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初中歷史綜合題具體答題思路和方法都有哪些
1、答題的文字表達方式
基本方法:文字表達一要字跡端正、排列整齊、疏密得當;二要文句通順、平實、語言准確;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問一段,簡明直觀;要點化,一個得分點一句話;序號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標出不同的序號,做到條理分明,一目瞭然。
2、如何分析變法或改革成敗的原因
基本方法:注意四點:一是看當時歷史發展的潮流和趨勢,改革或變法是否符合歷史潮流和趨勢。二看改革的政策與措施是否正確,是否得以有效貫徹。三看新舊勢力的力量對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質如何。
3、外顯比較式問答題的解題思路
基本方法:外顯比較式問答題的特點是比較的范圍具有確定性。解答時要認真審清比較對象比較項、限制條件,分析問答題要求與課本知識的關系,然後按設定的項目之間的邏輯關系。
4、內隱比較式問答題的解題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此類內隱式比較問答題,關鍵是根據題意,比較對象做具體分析,自己設法確定比較項。如果是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比較,比較項一般從背景、原因、過程、特點、結果、影響和性質等方面確定;如果是歷史人物,比較項一般從所處時代、所處階級、主要功績、局限性、歷史地位、影響評價等方面確定。
5、比較項的確定方法
基本方法:屬於歷史人物概念的可分為國籍、時代、稱謂、主要活動、評價等要素。屬於歷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為背景、時間、空間、主體、經過、意義等要素。屬於歷史現象概念的歷史在諸因素與歷史事件的諸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經過改為主要內容或主要表現。屬於歷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為背景、時間、制定者、主要內容、評價等因素。屬於歷史革命的知識可分解為革命任務、組織與領導、斗爭綱領、主力、方式、性質結果等因素。屬於歷史革命結果及影響的知識結構有包括進步性、局限性等。
6、分析經濟特徵型問答題的解題方法
基本方法:分析經濟特徵要注意三點:其一,從復雜的經濟現象中去揭示基本特徵;其二,分析其特徵形成的原因及影響;其三,揭示特徵語言要精闢,高度概括,要源於教材、高於教材。
7、歷史問答題表述中的歸納概括方法
基本方法:歸納和概括歷史知識的能力是兩種不同的歷史思維能力。歸納指將眾多或零散的或反復出現的歷史史實,按其同類梳理,使之由繁雜到簡約、由紛亂到條理、有個性到共性的認識;概括是把具有相同屬性的歷史事物聯合起來,形成帶有規律性的、普遍性的道理。歸納是概括的前提。
8、開放性問答題的答題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開放性問答題必須明確:重要的不是持何種觀點,而是能有理有據的論證自己的觀點,即論證是否符合邏輯,是否嚴密,材料與觀點是否統一,理由是否充足。因此,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確定觀點。其次,要通過對史實的概括提煉,來充分支持觀點,盡量少漏觀點支持點。第三,要做到史論結合,有論有據。第四,論述要全面,如該題在肯定積極作用的同時,要指出消極作用,切忌絕對化。
9、如何解答主觀題中「說明了什麼」類型的問題
