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如何看待人文精神討論的歷史意義

如何看待人文精神討論的歷史意義

發布時間:2022-04-27 19:15:42

Ⅰ 中國傳統文化中人文精神

論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因內容太多,有刪改 )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然在其久遠博大之中,卻「統之有宗,會之有元」。若由著述載籍而論,經史子集、萬億卷帙,概以「三玄」(《周易》、《老子》、《莊子》)、「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周易》、《詩經》、《尚書》、《禮記》、《春秋》)為其淵藪;如由學術統緒而言,三教九流、百家爭鳴,則以儒、道二家為其歸致。東晉以後,歷南北朝隋唐,由印度傳入的佛教文化逐步融入中國傳統文化,釋氏之典籍〔1〕與統緒因而也就成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儒、釋、道三家,鼎足而立,相輔相成,構成了唐宋以降中國文化的基本格局。所謂「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南宋孝宗皇帝語,轉引自元劉謐著《三教平心論》),明白地道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這種基本結構特徵。
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本特點之一是:觀念上的「和而不同」〔2〕和實踐中的整體會通。具體地說,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無論是儒、釋、道三家,還是文、史、哲三科,天、地、人三學,雖有其各自不同的探究領域、表述方法和理論特徵,然卻又都是互相滲透,互相吸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難分難析。這也就是說,人們既需要分析地研究三家、三科、三學各自的特點,更需要會通地把握三家、三科、三學的共同精神。此外,如果說儒、釋、道三家,文、史、哲三科,天、地、人三學等構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有機整體,那麼對於這個文化整體來講,其中的任何一家、一科、一學都是不可或缺的,否則這一文化整體的特性將發生變異,或者說它已不再是原來那個文化整體了;而對於其中的每一家、每一科、每一學來講,則都是這一文化整體中的一家、一科、一學,且每一家、每一科、每一學又都體現著這一文化整體的整體特性。唯其如是,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不管是研究那一家、那一科、那一學,我認為,首先是要把握住中國傳統文化的整體精神之所在,否則將難入其堂奧,難得其精義。



中國傳統文化如果從整體上來把握的話,那麼人文精神可說是它的最主要和最鮮明的特徵。需要說明的是,這里所說的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與現在所謂的「人文主義」或「人本主義」等概念不完全相同。
從荀子、《中庸》和董仲舒等人的論述中,應當說都蘊涵著這樣一層意思,即在天地人三者中,人處於一種能動的主動的地位。從生養人與萬物來講,當然天地是其根本,然而從治理人與萬物來講,則人是能動的,操有主動權。就這方面說,人在天地萬物之中可說是處於一種核心的地位。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把人的道德情操的自我提升與超越放在首位,注重人的倫理精神和藝術精神的養成等,正是由對人在天地萬物中這種能動、主動的核心地位的確認而確立起來的。
由此,又形成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兩個十分顯著的特點,即:一是高揚君權師教淡化神權,宗教絕對神聖的觀念相對比較淡薄;一是高揚明道正誼節制物慾,人格自我完善的觀念廣泛深入人心。這也就是說,在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中,包含著一種上薄拜神教,下防拜物教的現代理性精神。



中國傳統文化的這種人文精神,根植於遠古的原始文化之中。人們常把「天人合一」視作中國文化的主要特徵之一,而考其起源,則與中國原始文化中的自然(天地)崇拜,以天地為生物之本;以及祖先崇拜,以先祖為監臨人世的上帝(此亦為天,天命之天)等觀念,不能說毫無關系。由此可見,「天人合一」中「天」的含義是合自然之天與天命(先祖上帝)之天而言的。以後,宋明理學講的天理之天,即是自然之天與天命之天的統合體。
人與自然之天「合一」的中心是「順自然」(這里「自然」一詞的含義,不是指「自然界」,而是指自然界的「本然」法則與狀態)。



