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近代史學習體會有哪些
中國近代史學習體會
如何看待近代中國的社會性質。我們的前輩學者根據種種調查、研究、論證,認定近代中國社會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個認識已經為全部革命實踐和歷史發展所檢驗、證明。現在一些出版物上有說「兩半論」是所謂毛澤東的「失誤」,影響了中國反封建任務完成的;有說外國侵入破壞中國領土主權,並不能改變中國社會性質的;有說辛亥革命以前為封建社會,以後為資本主義,無所謂「兩半」的;有說「半封建」不準確,妨害與「境外」同行交流接軌的,等等。對歷史上傳流下來的學術概念有疑問,應當討論、闡述,但事實終歸無法改變。
半殖民地指民族不獨立,國家領土主權遭到破壞,重點講的對外一面;半封建指長期的封建制度開始崩潰,但沒有成為獨立的資本主義,重點講的對內一面。它們互為表裡,密切不可分,取消其中的一面就不存在另外的一面。中國多了一個外國侵略,少了一個民族獨立,多了一個外國支持的封建統治勢力,少了一個工業化、近代化。中國社會歷史要前進,必須反帝反封建,取得民族解放獨立,打開走向近代化的道路,認定中國近代社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就是指出這個歷史真理,這就是它的意義。說什麼提出「半封建」延誤了中國反封建任務的完成,那麼,這個「全封建」除了共產黨領導人民廢除了的封建土地制度和推翻了的蔣介石政權又是什麼呢?說外國破壞中國領土主權不能改變社會制度,那麼,英國佔領香港、日本佔領台灣和東三省,是不是對那些地方實行殖民統治?說辛亥革命以前為封建社會,以後為資本主義,那豈不是說,辛亥以前以後都不存在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蹤影了嗎?這一些,不管出於什麼設想,實在是不通之論。科學研究只追求對事物的客觀認識,與「境外」境內是否接軌全不相干,就像中國革命、中國歷史走自己的路,與「境外」態度如何,毫不相干一樣。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和其他任何社會一樣,是一個整體運動過程。民族壓迫與近代工業同時存在的下降與上升兩條線,兩個走向的矛盾運動,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整體運動的兩個方面,兩種方向。帝國主義與封建勢力相結合,把中國推進了黑暗深淵;民族工業、新的社會力量出現,給中國前景帶來了光明。否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存在,那既是否定中國在帝國主義侵略與封建統治下在黑暗深淵里下沉,也是否定經濟基礎變化、新的社會力量出現,以及中國開始朝著光明的前景行走。照那些否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說法看來,中國近代110年的正反兩面,實際上什麼都不再剩下,只剩下了漆黑一團或者白茫茫一片。
革命與改良方面的問題,報紙上有專文論述,不去重復。有兩點在這里強調一下:
(一)什麼是中國近代史的脊樑或者說是貫穿於其中的主旋律?回答是革命運動,人民起義。中國嚴肅的歷史著作是這么敘述的,西方嚴肅的關於中國近代史的著作也是這么講的。因為事情的本來面目就是那樣。美國首屈一指的中國問題學者費正清於80年代出版的一本主要講孫中山、共產黨領導革命斗爭的書,題目就叫《偉大的中國革命》。他出版的另一本書題目叫《觀察中國》,敘述中國革命,一直講到「四人幫」垮台。他說,美國人不了解中國,主要是由於不了解近代中國歷史,中國近代歷史的基調是革命。「基調是革命」確實講到了中國近代史的點子上。談論革命與改良,首先必須抓住中國近代歷史的脊樑或者基調。人們不管贊成與否,對此是無法否定,也無法王顧左右而言他的。
(二)帝國主義的侵略壓迫把中國變成了半殖民地、半獨立國。但中國除了部分地區,到底又沒有變成外國殖民地,這與歷史的脊樑即革命運動、人民起義又是什麼關系?在此且看看義和團這個由農民群眾掀起,一直受人貶責的歷史風暴。義和團抱著排外思想,帶有不少封建愚昧的東西,最後被地主階級統治者出賣而告終。盡管如此,它卻起了阻止了甲午戰爭以後中國面臨的列強瓜分,變為殖民地的歷史作用。八國聯軍佔領北京前後,對於是否要或者如何瓜分中國,討論和爭論不休。這時,擔任中國海關總稅務司已經37年的西方侵略中國的謀主、代言人赫德說,瓜分中國行不通。「不論中國哪一部分領土被分割去,都必須用武力來統治。像這樣,被分割去的領土越大,治理起來所需要的兵力就越多,而騷亂和叛亂的發生就越是確定無疑。中國如被瓜分,全國就將協同一致來反對參與瓜分的那幾個外國統治者。」話講得相當透徹。換一個說法,侵略者面臨的問題是如何協同一致來反對中國人民,而不是瓜分中國,把它變為一塊塊帝國主義的殖民地。赫德又說,義和團「這個運動已經掌握了群眾的想像力,將會像野火一樣燒遍全中國,簡單說來,這是一個純粹愛國主義的自發自願的運動,其目標是使中國強盛起來」。「這個運動對於世界其餘各國不是吉祥之兆,但是中國將有權力採取行動,中國將貫徹它的民族計劃」。這些話都是一個意思,中國人民的反抗,對帝國主義是「不祥之兆」,但又是無法加以阻止的。