基本方法:回答說明了什麼,實際上是考查把握歷史本質,揭示歷史發展規律的能力。回答是可以按照這樣的思路進行。(1)這種斗爭的目的是什麼?有何進步或倒退的作用?(2)這種斗爭的失敗是一種歷史的必然還是一種偶然?(3)如果是偶然,說明斗爭的曲折復雜,而且要進一步創造條件;如果是必然則說明這種斗爭的根本無法實現,是空想。
10、論述題的解答和史論結合的方法:
基本方法:回答論述題一般有三個步驟。
第一、判斷是非,表明自己的餓觀點。
第二,列舉史實,說明自己的觀點。在這一步當中有注意將母觀點(即總的觀點)分解成若干個子觀點,用所掌握的史實進行論證。觀點的展開要有層次性,做到由表及裡,有淺入深,環環相扣,邏輯嚴密。而每個觀點都要有史實的支撐,做到史論嚴密結合。
第三,要適當小結,升華觀點。解題中的史論結合,主要是指要有適當的史實作為立論的基礎,要有鮮明的觀點作為立論的導向;堅持「從歷史中來,到歷史中去」的原則。「從歷史在中來」,就是從史實中提煉觀點,「到歷史中去」就是由觀點駕馭史實,做到觀點與史實的統一。建議報班學習一下,北京新東方中學全科教育的初中歷史課程就很不錯。
② 如何做歷史論述題
步驟一:亮明觀點。用詞一定要確定。比如我認為……正確、我認為……錯誤等。正確、錯誤之後一定要用明確的語句把你的觀點表述清楚。要對材料進行提練概括,盡量不要照抄材料原文。(關鍵詞可以抄下來)
步驟二:用史實來論證這個觀點。史實要注意多角度分析。
思路一: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社會生活。
思路二:內因、外因。
思路三:國際因素、國內因素。
思路四:與該事件有關聯的多個主體(國家或組織)等。
思路五:以時間為線索選取史實論證。
不同的問題適用不同的思路,在審題時一定要先整出思路再寫答案,千萬不能想一句寫一句。史實與觀點要緊密結合,要准確運用所學的知識,表述要准確,層次要清晰。
步驟三:結論。用理論來論證這個觀點或寫總結性語言或評價性升華。(這個結論一定要結合這道題目的內容寫出,一般不要照搬政治課所學的原理,但要以政治課上所學原理為思路、為依據,用歷史的語言來表達。)
③ 高中歷史「概括……特點」的題都要從哪些方面考慮,答題的套路是什麼
你查詞典你就會知道特點就是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獨特的地方。既然知道了它的定義,你就可以這么答題。特點的答題范圍很廣泛,涉及到內容,影響,背景,不同之處,特殊性等等。這個命題側重於比較,角度和參照系。你答題的時候需要聯系同類事物和同時事物比較得出答案。
除了這些,你還應該在保證時間充足的情況下盡可能的多答,哪怕是很普通,很簡單,是個人都能想到的答案也不能放過,有的時候得分點就在那裡。
以上是我晚自習之前和歷史老師交流的成果,希望能幫到你。
④ 歷史大題、每次都是答不出重點、概括不好、哪裡問題
一、熟練掌握解答歷史問答題的步驟 1、審題。
認真審題、審清楚題,是做好歷史問答題的前提。要使這個前提具備,就必須要弄清楚歷史問答題的組成結構。一道完整的高考歷史問答題,通常具備如下四個組成部分:
一是要解答的對象(或要解答的內容),即「要解答什麼」,也可以簡稱為「解答對象」(或「解答內容」)。這一部分的關鍵詞往往是「狀況」(或「表現」、「內容」)、「原因」(或「背景」、「條件」)、「影響」(或「作用」、「意義」)、「評價」(或「看法」)、「異同」等等,一般比較容易判斷出來。
二是要解答對象的主體,即要解答的對象歸屬於誰。譬如「××」的內容、「××」的原因、「××」的影響、「你」對„„的看法、「××」和「××」的異同,等等。在問答題中,它與要解答對象的關系是最密切的。
三是限制條件,通常是時間、空間或方面的限制。因為歷史學科涉及古今中外,幾乎無所不包,一道高考問答題不可能將古今中外的所有事情都囊括進去,而必須是某一歷史階段(或幾個階段)、某一地區(或幾個地區)、某一方面(或幾個方面)的具體史實,否則的話,就不可能有一個明確的評分標准,從而無法對學生作出明確的評估。