人與天命之天「合一」的中心是「疾敬德」。這一觀念,大概起源於殷末周初。《尚書•召誥》中有一段告誡周王要牢記夏、殷亡國教訓的文字,很能說明這一點。其文曰:
「王敬作所,不可不敬德。我不可不監於有夏,亦不可不有監於有殷。我不敢知曰有夏服天命,惟有歷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墜厥命。我不敢知曰有殷受天命,惟有歷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墜厥命。……肆惟王其疾敬德,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 這是說,夏、殷之所以滅亡,主要是由於他們「不敬德」,因此,周王如要永保天命的話,就一定要「疾敬德」。所謂「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尚書•蔡仲之命》),是周初人的一種共識,也是以後儒家論述天人合一的一個中心命題。
人事急於神事,民意重於神意的觀念深殖於中國傳統文化之中,並成為歷代聖賢、明君無時不以為誡的教訓。《禮記•表記》中嘗借孔子之口,比較了夏、商、周三代文化的不同特色,其中在述及周文化特色時說:
「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其賞罰用爵列,親而不尊。其民之敝:利而巧,文而不慚,賊而蔽。」
周文化這一近人而遠鬼神的特色影響深遠,以至當季路向孔子問「事鬼神」之事時,孔子相當嚴厲地斥責說: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而當孔子在回答樊遲問「知」時,則又表示說:
「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務民之義」是「人有其治」的具體體現,人之治如果搞不好,鬼神也是無能為力的。因此說,只有懂得近人而遠鬼神,把人事放在第一位,切實做好它,才能稱之為「知」。這也許就是為什麼在中國傳統中,把政權看得比神權更重的文化上的根源。



「禮」起源於祭祀,與原始宗教有著密切的關系,這是毫無疑問的。然而「禮」在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歷程中,則是越來越富於人文的內涵,乃至最終成為體現中國傳統文化人文精神的主要載體之一。「禮」通過祭祀,從消極方面來講,是為了祈福禳災;而從積極方面來講,則是為了報本。報什麼本?荀子的論述是十分值得注意的。他說:
「禮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無天地惡生?無先祖惡出?無君師惡治?三者偏亡,焉無安人。故禮,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
把君師之治作為禮之本,一方面是以禮制形式來落實人與天地參的思想,另一方面又是使「禮」包含了更多的人文內涵。「禮」字在《論語》一書中凡七十四見,然除了講禮如何重要和如何用禮之外,對禮的具體涵義沒有任何錶述。即使當林放提出「禮之本」這樣的問題,孔子也只是回答說:「禮,與其奢也,寧儉」,仍然只是如何用禮的問題。《孟子》一書中「禮」字凡六十八見,其中大部分也是講如何用禮的問題,只有幾處稍稍涉及到一些禮的具體涵義,如說:「辭讓之心,禮之端也」 「恭敬之心,禮也」;「男女授受不親,禮也」 「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指仁、義)是也」。荀子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禮」學的奠基者。《荀子》一書中「禮」字凡三百餘見,全面論述了禮的起源,禮的教化作用,禮的社會功能等等,尤其是突出地闡發了禮的人文內涵。如,他對禮的起源的論述,完全拋開了宗教的解釋。他說:
「禮起於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必不窮乎物,物必不屈於欲,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
據此,在荀子看來,禮的主要內容就是我們在上文提到過的「明分」,或者說「別」。所謂「別」或「明分」就是要使社會形成一個「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者也」的倫序。荀子認為,確立這樣的倫序是保證一個社會安定和諧所必需的。
《禮記•王制》中規定:
「析言破律,亂名改作,執左道以亂政,殺;作淫聲,異服奇技,奇器以疑眾,殺;行偽而堅,言偽而辯,學非而博,順非而澤,殺;假於鬼神、時日、卜筮以疑眾,殺。此四誅者,不以聽。」
文中所謂「此四誅者,不以聽」的意思是說,對於這四種人不用聽其申辯即可處以死刑。
至此,中國傳統文化和哲學中上薄拜神教的人文精神,應當說已經反映得相當充分了。



關於中國傳統文化和哲學中下防拜物教的人文精神,則大量地體現在儒、道、佛三教的有關心性道德修養的理論中。中國傳統文化之所以注重並強調心性道德修養,這是與中國歷代聖賢們對人的本質的認識密切有關的。上面我們曾引過一段荀子論人「最為天下貴」的文字,在那段文字里,荀子把天下萬物分為四大類:一類是無生命的水火,一類是有生命而無識知的草木,一類是有生命也有識知的禽獸,最後一類就是不僅有生有知而更是有義的人類。「義」是指遵循一定倫理原則的行為規范,如荀子說的:「仁者愛人,義者循理」等等。在荀子看來,這就是人類與其他萬物,特別是動物(禽獸)的根本區別之所在。荀子的這一觀點是很有代表性的。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絕大部分的聖賢都持這樣的觀點,即把是否具有倫理觀念和道德意志看作人的本質,作為區別人與動物的根本標志。如孟子也說過:
「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那不同於禽獸的一點點,就是人的倫理意識和道德感情。孔子在回答子游問孝時嘗說:
「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孟子則說:
「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
孔、孟的這兩段論述都是強調,只有具有自覺的倫理意識和道德感情,才能把人的行為與禽獸的行為區別開來。對此,荀子更有進一步的論述,他說:
「人之所以為人者,何已也?曰:以其有辨也。飢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然則,人之所以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無毛也,以其有辨也。今夫猩猩形笑亦二足而毛也,然而君子啜其羹、食其胾。故人之所以為人者,非特以其二足而無毛也,以其有辨也。夫禽獸有父子而無父子之親,有牝牡而無男女之別。故人道莫不有辨,辨莫大於分,分莫大於禮,禮莫大於聖王。」

