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惡如何推動歷史的發展

惡如何推動歷史的發展

發布時間:2022-04-28 18:42:52

⑴ 促進了歐洲歷史發展的「催化劑」,為什麼會是「黑死病」

前言:

公元14世紀中期,一場人類歷史上極為罕見的瘟疫「黑死病」在悄無聲息之間肆意席捲了整個歐洲。關於這場瘟疫,有不少學者至今仍認為它給當時人類所帶來的危害程度甚至不亞於一次大規模的現代核戰爭。此外,生活在那一時期的義大利詩人喬萬尼·薄伽丘(Giovanni Boccaccio,1313年--1375年12月21日)在其代表作《十日談》當中是這樣描述那場可怕的瘟疫的:「腹股溝或腋窩會長出腫塊,有時會有雞蛋,甚至蘋果那麼大。接著,病症開始擴散,腫塊變成黑色或紫色的斑點——幾個大的或是許多小的,遍及全身……毫無疑問,死神真正鄰近。」



03、「黑死病」推動了新興資產階級的發展

正如文章開頭所講,「黑死病」導致的最明顯和最直接的結果便是「人口數量驟減」。從經濟學的角度也可知道,人口數量的大量減少必然會導造成有限的勞動力減少,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會使勞工的薪水迅速上漲,在這種情況之下,封建地主階級倘若想把勞工薪水水平壓縮至「黑死病」爆發之前肯定是不現實的,一旦如此,階級矛盾勢必會得到激化,甚至爆發起義。在這其中,最為顯著的便是英國沃特·泰勒領導的農民起義以及法國的佛羅倫薩手工工人起義等等,盡管這些起義最終失敗,但卻有效地促使了社會經濟、政治以及社會階層結構逐漸發生變化。長此以往,封建地主和舊貴族階級的地位和權威必然會因受到巨大的沖擊而不得不給新興資產階級「讓路」。

綜上所述,雖然黑死病給歐洲帶來了巨大的人口損失,但正如德國著名哲學家格奧爾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爾所說的:「惡」往往也會成為推動歷史發展的動力。

⑵ 惡是歷史發展的動力的表現形式,是哪個哲學家的觀點

恩格斯在《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一書中,十分贊賞黑格爾的思想。他指出:「在黑格爾那裡,惡是歷史發展的動力的表現形式。由此看出,上述思想是黑格爾的觀點。

⑶ 善與惡什麼是推動歷史發展的「原動力」

人的求知慾 佔有欲

⑷ 英國浪漫運動作家有哪些

英國是資產階級革命發生最早的國家,早在17世紀它已經進行了所謂的「光榮革命」。但是這場革命非常不徹底。革命以後,看起來它帶上了一些資產階級的裝飾物,但是整個3000萬人口的英國,只有100萬人有選舉權,這100萬人都是所謂有身份的老的貴族、新的貴族和新興的資產階級。國家的權力掌握在4000人的手裡,這4000人支配英國。這種狀況,不是按照資產階級革命理想所應該實現的政治局面,而他們還是喜歡強調英國是一個實現了資本主義的國家,非常忌諱別人戳破英國社會的種種膿瘡。英國紳士的雙手沾著殖民地人民的血,但他們都要帶上一副白手套,喜歡談論所謂的genileman的風度。所以這是一個看起來很有教養的國家,但實際上有很多虛偽的東西。

