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戰國時期的小國如何生存並且壯大
請關注微信公眾號"萊茵在線",或者搜索"Lyooezx"獲取更多相關內容
總體來說,戰國時期的小國是「戰國七雄」的陪襯,雖然有些「小國」在某些時期也取得了一些的成就,但是最終的結局是他們被七雄逐個消滅,所以問題應該稍微修改一下,說「戰國時期的小國如何生存?」比較恰當,因為在戰國時期那些小國要在七雄的夾縫中壯大的可能性不大,而且如果他們如果壯大了,那麼他們就不是小國了,而是「八雄」甚至「九雄」之一了。
韓、趙、魏三家分晉,標志著中國的歷史進入了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在戰國時期,春秋時期的霸業已經成了過往雲煙,國與國之間更多的征討、戰爭,很多春秋時期的小國都被吞並了,最後戰國時期最為人知的是秦、韓、趙、魏、楚、燕、齊七個大國,史稱「戰國七雄」。
請關注微信公眾號"萊茵在線",或者搜索"Lyooezx"獲取更多相關內容
② 北漢最為一個小國,在歷史上為何生存力如此頑強
唐末亂世,讓群雄有了逐鹿天下的野心,由此誕生了五代十國。在中原地區割據稱霸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等五代,以及其他附帶的割據政權十國等等,讓人眼花繚亂,梳理不清其中的關系。但我們需要記住的是,五代十國之中,最後一個滅亡的是北漢這個割據小政權。
只是到了趙光義時期,宋軍再次攻打北漢。遼朝派兵救援,才被宋軍埋伏擊退,孤立無援的北漢,只得開城投降。北漢的最後一個皇帝劉繼元,被押解到開封,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③ 春秋戰國時期衛國,作為一個小國為什麼能存活九百多年
第一, 適當的治國措施;第二,合適的外交手段;第三,能理智地認清自己的實力,夾起尾巴態度恭敬,不礙大國的眼;第四,擦亮眼睛謹慎站隊,避免成為炮灰。最終衛國作為一個小國成功地存活了906年。
1、治國措施
衛國非常重視培養人才和留住人才,商鞅、吳起、呂不韋、聶政、荊軻、李俚等都是在衛國的土地上長大的,只是因為在小國發揮不了自己的才能,後來離開衛國另謀出路。衛國能人遍天下,自然在關鍵時刻會適當地保全自己的家鄉。
4、謹慎站隊
在不同的形勢下,站不同的隊伍,還不著痕跡地使勁降低自己的存在感,與其他國家也不交惡,衛國在這一點上處理地非常好。
最後被在秦國的大一統趨勢下主動歸降也是一種策略,給百姓帶去了最少的傷害,衛國雖弱小卻不卑微。
④ 被四大強國環繞的小國是如何靠搶劫和裝孫子存活60年的
中國歷史悠久,疆域遼闊,在漫長的歲月中,出現了多次朝代的興盛衰亡,也出現了無數次分裂和統一的不斷重復。在某一次分裂時期,就出現了一個有趣的國家,這是一個十分頑強的小國,被四大強國環繞,但是卻靠搶劫和裝孫子存在了60年。而這個國家,便是南平國。
⑤ 春秋晉楚爭霸,戰國七雄兼並,小國如何在大國夾縫中生存
《戰國策》歷史典故簡析:
秦國向東周借道以進攻韓國,東周擔心借道給秦國必然得罪韓國,不借則得罪秦國,進退兩難。
史?對東周君說:「您何不令人對韓公叔說,『秦敢出關攻打韓國是因為相信東周,想借道於東周。您何不給東周土地,再派重要使節到楚國,秦國必產生懷疑,不相信東周,便不會再攻打韓國。』然後再對秦王說,『韓國強行給我們土地,想以此離間東周與秦國,我不敢不接受。』秦國必定沒有理由讓東周不接受韓國的土地。如此我們既從韓國得到土地,又不得罪秦國」。