事實上,在中國歷代聖賢的心目中,正確認識和處理倫理與物慾的關系問題是確立人格和提升人格的關鍵。對於這一問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大致是從三個層次來進行探討的。一是理論層次,討論「理」「欲」問題;一是實踐層次,討論「義」「利」問題;一是修養(教育)層次,討論「役物」「物役」問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關這方面的內容是極其豐富的。概括地講,在理論上以「以理制欲」、「欲需合理」說為主流,部分思想家將其推至極端,而提出了「存理滅欲」說;在實踐上以「先義後利」、「重義輕利」說為主流,部分思想家將其推至極端,而提出了「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之說;在修養上則概以「役物」為尚,即做物慾的主人,而蔑視「物役」,即淪為物慾的奴隸。
由於部分宋明理學家,如程朱等,在理欲問題上過分地強調「存天理滅人慾」,因而不僅遭到歷史上不少思想家的批評,更受到了近現代民主革命時代思想家的激烈批判,斥其為壓制人性、無視人性,這是歷史的需要,完全是應當的。但是,我們如果全面地來檢視一下中國傳統文化中有關「理」「欲」關系的理論,則很容易就可以發現「存理滅欲」之說實非據於主流地位。若如程朱等所說,必待滅盡人慾方能存得天理,即使以此為極而言之說,其理論上之偏頗也是顯而易見的。人們嘗以為程朱之說發軔於《禮記•樂記》,如與朱熹同時之陸九淵就認為:
「天理人慾之分,論極有病。自《禮記》有此言,而後人襲之。」

對照陸九淵所引本節之文,人們可以看到陸氏引文中略去了「好惡無節於內,知誘於外」一句,然而這一句恰好是《樂記》本節所論旨趣之關鍵所在。《樂記》並未否定人感於物而動的性之欲,它只是否定那種好惡無節於內,知誘於外,且又不能反躬的人。這樣的人,在它看來就是在無窮的物慾面前,不能自我節制,而被物支配了的人,亦即所謂「物至而人化物也」。人為物所支配,為了窮其人慾,那就有可能置一切倫理原則於不顧,而做出種種背離倫理的事來。為此,《樂記》才特別強調了「制禮樂,人為之節」的重要和必要。

荀子認為:
「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質也;欲者,情之應也。以所欲為可得而求之,情之所必不可免也。……欲雖不可盡,可以近盡也;欲雖不可去,求可節也。」
荀子的這些思想是合理而深刻的,對於後世的影響也是極其深遠的。
此外,道家等從養生的角度也講述了不少有關「節欲」、「養欲」的道理,對於豐富傳統文化中的「節欲」理論也是很有價值的。
在荀子之前就流傳著這樣的教訓,即所謂:「君子役物,小人役於物」。荀子對此解釋說:
「志意修則驕富貴,道義重則輕王公,內省而外物輕矣!傳曰:「君子役物,小人役於物」,此之謂矣。」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注重精神修養和倫理實踐的人則輕視富貴地位,也就是說,注重內心反省的人,對身外之物是看得很輕的。歷代相傳的「君子支配物,小人被物支配」,就是這個意思。做「役物」的「君子」,還是做「役於物」的「小人」,這是人格修養上必需明辨的問題。荀子進一步對比此二者說:
「志輕理而不〔外〕重物者,無之有也;外重物而不內憂者,無之有也;行離理而不外危者,無之有也;外危而不內恐者,無之有也。……故欲養其欲而縱其情,欲養其性而危其形,欲養其樂而攻其心,欲養其名而亂其行。如此者,雖封侯稱君,其與夫盜無以異;乘軒戴 ,其與無足無以異。夫是之謂以己為物役矣。」
反之:
「心平愉,則色不及佣而可以養目,聲不及佣而可以養耳,蔬食菜羹而可以養口,粗布之衣、粗 之履而可以養體,屋室廬庾葭 蓐尚機筵而可以養形。故無萬物之美而可以養樂,無勢列之位而可以養名。……夫是之謂重己役物。」
這種不為物累,勿為物役的思想在佛、道理論系統中更是俯拾皆是,此處暫不贅述。然至此,中國傳統文化和哲學中下防拜物教的人文精神,應當說也已經反映得相當充分了。

