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想成為一位歷史學家。
作為一個過來人,我只能說選哪科都行,只要自己覺得這科容易學就行。既然你說你想當歷史學家,我想你的文科應該是比理科要好的吧。想做歷史學家不是那麼容易的,首先要對中國歷史有著深厚的理解,其次才是世界歷史,並且歷史學家並不是什麼歷史都要求知道的,每個歷史學家都有自己特定了解熟悉的歷史階段,你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來選擇特定的歷史階段。老實說,你現在才高一,不要想得太多,與其想什麼未來做什麼,不如在學校好好學習,先把兩年後的高考對付過去,這才是比較實質性的問題。有些人對未來都是一致很迷茫的,例如我,畢業一年了,工作也半年多了,可是自己想要什麼、想做什麼都還是迷惘的,現如今都是固定的上下班,不知道將來怎樣。人生路漫長,慢慢探索吧~
❷ 如何評價範文瀾作為近代史學泰斗,你怎麼看呢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說過:對我影響很大的一部書不是文學作品,而是一部歷史作品 ,這就是範文瀾的《中國通史簡編》。
在當今的學術界,錢穆的《國史大綱》頗受歡迎,範文瀾的《中國通史簡編》則被一些學者視為“戰時史學”的代表而備受冷遇。這不是沒有原因的。
範文瀾的史學在今天到底過時了沒有?
錢穆代表的是精英史學觀,範文瀾代表的是人民史學觀。
範文瀾認為,自周秦以來2000多年的歷史看作一部以農民為主角的歷史,看作一部“農民反對地主斗爭史”。
正好相反,錢穆則認為農民起義,不但沒有推動中國歷史前進,反而阻礙了中國歷史的發展。“漢末黃巾,乃至黃巢張獻忠李自成,全是混亂破壞,只見倒退,無上進”,更不要說太平天國了。
範文瀾與錢穆的史學觀點成了兩個極端的對立,範文瀾以農民為歷史動力,錢穆以士大夫為歷史動力,各有偏頗。歷史的主體不能說單純是那一方面來創造的,錢穆是儒學史觀,眼裡只有精英;範文瀾是人民史學,拋棄傳統的帝王家史,對過去是一個批判。但是把農民提到一個過度的高度,過於美化拔高。
❸ 我初一了,很喜歡歷史,想成為一個歷史學家,一個歷史學家需要具備什麼條件啊
首先就是喜歡歷史,以此作為畢生的追求,再加上不懈的努力就會成就你的心願。
❹ 中國當代十大歷史學家
呂思勉(1884.2.27—1957.10.9),字誠之,筆名駑牛、程芸、芸等。漢族,江蘇常州人。中國近代歷史學家、國學大師。與錢穆、陳垣、陳寅恪並稱為「現代中國四大史學家」(嚴耕望語)。畢生致力於歷史研究和歷史教育工作,先後在常州府中學堂、南通國文專修科、上海私立甲種商業學校、沈陽高等師范學校、蘇州省立第一師范學校、滬江大學、光華大學等校任教,曾擔任光華大學歷史系主任、代校長。早年還曾在上海中華書局、上海商務印書館任編輯。1951年入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任教,被評為歷史學一級教授。呂思勉史學代表作品有《白話本國史》《呂著中國通史》《秦漢史》《先秦史》《兩晉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呂思勉讀史札記》《宋代文學》《先秦學術概論》《中國民族史》《中國制度史》《文字學四種》《呂思勉讀史札記》等。
翦伯贊
翦伯贊(1898年4月14日-1968年12月18日),湖南常德桃源縣人。中國著名歷史學家、社會活動家,著名馬克思主義史學家,中國馬克思主義歷史科學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傑出的教育家。翦伯贊先生早年參加過「五四運動」,北伐戰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翦伯贊歷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委員、中央民族事務委員會委員、燕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副校長,以及中央民族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中國史學會常務理事兼秘書長,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翦伯贊是馬列主義新史學「五名家」(郭沫若、範文瀾、翦伯贊、呂振羽、侯外廬)之一。他治學嚴謹,著作宏富,為史學界所推崇和頌揚,主要著作有《歷史哲學教程》《中國史綱》(第一、二卷)《中國史論集》《歷史問題論叢》等,並主編了《中國史綱要》。文革中遭受迫害,1968年12月18日,中央專案組以交代「有關劉少奇的問題」為名對翦伯贊進行逼供,時年70歲的翦伯贊與夫人戴淑婉服用安眠葯自殺,以死抗爭。
❺ 關於中國近代歷史學家各擅長領域
呂思勉、雷海宗、張蔭麟、章太炎、梅貽琦、梁啟超都是史學家。呂思勉主要是研究秦漢和通史的,著名著作有《秦漢史》、《兩晉南北朝史》(我正在看)、《先秦史》、《隋唐五代史》等。雷海宗先生的大作《國史綱要》被譽為是近代四部史學巨著之一。另外還有非常有名的史學家有翦伯贊、袁行霈、鄧廣銘、羅爾綱(他寫的《太平天國史》是最重要的研究太平天國的史料,他本人對那段歷史的研究使得他能稱為「泰斗」);胡繩(研究近代史的),北大的傅斯年,馮友蘭、然後還有王國維。胡適對於哲學史的研究是很出名的,再有就是黃仁宇,大歷史系列聞名海內。黎東方開華人售票講史之先例,被林語堂譽為「幽默大師」。還有很多人,暫時想不起來了!
