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如何理解共產主義社會實現的歷史必然性

如何理解共產主義社會實現的歷史必然性

發布時間:2022-04-28 23:03:57

❶ 如何理解共產主義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共產主義之所以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這是因為:
(1)這是由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決定的.人類社會的發展,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結果.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狀況,是一切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社會發展歸根結底是由生產力發展水平決定的,具有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性.任何社會形態都有其產生、發展、滅亡的過程,一個社會形態由於其自身的矛盾,必然被另一個更高級的社會形態所代替,人類社會的歷史就是社會形態更替的歷史,否則,社會就不會進步了.雖然人在創造歷史時有其能動作用,但人們不能主觀地取消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只能以自己的實踐活動加速或延緩社會發展進程.正因為如此,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社會經過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必然發展到共產主義社會.
(2)資本主義不是永恆的、絕對的社會制度.資本主義從產生之日起,就存在著一個無法克服的矛盾,即資本主義私有制與社會化大生產之間的矛盾.雖然當代資本主義採取了一些自我調節的手段,發生了新變化,但從根本上講,這些調節和改良,沒有觸動資本主義的固有矛盾.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越是占統治地位,越是不斷發展,社會的生產和資本主義佔有不相容性,也必然越加鮮明地表現出來.馬克思主義科學地指出,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資本主義不是永恆的、絕對的社會制度,而是一種同以往的各種社會制度一樣的過渡性的社會制度.
(3)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具有合理性和必然性.社會主義是共產主義的低級階段.社會主義制度消除了阻礙生產力發展的私有制,建立了適應社會化大生產的公有制,因而能夠解放生產力,能夠以資本主義所沒有的速度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社會能夠自覺地、不斷地高速和改革自身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不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的部分和方面,解決與生產力不相適應的矛盾.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堅持生產資料公有制和按勞分配佔主體地位,堅持消滅剝削和消除兩極分化,並最終實現共同富裕,這是資本主義所不能解決的.隨著社會主義制度的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必然向其最高級階段——共產主義邁進.

❷ 如何理解「共產主義理想實現的必然性和長期性」

一、歷史必然性

1、共產主義的實現是歷史規律的必然要求。

2、共產主義的實現是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

3、生態危機的根本解決需要共產主義制度的實現。

二、長期性

1、社會主義的充分發展和向共產主義轉變需要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

2、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轉變也需要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

共產主義理想特點

1、人類歷史上最美好的理想,共產主義是人與自然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人與人之間及人的身心關系之間高度和諧的社會,是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和人類解放的社會。

2、人類歷史上最科學的理想,共產主義社會是人類解放實現,人類社會的史前時期告終,人類從支配自己生產和生活命運的異己力量中解脫出來,不再對所需具有所有欲,實現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躍遷,開始自覺創造人類自己歷史的真正人的歷史。