人不應當「役於神」,更不應當「役於物」,人應當有自己獨立的人格。有不少人以為,依仗現代高科技,人類已經可以告別聽命於「神」的歷史,人類已經可以隨心所欲地去支配「物」的世界了。然而,我們如果冷靜地看看當今世界的現實,則恐怕就不會這樣樂觀了。「役於神」的問題是極其復雜的,絕非單純的科技發展就能解決的。君不見,當今世界各大有神宗教,憑借著社會經濟增長的實力後盾,幾乎與現代高科技同步高速發展,且新興宗教層出不窮。「役於物」的問題,則隨著現代高科技的發展,人類向「物」世界索取手段的不斷提高,因而對於物的欲求也是在進一步的膨脹。更何況當今世界是一個講求實力的時代,全世界的經濟實力競爭,把全人類逼上了「役於物」的險途而尚不能自反。
眾所周知,十八世紀歐洲的啟蒙運動,高揚人本主義去沖破中世紀神本文化的牢籠,然而誠如當時那些主要思想家所言,他們倡導的人本主義,從中國儒、道哲學的人文精神中得到了極大的啟發和鼓舞。〔88〕而當今東西方思想家注目於中國傳統文化和哲學,恐怕主要是想藉助中國傳統文化和哲學中的人文精神來提升人的精神生活、道德境界,以抵禦由於物質文明的高度發展而帶來的拜金主義和拜物教,以及由此而造成的人類的自我失落和精神空虛。我想,這大概也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文精神為什麼還值得人們在今日來認真研究一翻的理由吧!

Ⅱ 人文精神的不斷發展對人類社會進步的影響

人文社會科學通過發揮教育功能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和開發人的智力潛能,從而促進人類社會的發展。這種教育功能主要表現在: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拓寬人的胸懷;可以通過基礎教育和專業教育開發人的智力,全面提高人的綜合素質;可以促進人的思想解放及其觀念的更新。

(2)如何看待人文精神討論的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精神內涵:

1、人文精神是「對人的價值追求」,提倡人文精神與科學性的相容性,關懷的中心是現實生活中人的身心全面價值的體現。

2、人文指「區別於自然現象及其規律的人與社會的事物」,其核心是貫穿於人們思維與言行中的信仰、理想、價值取向、人文模式、審美情趣,亦即人文精神,認為人文精神是一個人、一個民族、一種文化活動的內在靈魂與生命。

3、人文精神是把人的文化生命和人的文化世界的肯定貫注於人的價值取向和理想追求之中,強調人的文化生命的弘揚和人的文化世界的開拓,促進人的進步、發展和完善。

4、人文精神是人類不斷完善自己、拓展自己、提升自己,自己從「自在的」狀態過度到「自為」的狀態的一種本事。

5、人文精神是「一種關注人生真諦的和人類命運的理性態度,它包括對人的個性和主體精神的高揚,對自由、平等和做人尊嚴的渴望,對理想、信仰和自我實現的執著,對生命、死亡和生存意義的探索等。

