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通史,自己整理時代主線,列個時間軸之類時東西掛牆上,一面放世界大事,另一邊寫同時代的中國史大事(只放你覺得對世界起重要作用的大事,不必事無巨細地都寫下來),讀書過程中不斷補充。比較好的世界史書推薦全球通史,盡管有些錯誤,但難得在視角不是西方中心,作者又有完整的史識。帕爾默的現代世界史在學術上更站得住,但西方中心也比較嚴重。另外極簡歐洲史脈絡清晰,有史識也好讀,可以看看。中國史推薦錢穆的國史大綱,配合柏楊的中國人史綱來看。你做的時間軸是否精彩不是關鍵,對比地把中外通史讀完才是關鍵。
![](//www.upscalepup.com/images/loading.jpg)
拓展資料:
歷史,簡稱史,一般指人類社會歷史,它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多數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映射。如果僅僅只是總結和映射,那麼,歷史作為一個存在,就應該消失。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發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 歷史是延伸的。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展,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參考資料:歷史-網路
㈡ 以 李廣將軍列傳 分析史記的文學價值與史學價值
《史記》的史學價值、文學特點《史記》的藝術成就
《史記》不僅是「史家之絕唱」,也是「無韻之《離騷》」,具有高度的文學成就。其文學成就,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1、歷史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史記》描寫人物多,范圍廣,形神兼備,大多具有典型性。《史記》寫人上至帝王將相、皇親國戚、文武大臣,下至學者、商人、婦女、游俠、醫生、卜者、方士、倡優等,各行各業都有,比先秦史書更加廣泛。《史記》寫及人物四千有餘,個性突出與完整者不下百人。
《史記》塑造人物形象的成功,首先得力於對歷史人物特徵的准確捕捉和精心選材。司馬遷筆下的歷史人物大都有鮮明的特徵,如李斯自私、劉邦隆準、項羽重瞳、李廣善射、扁鵲擅醫、鄧通愛錢、信陵君好客、石奮恭謹、韓信能忍、王溫舒殘酷等等,他還常常抓住一個人物的幾個特徵,甚至不避人物特徵的缺陷,如周昌口吃、張良瘦弱等。在諸多人物特徵中,他最注重的是性格特徵,其他方面的特徵及傳記選材大都是圍繞性格特徵精心進行的。為此,他在選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大事刻劃人物性格特徵的同時,也不排斥小事。此外,為表現人物性格,他在選材、安排上還十分注意互見法的運用,即把某一人物的部分材料,並不寫入他本人的傳記里,而寫入他人的傳記中。如「鴻門宴」一事,在《項羽本紀》中詳寫,在《高祖本紀》中略寫。
其次,《史記》善於通過矛盾沖突描寫和虛實相生手法刻劃人物。前者如「完壁歸趙」、「澠池之會」(《廉頗藺相如列傳》)的描寫,東廷辯論(《魏其武安侯列傳》)的描寫,都是通過激烈尖銳的矛盾沖突來表現人物性格的。後者如《鴻門宴》,作者只實寫了項羽、劉邦一席,而對其他人物包括諸侯王及主要將領,並沒有形諸筆端,但通過被寫實人物的語言行動,讀者明顯可以感到他們的存在。
此外,《史記》還善於通過細節描寫、心理描寫、對比映襯等來刻劃人物,如《魏公子列傳》中信陵君迎侯生的經過,便突出地將三者綜合在一起來表現人物性格。
2、敘事和場面描寫悲壯慷慨,詼諧滑稽。《史記》塑造的人物多是具有悲壯之美的悲劇人物,與此相應,其敘事與場面描寫多具有悲壯色彩。如《趙世家》中程嬰、公孫杵臼,為保護趙氏孤兒與權奸屠岸賈進行了長達十幾年的斗爭。在二人看來,為了爭取善與正義的最後勝利,慘烈的死是不在話下的。不過,司馬遷所寫的悲劇事件,不一定都和死亡聯系在一起,如藺相如為維護趙國尊嚴,與強秦進行的不屈不撓的斗爭。他慷慨陳詞,大義凜然,迫使秦王卻步,結果並不是死,但斗爭場面極為悲壯。另有一些悲壯事件與場面的描寫,則是以其歷史教訓發人深思,如項羽英名蓋世,心如鐵石,坑降卒、滅秦族、殺義帝,都未曾掉過半滴淚,而垓下被圍,與虞姬生離死別,竟嗚咽悲歌,若不勝情。作者用這一場面生動宣告了光靠武力經營天下是不行的。
《史記》的敘事和場面描寫,還有詼諧滑稽的喜劇美。這類描寫雖不及前者多,但也不在少數,最集中的表現是《滑稽列傳》,其中所寫的淳於髡、優孟、優旃等滑稽人物都屬此類,他們言談行事,均注重諷諫,詼諧風趣,輕松幽默,逗人發笑。不過,司馬遷的詼諧幽默還不止於此,在其他人物的傳記里,他也注意這類表現。或藉以諷刺人物的虛偽荒唐,如《高祖本紀》寫高祖父擁篲迎候劉邦的一幕滑稽劇;或藉以表現人物的幽默性格,如《司馬相如列傳》對司馬相如與卓文君風流韻事的描寫等等。
3、濃郁的抒情性。魯迅先生曾稱《史記》為「無韻之《離騷》」,其中最重要一個原因就是《史記》具有濃郁的抒情性。司馬遷的人品、遭遇與寫作心情,都與屈原相近,他著名的發憤著書說也是直接從屈原等先賢那裡體會到的。屈原的高尚人格和其《離騷》諷興當世的力量、愛奇的審美觀、濃郁的抒情性也為他所繼承發揚,融入《史記》創作中,因而其筆下的人物刻劃和論贊中都跳躍著太史公詩人般的激情。如《屈原列傳》是一支屈原偉大人格的贊歌,《項羽本紀》是一首充滿悲壯嘆惋之情的英雄史詩,《伯夷列傳》是一首噴發出憤激不平之情的怨刺詩,《魏公子列傳》是一首充滿崇敬之情的贊美詩……可以說,整部《史記》就是一部形象與情感有機結合的長篇史詩。不惟記敘中有濃郁的感情,各篇論贊的議論中,作者也大都以唱嘆出之,或憤激,或同情,或贊許,抒情味極濃,歷來為人鍾愛。
4、剛柔相濟,以剛為主的藝術風格。《史記》的藝術風格具有多樣性和豐富性,既有陰柔之美,又有陽剛之美。而總體上看,全書則以陽剛之美為主。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1)氣魄宏偉,筆力千鈞。《史記》體大思精、包羅宏富,在130篇中,司馬遷充分發揮其組織能力,將縱橫數千里、上下三千年的歷史風雲盡收眼底,舉重若輕、條貫有序地再現了出來,並對前代各種學術流派給予歷史地總結,在此基礎上建立了自己「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一家之言」,表現出廣闊的胸襟和卓然不凡的史膽、史才、史識和史德。(2)內容奇偉,驚心動魄。《史記》中的歷史人物大都有不同尋常的氣質、轟轟烈烈的事業和瑰異的操行,具有強烈的傳奇色彩。國君或雄才大略如秦皇、漢武,或忍辱復仇如越王勾踐;大臣或犯顏直諫、倔強剛毅如伍子胥,或功高蓋世、蒙冤千古如韓信。男子蹈義而行,甘赴鼎鑊,如紀信、酈生;女子見義勇為,不畏風險,如皦女、如姬。言大則侯生七十猶獻奇計,一心報國;言幼則甘羅十二挾策說趙,立取五城。……這些人物以自己的生命之弦,演奏出一支支威武雄壯、豪邁悲涼、驚天地、動鬼神的樂曲。書中的歷史事件也大都緊張、熱烈、粗獷,讀來令人心驚目駭。(3)氣勢凌厲,一瀉千里。司馬遷志高才雄,能站在時代高度,俯仰古今,故其文章自有一種居高臨下、洶涌磅礴的氣勢。而於縱橫不羈中,又有一定的法度可尋,愛用排比、誇張和重字迭句便是其中較明顯者。
