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評價韓信
應該這樣評價韓信:
秦漢之際名將,他所創造的卓著業績和經典戰例堪稱世界戰爭史上的奇觀,在世界軍事史上絕無二人,令後人高山仰止。
歷史研究表明,韓信的謀反之名,也只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詞的構陷。而韓信本人,之所以惹上了殺身之禍,蓋因其長於戰陣而短於謀身。
歷史上的韓信與項羽,在性格上很有相似之處,全部精通兵法,愛兵如子,都不善於籠絡士大夫。
⑵ 如何評價歷史上的韓信大將軍
用陸游的一句詩來說,就是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能文能武。當然,韓信沒有擊狂胡。
韓信是「漢初三傑」之一,也是「漢初三大名將」之一。在那個時代,人分四等,士農工商。韓信早年間就把自己歸在了「士」中。什麼是士?在宋代以前,士就是能文能武的人。他的腰裡無時無刻都別著一把劍。秦滅亡後,韓信遇到了蕭何,更是一飛沖天。成為了漢軍的大將軍。但是韓信只適合做一個大將軍,他精於軍事謀略,卻不懂國家政要。因此,導致了他最終被呂雉除掉。
⑶ 古人對韓信的評價
1、劉邦: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出自《史記·高祖本紀》)
譯文:聯合眾多的士兵,只要打仗一定勝利,只要攻城一定取得,我不如韓信。
2、蕭何: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顧王策安所決耳。(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
譯文:那些軍官是容易得到的,至於像韓信這樣的人才,是普天下也找不出第二個來的。
3、劉邵:膽力絕眾,才略過人,是謂驍雄,白起、韓信是也。(出自《人物誌》)
譯文:膽量和魄力勝過大部分人,才智謀略超過大部分,這樣的人稱為驍雄,白起韓信就是這樣的人。
4、姜維:夫韓信不背漢於擾攘,以見疑於既平,大夫種不從范蠡於五湖,卒伏劍而妄死,彼豈暗主愚臣哉?利害使之然也。(出自《三國志》)
譯文:從前韓信在楚漢相爭中沒有聽信讒言背叛劉邦,但還是被陳平所懷疑;大夫文種不聽范蠡的忠告退隱五湖,最終只能拔劍自刎,不明不白地死去。難道他們都是昏君與愚臣嗎?都不是,這是因為利害關系使得他們如此的。
5、司馬遷:吾如淮陰,淮陰人為余言,韓信雖為布衣時,其志與眾異。其母死,貧無以葬,然乃行營高敞地,令其旁可置萬家。余視其母冢,良然。假令韓信學道謙讓,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則庶幾哉,於漢家勛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後世血食矣。不務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謀畔逆,夷滅宗族,不亦宜乎!楚人迫我京索,而信拔魏趙,定燕齊,使漢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滅項籍。(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
譯文:我到淮陰,淮陰人對我說,韓信即使是平民百姓時,他的心志就與眾不同。他母親死了,家中貧困沒有用來葬母親的錢,可他還是到處尋找又高又寬敞的墳地,讓墳墓旁可以安置萬戶人家。我看了他母親的墳墓,的確如此。