中國近代歷史上自有革命起,就有反對革命的聲浪起。革命殘酷流血呀,革命不如改良、不如開明專制呀,革命破壞穩定呀,革命過激呀,等等。革命者的態度從來是相應不理,向著時代指引的目標、道路前進,曲折反復,直至達到某種解決。中國革命是這樣,其他國家的革命也是這樣。所謂時代目標的某種解決,是社會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實現一定的或者非常深刻的變革,舊的制度、秩序靠邊或者消失,新的制度、秩序樹立起來。革命於是宣告勝利了,歷史由此再展開一個新局面。因此,世界上沒有哪個偉大民族、先進國家是不把自己歷史上的革命引以為光榮的。美國隆重的國家節日是獨立紀念日。法國的國慶是大革命中群眾攻佔巴士底獄的日子。俄國有十月革命節,有衛國戰爭勝利日。中國革命是中國歷史的光榮,我們沒有理由、也沒有權力妄自菲薄。一些論者反其道而行之,把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統治及其代表人物的假丑惡,像變戲法一樣,描繪成為真善美的化身,而對於推動歷史前進的革命運動則說成彷彿是中國窮困落後、黑暗紛亂的禍首與根源。它與學術研究不沾邊,但確實是一種在講歷史的名義下製造的社會輿論。「歷史無用論」被人們說了很久似乎已成定論,現在看來也不盡然。
❷ 如何反駁歷史無用論
讀書有無用處,這個問題每次被人提起必有一個背景, 一個讓人深覺經濟上的投入與所得的效益極大的不平衡的背景下。這個問題正如在現在金融危機席捲全球的環境下提出「金融無用論」一樣的可笑。讀書有無用處,歷史的發展早已告訴給我們確鑿的答案。同樣歷史也在告知人們:人們從來沒有尊重歷史。因為人們很容易忘記歷史告誡人們的教訓,同樣的事情在人類的身上復制。
提出「讀書無用論」的人根本就站不住腳,因為他在用經濟理論中的短期效益來衡量大學教育。(本次的話題中數次提到「考大學」,無疑讀書之意所指的就是大學教育。)雖然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但是並不是所有東西都用經濟來衡量的。正如對待身患絕症的病人,決不能因得知對其救治無望,就從經濟效益上來判斷,斷絕對其治療。大學教育同樣也無法用經濟上的規律來衡量有無用處,因為精神方面的所得是無法立刻用經濟理論來衡量出精確的價值的。
回顧近幾年來「讀書無用論」的幾次抬頭,所引起的爭議指向大都是大學教育高收費的弊端。高收費自然就會有人無力接受大學教育,同樣也會讓心神嚮往大學教育的人,為獲得上大學的機會負出沉重的代價。被報道出來的此類的例子已經有很多,但未被人知的事情恐怕更是多不可數。正如幾年前有人所說的「大學教育是一種富人消費,有錢上得起大學就去上大學。」。雖然這句話招來無數人的臭罵,但這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讀書無用論」只不過是一個幌子,一個指向大學高收費的折中提問。而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在就業壓力如此巨大的情況下,「讀書無用論」的再次亮相,只不過是人們內心中對現實的消極妥協的一種外在表現。
「讀書無用論」的前提條件是大學畢業後很難找到工作。在新的歷史潮流下,瞬息萬變,早有人提出終身教育的教育方向。試問如果先找工作,找到工作之後不讀書不繼續接受教育的話,是否能夠適應這個變化莫測的世界呢?是否會有一個好的人生發展呢?答案無需多說,這無異於殺雞取蛋。
同樣我們會發現所謂的「讀書無用論」還有一個隱含著的問題,即對當下大學教育的全盤否定。固然中國的大學存在很多問題,只要翻一下熊丙奇的那本大學教育批評論著《大學有問題》,便會感覺到中國大學所存在的種種病症。大學有問題並不是否定大學教育作用的合理理由。我們應該理性的看待問題,要和中國的具體國情相聯系。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說「中國的教育工作者太偉大了,面對著古今中外從未遇到過的教育難題,把超過8000萬的獨生子女,從幼兒園培養到大學畢業,全世界找不到第二個,太了不起了。」。大學教育承受著這么大的壓力,自然免不了會出現問題。同樣,在這樣的大學教育下,我們也看到了很多優秀的學生走向社會,也應看到大學教育所起到的作用。只因一葉障目,便道天下烏黑,決不是可取的。
「讀書無用論」這個概念也是很有問題的。「讀書」這個詞在《現代漢語大字典》裡面有三種解釋:一是看著書本,出聲地或不出聲地讀;二是指學習功課;三是指上學。中國有句話「名正言順」,就講的是要師出有名。而在嚴格的概念意義上來講,「讀書無用論」已經把「讀書」這個詞所包含的三個意義都包括了,同時這個話題也把這三個意義混淆了。因為在這個話題上「讀書」所指的只不過是上大學,在概念確立範疇上來說是可以用所指的精確概念來替換的。錢鍾書在解釋「易」這個概念,用了上千字,從而讓人們清楚的把握「易」的含義;康德曾用好幾頁來解釋一個概念,都是為了把概念講的清晰精確,為隨之的討論奠定基礎。只要對「讀書無用論」這個概念稍加思考,便會發現它大而不當,邏輯混亂,漏洞百出。「讀書無用論」並沒有在根本上否認讀書的作用,只不過是極為巧妙的轉換了指向上的概念,利用了大學教育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和人們對大學教育愛恨交織的心理,從而迷惑了一些人,誤導了人們的觀念而已。
