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清朝時,中國和日本是如何交往的
在17世紀初德川幕府建立以後,它對明朝的關系不是很清楚。但是後來德川幕府是向清朝稱藩了,也就是臣服了清朝。在這段時間到明治維新之前基本算是維持了一段和平的關系。日本國內也相對平靜了250年的時間。幕府同樣實行的閉關政策,直到佩里的黑船到來,尊王攘夷思想盛行後,導致了後來的明治維新。在攘夷浪潮中,吉田松陰對後來的中日關系影響很大。他的思想中有一條就是占朝鮮以窺清國,這也正是近代日本對中國的策略。雖然松陰的下場不是很好,但是他的學生們很多都成為了後來明治政府的要員,包括三傑的桂小五郎,和後來簽訂馬關條約的伊藤博文。也就是從這一時期開始德川幕府200年的與清朝和平開始動搖,隨著倒幕的成功新政府的上台,便開始計劃入侵中國,到甲午戰爭時只不過是已經具備條件了
② 說一說歷史上中日友好交往的例子和日本侵略中國的史實
中日友好交往事例:鑒真東渡,日本遣唐使,田中角榮訪華等日本侵略中國史實:甲午中日戰爭、九·一八事變,一·二八事變,盧溝橋事變等
③ 唐朝時中日兩國交往的史實
日本古稱倭國,唐代始改稱日本。日本自漢朝開始和我國發生正式交往。《後漢書》記載,東漢光武帝時,日本派使者來中國,光武帝贈以印綬。這枚金印上刻有「漢委奴國王」字樣,近代已在日本九州發現。唐朝時候,日本發生「大化改新」,開始向封建社會過渡。唐朝封建經濟的高度發展與日本的社會變革結合起來,出現了中日經濟文化交流的高潮。唐朝建立後的630~838年,二百年間,日本正式的遣唐使來中國的共12次。另有任命後未成行、未到達唐朝、迎入唐使和送客唐使共6次。每次最少250人,最多五六百人。如717年一次共557人。733年的一次共594人。838年的一次651人,中途因遭遇風暴,有一船遇難,實際到唐的只500人左右。因此到達唐朝人數最多的一次是594人。遣唐使組織完備,設有大使、副使、判官、錄事,成員有翻譯、醫師、陰陽師、畫師、史生、射手、音樂長、玉生、鍛生、鑄生、船匠、舵師、水手長、水手等,還有留學生、學問僧多人。遣唐使給唐朝帶來珍珠、絹、琥珀、瑪瑙、水織等貴重禮品。1970年西安發現的日本「和同開」銀幣很可能就是遣唐使帶來的。唐王朝也回送一些高級絲織品、瓷器、樂器、文化典籍等。日本奈良東大寺正倉院所存放的唐代樂器、屏風、銅鏡、寶刀等珍貴文物,就有一部分是遣唐使帶回去的。
為了吸收中國的文化成果,日本選派了不少留學生入唐學習,他們被分配到長安國子監學習各種專門知識。他們在中國長期學習,與中國詩人學者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其中最著名的是晁衡。留學生和學問僧在傳播唐朝制度和文化中起了很大作用。
鑒真
鑒真(688—763),俗姓淳於,揚州人,14歲出家為僧,法號鑒真。他對佛經深有研究,戒律部分尤其精熟。天寶元年(742年),日本學問僧榮睿和普照拜訪鑒真,代表日本聖武天皇邀請他去日本傳播佛教。鑒真欣然應允,立即造船備糧,准備第二年春動身。由於受到干擾,這次未能成行。鑒真並不灰心。天寶二年(743年)十二月,率弟子、畫師、工匠等一百多人,啟程東渡。途中船被巨浪打壞,東渡失敗。接著第三次、第四次東渡仍未成功。天寶七年(748年)第五次東渡,又遇狂風巨浪,風急波峻,水黑如墨,境況險惡。船隨浪涌,忽如上高山,忽似落深谷,船上淡水缺乏,飲海水又腹脹。漂流14天抵海南島南部。這次東渡,榮睿、普照一直同行。榮睿病逝,鑒真雙目失明,先後有36名中日人員在第五次東渡中犧牲。天寶十二年(753年),鑒真以66歲高齡,率二十多人乘一艘回國的日本遣唐使木船第6次東渡,終於到達九州,受到熱烈歡迎。鑒真留居都城奈良最著名的東大寺。由他設計和指導,在奈良建築了唐招提寺,反映了當時唐朝建築技術的最新成就。他還傳播了雕塑藝術乾漆法(即夾法,在泥塑上敷麻布,反復塗漆,漆干後去掉泥土,成像,這叫脫活乾漆。在木型上塗漆造像,叫木心乾漆)。他用鼻子嗅辨葯物,為日本鑒定了許多草葯。他在日本居留10年,對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很大貢獻。廣德元年(763年)逝世後安葬於奈良唐招提寺,相傳他的弟子塑造的鑒真乾漆坐像一直安放該寺,定為日本國寶,是日本美術史上最早的肖像雕塑。鑒真像的塑造和長期保存,反映了日本人民對中日友好傳統的珍視。鑒真被視為日本文化大恩人。1980年,鑒真乾漆塑像被日本友人送回他的故鄉揚州探親,又到北京巡展,表現了中日兩國人民友誼的不斷發展。
唐朝文化對日本的影響