法國大革命勢必對英國有很大的沖擊。首先感到了這種沖擊的是一些生性敏感的詩人。他們也曾有過擁護和支持法國大革命的表示,但當這場革命深入發展,特別是雅各賓黨人登上歷史舞台的時候,他們中的很多人都轉了向,覺得革命太恐怖了。革命後所實現的工業化社會,對於人的感情是一個巨大的破壞,所以他們隱遁山林,倘祥湖畔,遠離城市。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所謂的湖畔三詩人:華茲華斯,柯爾律治和騷塞。華茲華斯可以說是英國浪漫主義運動的先驅、開拓者。他對英國的詩歌,特別是英國詩歌的語言有重大的貢獻,各位可以在我們的圖書館找到華茲華斯的抒情詩選集,他和柯爾律治合寫的序,可以看作英國浪漫主義的宣言。華茲華斯和其他湖畔派詩人詩作的最大特點,是歌唱自然,崇拜自然神。各位知道在西方文學中對自然的領悟是一個弱項,特別是和中國的詩歌傳統相比較。在華茲華斯之前西方的文學作品中,只有很少描寫自然的優秀之作。我們看「荷馬史詩」,看歐洲中古時代的作品,其中很少有對自然的卓越描寫,這和中國的情況很不同。中國從上古時代的《詩經》、《楚辭》始,到魏晉南北朝、唐宋,我們的山水詩、田園詩非常地成熟。西方在那個時候和我們比是相形見絀。造成這種情況的,是很深的文化和民族性格方面的因素,我們現在不討論這個問題。在華茲華斯之前只有盧梭在他的《漫步遐想錄》中有一些關於人和天地之間合一的圓滿的幸福感受的描寫。那是很獨到的。在此之外,如果還想找到很多就比較困難。到了華茲華斯等人登上詩壇,情況有了很大的變化:我們看到了很多對於自然界的非常獨特而優美的藝術描繪。比如說,華茲華斯有一首《致杜鵑》的詩,全詩並沒有描寫杜鵑的形體,而是描寫它飄忽的聲音和這種飄忽的聲音給人帶來的心靈的震盪。但是,即使對華茲華斯來講,他的詩也常常讓人感覺到天人之間還是有某種距離,還沒有達到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而中國的很多田園詩已經達到了天人合一、了無痕跡的地步。

湖畔派詩人對法國大革命的反應是逃遁。這種逃遁並不就是落後、倒退。因為各位知道,工業化的資產階級革命確實給社會帶來了負面影響。今天看得越發清楚了。所以對當時的逃遁派,不能籠統地否定。在他們的詩歌里,在他們對資產階級城市的厭惡中,有一些很深刻的社會隱憂。今天看來,它們就顯得更加具有預言性。

對於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導致的巨大社會變動,在英國有一些詩人採取積極的態度。他們認為,當時的英國社會絕對需要一場大的破壞,大的沖擊。誰來擔當這個破壞的角色呢?就是我們要提到的拜倫,還有雪萊、濟慈、農民詩人彭斯。我們不可能介紹這么多,只能介紹一下拜倫。

在拜倫死的時候,雨果有一篇紀念文章里講到:

歐洲的詩人分成兩類,一類,他們是以馬內利(「救世主」),溫存而強壯,坐在一輛霹靂和光明的車上周遊他的王國;另一個則像據傲的撤旦,當他從天國被貶滴的時候,拖帶了一大群星星墜落而去。

「救世主」把人們拖向他們嚮往的天堂;而另外一些人採取的是撒旦的態度,就是惡魔的態度,他們不是在建構,而是拆毀「天堂」。對於當時的英國或歐洲來說,對於整個歷史來講,「惡」是歷史的推動力量。拜倫在他的長詩《該隱》裡面有這樣一段:

誰會為了惡本身帶來的悲苦而一心去追求惡呢?

沒有一個人——決不會這樣。之所以追求惡,

那是因為惡乃一切生物與非生物藉以產生之酵母!

拜倫對於惡的歷史作用的認識,同恩格斯關於歷史發展的動力的論述有相當接近的地方。恩格斯這樣說過,我們與其說善推動歷史,不如說惡推動歷史顯得更深刻。事實上,截止到社會主義以前,歷史都是靠貪婪這樣一個惡來推動的。當然,對於「惡」的理解,不是純粹道德上的,相對於不同的社會條件,它具有不同的內涵。在拜倫活著的時候,桂冠詩人騷塞(就是前面提到的湖畔三詩人之一)很受英國上層的賞識,不僅得到一個桂冠,還有很高的年薪。他嘲諷和抨擊拜倫,稱拜倫是一個「魔鬼」。在當時英國的貴族社會,的確有很多人這樣來看待拜倫。據說在一次貴族的聚會上,當僕役從外面走進來報:「拜倫勛爵到」時。當場一位老太太就嚇暈了過去。

