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歷史上黃巢是怎樣的一個人
黃巢,唐末後期崛起的起義軍領袖。出生鹽商世家,傳其五歲便可對詩,成年後卻屢試不第。乾符二年(875年)六月,黃巢與兄侄八人響應王仙芝於關東起義。符五年(878年)王仙芝死,眾推黃巢為主,號稱"沖天大將軍",改元王霸。廣明元年(880年)十二月十三日,黃巢兵進長安,於含元殿即皇帝位,國號"大齊",建元金統。中和四年(884年)六月十五日,黃巢敗死狼虎谷(在今山東萊蕪西南),自此,這個飽受爭議的領袖一生落下了帷幕。
“試問天下及我者,能有幾人?”敢理直氣壯的發出此問,也證明黃巢終究不是凡夫俗子。
『貳』 唐末農民起義領袖黃巢到底是什麼樣的人
首先,黃巢是一個文武雙全的大才子,他的《題菊花》、《不第後賦菊》都是唐詩中的代表作。他所領導的農民起義戰爭規模之大、范圍之廣、指揮靈活與創新都勝過之前的歷次農民起義,是位傑出的軍事家。單論才幹,黃巢確實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一代英豪。
但同時黃巢此人也有很多的「黑歷史」,比如組織軍隊吃人、搶掠、屠城、挖墳盜墓等等,像輝煌的大明宮基本上就是被黃巢農民軍毀掉的。另外黃巢對割據藩鎮和地主階級的實力估計不足,稱帝後又犯了不少錯誤,導致其最後走向失敗。
綜合來講,黃巢有點類似於漢末的張角、明末的李自成,是一個最後失敗但又非常優秀,人格魅力與爭議都很大的農民起義領袖。至於對黃巢的各種極端化評價,那隻能說「見仁見智」了。
『叄』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黃巢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
黃巢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一句話就可以總結,他是一個有一定才能,但是又沒有完全擺脫農民起義領袖弊端的優秀將領,可以用曇花一現來形容他。
過了幾年,唐朝也真正的認識到,真正有能力的人並不是王仙芝,而是黃巢。黃巢帶兵一舉攻破洛陽,然後直取潼關,直搗長安當時的僖宗也是被迫逃到了四川。就這樣,黃巢進入了皇宮。當了皇帝,但是往後的時間里,他就暴露了自己是農民起義家的這個本質。並沒有長遠考慮,沒有勵精圖治,僅僅知道貪圖享樂。要知道,在四川,李唐王朝並沒有滅絕,而是虎視眈眈的想著怎麼回到自己的宮殿。公元882年的時候,逃到四川的李唐王朝的軍隊再次反撲。當時黃桃只顧著自己享樂,沒有整編軍隊,倉促之間迎戰,必然只有大敗而歸。
其實不能說黃巢這個人沒有能力,只不過他沒有擺脫小農思想的束縛,在成為一國領袖之後,還是從走了小農思想所帶來的老路,並沒有坐穩皇位。
『肆』 黃巢到底是好是壞
黃巢(?~884) 唐末亂賊首。曹州冤句(今山東曹縣西北)人。稍通書記,屢舉進士不第,以販私鹽為業。家富於財,善擊劍騎射。
黃巢出身鹽商家庭,善於騎射,粗通筆墨[1],進士不第,曾組織鹽幫,與朝廷緝查私鹽進行過多次武裝沖突。乾符二年(875年),王仙芝、尚讓等在長垣(今河南長垣東北)起兵。黃巢在冤句(今山東菏澤市西南)與子侄黃揆和黃恩鄴等八人起兵,響應王仙芝。