假使韓信學會謙讓,不誇耀自己的功勞,不自恃自己的才能的話,那就差不多了。他在漢朝的功勛可以和周朝的周公、召公、太公這些人一樣,後世子孫就可以享祭不絕。可是,他沒能致力於這樣做,而天下已經安定,竟然圖謀叛亂,被誅滅宗族,不也是應該的么。
⑷ 評價韓信這個人物
韓信是少有的軍事奇才, 也是劉邦集團里唯一能夠獨當一面的大將。 在劉邦和項羽在滎陽的正面戰場打得焦頭爛額的時候, 韓信開辟北方戰場, 並最終形成了對項羽的戰略大包圍之勢, 所以韓信的軍事才能是毋庸懷疑的。
韓信為後世留下了大量的軍事典故,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背水為營、拔幟易幟、半渡而擊、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其用兵之道,為歷代兵家所推崇。
作為軍事家,韓信是繼孫武、白起之後,最為卓越的將領,其最大的特點就是靈活用兵,是中國戰爭史上最善於靈活用兵的將領,其指揮的井陘之戰、濰水之戰都是戰爭史上的傑作;
為戰略家,韓信在拜將時的言論,成為楚漢戰爭勝利的根本方略;作為統帥,他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率軍出陳倉、定三秦、破代、滅趙、降燕、伐齊,直至垓下全殲楚軍,無一敗績,天下莫敢與之相爭;
作為軍事理論家,韓信與張良整兵書,並著有兵法三篇。但人無完人,韓信在政治上犯有嚴重的失誤,幾次關鍵時刻都優柔寡斷,最終死於婦人之手,後人評價韓信成敗一蕭何,生死兩婦人,實無虛言。
由於韓信戰功赫赫,在軍中威望極高,以至當時軍中兵器均刻上「不殺韓信」四字。韓信也自恃功高,劉邦不敢殺他。但劉邦得天下後,恐韓信造反,無人能敵,又見韓信十分狂傲,終於動了殺機。最後韓信被好友蕭何誘至宮中,死於呂後的菜刀之下。臨死前,韓信才大悟,後悔當初沒聽蒯徹之言。
(4)歷史是如何評價韓信擴展閱讀:
韓信的其他介紹:
韓信是楚漢之爭中叱嚓風雲的人物。漢軍得到天下其功不可沒。韓信是當時首先提出了統一天下的重大決策人。韓信助劉邦經營漢中,平定關中地區;可惜的是如此一個戰功顯赫的漢開國元勛卻落個被荑三族的可悲下場,成了主子劉邦的刀下鬼。
史書記載韓信被誅的原因是挑動和勾結陳豨謀反。但這一說法很頗讓人懷疑。不少人猜測這是劉邦和呂後一手造成的大冤案,是枉殺韓信的一個借口。
韓信的死造成其人格悲劇,過於張揚自我,不注意收斂,過於高功自居,目空一切。在以家天下的封建帝王時代,這種臣將犯了君主大忌。這一切限制了在特定歷史環境下的韓信清醒的認識時務,讓他變成了一個不識時務的英雄。徒勞的成了劉邦在奪取天下後一隻被舍棄的棋子。
⑸ 諸葛亮如何評價韓信
諸葛亮沒有評價過韓信。
諸葛亮的亮度要大於韓信,韓信是將不是帥,而諸葛亮是帥。論成就諸葛亮也大於韓信,從隆中決策到蜀漢建號諸葛亮都是首屈一指功臣,封侯拜相在漢朝已是最高爵位了。
諸葛軍師,韓信大將軍!一個漢朝初期功臣,一個是東漢末年劉備託孤大臣!據悉,司馬遷簡述了韓信從幼年到出名,甚至是晚年的遭遇全都歸納進去,並配上自己對韓信的評價。
諸葛亮「隆中對」本是效法韓信「漢中對」,但韓信為什麼能成功?四百年後的劉備占據的地盤一樣是巴蜀和漢中,諸葛亮的「隆中對」做出的決策幾乎和韓信相同,由漢中出兵入關中。但是諸葛亮六齣祁山始終沒能成功,最終飲恨五丈原。
蕭何月下追韓信:
蕭何還說,大王如果想一直呆在漢中,那要不要韓信無所謂,如果還想爭奪天下,就必須要用韓信!