❻ 中國近代四大史學家
中國近代四大史學家氏陳垣、錢穆、、陳寅恪。
1、陳寅恪
陳寅恪(1890年7月3日—1969年10月7日),字鶴壽,江西修水人。中國現代集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詩人於一身的百年難見的人物,與葉企孫、潘光旦、梅貽琦一起被列為清華大學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與呂思勉、陳垣、錢穆並稱為「前輩史學四大家」。
先後任職任教於清華大學、西南聯大、香港大學、廣西大學、燕京大學、中山大學等。
陳寅恪之父陳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詩人。祖父陳寶箴,曾任湖南巡撫。夫人唐篔,是台灣巡撫唐景崧的孫女。因其身出名門,而又學識過人,在清華任教時被稱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著有《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元白詩箋證稿》《金明館叢稿》《柳如是別傳》《寒柳堂記夢》等。
2、錢穆
錢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字賓四,筆名公沙、梁隱、與忘、孤雲,晚號素書老人、七房橋人,齋號素書堂、素書樓 。江蘇無錫人,吳越太祖武肅王錢鏐之後 。
中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宮博物院特聘研究員。中國學術界尊之為「一代宗師」,更有學者謂其為中國最後一位士大夫、國學宗師,與呂思勉、陳垣、陳寅恪並稱為「史學四大家」。
1930年因發表《劉向歆父子年譜》成名,被顧頡剛推薦,聘為燕京大學國文講師,後歷任北京大學、北平師范大學、西南聯大、齊魯大學、華西大學、四川大學、雲南大學、江南大學教授。1949年南赴香港,創辦新亞書院(香港中文大學前身)。
1967年遷居台北,任中國文化學院(今中國文化大學 )史學教授。990年在台北逝世,享年95歲,1992年歸葬蘇州太湖之濱。
3、呂思勉
呂思勉(1884年2月27日—1957年10月9日),字誠之,筆名駑牛、程芸、芸等。
漢族,江蘇常州人。中國近代歷史學家、國學大師。與錢穆、陳垣、陳寅恪並稱為「現代中國四大史學家」(嚴耕望語)。
畢生致力於歷史研究和歷史教育工作,先後在常州府中學堂、南通國文專修科、上海私立甲種商業學校、沈陽高等師范學校、蘇州省立第一師范學校、滬江大學、光華大學等校任教,曾擔任光華大學歷史系主任、代校長。
早年還曾在上海中華書局、上海商務印書館任編輯。1951年入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任教,被評為歷史學一級教授。
呂思勉史學代表作品有《白話本國史》《呂著中國通史》《秦漢史》《先秦史》《兩晉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呂思勉讀史札記》《宋代文學》《先秦學術概論》《中國民族史》《中國制度史》《文字學四種》《呂思勉讀史札記》等。
4、陳垣
陳垣(1880年11月12日—1971年6月21日),字援庵,又字圓庵,漢族,廣東廣州府新會縣人,中國傑出的歷史學家、宗教史學家、教育家。
陳垣主要的著述有《元西域人華化考》《校勘學釋例》《史諱舉例》及《通鑒胡注表微》等,另有《陳垣學術論文集》行世。陳垣與陳寅恪並稱為「史學二陳」,二陳又與呂思勉、錢穆並稱為「史學四大家」。
他的許多著作成為史學領域的經典,有些被翻譯為英、日文,在美國、德國、日本出版,毛澤東主席稱他是「國寶」。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陳垣
網路-呂思勉
網路-錢穆
網路-陳寅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