黃巢軍最初東攻沂州(今山東臨沂)不克;轉攻山東、河南等地,攻佔陽翟(今河南禹縣)、郟城(今河南郟縣)等八縣;進逼汝州(治今河南臨汝)。
乾符三年九月,攻克汝州,殺唐將董漢勛,俘汝州刺史王鐐,直指東都洛陽。王鐐是宰相王鐸堂弟,王鐐為王仙芝寫信給蘄州刺史裴偓,表示願意接受「招安」。是年年底裴偓誘降王仙芝,願授左神策軍押牙兼監察御史之職,黃巢堅決反對,大罵仙芝「始吾與汝共立大誓,橫行天下。今汝獨取官而去,使此五千餘眾何所歸乎?」[2]隨後以杖擊傷仙芝頭部,頭破血流,其眾喧嘩不已。招安不成,蘄州刺史裴偓逃奔鄂州,不久兩軍分裂,三千餘人從仙芝,仙芝乃大掠蘄州,黃巢引兵二千北上。乾符四年(877年)二月,黃巢率軍攻陷鄆州(今山東鄆城),殺節度使薛崇。三月,又破沂州。
仙芝一度攻破鄂州(今湖北武昌),王、黃又再度合兵攻宋州(今河南商丘南方),不久又分兵,仙芝轉攻郢州,唐朝招討副都監楊復光再次誘降,仙芝遣尚君長、楚彥威等人洽降,中途為唐招討使宋威所劫持,宋威貪功,妄報戰勝,尚君長等人移送長安被殺,仙芝大怒,降敵之事再次未遂。朝廷以宋威「殺尚君長非是」,鎮壓「無功」,解除其兵權,擢升曾元裕為招討使,又調西川節度使高駢任荊南節度使。
乾符五年初,張仙芝軍攻破荊南(今湖北江陵)羅城,由於沙陀兵援軍到達,焚掠江陵而去,轉至申州。乾符五年(878年)二月,王仙芝在黃梅(今湖北黃梅西北)兵敗被曾元裕部斬殺,余部奔亳州(治今安徽亳縣)投靠黃巢,推黃巢為黃王,自稱「沖天大將軍」,轉戰黃淮流域,又進軍長江下游一帶。
轉戰江南
乾符五年(878年)三月,黃巢軍進攻汴(今河南開封)、宋(治今河南商丘)二州,為東南面行營招討使張自勉所阻,轉攻衛南(今河南滑縣東北)、葉(河南葉縣)、陽翟(河南禹縣)等地,朝廷征調義成兵三千人守衛東都附近的伊闕(今河南洛陽南)、武牢等地,河南一時勢壯。黃巢率軍渡江南下,與舊部王重隱相呼應,攻下饒、信等州。同年十二月,進入福州(今屬福建),轉入廣東。
乾符六年(879年)九月,攻克廣州,俘唐嶺南東道節度使李迢。又分兵西取桂州(廣西桂林),控制嶺南,自稱「義軍都統」,並發布檄文,斥責朝廷「宦豎柄朝,垢蠹紀綱,指諸臣與中人賂遺交構狀,銓貢失才」。廣州是唐朝最大的對外貿易港口和重要的財賦供應地之一,黃巢軍在廣州大肆濫殺無辜,阿拉伯、波斯等穆斯林商人被殺者有二十餘萬。
北伐
由於嶺表氣候濕熱,黃巢軍多患瘴疫死者,諸將「勸請北歸,以圖大利」,農民軍士氣低落,黃巢乃決意北還。是年自桂州編木筏,沿湘江而下,進逼江陵,北向襄陽。唐廷得知黃巢將北上,遣宰相王鐸為南面行營招討都統,屯兵江陵,又任命李系為行營副都統兼湖南觀察使,統兵十萬屯駐潭州(今湖南長沙),「以塞嶺北之路,拒黃巢」。此時農民軍連下永州(今湖南零陵)和衡州(今湖南衡陽),抵潭州城下,李系驚恐,緊閉城門。黃巢揮兵力戰,一日而下潭州,唐軍十萬人血染湘江。
