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如何看待荊軻刺秦王歷史事件

如何看待荊軻刺秦王歷史事件

發布時間:2022-04-28 06:01:45

⑴ 對荊軻刺秦王的評價

對荊軻刺秦王的不同評價北宋蘇洵非議荊軻之行曰:「始速禍焉」。南宋鮑彪為《戰國策》作注說:「軻不足道也。」朱熹認為「軻匹夫之勇,其事無足言」。但肯定荊軻的人更多,第一個是司馬遷,《史記·刺客列傳》結尾說:「其立意較然,不欺其志,名垂後世,豈妄也哉。」左思的《詠荊軻》稱頌他「雖無壯士節,與世亦殊倫」,「賤者雖自賤,重之若千鈞」。陶潛說他「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近代龔自珍贊揚他「江湖俠骨」。評者大都認為,荊軻雖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難以挽狂瀾於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國的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但他不畏強暴,不怕犧牲,在國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艱險的精神和氣概還是值得稱道的。劉伯承將軍挽葉挺詩「勒馬黃河悲壯士,揮戈易水哭將軍」,未嘗不含褒荊軻之意。當年唐雎當廷怒斥秦王時曾經說:「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於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降於天,與臣而將四矣。」(《戰國策·魏策》)荊軻是春秋戰國時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但專諸、聶政、要離的行刺純屬「士為知己者死」,而荊軻則基本上不是為一己之私而是為「國家大事」。《荊軻刺秦王》簡說邱少華《荊軻刺秦王》這個歷史故事,出自《戰國策·燕策》。司馬遷作《史記》,把它收入《刺客列傳》,並別采異聞,對荊軻的身世經歷作了些補充,說他是衛國人,衛人謂之慶卿,好讀書擊劍,以術說衛元君,衛元君不用;還寫了他兩件小事,一次「與蓋聶論劍,蓋聶怒而目之。」又一次「魯句踐與荊軻博,爭道,魯句踐怒而叱之。」兩次都是荊軻忍讓退避了。看來,這是一個有頭腦、有見識、也很理智的人,並非意氣用事、一味爭強好勝之徒。司馬遷的這些補充,雖稍嫌簡略,對我們了解荊軻其人,卻很有用處。在春秋戰國至秦漢之間,出了一些很著名的刺客,都是不怕死、不要命的角色。我認為,不妨簡單地把他們分成兩種類型。其行刺的動機基本上出於單純的報恩思想(所謂「士為知己者死」)的,算做一類,如刺趙襄子的豫讓,刺韓傀(《史記》作「俠累」)的聶政。其行刺的動機基本上不是一己之私,而是所謂「公義」(比如說國家之事)的,算做一類,如曹沫劫齊桓公於盟壇之上,「桓公乃許盡歸魯之侵地」(《刺客列傳》),張良「悉以家財求客刺秦王,為韓報仇。」和他的力士以大鐵椎「狙擊秦始皇帝博浪沙中,誤中副車。」(《史記·留侯世家》)無論事之成(曹沫)敗(張良),其精神或有可取之處。荊軻如何呢?我想可以歸入曹沫張良一類。故事發生在公元前二二七年。這時候,秦國大軍大舉東進,所向披靡,山東六國風雨飄搖,朝不謀夕①。