3、人類歷史上最崇高的理想。以往一切剝削階級的社會理想都只代表少數人的利益,而共產主義理想則不同。

❸ 如何認識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

歷史的社會形態是由低級到高級不斷發展的過程。迄今為止的歷史,已經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形態,並開始邁向一個新的歷史階段。這不僅為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所論證,而且也為人類歷史發展所證明。社會主義是作為資本主義對立物而產生的。它作為一種更高級的社會形態,是對資本主義社會形態的否定,但是,這種否定不是簡單的否定,而是揚棄,即它是在吸納了資本主義創造的一切有價值的東西的基礎上的否定。人類社會形態更替的邏輯總是這樣:前一種社會形態為後一種社會形態的出現准備了必要的物質條件和精神條件,一旦社會變革的時機到來,新的社會形態取代舊的社會形態便成為歷史的必然。這是一條不可抗拒的歷史法則,也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新生事物是不可戰勝的。依照這個法則,資本主義也不可能是永恆的。無論它現在如何強大,也註定是要退出歷史舞台的,同資本主義社會形態代替封建主義社會形態一樣,它遲早要被社會主義社會形態所取代。當代哲學社會科學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研究社會主義存在和發展的歷史條件,探討其運動和變化的規律。
一、社會主義的出現決不是偶然的,它是歷史發展的產物,是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結果
曾經在歷史上創造過輝煌成就的資本主義,之所以註定要退出歷史舞台,是由於它本身固有矛盾所推動,是由於資本主義制度內部不斷產生的否定因素所致。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樣:「資產階級從它產生的時候起就有自己的對立物同它纏在一起:資本家沒有雇傭工人就不能生存」。(註:《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1、405、721、724頁。)他依據唯物主義歷史觀,深刻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固有的基本矛盾,指出:生產資料和生產實質上已經變成社會化的了,但是,它們仍然服從於私人佔有這樣一種形式。「賦予新的生產方式以資本主義性質的這一矛盾,已經包含著現代的一切沖突的萌芽。」「社會的生產和資本主義佔有之間的矛盾表現為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對立。」(註:《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1、405、721、724頁。)資本主義的這種基本矛盾和階級矛盾,以及由其所制約的其他社會矛盾,推動著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變化,並使其最終走向滅亡。社會主義思想就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和社會沖突及其發展過程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首先是在那個直接吃到它的苦頭的階級即工人階級的頭腦中觀念的反映。所以,資本主義創造出輝煌的成就,同時也創造出自己的掘墓人。這就是歷史的辯證法。
社會主義作為一種思潮,從英國人莫爾於1516年發表《烏托邦》算起,迄今快500年了。繼之有義大利人康帕內拉的《太陽城》,德國人托瑪斯·閔采爾關於「千載太平天國」的幻想,英國「掘地派」領袖溫斯坦萊的《自由法》等。這一階段的空想家們關於理想社會的描繪,還流於單純的幻想,還只是「共產主義思想的微光」(註:《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第405頁。)。空想社會主義思想還處於萌芽階段。到18世紀,空想社會主義學說在形式上發生了重大變化,出現了從理論上論證社會主義理想的著作。我們可以從讓·梅里葉的《遺書》,馬布利的論戰著作,巴貝夫的論文和演說中,看到空想社會主義學說突破《烏托邦》以來的文學形式,開始從理論上探討和論證消滅生產資料私有制等重大社會主義原則。共產主義的思想微光終於點燃起「直接共產主義的理論」(註:《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1、405、721、724頁。)的火炬。最後,在19世紀初,空想社會主義學說發展到最高階段,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國的聖西門、傅立葉和英國的歐文。他們繼承了空想社會主義前輩們對資本主義的批判精神和對未來理想社會探索的成果,使空想社會主義學說成為更為完整的思想體系。
空想社會主義思潮的出現不是偶然的,它是伴隨著資本主義的產生而產生,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而發生變化。當時的空想社會主義者已經看到了資本主義制度的痼疾,批判了資本主義制度的非人性,針對這種制度的弊端,他們對未來社會主義基本特徵(如生產資料公有制、按勞分配、計劃生產)和消滅社會壓迫,實現人與人的平等等,都已經作了天才的猜測和文學式的描述,並搞了一些實際的試驗。空想社會主義是歷史上進步的思想體系,但不是科學的思想體系,它有兩個致命的弱點:一是它不是建立在歷史唯物主義基礎之上,而是以歷史唯心主義為其理論依據的,因此,它不可能正確認識資本主義社會關系的本質,不可能科學地揭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運動規律,所以它只能流於空想的、粗糙的關於未來社會的猜測。二是與上述相聯系,空想社會主義者脫離現實斗爭,脫離工人運動,不了解無產階級的歷史地位和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所以,不可能找到實現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盡管有這樣的歷史局限性,但不會抹殺空想社會主義存在的巨大歷史意義。其意義就在於:空想社會主義預示了在資本主義社會內部孕育著一種否定的因素,這種制度在其發展途程中必然為另一種更高的社會形態所代替。不僅如此,它還為科學社會主義的產生提供了極為重要的思想材料。正如恩格斯所說,科學社會主義是在空想社會主義已取得的思想成果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空想社會主義者提出而不能解決的任務由馬克思、恩格斯——科學社會主義天才的創始人成功地解決了。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能超越空想社會主義並進而創立科學社會主義,是有前提的,首先,時代條件的變化。