5、結構和語言。《史記》很重視結構,總體上它是五體結構,氣魄宏偉。其中最突出的是人物傳記的結構藝術,一般開頭先介紹人物姓氏、籍貫,中間是記敘主體,選擇與人物性格、事功最相關的幾事件進行敘述,結尾以「太史公曰」表明作者自己的意見。具體每篇傳記的寫作,有時又比較靈活,如《佞幸列傳》以議論開頭,提起全篇。其人物傳記,又有分傳、合傳、寄傳、雜傳,這也是作者根據人物的性格及事功,進行的結構安排。其結構對後世史書及傳記文學的創作有深遠影響。
另外,《史記》在語言上也取得了很高成就。首先是人物語言富於個性化特徵。如正直口吃的周昌廷爭之言(《張丞相列傳》)、毛遂自薦之語(《平原君虞卿列傳》)。最突出的是陳涉、項羽、劉邦表述早年的抱負之語,陳涉說:「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陳涉世家》)項羽說:「彼(指秦始皇)可取而代也。」(《項羽本紀》)劉邦言:「嗟夫!大丈夫當此也!」(《高祖本紀》)陳勝出身佣耕,他的話表現了他希望改變地位的願望和堅定信心;項羽出自貴族,才氣過人,故出言大膽而乾脆,根本沒把秦始皇放在眼裡;劉邦為無賴之徒,貪圖享受,因而他的話則表現了他對秦始皇奢侈豪華生活和帝王威勢的垂涎羨慕。其次是作者的敘述語言通俗、簡潔、精煉,富於感情,往往只用幾句話甚至幾個字就能夠渲染出場面的氣氛或展現出人物的情態、心理,有很強的表現力。有些語言接近當時口語,有的直接用民謠、諺語,這使其語言更豐富,更富於表現力。如以諺語「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來歌頌李廣的正直和受士卒的愛戴。
由於《史記》突出的藝術成就,所以深受後代文士喜愛,產生了深遠影響。魏晉以前,統治者視之為「謗書」,影響不夠深廣。從唐代開始,其影響越來越大。唐、宋、明、清的古文家都奉為典範。我國古代小說在紀傳體格局、富於傳奇色彩、塑造性格復雜的人物、歷史演義題材及熔史才、詩筆、議論於一爐等方面,都繼承了《史記》的有關文學表現因子。《史記》大膽揭露現實的精神、悲壯奇瑰的歷史題材、精彩的場面描寫、個性化的語言等,對後世的戲曲創作產生了深遠影響。我國古典詩歌在「實錄」精神、題材、寄興深遠方面,也受到《史記》的很大影響。因而,《史記》是了解和研究中國文學,要特別重視的名著。
四、《史記》的文學成就
《史記》的文學成就主要表現在歷史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史記》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
(一)善於選擇、安排具有典型意義的事件,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徵。
1、精心選取歷史人物一生中最重要的最有代表性的大事。以《項羽本紀》為例,對這樣一個驟起驟滅帶有傳奇色彩的英雄人物,作者主要抓住他生平中三件大事來寫:鉅鹿之戰、鴻門之宴、垓下之圍。鉅鹿之戰寫他在起義軍處於劣勢的危急時刻,破釜沉舟,渡河救趙,擊破了乘勝前來的秦軍主力,表現他叱吒風雲、勇冠三軍的英雄氣概。鴻門宴寫他在急欲「擊破沛公軍」時,輕信劉邦和解的言詞改變初衷,以至坐失良機,為自己留下後患,表現了他的坦率重義和少於謀略。垓下之圍寫他被劉邦重重圍困時,慷慨別姬,沖殺突圍,不肯東渡,白刎烏江,既表現了英雄氣概,也反映了他自矜功伐、至死不悟的錯誤思想。以這三個重大事件組成項羽傳,就生動地表現了這一英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徵,也深刻地顯示出他一生成敗的內在因素。《廉頗藺相如列傳》主要抓住完壁歸趙、澠池之會、將相交歡三件大事來寫,突出了藺相如機智勇敢的性格特徵和以國事為重不念私仇的高貴品質。《李將軍列傳》也只著重寫李廣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中的三次戰斗,以突出他英勇善戰的英雄本色。
2、注意選擇富有表現力的細節暗示人物未來。《史記》於人物寫大事,有時也寫生活小事,因為這有助於使人物形象更豐滿,個性更鮮明。有些小事還往往使人見微知著,預示著人物日後的發展。如《陳涉世家》開頭寫陳涉佣耕壟上時與夥伴們的一場對話,既表現了他有大志,也表現出他很自負,輕蔑別人,以至後來起義為王時竟把舊時夥伴也殺了。這些小事的描寫,刻劃了人物的思想性格,也預示出性格發展的方向。其他如《項羽本紀》開頭寫項羽少年時奇異不凡的言行,《陳丞相世家》寫陳平在鄉里主持分祭肉分得很平均的故事,《李斯列傳》寫李斯見廁鼠倉鼠所食不同而發的感嘆等,這些小事的描寫,都有同樣意義,他們日後的作為都是早年這種表現的進一步發展。
3、運用「互見法」。這就是把某一歷史人物的一些事跡,在本傳中省略,而寫入其他人物傳記中去。運用這種方法,有時是為了避免重復,或為了避免遭禍,但更重要的還是為了突出人物某一性格特徵。如《項羽本紀》,主要是要突出項羽喑曙叱吒、氣蓋一世的英雄形象,因此便把他許多個人的缺點和政治上軍事上的錯誤,放在《淮陰侯列傳》中去寫,這就不至於損害他的英雄性格。《魏公子列傳》主要寫一個能夠禮賢下士的貴公子形象,因此就集中寫信陵君如何「自迎夷門侯生」等故事,而把他因為畏秦而不肯收留亡命的虞卿和魏齊的故事,放到《范睢蔡澤列傳》中去寫,這也是為了不至於損害信陵君的形象。這是司馬遷寫人物傳記普遍採用的方法。
(二)善於運用多種方法表現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徵
1、細致入微的描述。司馬遷寫人物傳記,盡力避免一般地梗慨地敘述,對要寫的主要事件往往進行具體細致的描寫,以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徵。《魏公子列傳》寫信陵君迎侯生的一段,是很有代表性的例子。作者先寫侯生毫不謙讓地「直上載公子上坐」而「公子執轡愈恭」,以及侯生「故久立與其客語」而「公子顏色愈和」。接著又寫「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酒酣,公子起,為壽侯生前」,以至「市人」、「從騎」、「賓客」對公子行為都感到驚異。作者通過這些具體描寫,就把信陵君「仁而下士」的性格突出地表現了出來,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緊張斗爭場面的描寫。司馬遷善於通過緊張場面的描寫,在矛盾沖突中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徵。在這方面最突出的是《項羽本紀》中「鴻門宴」的描寫。在驚心動魄的鴻門宴上,劉、項雙方明爭暗鬥,劍拔弩張。宴會開始後,有范增舉塊、項庄舞劍、樊噲闖帳等情節,氣氛十分緊張。鴻門宴從曹無傷告密開始,到劉邦不辭而別為止,矛盾迭起,險象環生。作者就是通過對那些矛盾斗爭的描寫,揭示了人物的不同性格:劉邦機敏精細狡詐,項羽坦率輕敵無謀。其他如范增、張良、樊噲、項伯,等人的性格,也都在這場斗爭中有所表現。