劉邦這次引起重視了,在蕭何的堅持之下,他下定決心,擇良日,齋戒,設壇場,拜韓信為大將。
劉邦決意用韓信為大將後,召見了韓信,這次會面,歷史上成為「漢中對」。
⑹ 如何評價韓信的歷史地位
韓信是我國歷史上第1次大規模整理兵書,為我國古代軍事研究,奠定了基礎。他一生用兵如神,被稱為「古今用兵第一人」。只是可惜了,一代名將,不是戰死沙場,的確是值得同情的歷史人物。
⑺ 歷史上韓信是什麼樣的人
韓信(?~公元前196年),淮陰(今中國東南部江蘇清江西南)人,秦末漢初(公元前206年前後)的名將。韓信出身平民,性格豪放,早年時由於家貧,常靠別人寄食度日,所以大家很討厭他。有一次,一個年輕的屠戶當眾對韓信說:「你要是不怕死,就拿劍刺我。如果怕死,那就從我襠下鑽過去。」韓信和他對視了好久,最後還是忍住了心中的怒火,從他的跨下鑽了過去。 後來幫劉邦打敗了項羽,為劉邦建立漢室江山有汗馬功勞,但是在公元前197年,韓信的部下陳謀反,劉邦親自率兵平叛。陳原來到地方任職,向韓信辭行時,韓信就對陳說,他可以在京城為他做內應。第二年,韓信又密謀襲擊呂後和太子,結果被告發。呂後和蕭何假稱有人從劉邦那裡回來,說陳已被誅殺。在大家進宮祝賀時,韓信也去了,結果被抓,不但在宮中被殺了,還被誅了三族。
⑻ 史書是怎樣評價韓信其人的
作者:賀仙
韓信是我極為喜歡的一個歷史人物,他的一生波瀾起伏,稱為傳奇毫不為過。
曾落魄如乞丐,靠漂母施捨充飢,但數年之後卻位極人臣;曾是個不知名的小軍官,卻一夜間被蕭何舉為大將;曾為劉邦出謀劃策,規取天下,卻沒能保全自身;曾經統帥千軍萬馬轉戰南北,卻被婦人斬於菜刀之下。
韓信實在是個很奇怪的人,許多矛盾如水火的性格同時存在於他的身上。我上高中學的第一篇文章是《項羽本紀》,第二篇是《淮陰侯列傳》,語文組的老大確實有兩把刷子,這么多年我還沒有忘記這兩篇文章,太史公巨筆如椽,寫出了壯麗的史詩,引人遐思。多年後再讀起這兩篇文章還是感慨不已,項羽和韓信大約是劉邦生命中最重要的男人,甚至比蕭何和張良還要重要,項羽是他早年反秦的盟友,之後成了爭天下時的仇讎, 而韓信是他打敗項羽的左膀右臂,之後成了大漢帝國的不穩定因素,不得不借老婆之手除去。
當年在讀《淮陰侯列傳》的時候,我隱約感受到了韓信矛盾的性格。受胯下之辱大約是韓信早年最著名的一件事,但在此事之前,「常數從其下鄉南昌亭長寄食,數月,亭長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時信往,不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絕去。」這件事往往被忽略,不過細想起來很有趣,亭長老婆肯定不止一次流露出對韓信蹭飯的不滿,但為何直到「晨炊蓐食」之後韓信才發怒?而能為一頓飯發怒的韓信,面對胯下之辱的時候為何選擇了隱忍?亭長給韓信管了幾個月的飯,比漂母對韓信更好,然而韓信的做法是「信至國,召所從食漂母,賜千金。及下鄉南昌亭長,賜百錢,曰:『公,小人也,為德不卒。』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為楚中尉。告諸將相曰:『此壯士也。方辱我時,我寧不能殺之邪?殺之無名,故忍而就於此。』」我更覺得韓信的大度像是一種沽名釣譽,他若是對這種奇恥大辱都可以忍受,那麼亭長妻子的那點小花樣又算得了什麼?何至於賞賜百錢,形同羞辱?「晨炊蓐食」、「漂母飯信」、「胯下之辱」,這三件事韓信的表現分別是「怒」「喜」「忍」,從中可以窺見韓信性格的復雜,既有知恩圖報,也有睚眥必報。