拜倫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我不知道怎麼去形容這個人比較好。他出生在一個貴族家裡,長得非常英俊迷人;但他是一個瘸子,這使他從小產生了很強的自卑心理。他在十五六歲時,喜歡上一個女孩子,而這個女孩子對另外一個男孩子說:「你放心,我怎麼會喜歡一個瘸子呢?」他無意中聽到這話,當時就想自殺。身體上的缺陷造成了他很嚴重的自卑心理。這種自卑心理又逆向為強烈自尊的敏感的病態。所以我們讀拜倫的詩,常常感到拜倫這人非常狂妄。狂妄之後,又非常地頹喪,常常想到自殺,想到活著沒有意義。因為自己鍾愛的狗被人殺死了,他就寫詩咒罵整個人類。事實上,他又是一個非常關心人的人,特別是關心下層受壓迫的人。它寫詩為那些罷工、破壞機器的工人呼籲,強烈反對議會通過法律來處罰這些工人。正像各位所知道的,他不僅在詩歌里同情那些被壓迫的民族,而且最後他把他的生命獻給了爭取自由解放的希臘人民。他年輕的時候就喜歡用一個人的頭骨做的酒杯來飲酒。他號稱一生有一百多個情人,在詩里講,天下女人一張嘴,從南吻到北。在傳統的中國人看來,這傢伙純粹是個才子加流氓。如果我們僅僅這樣來理解拜倫真的很不夠。在他的成名作《恰爾德·哈洛德游記》的第一章和第二章里,表現出大海般的胸懷,他對於被壓迫的西班牙人的深切同情,對爭取西班牙自由解放的女英雄發自內心的激情洋溢的贊美,以及在《哀希臘》中對於希臘人民的情同手足的關切,這些都是無與倫比的。《恰爾德·哈洛德游記》給拜倫帶來了巨大的聲譽,使他成了當時英國一些貴族婦女崇拜的對象。但是拜倫並沒有陶醉在她們的崇拜中,他繼續抨擊英國貴族社會的醜陋。那些貴族終於發現在自己的內部有人出來揭露自己,把這樣的人置於死地是完全必要的,但是辦法必須高明。他們不是直接地同他正面戰斗,而是散布各種各樣的關於拜倫生活的流言蜚語,把他描繪得污穢不堪。在流言中,最具有毀滅性的是性。例如,他們說拜倫和他姐姐之間有性關系,等等。這些流言迫使拜倫在英國沒法再呆下去了。他說,如果所有這些流言都是真的,那就證明我不配在英國居住;而如果所有這些流言都是假的,那就證明英國不配我他離開了自己的國家,長期的流浪生活大大打開了他的眼界,為他詩歌的創作提供了更多的靈感和素材,催生了視域非常廣闊的像《唐磺》這樣的巨著。他從來沒有向英國的那些卑劣的統治者屈服過。他為了自由犧牲了一切,就像他在詩中所寫的那樣:

我沒有愛過這世界,

它對我也一樣;

我沒有阿諛過它腐臭?

的呼吸,也不曾?

忍從地屈膝,

膜拜它的各種偶像;

我沒有在臉上堆著笑,

更沒有高聲?

叫嚷著崇拜一種迴音;

份紜的世人?

不能把我看作他們的一夥,

我站在人群中,

卻不屬於他們;

也沒有把頭腦放在?

那並非而又稱作他們的,

思想的屍衣中,

一起列隊行進,

因此才被壓抑而致溫順。

他熱烈地嚮往自由,

但是,自由啊,

你的旗幟雖破而仍飄揚在空中,

招展著,就像雷雨一般,

勇敢地頂逆狂風;

你的號角雖已中斷,

餘音逐漸消亡,

仍然是暴風雨過後?

最嘹亮的聲響;

你樹上的花朵?

雖凋零殆盡,

樹皮也飽受斧鋮摧殘,

看起來那樣傷痕遍體,

真是粗陋不堪,

但是樹漿依然保存——,

而且種子深深埋入?

土壤,

甚至已經深深地播入?

北國的胸膛。

因此,一個更加美好的?

春天,

將會把?

更加甜美的果實獻上?

他還說:

我寧願永遠孤獨,

也不願用我的自由思想?

