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初中歷史教學創新及其案例研究)如何進行情景教學
初中歷史教學在培養學生的求知慾的基礎上培養其能力。巧妙創設歷史情境,激活學生創新思維。
1、在講課過程中多採用畫面、史料、圖片等直觀手段,有助於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能力和提取有效的能力的質量。
2 、情境的創設要有目的性,一節課總有一定的教學任務,需實現一定的教學目標,教學情境也應圍繞教學重點、難點設。
3、情境的創設要有針對性,防止生搬硬套,牽強附會。
總之,歷史教學中最佳教學情境創設,有利於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其積極的參加教學活動。歷史教學情境的創設無疑是激發學生興趣的關鍵,是學生思維創新的源泉。
B. 如何創設歷史教學的有效情境
就歷史學科而言,所有的歷史知識都是在具體的情境下產生的,可以說,歷史學科是一門天生就跟情境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學科,在歷史學科中開展情境教學本不需要刻意而為。但從目前中學歷史教學的現狀來看,情境教學反而成為一個問題:一方面,中學歷史教學長期存在去情境化的現象;另一方面,現行的情境教學存在諸多誤區。因此,創設有效情境,開展情境教學的實踐和研究,對中學歷史教學尤為必要。
一、審視歷史情境教學的概念
什麼是情境?什麼是情境教學?請看下面的案例:
美國的一堂歷史課。上課開始,教師宣布考試分數後,發現不少學生垂頭喪氣,便說:「如果想要加分數,就給我10美元。但是,只能是白種人學生。」學生一聽便都憤怒喊叫,拚命跺腳,把課本、書包扔向教師,表示抗議。教師則像變魔術一樣,拿出早已准備好的盾牌來抵擋,並用水槍向學生掃射。學生的情緒達到了憤怒的頂點。這時,教師才對他們嚴肅地說:剛才就是當年美國黑人領袖馬丁・路德・金反對種族歧視,組織示威遊行而遭到白人警察阻撓的情境。他倒在了統治者的真槍實彈之下,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卻給我們留下了著名的演講――《我有一個夢》。今天我們就來走近這位令人肅然起敬的歷史偉人並學習他的這篇演講……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高明地創設、引導,學生自然地參與,教學過程在一個近似真實的環境中展開,這就是情境教學。
所謂情境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促進心智發展的教學方法。這里的情境,從詞義上看,就是事情發生的環境。創設這一環境的目的是提供便於學生理解的條件,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所以,情境就像一座橋梁,引導著學生從此岸到達彼岸,由已知探索未知。
情境既然是為教學服務的,它就必然地具備這樣的特徵:基於生活,便於學生接受新知;形象具體,利於學生融入其中;內含問題,引發學生思考探究;融入情感,激起學生情感共鳴。對於歷史教學而言,情境要能有助於再現歷史、培養能力、建構認識。那些不符合史實、牽強附會、不夠典型和沒有意義的教學情境,在歷史教學中要盡力避免,否則,只能幹擾或破壞教學,導致教學低效甚至是無效。
二、透析歷史情境教學的困境
歷史學科的情境教學主要是指如何從情境化的角度去理解歷史上發生過的人和事,但要做到這一點談何容易。一方面,歷史具有過去性的特點,逝去的便不會回頭,很難復原;另一方面,受制約的因素還有很多:首先是受以理性主義為傳統構建起來的學科體系的制約。在理性主義基礎上構建起來的學科體系,過分追求理論性、概念化和符號化,追求對事物本質的探究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概括,雖然在邏輯上顯得嚴密完整,卻不可避免地削弱了歷史過程的豐富多彩和驚心動魄,給人一種僵化和干癟的印象。其次是受現行中學課程教材的制約。以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教材為例,受傳統學科體系和觀念的影響以及篇幅限制,大量類似如「標志」「開端」「轉折」「高峰」等符號化的詞語充斥其中,過分追求事物的本質,忽略了對大量歷史細節的關注,呈現出抽象多、形象少,結論多、過程少,深度多、廣度少的特點,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學。第三是受史學觀念和研究方法的制約。看看現代化史觀、文明史觀、唯物史觀等這些專業名詞,就知道中學歷史受高校、專家和專業化的影響之深,歷史學要走向大眾任重而道遠。第四是受目前高考命題方式的制約。雖然近年來情境化的命題在高考試題中漸漸多了起來,對中學歷史情境教學產生了一定推動,但還遠遠不夠。
三、考量不同情境案例的效度
什麼樣的情境是有效的?怎樣創設有效的歷史教學情境?下面結合幾個教學案例,看看不同的創設所帶來的不同效果。
1.再現事件。
美國作家內森・米勒這樣描述美國「大蕭條」的景象:
1500多萬美國人――佔全部勞動大軍的1/4強――絕望地從一家工廠躑躅到另一家工廠,去尋求已不復存在的工作。統計的數字不靈了,失業的人數可能高達1700萬。
驚恐的儲戶包圍著銀行,徒勞地試圖在銀行關閉或破產前提取一生的儲蓄。
在邊遠的高原上,一群群臉色憂郁、緘默不語的人們持槍保護自己的農場和家園,以防被受押人沒收或被地方司法長官賣掉。
失業的匹茲堡鋼鐵工人打發自己的孩子到麵包店去討些吃的;在紐約市的工廠里,女工們為每天掙20美分而沒命地工作。
衣阿華州的農場主將賣不出去的牛奶潑在公路上,把玉米和小麥當燃料燒掉;而在芝加哥,飢餓的人群在垃圾堆里覓食。一個寡婦在拾取臭肉時特意取下眼鏡,以免看到蛆蟲。
到處可見到美國人的極度痛苦。它顯示在婦女憂郁的目光中,因為愛和笑已經從她們的生活中消失了;它顯示在巴爾的摩食品商的臉上,因為他們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設備由於付不起租金而被人搬走;它還顯示在千千萬萬年輕人的絕望中,他們沿著鐵路和公路游盪,因為他們的家庭已無法照料他們。
上述情境比較全面地再現了當時的歷史場景,但文字偏多,閱讀量大,需要進行適當的取捨。事實上,如果播放經過剪輯處理的《1929-1933年經濟危機下的美國》視頻,能更好地再現事件原貌,使學生更有身臨其境之感。
2.借用人物。
蘇州市新區一中的周春保老師在講授《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一課時,將查理一世(無頭之王)、詹姆士二世(被逐之王)、威廉三世(被請之王)、喬治一世(不懂英語的國王)、維多利亞女王(懂得進退的國王)等眾多人物串成一條線,圍繞人物情境,巧妙設計問題,令人耳目一新,從課堂效果來看反應較好。
歷史活動的主角是人,通過借用人物設計情境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方法。在中學歷史教材中,除了選修部分有專門的《中外歷史人物評說》外,必修部分也有很多要借用人物的章節,最常見的如「百家爭鳴」。許多教師在授課時設計了角色扮演的情境,但實施效果卻有很大差異。經驗告訴我們,扮演歷史人物需要做大量的前期工作,教學的成本較大,而借用歷史人物則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錘煉語言。
教學語言是創設教學情境的基礎,也是衡量教師基本功的一桿標尺。好的語言需要有深厚的學識和真摯的情感,既通俗易懂又啟人心智。例如,《西方思想文化》導語:
「從今天起我們將開始西方文化之旅。這是一段全新的旅程,與我們在中國文化園地看到的風景大相徑庭。我們旅行的起點是2500年前,終點是100多年前。我們將從西方文化的精神家園希臘出發,經過文藝復興的故鄉義大利、宗教改革風暴的中心德國、啟蒙運動的聖地法國,最後到達科學太陽升起的英國,沐浴人文精神的陽光、科學理性的雨露。我們這次旅行,不是要用眼睛去看自然的美景,而是要走進西方人的精神世界,去感受他們精神成長和解放的歷程。西方人有兩次精神的酣睡,第一次是沉睡於神話世界之中,那是人類的童年時代,人與自然分離不久,被希臘人喚醒;第二次是沉睡在宗教的迷夢之中,一夢千年,先後由義大利人、德意志人、法蘭西人和英格蘭人才把它喚醒。」
