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100年後,歷史書上會如何記錄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
毫無疑問,我們這個時代正處在一個巨大的變革之中,這場變革的目標是什麼,沒有人給我們指明方向,更沒有人給我們確切的答案,摸著石頭過河看似安全些,但誰知道石頭會把我們引向哪裡?我以前寫文章說,就是摸著石頭過河,也要知道岸在哪裡?但現在來看。岸的方向似乎越來越模糊了。
變革未必是壞事,但問題是,我們搞不清變革的方向,到底我們是在一個偉大時代的開始,還是在一個繁榮時代的尾聲?作為經歷這場變革的人,我們茫然無知,但歷史肯定會有一個明確的答案,這個答案到底是什麼,卻是我們這些不知道的人最想知道的。
我時常在想,當我們不知道答案的時候,我們最應該做的是去閱讀歷史,不管是中國的,還是外國的。因為社會的發展還是有些規律可循的。中國歷史的每個朝代一般都是經歷建立,累積、強大、沒落、滅亡這幾個階段。有人把帝國的興衰歸因於帝王個人的能力,這其實是很片面的,秦皇漢武其實未必就比崇禎或者咸豐更英明,事實上前者比後者更荒淫、貪婪和殘暴,只是因為他們的前代經過長期的累積,到他們執政時國力都已經非常強大了,才為他們建功立業奠定了基礎。但也是由於他們的好大喜功,過量的輸出國家的國力,才使國家很快的由盛轉衰。秦在統一中國後很快就滅亡了,而在此前秦國強盛了幾百年,漢朝也是在漢武帝時期開始衰落的。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唐朝的唐明皇,比如明代的萬曆,再比如清代的乾隆。我時常想,如果沒有秦始皇,秦國可能還會強盛很多年,沒有漢武帝,西漢不會那麼快就滅亡,沒有李隆基,大唐的盛世可能還會持續很久,如果是這樣,中國的歷史也許就會更令人光榮,中國的文化,也許會發展的更加完善和豐滿,也許就不會出現五胡亂華,五代十國這樣的大混亂時代。
所以說,一個國家從積貧積弱到逐步發展起來,到最後強大,需要很長時間的積累,但要想揮霍,很快就會揮霍一空。強國難,強國後要想保持強盛就更難。我一直在想,為什麼一些西方的國家能保持長期的強盛,而我們的強盛卻往往是曇花一現。我不敢說西方文化比我們更先進,否則有被罵作漢奸或者洋奴的危險,但人家能比我們做的好,說明人家確實有比我們做得好的地方,有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
作為這個迷茫時代的經歷者的我們,學習別人先進的東西,也許是我們擺脫迷茫,找出我們自己發展道路最應該做的。我最害怕歷史吧我們這個時代和合秦始皇,或者和漢武帝、或者和唐明皇、乾隆時代相類比,因為他們在短暫的輝煌之後就是長期的黑暗。
Ⅱ 如何記錄歷史
1 根據時間順序,將發生的事情逐一記錄。只不過工程量有點大
2 根據國家紀錄。不同的國家在不同的時候的發展不同
3 根據重要人物紀錄。比如在某一時段,對其社會發展起重要作用的人。例如華盛頓,為美國的建立和美國的民主建設做出偉大貢獻。拿破崙,雖然對外戰爭一定程度上具有侵略性,但他將法國的大革命思想用《民法典》和對外戰爭傳播和流傳。
4 根據小說紀錄。比如說你想了解這段歷史,但又不想讀乾巴巴的史書,可以讀歷史小說來增加興趣,從而記憶。例如想弄懂南北朝的,可以看《蘭陵繚亂》,明代史,可以看《明朝那些事兒》,清朝的《獨步天下》《夢回大清》《步步驚心》等等
以上純屬個人意見,僅供參考。
Ⅲ 歷史是怎麼記載的記載的那人怎麼知道所有的事
中國古時候歷代均設置專門記錄和編撰歷史的官職,統稱史官。中國古代的史官有"秉筆直書"的好傳統,所以記錄下來的基本都是可信的。也正是因為他們不管你做的對不對都要直書其事,所以經常會遇害的了。司馬遷就是個好例子=。=
Ⅳ 歷史的記憶,中國古代怎麼記載年份
中國古代記載年份的方法:
一、干支紀年,這是中國歷法上自古以來就一直使用的紀年方法。干支是天乾和地支的總稱。把干支順序相配正好六十為一周,周而復始,循環記錄,這就是俗稱的「干支表」。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個符號叫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個符號叫地支。
二、年號是我國古代帝王用來紀年的名號。用年號紀年,是從漢武帝開始的。漢武帝在位54年,共用了11個年號,但前面的五個年號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都是後來才追加的,他本人親自定的第一個年號是「元封」。