去換一個國王的寶座。

1823年,希臘的爭取自由的斗爭呼喚拜倫,拜倫中斷了《唐磺》的寫作,投入了希臘反對土耳其壓迫的正義戰爭。他成了這場戰爭的希臘方面的軍事領袖之一,擔任了一個方面的司令。他是一個詩人,他在指揮作戰方面成果如何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存在於希臘的軍隊中,這對整個希臘爭取自由解放的斗爭是一個極大的鼓舞。很不幸,他患了感冒,不得不躺在行軍床上,讓士兵抬著他指揮作戰。最後他就死在行軍床上。死之前,他要求把他的屍體運回英國,而把心臟埋在希臘,和希臘人民永遠在一起。

拜倫的死成了當時歐洲文化界的巨大事件,甚至比他的詩歌所引起的震盪更大。除了英國以外,其他很多國家,包括法國,都在街頭設了拜倫的靈堂。每天人們川流不息地去獻花,更有一些年輕人,他們效仿拜倫,投身於被壓迫人民的解放斗爭,形成了一個所謂的「拜倫熱」。

拜倫一生鼓吹自由,而他自己也常常為自由所困惑。這種困惑表現在《曼弗雷德》這部長詩里。曼弗雷德是一個像歌德筆下的浮士德一樣的超人,他很有學問,而且會魔法,能夠召集大小諸神。他一生積累的知識太多,以至於感到自己的頭腦里充滿了各種甩不掉的東西,使他無法繼續活下去,但是他又不能夠遺忘。這就構成了他的一個巨大的痛苦。他招來諸神,讓他們告訴他怎麼才能夠遺忘,但是這些神說:「你只有一個辦法,就是去死。」但是他又死不了,這就造成了他極大的痛苦。神說了一句話:你使自己變成了自己的地獄。這句話具有很深的哲理性,在追求自由的過程中,如果狂妄無羈,那麼最後你不是被別人所束縛,就是被你自己所束縛,你自己成了自己的地獄。這句話很值得一些極端的自由主義者認真地加以思考。

⑸ 誰是東漢末年真正的"壞人和惡人

三國是在漢末亂世的基礎上演進而來的,亂世是豪傑蜂起,也是混賬橫行的時代。在這樣的時代里,人物往往很多,正負面的都不少,但是真正上檔次,夠重量等級的其實並不多,大多也只是渾水摸魚,僥幸獲利而已。三國時期,政治人物、軍事人物、智謀人物、人文人物,隱逸、醫巫、怪妖等等,什麼人物都有,忠奸雜陳,能否相間,正邪各有其場,人鬼俱現江湖。各色人物,粉墨登場,演得世界斑駁陸離。
壞人和惡人
從漢靈帝建寧元年(168)到漢靈帝中平六年(這一年在中國歷史上共有四個年號:漢靈帝的中平六年、漢少帝劉辯的光熹元年、昭寧元年,漢獻帝的永漢元年,這一年就是公元189年),21年之間,漢代官員,兩次與外戚合作,試圖徹底清除宦官勢力,都以慘敗而告終。
第一次是太尉陳蕃跟外戚大將軍竇武合作,背後有天下知識精英的共同參與,結果陳蕃先死,竇武繼之,全體知識精英被徹底一網打盡。第二次是司隸校尉袁紹與外戚大將軍何進合謀,參與者雖然已不是天下知識精英,但還是有相關知識背景的州郡和朝廷官員。結果何進死了,袁紹沒死,帶領自己的部隊把宦官全都殺死了。宦官是殺了,可是董卓來了,劉漢王朝由此徹底覆滅了。