馬克思、恩格斯所處的時代,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已經取得政治統治,資本主義生產力有了更高的發展,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和社會關系也更加成熟,階級矛盾和社會矛盾暴露得更加清楚,更加簡單化。這就為揭露資本主義生產秘密,認識資本主義的本質,揭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運動規律,提供了客觀可能性。其次,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和進入現代機器大工業時代,無產階級特別是產業工人隊伍不斷壯大,資產階級在推動社會生產發展的同時,也為自己准備了掘墓人。當資本主義固有矛盾激化和經濟危機頻頻發生時,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的階級矛盾必然日益尖銳化,並迅速上升為社會主要矛盾。19世紀30、40年代在法國、英國和德國相繼發生的三次大的工人運動,標志著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統治的歷史新紀元已經開始了。剛剛興起的工人運動向何處去?用什麼樣的理論和策略武裝無產階級戰士,使無產階級解放事業能夠沿著正確的軌道前進?這是時代提出的嚴峻的歷史課題。關心早期無產階級命運的已有理論、特別是空想社會主義學說,已無法回答這個歷史課題。時代和社會實踐呼喚革命理論,呼喚著時代巨人的產生,於是,馬克思、恩格斯及其思想學說便應遠而生了。再次,人類精神的發展也為科學社會主義的產生提供了豐富的思想材料。除了空想社會主義學說以外,德國古典哲學和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也是馬克思主義產生的重要思想來源。恩格斯曾經指出,馬克思主義是以前人提供的思想文化成果為前提的。他說:「如果不是先有德國哲學,特別是黑格爾哲學,那麼德國科學社會主義,即過去從來沒有過的唯一科學的社會主義,就決不可能創立。」(註:《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1、405、721、724頁。)在談到空想社會主義學說的影響時,恩格斯說:「他們天才地預見了我們現在已經科學地證明了其正確性的無數真理。」(註:《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635、636頁。)這里,當然包括社會主義本質特徵的觀點,馬克思和恩格斯不過是給它們以更為科學的說明罷了。由此可見,沒有前人的理論貢獻,就不會有科學社會主義的產生。這是客觀條件。除此之外,還有科學社會主義創始人的主觀因素。這首先是馬克思、恩格斯的天才和勤奮,是他們偉大的理論創造。其次,更為重要的是他們的立場和世界觀的轉變,即從唯心主義轉向唯物主義,從革命民主主義轉向共產主義。他們始終不渝地為工人階級和廣大受苦群眾的利益奔走呼號,為他們的利益和事業貢獻了畢生的精力。(註:《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635、636頁。)沒有這種高尚品格和鞠躬盡瘁的大無畏的革命精神,科學社會主義也是不可能創造出來的。
從上述可見,社會主義的出現決不是偶然的,它是歷史發展的產物,是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結果。空想社會主義的出現和科學社會主義的產生,只是這一歷史必然性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在觀念形態上的表現。
二、當代資本主義的調整和改變是有限度的,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挽救不了資本主義的衰敗
當代資本主義,特別是在二戰以後,隨著科技革命和全球化浪潮的發展,它本身發生了很大變化,並且對生產關系、分配方式和管理方法作了很大的調整,一定程度地緩和了社會矛盾,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但是,這種調整和改變是有限度的,它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資本主義的社會矛盾,挽救不了資本主義的衰敗。
解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類面臨的兩大主題。近代以來,隨著人類生存環境的惡化,人與自然的關系日益凸現出來,同人與社會的關系一樣引起人們的焦慮和關注。對於這兩大問題,各種社會學說都在尋找答案,探索解決的途徑。資本主義及其御用學者也在試圖回答這些問題,但是他們不僅不可能解決這些問題,而且使之越來越來惡化。
1.在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繫上,資本主義制度只能作某些改良和某種程度的調整,而不可能予以根本的解抉。因為,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其基本特徵的資本主義,它的一切活動都是為了追求利潤的最大化。資本,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就是資本家發財致富的本錢,剝削僱傭勞動的手段。資本家的富有和貪婪,是建立在廣大工人階級貧困的基礎之上的。這在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表現得尤為突出。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們的許多著作中,描寫了這種悲慘的情景。在這種制度下,根本談不上人們的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發展,只能產生兩極分化和貧富對立。如前所說,隨著資本主義發展到20世紀,特別是二戰以後,許多資本主義的有志之士也看到資本主義這種弊端和造成的社會問題及其嚴重後果,於是借鑒社會主義國家的計劃生產與分配方式,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和分配形式作了某些調整,勞動群眾的生活條件有所改善,一定程度地緩和了階級矛盾,使社會經濟取得了穩步發展。有的西方學者認為,資本主義又迎來它的「黃金時期」。對於資本主義福利政策應從兩個方面看,既要看到上面述說的這些積極作用,又要看到它的局限性和消極作用。其局限性主要表現在,它試圖在不觸動資本主義所有制的條件下,在分配上作一些文章,也就是實行所謂的「第二次分配」以縮小貧富差距。但是,這種治標不治本的做法,不僅不能解決資本主義的兩極分化,而且由於用於社會福利的資金過大,而影響了擴大再生產,使福利政策也難以為繼。