(三)在運用語言方面有很高的成就
1、善於運用個性化語言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徵。《史記》里的人物語言,無論獨白、對話都充分個性化。以劉邦和項羽見巡遊的秦始皇時所說的話為例,項羽見秦始皇時說:「彼可取而代也!」(《項羽本紀》)劉邦卻說:「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高祖本紀》)話的意思一樣,都想登上帝王的寶座,但語氣不同,表現出了不同的性格特點。在《張丞相列傳》中,作者寫周昌反對劉邦廢太子時的對話:「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雖欲廢太子,臣期期不奉詔。」「期期」是口吃的象聲詞,這段話把周昌又急又怒,越急越口吃的神態生動地表現了出來,使人如見其人,如聞其聲。
2、《史記》的敘述語言,簡潔、精煉,極富表現力。它往往用極少的語言表現極豐富的內容,並生動地展示出人物的情態、心理。以《項羽本紀》為例,作者寫鉅鹿之戰,從「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開始,到「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為止,總共不過二百字。但卻把這場大戰中楚軍義無反顧的決心,英勇作戰的情形,殺聲震天的戰斗場面,項羽使諸侯懾伏的聲威,全都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來。語言非常簡煉,並富有形象性和表現力。類似這樣的例子,在《史記》的人物傳記中,不勝枚舉。
《史記》在敘事中還往往引用民謠和諺語,使語言更加豐富多采,也更富有表現力。
一看答案給了好多,我發現要想得分就要按照老師給的講義做答案,不過兼容並包也未必吃虧。自己組織一下答案,我就不再找了。
㈢ 請推薦幾本關於文學,歷史的書
我國古典文學中最早的歷史小說是元代的講史《三國志平話》等,而以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最富盛譽。當代以來影響較大的作品有姚雪垠的《李自成》、凌力的《星星草》、唐浩明的《曾國藩》、二月河的《雍正皇帝》、熊召政的《張居正》等。 在英美文學中,司各特的《威弗利》(1814)是最早的歷史小說。歐美其他著名的歷史小說還有,司各特的《艾凡赫》、法國大仲馬的《瑪戈王後》、波蘭顯克微支的《你往何處去》和《十字軍騎士》,義大利喬萬尼奧里的《斯巴達克思》、蘇聯阿·托爾斯泰的《彼得大帝》、俄國普希金的《上尉的女兒》、美國庫柏的《皮襪子故事集》、赫爾曼·沃克的《戰爭風雲》及續篇《戰爭與回憶》等。近年有埃及學家鮑勃·布雷爾的《小法老之死》等。日本則有古典文學中的《平家物語》等。 第三世界國家著名的歷史小說有納吉布·馬哈福茲的《命運的嘲弄》、《拉杜比絲》、《底比斯之戰》,卡洛斯·富恩特斯的《與勞拉·迪亞斯共度的歲月》,巴爾加斯·略薩的《世界末日之戰》等。 [1
賈平凹(其中凹讀wā),原名賈平娃,1952年2月21日出生 ,中國當代作家。陝西省商洛市丹鳳縣人。中國作家協會理事、中國作家協會陝西分會主席、西安建築科技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其作品《月跡》已經收入鄂教版八年級下冊語文課本中,蘇教版七年級下,北師大版四年級下。 賈平凹出生於並不富裕的農村,並非書香門第,家中世代是農民。1975年畢業於西北大學中文系。全國政協委員,陝西省作家協會副主席,西安市人大代表,西安市作家協會主席。1974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小說集《賈平凹獲獎中篇小說集》、《賈平凹自選集》,長篇小說《商州》、《白夜》,自傳體長篇《我是農民》等。《臘月·正月》獲中國作協第3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滿月》獲197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廢都》獲1997年法國費米娜文學獎;《浮躁》獲1987年美國美孚飛馬文學獎,最近獲得由法國文化交流部頒發的「法蘭西共和國文學藝術榮譽獎」;《秦腔》獲2008年第七屆茅盾文學獎,另外,他的《延川城》以詼諧幽默的語言被選入北京景山學校《語文》第9冊課本內。
編輯本段架空歷史小說
架空歷史的設定是有一人或一群人去到一個與現實中某個歷史朝代在背景大人物上大致相似的平行世界,把這個世界介於現實與虛幻之間,獨立於現實世界,但又和現實世界在客觀事件上大同小異.並非是沒有源頭和後續,可能有與現實相同的,這種大部分作品都是.或在某個時期發生的某些事導致故事中的歷史與現實不一樣如紈絝子弟.後續大部分是獨立於現實的,也有少數是順應現實歷史世界。 架空歷史小說作為新的發展形式,是歷史小說的延續,也是其的變化。它的發展將影響著小說流派。
歷史題材文學逐漸成為文壇亮點:凌力、唐浩明、二月河、熊召政的傳統現實主義創作,蘇童、劉震雲、格非、莫言、趙玫等靈動飛揚、形態各異的新歷史寫作與革命歷史寫作,乃至戲說類、新編類、反諷類的先鋒歷史寫作,歷史題材文學日益呈現出多元的狀態。另一方面,歷史熱正在不斷成為一個個意味深長的文學事件:從《張居正》的熱銷,到電視劇《雍正王朝》、《少年天子》的熱播,乃至「品三國」、「讀論語」、「明朝那些事兒」,圍繞著歷史題材文學創作展開的重重矛盾、種種爭議,正激烈地表達著我們這個時代在價值觀念、思維方式、藝術審美等諸多方面發生的深刻嬗變。 然而,與歷史題材文學的火爆形成反差的是,對歷史題材文學的研究與批評則出現兩種傾向:要麼出於自身的立場與需求,一味熱捧;要麼被視為保守的、落伍的,甚至是反現代性的,被棄若敝屣。這些都折射出國人在文化選擇中的浮躁心理。解讀歷史文本,一定要融入個體真切的生命體驗,不然,歷史書寫及有關的史識史見就容易變得冰冷而枯燥。但讀這本厚重的著作,絕不會有這種冰冷和枯燥之感,相反,常常會不斷感受到那些貌似尋常、中規中矩的學術文字背後,有一份對現實社會的執著關懷與眷戀。比如,在分析「歷史」文學熱潮的緣起時,作者就一針見血地指出,這是全球化語境下的本土文化立場以及傳統文化對西方式現代歷程的「一種富有意味的糾偏」。這似乎既出自一種學術理性的分析,實際上更融入了作者對本土文化堅定的自信。
㈣ 「文學與史識」段落大意
什麼意思啊,能說具體點嗎?