個人評析:自古小國夾於大國之間,往往都是兩邊不討好,投靠其中一方,則得罪另一方。想保持中立,則雙方往往威逼利誘,甚至直接出兵爭搶,根本不得中立。
縱觀整個春秋時代,晉楚兩國在中原爭霸,時而晉強楚弱,時而晉弱楚強。每當晉楚強弱轉換一次,這些中小國家就倒霉一次。例如,晉強時,這些國家往往投晉叛楚。一旦晉衰楚盛,楚國既想聲討他們跟晉國壓制自己的罪行,又要把他們拉到自己一邊,晉國由於自身衰弱又罩不住這些小弟,最終這些小弟又被楚國威逼利誘到自己一邊。待到楚再弱,晉再強之時,晉國又會再威逼利誘之些小國。所以,介於晉楚兩國之間的鄭、陳、曹、宋等小國苦不堪言,大多在兩強左右搖擺間被兼並。
如果從晉楚爭霸夾縫下的鄭、陳、曹、宋等小國的處境來對比東周,也就不難理解東周介於秦、韓之間的困境。史?能以此計謀讓秦國取消了借道東周攻打韓國的計劃,不僅兩不得罪,還能有利於東周,著實高明。比之燭之武退秦師遠為高明。
由此不能不令人聯想起三國時董昭的謀略。關羽攻襄攀,水淹七軍,降於禁,斬龐德,威震華夏,中原為之震動。曹操召開會議,討論遷都以避鋒芒。會上司馬懿、蔣濟等人認為劉備發展太快必是孫權所不願意看到的,可聯合孫權,讓他進攻關羽。孫權一心想奪荊州,立馬回應曹操「願討關羽以自效」,並要求曹操保密。
曹操將孫權的信拿給大家看,問眾人要不要保密,多數人都認為要保密,只有董昭站出來說:「不能保密,應該泄密,因為保密對孫權有利,泄密對我們有利。一旦泄密讓關羽知道,關羽就只有兩種選擇:一、撤兵回去對付孫權,則樊城之圍自解;二、關羽即便不管孫權,繼續圍攻襄樊,人心也會動搖。同時,樊城守軍得知孫權出兵,關羽腹背受敵之時,士氣也會受到極大鼓舞」。
董昭泄密之建議的確起到了雙重效果,無論從哪一方面看曹魏都不僅不吃虧,還有好處。某種程度上講,有異曲同工之精妙!
⑥ 揭秘春秋小國的生存之道,彈丸小國是如何在霸主手裡存活下來的
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各種差別,地位的高低,能力的強弱。同樣,國與國之間也存在著各種差別,國土面積的大小,人口數量的多少。因國力的不同,有稱霸一方的大國,也有委曲求存的小國。國力不同,生存的方式自然也不同,強國有強國的方式,弱國有弱國的手段。本就處於弱勢地位的小國在採取國家行動時尤其需要符合實際。小國的試錯成本太高,一旦決策失誤,輕則損傷元氣,重則身死國滅。
通過以上宋襄公和東周的例子來看,小國限於國力的弱小,切忌出頭爭強,另外在處理兩難問題時應以智取而非力勝,無論進取還是自保,都要立足於小國的實際。對於國家來說如此,對於集體、個人來說也是如此。
⑦ 春秋小國鄭國在大國的夾縫中求生存,它的生存之道是什麼
鄭國的開國國君鄭桓公姬友是周厲王之子,周宣王之弟。西周末年,周宣王將弟弟姬友封於鄭地(今陝西華縣),建立鄭國,後遷都新鄭。到了春秋時期大國之間為了爭霸不斷的吞並小國,斗爭激烈,使得小國生存艱難。南方的諸侯國經過長期的生死搏鬥,最終由楚國統一。但是北方仍然分裂,有秦、晉、齊三個大國和幾十個小國存在。大國之間表面上恭敬如賓,實際上爾虞我詐,暗藏殺機。小國則夾在大國之間處境艱難,尤其是鄭國,北有超級大國晉國,南有南蠻楚國,那麼鄭國是如何在夾縫中求生存的呢?