兩極分化是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必然結果和表現,從資本主義產生起就存在,並且越演越烈。就以美國這個當今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為例,「貧富分化」和財富分配不公,不僅得不到控制,而且在不斷加劇。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提供的數據,美國居民戶收入基尼系數從1980年的0.403上升至1999年0.457,升幅為13.4%。同期,收入最低的20%的人在總收入中所佔比例,從4.3%下降至3.6%,而收入最高的20%的人所佔比例,從43.7%上升到了49.4%。在這二十年中,不平等程度明顯擴大。再如,據美國國內稅收署的統計,1992年,總資產在60萬美元以上的富人大約有370萬,在總人口中約佔2%,而他們的凈財富總值卻達到5萬億美元,在美國個人財富總額中所佔比例約28%。到1995年,這類富人的人數增至410萬,凈財富總值達到5.7萬億美元。另據《富布斯》雜志的調查,1995年,最富的1%居民戶擁有全國近40%的財富,而80%的居民戶只擁有16%。可見,美國的財富在迅速向富人手裡集中。在這二十年間,收入差距也在迅速擴大。比如,公司高級管理人員與工人的工資差距,從1980年的42∶1上升到1998年的419∶1,這還不包括股票期權的價值。同時,還應看到,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美國收入不平等的增長還不是最快的。數據顯示,1980年到1995年間,英國的不平等程度年均增長2%;瑞典、丹麥、荷蘭和澳大利亞年均增長1%;美國、瑞士、法國、德國、日本等國家,年均增長0.5%到1%。(註:王榮軍:《現今美國貧富分化狀況及原因分析》,《美國研究》,2001年第4期。)從這些材料可以清楚地看出,資本主義制度不僅解決不了社會貧富不均,而且在資本的作用下,社會兩極分化會不斷加劇。根本原因在於資本主義私有制,在於資本的性質所致。
2.窮國與富國之間的差距也在不斷擴大。比如,在1993年,世界國內生產總值為230000億美元,其中發達工業國家為180000億美元,第三世界國家僅為50000億美元,而第三世界國家的人口卻佔世界總人口的80%。實際差距是十分驚人的。再從世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來看,1998年,美國為29605美元,日、德、法、意、英等國都在20000美元以上,而許多發展中國家只有1000多美元,其中緬甸是1199美元,尼泊爾是1157美元。(注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2000年人類發展報告>》。)非洲有些國家更低。世界最窮國家與最富國家的差距,1950年為35∶1,1973年為44∶1,1992年成為72∶1。不到半個世紀增長一倍多,而且呈不斷擴大的趨勢。發達國家與第三世界國家差距的擴大,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但殖民主義和資本主義制度的存在是最主要原因。
3.資本主義的過度消費帶來全球性問題,造成極大的生態災難。人類社會伴隨著空前強大的科學技術力量的發展而進入新的時代,但它同時經受著社會和經濟的、政治和民族的、文化和道德的矛盾。世界經濟的發展是建立在瘋狂的消費競爭和毫無節制的消耗自然資源使其接近枯竭的基礎上。人類生存環境被破壞,資源危機的增長和爭奪原料與能源產地的殘酷斗爭日趨激烈。這種情況已經引起世界人民的強烈不滿和高度關注,波及全球的「綠色運動」、「紅綠色運動」和「生態社會主義」,就是對資本主義破壞生態,瘋狂掠奪自然資源的有力抗爭。1995年1月22日,俄共三大通過的《俄羅斯聯邦共產黨綱領》,突出地反映了當前出現的這種生態危機,並以此論證了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的必然性。首先,新黨綱對當今資本主義的社會本質作了揭示,認為「如今占據大半個地球的資本主義是這樣一種社會,那裡的物質和精神生產從屬於最大限度地搜刮利潤、積累資本、追求無限膨脹的市場法則。一切都已變為商品。一切事物的唯一準則是掙錢。這就決定了資本主義特殊的、浪費的性質。它把生產看作是對人的全面剝削和對自然資源的全面掠奪,而不考慮社會的耗費,不考慮對下一代人生活與環境的有害後果」。其次,指出了資本主義的生產與消費造成的三個嚴重後果:第一,新黨綱認為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進入了「消費社會」。為了滿足資本增殖對於市場的需要,鋪天蓋地的廣告刺激人們的佔有欲和享受欲,迷惑他們的健全理智,強迫他們進行消費。商品為更新而更新,人們為消費而消費,消費遠遠超出了人們的合理需要。人不僅是機器的附庸,而且成了信用卡的附庸;不僅生產活動異化了,人的消費活動也異化了,人進一步淪為資本自我增殖的工具。人的這種變態大大深化了資本主義的固有矛盾。第二,資本主義的剝削本性並沒有改變,資本和勞動、剝削和被剝削的矛盾越出了發達國家的國界,擴展到不同國家和地區。生活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近十億居民成為特殊的「金十億」,他們的超級消費建立在地球上大多數居民的經常性消費不足和相對、絕對貧困的基礎之上。雖然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內部依然存在的階級矛盾因此得到緩和,但就全球而言,這一矛盾更為廣泛、更為深刻,這些國家和其他國家的關系具有了階級剝削的性質。第三,這種過度消費,推動了工業生產毫無節制的發展,其結果是造成了嚴重的生態問題、發展問題、資源問題等全球性問題。基於上述的分析,新黨綱指出,正是這樣的嚴重後果,決定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必然滅亡。「資產階級式的社會生活已瀕臨其可能的極限。連最狂熱的擁護者也承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不僅已到了其內部的臨界線,而且到了其自然的臨界線」。一個基本的事實是:充其量只佔全球人口五分之一的工業發達國家,消費著世界原料、能源及其它資源的大約五分之四。因此,如果全世界都按照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金十億」的生活方式去生活,那麼地球將不堪重負,人類將無法生存。作為俄共依據的一個佐證是,1998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一份報告顯示:佔世界人口百分之二十(約十億)的發達國家的居民,消費著世界百分之八十六的產品。並指出,1998年在發達國家生活的一個兒童所消耗的產品和排出的廢物,相當於第三世界國家五十個兒童所消耗的產品和排出的廢物。可見,這種在人與人、人與自然關繫上的極其不平等現象是普遍公認的,是一個客觀的存在。俄共由此得出的結論是:人類必須拋棄資本主義的價值追求和社會制度,必須對社會生活加以全面的有計劃的自覺控制,把人自身的完善和發展放在首位,而這也就是社會主義的實現,是向共產主義的前進。
可以看出,這是在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歷史必然性的經典性論證的基礎上,結合新的時代特徵,對這一科學原理的進一步豐富。除俄共以外,近年來有些西方左翼學者,也作過類似論證的嘗試。這清楚地說明: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歷史必然性的原理,不僅沒有過時,反而結合新的實際獲得了新的時代內容。