Ⅲ 什麼是人文精神,怎樣看待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表現為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對人類遺留下來的各種精神文化現象的高度珍視,對一種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學科是集中表現人文精神的知識教育體系,它關注的是人類價值和精神表現。從某種意義上說,人之所以是萬物之靈,就在於它有人文,有自己獨特的精神文化。
人文精神釋義藝術作為一種獨特的精神現象是萬物的尺度,人類智慧之花,人文精神的載體,是人類所特有的,是為人而存在的,是人類有史以來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在人類的世世代代繁衍承傳中一直占據著優先的地位。可以說,一部浩瀚而無有窮盡的藝術史,就是一部人類不斷地「認識你自己」的心靈歷程的形象化的歷史。正如英國著名美學家科林伍德指出:「沒有藝術的歷史,只有人的歷史。」編輯本段核心思想在西文中,「人文精神」一詞應該是humanism,通常譯作人文主義、人本主義、人道主義。狹義是指文藝復興時期的一種思潮,其核心思想為:一,關心人,以人為本,重視人的價值,反對神學對人性的壓抑;二,張揚人的理性,反對神學對理性的貶低;三,主張靈肉和諧、立足於塵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反對神學的靈肉對立、用天國生活否定塵世生活。廣義則指歐洲始於古希臘的一種文化傳統。按照我對這一傳統的理解,我把人文精神的基本內涵確定為三個層次:一,人性,對人的幸福和尊嚴的追求,是廣義的人道主義精神;二,理性,對真理的追求,是廣義的科學精神;三,超越性,對生活意義的追求。簡單地說,就是關心人,尤其是關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價值,尤其是尊重人作為精神存在的價值。人文精神的基本涵義就是:尊重人的價值,尊重精神的價值。[1]編輯本段主要內容人文精神不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內容,而且影響到物質文明建設。它是構成一個民族、一個地區文化個性的核心內容;是衡量一個民族、一個地區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一個國家的國民人文修養的水準,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國民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水平。(《21世紀素質教育系列教材——藝術的意蘊》,陳旭光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編輯本段人文精神的核心特徵
人文本體是人文精神的核心。人文精神是對人生價值和意義的觀照,何謂人文精神,它有何特徵?徐志堅在<人文精神的時代內涵與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中所說:「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人們關於「人應當如何生活」,「人之為人的價值標准」等一系列命題的自我意識,這便是人文本體,人文本體是決定著人文世界向正確方向發展的客觀依據。」 而人文本體——人文精神的核心也正是不同時代和歷史背景下使用的人文精神的概念和內涵有所區別的關鍵。因此,在不同的時代,人文精神的特點和重點是不同的,它反映的是在特定時代背景下人們的價值觀、人性觀、時代精神的集中反映。[1]
以人為本
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以人為本」。也就是說,要把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要尊重人的價值。 人文精神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表現為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對人類遺留下來的各種精神文化現象的高度珍視,對一種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從某種意義上說,人之所以是萬物之靈,就在於它有人文,有自己獨特的精神文化。人文精神不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內容,而且影響到物質文明建設。它是構成一個民族、一個地區文化個性的核心內容;是衡量一個民族、一個地區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文藝復興時期
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之得到世界的意義,是在這個時期。但這個時期的人文精神,依然承繼了人文精神在西方文化中的發展傳統,是對中世紀基督教神學桎梏的對治和超克。故此時的人文主義還是停留在外在比照之後的補救,而不是人自身的自覺自立。Renaissance的本來意思是「人的再生」,即把人從神的蟄伏之下解救出來。所謂「再生」,就是:對於現實的人生,現實的自我,個性的自我,有一種春天之情的喜悅感,而且有一種現實的人間愛。這樣,因重視個性的自我,人的普遍的理性的一面被忽略,而特別重視人的氣質性的一面。因此,可以說,此時的人文主義因對治基督神學而標舉的人的再生,實乃對人的才情等氣質之性的肯定。所以,文藝復興時期有很多在才情上表現其創造力的科學家、藝術家。

Ⅳ 用幾句話評述人文精神〈自己觀點的總結〉〈高中歷史〉

文精神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表現為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對人類遺留下來的各種精神文化現象的高度珍視,對一種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學科是集中表現人文精神的知識教育體系,它關注的是人類價值和精神表現。從某種意義上說,人之所以是萬物之靈,就在於它有人文,有自己獨特的精神文化。
人文精神不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內容,而且影響到物質文明建設。它是構成一個民族、一個地區文化個性的核心內容;是衡量一個民族、一個地區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一個國家的國民人文修養的水準,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國民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水平。(《21世紀素質教育系列教材——藝術的意蘊》,陳旭光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在西文中,「人文精神」一詞應該是humanism,通常譯作人文主義、人本主義、人道主義。狹義是指文藝復興時期的一種思潮,其核心思想為:一,關心人,以人為本,重視人的價值,反對神學對人性的壓抑;二,張揚人的理性,反對神學對理性的貶低;三,主張靈肉和諧、立足於塵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反對神學的靈肉對立、用天國生活否定塵世生活。廣義則指歐洲始於古希臘的一種文化傳統。按照我對這一傳統的理解,我把人文精神的基本內涵確定為三個層次:一,人性,對人的幸福和尊嚴的追求,是廣義的人道主義精神;二,理性,對真理的追求,是廣義的科學精神;三,超越性,對生活意義的追求。簡單地說,就是關心人,尤其是關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價值,尤其是尊重人作為精神存在的價值。人文精神的基本涵義就是:尊重人的價值,尊重精神的價值。(周國平教授在國家行政學院的講演)
人文本體是人文精神的核心。人文精神是對人生價值和意義的觀照,何謂人文精神,它有何特徵?徐志堅在<人文精神的時代內涵與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中所說:「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人們關於「人應當如何生活」,「人之為人的價值標准」等一系列命題的自我意識,這便是人文本體,人文本體是決定著人文世界向正確方向發展的客觀依據。」 而人文本體——人文精神的核心也正是不同時代和歷史背景下使用的人文精神的概念和內涵有所區別的關鍵。因此,在不同的時代,人文精神的特點和重點是不同的,它反映的是在特定時代背景下人們的價值觀、人性觀、時代精神的集中反映。
那麼什麼是人文?科學與人文是什麼關系?社會科學是不是人文?文學藝術是不是人文?在今天的社會,我們看到,不僅理工科的學生,往往有知識,缺人文,社會學科的,甚至學文學藝術的學生也往往有知識、有藝術,缺人文!
人文,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從一般的意義上講,比如我國《辭海》中就這樣寫道:「人文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我們知道,文化是人類,或者一個民族、一個人群共同具有的符號、價值觀及其規范。符號是文化的基礎,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而規范,包括習慣規范、道德規范和法律規范則是文化主要內容。「各種」文化現象,顯然就包括了先進的和落後的,科學的和愚昧的,優秀的和次劣的,健康的和病態的。
葛紅兵對則說:人文思考從根基處說是一種對存在的抽象玄思。實際上,Humanity (「人文」———在中國並沒有詞源學基礎) ,它的根本性觀念是從類的角度來思考人(Human beings considered as a group ;the human race) ,思考人的存在根基,由此才會有下述超越性問題:人的本性、人的本源、人和大自然的關系、人和神的關系、人和人的關系。因為它把人作為類來思考,所以我們說它的思考是超越具體人倫事功,超越有限存在的。」 _(葛紅兵<論人文精神的實質———兼及大學人文教育問題>) 葛紅兵談的對人的 存在的超越性思考,就是我們常說的終極關懷。因為人文精神所涉及的是人的思考與關懷之極,所以其形成與變革無不深刻影響著一種文化和時代精神、民族精神的形成和發展。因為人文精神是對人的存在的超越性思考,因此,它能以形而上的特徵直指人的生存本質,直探人的精神世界和心靈世界的核心,具有塑造人的精神世界的重要功用.而人文精神因為這一基本的內涵,獲得了具有哲學意蘊的豐富深刻的內涵。具有了超越歷史、時代和文化的永久的魅力。