您可能會問:袁紹既然自己就可以解決宦官,為什麼還要招引較之財狼更加兇殘的董卓之師,進京來剿滅宦官呢?是不是說,袁紹勸何進招董卓進京,希望他毀掉漢家江山,然後,再伺機把天下竊奪到自己的手上呢?
這是個大膽的猜想,大膽的程度,不亞於數學史上的哥德巴赫猜想。盡管這種猜想,需要不平凡的勇氣和思想的能力,但卻過高估計了袁紹,同時也有誣枉袁紹的嫌疑。船山先生在《讀通鑒論》中,分析漢末討宦官而導致漢朝最後毀滅,說了七點重要原因,其中第六點是:「袁紹兄弟,包藏禍心,乘時構亂,而無戮力王室之誠;曹操識之明,持之定,而志懷叵測,聽王室之亂,居靜以待也。」船山先生此處的說法,就屬於這種大膽的假設,缺乏有力的事實根據。
當何進誅殺宦官的時候,曹操和袁紹,用心雖然未必「純一」,但也沒有升起藉此擾亂天下,希望把事情搞大,鬧得天下大亂,從而僥幸得利的心思。他們於漢朝廷雖然已不再像陳蕃、李鷹們一樣赤城,但確實還沒有「包藏禍心」,尤其沒有「乘時構亂」的想法。因為天下已經大亂,不待袁紹和曹操去乘時而「構」,「靜以待變」,或許才確實是他們當時的真實心態。但是他們還都很看重自己是朝廷重要官員的身份,希望能在那樣的位置上有所作為,以便繼續升遷。因此,所謂「靜以待變」,也不應該是想要乘機竊奪政權的意思。
從歷史的實際情況看,袁紹這次跟何進謀劃誅殺宦官,與竇武和陳蕃那次不同。盡管那次竇武同樣是為了奪取宦官手中的權力,但他並沒有何進與宦官的那種過於直接的私人怨憤。袁紹參與這次誅殺宦官,主要是為了幫助何進,最多也只是依託何進,以求升遷,並不懷有另外的「深遠」企圖。
漢靈帝末年,宦官蹇碩因懼怕何進將來對自己不利,聯合其他宦官一起,向漢靈帝耳邊不斷吹風,說是西涼韓遂,一向目無朝廷,其人狡黠難治,從前派張溫征討,一時散去,而又復來。說韓遂是朝廷的邊患,必須除掉。建議由大將軍何進親自率兵前往征討,想用這種辦法,把何進調離朝廷。靈帝下詔以後,何進卻以人馬尚未鳩合齊備為由,不斷拖延,直到靈帝死掉,仍然沒有動身。靈帝生前,想要廢掉何皇後所生的十四歲的太子劉辯,另立王美人所生的九歲的王子劉協。還沒來得及辦理,就病入膏肓,死前把這件事情委託給了宦官蹇碩。蹇碩秉承皇命,在靈帝死後准備廢掉太子劉辯,讓劉協繼位。蹇碩害怕劉辯的舅舅大將軍何進阻撓,於是就想先殺掉何進,然後再立劉協,結果被人泄密了。
劉辯登基之後,尊何皇後為太後,何進得以全面掌控朝政。何進立即實施報復行動,首先除掉了蹇碩。
袁紹乘機希望何進把宦官全部趕出朝廷,用心並不在於自己奪權。何進說服不了太後,袁紹才出主意調用外兵來脅迫太後(就是嚇唬女流),目的只在清除宦官,不在招引董卓進京。而且當時所招,也並不僅只董卓一人。包括何進的親信屬吏——大將軍府掾王匡、騎都尉鮑信、東郡太守橋瑁等,都在被招帶兵進京之列。何進甚至指使手下將領——武猛都尉兼並州刺史丁原,率兵「入據」自己的國都城郊的河內郡,還攻入洛陽附近的孟津縣,大肆放火,作大聲響,製造出不趕走宦官,就攻破都城,實施「兵剿」的架勢。沖天的烈焰,嚇壞了何皇後,只得同意何進暫時「解聘」宦官,不再讓他們進宮服侍。
這時董卓已逼近京師,何進宣詔令其退回本部,董卓不得已,只得暫時向回退了幾十里,等看時機。
但是大宦官張讓等前往何皇後的母親舞陽君處訴苦,何母,就是那位受封舞陽君的何皇後的老娘,趕緊進宮給宦官說情,何後又把宦官都招回來了。袁紹一看形勢要被逆轉,繼續鼓動何進,說謀事已泄,千萬要堅持住,不能猶豫,否則就會重蹈竇武的覆轍。何進雖然表面堅定,任命袁紹為司隸校尉,假節,專門負責收拾宦官的獄斷之事。但內心深處,還是猶豫未決,猶疑不定。為了堅定何進的信心,把驅除宦官的「事業」進行到底,袁紹首先下令各地方官員,搜捕宦官在地方上的親族勢力。在袁紹的一再催動下,何進再次入宮向何太後奏請誅殺宦官,被潛伏在窗外的宦官們聽到了。宦官們眼見死定,決定先行下手。何進一出宮,宦官們就把他的頭割下來了。董卓聞聽宮中有變,立刻率眾急進,闖入京城,控制了朝廷。當時只有董卓,才真正是「乘機構亂」,「靜以待變」,而不是袁紹和曹操。
宦官們既先動手殺死何進,袁紹,還包括袁術,還有何進的弟弟何苗等,一時情急,狗急跳牆,率眾攻打皇宮,沖進皇宮里,把宦官差不多都殺光了。