四是解答方式,即對解答問題的方式的明確規定。往往表述為「簡述」、「分析」、「結合史實說明」、「結合史實論證」,等等。
組成問答題的前三部分,只要有任何一個審錯,都會導致答非所問,嚴重影響問答題的得分。而且,一道高考歷史問答題所包含的問題往往不止一個,不同的問,解答對象往往不同,解答對象的主體以及限制條件則有可能相同也有可能不同,審題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審清楚。至於第四個部分,如果被違背,則會被視為不按要求答題,也會影響問答題的得分。
下面試以兩道高考題為例作詳細的說明。
【例1】2004年廣東卷第30題:概括指出1949~1952年底、1956~1978年以及1978年以後三個階段我國所有制結構的基本狀況,並分析其對當時國民經濟發展所起的作用。
該題共有兩問。第一問的解答對象是「基本狀況」;第二問是「作用」;二者不相同。
第一問解答對象的主體是「所有制結構」;第二問是「其」,實際上就是指「所有制結構」;二者相同。第一問的限制條件包括:空間限制——「我國」、時間限制——「1949~1952年底、1956~1978年以及1978年以後」三個階段;第二問包括:省略了的空間限制——「我國」;時間限制——「當時」(仍然是指「1949~1952年底、1956~1978年、1978年以後」這三個階段)、方面限制——「對國民經濟發展所起的」;兩問的時空限制相同,只是第二問比第一問多了一個「方面限制」。第一問的解題方式是「概括指出」;第二問是「分析」;後者要求的能力層次比前者要高。
【例2】2005年廣東卷第29題: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為參知政事主持變法,以擺脫嚴重的社會危機。請問當時的社會危機有哪些表現?王安石變法涉及財政、軍事、教育等多方面,請概述其中有關教育改革的措施,你如何看待這些教育改革的措施?
該題共有三問。第一問的解答對象是「表現」;第二問是「措施」;第三問是「如何看待」;三者各不相同。第一問解答對象的主體是「社會危機」;第二問是「教育改革」;第三問是「你」;三者也各不相同。第一問的限制條件是時間限制——「當時」(即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變法時期);第二問也是時間限制,同第一問;第三問是方面限制——「教育改革」方面的;一、二問相同,第三問不同。第二問還規定了解題方式為「概述」;一、三問沒有作出明確規定,事實上是第一、二問只要列出相關史實即可,第三問要答答題者的個人認識,其能力要求層次要高於前兩問。
2、回憶、思考,列要點提綱。
審明題意後,即可根據題目的要求回憶教材相關內容(已知),從大腦儲存的記憶中提取答案要點。如果教材中的知識掌握得不扎實,大腦中沒有儲存下相關的內容,則要開動腦筋,積極思考,憑借對題意的理解自行組織答案要點。或者是該題的某些問題並不是教材中直接能夠尋找得到答案的,那也需要答題者憑自己的理解來思考答案。
在回憶或思考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在緊張回憶或思考下一個答案要點的時候,剛剛回憶或思考出來的前一個(或前幾個)要點突然忘記了,即抓住了後者又忘記了前者,或好不容易想起了前者,後者又變得很模糊。這樣不但心裡會變得非常緊張,還會白白地浪費時間,嚴重影響答題。所以最好是邊頭腦中回憶或思考答案要點,邊手頭上記錄每一點的關鍵詞,並且將其標明序號。這樣手腦並用,等到頭腦中回憶或思考完了,手頭上也就列出了一個初步的要點提綱。發現要點不夠全面時,還可以及時補充,而且不用花時間再去想一遍已經想出來了的要點,這又節省了答題時間。因此,手腦齊動,邊回憶思考邊列提綱,是答好歷史問答題非常有效的一個步驟。
3、按照邏輯關系,調整要點順序作答。