❸ 為什麼我們班對歷史問題一無所知
這個現象有點普遍性,主要是學歷史無用論造成的。
功利主義
現在很流行。
❹ 請簡要論述歷史學的社會功能與教育功能。
一、傳統史學對史學社會教育功能的誤解與認識缺漏
長期以來,我們由於忽略了歷史學的最基本功能之一即社會教育功能,由此而導致了今日國民對國情和自我認識的嚴重不足與失誤。我們甚至於連歷史學的社會教育功能具體包括哪些內容都人言人殊、模糊不清,以致在整個市場經濟中,在整個學校教育中,歷史學教育都被整體忽略了。由此而大大阻礙了國民綜合素質的提高,這不能不說是認識上的一大失誤。每當言及現在國民對歷史的熟悉程度和社會上泛濫成災的歷史戲說劇,筆者總是憂心不已,感慨良多。
社會教育功能是史學的兩大傳統功能之一(另一為借鑒功能),古人稱之為「教化」功能。對於它的重要性,古往今來的中外史學家都曾有過不少的論述,像中國南宋鄭樵、近代梁啟超、章太炎,古希臘波里比阿、德國的黑格爾等都曾闡述過。不過,總的來說,傳統歷史學的社會教育功能僅僅局限於倫理道德和愛國主義兩方面,而且都是點到即止,沒有專門系統的闡述。即使是在現代歷史學中,有關著述也基本上集中在愛國主義教育上,偶爾也有論述人生觀、倫理觀教育的。應當承認,用歷史來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這是一個永恆的話題。然而,僅僅把歷史教育局限在愛國主義教育上則是對歷史教育的一種誤解。即使是在愛國主義教育這一點上,我們的歷史教育也存在著極大的缺漏和偏差,對其具體內涵的理解與論述也是不全面不系統的,關於這一點,筆者將另文闡述。這里所要探討的是,在新時期里歷史學的社會教育功能到底表現在哪些方面。
二、對市場經濟下史學社會教育功能的詮釋
在筆者看來,歷史有血有肉,它既形象具體又生動有趣,它那實實在在的人和事,既能感人又能教化人,是進行社會教育獨一無二的絕好材料。用歷史,特別是用祖國的歷史進行社會教育,不僅具有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優越性,而且其內容是相當廣泛的,除了傳統的愛國主義和倫理道德教育外,它更包括了民族自豪感、民族氣節、民族與社會團結、國情、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的內容,而且這些內容的教育隨著市場經濟建設的不斷深入和建構和諧社會的到來,已經顯得越來越重要了。
第一,在民族自豪感教育方面,祖國輝煌的歷史是進行民族自豪感教育、揚起奮發向上精神的根本所在。中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是人類文明最早的發祥地之一。僅此一點,就可以讓我們每一個中國人感到無比的驕傲和自豪。在世界文明發展史上,我國歷代名人輩出,成就非凡,貢獻卓著。孔子是世界級的偉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以孔子的《論語》為核心內容的中國傳統儒家文化正日益受到西方社會的重視。思想家老子的《道德經》、軍事家孫武的《孫子兵法》、醫葯學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等等,都已被譯成了數十種文本,影響遍及全世界。至於文化寶典和古跡遺存以及古代科技發明,那更是世界上其他國家無與法比肩的。舉世無雙者如秦始皇陵兵馬俑、湖北擂鼓墩的戰國曾侯乙墓編鍾、敦煌莫高窟千佛洞、萬里長城、渾天儀、水運儀像台、四大發明、圓周率、大衍求一術、《四庫全書》《二十四史》《古今圖書集成》……凡此等等,不勝枚舉。誠如毛澤東所說:「在中華民族的開化史上,有素稱發達的農業和手工業,有許多偉大的思想家、科學家、發明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和藝術家,有豐富的文化典籍。在很早的時候,中國就有了指南針的發明。還在一千八百年前,已經發明了造紙法。在一千三百年前,已經發明了刻板印刷。在八百年前,更發明了活字印刷。火葯的應用,也在歐洲人之前。」所有這些都充分說明,中國的歷史是進行民族自豪感教育、幫助國民培養愛國主義情感、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最生動具體和最具說服力的材料。用中華文明史進行民族自豪感教育,可以讓每一個中華兒女都知道我們祖輩先賢的光輝成就,從中領悟到堯舜亦人、催人奮進的自豪與感慨。中國搞建設求發展,目的是提高綜合國力,揚我國家之威名,樹我民族之雄風,這就需要利用中國的歷史從根本上樹立起強大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在這一方面我們作了不少努力,但優秀的普及性讀物如鳳毛麟角,學者們更願意從理論上而不是從歷史事實上來闡述這個問題。