燕太子丹面對這個嚴重局勢,深感力絀計窮。軍事政治外交諸般手段大概都難救燃眉之急了,又不願意坐待滅亡(難道他應該坐待滅亡么!)終於想到了行刺。他想得很天真:無論是生劫或刺死秦王,都可以使大局頓時改觀。其實,這只不過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存僥幸於萬一罷了。荊軻說:「此國之大事,臣駑下,恐不足任使。」除了一般的謙讓和點出任務的艱巨性以外,把行刺看成「國之大事」這一點最重要,它說清了荊軻對這個計劃的思想認識,強調了行為的根本目的和這個目的的正義性和嚴肅性。②為了取得秦王的信任,爭取一個能夠接近秦王便於行刺的機會,荊軻做了細心的准備,一是要了「督亢之地圖」,二是要了樊於期的首級(加上田光的自殺,尚未出發就賠進了兩條人命,代價是高昂的,古人的某些道德志操觀念,對於我們是有些隔膜了,不必細論)為了行刺的成功,他還要等待一個得力助手。可惜,急不可耐的太子丹催他上路,「日以盡矣,荊卿豈無意哉!」一句話把荊軻激怒了。大凡這種人,最講究一諾千金,把信用看得比性命還要緊,「豈無意哉」簡直等於說:您翻悔了么?就荊軻來說,對人格尊嚴的侮辱,莫甚於此!又可惜,平素懂得隱忍、不爭意氣的荊軻,在這個節骨眼上竟不能自製,一怒之下,帶著個不中用的秦武陽走了(後來秦武陽果然誤了事)。容不得別人對他的品格的半點懷疑,一時間忘了「國之大事」不能意氣用事的,是荊軻;明知道這么走法是「往而不反」,卻斬釘截鐵地說「請辭決矣」的,也是荊軻。人的性情脾氣,就是這么復雜。易水餞別,大約是秋天吧。「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白衣冠是喪服,它暗示著國破家亡的大難就在眼前,它暗示著荊軻的一去難返,這情景是多麼凄楚!「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古人說,變徵為商,其音悲。沉痛悲涼的歌聲深深打動了送行的人們,「士皆垂淚涕泣」。他們早就把保存國家,保全自己的一線希望系在荊軻的那把匕首上了。荊軻完全了解他們的心情,於是進而「為慷慨羽聲」,明確地表示了必死的決心: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羽聲,其音怒。這激昂而憤怒的歌聲,在蕭瑟的秋風中回盪,在嗚咽的秋水上回盪,然後如一腔熱血,灑向這白衣冠群中,使在場的人們由「垂淚涕泣」變得瞋目怒視,發上指冠。荊軻這個普通的血肉之軀的精神力量,竟能如此震撼人心。送行者和被送者的情緒,相互感染,如風水相激,很快推向高潮,「於是荊軻遂就車而去,終已不顧。」多麼剛毅,多麼壯烈,即使千載之下的讀者,也會為之動容。在秦廷上,荊軻的表現既令人遺憾之至,又令人欽佩之至。荊軻的劍術和武藝實在太不高明了。在獻圖時,他和秦王的距離不過咫尺之間,真是說時遲,那時快,「發圖,圖窮而匕首見。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③一個處心積慮,圖謀已久;一個事出突然,猝不及防。然而,這一刺竟不中,後來一擲又「不中,中柱。」在群臣「盡失其度」、衛士不敢上殿的最初時刻,行刺者與被刺者處於一比一的局面,即使徒手相搏,也該是你死我活不可開交,而荊軻竟不能得手。經過一番追逐之後,眾寡殊勢,荊軻身被八創,腿被砍斷,秦王則毫末無損。我一直懷疑荊軻不僅劍術不精,武藝不高,甚至連人們常說的「蠻力氣」也不大,要不,怎麼會輸得如此之慘?