㈤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人類早期的某一個段落,歷史學與文學曾經渾然一體。古希臘的荷馬「史詩」
小題1:C 小題2:A 小題3:①文學包含很多歷史題材的小說與戲劇;②對歷史的理解、再現是鑒別文學價值的內在尺度;③文學考察的是歷史與人生的復雜互動)
㈥ 「史實」「史論」「史識」是構成史學的「三要素」,請運用這三個要素對有關「新文化運動」的內容進行分析
一、三個方面的分析:
1、「史實」:新文化運動宣揚民主與科學,反對專制與迷信;提倡新文學,反對就文學;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教育平民化。
2、「史論」:新文化運動的內容論證其是一次思想解放運動。 它高舉民主和科學的大旗,主張用民主反對封建專制和軍閥獨裁,用科學反對迷信、盲從和武斷。新文化運動後期馬克思主義則成為了宣傳的重要內容。新文化運動是一些先進知識分子從辛亥革命後社會現狀的教訓中認識到中國缺少一場對中國舊思想、舊文化和舊禮教的批判。他們在新文化運動中大力倡導新文化、新思想和新道德,打破傳統的精神枷鎖,也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奠定了基礎,所以說是一場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運動。
3、「史識」:新文化運動積極宣傳新思想、新文化,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其主流無疑是正確的,強調了文化的時代性和不同社會發展程度的差異性,對於打破傳統的精神枷鎖有著積極作用。但是,新文化運動中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徹底否定,忽視了文化的傳承性和民族性,存在著絕對化和簡單化的傾向,這是不足取的。
二、新文化運動簡介:
新文化運動是由胡適、陳獨秀、魯迅、錢玄同、李大釗等一些受過西方教育(當時稱為新式教育)的人發起的一次「反傳統、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學革命運動。 1915年,陳獨秀在其主編的《新青年》(原名《青年雜志》)刊載文章,提倡民主與科學(舊稱「德先生」與「賽先生」)。這次運動沉重打擊了統治中國2000多年的傳統禮教,啟發了人們的民主覺悟,推動了現代科學在中國的發展,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五四愛國運動的爆發奠定了思想基礎。
㈦ 如何學習歷史
讀通史,自己整理時代主線,列個時間軸之類時東西掛牆上,一面放世界大事,另一邊寫同時代的中國史大事(只放你覺得對世界起重要作用的大事,不必事無巨細地都寫下來),讀書過程中不斷補充。比較好的世界史書推薦全球通史,盡管有些錯誤,但難得在視角不是西方中心,作者又有完整的史識。帕爾默的現代世界史在學術上更站得住,但西方中心也比較嚴重。另外極簡歐洲史脈絡清晰,有史識也好讀,可以看看。中國史推薦錢穆的國史大綱,配合柏楊的中國人史綱來看。你做的時間軸是否精彩不是關鍵,對比地把中外通史讀完才是關鍵。 ![](//www.upscalepup.com/images/loading.jpg)
拓展資料: 歷史,簡稱史,一般指人類社會歷史,它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多數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映射。如果僅僅只是總結和映射,那麼,歷史作為一個存在,就應該消失。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發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 歷史是延伸的。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展,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參考資料:歷史-網路
㈧ 大學的歷史史學概論怎麼復習,我看不懂那些內容
史學概論復習資料 【名詞解釋】 1.歷史解釋:即歷史的主體(歷史學家)通過歷史的中介(主要是歷史資料,如文獻資料、實物資料)對歷史的客體(如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過程、歷史規律等)作出相應歷史觀的解釋。 2.歷史遺產:即人類活動過程中所創造的各種財富的綜合,大致包括兩類:一類是「物質文化」,諸如各種生產工具、設備、生活用具、居住房屋、衣飾裝束、交通工具等;一類是「精神文化」,諸如科學文化知識、理想和情操、道德和禮儀、習俗和風尚、生活方式、情趣、愛好等。 3.歷史學:是一門關於人類社會以往運動發展過程的學問。一般說來,它包括歷史過程的記錄、歷史經驗的總結、歷史規律的探討和歷史發展趨勢的預見。 4.史學本體論:也即是對客觀歷史本質的反思。歷史認識論和方法論則是對歷史學作為一門學科在對客觀歷史的認識和研究方法上的理論思考。也有學者把史學本體論稱為歷史理論,認識論和方法論稱為歷史學理論或史學理論。歷史認識論:歷史認識論是關於歷史認識的理論,它與歷史本體論、歷史方法論或史學方法論共同構成了歷史哲學。具體說來,它是關於歷史認識主體認識其客體的過程、特徵、方法等等的理論,它主要涉及歷史認識主體和歷史認識客體各自的特點,二者之間的關系,涉及歷史認識過程的特點、歷史認識正誤的原因及其檢驗方法,還涉及歷史認識如何對實踐乃至對現實發展進程的影響。嚴格說來,歷史本體論是關於歷史本體即客觀歷史進程的理論認識,也即歷史理論,而史學方法論則涉及手段問題,因而歷史認識論成為歷史哲學的主要組成部分。 5.計量史學方法:歷史學的計量方法,是指把數學方法特別是數理統計方法運用於歷史研究的一套方法,即運用電子計算機技術對歷史資料進行數據處理,進行史料分析從而得到結論的一種方法。從17世紀到19世紀,統計學方法的發展和統計資料的日益完備,已使歷史研究引入了計算,逐漸形成了歷史統計學,主要研究經濟史和人口史,但由於計算手法的初級,研究的性質、對象與傳統史學大同小異,所以還算不上嚴格意義上的計量史學。進入20世紀之後,新史學家們對歷史的定性研究感到日益不滿足,他們認為某種歷史現象僅靠描述和定性往往是錯誤的,具有較大的主觀隨意性,而通過定量研究有可能對特定主題產生較精確的、有說服力的認識。計量方法遠未能成為取代其他方法的唯一科學的手段,並不能完全排除主觀因素。特別是其成果的枯燥,使其日益遠離普通讀者,失去了史學的社會功能,這些都是計量史學亟需解決的大問題。 6.史家四長:指的是要想做為一個史家必須具備的四種資格:即:史德、史識、史識。史德是對過去毫不偏私,善惡褒貶,務求公正。史學:是指要具備史學知識。史識是講歷史學家的觀察力。史才是講作史的技術。 7.「五德始終」歷史循環論:一種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周而復始地經歷同樣階段的理論。如中國戰國末鄒衍提出的「五德終始說」,認為歷史變化和王朝更替,是土德、木德、金德、火德、水德的相繼更替,周而復始循環的結果。主張人類社會的變化是簡單的重復循環過程的歷史理論。 8.歷史系統方法: 用系統論方法研究歷史,它要求把歷史作為一個整體系統觀念出發,認識歷史運動的整體過程,並進而從歷史過程發展所表現的整體與部分(歷史要素)結構、層次、環境的關系中,揭示歷史的本質和規律,這就是歷史系統方法的根本特點和要求。 9.三統三正:西漢董仲舒提出的歷史循環論,並對鄒衍的「五德終始說」稍加變通後提出的理論,以不同正朔為標志的改製法則。「三統」是指黑統白統赤統,中國西漢時期董仲舒提出的黑、白、赤三統循環的神秘主義歷史觀。「三正」是指夏正商正周正,三正是春秋戰國時代不同地區所使用的不同的歷法制度。這種改制只是為了表明新的皇帝重新受天命統治人民,其實質卻沒有絲毫改變,這是一種唯心主義的歷史觀。