當年漢靈帝剛死,何太後聽政,袁紹招引外兵前來的意圖,只是想給太後施加壓力,好讓她同意誅殺宦官。殺宦官自然不難,但得太後同意。太後不同意,不能妄殺宦官。可是要讓太後同意殺宦官,比殺宦官這件事情本身難度更大。
或許您可能這樣設問:袁紹後來還是沒有聽太後的旨意,還是在沒有朝廷聖旨的情況下殺掉了這些宦官,而且就連不是宦官的沒長胡須的人,都要脫掉褲子讓大家驗證自己不是宦官,才能撿回自己的性命,這又當如何解釋呢?
這個不難解釋。
宦官既然已經把何進殺了,那就等於宦官率先無視朝廷的存在,太後既不同意何進誅殺宦官,也同樣不會同意宦官去殺她的娘家哥哥,那是她的靠山。宦官既然無視朝廷的存在,袁紹等自然可以跟著效法。當然,最關鍵的,還是袁紹不能再等,再等就死到臨頭了。螻蟻尚且惜命,困獸豈能不鬥?假使狗也有智慧,知道主人要殺它,一旦跑不掉,它也會反過來不顧「主奴」或者「君臣」之義,先來進攻主人。這種做法,一點兒都不奇怪。君臣方所,還有主奴位置,都是在平常的狀態下,才被安穩地擺放在那裡。到了生死關頭,自然會生出新的樣式。如果君王一定要無緣由地置大臣於死地,主子非要莫名其妙地殺死奴才不可,到了這樣的時候,大臣就不必再像大臣,奴才也就不是從前的奴才了。
所以,袁紹帶兵入宮斬殺宦官,不必跟他提議招引外兵進京來脅迫太後同意誅殺宦官當成一回事來看待。更不必引申出很多枝節,以擾亂我們對於歷史進程的視線。「包藏禍心」,「乘時構亂」,這種情況在董卓身上確實有,但在袁紹身上,其實真沒有。他沒那麼姦猾,更沒那麼老辣,尤其沒那麼狠愎和不自量力。我們既不必輕易抬高他,也不當隨意毀謗他。
袁紹斷然不是個好人,甚至可以說就是一個壞人,後來的表現,尤其能表明這一點。當年袁紹誘騙韓馥,詐得冀州之後,鮑信就曾明確的對曹操說:「袁紹為盟主,因權專利,將自生亂,是復有一卓也。若抑之,則力不能制,只以構難。且可規大河之南以待其變。」說是袁紹一旦得手,就會成為第二個董卓。鮑信建議曹操先在黃河之南發展勢力,靜觀時局變化。
船山先生說曹操「靜以待變」,其實也只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當年何進謀誅宦官時,以曹操的身份,其實可以說是「無變可待」,無論曹操自己靜不靜,天下之變,都沒有曹操什麼事兒。
袁紹開始心懷異志,顯然也是在董卓控制朝政,自己逃出洛陽以後。不止袁紹和曹操,孫堅、公孫瓚、劉表、公孫度等,很多軍閥都是在這個時候,才開始明確有了自己的打算。後來最先稱帝的袁術,其實也未必比他們稍早些。董卓率兵入京,控制朝政,是東漢末年各地軍閥和朝野官員心態變化的真正轉折點。他們看到朝廷已不再是朝廷,國家也已不再是國家的時候,才開始心涼。涼透以後,心才徹底變了。
袁紹不是個大惡人。要說這個時期真正的大惡人,那得說是董卓。只有董卓,才是這個歷史時期中真正的大惡人。這個大惡人幹了很多壞事,幹了很多傷天害理、天地不容的壞事。諸如逼迫眾臣,強行無禮改換君王;無故殘殺社集民眾,將男性頭顱全部砍下,掛在馬鞍上,把人家的妻女強行分配給自己的兵將充任妻妾,卻硬說是討賊歸來;還有強行遷都,並公開掘毀東漢所有皇帝的陵墓——就連重要大臣們的墳墓都沒有放過,劫走其中的珍寶。當然,這件事是他指使呂布乾的,他沒有親自動手。有關他所乾的不忍聽聞的惡事,大家可以去看《三國志》里的《董卓傳》,我不在這里耽誤工夫。董卓雖然把壞事都做絕了,但他也幹了一件好事,就是把漢朝這個已經腐爛不堪的「糞土之牆」,徹底推倒了。
德國哲學家尼采說:如果一堵牆已經腐壞到不可救葯的程度,那就不要再去維護它、整修它。而是要乾脆直接把它推倒。否則,就會不斷有更多的人緊張、害怕,甚至被壓,總之是受到傷害。
漢朝從桓帝以後,已經成為善人的牢籠,人間的地獄。
未必就是邪惡的力量,只能由邪惡的力量來摧毀。但是好人眷戀過去,膽子小,不忍心,下不去手,甚至還會努力維護它,修補它;壞人雖然心懷鬼胎,但卻不願首先發難,也不願暴露自己的不良意圖;就連「妖人」張角兄弟等,雖然已經號召天下舉起了「義旗」,但還是沒有推翻它。在這樣的時刻,就只有依靠惡人。惡人最惡,無所顧忌,「徒見金不見人」,見到有好處可撈,不怕鋌而走險,不計後果成敗。只要能惡一次,就已經心滿意足了。