他臨死時辯解說:「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但是,看他一開始的動作,左手把袖,右手進刀,分明是要一刺置對方於死地,一點兒也沒有「生劫之」的意思。荊軻不怕死,但怕別人笑話他無能。上邊的這番表白,就荊軻來說,是萬萬不可少的。在我們看來,就頗有些「欲蓋彌彰」的嫌疑了。話又說回來,荊軻畢竟不失英雄本色。秦王設九賓大禮以迎燕使者,儀仗如林、鍾鼓雷鳴的壯觀場面和森嚴氣象,連十二三歲時就殺人不眨眼的秦武陽也「色變振恐」、精神瓦解。這樣的描寫,與其說是要把秦武陽當作一個銀樣蠟頭槍式的假好漢來譏諷,倒不如說是要借武陽的失常,來渲染秦廷上足以褫人心魄的赫赫威嚴,說明荊軻能夠旁若無人,談笑自如,需要超人的膽量。他一個人,一把匕首,攪得偌大的秦廷上下驚惶,亂成一團。不可一世的秦王驚恐得連身邊的佩劍也拔不出來了(當他終於成為勝利者,面對已死的刺客,還「目眩良久」呢!)群臣驚恐得盡失其度,莫知所措了,侍醫驚恐得連不能傷人的葯囊也當作武器扔出去了;在數十百人之中,不驚不恐不怕死的,唯荊軻一人而已。行刺不成,死到臨頭,他「倚柱而笑」、「箕距以罵」的精神氣度,也決不是可以裝出來的。總之,荊軻履險不失態、臨難不變色的勇氣與豪氣,值得欽佩。作者用緊湊短促的語言節奏,描繪了一個緊張驚險的場面,秦廷的威風震懾了秦武陽,荊軻的威風又震懾了秦廷;荊軻的動作帶動秦王、群臣、侍醫的一連串動作,急促、曲折而連貫,有如機軸之驟轉,有如湍流的奔突,真是驚心動魄,使後人讀了,也難免有些目眩。這個故事的筆墨極為集中。寫太子丹,寫秦武陽,寫易水邊的白衣冠,寫朝廷上的秦君臣,都是在映襯對比中寫荊軻。在寫荊軻的言語行動的同時,又注意揭示他的內心世界。形象是有血有肉、豐滿感人的,在中國文學人物畫廊里,佔有很醒目的一席地位。古往今來,從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的陶淵明(《詠荊軻》),到近代著名女革命家、鑒湖女俠秋瑾(《寶刀歌》),吟詠荊軻的詩章累代不絕。大體說來,後人提及荊軻事,除了嘆其大功不成而外,更重要的是美其不畏強暴、不怕犧牲,在國家民族多事之秋,敢於挺身而出、勉力為之的精神和氣概。明末的少年抗清英雄夏完淳作《易水歌》,「白日蒼茫落易水,悲風動地蕭條起,荊卿入秦功不成,遺憾驪山暮煙紫。……嗚呼,荊卿磊落殊不倫。」顯然,荊軻磊落不倫的形象,給了夏完淳很大的激勵和鼓舞。毫無疑問,關於歷史的進程和規律,關於一人之力難以挽狂瀾於既倒的道理,荊軻這樣的古人,懂得不如我們多。但是在世界並不太平的今天,一旦國家有事,仍然需要不畏強暴不怕犧牲的精神和氣概。這,也許就是荊軻故事給予我們的啟示吧。注 ① 公元前二三○年,秦滅韓;前二二八年,秦破趙,虜趙王遷;荊軻刺秦王的同年(前二二七年)秦軍已進逼易水,燕國已岌岌可危。注 ② 戰國七雄中的任何一國,都可以理所當然地以統一天下為己任,也可以理所當然地反對他國的暴力兼並;就山東六國而言,反對素以「虎狼之國」著稱的秦國,更具有某種程度的正義性。限於篇幅,不詳論。注 ③ 《史記》司馬貞索隱:「揕,謂以劍刺其胸也。又(徐廣)雲,一作抗。抗音苦浪反,言抗拒也。其義非。」如何認識評價荊軻其人?楊益民正確分析評價荊軻必須澄清以下幾個問題:一、有人說,秦統一天下既然符合歷史發展的方向,那麼荊軻刺秦王的行動實際上就起了阻礙歷史前進的作用,應如何認識這一點?荊軻的行動能否看作是阻礙歷史發展的,應從歷史的角度作具體客觀的分析。