真相湮沒無聞,絕不能用虛假的經過包裝的偽歷史來誤導年輕一代,絕不能容許歷史的悲劇重演,絕不能因無知而讓社會陷入動盪和動亂。當然,人都是有局限性的,因此對歷史的評價肯定是五花八門,千奇百怪,甚至會荒謬絕倫。這沒什麼可怕的,必須允許別人評價,不懼怕別人評價,通過大家一起研究,分析、討論、爭辯、驗證,歷史的真相必定會逐步浮出水面,歷史的結論也會慢慢的逼近客觀公正。 現在對蔣介石和毛澤東的評價為什麼爭議不斷,不同的群體會得出截然相反的結論呢?根本原因就在於不滿足幾個基本條件,首先是許多歷史的資料未解密,歷史的真相被人為掩蓋,當然不能得出客觀公正的評價結果。其次就是沒有一個大家都認可的評價標准。不同的人出於各自的目的,根據自己掌握的資料,站在不同的角度上,按自己的標准去進行評價,當然會得出完全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結論。這樣不但不能形成共識,反而造成矛盾對立,搞的水火不容,造成社會的分裂。 1.評價歷史的必要性: 如果一個民族不熟悉歷史,就會在發展中迷失自我,找不到方向,甚至出現混亂和倒退,以致反復折騰,付出慘重的代價,得到血淋淋的教訓。 2.評價歷史的前提條件: 公開全部的歷史資料,盡可能還原歷史真相。 拋棄意識形態的僵化思維,避免先入為主的慣性思維,拋棄非黑即白的二分思維。 3.評價歷史的標准: 是否有利於人類文明、進步與發展; 是否有利於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 是否尊重人的生命、尊嚴和價值。 4.評價歷史的主體: 人民才是評價歷史的主體。 必須全體公民參與,官方與民間互動,專家與草根合作,共同參與評價! 5.評價歷史的作用: 搞清楚我們從哪裡來,到哪裡去,明確發展方向。 減少分歧,統一認識,形成合力,少走彎路。 防止歷史的悲劇重演。
『捌』 如何看待公開場合歪曲黨史,情節嚴重可開除黨籍
如果只是對黨史、軍史進行客觀分析和評價,沒有改變歷史的內容和真相,則不構成違紀。
如果以「真相」、「揭秘」為噱頭,大肆宣揚歷史教科書中的黨史很多都不是「真實的歷史」,屬於故意歪曲事物的本來面目,對事物作不正確的反映,顯然違背了一個共產黨員應該堅守的政治立場,情節嚴重可開除黨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