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如何看待工業化是現代化不可逾越的歷史階段

如何看待工業化是現代化不可逾越的歷史階段

發布時間:2022-04-28 11:48:15

㈠ 為什麼說工業化是現代化不可逾越的歷史階段

歷史必然,因為我們社會是這么發展過來的,如果我們走的另一條路,這種說法還會存在嗎?

㈡ 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意義

社會主義工業化:是指變落後的農業國家為先進的社會主義工業國家。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是在中國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後,為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建立自己的物質技術基礎,使機器大工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取得優勢地位,使社會主義國家由落後的農業國轉變為先進的工業國的過程。
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意義:
1、社會主義工業化符合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社會主義是以生產資料社會主義公有制和已成為國家主人的勞動者直接相結合的生產方式為基礎,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為目的,它立足於自力更生,主要依靠社會主義的內部積累,同時也根據平等互利原則擴大對外經濟技術交流來實現的。無產階級取得政權以後工業化是必須要走的一條道路,促進工業、農業、第三產業等快速的發展,滿足社會主義建設和人民生活日益增長的需要。
2、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體現。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前,中國是一個生產力水平低下、經濟落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建國後,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一直在為實現中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而奮斗。建國頭三年,就迅速恢復了遭受嚴重破壞的國民經濟。從1953年開始第一個五年計劃,到1957年,超額完成了第一個五年國民經濟建設計劃,並完成社會主義三大改造。改革開放以來,在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指引下,把工作重點堅決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經過近四十年的努力,我國的工業化水平有了極大的發展,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在眼前。社會主義國家擁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巨大優勢,建立了強大的物質基礎,充分顯示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㈢ 如何理解社會主義工業化這個詞

社會主義工業化模式,是在帝國主義包圍封鎖下進行的,它表現出三個主要特點:一是工業高速增長;二是優先發展重工業;三是工業化以社會主義改造為條件,即工業化是以建立單一公有制和計劃經濟為保障的的是蘇聯的道路1952—1976年中國工業化道路的實證分析

(一)中國工業化道路的特點1.工業化起點低。理論模式與實際操作存在差距3.重工業一直是工業化過程中的重心4.農業、輕工業長期滯後5.農業成為工業化資金積累的搖籃。6.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管理體制為經濟戰略目標保駕護航 7.目標的政治性

(二)中國工業化道路的歷史啟示

1.工業化道路沒有固定模式,各國應根據自己的條件和所處的國際環境,選擇工業化的不同道路,確定不同時期經濟發展的不同重點。但是,勞動密集型工業卻是工業化過程中不可逾越的階段。通過對外經濟交往雖然可以解決資金和技術不足的問題,但大量農業剩餘勞動力的問題卻無法通過資金密集型工業來解決。工業化的一般規律不能違背。
2.必須加速工業技術現代化。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各國經濟實力的較量最終是科技力量的較量。必須端正科技指導思想,改變傳統的計劃管理模式,積極引進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並加以吸收和改進,達到縮小中國工業技術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差距。
3.必須打破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管理體制,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運行機制,徹底改變以往僅在行政的集權與兜圈子的做法,使企業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經濟實體。同時要改革被扭曲的價格體制,建立和健全市場體系,使資源配置在市場信號和效益信號的引導下趨向最優化。
4.工業化必須依託國際市場。任何國家的工業化都離不開包括資金、技術在內的國際市場。必須開展與他國的技術合作,積極利用和引進外資,積極參與世界商品市場的競爭,加速實現中國的工業化。
5.轉換二元經濟結構,農村要工業化。中國長期採用資金密集型的重工業發展模式使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成為轉換二元經濟結構的中心問題。要轉移農業剩餘勞動力,農村必須工業化。而實現農村工業化的關鍵在於改變傳統的經濟管理模式。目前農村工業化的有效途徑是發展鄉鎮企業。
一、過渡時期:選擇工業化的突破口:發展重工業
(一)工業化任務的確立
40年代中期,毛澤東就提出了工業化的口號。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和七屆二中全會進一步提出要使中國由農業國變為工業國。由於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首要任務沒有完成,以上口號均沒有形成綱領見諸行動。新中國的成立,三年國民經濟恢復任務的完成,為大規模經濟建設創造了政治和經濟條件。到1953年,實現國家工業化在過渡時期總路線中作為黨的工作任務提了出來。
(二)建立工業化的初步基礎
1.發展重工業。1950年以前,毛澤東、劉少奇等中共領導人均曾設想走輕工業——重工業的工業化發展道路。美國侵略朝鮮和台灣、蘇聯的現存模式以及中國工業基礎的過於薄弱,使中共在工業化起步時選擇了重工業作為工業化的突破口,並在「一五」計劃中付諸實施。
2.統購統銷和集體化成為原始資本積累的有效手段。急速推進的工業化使職工人數和城鎮人口急劇增加,加之農民生活的改善和富中農,私商的干擾,糧食供求矛盾突出。1953年11月,國家對糧棉油先後實行了統購統銷。統購統銷政策使得在低工資、低原料成本基礎上的高工業利潤源源不斷地轉化為工業化資金,而農村集體化則保證了統購統銷政策的順利實現。
3.集中統一的經濟管理體制的形成。「一五」時期,以「條條」管理、指令性計劃為特徵的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正式形成。除了根據地、解放區和蘇聯的經濟管理體制的影響處,形成之一體制的根本原因在於它適應了「一五」時期集中力量建設重工業的需要。
4.開展對外經濟交往。為了解決工業化起步時的資金和技術不足的問題,中國開展了和蘇東的經濟技術交往,基本上解決了這一難題。