公元前111年,即他即位30年的夏天封禪泰山後,下詔將第二年定為「元封元年」。從此以後,新皇帝即位,都要確定自己的年號。元代以前,一個皇帝一般有多個年號。明清時期,一個皇帝基本就用一個年號,即一世一元。年號紀年不僅是我國的一種紀年法,而且還影響到朝鮮、日本等國。
(4)歷史將如何記載擴展閱讀
干支歷是一種用60組各不相同的天乾地支標記年月日時的歷法。十天乾和十二地支進行兩兩搭配組成60組不同的天乾地支組合,用以標記年月日時的歷法。
干支歷主要由干支紀年、干支紀月、干支紀日、干支紀時四部分組成。干支歷將一年劃分為十二月建,「建」代表北斗七星斗柄頂端的指向;古代天文學稱北斗星斗柄所指為建,一年之中斗柄旋轉而依次指為十二辰,稱為「十二月建」。
根據我國古文獻文記載天皇氏時代已發明干支,這一發明影響深遠,後世用於歷法、術數、計算、命名等各方面。
十干曰:閼逢、旃蒙、柔兆、強圉、著雍、屠維、上章、重光、玄黓、昭陽。十二支曰:困頓、赤奮若、攝提格、單閼、執徐、大荒落、敦牂、協洽、涒灘、作噩、閹茂、大淵獻。
在後來的傳承中,黃帝時代(有說是漢代)把干支之名簡化為一個字,在《史記》《爾雅》等均有對照關系的記載,不過《史記》與《爾雅》的版本不一樣。簡化後的「干支」。
「十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干支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合稱。干支歷主要由干支紀年、干支紀月、干支紀日、干支紀時四部分組成。
它以立春為歲首,交節日為月首。年長即回歸年,一節一中為一個月。干支歷通過天乾地支論若干恆星、太陽與地球的關系,二十四節氣和十二月建是基本內容。
Ⅳ 史官是怎麼記錄歷史的
古代史官是如何記錄歷史秘聞的?
老K談歷史
06-24
我相信有很多的朋友都喜歡看那些歷史秘聞。但是你有沒有想過,既然是密聞,那麼在當時都是不想讓別人知道的一些事情,那麼史官是如何知道並且記錄下來的呢?本篇文章就和大家聊聊這個話題。
史官是指那些專門負責記錄和撰寫歷史的官員,雖然每個朝代對史官的稱呼和分類不怎麼相同,但他們大體上都將史觀分為記錄型和撰寫型兩種類型,在很長的時間里,人們不怎麼區分這兩種類型。後來又細化出了專門記錄皇帝言語行為,與政治主張的起居注史官和專門撰寫前代王朝歷史的史官。那麼古代的史官是怎麼知道別人密謀的聊天詳情的呢?
其實一件事,只要真的在歷史上發生過,那麼必定會留下一些蛛絲馬跡,而史官們進行了仔細的訪談查詢之後總是能找到一些線索的,再結合只言片語的文字記載也就不難得知歷史事件的真相了。從商朝開始就會有專門的人記載統治者的言行或重大行動。這些人會隨侍左右,將帝王的一言一行都記錄下來,甚至罵人的話也不放過,這就給後人修史提供了方便。歷朝歷代都有起居注,並設置起居郎、起居舍人等官職被編寫皇帝的一言一行。有人評價說,中國古代史就是帝王將相史。在唐朝以後先皇駕崩之後,丞相都會組織官員編寫實錄,結合起居注等材料,成為「編年體史書」,比如我們所熟知的「明神宗實錄」。當然寫史書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咨詢歷史人物的後人,比如太史令寫「鴻門宴」的時候自己不可能在現場,那麼他是怎麼記載的呢?他就咨詢了樊噲的後人,所以才將樊噲喝酒吃肉的場景描寫的維妙維肖。很多大人物都喜歡在後輩面前講述自己的光輝歷史,這些資料也都會被採集下來。
另外一種情況就是後人記錄,雖然當事者本身沒有意識留下著作,不過學生後代將他們的言行記錄了下來,「論語」就是這種情況。另外,岳飛的很多言行也是根據其子孫後代的作品,而是採集的。寫史書還有一種特殊情況,那就需要作者自己來腦補了。比如戰爭前夕的戰前對話或者叫陣等等,不可能有史官在旁邊記錄,這個時候史官就會根據傳說、背景以及氛圍和主角的性格等等自己補充,主要還是突出人物形象為准,那麼這個就考驗書寫者的想像力了。
所以一個好的史官,同樣是一名好的小說家,有強大的故事構建能力。史官只在歷史上佔了一個小角色,但是我們從中窺到的,這是所有史官的高尚情操和不屈的靈魂。雖然到了最後,封建王權常常壓制這些政治的史官,使歷史成為了王侯將相的家世,但是我們從不能否認這些勇敢無畏的史官,為我們的民族作出的偉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