歷史問答題不但各問之間經常會存在邏輯關系,就是同一小問的要點之間有時也會有明顯的邏輯關系。或者是時間方面要求由古至今,或者是范圍方面要由小及大,或者
是要先整體再部分,或者是要先原因後結果,或者是由表及裡、由淺入深,或者是先內後外、先主觀後客觀,或是由重到輕、由主要到次要等等,不一而足。如果答題時邏輯混亂、因果倒置,或者順序反轉、顛三倒四,都會讓人對你的邏輯思維能力產生懷疑,從而影響得分。所以在做好了上述兩個准備性質的步驟後,在最後正式答題、呈現答案的這一步驟中,一定要注意先調整好要點之間的邏輯關系,然後按照這種關系寫出答案來。如:
【例3】2001年全國「3+2」卷第36題:結合德意志完成統一建立帝國時的歷史特點和20世紀二三十年代德國的政治經濟狀況,說明納粹黨上台執政的原因,並指出法西斯統治的具體表現。
該題的第一問「納粹黨上台執政的原因」,符合其限制條件「德意志完成統一建立帝國時的歷史特點和20世紀二三十年代德國的政治經濟狀況」的多個要點,如以時間為依據,比較好的順序應該是:①德意志帝國繼承了普魯士專制主義和軍國主義傳統,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②德國在一戰中戰敗,受到戰勝國的嚴厲制裁,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銳;③當時執政的魏瑪政府軟弱無力;④受到1929~1933年世界經濟危機的嚴重打擊,統治階級傾向於建立獨裁統治。
【例4】2005年江蘇卷第29題:唐太宗說:「漢武窮兵三十餘年,疲弊中國,所就(成就)無幾。「他又說:」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據此回答:⑴就漢武帝對匈奴的用兵而言,唐太宗的評價是否符合歷史事實?請具體說明。⑵簡述唐太宗推行較為開明的民族政策的主要表現,並指出唐太宗與漢武帝在處理民族關系方式上的主要不同之處。⑶概括唐太宗推行這一民族政策所產生的歷史影響。
該題的第三問「歷史影響」,如果按照由先因後果、由小及大的邏輯關系來排列,比較好的順序應該是:①加強了中央政府對邊疆地區的管轄;②有利於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經濟文化的交流;③促進了邊疆地區的開發和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④有利於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即由管轄和交流推動了發展(因果關系),由邊疆地區、漢族地區彼此的交流、發展促進了整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由小及大)。
二、深刻理解和全面准確把握教材內容
對教材內容的深刻理解和全面准確把握是答好歷史問答題的基礎,為此要特別注意下列三個方面的內容。
1、注重對知識點全方位的剖析和把握。
這是全面提高問答題答題水平的關鍵,高考題中對某一個知識點各方面具體知識的考察是非常普遍的。如:
【例5】1994年全國卷第41題:墨子說:「欲天下之富而惡其貧,欲天下之治而惡
其亂,當兼相愛、交相利。」又說:「(戰爭)春則廢民耕稼樹藝,秋則廢民獲斂,……百姓飢寒凍餒而死者,不可勝數。」就上引言論,指出其思想核心,說明其社會根源,並分析其積極意義。(墨子的思想核心、社會根源和積極意義。)
【例6】1995年全國卷第42題:建國以來,我國農村生產關系的變革或調整經歷了哪幾個步驟?每一步變革或調整的主要原因、核心內容以及結果如何?據此,你認為在制定經濟政策時應遵循什麼原則?(建國以來我國農村生產關系四次變革各自的主要原因、核心內容以及結果。)
【例7】2005年廣東卷第30題:中國共產黨在1953年、1958年和1987年提出和確立過不同的基本路線(或稱總路線),請分別敘述其基本內容,並說明各自的主要作用或影響。(建國後中共三條基本路線、總路線各自的基本內容、主要作用或影響。)