戰國後期,深受戰亂之苦的人民迫切渴望統一,社會經濟的發展也需要建立一個統一安定的國家。因而,秦統一天下是符合歷史發展方向的;而對統一天下起著重要作用的秦始皇,我們也應充分肯定其歷史功績。但是,能否就此得出結論:在秦統一六國的過程中,凡是曾進行過抵抗的國家和個人都應予以否定呢?當然不能。因為,秦國統治者畢竟是封建地主階級,他們統一天下的主要形式是兼並戰爭,而這種戰爭充滿了掠奪性和破壞性,因而,給被兼並國家的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災難。如著名的秦趙長平之戰中,秦將白起就坑殺趙國降卒四十萬人,而亡者大多是農民。在戰爭中,「百姓不聊生,族類離散,流之為臣妾。」(《戰國策·秦策》)戰敗國則對戰勝國還要徼納貢賦,人民承擔著更重的負擔。因此,對於秦國的兼並,六國人民往往是涕泣相哀,戮力同憂,進行堅決的抵制。總之,歷史的進程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現象,因而,我們肯定秦統一六國的功績同時也高度評價屈屈原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當然也充分肯定荊軻反抗暴秦的正義行動,肯定他大義凜然的英武氣魄。也就是說,從歷史發展、從社會進步的角度看,應肯定秦的功績;而從對侵略者的反抗,代表被壓迫人民的利益這個角度看,又應充分肯定荊軻的行動。二、有人說,荊軻刺秦王只是為了報答太子的知遇之恩。所以,荊軻這個人是不值得肯定的。這個看法是否正確也應作具體的分析。荊軻的甘願冒死入虎狼之強秦,刺殺秦王,其中報答太子丹知遇之恩的因素是無可否認的,直到臨死他還念念不忘:「必得約契以報太子。」然而,能否把荊軻刺秦王的行動的意義都局限於此呢?當然不能。太子丹初見荊軻時,是希望荊軻為挽救燕國之將亡,反抗暴秦之兼並而出力的。荊軻當時的回答是:「此國之大事,臣駑下,恐不足任使。」這說明荊軻主要是想報效燕國的。後來荊軻激勵樊於期自刎獻首時說,可以解燕國之患,而報將軍之仇者,也說明荊軻主要還是從國事來考慮的。因此,在荊軻刺秦王的行動中雖然有報答太子丹知遇之恩的因素,但主要還是為了反抗暴秦,挽救燕國以至於六國的危亡。也可以這樣說,荊軻報答太子是建立在抗暴秦、救弱燕的基礎上的,或者說,報答太子是通過反抗暴秦,挽救燕國來實現的。而這樣的行動有其正義性,所以,荊軻這個人物,千百年來為人們所感佩,所稱頌。因而,將荊軻報答太子的思想與反抗暴秦挽救燕國的願望割裂起來分析問題以至於否定荊軻其人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是不客觀的。三、有人認為:荊軻勸樊於期自殺過於殘忍。那麼是否如此呢?荊軻赴秦刺殺秦王就必須先接近秦王,因而,信物就成了關鍵。所以,激勵樊於期自殺獻首實屬為刺秦王之舉得以成功而採取的迫不得已的方案。而且,對於樊來說,燕國若亡,不但無法為「父母宗族」報仇,連自己也無處棲身了。因而,想苟且偷生已無出路,而獻出生命可就大義,很顯然,這對於樊將軍而言也並非絕對不良之計。再者,荊軻的行動並無絲毫自私的的成分——「將軍之仇報,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更何況他自己也將「提一匕首入不測之強秦」。因此,荊軻之舉無可厚非,而且,由此可看到荊軻的深謀遠慮,精明多智。總之,荊軻這一人物不僅義薄雲天,視死如歸,而且能深謀遠慮,機智沉著,堪稱豪俠!