第二,在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氣節教育方面。愛國主義和民族氣節本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因為民族氣節是愛國主義的突出表現之一。對於歷史學的這一傳統功能,論者頗多,這里只做簡單闡述。
在所有學科中,沒有哪一門學科能像歷史學一樣容納了那麼多真實生動、感人肺腑的人物和事件。一部人類發展史,就是一部英雄人物和人民群眾為著社會的進步而不斷奮斗、英勇捐軀的歷史;一部中國史,更是一部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奮斗不止的歷史。錐刺股的蘇秦、頭懸梁的孫敬、鑿壁偷光的匡衡、囊螢照書的車胤、映雪而讀的孫康等這些刻苦學習、奮發向上的歷史人物是我們效仿的榜樣自不待說,在中國歷史上,有多少仁人志士為了捍衛民族的尊嚴,為了謀求國家的獨立與富強,用自己的熱血譜寫出了一頁頁可歌可泣的壯烈愛國詩篇!戰國的屈原、南宋的岳飛和文天祥、明末的袁崇煥和史可法等,及至近代,外國殖民主義侵略者強占我山河、屠殺中華兒女、盜劫我珍貴文物、踐踏我文化遺產和古跡……值此國難當頭之際,這種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得到了進一步的弘揚與光大,有多少中國人用言行表明了自己的愛國之心:「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魏源、虎門硝煙的林則徐、三元里英勇抗敵的人民群眾、鎮南關挺身陷陣的馮子材、黃海海戰中英勇捐軀的丁汝昌和鄧世昌、抗日英雄丘逢甲、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等等,毋庸贅述。丘逢甲的「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灣」、譚嗣同的「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洲」和「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等凄然壯烈詩篇,至今讀來都讓人油然而生一股愛國之情。正是歷史上這些仁人志士和他們的壯烈愛國詩篇,激勵著中國人民在八年抗日戰爭中以兩千一百萬優秀兒女的寶貴生命為代價贏來了中華民族和國家的獨立!這樣的歷史難道不是進行愛國主義、民族氣節教育和振奮民族精神最生動最具體最感人的材料么?在這里,我們決不能忘記也不應該忘記祖國的歷史!忘記祖國的歷史,中國人何以為中國人?丟掉民族的精神,奮斗的目標和動力何在?
第三,在倫理教育方面,歷史學一直起著舉足
輕重的作用。一個民族或國家是否注重倫理道德的教育及其道德觀念的強弱,並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它是通過歷史長河的潛移默化、在歷史的發展中日積月累起來的。歷史上那些注重個人修養、講究社會公德、行為品格高尚的人物及其言行,在歷史學家、思想家和政治家的不斷弘揚中,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傳誦和效仿中,便逐漸形成了一個民族或國家的道德規范和行為准則。正因為如此,古今中外的史學家都特別強調歷史學的倫理教化作用。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稱,注重文明禮貌和個人品德修養,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以孔子的儒家學說為核心內容的中國傳統文化,最為重視倫理道德教育。它講究嚴於律己,要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主張仁、義、禮、愛。在調整人際關系的自律倫理上,倡導忠恕之道,主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在安邦治國的政治倫理上,主張以德治國,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論語・為政》),「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要求治國者必須先正己、修身,禮賢下士,廉潔奉公,以民為貴,「樂以天下,憂以天下」(《孟子・梁惠王下》),並把政治倫理和家庭倫理融為一體,認為「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中庸》),由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推而廣之為「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人使眾也」(《大學》),至使「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孟子・離婁上》),如此才能達到「安民」和穩定社會的目的。在為富做人倫理上,主張以正當手段合法致富,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論語・里仁》),堅持「見利思義」,並要求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等等,而且還提出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綱領性學說「九經」:「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中庸》第二十章),以求完善理想人格……這些早已成了體現中華民族精神風貌的傳統美德,是我們進行倫理教育、提高國民道德素質、確立良好社會道德觀念、凈化社會風氣、增強領導幹部人民公僕意識的最好材料,也是市場經濟時代建設精神文明的重要源泉。