尚讓乘勝追擊,以五十萬軍進逼江陵,王鐸奔襄陽(今屬湖北襄樊),黃巢兵不血刃占據江陵,北趨襄陽。山南東道節度使劉巨容和淄州刺史曹全晸合兵,大破之於荊門(今湖北荊門),俘斬十分之七八,黃巢與尚讓收余眾渡江東走,這時劉巨容以「朝廷無信」停止攻勢,曹全晸正要渡長江時,朝廷命泰寧都將段彥謨代曹全晸為招討使,全晸攻勢亦止,段彥謨殺宋浩及其二子。詔任命段彥謨為朗州刺史。黃巢轉掠江西,饒(治今江西鄱陽)、信、池(治今安徽貴池)、宣等十五州。
廣明元年(880年)三月,高駢派驍將張璘渡江南下,狙擊黃巢,黃巢退守饒州(治今江西波陽)。張璘乘勝進軍,五月,黃巢又退守信州(治今江西上饒)。春夏之際,嶺南大疫,黃巢軍兵力損失慘重,「死者十三四」,張璘窮追不舍,黃巢佯降,又賄張璘大量黃金,懇求他手下留情,高駢上奏朝廷,聲稱黃巢軍「不日當平,不煩諸道兵,請悉遣歸」。
宰相盧攜以朝廷名義,遣散了諸道唐兵。黃巢得知唐諸道兵已北渡淮河,立即與高駢絕交,五月又北上,乘勝攻佔了睦州(治今浙江建德)、婺州(治今浙江金華),張璘於信州戰死,六月,相繼攻克池州(治今安徽貴池)、睦州(治今浙江建德)、婺州(治今浙江金華)和宣州等地,七月強渡長江,兵勢甚盛。
廣明元年(880年)八月,黃巢軍擊敗曹全晟,渡過淮河,淮北相繼告急。高駢懾於其威勢,坐守揚州(今江蘇揚州),保存實力。各州縣望風而降,十月,黃巢攻陷申州(今河南信陽),入穎州(治今河南阜陽)、宋州(治今河南商丘)、徐州(治江今蘇徐州)、兗州(治今山東兗州)。十一月,黃巢至汝州,十七日攻下東都洛陽,留守劉允章率百官迎接;十多天後從洛陽揮兵西進,僅激戰六日,十二月初三,攻下潼關(今陝西潼關東北),初四攻下華州(治今陝西華縣),後抵霸上。初五(881年1月8日),唐僖宗帶隨從宦官田令孜等倉皇逃奔四川成都,田令孜恐僖宗見責,獨歸咎盧攜,貶盧攜為太子賓客。盧攜仰葯死。
稱帝
中和元年(881年),黃巢軍進入長安,金吾大將軍張直方率眾迎接黃巢大軍進城,「整眾而行,不剽財貨」,群眾達百萬軍,入城後,軍紀嚴明,閭里晏然,曉諭市人:「黃王起兵,本為百姓,非如李氏不愛汝曹,汝曹但安居無恐。」向貧民散發財物,百姓列席歡迎。廣明元年十一月(881年1月16日),即位於含元殿,建立了大齊政權,年號金統。
原朝官員,四品以下留用,余者罷之,以尚讓為太尉兼中書令,趙璋為侍中,孟楷、蓋洪為尚書左、右僕射,皮日休為翰林學士。不久,其部屬「殺人滿街,巢不能禁」,唐宗室留長安者幾無遺類,唐室官員惶惶不可終日,《秦婦吟》言:「華軒綉轂皆銷散,甲第朱門無一半」;「內庫燒為錦綉灰,天街踏盡公卿骨」。又沒收富家財產,號稱「淘物」,宮室皆赤腳而行。次年,唐軍曾一度攻入長安,齊軍暫時撤出,駐軍霸上,唐軍入城後燒殺擄掠,不得民心,齊軍當夜反攻,將唐軍驅逐出城[3]。這一次黃巢恨城民協助官軍,於是縱兵屠殺,血流成河,謂之「洗城」。黃巢未派大軍追擊唐僖宗,讓唐軍有喘息機會,黃巢說到底只是一般流寇氣息,軍隊所過之地,只顧著吃糧,極少建設,百姓凈盡、赤地千里。
敗亡
中和二年(882年),四川的唐僖宗反攻,九月,齊軍將領朱溫在同州(今陜西大荔)與王重榮交戰中,投降唐軍,被任命為右金吾大將軍,賜名全忠。沙陀族李克用又率援軍助唐,率兵一萬餘人南下,齊軍大將趙璋戰死,華州、蘭田相繼失守。黃巢於中和三年四月撤出長安,逃入商山,沿途拋棄黃金珠寶,唐軍爭寶竟不急追。後以齊將孟楷為先鋒,攻逼蔡州(今河南汝南),唐軍守將秦宗權戰敗投降,六月圍攻陳州(今河南淮陽),遭遇刺史趙犨頑強抵抗,大小數百戰,始終未能攻拔其城。齊將孟楷挺進河南途中,中俘犧牲。
