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美國人是怎樣看待中國歷史
美國人了解中國歷史的比較有限,除了一些「漢學家」和專門的歷史學家之外基本上對中國歷史缺乏了解。歐美的歷史研究主要是以自身為中心的(經常說的「歐洲中心論」),對以外的國家和地區關注比較少。而且中西之間在文化觀念上差距顯著,歷史研究方法多有不同,對同樣歷史的解讀也許會大相徑庭。近現代史因為免不了意識形態因素(針對雙方而言),為客觀起見在此不作評論。
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里有涉及中國歷史(包括古代、近現代),去看的話可以起到換個視角的作用。另外費正清(應該沒有記錯)主編的《劍橋民國史》、《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好像還有一本是晚清史)專論中國近現代歷史,而且作者本身對中國文化研究很深,可靠性比較高。
Ⅱ 國外史學家是怎麼看待中國古代史的與中國史學家有什麼分歧求精彩回答!
國外研究中國歷史和文化的專家有一個單獨的稱謂:漢學家。
一般來說,歐美等漢學家對中國歷史研究不深,主要代表人物是費正清,著有《劍橋中國史》,被西方史學界譽為經典著作,不過就我們看來,很多內容,尤其是古代史部門,幾乎就是面向西方普通讀者的科普著作,要說有什麼深度,似乎並不怎麼深,倒是觀察中國歷史的角度很獨特。
日本漢學家,以及歐美等國的華裔、亞裔漢學家對中國歷史研究很深,基本上和中國本國歷史研究差不多了。
要說分歧嘛,其實並不算很多。比如:
1、西方主流史學界普遍認為人類全部是由非洲發源的,幾百萬年歷史中逐漸傳播到世界各地,中國史學家有些也認可這個觀點,有些認為人類發源是多源,不見得全來自非洲。
2、西方史學家普遍不承認中國的夏朝,中國史學家多認為夏朝,或者至少是「先商」文明是存在的,主要的依據是二里頭文化遺址。因此,西方史學界認為中國的文明史應該是3000年,而非我們說的5000年。
3、西方史學界有種觀點,認為上古時期,中國和西亞交往頻繁度大於我們的想像,比如中國的青銅器、陶器、雕塑都有可能深受中亞游牧民族影響,甚至認為周人可能和中亞的游牧民族有密切的血緣關系,但中國史學界基本不承認這一點。
4、對於元朝,即便在外國漢學家中也有爭議,元朝到底是一個傳統的中國王朝,還是外來的蒙古王朝。
Ⅲ 外國人怎麼看待中國歷史
個體差異很明顯,不好概論所有老外,只能通過現在流傳比較廣的老外了解中國歷史的高中世界歷史課渠道來看下。畢竟外國人在大學選歷史專業的是少數。
首先!
從十六世紀到十八世紀中國在世界舞台的上的角色是零啊!
二三百頁的篇幅都集中在文藝復興和大航海!
但是講完啟蒙運動,視角就立刻投到中國上,各種黑,各種使清見聞啊,噴火獸⋯⋯之後太平天國這種放在世界上毫不起眼的時間段,都可以大書特書,然後就是各種殖民戰爭,義和團,最後來一個甲午中日海戰⋯⋯但是!好不容易馬上捱到辛亥革命,我們首創全亞洲第一共和國體的時候!視角馬上又轉回歐洲講民族主義的崛起,之後就是兩次世界大戰!中國的戲份就是二戰中的一張圖片啊!然後就是冷戰,你懂得,不能說出名字的十年,各種黑⋯⋯
我覺得外國人對中國的很多誤解,高中歷史課要負極大的責任。
Ⅳ 看看外國人怎麼看待中國歷史
美國人對中國歷史的了解可以如此劃分:
A)專家,研究中國歷史的研究生和學者, 當然了解中國歷史最深的外國,但專家在歷史領域之內也有自己上場的部分,比如說明朝歷史專家可能不太懂漢朝歷史。
B)住在中國或其他對中國感興趣的外國人,看過一些資料,對中國歷史有一定的了解但沒有專家那麼一個程度