⑵ 對荊軻刺秦王事件的看法

一、有人說,秦統一天下既然符合歷史發展的方向,那麼荊軻刺秦王的行動實際上就起了阻礙歷史前進的作用,應如何認識這一點?荊軻的行動能否看作是阻礙歷史發展的,應從歷史的角度作具體客觀的分析。戰國後期,深受戰亂之苦的人民迫切渴望統一,社會經濟的發展也需要建立一個統一安定的國家。因而,秦統一天下是符合歷史發展方向的;而對統一天下起著重要作用的秦始皇,我們也應充分肯定其歷史功績。但是,能否就此得出結論:在秦統一六國的過程中,凡是曾進行過抵抗的國家和個人都應予以否定呢?當然不能。因為,秦國統治者畢竟是封建地主階級,他們統一天下的主要形式是兼並戰爭,而這種戰爭充滿了掠奪性和破壞性,因而,給被兼並國家的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災難。如著名的秦趙長平之戰中,秦將白起就坑殺趙國降卒四十萬人,而亡者大多是農民。在戰爭中,「百姓不聊生,族類離散,流之為臣妾。」(《戰國策•秦策》)戰敗國則對戰勝國還要徼納貢賦,人民承擔著更重的負擔。因此,對於秦國的兼並,六國人民往往是涕泣相哀,戮力同憂,進行堅決的抵制。總之,歷史的進程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現象,因而,我們肯定秦統一六國的功績同時也高度評價屈屈原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當然也充分肯定荊軻反抗暴秦的正義行動,肯定他大義凜然的英武氣魄。
也就是說,從歷史發展、從社會進步的角度看,應肯定秦的功績;而從對侵略者的反抗,代表被壓迫人民的利益這個角度看,又應充分肯定荊軻的行動。
二、有人說,荊軻刺秦王只是為了報答太子的知遇之恩。所以,荊軻這個人是不值得肯定的。這個看法是否正確也應作具體的分析。
荊軻的甘願冒死入虎狼之強秦,刺殺秦王,其中報答太子丹知遇之恩的因素是無可否認的,直到臨死他還念念不忘:「必得約契以報太子。」然而,能否把荊軻刺秦王的行動的意義都局限於此呢?當然不能。太子丹初見荊軻時,是希望荊軻為挽救燕國之將亡,反抗暴秦之兼並而出力的。荊軻當時的回答是:「此國之大事,臣駑下,恐不足任使。」這說明荊軻主要是想報效燕國的。後來荊軻激勵樊於期自刎獻首時說,可以解燕國之患,而報將軍之仇者,也說明荊軻主要還是從國事來考慮的。因此,在荊軻刺秦王的行動中雖然有報答太子丹知遇之恩的因素,但主要還是為了反抗暴秦,挽救燕國以至於六國的危亡。也可以這樣說,荊軻報答太子是建立在抗暴秦、救弱燕的基礎上的,或者說,報答太子是通過反抗暴秦,挽救燕國來實現的。而這樣的行動有其正義性,所以,荊軻這個人物,千百年來為人們所感佩,所稱頌。因而,將荊軻報答太子的思想與反抗暴秦挽救燕國的願望割裂起來分析問題以至於否定荊軻其人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是不客觀的。
三、有人認為:荊軻勸樊於期自殺過於殘忍。那麼是否如此呢?荊軻赴秦刺殺秦王就必須先接近秦王,因而,信物就成了關鍵。所以,激勵樊於期自殺獻首實屬為刺秦王之舉得以成功而採取的迫不得已的方案。而且,對於樊來說,燕國若亡,不但無法為「父母宗族」報仇,連自己也無處棲身了。因而,想苟且偷生已無出路,而獻出生命可就大義,很顯然,這對於樊將軍而言也並非絕對不良之計。再者,荊軻的行動並無絲毫自私的的成分——「將軍之仇報,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更何況他自己也將「提一匕首入不測之強秦」。因此,荊軻之舉無可厚非,而且,由此可看到荊軻的深謀遠慮,精明多智。
總之,荊軻這一人物不僅義薄雲天,視死如歸,而且能深謀遠慮,機智沉著,堪稱豪俠!

⑶ 荊軻刺秦王的歷史真相是怎麼樣的

內容如下:

秦國滅趙後,兵鋒直指燕國南界,太子丹決定派荊軻入秦行刺秦王。荊軻獻計太子丹,擬以秦國叛將樊於期首級及燕督亢(今河北涿縣、易縣、固安一帶,是一塊肥沃的土地)地圖進獻秦王,相機行刺。公元前227年,荊軻帶燕督亢地圖和樊於期首級,前往秦國刺殺秦王。

臨行前,許多人在易水邊為荊軻送行,場面十分悲壯。「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是荊軻在告別時所吟唱的詩句。荊軻來到秦國後,秦王在咸陽宮隆重召見了他。荊軻在獻燕督亢地圖時,圖窮匕見,刺秦王不中,被殺。

荊軻(?—公元前227年),姜姓,慶氏(古時「荊」、「慶」音近),字次非,戰國末期衛國人,春秋時期齊國大夫慶封的後代,戰國時期著名刺客,也稱慶卿、荊卿、慶軻。

荊軻喜好讀書擊劍,為人慷慨俠義。後游歷到燕國,隨之由田光推薦給太子丹。

秦國滅趙後,兵鋒直指燕國南界,太子丹震懼,決定派荊軻入秦行刺秦王。荊軻獻計太子丹,擬以秦國叛將樊於期之頭及燕督亢地圖進獻秦王,相機行刺。太子丹不忍殺樊於期,荊軻只好私見樊於期,告以實情,樊於期為成全荊軻而自刎。