上段語言來自陝西省西安中學特級教師郭富斌,從中可以看出其駕馭語言的功力和字里行間的真情。用這樣的語言創設情境,學生的興趣和激情自然會很容易地被激發出來。
歷史是豐富多彩、充滿魅力的,建立在此基礎上的歷史教學不應該是枯燥無味、呆板僵化的。情境教學作為一種有情、有境、有趣的師生互動的教學方式,不僅有助於再現歷史,更重要的是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推動學生在主動參與中建構新知,因此,它是不可或缺的。
C. 如何創設最佳歷史教學情境,提高課堂效率
一、情境教學的定義
所謂情境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為了達到既定的教學目的,從教學需要出發,引入或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具體場景或氛圍,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迅速而正確地理解教學內容,促進學生素質全面和諧發展,提高教學效率的一種方法。如果教師能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心境下保持旺盛的學習熱情,教學就必然會事半功倍。
二、怎樣實施情境教學
創設課堂教學情境的方法多種多樣,教師要根據學生實際、教材內容等具體情況和條件靈活運用,創設出適合學生且富有感情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情景交融之中愉快地探索、深刻地理解、牢固地掌握歷史知識。
(一)、通過教師的語言和情感創設歷史情境
教學是通過語言來完成的,語言技巧直接影響著學生學習興趣的高低。因此,重視語言的魅力,重視語言與其他教學手段的配合,是一堂課成功的關鍵。如果我們創造一個輕松。活躍,意境生情的課堂氣氛,能讓學生沐浴在情感藝術的享受之中,從而就會激發學生興趣,取得最佳教學效果。如講述講述一二.九運動時,可以帶著濃厚的感情色彩講述青年學生與反動軍警搏鬥的事件,讓學生感受到一二.九學生的英勇無畏的愛國精神,激勵學生向他們學習。
(二)、藉助音樂,營造合適的歷史情境,讓學生體驗歷史
音樂是用來表達人們思想感情的,反映社會生活,它最能渲染情景,創造氣氛。在中國近代史上產生了許多相關的革命歌曲。如《長征組歌》《松花江上》等。在近代現代史教學中應充分運用這些革命歌曲。如講「九一八」事變時,可先播放《松花江上》這首歌曲,要學生體會這首歌曲所表達的感情。通過聽歌,學生深深感受到了當時東北人民對故鄉的眷戀和被迫背井離鄉的悲痛之情,完全陷入到所創設的情境之中。然後學生進入學習,也就能很快進入狀態。通過內容的學習,學生會更加痛恨日本的侵略,並對東北三省的淪亡、國民黨的不抵抗政策有了更深的認識。
(三)、通過圖片、實物創設歷史情境
運用圖片、實物、等直觀材料的展示與解說,可以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使他們更容易接受知識;也可以把較復雜的問題簡明化,抽象的問題形象化,使學生易於理解;它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如《第一次世界大戰》一課的導課,可以首先拿出一個現代坦克模型(兒童電動玩具坦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的興趣;接著問,最早出現在戰場上的坦克是什麼樣子的?它是在哪次戰爭中首次使用的?通過這樣的設問,活躍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興趣。通過語言、實物的配合,一下子就把學生吸引過來,為一節課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四)、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展現歷史情境
現代化教學設施,為歷史情境再現提供了條件,拓寬了教學道路。教師可以藉助多種多樣的現代化教學手段,將空洞的歷史變成有聲有色、有血有肉的「形象」,展現在學生面前。由此而使教學內容具有直觀可感性,這種新鮮、強烈的刺激反過來又會激發學生興趣,激活歷史課堂。如:學習「南京大屠殺」時,通過一段短短的影片再現歷史,帶領學生穿越時空,感受歷史,將日軍的殘暴罪行直觀地、觸目驚心地呈現在學生面前。這不僅拉進了歷史與現實的距離,也使學生對日軍的殘暴的行徑有了更具體、更深刻的理解。
三、新課程背景下課堂教學情境創設注意事項
情境創設雖然具有重大的作用,但若設置不妥,就不能取得應有的效果。什麼樣的學習情境設置是有效的?我認為,有效的學習情境應具備如下特徵。
1.情境創設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結構
在創設生活化情境時,教師首先應當進行換位思考:學習這個歷史知識,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有哪些?再進行提煉、加工,創設出適合學生實際的、學生熟悉、感興趣的歷史情境。
2.情境創設要盡可能真實。
創設教學情境,一要注重聯系學生的現實生活,在鮮活的日常生活中發現、挖掘學習情境的資源。二要挖掘和利用學生的經驗,體現出「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是教學活動的起點」這一教學理念。
3.情境創設要有適度的復雜性。
要求學生思考解決的問題應有一定性的難度,學生須經過積極的甚至艱苦的思考合作探究過程才能得到解答;設置的問題還應具有一定的層次,以及系統結構、歷史理論上的深度,可以進行邏輯上的分析,以適應系統化的知識要求,並促使學生的思維活動不斷推向深入。
4.情境創設要具有情感性。
在情境教學中,學生的求知活動應當伴隨著情感變化而變化。情感性是情境教學的內在因素之一。在創設教學情境時,應仔細分辨與選擇,充分考慮其是否具有豐富的情感因素。
5.情境創設要體現主體性。
學習情境應主要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一方面,在首先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的前提下由師生共同建構,另一方面,學習情境的創設不能只考慮個別學生的需要。創設學習情境時既不允許以教師為中心,又不能只考慮個別學生,而應兼顧多個主體,即教師與每一個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活躍的交互活動,以達到共同建構學習的目標。
6.情境創設要有可變性。
學習情境要保持合適的復雜性與完整性,同時還要讓學生充分發揮學習的積極主動性,而課堂教學的時間是有限的,二者在操作中往往會產生沖突。這要求學習情境應具備一定程度的可變性,最好分成幾個部分,便於教師在保證其完整性的基礎上根據時間需要靈活處理。學生的日常生活是不斷變化的,教師的學識與經驗也會隨著教齡的增加而逐漸豐富,教師對同一項知識內容的把握不會一成不變,學習情境應該隨著現實生活的變化及教師的成熟狀態而及時更新,不能選定了某個學習情境之後就一成不變,否則會使學習情境失去應有的吸引力。
總之,情境教學是一門教學藝術,只要善於創設,注重方法,就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D. 請結合歷史教學實踐談談歷史課堂教學中,創設歷史情境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一、利用「熱點」問題創設最佳歷史課堂教學情境