綜上,春秋時期戰火延綿,大國為了爭霸,吞並小國,小國之間為了各自的利益常年戰爭不斷,大國有它的爭霸之術,小國有它生存之道。春秋中期晉、楚開始爭霸,小國都面臨站隊的棘手問題,魯國當時選擇投靠同宗諸侯國晉國,因為楚國與魯國之間相隔宋、陳、蔡三國,距離遙遠,楚伐魯還是比較困難,魯國站隊的策略也產生了很好的效果。
但是鄭國地理位置就比較尷尬了,它北靠晉國,南依楚國,站在哪邊都不合適,只能擇強而從,做牆頭草在夾縫中求生存。到了春秋後期,鄭國由於有賢人子產主政,鄭國與大國之間的關系發生變化。因為子產的為人和威望,晉、楚兩國對鄭國越發的尊敬,子產主政二十年間,政績顯赫。他深知怎麼樣才能贏得大國的尊敬,子產為內憂外患的鄭國制定一系列的生存之道,使得鄭國生存能力更強了。
⑧ 小國在春秋戰國時期,除了附庸還有哪些生存戰略
導語:春秋戰國時期,有哪些小國,在諸侯爭霸戰爭中,小國是如何生存的?與大國聯姻、委質於大國、附庸於大國
提起春秋時期,大家首先會想到春秋五霸,專業一點的會想到春秋三小霸,或者後來的戰國七雄中那些大國,或者根據成語或典故會想到鄭國、魯國、衛國、宋國……,其實春秋時期的中原大地跟中世紀的歐洲一樣,小國林立,諸侯滿天飛;戰爭頻發發生使大國興衰無常,小諸侯國存亡更是朝夕可變。
附庸於大國
春秋時期,小國不得不依附於大國,希望免遭滅國之災,這種附庸行為是小國求得生存的重要策略。最為典型的要數鄭、宋兩國,他們時常依附晉國、楚國、齊國等大國,誰來就附屬誰,誰打它它就臣服誰,誰衰敗它就與誰解除盟約。
此外,還有紀國通過“大去其國”的辦法,寄託於齊國羽翼之下;陳國依附於楚國,當陳國受到侵犯時,楚國出兵相救;許國是楚國的附庸國,當鄭國要攻打許國是,楚國曾給予協助,類似這樣的例子很多很多。
總之,初期時期,小國附庸大國現象是大量存在,這既是國家邦交往來的重要形式,也是當時社會縮影,大國之間爭霸戰爭,只有瓜分小國才能增強實力,擴大疆域,當小國領土不斷被蠶食,處於孤立無援時就會採取附庸大國的策略,實行救亡圖存。
⑨ 春秋時期跟著大國征戰的小國,是如何保證兵源的
那些小國的力量不夠,只能受大國的驅使,並且再加上為大國做先鋒,也有一定的利益可圖。還有就是春秋時其實死亡率比較低,那些俘虜也是可以用錢去贖回來的,所以小國就算是出兵當前鋒也可以保持兵源。
三、贖回政策並且在春秋時期打仗一般都是點到即止,只要一方認錯那並不會趕盡殺絕,不會像後來的人一樣不斷的殺戮。所以在那些諸侯國之間也是達成了一定的共識,就算是有戰爭俘虜,只要通過足夠的財富進行贖回都是可以達成的。這也是為何小國就算一直當前鋒,也能有足夠兵力的原因。
⑩ 世界上有那麼小的國家,他們怎麼生存啊
存在就是合理的,他們可以附屬在某些大的國家,或者一些小的國家結成聯盟,形成互惠互利 的關系,然後可以申請聯合國的保護,只要對別的國家沒有威脅,而且能夠忍得委屈,不會有其他國家冒天下之大不韙來侵佔他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