❹ 如何理解共產主義在中國勝利的必然性

對共產主義在中國勝利的必然性的理解:

一、共產主義反映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體現了歷史的必然性

共產主義是科學理論、合理制度、實際運動「三位一體」的有機統一整體,它既是人類崇高的社會理想,又是人類最合理的社會制度,還是以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以建立共產主義社會制度為目標的實際運動。

盡管共產主義的完全實現是未來的事情,但是共產主義思想體系、共產主義制度萌芽、共產主義實踐早就存在於歷史和我們的現實生活之中,共產主義絕不是虛無縹緲的幻想,而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

二、共產主義積淀了人類對美好社會追求的精華,彰顯理想的崇高性

共產主義繼承了資本主義和以往人類社會創造的全部文明成果,在物質生產力、生產關系、思想道德、人與自然與社會與人與自身關系等方面,積淀了人類對美好社會追求的精華,是人類歷史上最合理、最進步、最美好的社會。

共產主義社會是人類解放的最終實現,人類徹底從支配自己生產和生活命運的異己力量中解脫出來,實現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躍遷,開始自覺地創造人類自己歷史的「真正人的歷史」。總之,共產主義積淀了人類對美好社會追求的精華,是人類歷史上最公平、最合理、最美好的社會,是人類最崇高的社會理想。

三、共產主義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賽,具有現實的可操作性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為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了廣闊的舞台。共產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和人類社會美好未來的實現要靠我們現在的一步又一步的接力奮斗。

擴展資料:

共產主義理想的科學性:

一、人類社會發展是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然歷史過程

是否以社會化生產力作為理論與實踐的出發點,是科學社會主義與空想社會主義最後的、根本的分界線。馬克思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之所以是科學的,就在於它不帶任何主觀隨意性,而是從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即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出發,認定社會主義是資本主義自發力量推動下社會化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