歷史雖然是過去的東西,但歷史又是過去和現實永無休止的對話,是對過去和現在有著某種深刻聯系的一門學科;是人們了解自己的社會,理解變化與延續的唯一途徑。在形式生活中,我們所遇到的很多問題,尤其是人們瀑布關注的一些「熱點」問題,它們的形成不是瞬間的,而是有著各自的歷史淵源。人們常常需要「以史為鑒」,通過借鑒歷史的經驗,來反省自我、認識自我和超越自我;通過借鑒歷史的經驗,來加深對現實的理解,把握事物的本質,從而科學地預見未來。因此,在歷史教學中適時地引入一些「熱點」問題,創設最佳課堂教學情境,既能教好地體現歷史學科「古為今用」的原則,也能更好地在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主體性,這是素質教育對歷史教學的要求。
利用「熱點」問題創設最佳課堂情境可在課前引言,也可在課中以及在課後知識小結,視事實情況而定,根據教學內容是需要適時引入。可以由教師直接引入, 也可以由學生的提問來引入。隨著現代教學手段的不斷完善,甚至可以利用多媒體來導入圖片、錄象、聲音等各種資料,這樣更能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師立足於課本,將一些社會現實中學生感興趣發「熱點」與課本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
比如,我在教學《甲午中日戰爭》這一課時,在引言設計就利用了學生熟悉的「熱點」問題,美日模擬奪取釣魚島聯合軍事演習,等等引入新課。教師用生動的語言滿腔憤怒地揭露日本的侵略罪行,把學生帶入預設的課堂情境,激發了學生對日本滿腔憤怒的情緒,愛國主義教育到了很好效果,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迫切想知道日軍的侵略罪行,這樣就順利成章地進行新課教學。
又如在學習本課的最後一目「台灣人民的反割台斗爭」時,我引入了當今的熱點「台灣問題」,中國的統一政策與台獨勢力的斗爭,國際反華勢力的干擾。激發了學生的濃厚的學習興趣,學生七嘴八舌討論台灣問題,我就因勢利導談到中國的統一問題,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新課結束後,我引導學生對比近代中日兩國,十九世紀中葉中日兩國的境遇相似,為何幾十年後的十九世紀末兩國情況卻大相徑庭呢?提出討論問題:談談你眼中的大和民族,這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學生利用所學的知識對大和民族進行客觀正確的評價。
但是引入「熱點」不能喧賓奪主,必須立足於教材內容,還要隨時捕捉學生是閃光點,引入方式不拘一格。另外,提醒各位同仁,利用這種方式必須關注時事動態,關心國內國際大事。在平時積累素材,才能在課堂上隨機提取。
二、運用語言與情感等創設氛圍
在歷史課堂教學這個大「舞台」上,歷史教師既是「導演」,又是「演員」,與學生共演一台戲。教師的功夫在於教師的教學藝術,為學生積極學習,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創設一個輕松活動,意境生情的課堂氣氛,讓學生沐浴在情感藝術的享受之中,從而激發學生興趣,取得最佳教學效果。
語言是我們交流思想,表達情誼的重要工具,語言是最普遍、最直接、最常用的的教學手段,語言描繪情境,對歷史教學無疑是很重要。語言生動形象,富有趣味性,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教師授課時,語言簡明生動,能增強藝術渲染力,能把栩栩如生的歷史人物,壯觀的歷史場面展現給學生,使他們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充分地感受到歷史的魅力,從而更加積極主動地去學習歷史。相反,如果教師忽視這一環節,授課時語言呆板、枯燥、冷漠、照本宣科,必將使得歷史知識像一杯白開水,索然無味。例如在講到「共產黨艱苦的反掃盪」時,我給學生講了這樣一個場景。 「當五壯士英勇跳崖後,日本的軍事指揮官,命令所有的日本戰士整齊的排列成行,站在五壯士跳崖的地方,恭恭敬敬的鞠了三個躬,然後慢慢轉身離開……」講到這里的時候,學生眼睛裡閃爍出一種目光是我從來都沒有看到過的,一種崇敬之心油然而生,就在這瞬間迸發出來,無法壓抑。我和學生都達到了一種感情上的共鳴。之後,學生紛紛發表自己的感想,表達了自己的感情。這就是歷史情景的魅力。學生在思想上,情感上受到了未曾有的震撼。要學生在歷史情景中去思考問題,可以更好的感受歷史。在感悟中去探究歷史,更深刻的認識歷史。
又如在講黃海海戰的時候,我給學生講述了鄧世昌的英勇事跡。「志遠號」被日軍魚雷擊沉後,鄧世昌和全體將士全部落水。有人遞給他救生圈,他拒絕不接受;其愛犬咬住他的發辮,希望救出主人。但是鄧世昌決心以身殉國。將愛犬按入水中。自己帶著滿腔的悲憤和遺憾一同沉沒在黃海驚滔駭浪中。學生聽了以後很感動,感受到了歷史上的那驚心動魄的時刻。感受到了鄧世昌的為國獻身的無畏精神。
三、運用圖片、實物、模型等,直觀展示創設情境
歷史知識雖然具有「過去性」,但又具有「直觀性」很強的特點,包括如實物、模型、歷史圖片、歷史地圖和圖表以及文物古跡等。針對青少年好奇心強、求知心切的特點,把這些「知識」生動、形象、鮮明地展現於他們面前,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啟發學生的思維與想像,使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通過這些直觀材料的展示與解說,也可以把較復雜的問題簡明化,抽象的問題形象化,最大限度地讓學生掌握距離他們極其遙遠而難以記憶的歷史知識。如,在講授「秦朝統一貨幣」時,將仿製的秦「圓形方孔錢」(價格很便宜,容易買到)向學生展示並作了適當介紹,並出示清朝的「康熙通寶」加以對比,使學生對「秦始皇規定以原秦國圓形方孔的半兩銅錢為全國通行的貨幣,後來歷朝的銅錢都仿照秦朝的樣式」的知識有了感性的認識。實物例證是學生獲得概念和發現規律的基礎,它使學生較「真實」地體驗和感受歷史,有條件的都應該在課堂中充分展示。
四、運用錄音、錄像、微機等,再現情境
現代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為教育改革提供了條件,各種現代化科技成果被用於教學中,既推動教學手段的更新,而且促成了教學方法的改革。投影、錄音、錄像、電視電影片段、微機的演示,能提高視聽效果,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在情感的熏染中,感知歷史,激發情趣,活躍思維。尤其是計算機程序教學,可將教師的思維過程用計算機的畫面和文字體現出來,它通過剪輯電影、電視畫面、照片,把本不能再現的歷史現象,「真實地」或「近似地」展現在學生面前,通過聲、光、形、色、音等多種信息作用於學生,加深了學生對所學歷史知識的印象,提高了學生記憶歷史知識的質量。如在講解「香港、澳門回歸祖國」這一內容時,不妨播放歌曲《七子之歌——澳門》、電影《鴉片戰爭》片段等作為背景資料,讓學生走進這段血與火的歷史,去感受民族的恥辱;師生之間、學生之間談談感受 ,之後再觀賞香港、澳門回歸祖國主權交接儀式的電視錄像資料,使學生充分感受香港、澳門回歸,祖國統一,給每一個中國人帶來強烈的心靈震撼和無比的自豪感。這樣既激發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激起起學生更加熱愛祖國的熱情;最後師生齊唱歌曲《歌唱祖國》(配樂曲),堅定同學們報效祖國的決心。又如在講解「九一八」事變時,可先播放歌曲:「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裡有遍野的大豆和高粱……九一八,在那一個悲慘的時刻,我離開了家鄉,拋棄了無盡的寶藏……九一八……」在悲涼的歌聲中,學生的胸中升起一股對入侵者憤恨的怒火,對祖國母親無比的熱愛;使他們受到了一次很好的愛國主義教育。
五、運用討論、搶答、爭辯、競賽、游戲等方法創設課堂教學環境
在課堂中,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參與到形式多樣、新穎有趣的的搶答、爭辯、競賽、游戲等活動,不但能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而且還能通過競賽或搶答等培養學生競爭意識與團結協作精神。