2、注意教材中原因、影響、評價的論述。
這些在高考問答題中也是經常出現的,如上述【例3】中「納粹黨上台執政的原因」、【例4】中「唐太宗推行這一民族政策所產生的歷史影響」、【例5】中墨子思想的「社會根源」和「積極意義」、【例6】中我國農村生產關系變革的「主要原因」、【例7】中基本路線的「影響」等。還可能出成難度較大的觀點評論題,如:
【例8】1992年全國卷48題:清代史學家趙翼在《唐女媧》中說:「開元之始,幾於家給人足,而一楊貴妃足以敗之。」結合你對唐由盛轉衰原因的認識,分析評論趙翼上的這一觀點。
該題是圍繞唐由盛轉衰的原因而展開論述。唐由盛轉衰的原因是唐玄宗統治後期政治腐敗,地方節度使擁兵自重。如若對此不甚了解,此題便無從判斷;或是自知趙翼的觀點不對,但又因拿不出有力的證據而不知如何反駁。
3、適當的注重理論滲入。
例如【例8】就涉及到歷史發展的根本原因和個人在歷史發展中所起的作用以及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等理論。如果忽視了這些理論,就失去了評析問題的最有力的武器,答案顯得蒼白無力。但也不能因此而大談特談理論,輕視相關的史實,否則就不是解答歷史題而變成政治題了,答案也會變得空洞乏味。
三、注重答題規范化和培養書面表達能力
答題規范是高考的基本要求,也是平時應該逐漸培養起來的一種基本技能。歷史問答題的答題規范,主要表現為「段落化、要點化、序列化」。段落化就是將答案分成幾個段落,一般情況下該題有幾問就分成幾段,通常每一段落的開頭由序號和每一問的解答對象的關鍵詞來引導,有的時候也會由序號和限制條件的關鍵詞來引導,各個段落要採用同一級別、逐漸增大的序號。如果一問之中有多個小問題,則可以將該問分成多段,
但序號只標在第一段關鍵詞的前面,後面列段的關鍵詞與第一段關鍵詞左對齊即可。要點化就是將每一問的答案分解成幾個要點,按一定的邏輯關系答出來,每一要點前通常也要標上同一級別、逐漸遞增的序號,為了與各段的序號區分開來,要點序號的級別要比段落的序號低。段落化和要點化結合起來,就成了序列化。如【例4】中有三問,答案的格式就可以是:
⑴唐太宗的評價不符合歷史事實。因為:漢武帝北擊匈奴,解除了邊患,有利於北方邊疆地區的開發,有利於中原與北方邊疆地區的交往和聯系。
⑵主要表現:①打敗東突厥後,不改變原有的部落組織、風俗,設都督府管轄;②任回紇首領為瀚海都督府都督;③唐蕃聯姻。
不同之處:漢武帝以戰爭政策為主;唐太宗以安撫(收服民心)為主。 ⑶歷史影響:①加強了中央政府對邊疆地區的管轄;②有利於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經濟文化的交流;③促進了邊疆地區的開發和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④有利於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書面表達能力差是思路不清晰的表現,而培養書面表達能力,恰恰又是提高思維能力的重要手段。平時做題時就要用正確的概括、簡練的語言做答,真正做到答題時得心應手、思路順暢。
總之,答好問答題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也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只要真正讀懂了教材、熟練掌握了正確的答題步驟、注意好答題的格式和文字表達,相信是一定能夠達到理想的境界的。
⑤ 高中歷史大題答題技巧
首先是扣題,最好把題目材料中你做認為的關鍵詞都劃下來,然後根據這些關鍵詞逐一篩選作答。在答題的時候注意有序性,先答最本質的(得分關鍵),再答次要的(可遍地撒網,注意廣度為先,再追求深度)記得結合材料。
另外還要注意題目分值→此項適用所有文科大題。兩分少答,點到本質即可;四分略微擴充;六分、八分、十二分,盡量多答