韓信的一生,是戰斗的一生,自從他登上拜將壇的那一刻,楚漢相爭的大幕便緩緩拉開。他通過詳細的分析,說服劉邦與項羽撕破臉皮,還為劉邦部署了進軍的方案,漢軍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平定三秦,攻取中原。之後劉邦不小心玩脫了,在彭城高地被項羽用騎兵反殺,逃跑中狼狽至極,劉邦的性格也是纖毫畢露。「漢王道逢得孝惠、魯元,乃載行。楚騎追漢王,漢王急,推墮孝惠、魯元車下,滕公常下收載之。如是者三。」(求魯元公主的心理陰影面積)。韓信又及時出現,在滎陽擊破楚軍,維持了戰線穩定,保全了漢軍主力(信復收兵與漢王會滎陽,復擊破楚京、索之間)。值得一提的是,此戰中擊敗楚國騎兵,為劉邦掙回臉面的是韓信麾下的「郎中騎兵」,最後在烏江逼得項羽自刎的也是這支騎兵部隊,他的遺體被五位漢軍騎士奪得,這五人因此而封侯。其中一位赤泉侯楊喜,他的第五代孫楊敞是司馬遷的女婿,而司馬遷沒有兒子,所以不難理解為何司馬遷能把追殺項羽一役寫得猶如親臨現場,他可以很輕易的聽親家聊起祖上的豐功偉績(「是時,赤泉侯為騎將,追項王,項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里。」楊喜:親家你敢不敢別寫這段⊙﹏⊙b),這世間真是有很多幸運的巧合。
再說回韓信,他麾下這支「郎中騎兵」的主要成員都是從前秦軍的騎士,在楚漢對峙中以其機動性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之後韓信「木罌缻渡軍」奇襲安邑,平定魏地,接著偕張耳在井陘背水一戰,大破趙軍二十萬。此時韓信可謂名震天下,眼看就要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但是命運也在此時埋下了伏筆,平定趙地後韓信遣使赴燕國,燕王見漢軍勢大遂投降,韓信「乃遣使報漢,因請立張耳為趙王,以鎮服其國。漢王許之,乃立張耳為趙王。」這條記載很值得玩味,張耳是韓信的同僚,韓信此舉毫無疑問會刺激到劉邦,畢竟劉邦才是扛把子,如何封賞部下並不是韓信應該考慮的,他這個舉動有著很強的僭越意味。何況目前漢軍還未取得決定性的勝利,此時替自己的同僚請功大約只有一個解釋,韓信玩了點小聰明,張耳不過是他的僚機(大霧),尚能獲封趙王,那麼自己未來的封賞會更為豐厚。面對如此下屬,劉邦安能不忌憚?
但是劉邦此時還不能和韓信撕破臉皮,楚軍的勢力依然強大,他也只能就範,封張耳為趙王,但他的內心,一定是極度不爽的。之後的「假齊王」事件讓他更不爽,「(韓信)使人言漢王曰:『齊偽詐多變,反覆之國也。南邊楚,不為假王以鎮之,其勢不定,願為假王便。』當是時,楚方急圍漢王於滎陽,韓信使者至,發書,漢王大怒,罵曰:『吾困於此,旦暮望若來佐我,乃欲自立為王!』」當然,張良和陳平這兩個人精立即踹了劉邦幾腳,劉邦迅速明白過來,自己想打敗項羽不能沒有韓信,對於他的要求只能照單全收,所以「漢王亦悟,因復罵曰:『大丈夫定諸侯,即為真王耳,何以假為!』乃遣張良往立信為齊王,征其兵擊楚。」但這種被下屬要挾的感覺,應該沒有上司會喜歡,唐代詩人李紳寫道「英主任賢增虎翼,假王徼福犯龍鱗」,對於統治者而言,權力就是他們的逆鱗,觸龍逆鱗遲早是要死得很難看的。