【史學概論簡答題】 1. 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 1) 社會歷史發展是有規律可循的。歷史運動的規律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過程,它可以通過人們有目的的、自覺的活動才能實現,因此歷史必須重視研究人的活動和人本身的價值,重視人在歷史過程中的地位。 2) 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起積極或消極的作用。因此,必須深入到人們的社會存在中去研究人們的思想、觀點和立場,從社會存在中去尋找產生的原因和答案。 3) 社會性質、社會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存在於生產方式之中,必須用社會經濟結構去說明社會的政治結構,用社會經濟的變化去解釋社會文化、哲學、宗教、科技、政治、軍事、倫理等的變化,去說明社會歷史的運動。 4) 階級和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特有的現象,與歷史上特有的生產方式、經濟關系相聯系。階級分析方法是觀察和研究階級社會中歷史現象的基本線索和基本方法。正確運用階級分析方法是研究歷史的基本要求之一。 5) 由於人民群眾是社會生產的主要承擔者,是最基本的生產力,因此,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人和創造者,研究歷史應該以人民群眾為中心。同時要正確評價個別歷史人物,特別是偉大歷史人物在歷史上所起的作用,正確處理好二者的關系。 2. 史料鑒別的主要方法 1) 校勘:有對校法、本校法、他校法和理校法。 2) 辨偽:「核之《七略》,以觀其源」、「核之群志,以觀其緒」、「核之並世之言,以觀其稱」、「核之異世之言,以觀其述」、「核之文,以觀其體」、「核之事,以觀其時」、「核之撰者,以觀其托」、「核之傳者,以觀其人」。 3) 考證:本證法、旁證法、理政法、人證、反證、孤證。 3. 現代系統論的基本思想有哪些? 認為整個世界是以系統的形式存在著的有機整體;系統是結構與功能的統一體;系統論認為自然界是由不同層次的等級結構組成的;認為自然界的任何客體都是動態的開放系統;機體具有應變外界刺激的自動調節能力。
怎樣正確運用整體系統分析方法? (一) 整體分析:這是系統分析方法的核心,它要求在考察歷史運動時,應當首先把歷史看做一個整體過程。歷史上的事件、人物、制度、思想等都不過是整體過程的一個部分,因而只有從歷史的整體觀念出發,才能更深刻理解局部以及整體與局部的內在關系。 (二) 層次分析:歷史系統內部由若干層次構成的,研究歷史要逐層次的探討,包括考察不同層次的特點及層次之間的聯系和關系,以揭示歷史整體的全過程和全貌。 (三) 結構分析:結構反映了系統內部各要素之間,以及要素和整體之間的聯系的關系。因此考察歷史過程時,應該劃清楚它的結構,結構的內容和成分,然後才能研究這些結構在歷史系統整體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 環境分析方法:即歷史過程的整體系統與環境之間關系的分析,「環境」與「平衡」是系統論中兩個相聯系的基本概念。系統論認為一個開放性系統能保持自身的存在和發展,就在於系統本身與環境處於「平衡」狀態,當「平衡」破壞,系統要麼回到當初產生的原始平衡狀態中去,甚至滅亡,要麼改變系統本身不適應環境的要求,通過調節機制以達到對環境新的「平衡」。 (五) 動態分析:即用發展變化的觀點去觀察歷史問題,在視野上應當樹立開放觀。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就要用動態分析方法。 4. 怎樣理解歷史認識的三極能動統一? 歷史認識的三極分別是歷史主體、歷史中介和歷史客體。這三級是能動統一的。歷史主體是學習和研究歷史的人,主要是指歷史學家。歷史中介是指歷史資料。歷史客體是指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等。從歷史主體與歷史中介的關系來看,挖掘豐富的歷史資料決定歷史學家的歷史認識程度;歷史學家不主動、積極地利用歷史資料也不可能去認識歷史事實。從歷史中介與歷史客體來看,沒有歷史資料就無法認識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沒有歷史人物、歷史事件也就沒有歷史資料。從歷史主體與歷史客體來看,歷史事實要靠歷史學家去發現、去認識;沒有歷史學家就沒有歷史主體的出現,也就不能發現、認識歷史客體。 5. 簡述史學與哲學的關系 哲學從世界觀的高度指導和高度影響史學的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歷史研究的科學指南;歷史學的研究成果為哲學的發展提供材料和論據,是哲學的重要基礎,從而推動哲學向前發展。 (一) 哲學對歷史學的指導作用 1) 從理論上說,哲學為一般科學研究提供最基本的理論、觀點和方法。 2) 從中外歷史實踐看,每一時代的哲學思潮都給史學以深刻的影響,每一次重大的哲學形態的變革都會引起一場史學革命。古代希臘哲學學派林立,決定了古希臘形形色色的歷史學派;歐洲中世紀史學,神學居統治地位;中國的西方資產階級進化論和馬克思主義哲學。 (二) 史學是哲學的重要基礎 史學的成就充實和豐富著哲學的內容,為哲學提供史實的依據和素材,從而推動哲學的發展。 (三) 馬克思主義哲學對史學的指導作用 可以指導在歷史學習和研究中發現舊史學歪曲史實,任意評判歷史的謬誤;能幫助史學工作者提高理論思維的能力,以便認識歷史的本質,揭示歷史發展的規律;能有效地指導史學改革,更新史學觀念,開創歷史研究的新局面。 (四) 如何對待馬克思主義哲學 1) 歷史研究必須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依據 2)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歷史研究的指南,而不是一種現成的公式,不能隨意用來套用,更不能任意閹割使用。 