第四,在民族和社會團結教育方面,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在中國歷史上,統一局面一直占據著主導地位,這就有利於民族的自然同化。事實上,不管是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經濟建設還是在共同反抗民族和階級壓迫的斗爭中,各民族之間都建立了利害與共、血肉相連的兄弟情誼。民族團結和友好合作成了中國歷史的主流,從而促進了民族的融合。雖然中國歷史上有過春秋戰國、魏晉南北朝、宋遼夏金三個大動盪時期,但中華民族正好是在這三個時期經歷了三次民族大融合,最終形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在自覺維護祖國統一方面,中華各族先民更是為我們樹立了無數的榜樣。單說清代,就有鄭成功收復台灣、康熙平定內亂、土爾扈特人民重返祖國、左宗棠抗擊沙俄侵略者,等等。正是由於各民族人民長期的共同努力和團結奮斗,才創造了祖國如此光輝燦爛的歷史和絢麗多姿的文化。中華民族在世界歷史上之所以能夠持續五千年而連綿不衰、從未中斷,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生存競爭中之所以能夠戰勝一次又一次外來文化的挑戰和武力侵擾,最終贏得了在世界東方的崇高地位,讓中華文化大放異彩,靠的就是各民族在長期的共同生活和奮斗中所形成的共同心理素質而表現出的強大民族向心力、凝聚力和榮辱與共的團結拼搏精神。特別是各族人民在經過近代百餘年共同浴血奮戰、力挽民族危亡歷史的洗禮之後,這根維系各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的精神紐帶,已經變得非常堅韌了。誠如近代史學家鄧之誠所言:「二千年來,外患未嘗一日或息,軒黃胄裔,危而復安,弱而能存,滅而再興者何?莫非由群力群策得來。其艱難經歷,非史事何由征之。故欲知先民締造之跡,莫如讀史。」在此,歷史事實也一再表明,何時中華各族人民團結一致,社會就會發展得快,如漢唐盛世、兩次國共合作等時期;何時鬧分裂戰爭,社會就會動盪不安、停滯不前,如三國混戰、南北朝分裂、安史之亂、北洋軍閥混戰等時期。所以,祖國的歷史又是進行團結和統一教育、培養團結一致奮斗精神的生動材料。
第五,在國情教育方面,歷史學可以幫助國民認識社會進一步發展和國策制定的歷史依據與現實基礎。國情,是指一個國家在一定歷史時期內的基本情況。歷史學之所以能夠認識國情,是因為國情包括歷史條件和現實條件兩大部分,而且,現實條件實際上只是歷史條件的延續,我們對國情的認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對歷史的認識。關於這個問題,筆者在《歷史學與國情認識》一文中已經有過比較詳細的論述。所以,只有全面而深刻地認識了一個國家的歷史,寫出了有利於國情認識的史學作品,國策的制訂才有據可依,國情教育才有籍可憑。比如,為什麼要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作為經濟建設和建構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史學家就應該向國民說明,因為它集中體現了中國具體的歷史特點,是以中國歷史為依據、從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中概括出來的。中國歷史告訴我們,一是中國有幾千年來土生土長的民族文化傳統,凡是外來文化要想在中國紮根,就必須同中國的固有文化相容,這叫因國制策。不同國家不同民族根據自己的國情特點施行不同的政策,這就是特色,中國必須依據自己的歷史特點走自己的路。二是中國近代百年救國史證明,在中國走資本主義或別的什麼道路行不通,只有走社會主義道路才能救中國。三是建國之初中國是一個一窮二白的爛攤子,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全國人民堅定地走社會主義道路,經過五十多年的努力,在經濟、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已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以世界上百分之七的土地養活了世界上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解決了全國人民的溫飽問題,創造了舉世公認的奇跡。