董卓傷天害理,害人害得耳不忍聞、目不忍睹;但他徹底拆毀了一堵腐爛透頂的舊牆,徹底砸碎了那個害民無度而且已經毫無救葯餘地與必要的東漢政權。要是沒有董卓,漢代的那些臣子們,還會扶持出新的桓帝和靈帝來,維持那個已經無法用語言形容的邪惡的政權,讓它繼續無休止、無節制地禍亂天下,殘害天下的臣民。包括袁紹和曹操這些人都在內,沒有人敢於挺身而出,說我要拯救天下,我要建立一個嶄新的王朝。而且,這樣的時機,在當時也還遠未成熟。
歷史到了這種緊要的關頭,那些顧及利害得失的奸臣,尤其是那些想要名垂青史,當周公或者做忠臣的那些號稱正人君子的所謂「忠臣」,都已自覺不自覺地墮落成了腐朽漢王朝的「怯懦同謀」。他們或者幫助漢朝整治、修補這堵爛牆,比如漢末知識精英;或者只是站在那裡,眼睜睜地看著天下被敗壞,而沒有勇氣沖出來,以推翻舊王朝的方式,來實際地實施對於天下和生民的拯救,比如一般知識分子和朝野大臣。未必就是他們缺乏真正的責任意識,缺乏捨生忘死的勇氣。只是中國近於盲目的尊君歷史文化傳統,沒有賦予他們公開、明朗的推翻自己君主的正當理由。
船山先生說:「夫內懷奪柄之心,而外無正人之助,若何進者,不足論也。以往之覆轍,為將來鑒。」這是正論,像何進這樣的人,哪裡有資格進入船山評價的話語體系,船山先生把他放在自己的話語中,也只不過是為了敘述歷史的方便,順手撿來提供一點借鑒。
而於所分析的七條重要原因之後,船山先生又說:「凡皇天之所弗予,志士仁人之所弗予,天下之民受制於威,受餌於利,人心所不戴以為君親,而苛暴淫虐,日削月靡,孤人子,寡人妻,積以歲月而淫逞不收。若此者,其滅其亡,皆旦夕之間,河竭魚爛而不勞餘力。智者靜以俟天,勇者決以自任,勿為張皇迫遽而驚為回天轉日之難也。」這才是透闢的精當之論。不過這一精妙的說法,似乎所指已超過了何進誅殺宦官的時間界限,顯然說的是董卓了。看來船山先生前此評價袁紹和曹操的話語,是把何進誅殺宦官與董卓禍亂天下兩件事情「合」在一起說了,這樣就使得其對袁紹和曹操於當時表現的評價,呈現出「猜想」的不實狀況。
當天下糜爛已極,政權腐朽不堪的混沌歷史時刻,只有真正的亂臣賊子們,才敢於出來僥幸。董卓懷著「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的果敢精神,斷然割斷了漢朝的喉管,使它徹底失去了苟延殘喘的可能性。當然,董卓的「果敢」,並不是出於擔待和拯救天下的意識,而只是出於個人奪權和獲利的心理。中國歷史上像董卓一樣的惡人們的命運,幾乎都是一樣的。當他們推翻了舊王朝的時候,自己也多半會跟著完蛋掉。可是天下大局既亂,重新整合的要求和契機,也就順此到來。歷史的篇章,就可以從這里開始重新書寫。
馬克思和恩格斯,都曾高度贊揚德國古典哲學家黑格爾關於「惡是歷史發展動力」的說法,並接續黑格爾,進一步闡發了惡在推動歷史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邪惡是歷史發展的動力。」正是董卓抑制不住,也不想抑制自己邪惡的貪欲,才敢於瘋狂地站出來,冒天下之大不韙,搶權奪位,姦淫擄掠,濫殺無辜,最終推翻了漢朝的腐朽統治。
董卓把漢朝送進了火化場,自己也跟著被外溢出來的烈焰,燒得屍骨無存。天下大亂,群雄驟起,由此牽引出中國歷史上一個號稱三國的時代。