6. 為什麼歷史研究離不開史料? 1) 史料是歷史研究的基礎和前提 2) 史料是否充備和正確,也是確定歷史學家選擇研究方向的重要依據 3) 史料可以使各種現象互相補充、相互論證,對正確描述歷史事實、取得科學的結論和闡述觀點有極大的幫助。 如何搜集和整理史料? 搜集史料的方法有:利用工具書;通過平時讀書,閱讀報紙、刊物等積累資料;注意從考古發掘中積累新資料;通過調查和采訪搜集資料,特別是口碑資料。 整理史料的方法有:按性質分門別類的整理;按時間先後順序整理。 7. 重構歷史過程的方法有哪些? 按時間觀念重構歷史;按空間觀念重構歷史;按內容和性質來重構歷史。 8. 簡述當代西方計量史學的優缺點 優點: 1) 利用電子計算機,可以使傳統史學無法處理的大量史料得以合理的處理和適當利用 2) 可以使原來不夠確定的歷史問題,得到可靠數據的證明 3) 可以補充資料的欠缺,可以幫助進行歷史預測 4) 開拓了新的學科,擴大了新的研究領域 5) 可以促進史學研究的現代化 缺點: 1) 不利於歷史知識的普及 2) 適用范圍和研究對象受到極大限制 3) 不可避免地要融入歷史學家的主觀因素,從而使客觀數據失去效用。 9. 簡述史學與文學的關系 (一) 史學與文學有聯系也有區別 1) 區別:史實務求真實,文學可以虛擬誇張,這是二者的基本區別。 2) 聯系:史學和文學都是客觀的社會現實生活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史學與文學在思維形式和語言的運用上也有某種一致性。 (二) 歷史研究必須藉助文學 1) 文學在一定程度上能為史學提供研究歷史的材料和觀點 2) 利用文學作品來證史和補史 3) 文學的發展對史學產生巨大的影響 進步的文學思潮和優良的文風能促進史學的發展;落後的文學思潮和不良文風則對史學產生消極影響。 4) 只有去偽存真,齊虛留實的文學材料才能為歷史研究所用。 10. 史學論文選題的方式和依據是什麼? 方式:選老師布置的題目;自己選題。 依據: 1) 結合目前的學術動向 2) 把握學術界近期內的研究動向和研究熱點 3) 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確定 4) 根據社會、群體的需要來選題 5) 選題的個人經驗:從老師講課或聽學術講座中發現問題;多看論文、從論文中受到啟發,從而發現問題;選題盡量地把題目選小一點;使用新方法、新角度去分析問題。 11. 歷史比較研究的類型有哪些? 橫向比較:主要從空間角度出發,進行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國家的歷史比較研究。 縱向比較:主要是從時間觀念出發,進行不同時期、不同歷史階段、不同發展層次的歷史現象進行比較。 宏觀比較:就是指站在歷史整體的角度,對不同的歷史現象進行貫通的或者高度概括性的比較研究,對歷史系統的認識,歷史本質的揭示,歷史規律的發現主要靠宏觀比較研究才能獲得。 微觀比較:指不論從時間觀念或是從空間觀念出發,都是站在歷史的特定角度,對各種不同的、特殊的歷史現象進行具體的比較研究。 12. 史學概論的內容是由哪幾個板塊構成?其主要內容有哪些? 史學概論的內容由歷史學的本體論、方法論和認識論這三部分構成。史學本體論是關於歷史現象(歷史過程中出現的個人、人群、事件和過程)存在的本源和性質的觀點或理論,其核心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社會歷史觀。主要研究歷史學的對象、結構和功能;歷史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史學思想的發展與歷史觀的演變、歷史學從潛科學發展成為科學的歷程;歷史唯物主義及其在歷史研究中的反思和運用。 史學方法論是對各種歷史研究方法的規則、步驟和指導原則的性質、特點和適用范圍等所做的理論闡釋。主要內容包括史料的收集、整理與鑒別;重構歷史過程;新史學方法。 史學認識論是人們對於歷史學的本體論和方法論的認識的反思。主要研究歷史的可知性和歷史學的科學性、歷史認識的過程與思維方式的特徵、歷史認識的檢驗和歷史真理的求索。 13. 簡述歷史學的社會價值和功能 (一) 歷史認識對現實社會具有重大的指導和影響作用 (二) 歷史的具體功用 1) 指導人們社會實踐的功能 2) 認識歷史發展規律、預見未來 3) 陶冶人們的品格情操和啟迪人們的智慧 4) 增強參與意識,提高執政水平,積極參加社會決策
【補充】: 1.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 ① 關於人類社會基本矛盾的學說; ② 關於人類社會運動過程的原理; ③ 關於歷史主義的原則。 2.歷史創造者的命題: ①反對「普通老百姓」,帝王將相也有功,反對階級觀; ②歷史的偶然性與必然性原理解釋……(納粹黨)。 3.民族關系: ①反對只是單純的注重到經濟合作; ②應注意到民族關系的不平等;同化,戰爭…… ③強調其實武力戰爭和同化也並不一定是壞事。
㈨ 在文學創作過程中如何把握作品的思維的連續性
關於文學史寫作思維方式的辨析 席揚 內容提要 文學史所處理的文學與時間的關系,並不只是表現為「事件」與「過程」的自然相連。時間的意義之於文學,是在於它可以使後者進入一種「歷史敘述」。「史」之於「文學」在概念和結構上的主體性,一方面是其寫作過程的「選擇性」體現為「治史者」的主體能動性,另方面也同樣關聯著他對「史」這一概念的理解與運用。文學史的敘述對象是無數個事件,需要特別地對已有的「時間性」進行處理。所謂文學史的可能性或可信性,必得仰賴文學事件進入新的敘述時間,這一「時間」生成的內部結構,來自於文本之前的「史」的觀念———歷史哲學觀念。它無形駕馭與控制著文學史在「語言」與「寫作」中的生成。對於「治史者」來說,治「史」首先是一種對「歷史原在」或「歷史」真有其「真實」的「假定」認可,並承認這種「假定」在「事件」歷史化過程中的可行性,從而使「史」成為一種寫作的、思維的方式,而不是目標或歸宿。
一
文學與時間的關系,並不只是「事件」與「過程」的自然相連,時間的意義之於文學,是在於它可以使後者進入一種「歷史敘述」。至此,當「文學與時間」共同被命名為「史」或稱之為「史」的時候,它們之間的關系就變得神秘而又迷離。文學的發展性總是呈現為一種量的累積,「狀態的文學」亦總是在人們的感覺之中把時間壓縮在其中。那些林林總總原本並不以主體意志為旨歸的文學事件,一進入時間視野,便消隱了它當初出生時純粹盲目的情形,無疑地而又是被強制性地在「史」的規范之中獲得「結構」或「合目的性」(即通常所謂的規律性)。按照過去的習慣,當人們並沒有想到把「文學事件」、「時間」或「史」這些概念單獨抽出加以審視時,三者之間的「命名轉換」似乎是一個自然的過程,即人們在無意識的通常意義上,把三者理解為不同狀態的同質表述,而非是有著明確邊界和指稱的、有自我生命活力的概念。一如我們常常把「薯片」可以轉稱為土豆片一樣,問題就出現在這里:「文學事件」「時間」「史」及「文學史」等,在「史」的寫作者這里並不是以各自不同的概念主體性作用於一個描述或一個判斷文本的結構之中,而在一開始就被「主屬」等級秩序化了。「文學事件」處於文本結構中的「主位置」,「時間」被「文學事件」在走向狀態的組合中所吸納,從而在文本中被「遮蔽」,「史」體現為「具體日期」從前至後的有挑選的排列,「文學史」被「語言」串起來的「文學事46件」所填充,文學史實際上等於「文學事件」的日程表。同樣的,我們還看到,「文學事件」的「語言事實」性也在這一排列中被「忽略」,靠闡釋現示自身的語文事實,只能被「事件」過程描述架構所消蝕,從而「文學史」遠離了「語言的文學」的本體視角,「過程」表象的邏輯成為「文學史」結構的內結構。