C)受過良好綜合教育的普通美國人,應該對中國歷史了解一些重要人物和事情,因為在學校曾經學過,但對中國沒有太多具體的了解。
D)除了長城,什麼都不知道
Ⅳ 外國人怎麼看中國人說的有五千年歷史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有著5000年的歷史。外國人對中國人的歷史都懷有一顆崇拜的心。在他們的眼裡,中國文化雖然古老,但卻有很多價值。古代以來,中國生產了很多的瓷器,還有茶葉,而西方的瓷器也是效仿我們中國的。
中國經歷了由古代到近代到現代的歷程,在這5000年中,中國人民頑強不息,為了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做出了很多的努力,中國人古代發明了指南針火葯,活字印刷術。在醫學方面有李時珍的文草剛木,有華佗記載的一些東西。這些東西雖然很古老,但是,他卻給中國和一些西方國家帶來了一定的歷史借鑒作用。
在外國人看來,中國是比較古老的。可能對中國的認知還缺乏一定的認識。但是現代的,很多外國人對中國文化是較尊崇的。學習中國的禮志信,在外國開設孔子學院,學習中國的語言,另外還有一些外國人在研究中國的歷史。
Ⅵ 外國人對中國歷史5千年感興趣嗎
首先,中國官方一直對外宣傳中國歷史有3000多年,而不是5000年。如果外國人沒看到中國國內的宣傳材料是不知道中國5000年歷史的。
然後,外國人一般不會覺得對其他國家歷史感興趣就是不愛自己的國家,所以他們有喜歡其他國家歷史文化的自由。
一般發達國家的人對世界歷史了解得比較多,還有一些國家的華人移民比較多,所以能有機會了解到中國歷史的一般都是這些國家的人。
Ⅶ 外國人眼中的中國歷史是怎樣的
由於中國歷史被朝廷大幅度的壓縮,外國人眼中的中國歷史是很神秘不可理解的。
就是中國的孩子們也不知道中國歷史是怎樣的,他們寧可更相信被外國人忽悠出來的「恐龍化石」,也不會相信中國的「龍骨化石」,更不會知道「龍骨化石」所蘊含的中國文明史的意義,這就是中國朝廷所要看到的結果。
中國的「龍骨化石」所蘊含的中國文明史的意義,是中國大陸龍的滅絕歷史事件,這個歷史事件導致了中國科學文明衍生演化的結果,關系著人類社會進程的演變和發展。
令人遺憾的是,幾十萬年以前的中國歷史證據被朝廷埋沒了,就是萬年的歷史也被新朝廷壓縮了六千年(請參照對比《新華字典》第十版與前幾個版本的《我國歷史朝代公元對照簡表》),不知道出土的八千年前商朝陶器文物和萬年前的竹木片文物如何解釋。
因此,外國人最看不懂的是中國朝廷為何掩蓋中國歷史,中國歷史究竟隱藏著怎樣的秘密,同樣也不明白大量流入外國的中國古代悠久歷史文物所包含的文明歷史意義。
Ⅷ 外國人怎麼樣看待中國歷史中國人又是怎麼樣看待外國歷史中國以是四大文明古國而自豪嗎
外國人有自己的一套來描述我們:我們在他們的描述里只有三千年的歷史,而且義和團運動昭示我們是不文明不開化的野蠻人。
中國人當然對所有的歷史都尊敬,不會故意把瑪雅人說成都是和一般人類不同的巫師,把大辛巴威說成是古代偶爾跑到非洲的少數白人乾的。
中國當然為自己的文明自豪,但是希望我們現在更強。另外,這種自豪也有一種逼迫的色彩,如果我們不自豪,難道讓日本宣傳他們才是四大文明古國?
Ⅸ 外國人是如何看待中國
近幾年來,隨著旅遊業的興盛,許多國人都紛紛出國游。而我們中國這一個大群體,自然是帶動了不少國家的旅遊業發展。與此同時,國外的許多質疑聲也在這時候出現。部分中國人去到外國,不文明的現象也遭到外國人的排斥,以至於許多外國人一提及中國人,便紛紛表示不喜歡。
對此,你是怎麼看待這些外國網友對中國的評價呢?