所以,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所以,在中國不走社會主義道路不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是絕對行不通的。再如,為什麼要把我國現階段定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因為很久以來中國一直處於人口多、底子薄、基礎差、生產力發展水平既不高也不平衡、經濟不發達和科技文化教育落後的狀態之下。這種狀態是歷史的延續,是現實的反映,是歷史與現實的統一,也即國情。又如,為什麼不少邊遠落後地區的老百姓不懂得計劃生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呢?因為當地老百姓還普遍地停留在傳宗接代、多子多福、生產不發達人多好辦事的傳統宗法家族觀念里,所以要想讓當地老百姓明白計劃生育國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就必須首先把他們從宗法家族傳統的束縛中解救出來!像這些基本的國情國策,既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啟示,也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更是中國歷史運動的連續不止性和中國歷史傳統的相對穩定性對中國當代社會的限定與制約。只有讓國民對這種國情有了
比較明晰的認識之後,我們的各項決策才能順利實施,市場經濟的建設才能順利進行。
第六,在文化教育方面,中國源遠流長的歷史中,蘊涵著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從商周的甲骨、青銅文化到春秋戰國的百家思想,從大一統的秦漢文化到魏晉玄學,從中外交融的隋唐文化到儒佛道三教合一的宋元理學,從明清的啟蒙思想到觀念大更新的近代文化;從《說文解字》到《康熙字典》,從《詩經》《楚辭》到明清小說,從《左傳》《史記》到《文史通義》、從《禹貢》到《皇輿全圖》,從《黃帝內經》到《本草綱目》,從《齊民要術》到《農桑輯要》再到《天工開物》,從《九章算術》到《算經十書》再到《測圓海鏡》,從《甘石星經》到《授時歷》,從《考工記》到《夢溪筆談》,從《北堂書鈔》到《古今圖書集成》,等等,無不飽含著中國先民傑出的才能和聰穎的智慧,顯示出中國歷史內涵的豐富多彩和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是我們對國民進行文化教育的最主要內容。中國人學習專業知識,必須先打好人文知識基礎,這基礎就是傳統文化。通過對歷史學文化教育功能的實施,既可提高國民文化、精神和科學素質,又可幫助國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人生觀、價值觀及人文之正確判斷標准,引導國民自覺地吸取歷史的智慧,高瞻遠矚,鑒往察來,以史觀我,認識並完善自身,更可以幫助國民從祖國的歷史和傳統文化中領悟到生生不息、奮斗不止、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民族精神。
以上六個要點便是筆者對新時期歷史學所應具有的社會教育的具體內容的解釋。換句話說,這六個方面就是用歷史學所包含的內容在新時期對國民進行社會教育時所能夠達到的具體目的。然而,在以上的各個方面我們到底做得怎樣了?由於誤解和認識上的缺漏等種種原因,現狀令人堪憂。
三、在新時期重視並加強歷史教育的理由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歷史學的社會教育功能是巨大的,在市場經濟時代歷史學不能丟。對在新中國的舒適環境里成長起來的年輕人,特別是在市場經濟這位孔方兄的懷抱里成長起來的青少年一代進行歷史教育,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為什麼呢?至少可以列出七大理由。一是我們這代人沒有經過亡國的慘痛,就算要愛國,如果不懂歷史,也不知從何愛起。二是在當今市場經濟下,為富不仁、見利忘義、弄虛作假、行賄受賄、以權謀私、公款吃喝、坑蒙拐騙、嫖娼賭博等等不道德行為和腐敗現象充斥其中,物慾橫流,腐風滋熾,人情冷漠,傳統文化沉淪,國民與幹部的整體倫理素質正在不斷地下降,社會風氣正在被嚴重污染。三是國民對國情國策不甚了了,在市場競爭和其他工作中處處受到歷史的制約和束縛,致使損失慘重。四是國民特別是青少年一代的歷史意識、憂患意識、愛國意識和奉獻精神正在不斷地淡化。五是國民的整體文化水平和人文、科學素質更是讓人憂心,思想保守、觀念落後、封建迷信嚴重、虐待動物、破壞生態環境、對邪教歪理學說識不破等等,都跟人文與科學素質不高、缺乏是非判斷能力有關。六是世界很不平衡。七是中國還不夠強大。所以,我們這一代人更應懂得包括那段血淚斑斑、慘絕人寰的近代史在內的中國歷史,從中了解國情、汲取養分,找到中國落後的歷史根源,領悟出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增強民族自尊心,樹立起高尚的民族氣節、強烈的愛國熱情和良好的道德觀念,建立起把祖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自信心,為市場經濟建設、為祖國的經濟騰飛和繁榮富強、為和諧社會的建構,盡到自己作為一個中國人應盡的最大責任。在這里,我們沒有理由開口閉口抱怨中國落後,說西方比中國好,也沒有理由躺在孔方兄的懷抱里貪圖享受,更沒有理由抱怨歷史學無用。