例如在《戊戌變法》中有這樣一個知識點:維新派與封建頑固勢力的論戰,讓幾個學生分別扮演榮祿、李鴻章、康有為等,在總理衙門的西花廳進行論戰,從中可以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到封建頑固勢力不僅僅單指頑固派,還包括洋務派,同時也了解了兩派論戰的內容,突破了重難點。也激發了學生積極參與課堂的能力。
六、採用角色扮演法體會歷史情境,激活課堂
教師是一堂課的導演。這堂課的好壞,與導演的技巧密切相關。因此,教師可充分利用歷史材料,通過精心策劃,使之成為小品,整個教學由學生和教師通過表演進行,將一些抽象的知識,深奧的道理以具體的形象作深入淺出的說明。例如在學習「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這一內容時,即可採用角色扮演形式,由學生分別扮演孟子、荀子、莊子、墨子、韓非子等幾個歷史人物,圍繞「在社會發生深刻變化的時期,如何治理國家」這個問題,各抒己見,展開辯論。又如在學習商鞅變法這一課時,可將學生分成三個組,分別扮演新興地主階級、奴隸主舊貴族、農民。要求學生從所扮演角色的立場出發,對商鞅變法的措施加以評論。讓學生進行討論,教師深入學生中給予適當講解和啟發。然後請學生發表看法。又如如在講西安事變一課,讓學生事先准備,模擬「西安事變」前後,張學良,楊虎城對蔣介石進行勸說和「兵諫」的大致過程,增強了課堂的生動和實感。學生不僅深刻的理解「西安事變」的重要意義,而且還給學生提供了自我表現的機會和發展潛能的場所,學生的心理上得到了一種滿足,激發學生對新的學習內容的求知慾。通過表演,再現歷史,在這樣的歷史情景中,可以更多的體會歷史,感悟歷史,深刻認識歷史,思考歷史,更好的面對未來。
這種教學形式誘發了學生的自我表現,使學生在處於興趣濃厚的興奮狀態中學習,既活躍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又加深了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七、把課堂延伸到校外,創設現場情境
文物古跡作為一種實物教材,是歷史的見證,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因此許多文物古跡被命名為愛國主義、革命傳統和國防教育基地。百聞不如一見,文物古跡以具體、形象、生動的物質形態展現在人們面前,具有極強的感染力和說服力,是任何別的教育手段所不能替代的。有條件的學校,可以組織學生到當地或別的地方的歷史遺址、文物古跡、博物館、紀念碑現場去參觀游覽,讓學生欣賞、學習、借鑒傳統文化,提高修養,豐富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激發對祖國的熱愛。如近代歷史上廣西欽州曾經出現劉永福、馮子材兩位蜚聲中外的民族英雄,他們打敗侵略者的英雄事跡是近代史上國人引以自豪的亮點,今在市區內的劉永福故居、馮子材故居於1996年11月被國家教委、民政部、文化部、文物局、共青團中央、解放軍總政治部命名為「全國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1年6月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欽州人民一筆珍貴的精神文化財富。市區內的學校可以組織學生去參觀、游覽民族英雄的故居,讓學生去了解、認識和體會「列強的侵略和中國人民的抗爭」這段歷史,感受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民族自豪感和對家鄉的熱愛之情,體會市政府打造「大旅遊」品牌的價值和意義所在。
當然,在歷史教學中,創設最佳課堂情境不僅局限於以上方式,形式應該是多種多樣的,有時讓學生唱課文內容相映襯的歌,也能創設一個新穎的教學情境。總之,要使學生不斷地產生學習歷史的需要和興趣,就要創設出相關的教學情景,把形、聲、色、情融為一體,從而營造出濃厚的學習氛圍,只有這樣才能有助於歷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
E. 如何創設有效的歷史教學情境
第一方面作用:情境創設有利於豐富歷史內涵,(再現歷史)。
從歷史學科的特點來看。歷史具有客觀性和過去性的特點,有著時間、空間、人物等特定的場景。然而今天現實的課堂缺失了情感,老師不愛教,學生不想學,這樣的課堂怎麼能有生命的激情!更無法展現歷史的生命力。無論是學生還是老師,人性都被忽略殆盡。所以,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適當補充資料,豐富歷史內涵。
通過運用各種教學手段使歷史情境化,再現具體時間和空間條件下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再現人類社會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心理特徵,引導學生追溯歷史。學生只有充分感知了歷史,才能真正理解、掌握歷史知識,才能不知不覺神入歷史,達到學習效果最佳。
請大家看這樣一個案例:
案例1:七年級上冊第10課《秦王掃六合》情境創設實錄
教師模擬豐富的內涵的歷史故事引入本課,很有深意,其目的是為突破「三統一」的背景而設計:
師:同學們,今天我給你們講這樣一個故事: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派一名使者到大梁去傳達始皇的命令。可他坐著馬車,一出咸陽驛道就變窄了,馬車便不能再繼續行駛,於是他改為步行,天快黑時他到了洛陽。他又餓又渴,到一家小店去投宿,結果老闆不要他的銅錢,他以為是老闆嫌少,又加了許多銅錢,那老闆還是不要,並從自己櫃台下拿出幾把小刀(實為刀形幣),那使臣嚇了一跳,以為是碰上黑店了,出了一身冷汗。第二天,他終於趕到了大梁,卻遇到了更大的麻煩:那長官不認識秦國的文字,竟說他假傳聖旨,差點要把他拿下。他好不容易逃出大梁,身上已沒有分文,肚子餓了時只能沿途偷幾個紅薯充飢。使臣很狼狽地回到咸陽,向秦始皇復命。
師:同學們,假知你是秦始皇,你聽了使臣的稟報、會採取哪些措施來加強自己的統治呢?
這個情境創設故事很有趣,那麼大家說說這個案例的具體作用是什麼呢?
它極大地豐富了歷史的內涵,使久遠而陌生的歷史活生生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很容易理解一個國家在文字、貨幣、語言、度量衡等諸多方面進行統一的必要性。
如此看來情境創設的第一個作用就是它有利於豐富歷史內涵。再現歷史,豐富歷史內涵有助於學生進一步理解和學習歷史。
第二方面作用:情境創設有助豐富學生的想像力。(培養能力)
從青少年心理特點來看,初中學生的形象思維仍在起重要作用。所以,在講課過程中多採用畫面、史料、圖片、角色扮演等直觀手段,有助於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能力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情境再現法,是讓學生先感受、體驗,再用語言表達。在感受體驗時,大腦右半球興奮;在用語言表達時,左半球興奮,這就大大挖掘了大腦的潛力,使學生始終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
請大家再看這樣一個案例:
案例2:七年級上冊第7課《大變革的時代》情境創設實錄
創設情境:《一個奴隸主的煩惱》
為了突破封建制度確立的歷史條件,使抽象事物具體化,我設計了充滿想像力的情境歌謠《一個奴隸主的煩惱》,以詼諧的歌謠交待了這個奴隸主生活的時代背景和他所遭遇的問題,以大化小,以小見大。使學生們通過幫助奴隸主解決一個又一個問題,師生互動,層層深入,抽絲剝繭般的了解到了私田和封建剝削方式的出現,地主和農民兩大階級的產生。水到渠成,突破了難點。
我是一個奴隸主,受封300畝。役使奴隸500個,納貢上千斗。剩餘不夠我揮霍,日子長悠悠。鐵器牛耕初推廣,正是好時候。大家幫我想一想,如何更享受?