「史」不等於過程,自然「文學史」也不等於「文學過程」———這應當是在形而上意義上不言自明的。「史」之於「文學」在概念和結構上的主體性,一方面是其寫作過程的「選擇性」體現為「治史者」的主體能動性,即不但涵納著主體素養的全部,也同樣關聯著他對「史」這一概念的理解與運用能力———「史識」。當然,「史識」在這里並不只是強調傳統意義上的那種對什麼是歷史可信的「真實材料」的辨識力,而更為重要的是「歷史哲學觀念」———我們的傳統史學中缺乏的正是這個東西。在「文學史」中,當把「文學事件」———包括作家、作品、理論、社團、爭論等等個案因素的背景及產生過程一並作為概念衍展的基本范圍時,便會在一開始就忽略這樣一個事實:「史」作為被重新整合為「語言描述」的「時間」過程,它同「事件」原在的復雜歧樣性。如果我們認為這樣表述是合適的———即「事件」(包括已被人熟知的、尚未引起重視的或尚在「沉睡」當中的)是「不動產」,那麼,我們必須考慮的是,這些「不動產」是如何變為「資本」加以流通的,即「事件」走入「史」的可能性問題。「史」不同於「事件」之處在於,「史」畢竟是一種「命名」,並具有無數次的可重復性。這種「史」的「命名」的「可重復性」———無限所指化,又在說明「史」與「事件」是兩碼事。
如此說來,「事件」「過程」「時間」「史」等概念是幾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同樣也無法找到或給定它們可通約的范疇。就文學而言,無論多少作家作品及其事件進入我們的視野,都不能認為發生於「同一時間」內的各種現象可以用「時間」抹去它們的差異性———問題的復雜性在於,我們也許在理論上早已分清了這種「界限」,但實際操作中又往往會不由自主地降服於「時間」的膝下。就像文學批評不是「史」性描述一樣,對作家作品的時間排列也決不是「歷史哲學」意義上的「文學史」。
我要思考的問題是,如何把「史」作為「文學史」的主概念?如何把「文學事件」的「時間性」置換為「史」在整合「文學事件」時的屬於「史」的新的「時間性」?如何以「史」的理念預置「文學史」的架構、生成「史」的敘述,從而在過程中完成「事件」走入「史」的「可能性」,矗起「史」的可信度標識。
我們還能進一步分析出,「文學事件」進入「史」的敘述和對「文學事件」進行「史性」敘述,這二者之間也有不同。文學史的敘述對象是無數個事件,需要特別地對已有的「時間性」進行處理。這種處理的難度在於,無數「事件」的「時間性」早已被人感知,文學史的敘述顯然不是去印證這些通常意義上的個人經驗事實,也不是把個人感知的事件的時間碎片加以串聯便算完成了,即不是再現經驗世界裡的「時間事實」,而只能是以經驗的時間感知為前提或起點,讓「事件」在文學史的敘述中重新生成自己的時間,以形成對經驗時間事實的陌生,造就某種理念下的獨立的日程表。如果說文學史的敘述是一種重構,那麼對事件的「史性」描述則多半是經驗時間感知情形下的分析了。在「史性」描述這里,「事件」不能不是孤立的,其本身的「自然時間感」在大多數闡釋者那裡一般是視而不見或是忽略不計的。單個「事件」的「史性」描述的潛在參照(指未進入敘述的其他相關或不相關的事件)雖然與其相伴始終,但這種參照的實際作用卻在慣性操作中無形被縮減為零———既對敘述指向無定向作用,也在結構上起不到修正功能。「事件」的「史性」描述,作為文學批評的一個類型,在這里依然看不到「史」的觀念的獨立,看不到新的「史」的時間的生成,「事件」為主的概念推衍並未被置換,經驗世界的「時間」及其過程,依然制約著文學史敘述的總體面貌。
因此,我這樣認為,所謂文學史的可能性或可信性,必得仰賴文學事件進入新的敘述時間,這一時間生成的內部結構,來自於文本之前的「史」的觀念。對於所有過去式的「文學事件」,其文本必須是一種新的「歷史敘事」。其「真實」,不是返回經驗世界,而是超越其上,達到學理層面的可靠性。
二
我先驗地認為,文學史的「史學理念」應當是一個規范的、具有恆定性的且容易掌握運用的東西。它當然不是「玄學」,但也決不是任何個體經驗的日常化水平里所能涵育生發的。誠然,「事實」或「事件」對於理解它無疑是重要的,但卻遠非唯一———即一般意義上的土壤、母體關系。其實,它關聯著「歷史是什麼」這類本體性追問。在敘事學那裡,「歷史」已沒有了我們傳統所賦予的那些神聖,而是和人的生命過程中所遭逢到的其他因素一樣,是可以言說的、並且是可以隨便地言說。「歷史敘事」與「敘述歷史」在這里是同樣事物的兩種表達而已。「歷史」是可以寫作的,而不只是非冠以「編纂」不可。對於分析哲學來說,正如維特根斯坦所直言地那樣,歷史或一切與歷史有關的難題,並不存在,而是我們製造出來的。人的主體性進入寫作的敘事狀態其實已被剝奪了,即現在的「語言」成為人的主體性賴以外現的不可選擇的唯一方式。「藝術是純粹的直覺」———這已經告知藝術世界或事件之間的「時間性」並不能用集體感知的「時間性」來界說。海德格爾聲稱「語言是存在的家園」,這裡面隱含著對「歷史」的懷疑。何以「語言」獲此從未有過的信任感呢?其實是看透了庄嚴的歷史都只能以多變的、無定性的「語言」作為基本的建築材料。當人們被維特根斯坦提出的「全部哲學就是語言批判」的命題所震驚的時候,而繼之又在他對「用法」「語境」「家族相似」等一系列論述面前不得不陷入沉思。其實,我們在上文中列出的問題,無不與敘述歷史的「語言」有關。「語言」是死的符號,但如何排列它的思維方式卻應當是活的。而長期以來,死的思維方式使語言變成了死而又死的東西。結果當然是可悲的———語言只是屈居於歷史創造的角落裡,它只能被創造,而無以更新自身。為此它成為單一的描述工具。其實,語言具有無限地創造自身的可能,任何敘述包括文學史的敘述,都應當伴隨著對它的這種創造潛能的最大限度的關注。「史」的生成過程應當是「語言性」的,上文提到的「理念」,也首先應當在這里體認。
文學史的「史學理念」,我的意思是指稱一種「歷史哲學」層面上的態度,或是對「文學事件」進行處理的思維方式。這種「史學理念」的優勢在於,它從一開始就對人們的自然生活的經驗世界提出懷疑,並且這種質疑伴隨敘述的始終從而有效地避免向經驗性的「時間框架」投降。這是建立「文學史」「時間秩序」的必要前提。以質疑的態度面對「文學事件」,其作用力點並不粘滯於眼前的「文學事件」上,而是文學史整體本身。我們所有治史者必須不斷重復地向自己、也是向「敘述」提出以下這樣的問題:
一、什麼是「史」?
二、文學成為「史」的可能性是什麼?在哪裡?
三、所謂被「歷史」命名或命名為「史」的東西都可信么?我們的「敘述」如何「取信於民」?
四、我們能始終相信被我們的「語言」所描述的「史」么?我們有哪些隱在的假設需要交待?這些假設是否是建立在經驗的共同性上的?
五、「史」在寫作中,是一種「轉述」、還是 「重建」?重建的「史」的「時間性」邊界在哪裡?