㈣ 社會主義工業化

1、實現工業化,是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可逾越的歷史階段。
2、新型工業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帶動的工業化,是以科技進步為動力,以提高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力為中心的工業化,是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相結合的工業化,是充分發揮我國人力資源優勢的工業化。
3、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從中國國情和世界經濟發展情況出發,既遵循工業化客觀規律,有體現時代特點的工業化道路。它是在對我國經濟發展階段作出准確定位的基礎上,加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選擇。
4、推進經濟結構調整的增長方式,是實現我國經濟持續發展協調健康發展的重要著力點。
5、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必須確實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是保持我國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一個帶有全局意義的根本性轉變。

㈤ 如何理解技術社會形態各個歷史階段依次遞進,每一個階段都是不可逾越的

技術社會形態是從生產力視角研究社會發展變化。技術社會形態一是以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發展水平劃分社會形態:石器時代、銅器時代、鐵器時代、蒸汽時代、電氣時代、電子時代。
技術社會形態的不可逾越性:技術社會形態各個歷史階段依次遞進,每一個階段都是不可超越的。在當代,對於欠發達國家來說,工業化是不可逾越的。馬克思指出:「工業較發達的國家向工業較不發達的國家所顯示的,只是後者未來的景象」,它是「以鐵的必然性發生作用並且正在實現的趨勢」。

㈥ 怎樣理解工業化工業化是現代化不可逾越的歷史階段

工業化為現代化的過渡積累了大量的原始資本,這樣才能更快的進入現代化,沒有原始資本的積累,現代化的進程將大大地延遲。

㈦ 什麼是工業化和現代化

工業化一般是指製造業或第二產業所創造的國民收入在國民收入中所佔比重逐步提高,製造業或第二產業中就業的勞動人口占總勞動人口的比例持續上升的過程。工業化是一個長期不斷變化的過程,其間往往還伴隨著經濟結構的變化,一方面由傳統的農業部門佔主導地位向工業佔主導地位轉變,另一方面工業部門的內部結構也處於不斷的演進之中。一般將工業化劃分為早期工業、中期工業和新興工業三個階段,以表示工業化的發展進程。

工業化一般是指製造業或第二產業所創造的國民收入在國民收入中所佔比重逐步提高,製造業或第二產業中就業的勞動人口占總勞動人口的比例持續上升的過程。工業化是一個長期不斷變化的過程,其間往往還伴隨著經濟結構的變化,一方面由傳統的農業部門佔主導地位向工業佔主導地位轉變,另一方面工業部門的內部結構也處於不斷的演進之中。一般將工業化劃分為早期工業、中期工業和新興工業三個階段,以表示工業化的發展進程。

現代化

①現代化指18世紀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社會所發生的深刻變化,它包括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傳統經濟向現代經濟、傳統政治向現代政治、傳統文明向現代文明等各個方面的轉變。傳統和現代是相對的,是不斷變化的。

②現代化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從18世紀到21世紀末,現代化過程可以分為兩大階段;其中,第一次現代化指從農業時代向工業時代、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轉變過程,第二次現代化指從工業時代向知識時代、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工業社會向知識社會、工業文明向知識文明的轉變過程;第二次現代化不是人類歷史的終結,將來還有新的發展。

③兩次現代化有不同規律和特點。第一次現代化的主要特點是工業化、專業化、城市化、福利化、流動化、民主化、法治化、世俗化、信息傳播和普及初等教育等。第二次現代化的主要特點是知識化、分散化、網路化、全球化、創新化、個性化、多樣化、生態化、信息化和普及高等教育等。在第一次現代化過程中,經濟發展是第一位的,物質生產擴大物質生活空間,滿足人類物質追求和經濟安全。在第二次現代化過程中,生活質量是第一位的,知識和信息生產擴大精神生活空間,滿足人類幸福追求和自我表現;物質生活可能趨同,但精神和文化生活將高度多樣化。

㈧ 工業化對一個國家的重大意義以及如何實現工業化

所謂工業化,主要是指工業在一國經濟中的比重不斷提高以至取代農業,成為經濟主體的過程。簡單的說就是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化工業社會轉變的過程。這一過程的特徵主要是農業勞動力大量轉向工業,農村人口大量向城鎮轉移,城鎮人口超過農村人口。工業化是現代化的基礎和前提,高度發達的工業社會是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中國實現工業化的任務,是第一個五年計劃提出來的,從「一五」計劃算起,我國為實現工業化已經奮鬥了半個世紀,把一個落後的農業大國建設成為擁有獨立的、比較完整的、並有一部分達到現代化水平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但是,中國的工業化任務還沒有完成,總體上看現在還處於工業化中期階段。突出表現在:農業現代化和農村城鎮化水平較低,農村人口在全社會勞動力和總人口中佔50%左右;產業結構層次低,競爭力不強,工業特別是製造業的技術水平還不高,服務業的比重和水平同已經實現工業化的發達國家相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工業化的任務不完成,現代化就難以實現。因此,繼續完成工業化,仍然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重要而艱巨的歷史任務。

一個理想的大工業體系,應該是由基本實行計劃經濟的重工業體系,和需要自由貿易、強調企業獨立性和自由貿易的裝配工業、輕工業共同組成的。前者,對有限關鍵技術和資源進行投資開展,提供基本的工業物資和機械。後者則基本保持前工業時代的體制,利用這些物資和機械完成最終產品的產品製造(包括非實物產品)。發達國家通過對核心產業部分國有化和企業之間的互相滲透,基本建立了這種經濟體制,只是裝配工業和輕工業已經在很大程度上轉移到了第三世界國家。而對於一般落後國家而言,後者並不缺乏,缺乏的是無法通過市場經濟、自由貿易建立的重工業體系。
應答時間:2021-06-21,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閱讀全文

與如何看待工業化是現代化不可逾越的歷史階段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7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6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3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4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