問題一:原來500人耕種的土地,現在只需要300人就足夠了,剩下200人我應該讓他們做些什麼呢?我可不想讓他們白吃飯不幹活呀!
問題二:哈哈,我現在有兩種土地,一部分是公田,是要交納貢賦的;另一部分嘛,不讓上面知道,就全都是我自己的了(私田)。我應該怎樣做才能從這些土地中獲得更多的好處呢?
問題三:我還偷偷吞並了一部分公田,其餘的公田我也無心答理,長滿了荒草,上面無利可圖,可是我越來越富有。但是私田面積越來越大,奴隸們勞動強度更大了,他們怠工、逃跑、破壞工具;這可影響了我的收成,我該怎麼辦?
問題四:這下我可省心了,奴隸們很高興,他們一家一戶賣力地幹了起來,每畝地還多收三五斗呢!除去留給他們的,我的嘛------保密!他們太愚蠢了,哈哈-------。但是我還有煩惱,我的煩惱是什麼呢?(私田合法化)。
教師拓展:他道出了所有新興地主的心聲。
通過這個情境創設,學生對大變革時期奴隸主生活的時代背景和他所遭遇的問題有了切身的感性認識,對封建制度的誕生就比較容易理解了。如此看來情境創設的第二個作用就是有助於豐富學生的想像力。
第三方面作用:情境創設有利於激發學生的興趣
興趣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心理動力。歷史教學中最佳教學情境的創設,有利於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其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而教師語言的精心設計與教師情感的真情投人,現代視聽工具的充分利用,能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手、嘴、耳、眼的五官,能和大腦一起,進行積極思維活動,可以打破時空界限,為學生再現歷史畫卷,從「過去」走向「現實」, 縮小學生與歷史的時代距離,使之目睹「歷史的真實」,構建起學生通過圖像認知史實的境界,構成百聞不如一見的視覺感知。變被動的「聽」、「記」為主動的「看」,這樣就能引發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而學習興趣是學生順利完成學習任務的心理前提,是最好的教師,是新知的增長點。
教師可採用設疑等多種手段,使歷史情境再現,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已達到讓學生主動學習的目的。
案例3:七上第15課《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情境創設實錄
方式一:創設情境:多媒體展示虛擬漢武帝招賢令:(也可以學生根據教材自己設計招賢令)
招賢令
我大漢王朝,歷經幾代先皇的休養生息,現民殷國富,兵強馬壯。吾皇雄才大略,志在四方。為保境安民,徹底根除匈奴大患,擬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現招募有膽有識,果敢中義之人,代表大漢王朝出使大月氏。事成之後,良田美宅、黃金萬兩。如有勇者,速來報名,欽此!
下面設置了兩個問題:
問題一:「招賢令」所招募的使者必須完成什麼任務?
問題二:為什麼漢武帝時期要去攻打匈奴呢?漢武帝以前,漢朝和匈奴是如何相處的?
方式二:設計模擬對話:利用教材中敦煌壁畫——張騫拜別漢武帝出使西域,學生發揮設計一段漢武帝和張騫對話。(漢武帝的囑托勉勵、張騫表示不辱使命)
通過這兩種方式的情境創設,學生的注意力會被教師創設的情境所吸引,積極熱烈、充滿興趣地參與到學習之中。可見情境創設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四方面作用:情境創設有利於情感教育的培養
如果我們的歷史課堂教學中只有知識而沒有「思想」,我們不僅不可能指望實現歷史學科的人文教育價值,使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一根本性的方面獲得長足發展,甚至就連最起碼的對歷史知識的識記這一最淺層的基本要求也難以達到。應該意識到沒有情感的投入很難識記,記住也忘的很快。
歷史學科「過去性」的特點決定了歷史教師的講課必須生動形象,富有感情,引人人勝,才能使學生「如聞其聲,如見其人」,才能在學習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師的語言描繪,對學生的認知活動起著很大的指向性作用。提高感知效應,情境會更加鮮明。
F. 如何有效創設歷史課堂教學情境
一個好的教學情境是為一定的教學目標服務的。情境不是擺設,也不是為了趕時髦的點綴品。就相關內容的教學而言,特定情境的設置不應僅僅起到「敲門磚」的作用,情境的創設不僅僅是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G. 如何創設最佳歷史課堂情境
人類的過去,它反映的是由近及遠,循序漸進的客觀事實。因此,過去性成為歷史知識特點之一。歷史所具有的不可逆轉性,使它不能再現,也不會重演,與學生的距離遙遠,很多東西對學生來說太抽象了,沒有直觀感覺,難以引起他們的共鳴,這就增加了教學難度,相應的提高了教學要求。那麼怎麼才能達到教學目的,提高教學質量呢?師生怎樣才能合作完成教學任務,使教學過程和諧發展呢?我在幾年的教學中有一點點思考和認識,創設最佳歷史課堂教學情景是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的有效途徑之一。什麼叫最佳歷史課堂教學情景呢?最佳歷史課堂情景即在45分鍾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歷史學科和歷史知識的特點,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心理認知特點,投入、運用或滲透情感並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如語言、掛圖、圖片及錄音、錄象、電影、電視、微機等創設、渲染出歷史教學具體、形象、生動、感人的環境和氛圍,從聽覺、視覺、感覺等多方面喚起學生的身臨其境之感,讓學生在這種最佳的環境和氛圍中去感知歷史,進而達到理解與認識的升華。最佳教學情境,是運用情感與創設環境的和諧統一、相互映襯的最佳組合的情景整體。起最大的特點是重視學生的情感發展,注意主體的感受與體驗,注意起感受能力與感受慾望,在情感與意境的最佳組合情境中,使學生受到感染,從而達到情感與審美體驗。
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創設最佳歷史課堂教學情境,符合學生的求知慾和心理認知特點,符合歷史學科和歷史知識的特點,有利於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的。
1、有利於激發興趣,引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
興趣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心理動力,是學生學習最活躍的因素,是積極主動學習的內在動力,是非智力因素,但對智力的發展有重要的影響。心理學的理論和現實生活中的事例,都揭示了一中規律,既人對有興趣的事物,干起來總是心情愉快、全神貫注、積極主動,因而也容易干好。學習也一樣,學生對某一學科興趣如何,直接影響學習效果,有人雲:「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智慧和成就的起點。要學生學好歷史,就必須使學生對歷史有濃厚的興趣。因此激發興趣是中學階段教學中不可忽視的。現代教學論認為,學習過程是學習者自我教學過程,學習活動是一種認識過程,但它是一種特殊的認知過程。即學生的歷史學習過程也是學習者自我教育的過程,學習不僅僅是作為觀念形態的認知活動,它要求學習者必須發揮學習的主體性、能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學生學習知識、認識事物的收效大小,與學生在學習和認識過程中的心理基礎直接相關。古人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實際上講就是這個心理基礎,而突出的要求,是一個「樂」字,也接受這里的興趣。在傳統的歷史教學中,教師通常只注重課內知識點講授,就事論事。這就容易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提不起學習學習興趣。因為那些歷史離他們畢竟太遠了。而歷史教學中最佳教學情境的創設,有利於激發學生興趣,使其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而教師語言的精心設計與教師情感的真情投入,現代視聽工具的充分利用,能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手、嘴、耳、眼的器官和大腦一起,進行積極思維活動。