再者就是掌握一些語料,就像萬能金句這類的,實在不知道答什麼也不要空著,把句子搬一點上去,說不定能踩點給分。
當然,好好看書也是必要的,如果本身對歷史並不感興趣的話,就刷題好了,培養自己的題感,也不求多,按照課本的順序每個大的知識群來幾道題,保證全面覆蓋就行。
問答題,則更需要你的思考與分析能力。不要指望考卷上的題目是你曾經見過的,更不必費心去背某道題,只要掌握了方法,問答題也是很好解決的。首先是分析。通過回想老師在講這部分內容時的介紹,盡量從更多的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不要擔心想太多,只要你覺得有道理的,都有可能是正確的。更何況現在的考試一再強調「要鼓勵學生自由發揮,要有創新,有自己的觀點」,所以你就要盡可能地多想一些。
其次是表達。最好是分條闡述,一點寫一兩行,不必太嗦,關鍵是把要點寫出,因為評卷時也是按點給分的,寫得太多,一個要點繞了好幾個彎才講完,不僅會喧賓奪主,使老師因找不到要點而扣分,還會浪費許多時間,以致來不及做完考卷。在分條時也有一個技巧,即根據所給的分數決定要分幾條。一般一個要點是兩到三分,如果一道題是八分,那麼很可能它的要點就有四個。用這種方法可以有效地減少漏答的可能,即使你實在想不出還要答些什麼,也要盡可能寫滿那個推算出的條數。同時,還要注意序列號的安排。大點小點用不同的序列號標出,就會顯得層次分明,邏輯性強,這樣也就不容易丟分。最後,字跡一定要工整。想想看,一個老師要在那麼短的時間內改完那麼多的試卷,如果字跡潦草,有哪個閱卷老師會有好心情給你高分呢?
⑥ 概括題怎麼分析好,尤其是歷史的概括題,有時候只要從材料中摘錄就好了,為什麼有時候又不行。
根據材料概括的話,就要結合材料概括,不過概括都很少照抄材料,始終要自己篩選信息,然後使表達更加簡練和清晰。提高概括能力的話,主要也是多看書吧,因為書上很多表達都很精練的,而自己的話就可能比較多。有些說什麼概括特點的,就直接記住,題目有對應的就直接寫上去就行啊,比如說小農經濟的特點,古希臘文明特點,中國古代制度特點之類的。這些題目關鍵是要多做,多看書。有機會的話,做完題目找老師面批是很好的,老師可以提出你的問題。要真不知道怎麼寫的話,答題的時候自己概括加材料的話,這樣可以不過費的時間比較多。主要還是你多看些題目找感覺。概括很多時候都是要自己歸納,然後用歷史語言表達出來的吧
⑦ 高考歷史答題的概括技巧
主要是審題,審題包括審讀題干信息和題目要求。高考文綜和平時的單科測驗不一樣。文綜試卷信息量大而且隱蔽,需要通過審題去挖掘題目當中隱藏的信息。這是獲取題干中隱藏的信息,然後看設問,看看需要答什麼,一定要客觀,題目怎麼要求就怎麼答,千萬不能自作多情!題目一般分三種:一是總結概括材料的 答案全在材料中 二是 結合材料和課本知識的 這就是一部分答案在材料中 一部分在課本上 只有兩方面都答上了 分才能全 還有一種就是答案全在課本上的 答題要學會量分答題 根據分值決定你答題的 詳細還是具體 比如一個只有2分的題 你打了三條甚至更多根本就沒有必要 高考時間緊張 要高效利用每一分鍾 希望我說的能有點用 好運!
⑧ 如何培養歷史材料解析題的概括能力
我想您需要做件歷史課內的事情,就是熟悉課本知識,特別是不同時代的類似史料之間的融會貫通和比較分析。
同時需要做兩件歷史課以外的事情,其一是提高語文課程中的煉字和概括能力,保證言簡意賅;其二是多讀古文,在不看注釋的情況下熟讀課本上有關史記、左傳之類的文章選編;這兩件事實際上是一個道理,只是側重的方法不同而已。
此外如果有時間的話最好補充一下與歷史課本有關的歷史背景資料,比如王安石變法,可以了解一下當時的歷史背景、宋神宗的態度、王安石的政敵等情況,就更利於您理解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
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