國恥遺址圓明園又遭破壞,歷史的恥辱被人為地抹去,既砍傷了歷史,更砍折了歷史與現實的聯系,將來子孫後代對那段外國殖民主義者奴役中國的歷史,就只能去紙上憑吊或全靠想像了。曾幾何時,國恥日「九・一八」成了吉祥日「我要發」,文物盜賣猖獗,以日本侵略戰艦為模型的玩具、游戲二戰史實的日本游戲軟體、皇軍帽、德國納粹勛章等都成了商品而堂而皇之地在出售。更有甚者,劉文彩、西門慶、潘金蓮、黃金榮、湘西土匪這些遺臭萬年的歷史垃圾居然也成了商業「題材」!就連思想、文化、藝術乃至史學界也是「錢」字當頭,歷史人物的籍貫和活動、革命烈士的性別和經歷、庄嚴的革命歌曲等等,可以隨意改變或捏造,以致以訛傳訛,信以為真;至於歷史戲說、宮闈軼事、鬼神術數、封建迷信、亂改成語這類的小說、影視劇和廣告,更是比比皆然,在社會上已經形成了一股強大的誤導力量。什麼職業道德和策略,什麼愛國主義和民族情感,什麼歷史良知和是非,什麼社會責任,什麼歷史尊嚴和民族精神,全然沒有了,剩下的就一個「錢」字!也難怪青少年一代對歷史茫然無知,在中國的學校教育中,誰重視歷史教育?在成人、函授、自學乃至普通高等教育中,絕大多數專業連中華文明史、中國文化課的影子都沒有!再加上社會的誤導,還有幾個青少年知道「林則徐是什麼人,他為我們留下了什麼遺產」呢?所以只好問「林則徐唱過什麼歌,拍過什麼影視片」了。當有演員穿日本海軍軍旗服做封面廣告的時候,當許多理工科博士除了自己的專業對別的一無所知的時候,當《三星堆文化大猜想》這種把中國人種歸為耶穌後代的書居然也出版了的時候……難道就跟我們的教育沒有關系嗎?所有這些,既是市場經濟下思想文化的貧困,也是民族精神的一種墜落,更是精神文明建設中的缺憾。所以,必須採取各種方式和途徑加強正規歷史教育,否則,任由歷史糟粕繼續泛濫,任由學史無用論和史學無用論繼續泛濫,後果不堪設想。因為你不學歷史就不懂祖國是個什麼樣子,那就無異於忘了自己的祖宗、背叛了自己的祖國。近代西方一些殖民主義者之所以要宣揚「中國人種西來說」,就是想達到讓中國人忘掉自己的歷史和祖宗、服從西方殖民主義侵略者的目的。近年一些日本政界和商界要人竭力粉飾侵華戰爭、修改歷史教科書中的二戰史及游戲二戰史實,其目的也是想讓世人和後代忘掉日本軍國主義者那段慘絕人寰的侵華史。而歷史的垃圾和糟粕的繼續泛濫則只會比不懂歷史更糟糕,它不僅是對自己祖宗和祖國的背叛,更是對祖宗和祖國的踐踏,既不利於國民文化素質的提高和自我認識,也不利於當代精神文明的建設,更不利於社會的發展,對我們的子孫後代將遺害無窮。因此,無論從哪一方面來說,發展市場經濟、建構和諧社會,不僅不能忽視史學的社會教育功能,而且還要加強,國人也應更自覺地去學習歷史。否則,當歷史虛無主義占據主導地位的時候,就為時已晚了!
四、結語
歷史學所從事的研究和價值判斷,是從感性到理性的有機結合,其生動具體性和說服感染力等優越性,為其他學科所無法比擬。用歷史學來進行社會教育,在幫助國民培養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自豪感、了解國情國策、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凈化心靈、注重倫理道德、增進團結、振奮精神、提高文化科學素質、形成健康心態、促進當代精神文明建設等各方面,其作用是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因此,社會和學校學史無用論的流行、國民尤其是青少年歷史意識的淡化以及充斥於社會各個角落的歷史垃圾和糟粕的泛濫,都是危險的。所以,真誠希望全社會有更多的人來關心和扶植歷史學學科的建設,有更多的人加入到歷史學的社會教育活動中來;也希望我們史學工作者能更多地面對現實,肩負起自己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更希望國人在忙於經濟建設時別忘了從歷史中汲取更多的智慧和養分。章太炎說:「鄙人提倡讀史之志,本為憂患而作。頃世學校授課,於史最疏,學者諱其傖陋,轉作妄談,以史為不足讀,其禍遂中於國家。」此言極是,謹此作結
❺ 如何看待反抗西方列強侵略無用論
侵略這一行為,指的是一個國家對另一個國家的以領土為目的的進攻。這個描述本身還是比較客觀的,稍微有一點偏貶義,也就是說這一行為本身是無功無過的。
為什麼會有人認為侵略有功,主要是因為近代西方列強對亞非拉地區的落後國家進行【殖民】侵略的時候,把先進的科學技術制度以及思想帶過去了。他們感覺亞非拉地區的落後國家的進步是西方列強的功勞。
這些人顯然是沒認真學習過歷史。首先,任何一枚硬幣都有兩面,這個道理我已經不想多說了;其次,綜合硬幣的兩面來看,侵略行為也是過大於功的。