⑷ 怎樣評價荊軻刺秦王

荊軻可以說是足智多謀,計劃了很久,這是好的地方.但是太過急躁,只是以他一人之力去刺殺秦王,成功的可能性很低.
荊軻刺秦王是一個悲壯動人、傳誦千古的歷史故事。事情發生在戰國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統一中國前六年。當時,秦統一全國的趨勢已定:韓已被消滅,楚、魏、趙也名存實亡,燕、齊亦危在旦夕。地處趙國東北方的燕國是一個弱小的國家。當初,燕王喜為了結好於秦國,曾將太子丹交給秦國作人質。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於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國。為了抵抗強秦的大舉進攻,同時也為了報「見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勇士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諸侯之地」;如不成,則刺殺秦王贏政,使其國內大亂,然後聯合諸侯共同破秦。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的。事敗以後,秦大舉攻燕,於公元前222年滅燕。

歷代文士對荊軻刺秦王有這樣的評價:北宋蘇洵非議荊軻之行曰:「始速禍焉」。南宋鮑彪為《戰國策》作注說:「軻不足道也。」朱熹認為「軻匹夫之勇,其事無足言」。

荊柯刺秦王是否真的是在逞匹夫之勇呢?

當年唐雎當廷怒斥秦王時曾經說:「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於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降於天,與臣而將四矣。」(《戰國策·魏策》)

如上所述,荊軻是春秋戰國時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但專諸、聶政、要離的行刺純屬「士為知己者死」,而荊軻則基本上不是為一己之私而是為「國家大事」。

所以,肯定荊軻的人也更多。

第一個是司馬遷,《史記·刺客列傳》結尾說:「其立意較然,不欺其志,名垂後世,豈妄也哉。」左思的《詠荊軻》稱頌他「雖無壯士節,與世亦殊倫」,「賤者雖自賤,重之若千鈞」。陶潛說他「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近代龔自珍贊揚他「江湖俠骨」。

評者大都認為,荊軻雖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難以挽狂瀾於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國的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但他不畏強暴,不怕犧牲,在國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艱險的精神和氣概還是值得稱道的。劉伯承將軍挽葉挺詩「勒馬黃河悲壯士,揮戈易水哭將軍」,未嘗不含褒荊軻之意。

⑸ 大家對荊軻刺秦王的看法是什麼

在我看來,對荊軻的暗殺太過分了。後人把荊軻比作一個大英雄,他無所畏懼,決心刺殺秦王嬴政。根據《戰國(電影)》第三卷,荊軻冒著生命危險為燕國效力的英雄形象得到了徹底確立。但事實是?荊軻是個卑鄙的殺手。古老的貴族奴隸階級,就像燕國一樣,他們無法在戰場上對抗新貴族階級,即秦地主階級。所以他們想刺殺嬴政,秦王,來扭轉局勢。大家都說,刺殺荊軻是卑鄙的行為。後來,在出示地圖時,荊軻刺殺了秦朝的嬴政王。你知道嗎,嬴政當時沒有武器。還有拿刀的荊軻。但是最後,在近距離的戰斗中,荊軻沒能殺死王。除了證明荊軻不稱職,我想不出別的理由。正如南宋新儒家朱熹對荊軻的評價,“可福永,無話可說”.我覺得這是對荊軻最好的評價。我不想讓他把荊軻變成英雄。把一個追求名利的刺客塑造成英雄,真是諷刺。這是對荊軻最好的描述。

⑹ 如何看待荊軻刺秦王的事件

雖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視死如歸的精神,但准備不足,用人不當。荊軻奉樊於期頭函,而秦舞陽奉地圖柙。至陛,秦舞陽色變振恐,群臣怪之。世言荊軻,其稱太子丹之命,「天雨粟,馬生角」也。當時太子已預先尋找天下最鋒利的匕首,找到趙國人徐夫人的匕首,花了百金買下它,讓工匠用毒水淬它,用人試驗,只要見一絲兒血,沒有不立刻死的。於是就准備行裝,送荊軻出發。燕國有位勇士叫秦舞陽,十三歲上就殺人,別人都不敢正面對著看他。於是就派秦舞陽作助手。荊軻等待一個人,打算一道出發;那個人住得很遠,還沒趕到,而荊軻已替那個人准備好了行裝。又過了些日子,荊軻還沒有出發,太子認為他拖延時間,懷疑他反悔,就再次催請說:「日子不多了,荊卿有動身的打算嗎?請允許我派遣秦舞陽先行。」荊軻發怒,斥責太子說:「太子這樣派遣是什麼意思?只顧去而不顧完成使命回來,那是沒出息的小子!況且是拿一把匕首進入難以測度的強暴的秦國。我所以暫留的原因,是等待另一位朋友同去。眼下太子認為我拖延了時間,那就告辭決別吧!」於是就出發了。逆歷史潮流而上,就算殺了嬴政也阻擋不了秦一統天下的趨勢。