黃巢聞知孟楷遇害,大怒,部隊屯於溵水,「掘塹五重,百道攻之」,誓為孟楷報仇。為了應付全軍糧食,黃巢以人肉為糧糗,數百巨錘,同時開工,成為供應軍糧的人肉作坊,無論男女老幼,悉數納入巨舂,稱之為「搗磨寨」。[4][5][6]黃巢圍陳州幾三百日,啖食數十萬人。唐軍在陳州附近的西華(今天河南境內)大敗黃思鄴,齊軍退軍故陽里(今淮陽北部)。陳州之圍遂解。黃巢引兵向汴州行進,尚讓以五千精銳直逼大梁(今河南開封)。
中和四年(884年)春天,李克用率兵五萬,自河中南渡,連敗齊軍於太康、汴河、王滿渡。黃巢只好轉戰山東。中和四年(884年)三月,朱溫大敗黃巢於王滿渡(今河南中牟北),黃巢的手下李讜、葛從周、楊能、霍存、張歸霸、張歸厚、張歸弁等投降朱溫;而黃巢殘部向東北逃亡,又遇李克用於封丘(今河南封丘),時遭大雨,黃巢集散兵近千人奔兗州,「克用軍晝夜馳,糧盡不能得巢,乃還。」[7]。六月十五日,武寧節度使時溥派李師悅率兵萬人,與降將尚讓緊追其後。
是年六月十七日(7月13日),黃巢在狼虎谷(今山東萊蕪)為部下林言所殺[8][9](一說自殺[10],也有黃巢最後出家的說法[11])。清代學者聶劍光《泰山道里記》載:「黃巢死於泰山……九頂山南有大冢,俗稱黃巢墓。」
尾聲
黃巢殘暴毒虐,觀念狹隘,嗜好濫殺無辜,攻克長安之後不思進取,未消滅分鎮關中的唐朝禁軍,又缺乏經濟政策,最後被唐軍擊敗。黃巢從子黃浩率殘部流竄,號「浪盪軍」。昭宗天復初年,進攻湖南時,為湘陰土豪鄧進思所伏殺。至此唐末農民戰爭結束。
唐僖宗中和四年,秋七月,僖宗在大玄樓舉行受俘儀式。武甯節度使時溥獻上黃巢首級,另有黃巢姬妾二三十人。僖宗問「汝曹皆勛貴子女,世受國恩,何為從賊?」居首的女子回答:「狂賊凶逆,國家以百萬之眾,失守宗祧,播遷巴、蜀;今陛下以不能拒賊責一女子,置公卿將帥於何地乎!」[12]上不復問,皆戮之於市。臨刑前,執法人員可憐這些婦女,讓她們喝醉後再執刑,女孩們邊哭邊喝,不久在醉卧中受死,獨居首的女子不哭亦不醉,從容就死。黃巢亂後,唐朝又勉強維持了二十三年的國祚。
哀帝天佑四年(907年)宣武節度使朱溫篡唐,建國號為梁。唐朝滅亡,進入五代十國。
黃仁宇《中國大歷史》論及:「……黃巢渡過長江四次,黃河兩次。這為歷史上空前絕後的流寇發現唐帝國中有無數的罅隙可供他自由來區。各處地方官員只顧本區的安全,從未構成一種有效的戰略將他網羅。」
『伍』 歷史上黃巢是怎樣的一個人呢
黃巢成年後曾幾次應試進士科,但卻皆名落孫山,於是,他滿懷憤恨地寫了一首《不第後賦菊》後,便離開了長安城,之後,繼承祖業成為鹽幫一員。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原來,張藝謀的電影《滿城盡帶黃金甲》是出自黃巢這個“反賊”啊,從這首詩中,我們也能看到黃巢的“殺氣”。
歷史上由於戰爭,而遭受屠城的事件,並不在少數,但是,黃巢對長安城的“洗劫”,為何卻是讓人如此耿耿難以忘懷?還有就是,這些數據是否真的經得起推敲?