Ⅳ 談談對人文主義精神的理解

人文主義是文藝復興時期主流社會思潮的核心。「人文主義」「人文精神」「人文思想」沒有太大的區別。「人文主義」來源於英文humanise,這個單詞根據不同語境的需要也可以被譯成「人文」「人本」「人道主義」。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核心思想是:反對中世紀神學抬高神、貶低人的觀點,強調人的可貴;反對神學的禁慾主義和來世觀念,提倡人們對現實生活的追求;反對宗教束縛和封建等級觀念,追求人的個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反對中世紀的蒙昧主義,推崇人的經驗和理性;提倡人類認識自然,征服自然,以造福人生。
字典上的解釋:
人文:1.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人文科學
人文景觀
2.指強調以人為主體,尊重人的價值,關心人的利益的思想觀念。
人文精神:一種主張以人為本,重視人的價值,尊重人的尊嚴和權利,關懷人的現實生活,追求人的自由、平等和解放的思想行為。
人文科學:原指區別於神學的同人類利益相關的學問,後來一般指研究社會現象和文化藝術的科學。
人文主義: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主要思潮,反對宗教教義和中古時期的經院哲學,提倡學術研究,主張思想自由和個性解放,肯定人是世界的中心。是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先進思想,但缺乏廣泛的民主基礎,有很大的局限性。
人道主義:起源於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一種思想體系。提倡關懷人、尊重人、以人為中心的世界觀。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把它具體化為「自由」「平等」「博愛」等口號。它在資產階級革命時期起過反封建的積極作用。