而在「假齊王」事件之前,韓信坑死酈食其一事也該自己的悲劇埋下了伏筆。本來酈食其已經說服齊王投降,結果韓信趁機偷襲齊國,齊王向項羽求救,項羽遂發兵二十萬,雖然韓信最終大破楚軍,但無疑給他在劉邦心目中的印象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其一有搶功之嫌,且坑死了高級官員,其二造成了戰爭局勢的復雜化,萬一他玩脫了沒能擊敗齊楚聯軍,那麼劉邦這邊遲早要gg,其三此舉形同養寇自重,有脅迫劉邦給自己更大的封賞之嫌,其四影響了劉邦本人的信譽和聲望,下次劉邦還怎麼派謀士勸人投降?更何況其他勢力已經能從此事看出劉邦並不能很好的節制自己的部下,這是一個統治者所不能容忍的。
項羽在二十萬大軍敗於韓信之後派人游說韓信,希望韓信能背反劉邦,進而三分天下,被韓信拒絕。他的謀士蒯通也試圖說服韓信背反劉邦,同樣被拒絕,有趣的是,韓信兩次的說辭極為相似。
「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於此。」
「漢王遇我甚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聞之,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以鄉利倍義乎!」
當年我為此感慨,可憐韓信一代名將,奈何因為幾件衣服,幾頓飯誤了一生,真是奈衣誤_(:з」∠❀)_!但是現在想來,韓信的上述表態只不過是找個借口罷了,他自己很清楚自己的斤兩,劉邦和項羽的班底不是自己能比擬的,如若真三分天下,他一定是最弱的,也是最沒有希望活到最後的。倘若他真的忠誠,劉邦被楚軍圍困在滎陽時(《史記》的記載為兩次「急圍」),韓信為何還要以平趙之功請立張耳為趙王,而不是迅速率軍南下馳援劉邦?劉邦甚至自稱漢使,闖入韓信的軍營「張耳、韓信未起、即其卧內上奪其印符,以麾召諸將,易置之。信、耳起,乃知漢王來,大驚。漢王奪兩人軍,即令張耳備守趙地,拜韓信為相國,收趙兵未發者擊齊。」劉邦所在的主戰場危如累卵,還要親自到下屬的軍營奪符收兵,他的內心幾乎是奔潰的。而且劉邦之所以能夠逃出滎陽,全靠紀信假扮自己吸引了項羽的注意力,結果紀信被項羽給活活燒死了,不收拾韓信,紀信簡直死不瞑目。
南宋學者陳耆卿(曾任著作郎兼國史館編修)在《韓信論》中寫道「帝之取天下雖不可一日無信,亦不能一日不疑信。惟其不可一日無,故不能一日不疑也」劉邦及其高級謀士對韓信的猜疑也不是一天兩天「一下魏、代即收其精兵,詣滎陽,惟恐其兵之多此,一疑也。下趙、燕,則晨自稱漢使,即其卧奪之印符,惟恐其權之固耳。此二疑也。至於請為假王,而繼以真王之命,則其疑遂成。」但韓信似乎並沒有意識到劉邦正在猜疑自己,依舊我行我素,請立假王之後又來了一出「固陵失約」。
在漫長的對峙之後,精疲力竭的楚漢雙方締結了和平協議,約定以鴻溝為界,各自罷兵。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計策,撕毀與項羽的和平協議,與韓信、彭越約定一同追擊楚軍,結果這兩個坑貨按兵不動,劉邦再次被反殺一波,坐困固陵。感覺有如嗶了狗的劉邦不得不採納張良之計「君王能自陳以東傅海,盡與韓信;睢陽以北至谷城,以與彭越:使各自為戰,則楚易敗也。」韓信於是發齊軍三十萬共圍楚軍十萬於垓下,這種隊友換我我也受夠了。韓信打仗的動力全部來自於加官進爵,而非對劉邦的知恩圖報。這樣員工,說不定哪一天就會投奔別人門下,始終是一個不穩定因素。公元前196年,陳豨謀反,劉邦親征,呂後誅殺韓信於長樂鍾室,遣人帶韓信首級送往前線。宮使行至靈石城南高壁嶺逢劉邦凱旋,遂葬於嶺上,隨從軍士每人捧土一掬即堆成墓,此處後來被稱為「韓信嶺」或「韓侯嶺」。一代名將,落得如此下場,讓人唏噓。再細想此事,劉邦還沒翹辮子,呂後哪來的膽子殺朝廷重臣。至於韓信謀反之事我並不相信,韓信據有齊國,楚漢對峙的時候不反,被奪去兵權之後才造反,這不是大寫的作死么。所謂「人有上書告楚王信反」和「舍人弟上變,告信欲反狀於呂後」,恐怕這一切都是劉邦的授意,只不過需要一個口實罷了。