……
提出這些問題並不妨礙「史」的寫作,而關鍵是我們是否以為自己是在「寫作」。當我們把自己打扮成「歷史真實」的真正見證者的時候,這些問題當然是不存在的,可是這些問題會在讀者那裡冒出來。顯然,當自我之「信」與讀者「非信」形成張力時,上述問題就不可避免了。嚴格地說,「史」的寫作是應當避免上述張力的,然而避免的途徑不能是神化或聖化自己的「歷史」寫作,而只能是回到歷史可以寫作的視點上。
當我們面對「史」的時候,「史」在人們這里可能呈現為這樣的兩種狀態:一種眼光是「史」是一種超驗而又與我們的經驗相重合的「真在」,我們很難看到或看清它,但它卻不是「無」,這種「有」卻又呈現為無需證偽或難以證偽的「原概念」的存在物。人們走進它的能力是極有限的,也許只會接近,而永遠難以走進。對這種「原在」,人們為「史」的寫作提出的任務是注釋,使它邏輯化、合法化,從而與人們意識之中已有的「物」的話語事實合類,即在寫作的語言操作中,使「史」的「超驗性」與人們感知的「史」的生活之跡合而為一,從而走向「信」與「被信」。因為這樣的「原在」已有確指(其實概念在這里已被經驗物化,所以也是確指),故爾,「史」的架構必然是一種「邏各斯崇拜」式的「價值證明」狀態。確指之「物」的時間性是不容懷疑的,並且形成「價值證明」狀態的內在秩序。價值證明過程和價值釐定標準的倫理化(即對生活的還原或對現在價值性體認),從一開始就使「史」的注釋活動與意識形態保持一種親近關系,「文學事件」的原生秩序與事件周遭「語境」的意識形態化,自然會以共謀的形式,在「還原」的旗幟下佔領「敘述」高地。這種「史」的敘述只有也只能選擇「熱敘述」,即「歷史」寫作主體對外在利益共同體的認同。誠然,寫作變成一種描述,並不說明個人的主體性消失了,而是主體性以另一種方式———即共同主體性來替代。為此,「史」的寫作個性或個性敘述就只能成為一種共同敘事,其「史」性也就難以存在。建國以來有關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史述著作,絕大多數屬於此類。
「史」呈給人們的另一種狀態是:「時間」的過去和「歷史」,只是一大堆並無必然聯系的「語言」事件,只是在思維中串起這些語言事件僅僅也只能算是第一步的工作,而更為重要的是以「史學理念」統馭下的「史的時間」打磨並重建,建立新的連接方式和狀態,並使這種連接方式成為人們可以自由進入的「闡釋空間」。在這里,「史」始終被看成是讓語言敘述出來的並無確證的一種「人為」地存在,即「語言是歷史的存在家園」。「語言」的主體性在治史者看來是不可改變的。人的主體性與前種價值釐定式的主體性差異,體現為一種努力———「歷史」在語言的承載中具有多種被闡釋的可能。
以上兩種狀態都有賴於對「歷史記憶」的自我生成。所謂的「歷史記憶」是指留存下來的一切可以讓後人作為體認「過去」存在的狀態的材料,它既包括文字的,也當然包括實物的及其它種種。
把「史」作為超驗的「原在價值」顯現過程的治史者,他在尋覓中所期望的是「還原歷史」,種種努力體現了對由於種種原因而被遮蔽掉的真實圖景或事件原貌的不懈探尋,以冀走向「歷史腹地」。但是,「還原意欲」本身就來自於質疑。「還原」過程其實也可以看作是質疑的過程———值得注意的是,質疑並不僅僅針對材料,還有按照原有材料形成的結構、「時間性」等,並於此過程中必然形成新的「歷史理念」,即原有的「時間性」被撐破了。但這需要對「歷史記憶」進行選擇———也必然滲透著自始至終的選擇。問題是,「歷史記憶」(即資料、歷史文件等)的特殊性會影響到價值尋覓。對「歷史記憶」的自我生成,在選擇之外同時又是一種「轉述」(我再次強調轉述)。「歷史記憶」本身之於我們的感覺已是一種經過「語言」(主要是記載)的「轉述」,「還原」過程中使用者對它們的運作(包括發掘、補充、對比、重讀)也一樣是「轉述」———而且形成「轉述之轉述」,這一「二度轉述」,必然因「歷史事件」的天然「語言性」而在治史者使用中增值或減值。因為「轉述」既不可避免,又無可奈何,所以「歷史記憶」的增值或減值也是必然地不可改變。我以為,主體性就體現在這「增」或「減」中。2000年倍受關注的兩部當代文學史著述———洪子誠先生的《中國當代文學史》與陳思和先生的《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前者期慕走進「歷史的深處」,所發現的是文學在「體制」語境中的「新狀態」,從而使「體制」上升為論著的「歷史哲學」理念———但時間重組並未做到。它依然難以避免這樣的質疑:無論如何,「深處」或「腹地」的歷史存在,仍舊是被語言照亮的懸浮物,「轉述」與「選擇」的不可避免,使「史」的生成必然帶有極明顯的個體性特徵。如此,其「可信性」同樣會遭到挑戰。在洪著中,「歷史記憶」體現為對以往「時間性」的縱向深探,通過「轉述」與「選擇」,托出一種不曾為人看重的制約結構的「歷史理念」。陳著則採用「換血」的方式(即更換「歷史記憶」),把暗物推置前台,讓邊緣存在物成為歷史舞台的中心意象,這跡近於創造一種新的「歷史記憶」,我們姑且不論它大膽舍棄「主流」「中心」及種種不可或略的影響因素給著述所帶來的偏頗,而以「民間」概念為核心也未能建立「歷史」的「時間性」,從傳統意義上說,其「可信性」更值得懷疑。「歷史記憶」在「轉述」過程中的增值或減值現象,在文學發展的過程之中是屢見不鮮的,尤其是當「文學事件」的「史化」是在當事人尚還健在的情況下進行的時候,治史者所面臨的「歷史記憶」的選擇局面就更為復雜———因為活著的當事人會不斷地連續性的在新的語境之中製造「歷史記憶」,加上研究者和媒體「連蒙帶猜」的介入甚而炒作,這種種都可能使「歷史記憶」日益遠離「原在」、走向「虛構」。如果治史者刻意把當事人的「回憶」當作「文學事件」的真相因素加以使用,那結果是不言而喻的。比如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對「左聯」的回憶,尤其是對魯迅與所有和他有過「糾葛」的作家之間關系的研究,都充滿著上述「不可信性」。
事實上,文學史的寫作就充滿了這樣的悖論:「歷史」在人們意識中作為一種超驗的又是「物性」的存在特性,不但已經生成,而且彷彿不可改變。但任何當事人對「物性」的回憶或者以回憶方式對「歷史」「物性」的再現,都可能造成「歷史記憶」的「移植」。我們何以判斷哪一個更真實呢?因為「語言」所導致的「回憶」的變異性使我們無法判斷。建國以後,有關中國現代文學、當代文學的許多種「史」本,之所以「雷同」,除了意識形態的制約之外,並不是「抄襲」所致,而是「歷史記憶」的「移植」所致。
三
以上的論證只是想說明,所謂「歷史真實」、所謂「信史」,都只有當它被認定為是一種敘述策略時,才是有意義的。所謂「治史」,以文學而言,不但貫穿著主體的選擇、「轉述」、接受「移植」從而使「史述」滲透著濃濃的個人性,而且對「文學事件」的「歷史化」處理,也只能是治史者以自我的知識系統與解讀方式對它進行界定的過程。「歷史寫作」的原則性也許就在這里。治史與其他類型的文學創作一樣,「虛構」是不可避免的。它是一種寫作,一種以別人的言說為主體對象的寫作,其「創造性」體現在對言說材料的自我邏輯化處理與取捨、認知、闡釋,體現為這一邏輯展開過程中形而上「歷史哲學理念」的生成與傳播。把「信史」(我們傳統中的「歷史哲學理念」,並以「秉筆直書」提出了對治史者心態與理性的要求)作為一種境界顯然沒有太大的意義,而且它難以成為一種境界———因語言纏繞,它永遠具有烏托邦性質。
我以為,對於治史者來說,治「史」首先是一種對「歷史原在」或「歷史」真有「真實」的「假定」的認可,並承認這種「假定」在「事件」歷史化過程中的可行性。為此,任何文學史,尤其是中國現代文學、當代文學,把握其「歷史」進程的理念似乎這樣定位更加合適:把「史」看成是一種「思維方式」(區別於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或方法論,承認這種「寫作」有一些先在的約定的規矩,時刻惦記著這種「寫作」所面對的對象性質(言說材料)與純粹的文學創作所面對的對象的差異性,在選擇、闡釋與重整「時間關系」上體現其形而上理論的創造性,使「史」的呈現成為知識分子權力資源不斷外化的一個過程,成為知識分子在以文學為生命展開的方式中不斷認識自我、實施關懷的過程。
(作者單位: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
原載:《文藝理論研究》2002年第5期
與文學與史識如何享用歷史資源相關的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