Ⅵ 談談東西方人文主義思想在人類歷史發展中分別發揮了怎樣的積極作用對於我們今天有何啟示

這是高中歷史必修3第二單元的內容。 起源: 智者學派:公元前5世紀出現在希臘,代表人物是普羅泰戈拉。主張是「人是萬物的尺度」。正義、善德、真理等價值標准跟人的需要和興趣有關,是由人制定的。世間沒有客觀的評判標准和永恆的真理。這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義精神的最初體現。後期出現激進派,代表人物是安提豐,主張是「世間上所有人都是平等的」。評價:①把討論的重點從認識自然轉移到認識社會,提倡懷疑精神,反對迷信,強調人的價值、人的決定作用,這一切構成古希臘人文精神的基本內涵。②以培養兼顧公私利益的好公民為己任,起到積極作用。③強調人作為認識客觀事物的主體的意義,否定可神或命運等超自然的力量對社會人生的作用,具有高度的自信。4後期激進派的出現,表明對人文主義的認識進入到一個較深的層次(2)蘇格拉底:觀點:①他的哲學追求主要集中在認識人自己這一命題上。②蘇格拉底強調知識的作用,認為必須具有知識,才能達到善;無知是一切罪惡的首要根源。評價:蘇格拉底開創了希臘哲學的新方向,使哲學真正成為一門研究「人」的學問。他崇尚知識和自由探索的理性精神對後世西方哲學產生了深遠影響。蘇格拉底更重視人的倫理道德,追求人生真諦。這些思想對後來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的產生有著重要的影響。亞里士多德:觀點:「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表明在他看來真理高於一切。評價:①亞里士多德最大的哲學貢獻在於創立了邏輯學。其實事求是的科學思維方法體現了人類不斷追求真理、了解未知的人文精神。②亞里士多德學識淵博,是集古希臘科學文化之大成的網路全書式的學者。③不僅為現代許多科學門類奠定了基礎,而且使哲學真正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④他把希臘哲學愛智慧與好學深思的理性精神發展到頂峰,給後人留下了一筆包羅宏富的文化遺產。

發展:主要是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就是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康德這些人的思想以及一些改革運動。

Ⅶ 人文主義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人文主義是文藝復興的核心思想,它起源於十四世紀下半葉的義大利,後遍及西歐整個地區。以批判禁慾主義為中心的人文主義,是當時新興資產階級反對封建宗教神學斗爭的戰斗旗幟。人文主義在當時呈現出非凡的歷史意義。
一、 肯定了「人」的作用,否定了「神」的作用
中世紀封建宗教神學宣揚「神」是萬能、是能夠主宰一切的,要求人們嚴各奉行禁慾主義。神學中「理想的人」應該是自卑、消極、無所作為的,人在世上的意義不足稱道。人的一切活動只為一個目標:來世的幸福。
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發現了「人」和「人」的偉大,肯定了「人」的價值和創造力,提出人要獲得解放,個性應該自由,要重視現實生活,反對宗教神學的禁慾主義、號召人們從封建神學的一切桎梏中解放出來。人文主義者以「人性」反對「神性」,用「人權」反對「神權」,肯定「人是生活的創造者和主人」。他們以人為中心,歌頌人的智慧和力量,贊美人的巨大作用,否定「神」的萬能。
人文主義者沖破了神學的牢籠,致命地打擊了禁慾主義、苦行主義和蒙昧主義。偉大詩人但丁在近代黎明剛剛來到時引吭高歌:「神聖的種子不落在家族而落在個人身上……並非家族使個人高貴,而是個人使家族高貴」。從此,人類沖破神學禁區,奮力探索「人學」,竭力呼喚光明。
二、 沖破了禁慾主義,從三方面解放了「人」
首先,在「人權」方面解放了「人」。
在中世紀,各種尊卑貴賤關系層次分明,不容逾越,這就是封建等級特權。教會牧師們說:「因為沒有權柄不是出於神的……所以抗拒掌權的,就是拒絕神的命」。這就是神權。封建主階級運用封建等級特權和神權維護他們的統治。牧師宣揚:人們只有放棄人間做人的權利,才能有希望進入天國。人文主義者向封建統治階級爭人權,反對封建等級特權和神權。他們指的這個人權就是天賦的與生俱來的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這種「天賦人權」否定了一切為了神的神學說教,大大促進了「人權」的解放。
其次,在「人性」方面解放了「人」。
封建神學所尊崇偶的神性,就是不使人們的思想沾染一點世俗雜念,即禁慾主義。禁慾主義宣揚逆來順受的奴化思想。勞苦大眾從來就受封建統治者的踐踏,根本無「人性」,只具有奴性,人文主義者堅決反對神性,極力宣揚「人性」,宣揚人生的目的的首先要打破禁慾主義,尋求歡樂。伊拉斯謨說:「如果沒有歡樂……生活哪時哪刻不是悲哀的煩悶的、不愉快的、無聊的、不可忍受的?」著重強調人就是要具有「人性」,要排除一切「神性」。薄伽丘通過《十日談》反對禁慾主義禁錮人性,宣揚人人有權享受愛情和幸福、和平與自由等。
再次,在「個人自由」方面解放了「人」。
擁有天主教世界三分之一地產的教會,是中世紀封建統治階級的有力幫凶,它利用嚴密的教會組織,控制並毒害廣大的教徒。基督教「把中世紀的農奴制吹得天花亂墜」。宣揚想從封建統治者中得到恩賜,勞苦大眾就必須保持順從與馴服等「德行」,《聖經》是絕對的真理,必須照辦。宗教的束縛成為窒息人生自由的精神枷鎖。
人文主義者主張個人自由,嚴肅指出信教就要遭到剝削與奴役,就會失去個人自由。彼特拉克聲討教廷是「惡毒的寺院」,如果不砍斷套在人們身上的精神枷鎖,個人便無從得到自由。
三、 否定了中世紀封建神學文化,孕育了近代資產階級新文化
中世紀天主教會搞了極端野蠻的文化專制主義。凡是被教會指名為異端或邪說的,無一例外地要遭受宗教裁判所的殘酷鎮壓。真正的思想家和科學家如賽爾維特、布魯諾等沒有一個能逃脫火刑的災難。因此,當時的哲學、文學、藝術、科學教育等都被扼殺。人們的求知慾被禁止,文化被封建神學所壟斷,人們被欺騙著去嚮往虛無縹緲的天堂。
十四世紀末,人文主義者向中世紀的封建文化吹響了戰斗的號角,他們「高舉人文主義這面思想解放的旗幟,打破中世紀神學桎梏,使文化的各個領域從蒙昧主義、禁慾主義和神秘主義的枷鎖中解放出來……」。人文主義者以小說、詩歌、戲劇、藝術等為銳利的文化武器,猛烈砸向中世紀封建神學文化。如薄伽丘的《十日談》為人們的心靈打開了一扇窗戶,開啟了資產階級新文化之門。達芬奇主張必須拋棄封建神學文化,強調真理不在宗教中而在科學中。人文主義者反對中世紀的蒙昧主義,推崇文化科學知識,重視人的經驗和現實價值,要求人必須從封建神學中解放出來,對當時的科學、哲學、文學、藝術、教育,甚至人的精神世界都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是資產階級反封建、反中世紀神學文化的強大思想武器。從此,資產階級新文化如旭日東升,光芒萬丈。
四、 推動了當時反封建斗爭的發展
人文主義運動是針對中世紀封建「僧侶文化」和神學化得經院哲學而發動的「一次和平的起義」。人文主義者雖然主要不是用槍和劍而是用筆和舌進行反封建斗爭,但他們的確在意識形態領域進行了前赴後繼的反封建都戰斗。
人文主義者認為:「上帝」既然把「自由意志賜給了人」,「人」就可憑自己的自由意志決定自己的命運,「使你好像是自己的塑造者……能將你自己造成你所喜歡的任何模樣」。這實際上反映出了他們強烈的反封建的思想解放的要求。接著,他們沖破禁慾主義,以人性反對神性,以人道反對神道,向封建主階級展開無情的揭露和批判。如莎士比亞主張消滅封建割據,就具有強烈的反封建斗爭的政治傾向。馬基雅維利「呼籲明智強悍的君主擺脫神學和道德的束縛……教會和宗教應服從世俗政權,成為國家的工具。
這些人文主義者的思想極大地推動了當時反封建斗爭運動的發展,並對當時歐洲政治思想產生了廣泛深遠的影響。他們勇敢地反封建斗爭的英雄業績,博得了後世革命人民永恆的尊敬,正如革命先賢所言:文藝復興運動是「一次人類從未經歷過的最偉大的進步變革。」