韓信的「忠誠」,自始至終都是一種對得失的權衡,只有出的價碼足夠高時才能得到韓信的「效忠」,投奔項羽未受重用,便棄楚歸漢;在漢軍同樣未受重用,便再次逃跑。從這個角度看,蕭何堪稱識人有術,讓劉邦來了一出當眾拜將,韓信過足了癮裝夠了逼。然而命運是最好的諷刺小說,韓信並不知道自己也會因為蕭何而死,有道是「能用能誅誰計策,嗟君終自愧蕭公」。
對於韓信的評價,愚以為還是司馬光說的最好
「始漢與楚相拒滎陽,信滅齊不還報而自王; 其後漢追楚至固陵,與信期共攻楚而信不至; 當是之時,高祖固有取信之心矣,顧力不能耳。及天下已定,則信復何恃哉! 夫乘時以徼利者,市井之志也; 酬功而報德者,士君子之心也。信以市井之志利其身,而以士君子之心望於人,不亦難哉!」
韓信求利於君主並無不可,但他用市井手段要挾君主,這就為自己挖好了墳墓,可憐可悲可嘆。考慮到他所處的時代,中國的帝國之路剛剛開始,韓信成了一個懵懂的犧牲品,這並不是他的錯,他沒有和後人一樣的國家觀,在他的觀念里,從來就沒有為國家奉獻這件事,只有為自己牟利。在我看來,他是一個手法高超的賭徒,但是賭徒遲早要輸掉一切。隨著漢朝大一統帝國的建立與穩固,全體國民逐漸形成了對國家的忠誠,再難有韓信這樣拿軍國大事為籌碼與皇帝討價還價的投機者,取而代之的是「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耿介誠臣。
⑼ 歷史上的韓信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韓信是個能屈能伸、寬宏大量、以德報怨的人。而韓信卻不是以人品好出名的,有也許是他在軍事上的能力更加耀眼,掩蓋了他人品上的閃光點。後世稱韓信為軍神,他的靈活用兵之法,即使在幾千年之後的如今也少有人能出其右。
韓信(約公元前231年-前196年),漢族,淮陰(原江蘇省淮陰縣)人,西漢開國功臣,中國歷史上傑出軍事家,與蕭何、張良並列為漢初三傑,與彭越、英布並稱為漢初三大名將。
韓信是中國軍事思想「謀戰」派代表人物,被蕭何譽為「國士無雙」,劉邦評價曰:「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韓信是中國軍事思想「謀戰」派代表人物,被後人奉為「兵仙」、「戰神」。「王侯將相」韓信一人全任。
「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世出」是楚漢之時人們對其的評價。他率軍出陳倉、定三秦、擒魏、破代、滅趙、降燕、伐齊,直至垓下全殲楚軍,無一敗績,天下莫敢與之相爭;作為軍事理論家,他與張良整兵書,並著有兵法三篇 。
⑽ 歷史上對韓信的評價有哪些
蘇軾:「抱王霸之大略,蓄英雄之壯圖,志吞六合,氣蓋萬夫。」
何去非:「言兵無若孫武,用兵無若韓信、曹公。武雖以兵為書,而不甚見於其所自用。韓信不自為書,曹公雖為而不見於後世。然而傳稱二人者之學皆出於武,是以能神於用而不窮。竊嘗究之,武之十三篇,天下之學失者所通誦也。使其皆知所以用之,則天下孰不為韓、曹也?以韓、曹未有繼於後世,則凡得武之書伏而讀之者,未必皆能辦於戰也。」
李贄:「信與沛公初見,凡說項羽處,字字拿著沛公,沛公卒受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