Ⅹ 外國人眼中的中國歷史是什麼樣的
說的不錯,在隋唐到明朝,中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華夏漢民族是最先進的民族,但是到了今天,還是嗎?我們真是對不起古人,而現在總有人罵古人什麼什麼,不想想今天是什麼樣子,有沒有資格去罵?現代的文史界的所謂知識份子們,你們看清楚了,連外國人看歷史都比你們要看的真一些。不要拿蒙元的成吉思汗總往自己身上貼金,不要總是不停的為滿清辯護美化。
民族精神不是用來為侵略者哥功頌德的,歷史只是歷史,歷史就應該以真實的面目見人,歷史也不能和現代的少數民族相提便論。
以下是微軟帝國時代的評說。
經過長久的內戰,中國在隋代的開國君主領導下,於公元581年再次統一。爾後一千多年,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強大與先進的民族。由於她的地理位置與西方不相通,因此能夠發展出一個獨特的文化,並傳播至亞洲各地。
皇帝逐漸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並稱為天子。天然的災害和其它災難則證明上天不再眷顧這個皇帝,經常是人民起義的正當理由。官吏都是保守的公僕,他們從地方、省、到中央各階層,管理著大部份的政府體制。士人可以透過以儒家經典為范圍的科舉,來考取他們的官職。
公元618年到907年,中國由唐朝統治。中國在唐朝的統治之下,成為一個版圖遼廣、富裕且強大的國家。上層階級擁有龐大的對外貿易,喜好附庸風雅。印刷術和火 葯此時已經發明。唐朝在最後一百年的統治里,雖然目睹了激烈的農民***和地方將領互相征戰的局面,但是皇室仍未衰亡。公元907年到960年之間,是五代時期。中國的北方被蠻族所控制,而南方卻分裂為十國。後來北方有一位名叫趙匡胤的將領奪取權力,並統一南方諸國,建立宋朝。二十年後,他的繼承者再度統一中國。
到了1279年,宋朝雖然只統治了中國的一小部份,卻成為另一個文化頂盛的時代,也就是中國山水畫的高峰時期。它在經濟活動上(包括大型的海上貿易)也有引人注目的發展︰人口和城市都在擴展、糧食的生產速度可超越人口的增長、貨幣經濟得到發展,工業的出口並且增加。在當時,沒有一個歐洲城市的人口,可以與長安、北京、和廣州相比,因為這些城市都有超過二百萬以上的居民。
然而,中國令人垂涎的財富終於引致大禍,蒙古人自1206年起就開始不斷地入侵。到了1279年,他們全面征服中國並遷都北京。由於蒙古征服了宋朝,並導致三千萬人的死亡,宋代那些讓人贊嘆的經濟發展也自此告終。蒙古的元朝在統一中國後恢復她在軍事上的強大局面,一躍成為世界強權。中國的影響力傳遍亞洲,曾經三次佔有河內,並從緬甸榨取貢品,與印度、阿拉伯和波斯灣的貿易也開始發展。馬可波羅就是在這段時期探訪中國。
十四世紀時,自然災害和重稅引發了農民的***。一個佛教僧侶乘機冒起,成為秘密組織紅巾軍的領袖,反抗在北京的蒙古皇帝。在1356年,這個起義軍佔領了南京,並在十二年之後把蒙古人從北京趕走,然後建立明朝。明代主導了另一次文化的燦爛期,並確立了一個政治上的整體,一直維持到二十世紀。明代強行一個嚴緊的保守主義和孤立政策,不僅不鼓勵變更與革新,更禁止對外旅行並且絲綢之路關閉。{這認識錯了,明朝很開放,滿清才保守,明七次派鄭和下西洋,海禁是因為要抗倭,後來又解禁了。多的不必多說,看史書就明白了,明七次下西洋多數是在經濟貿易,而且現在的新加坡馬來西亞南洋諸地,全是當時明朝時貿易時搬過去的居民,所以這一段話形容滿清再好不過了,但是,明也有明的弱處,明亡是歷史的偶然,而滿清,抓住了這個機會。}
今天人們對中國最美好的回憶,就是很久以前這里曾經發明出來的技術(年代上通常早於西方發明或傳入類似的技術。)。中國重要的發明包括羅盤、手推車、算盤、馬匹的挽具、馬鐙、定時器、鑄鐵技術、鋼、印刷術、紙幣、火 葯和穩定的方向舵等。
連外國人都認為那蒙元是外族入侵,而我們還總把成吉思想這些人當英雄來捧,我暈。不知道當時屠了數千萬的中國人,現在也成了英雄,二戰,日本屠中國一些人,如果留一些和族在中國,那數百年後是不是也要歌頌日本促進民族大容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