通過中日兩國的不斷交往,日本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生產技術以至生活風尚等方面都受到中國的深刻影響。其中影響最大的是646年日本的「大化改新」。這次改革,在中國長期留學的高向玄理和僧起了很大作用。他們仿照隋唐制度,改革了從中央到地方的官制,還仿隋唐科舉制,採取通過考試的辦法選官;參照隋唐律令,制定了《大寶律令》。
公元709年,日本遷都平城京(今奈良),都城的建設規模完全模仿長安,甚至街道的寬度與排列方法也幾乎一樣,也有「朱雀街」「東市」「西市」等名稱。8世紀後期,日本又遷都平安京(今京都),仍仿長安建都城。
8世紀以前,日本使用漢字作為表達記述的工具。留學生吉備真備和學問僧空海和尚,在日本人民利用中國漢字的標音表意基礎上,創造了日文假名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大大推動了日本文化的發展。同時,日文的詞彙和文法也受到漢語的影響。
日本人的生活習尚、節日風俗,也都受到唐朝的影響。
④ 古代中日友好交往的史實
1、唐朝:
公元753年,鑒真東渡日本成功,傳播佛教。
公元894年,日本派出第十一次遣唐使,即停止了遣唐使的派遣。從前期第一次遣唐使的派出至後期第十一次遣唐使的停止,中間經歷近二百六十餘年,在唐日兩國之間進行外交、文化和經濟聯系的重要形式的遣唐使,終於結束了。
2、宋朝:
宋日雙方雖未建立外交關系,但貿易關系從未中斷。
(4)歷史如何與日本正常交往擴展閱讀:
歷史發展
古代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對於中國文化,日本一直奉行「拿來主義」,中國也毫不慳吝。
一千多年前,大唐與扶桑遠隔滄海,造船與航海技術低下,鑒真在雙目失明的情況下,歷盡艱辛東渡日本。鑒真和尚的精神,備受稱道。
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說,由於鑒真東渡,日本和中國的文化聯系至今堅固,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現代
鄧小平訪日期間,視察了新日本制鐵的君津制鐵所和松下電器產業(現在的松下)的電視機工廠。他對松下創始人松下幸之助表示:「希望你們提供合作。我們想做同樣的事情。」松下爽快地答應道:「鄰居變強大是好事。
福田康夫感慨道:請求合作的鄧小平胸懷寬廣,答應合作的日本經營者們也很大方。
十年前的「5·12」大地震發生後,日本以「搶跑」速度實施救援,日本去了60個人(救援)並提供了5億日元的緊急援助。
3.65萬億日元(約2551億人民幣),這是自1979年以來日本對華援助總額。而ODA援建或部分支持項目的名單,很長——京秦鐵路電氣化改造、北京首都機場、上海寶鋼、武漢長江第二大橋、安徽黃山仙源鎮河道整治工程、黑龍江省防止焚燒秸稈改善空氣項目。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作出表態:「日本對華官方資金合作在中國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中發揮了積極作用,日本也從中獲得了實實在在的利益。」。
1978年,中日兩國老一輩領導人締結和平友好條約,以法律形式確定了兩國持久和平友好大方向,為雙方開展互利合作、謀求共同發展以及妥善處理歷史、台灣等敏感問題提供了堅實遵循和保障
⑤ 急!!~在線等!!中日歷史交流的方式
日本與中國的古代交流史主要是以『遣使』的方式進行的。日本從公元607年開始遣隋,到618年唐滅隋時日本共派出四次遣隋使(畢竟隋朝存在時間太短),在此之前邪馬台國的卑彌呼女王和她的繼承者壹與女王,她們在公元238年--247年間派遣使節出使魏國多達五次,兩國交往最頻繁的時候應該是在公元630年--894年,這段期間共派出遣唐使19次,其中除去三次「送唐客使」和一次「迎入唐使」及兩次因故未成行外,正式來華的共有13次。
公元607年日本的推古女皇和聖德太子派遣大禮官小野妹子譴隋,小野妹子是所有遣隋唐使中最有名的大使之一,就是這個人在『退休』後將中國的佛前供花引入日本,形成了後來的日本第一大插花流派——池坊派。
在中日之間的交流史中,大批中國人和日本人將中國先進的服飾、飲食、科學、技術、文化、法律、教育制度、天文歷算、醫學、建築、美術、樂舞、風俗娛樂甚至年中行事等帶到了日本,幫助日本從奴隸制過渡到了封建制,而日本從中國吸收了各方面先進的生產資料後進入了大化改新,大化改新最後又促使日本進入到了歷史上輝煌的平安朝時代。
另外,至今日本人還把鑒真尊奉為榨糖、縫紉、製作豆腐和醬油的祖師。
⑥ 結合歷史相關知識,作為中國人的我們又是如何正確地看待與日本之間的關系呢
國與國之間實際上是一種利益關系.沒有真正的敵人,也沒有真正的朋友.