⑹ 黑格爾的"惡"的歷史發展動力的思想研究,這樣一個題目適不適合做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本科畢業論文選題

不適合,因為哲學要求邏輯性很強,中國教育從不教邏輯學,而是灌輸馬教,大部分人看不懂或者曲解西方哲學,換一個簡單吧。

⑺ 惡的存在對人類社會發展有什麼作用

單純的惡對社會的發展和和諧只能造成不好的影響,因為惡是侵害他或者其他團體的利益的。
但是,惡放在歷史的長河之中,來看待的話,對惡的征伐和懲治會帶來新的發展契機和轉折。
所以,惡就是惡,對人類歷史的發展沒有正面影響,但對惡的懲戒,與惡所帶來的連鎖反應,有一些會帶來正面的反轉和結局。
但,這不是惡的作用,只是惡在因果鏈中的推動作用而已。

⑻ 人的慾望或者說惡的一面對社會和歷史有著什麼樣的推動左右

反面推動作用,就是激勵正義一面的發展。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⑼ 黑格爾 惡是歷史發展的原動力那麼強奸犯也是英雄嗎

餓的是歷史發展的原動力,呃錯誤的,如果按照黑格爾的論調,那麼強奸犯那肯定是英雄啦。,肯定是錯的。

⑽ 惡,是人類進步的動力嗎

我覺得是這樣,惡是人類與生具來的本性,從有了人類記載開始,莫不是在戰爭中殘存下來。這正是因為有了惡念,某些人需要從中得到些什麼,才會促使大部分人作出必要的選擇和工作。
比如,原子彈的誕生,就是某些獨裁者的惡念,本是想要用來統一地球,但是,這個能毀滅地球的東西卻換來了地球上少有的幾十年的大范圍和平年代。
由此,引發了另一場戰爭,那就是現在無時無刻不在進行的世界范圍的經濟戰略,這又推動了人類必要的生態發展,使人類的科學技術生活等各方面都上升到了更高的水平。

人類的發展,恰恰是因為某些人的惡念製造出的原子彈而帶來了幾十倍的進步速度。現代人的每一個起點,莫不是因那在日本開發的原子之花而帶來的間接動力。

閱讀全文

與惡如何推動歷史的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7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5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3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4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