Ⅷ 如何看待人文精神論爭

照通常意義上的理解,時至今日,現代法律已成為也應當成為維護現代人類社會秩序的常規性手段:定紛止爭、解決沖突,以確保社會控制和維系社會秩序。同時,法律也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人們可以真切感受到法律的普遍性和它的社會意義:法律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與社會秩序同蒂並生,法律似乎就是一種社會控制、糾紛解決的手段與工具,而且是一種代表了社會進步與文明的有效工具,並為社會公眾所普遍認同。但我們卻不能簡單地把法律等同於社會控制、糾紛解決的手段與工具。事實上,現代法律不僅具有工具的意義——工具意義只是法律要義的一個外在表現,它更有一種內在人文主義的價值荷載和精神蘊含,是深刻內蘊著以人為中心的人文精神和旨趣的:尊重人,關懷人,以人的幸福生活為基本尺度,是人性的基本需求。相應地,它的真正職能也就浸漬了對人的個性、人格尊嚴以及人的價值等的關懷和崇尚,並持存於人文需求的滿足和發展中。它以人文主義為其根基和法源,又以人文主義為其永恆的目標和追求,人文主義對於法律來說,既有描述的意義,又有規范的意義。這一點,無論訴諸於理性的理論證成還是人類文明的歷史邏輯,都是不難得出的結論。也正是在此意義上,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才正確指出,「法是人民自由的聖經」,進而也才能實現把「人的世界和人的關系還給人自己」。

閱讀全文

與如何看待人文精神討論的歷史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7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6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3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3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4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