也許,當時普通人的一些看法更有說服力。唐代詩人韋庄在《秦婦吟》中,如是描述:“內庫燒為錦綉灰,天街踏盡公卿骨”。起義軍進城後,開始的目標只是一些“大官”,如:宰相崔沆。至於後來吃人,應是缺糧,軍紀敗壞。
圍兵陳州,吃人無數一事,對比史料,可能會有新的發現。《舊五代史趙犨傳》記載“儲蓄山峙”,《新唐書趙犨傳》記載“儲糧為持久計”。趙犨,當時的唐軍陳州守將。當時的黃巢,因缺糧棄長安,在後面的軍事作戰中,應該非常重視軍隊的補給問題。
當時,圍城300日,部隊人數數10萬,單靠“吃人”,哪能維系這么長的時間。更何況,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30萬的數據,是不太可能成立的。
『陸』 黃巢和李自成起義有何不同評價怎樣
黃巢起義和李自成起義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不同之處,第一、黃巢起義和李自成起義的時間不同;第二、黃巢起義和李自成起義的成果不一樣;第三、黃巢和李自成差異非常大。歷史上關於黃巢起義和李自成起義的評價幾乎都是負面的,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主要是因為黃巢和李自成太過殘暴了,而且他們也沒有給百姓們做什麼實事,所以說他們的起義意義並不大。
最後,黃巢和李自成雖然都是農民起義軍的領袖人物,但是他們兩個人差異實在是太大了。黃巢雖然帶領的是農民起義,但是黃巢本身並不是農民,黃巢是出生於一個書香門第的人,而且黃巢是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的。而李自成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農民,從小也沒有接受過什麼教育,所以李自成佔領紫禁城以後才會只顧著玩樂,最終死在了清軍手中。
『柒』 唐末農民大起義中,起義軍領袖黃巢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黃巢所領導的唐末農民大起義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黃巢發動的農民起義。推翻了唐朝的統治,唐朝從此退出了歷史的舞台。黃所率領的農民起義推動了歷史的發展,但是也帶有農民起義的局限性。黃最終不能完成統一天下的歷史任務,這和他率領的農民起義的局限性有很大的關系。黃巢的大軍缺乏必要的經濟政策,生產、財政均無著落,提出的口號在後來並沒有兌現,在人們心目中他不是一個合格領導者,只是為了一己私慾而發動的起義。
得道者多助,失道的寡助。黃巢這樣的人物是得不到人民支持的,歷史也不會選擇這樣一個人物統一天下。他在這個動亂的時代,只能算是一個小人。他身上沒有背負對國家的使命感。沒有為百姓謀幸福的責任感。
『捌』 農民起義領袖黃巢是個什麼樣的人
唐代農民起義領袖 黃巢,早年與同鄉王仙之(唐代另一個農民起義領袖)販賣私鹽。後屢試不第,感受到唐王朝的腐朽和墮落,因此寫作了著名的《不第後賦菊》,「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從詩中可以看到黃巢心中的天地。此後,由於社會矛盾激化,爆發了王仙之起義,黃巢加入起義軍,起義軍聲勢浩大,多次大敗官軍,占據州縣。後來唐王朝採取誘降的策略,王仙之意志不堅定,准備接受朝廷招安。黃巢從此與王仙之分道揚鑣。此後,黃巢獨自率軍作戰,同時聯絡各路反唐義軍,繼續擴大聲勢,王仙之死後,黃巢成為起義軍的首領。自封「沖天大將軍」。在唐軍的多次打擊下,義軍受到嚴重損失,隨後轉戰南北,進入南部地區,不久進軍中原,佔領洛陽。此後不久,黃巢佔領長安,建立大齊政權。雖然佔領了長安,但是由於沒有鞏固的根據地,以及歷史的局限性,義軍的勢力只能偏安一隅。最終成為起義失敗的重要原因。在唐王朝的攻勢下,部將朱溫變節降唐,導致義軍受到多路唐軍的進攻,損失摻重。不得不進入關東地區,同時在地主武裝的打擊下,黃巢戰死於泰山虎狼谷。終上所述,黃巢具有感受社會疾苦的同情心,有斗爭的堅決性和勇氣,但是缺乏長遠的眼光,同時斗爭的策略有誤,所以沒有能夠推翻唐王朝。
『玖』 通過歷史上黃巢做的哪些事情可以看出,他究竟有多狂
曾經在學校學習的時候,歷史教科書中的黃巢,被描述成了一個面對暴政奮起反擊、拯救人民百姓於水火的義士形象,而最終黃巢起義的失敗,是因為當時封建王朝太過強大,使得黃巢所代表的正義被統治階級消滅。然而時隔多年之後,我們再次對歷史進行探尋,卻發現所謂的黃巢起義,不過是一個殺人魔王在中華大地上肆意妄為,和黃巢有關的所有行動並非是以百姓利益為中心的起義,而是單純對於慾望的一種釋放。
由此可見,黃巢並非是一個拯救百姓於水火之中的義士,只是一個殺人如麻的瘋子。雙手沾滿鮮血的他,開辟出了我國歷史上最為瘋狂的一個時代,一個吃人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