第一,並不是所有侵略都能帶來進步。如蒙古滿清的侵略,帶來進步了嗎?只怕正相反,帶來的是退步,是落後。元朝帶來了婦女守寡、削弱中央集權等反歷史潮流的「特色」,我不知道被這種人侵略憑什麼他是「有功」的。清為了打有大炮的明軍,清初的時候他們是十分重視火器的,但是後來滿清統治者自己放棄了這種技術上的進步,到清末洋人打進來的時候,他們才想起來當年老祖宗曾經有過並不弱於西方的火器。這種帶來退步的侵略,也叫「有功」?雖然明朝是真的爛,真的該死,但是代替大明的居然是清這樣一個同樣不是好鳥的朝代,這更令我窒息。以後我要專門寫一個關於如何正確看待元清的文。
第二,侵略者本身並不是為了帶來進步,正相反,他們反而會盡可能地遏制被殖民地的進步。比如殖民美洲時,不但要把印第安原住民殺光,還要在印第安人基本消失殆盡、白人移民成為美洲人主體的時候,繼續剝削白人。美國不就是為了反抗英國的剝削而獨立的么?侵略者——尤其是近代西方資本主義列強們,他們侵略被侵略者,絕不是為了帶來進步帶來文明,而是為了剝削殖民地的原料、市場、勞動力,要賺錢,他們的侵略行為是為了解決其內部無法解決的內生性經濟危機而做出的。換句話說,資本主義列強,就像吸血的蚊子,不吸血就沒法活。從這個角度講,甘地對英國的抵抗也多少有那麼點道理,當被殖民地人民用同歸於盡的決心不讓侵略者掙錢的時候,也算是讓侵略者這只蚊子無法吸血的一種辦法。至於侵略者帶來的技術進步等積極影響,那隻是為了方便他們壓榨被殖民地的人民的勞動價值而不得已地移植過去的一些低端生產線罷了。如果這也是進步,那應該反思的是被殖民地怎麼跟人家比落後了這么多,而不是應該歌頌侵略者的「功德」。
第三,侵略者帶來的源於他們的文化的生產生活方式,並不一定適合被侵略者,被侵略者學來用的時候並不一定好用。美國有大面積的適合種地的平原,他們可以隨便搞機械化大農場,中國呢?中國本身就是七山二水一分田,現代化以後適合種地的平原還要割相當一部分去用來建設城市,發展經濟,適合搞機械化大農場生產方式的地方,沒有那麼多。那美國的經驗能照搬到中國么?如果美國侵略中國,把中國打下來,然後實施他們的生產方式,那能發展好么?君不見被西方忽悠到議會民主制道路上的那些發展中國家,他們有幾個發展好了了的?多少國家本身日子還過得去,被忽悠地顏色革命了後連年戰亂民不聊生的?當然,其實侵略者也知道這一點,他們也不是傻子,他們在全球推廣他們的所謂先進經驗就是為了上面第二條的目的,也就是遏制落後國家的發展讓他們沒有發展起來的可能。
可以說,侵略者有功論是典型的對歷史一知半解就敢出來評論的被西方資本主義列強忽悠瘸了的人。解決他們的最好辦法就是把我們自己發展起來,實現一個被西方罵了幾十年沒停過的典型的「不守規矩」的國家。從發展中國家發展成發達國家發展成世界強國的發展奇跡。只有用事實說話,讓我們成為別人仰望的對象,那些被忽悠瘸了的人自然會被鐵一樣的事實教育過來的。
❻ 在歷史學上,有人主張歷史無用論,你是否贊同,理由是什麼,你是如何學習歷史的
以史為鑒,沒有歷史的民族是沒有前途的。有時間的時候就看看歷史方面的書。
❼ 現在有多少認為 歷史無用論 的
「歷史」怎麼「用」?什麼歷史有用無用,分析起來全是扯蛋。歷史的意義與啟迪在於善惡分辯是非判斷,人們從過去歷史事件中分辯得出什麼樣的事是善的也是是的要肯定的,什麼樣的事是惡的也是非的要否定的,這樣人們就看到了將來。
❽ 每當有人跟我說歷史無用論類似的話,我就大為光火。憑什麼,憑什麼你不懂歷史就可以隨便褻瀆歷史
----的確有這么一些人。不以對歷史的無知而羞恥,反以替古人擔憂戲謔別人。對自己國家歷史不感興趣的人,很難想像他對國家的未來有什麼高見。不愛看歷史的人,往往會重蹈歷史失敗的道路,因為他不知已有前車之鑒。包括一些領導人也未必知道的歷史知識多,看看千百年來仍然在沿襲的一些陋習就知道,諸如迎來送往,公款消費,官本位意識等等。不知歷史,也難以對事物的前因後果有深刻了解,諸如領土領海問題,領國關系等,沒有自己的歷史知識,往往會一知半解,盲目隨流,這樣的知識只會引發極端主義,或太「愛國」了,或漠不關心,還有一等騎牆者,說東向東,說西向西,毫無定見,糊塗蟲一個。
❾ 怎樣認識抵抗無用論
在中國近代史幾乎只有抗日戰爭取得滿意的結果,但其不能認為其餘的抵抗就沒有意義。
如果以成敗論英雄,那麼就陷入了非常幼稚可笑的英雄史觀,不論說衡量英雄的標準是否為事情的成與敗,而退一步,是否失敗就一定一無是處,有句話叫「失敗乃成功之母」。
在救亡圖存的探索道路上,比如太平天國,洋務運動,辛亥革命,戊戌變法等等,正是這些失敗的反抗才有了後來的總結教訓,提煉經驗,才最終贏來最後的勝利。
失敗並不可恥,更不該去指責那些拚命的人。任何國家都有理想主義者,但親身踐行它的可謂寥寥,如果不珍惜這些格外耀眼的星星,誰又來沖破那一望無際的永夜。
(9)如何看待歷史無用論擴展閱讀
對抵抗無用論駁斥,簡單有四點:
1、落後就要挨打是個積極的命題,落後只有挨打是個消極的命題;
2、落後民族在反侵略戰爭中必然失敗無科學依據;
3、被侵略者主動反抗已降低侵略要求的例子並不罕見,但主動放棄以獲對方讓步的事聞所未聞;
4、許多斗爭都是失敗的,但這些都是中國人民走向更高形式斗爭的階梯和基礎,正是這些失敗的反抗,才激勵和指導了國人繼續戰斗,並迎接最終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