如《第一次世界大戰》一課的導課,教師首先拿出一個現代坦克模型,並發出模擬、模擬的槍炮聲,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的興趣;接著問,最早出現在戰場上的坦克是什麼樣子的?她是哪次戰爭中首先使用的?通過這樣的設問,活躍了學生的思維,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通過語言、實物、聲音的配合,一下子就把學生吸引過來,為一節課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有利於掌握、理解知識的內涵、實質
向學生傳授歷史基礎知識是中學歷史教學最基本的任務。藉助與最家佳教學情境,不僅能更有效地完成傳授歷史基礎知識的任務,而且有助於學生理解實質、把握內涵。
如《美國內戰》一節課的講述中,對於南北矛盾中的工業原料、勞動力、關稅、奴隸制度示意圖掛出,並把學生分成兩組,然後教師指出,現在讓我們穿越時空,進入進行激烈的辯論的美國的國會中,兩組同學分別就是南北方的議員代表,你們就南北矛盾中焦點展開辯論。在教師的啟發下,學生門們展開了激烈的爭論,最後得出了結論,化解了難點。學生通過辯論與參與,鍛煉了表達能力,也培養了學生運用史實分析問題的能力。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能力,充分掌握理解了知識的內涵,實質,既為什麼南北矛盾的焦點是奴隸制度的存廢問題。
3、有利於學科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歷史科的教學任務之一,其中愛國主義是歷史教育永恆的一主題,列寧說過:「愛國主義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從含恨投湖的屈原,到精忠報國的岳飛;從「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而樂而樂」的范仲淹,到「人生自古誰不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從虎門硝煙的林則徐,到戰死沙場的關天培;從寧死不屈的劉胡蘭,到視死如歸的-。一個個鮮活的歷史人物讓學生一次一次地感受到愛國主義的沖擊,可他們離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學生來講,畢竟遠了一點。愛國是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的。如果我們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技術,教學手段,創設出最佳的歷史課堂教學情境,形象地再現歷史場景,使學生身臨其境的感覺,有利於強化學生的情感,運用現代技術及語言,能夠形象具體地再現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情景,使學生通過形象受到感染,強化學生愛憎情感;通過語言深入到人物的內心,讓學生情感體驗,激發學生內心感受,從而與人物同悲歡,共命運,通過語言的導撥,使學生明白道理。如我們在教學「南京大屠殺」時,如果教師只是空洞地講述日本帝國主義殘酷地殺害我同胞三十萬人,學生會抽象,似信非信,不會有多少情感體驗,對日本的殘酷性沒有深刻的體會,如果教師剪輯一些抗日戰爭時的電影,日本屠殺我同胞的場面,這樣學生就能深刻地體會日本帝國主義的殘酷眼,屠-數之多,引起學生的共鳴,不忘國恥,努力建設一個強大的祖國,不能讓歷史重演。這樣就達到了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
歷史教學知識、教學內容與思想教育內容的一致性,就決定了歷史教學過程應該寓思想教育於歷史知識的傳授之中,同時通過師生感情的雙向交流,創設情境,激發學生高尚情感,通過多媒體等,使學生感受到歷史氛圍,從而進入角色,受到感染和教育,達到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4.有利於培養學生綜合能力
歷史教學不僅只是傳授基本的歷史知識,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素質教育要求我們培養出更多創造型人才,因此歷史教學還應該教學生掌握認識歷史過程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學生用歷史的觀念考察社會和認識社會的能力,以及用歷史智慧解決問題的能力,即培養學生的多方面的綜合能力.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先進教學手段的運用,教師有目的、有意識的語言設計,個人情感的真誠投入,創造了歷史課堂教學的最佳氛圍,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學生的主動參與,積極思考問題,就為學生能力的提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如關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果與性質,教師在運用電腦設計的戰爭形勢與戰爭路線圖及展示了戰爭的局面後,向學生提出假想:根據當時戰爭的形勢分析,一戰的結果是必然的嗎?如果你是德國的總參謀長,你是否有辦法來贏得這場戰爭?可從戰略上、外交上考慮。然後又提出,如果你是法國的統帥,你將如何對付這位德國總參謀長?學生根據教師提出的問題討論得非常熱烈,想出了很多的辦法,提出了很多設想。最後教師指出,戰爭的結果不是必然的,但無論哪一方勝利,都不能改變戰爭的帝國主義性質。通過這樣的討論與分析,學生不僅加深了印象,而且活躍了思維,鍛煉了表達與評述歷史問題的能力。
又如在講授《美國的霸權政策》這一課,聯系中美撞機事件,當時舉國上下對美國的霸權主義行徑義憤填膺.課前我給學生布置了一個討論題:「美國的霸權是怎麼回事?」要求學生去查找資料,用事實來揭穿美國的霸權嘴臉。於是學生紛紛利用課余時間收集資料,然後推選出本組的發言代表,為討論課作了充分的准備。討論課從一開始就非常熱烈,學生們從中美撞機事件到北約襲擊我國駐南聯盟大使館,再到美國第七艦隊進駐台灣海峽;從美國侵略朝鮮到發動越南戰爭;從海灣戰爭到北約轟炸南聯盟;從美國總統布希宣布廢除《京都議定書》到極力推行的國家導彈防禦體系(NMD)。學生所舉的例子已遠遠地超出了教材的內容,充分地揭露了美國的霸權主義。緊接著我又提出了兩個問題:「為什麼美國如此霸道?我們又應該如何去應對呢?」引導學生追本溯源,去了解美國戰後的經濟發展情況和「冷戰政策」是如何出台的,探討我們應該怎麼樣去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在整個討論過程中,教師只是起到一種啟發和引導的作用,把主動權交到學生的手中。學生既學到了系統的歷史知識,又擴大了知識面。更重要的是,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潛能和聰明才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鍛煉和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閱讀能力、收集整理材料的能力、綜合能力、創新能力及個性特長等等都得到了應有的施展。這些對於他們將來成為創造性人才是非常有用的。
歷史教材及歷史知識的特點也為情境教學提供了有利的素材,如場景的恢弘,人物的再現,事件的來龍去脈,時空的倒置,歷史的進程等,都可以通過語言的渲染,情感的真誠投入,實物、圖片、模型等的充分利用,尤其是微機軟體的進入課堂,使創設最佳歷史課堂教學情境有了可能。現代教學手段可以最大限度的提供歷史場景,最生動、自然、客觀得反映歷史面貌,能有效地提供信息反饋。
怎樣創設歷史課堂教學情境?