中日關系無非是一種利益關系.當一國損害另一國的利益(特別是經濟利益)時,兩國交惡.反之,友好.所以兩國關系是一個歷史范疇.
中日其實就是表面合作背後斗爭.但公開的合作對兩國都有利.所以,斗爭是暗地裡的......但不會停止.只要兩國分歧存在,斗爭就會繼續進行.
作為學生當然要樹立正確的民族觀
⑦ 古代中日友好交往的史實有哪些,歷史題
1、雪舟畫聖——明代中日繪畫的交流
1463年,雪舟接受了與明朝通商貿易而致富的大名(諸侯)大內氏的邀請,前往他的領地本州西部的周防國(今山口縣)。他在周防創辦了畫室雲谷軒,從事繪畫創作,聲名逐漸傳揚四方。
1468年5月,雪舟一行到達北京。他除了參加遣明使團的一些禮儀性活動外,主要是訪師會友,學禪作畫。他曾向明朝著名畫家李在和張有聲學習中國水墨畫的著色、潑墨、暈染技法。
2、日本禪師榮西傳播飲茶之風
榮西1168年第一次入宋回國時,將中國茶籽帶回日本。1207年栂尾的明惠上人高辨來向榮西問禪。榮西請他喝茶,還贈給他茶種。高辨於是就在栂尾山種植茶樹,出產珍貴的本茶,成為日本著名的產茶地,而後世有名的產茶地如宇治等地的茶種大多是從栂尾移植過來的。
1191年榮西第二次入宋回國時,因風在長崎縣平戶島登陸,又將茶種播在該地富春園。次年,榮西將他所著《吃茶養生記》一書獻給幕府,這是日本第一部茶書。
3、鑒真東渡
天寶二年(743)鑒真和他的弟子祥彥、道興等開始東渡。十年之內五次泛海,歷盡艱險,由於海上風浪、觸礁、沉船、犧牲以及某些地方官員的阻撓而失敗;尤其是第五次遭到惡風怒濤的襲擊,在海上漂了14天,最後漂到海南島的振州(今崖縣)。
返途時突發眼疾,62歲的鑒真大師雙目失明,他的大弟子祥彥圓寂,邀請他的日本僧人也病故了,但他東渡宏願始終不移。
天寶十二年(753)十一月十五日,他率弟子40餘人從揚州出發,第六次啟程渡海,同年在日本薩秋妻屋浦登岸,經太宰府、大阪等地,於次年入日本首都平城京,受到日本朝野僧俗的盛大歡迎。
鑒真帶去很多佛經和醫書到日本。他主持重要佛教儀式,系統講授佛經,成為日本佛學界的一代宗師。他指導日本醫生鑒定葯物,傳播唐朝的建築技術和雕塑藝術,設計和主持修建了唐招提寺。
4、弘法大師——留唐學問僧空海
空海795年受戒於奈良東大寺戒壇院。在此後10多年裡,他苦心修煉,潛心鑽研佛學。為了尋求佛教真諦,窮經問道,立志西渡到中國求學。由於他對漢學和佛學具有深厚基礎,又仰慕中國文化,所以被選中留學唐朝。
804年,日本第17次遣唐使受命西渡,大使是藤原葛野麻呂,學問僧空海與最澄及留學生橘逸勢等隨行。5月12日由唯波津(大阪)解纜出發,8月10日抵達福州長溪縣赤岸鎮海口。過幾十天後,朝廷敕令至,大使與空海等23人於12月21日抵達長安城外長樂驛。
唐朝內使趙忠帶馬23匹相迎,由春明門入城,居住在皇城外宣陽坊官宅。次年2月21日藤原大使等東歸,空海被敕准留學,居住長安西明寺。這是仿照天竺(印度)祇園精舍所建的唐代名剎,三藏法師玄奘曾在此譯經。
805年5月,空海拜長安青龍寺高僧、三朝國師、真言宗(密宗)第七代傳祖惠果為師。
5、遣唐使——學習中國文化的盛舉
從公元7世紀初至9世紀末的兩個半世紀里,日本為了學習中國文化,先後向唐朝派出十幾次遣唐使團。遣唐使對推動日本社會的發展和促進中日友好交流作出了巨大貢獻,結出了豐碩的果實,成為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
公元618年,唐朝滅隋,建都長安(今西安)。唐帝國經濟文化空前繁榮發達,成為東亞最強大的帝國,聲威遠揚,對日本和亞洲各國都有巨大吸引力。
623年,遣隋留學僧惠齊、惠日等人在留學中國多年後回國,向天皇報告大唐國是法律制度最完備的國家,建議派使節赴唐學習。為了實現更加直接有效地學習唐朝先進制度和文化的目的,日本政府決定組織大型遣唐使團、派遣優秀人物為使臣,並攜帶留學生、留學僧去中國。
630年,舒明天皇派出了第一次遣唐使,從630年至895年的260多年間,奈良時代和平安時代的日本朝廷一共任命了19次遣唐使,其中任命後因故中止者三次,實際成行的1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