⑺ 怎樣看待荊軻刺秦王

在很多人的眼裡,荊軻是一個具有大俠膽識,又渾身充滿正義感的英雄。但在史學家眼中的荊軻並非如此簡單,文學史家和史學家對這個人物的評價也是不大相同的。韓兆琦認為:「荊軻是一個武藝高強、俠肝義膽的勇士,他刺秦的義舉來自他對強秦的國仇家恨,也是他爭取自己的生存權的最後一搏。他與燕國不沾親帶故,如果說燕太子丹要刺殺嬴政有其報私仇的成分,那麼,荊軻的目的則更是出於為救六國人民的俠義之心。」張大可更是以「反暴」一詞來詮釋荊軻的行為。「太子丹開始並沒有重用荊軻,甚至後來讓他去刺秦,也沒有完全理解和信任他,」韓兆琦解釋說,「所以,荊軻並非要『為知己者死』,他的行為的價值不在於個人義氣,而在於他代表了廣大人民的抗暴之心。」對於當時狹隘的國家概念來說,他是個俠客,而對於現在大一統的狀況來說,他只是一個試圖阻撓統一,僅憑匹夫之勇貿然出擊的刺客。 刺客 俠士, 刺客 他是刺客,過去的說法是「俠以武犯禁」,俠客是破壞現行體制的人。今天的說法是「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俠客行的是劫富濟貧,拔刀相助的義舉。
荊軻是因為燕丹對自己的折節相交而刺秦,並不是為了六國和六國的人民,臨死時說的話只是掩飾失手的大話,司馬遷不是把他歸於刺客之中了嗎?他和朱家郭解有哪點相似,和金庸筆下的俠客又有什麼相同。 我認為他即使俠客又是刺客 很難斷定
就和岳飛一樣
荊軻是因為燕丹對自己的折節相交而刺秦,並不是為了六國和六國的人民,臨死時說的話只是掩飾失手的大話,司馬遷不是把他歸於刺客之中了嗎?他和朱家郭解有哪點相似,和金庸筆下的俠客又有什麼相同。一,僅憑匹夫之勇貿然出擊的刺客。 刺客而已!
他以報太子丹的個人知遇而走險,逆中華統一之潮流,以匹夫之勇螳臂當車,是典型的個人英雄主義.可悲可憐!!
其行刺行為即不光明,也不正大,絕非俠客所為.
後人憑吊時寫下了:督亢圖中不殺人,咸陽殿上空流血.讓人扼腕嘆息呀. 刺客 刺客 !!! 小丑,因為他是在失落中被人收養的,為報食祿之恩,不得不以命來報之 這還不簡單,對於子嬰來說是俠士,對秦王來說是刺客。或者說刺秦以前是俠士,刺秦後就是刺客了。
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SPAN></p>

⑻ 你是如何看待"荊軻刺秦王"這一歷史事件的

「戰國策-燕策」里看到了全本的荊軻刺秦王的本事,當時的震撼真是不小。燕市高歌,易水蕭蕭,白衣送別,灑血秦庭,這些獨特的戲劇場面凸現了荊軻鮮明的個性,一掃以前在心目中的猥瑣形象。再以後,就開始留心有關他的記載,發現自漢以降,關於荊軻的記錄真是不少。

記載荊軻事跡最全的當是司馬遷的「史記.刺客列傳」,太史公還說:「始,公孫季功,董生與夏無且游,具知此事,為余道之如是」,夏無且為秦王御醫,當荊軻行刺時,群臣惶急,他曾「以其所奉葯囊提荊柯」,後來秦王特地賜黃金兩百溢賞賜他。刺秦的那些驚險場面,他是親眼目睹的,由他的友人再轉告司馬遷,其真實當不容懷疑。

「史記」中對荊軻刺秦王的敘述基本上是客觀的,對荊軻這個人物的評價也算持平,看不出太史公的明顯傾向,其記載和「戰國策」出入不是很大。刺秦的故事,在秦漢之際,頗多流傳, 對一些怪誕和「太過」的記載,「史記」做了不少刪削。在古小說「燕丹子」中,還保留了關於荊軻的這些記載,從中可以看出荊軻性格的多面。現抄錄如下:

太子「後日與軻之東宮,臨池而觀,軻拾瓦投龜,太子令人奉盤金、軻用抵,抵盡復進。軻曰『非為太子愛金也,臂痛爾。』後伏共乘千里馬。軻曰:『聞千里馬肝美。』太子即殺馬進肝。置酒華陽之台。酒中,太子出美人能琴者。軻曰:『好手琴者!』太子即進之。軻:『但愛其手耳。』太子即斷其手,盛以玉盤奉之。」

奉金擲蛙,膾千里馬肝,斬美人手諸事,均被「史記」以事「太過」而刪削。其時太子丹要荊柯去刺秦王的事,尚未說破。田光已死,於期的頭還沒有「函封」在盒子里,但太子丹的意思已經不點自明。荊軻知道等待自己只是死亡,不可能象曹沫那樣劫齊桓公後還能生還,所以也就率性而為。上述三件事荒唐暴虐,有悖人性到了極致。燕丹子也不惜血本,盡其所欲,如此做法也不過是收買人心,賓主都是孤注一擲的心理。斷美人手一節更是驚心動魄,殘忍並具病態美。和王爾德之「莎樂美」 有相似之處,秦漢以後還有這樣的人物和故事。

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特殊的時期,戰爭頻仍,征伐不已,世不安寧,民不聊生。朝為公卿,暮填溝壑為尋常事,人人都生活在時刻可能橫死的恐怖里,所以人們的行為舉止都異於常時,而刺客的行為更異於常人。田光,樊於期等的自刎,除了有古人重聲名輕性命的豪俠之氣外,也和那時變異的環境里特殊的人性有關。刺秦還沒有開始,已經死了很多人,舉國都籠罩在死亡的恐怖里,作為主要角色的荊軻其心理壓力更非常人所能承受,其行為的乖戾也就不難理解了。

等到太子與賓客在易水上「白衣冠以送之」,整個「戲劇」到了高潮的華彩段。所有史書中也都是用寥寥數十字即烘托出了氣氛。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士皆嗔目」,「發盡上指冠」,「為壯聲則發怒沖冠,為哀聲則士皆流涕」。雖惜墨如金,但讓人豪氣陡生,如臨其境,。生死離別,風雲裂變,白衣勝雪,悲歌裂竹,真難想像這樣的情景在電影里如何表現。文字的力量,給人想像的空間實在是別的手段難以比擬的。

在中國歷史上,刺客往往如彗星,雖一掠而過,但耀眼的光芒能給人以巨大的震撼。他們以匹夫之軀近強勢者,百步之內血濺。其刺殺的對象必在重重保護之下,輕易不得近身,而刺殺此種人物,往往勢如騎虎,知其必死而為之的。倘如後來小說傳奇中武功蓋世之俠客,千里之外取人首級,輕松而無任何危險性,也就談不上刺客所為了。在歷史上,刺客仗義行俠的事跡屢不絕書,「唐宋傳奇」,「水滸」里都有形形色色的類似人物。荊軻這樣的刺客,也就是在亂世方有用武之地。他本衛國人,一個流浪漢,和秦王並無仇恨,燕太子傾其心力和他結交,他才不惜為他賣命。對荊軻刺秦王這一事件,歷來褒貶不一。淡泊如陶淵明者,也寫過金剛怒目式的「詠荊軻」,塑造了一個除暴勇士的形象。其中雲「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心知去不歸,且有後世名……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陶公對荊軻刺秦未成是覺得遺憾的,說「惜哉劍術疏,奇功竟不成!」。陶公生活在晉王朝沒落的年代,由晉入宋,叛亂相繼,殺伐不已,他嚮往荊軻那樣的江湖俠骨來鏟滅以強凌弱的暴亂政治。初唐駱賓王「於易水送人」「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昔時人已沒,而今水猶寒」和陶公的「詠荊軻」一脈相承。清末詩人龔自珍「雜詩」其一說:「陶潛詩喜說荊軻,想見「停雲」發浩歌。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俠骨恐無多」,定庵生活的時代同樣是雞鳴不已,難免對荊軻懷著欣賞和惋惜的心情。

閱讀全文

與如何看待荊軻刺秦王歷史事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7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6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3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4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