1、 運用語言與情感等,創設氛圍
在歷史課堂教學這個大「舞台」上,歷史教師既是「導演」,又是「演員」,與學生共演一台戲。教師的功夫在於教師的教學藝術,為學生積極學習,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創設一個輕松活動,意境生情的課堂氣氛,讓學生沐浴在情感藝術的享受之中,從而激發學生興趣,取得最佳教學效果。
語言是最普遍、最直接、最常用的教學手段,可能也是最容易被忽視的環節。教學語言的隨意性與教學語言的技巧性的作用必然會產生兩種不同的教學效果。因此,重視語言的能力,重視語言與其他教學手段的配合,是一堂課成功的關鍵。
歷史教學中,教師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以真摯、飽滿的情感,生動的描述歷史長河中千變萬化,豐富多彩的動人故事;慷慨悲壯,感人肺腑的人物命運、刀光劍影、氣勢磅礴的壯觀場面等,把歷史本身的魅力,藉助教師的情感淋漓盡致地抒發出來,去吸引學生,達到師生情感的交融,引起學生的共鳴,從而引導學生將感性上的認識逐步上升為理性認識。
2、 運用圖片、實物、模型等,展示直觀教具
教師在講授歷史知識時,必須運用多種手段再現歷史,最大限度地讓學生掌握距離他們極其遙遠而難以記憶的歷史知識。運用圖片、實物、模型、投影等直觀材料的展示與解說,可以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使他們更容易接受知識;也可以把較復雜的問題簡明化,抽象的問題形象化,使學生易於理解;它可以充分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生動活潑、主動愉快地學習。歷史敘述的過去的社會生活的現象,教師的敘述無論怎樣形象生動,如果學生沒有視覺上的感受,就會印象不深,不會有深刻的情感體驗。藉助直觀教具,幫助再現歷史現象,就顯得十分重要。實物和模型不僅能形象的反映出歷史的真實情況,而且是許多重要歷史知識的重要來源。在歷史研究和歷史教學中有很高的價值。圖片的內容也十分豐富,它可以把歷史資料展示給學生,通過感觀的刺激,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啟發學生的思維而和想像,有利於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養,有利於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
3、 運用微機、錄音、錄象等,再現情境
現代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為教育改革提供了條件,各種現代化科技成果被用於教學中,既推動教學手段的更新,而且促成了教學方法的改革。投影、錄音、錄象、微機的演示,擴大和改變視覺和聽覺的途徑,提高視聽效果。再現歷史場景與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在情感的熏染中,在情境的氛圍中,感知歷史,陶冶情操,激發情趣,活躍思維。尤其是計算機程序教學,可將教師的思維過程用計算機的畫面和文字體現出來並形成教學軟體。它通過剪輯電影、電視畫面、動態電腦及教師精心編制的解說詞,把本不能再現的歷史現象,真實地或「近似地」展現在學生面前,通過聲、光、形、色、音等多種信息作用於學生,在他們的大腦皮層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提高了學生記憶歷史知識的質量。現代現代教育技術與傳統教學手段相結合,對提高教學質量會產生積極的作用。
4.利用「熱點」問題創設最佳歷史課堂教學情境
歷史雖然是過去的東西,但歷史又是過去和現實永無休止的對話,是對過去和現在有著某種深刻聯系的一門學科;是人們了解自己的社會,理解變化與延續的唯一途徑。在形式生活中,我們所遇到的很多問題,尤其是人們瀑布關注的一些「熱點」問題,它們的形成不是瞬間的,而是有著各自的歷史淵源。人們常常需要「以史為鑒」,通過借鑒歷史的經驗,來反省自我、認識自我和超越自我;通過借鑒歷史的經驗,來加深對現實的理解,把握事物的本質,從而科學地預見未來。因此,在歷史教學中適時地引入一些「熱點」問題,創設最佳課堂教學情境,既能教好地體現歷史學科「古為今用」的原則,也能更好地在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主體性,這是素質教育對歷史教學的要求。
利用「熱點」問題創設最佳課堂情境可在課前引言,也可在課中以及在課後知識小結,視事實情況而定,根據教學內容是需要適時引入。可以由教師直接引入,也可以由學生的提問來引入。隨著現代教學手段的不斷完善,甚至可以利用多媒體來導入圖片、錄象、聲音等各種資料,這樣更能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師立足於課本,將一些社會現實中學生感興趣發「熱點」與課本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
比如,我在教學《甲午中日戰爭》這一課時,在引言設計就利用了學生熟悉的「熱點」問題,美日模擬奪取釣魚島聯合軍事演習,等等引入新課。教師用生動的語言滿腔憤怒地揭露日本的侵略罪行,把學生帶入預設的課堂情境,激發了學生對日本滿腔憤怒的情緒,愛國主義教育到了很好效果,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迫切想知道日軍的侵略罪行,這樣就順利成章地進行新課教學。
又如在學習本課的最後一目「台灣人民的反割台斗爭」時,我引入了當今的熱點「台灣問題」,中國的統一政策與台獨勢力的斗爭,國際-勢力的干擾。激發了學生的濃厚的學習興趣,學生七嘴八舌討論台灣問題,我就因勢利導談到中國的統一問題,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新課結束後,我引導學生對比近代中日兩國,十九世紀中葉中日兩國的境遇相似,為何幾十年後的十九世紀末兩國情況卻大相徑庭呢?提出討論問題:談談你眼中的大和民族,這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學生利用所學的知識對大和民族進行客觀正確的評價。
但是引入「熱點」不能喧賓奪主,必須立足於教材內容,還要隨時捕捉學生是閃光點,引入方式不拘一格。另外,提醒各位同仁,利用這種方式必須關注時事動態,關心國內國際大事。在平時積累素材,才能在課堂上隨機提取。
創設最佳課堂情境不僅局限於以上方式,形式應該是多種多樣的,有時聽到學生唱歌,能與課文內容相映襯的也能創設一個問題情境,引入課堂。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合理安排,激發學生情感上的波瀾,豐富想像,愉快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H. 歷史情境教學的方法有哪些
歷史情境教學的方法
通過開展創設歷史情境教學實踐,我們提煉出行之有效的歷史情境教學方法有以下幾種:
第一、新穎、別致的導課開堂上課,重在一石激起千層浪,激發學生的興趣與求知慾。常用開篇形式有:直接通過詩詞、歌曲、故事、圖示、影片等引入,吸引學生注意力,提高興趣。如,學習《三國鼎立》時,郝穎謙老師先用電視劇《三國演義》的主題曲MTV導入,然後她說「那麼讓我們共同步入那個風雲變幻,人才輩出的三國時代,去揭開那一幕幕真實的歷史畫面吧!」這種導語起到投石激浪的效果,使學生的思緒彷彿回到了那個三國時代。
第二、恰當、適時的演示恰當、適時地演示課本插圖、地圖、實物等,及播放音像製品等直觀資料,再配合教師的講解,可以使知識內容圖文並茂,增強教學的生動性、直觀性,讓學生在想像、分析、綜合形象思維基礎上進行抽象和邏輯思維。例如:文華老師在講述《南京大屠殺》時,配以影視資料和各種圖片,使一幅真實的歷史畫卷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在「耳濡目染」的歷史事實中,加快接受知識的速度,對史實掌握得更准確、更透徹。從而進行了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
第三、精彩、形象的講述馬卡連柯曾說道:「同樣的教學方法,因為語言不同,效果可能相差20倍。」教師在精心設計課堂、創造氣氛的同時,要對語言進行潤色、加工使之具有藝術性。藝術性的語言與歷史情景的展示相結合,使學生隨著教師的講解產生「移情現象」。例如:學習「岳飛抗金」時,我展示岳飛圖片,並簡介岳飛並有感情朗誦《滿江紅》。學生在「當時」的歷史氛圍中,思想情感轉移到了岳飛身上,達到主動體驗歷史的目的,增強了識別美、丑和客觀評價歷史事實的能力。
第四、巧設情境,導引參與教師在講述和演示過程中要不失時機地巧妙設置歷史情境和問題,激發學生探究的動機,導引積極參與的熱情,並抓住關鍵點,誘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即:換位體驗、激疑設問,發揮自主性,使學生在疑問和驚奇中思維,從而實現目標。如:學習「官渡之戰」時,為反映當時的情景和形勢,倪淑芳老師要求學生結合教材內容編演了一個「許攸與曹操」的歷史短劇。再如:學習「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時,提出:「假如你是當時的一位熱血青年,你會以哪種方式挽救民族危亡?」另外,也可以緊扣教材適時的組織一些簡短的歷史小辯論等。讓學生在主動參與中深入感受歷史,拓展學生的歷史思維,培養他們的創造力和演繹能力。
第五、干練、懸念式的結尾歷史情境教學要求課堂小結干練、利索,抓住主線,提升觀點,並以評書演播或歷史劇連播的方式給聽眾一個懸念,為下一節課的導課埋下一個伏筆。即:結語留有情趣,留下思維的尾聲。
第六、巧妙利用活動課依託活動課,安排一些活動作為課堂情境教學的延伸,讓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實現歷史與現實的鏈接,加深對課堂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例如:我曾經組織學生編排課本劇《昭君出塞》,從劇本到演員、道具整個過程,全由學生自己完成。後參加渭濱區表演,受到好評,也使學生得到了鍛煉和提高。
第七、積極、有效地開展課外活動為加深對課堂內容的理解與掌握,彌補課堂教學的欠缺,要有針對性地開展課外活動,把學生「帶入」歷史。如結合鄉土歷史教學,參觀遺址、博物館;邀請革命前輩做報告、編演歷史短劇、撰寫歷史小論文、欣賞歷史書畫;定期舉辦校園歷史手抄報評比、古詩詞朗誦賽等,使學生「重遊」歷史。這些活動可以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保證,亦可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思維的發展。
I. 如何創設有效的歷史課堂教學情境
【摘要】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深入與發展,歷史課堂教學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課堂教學中創設最佳的教學情境成為一大亮點。最佳課堂教學情境,是運用情感與創設環境的和諧統一、互相映襯的最佳組合的情境整體。
一、運用圖片、實物、模型等,創設物具情境在歷史教學中所謂的物具是指具有歷史教學價值的歷史遺留下來的物品或文物,如古錢幣、古器皿等歷史文物;還包括文物的贗品,歷史人物或歷史物景的模型等。
J. 在中學歷史課中如何創設最佳教學情境
新課程改革中,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也發生了創新性的改變。如今在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把握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認知特點,投入運用或滲透情感,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如圖片、錄音、影視、多媒體等來創設、渲染出歷史教學具體、形象、生動的環境和氛圍,讓學生在這種最佳的環境和氛圍中去感知歷史,進而達到理解與認識的升華。這樣,重視學生的情感發展,注意主體的感受與體驗,注意其感受能力與感受慾望,在情感與意境最佳組合的情境中,就能使學生受到感染,從而達到情感與審美體驗。歷史課堂教學情境的創設有以下優點:
一、激發興趣,引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
興趣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心理動力,激發興趣是初中階段教學中不可忽視的。現代教學論認為,學習過程是學習者的自我教育過程,學習活動是一種認識過程,但它是一種特殊的認知過程。即學生的歷史學習過程也是學習者自我教育的過程,學習不僅僅是作為觀念形態的認知活動,它要求學習者全部身心功能的參與。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過程中必須發揮學生的能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歷史教學中最佳教學情境的創設有利於激發學生興趣,使其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而教師語言的精心設計與教師情感的真情投入,現代視聽工具的充分利用,能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手、嘴、耳、眼的官能,和大腦一起進行積極的思維活動。
如《第一次世界大戰》一課的導課,教師首先拿出一個現代坦克模型(兒童電動玩具坦克),並發出模擬、模擬的槍炮聲,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起了學生的興趣。接著問:最早出現在戰場上的坦克是什麼樣子的?它是在哪次戰爭中首次使用的?通過這樣的設問,活躍了學生的思維,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通過語言、實物、聲音的配合,一下子就把學生吸引過來,為一節課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掌握、理解知識的內涵實質
向學生傳授歷史基礎知識是中學歷史教育最基本的任務。藉助於最佳教學情境,不僅能更有效地完成傳授歷史基礎知識的任務,而且有助於學生理解實質、把握內涵。
如《美國內戰》一節課的講述中,對於南北矛盾內容的處理,教師首先把課前准備好的關於南北矛盾中的工業原料、勞動力、關稅、奴隸制度示意圖掛出,並把學生分成兩組,然後指出:現在讓我們穿越時空,進入正在進行激烈辯論的美國國會中,兩組同學分別就是南北方的議員代表,請你們就南北矛盾中的焦點展開辯論。在教師的啟發下,學生們展開了激烈的爭論,最後得出了結論,化解了難點。學生通過辯論與參與,鍛煉了表達能力,也培養了運用史實分析問題的能力;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同時提高了學生的能力。
三、思想品德教育
現代化教學技術的應用,最佳情境的創設,形象地再現了歷史場景,有利於強化學生的情感。運用現代技術及語言,能夠形象具體地再現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情境,使學生通過形象受到感染,強化愛憎情感;通過語言深入到人物的內心,讓學生體驗情感,能激發學生的內心感受,從而與人物同悲歡、共命運,通過語言的導撥,使學生明白道理。歷史教學中,知識教學內容與思想教育內容的一致性決定了歷史教學過程應該寓思想教育於歷史知識的傳授之中,同時通過師生感情的雙向交流,創設情境,激發學生高尚的情感,通過多媒體等,使學生感受到歷史氛圍,從而進入角色,受到感染和教育。
四、培養學生能力
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先進教學手段的運用,教師有目的、有意識的語言設計,個人情感的真誠投入,創造了歷史課堂教學的最佳氛圍,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學生的主動參與、積極思考,為學生能力的提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能力。
如關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果與性質,教師在運用微機設計的戰爭形勢與戰爭路線圖展示了戰爭的局面後,向學生提出假想:根據當時戰爭的形勢分析,一戰的結果是必然的嗎?如果你是德國的總參謀長,你是否有辦法來贏得這場戰爭?可從戰略上、外交上考慮。然後又提出:如果你是法國的統帥,你將如何對付這位德國總參謀長的辦法?學生根據教師提出的問題討論得非常熱烈,想出了很多辦法,提出了很多設想。最後教師指出,戰爭的結果不是必然的,但無論哪一方勝利,都不能改變戰爭的帝國主義性質。通過這樣的討論與分析,學生不僅加深了印象,而且活躍了思維,鍛煉了表達與評述歷史問題的能力。歷史學科的知識特點也為情境教學提供了有利的素材,如場景的恢弘、人物的再現、事件的來龍去脈、時空的倒置、歷史的進程等,都可以通過語言的渲染、情感的真誠投入以及實物、圖片、模型的充分利用來達成目標,尤其是微機軟體的進入課堂,使創設最佳歷史課堂教學情境有了可能。
綜上所述,利用現代教學工具可以最大限度地提供歷史場景,生動、自然、客觀地反映歷史面貌,能有效地提供信息反饋,促使學生通過這些情境教學更快更好地掌握歷史知識,學好歷史這門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