二、共產主義是人類社會未來發展的總趨勢

克思主義創始人關於未來社會的論述,是建立在分析批判資本主義現實運動的基礎上的,是在「批判舊世界中發現新世界」,只是指明了人類社會未來發展的總趨勢,而不可能為歷史的具體演進提供先驗的模式、為未來社會規定具體的細節。

三、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並不排除特殊性

社會主義制度根本改變了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的歷史命運,在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實現社會平等和人民當家作主、建設新型思想道德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積累了豐富經驗,顯示出自己的優越性。

但是,社會主義畢竟是一種新生的社會制度,還處在實踐和發展的初期。在短短數十年時間里,各社會主義國家都經受了興衰成敗的嚴峻考驗。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共產主義是歷史必然性、理想崇高性與現實操作性的統一

❺ 如何看待共產主義實現的歷史必然性

創立共產主義的學說,提出共產主義的理想以及必定實現的理論,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導師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了歷史發展的必然性,並且揭示了人類社會達到一定的物質條件和意識條件下過渡到共產主義社會的客觀規律,論證了共產主義社會的本質是:「沒有壓迫,沒有剝削,平等自由,各盡所能,按需分配」。
任何偉大理論的創立,都不是偶然的,都有著理論的和歷史的淵源,時代的需要和深刻的實踐基礎。馬克思主義的共產主義理想,是建立在堅實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石上,以歷史唯物主義和辨證唯物主義的理論觀點進行嚴謹、科學的邏輯性分析而得出的結論。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是哲學史上的革命性變革
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內容、對象和使命等方面所進行的變革,在人類哲學史上、認識史上是極其深刻的,顯示出了它的一些基本特徵,標志著同以往舊哲學的根本區別。
1、從內容上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又稱辨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這准確地表達了它的內容、它的基本主張,顯示了內容的科學性和理論結構的嚴整性。就是說,辨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產生,以唯物主義和辨證法的科學統一,辨證唯物主義的自然觀和歷史觀的科學統一,代替了唯心主義與形而上學,在思想內容、理論體繫上實現了哲學的革命性變革。歷史唯物主義這一科學歷史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獨創,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區別於其他哲學的根本特徵之一。
2、從對象上看,馬克思主義哲學結束了那種企圖包括一切具體科學並凌駕於其它的「科學之科學」的統治,正確性地把馬克思主義哲學歸結為「關於外部世界和人類思維運動的一般規律的科學」。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對象規定為關於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的一般規律的科學,這又是關於哲學對象的一個深刻變革。哲學和其它具體科學一樣,作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都是在共性和個性、一般和特殊的相互作用中,以及它們的辨證統一中前進的。
3、從作用上看,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以實踐為基礎的、革命性和科學性相統一的無產階級哲學。實踐性以及由此而來的科學性,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礎和靈魂。
科學的實踐必然具有革命性,突出地表現為它的無產階級的階級性。馬克思主義哲學強調了,只有通過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社會實踐,才能摧毀資本主義的舊世界,建立起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新世界。
故此,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無產階級世界觀的理論表現,反映了無產階級和全體勞動人民的根本利益。馬克思主義哲學公開聲明自已的階級性,這是一切剝削階級辦不到的。它的任務是為以全人類解放為目的的共產主義事業作論證,同社會的發展規律相一致。

二、人類社會的發展和社會物質條件
人類社會是特殊性的物質體系,同自然界有著質的區別;但是,它又是統一物質世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其發展有著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人和人類社會的產生,是物質世界發展中一次巨大飛躍,而勞動在其中起了決定性作用。而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是構成人類社會的各種物質要素的總和,包括地理環境、人口和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關繫到人類切身利益的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就成為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
1、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既是社會物質生活的最重要的條件,又是社會物質生活本身的具體樣式,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體。人類社會要生存和發展下去,就必須進行物質生產。而要進行物質生產,一方面,人們就要以一定生產力作用於自然界,從事有目的、有意識的生產勞動,以獲取社會所必需的物質資料;另一方面,人們在這種生產活動中又必須結成一定的社會關系即生產關系,只有在這種社會結合中,物質生產才得以進行。物質資料生產的這種社會形式,就構成了生產方式。任何社會的物質資料的生產活動,都是指一定生產方式的活動,離開了一定的生產方式,就不會有物質生產。
馬克思說的社會存在,主要是指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最根本的就是生產方式決定人們的社會意識。這就可以說,生產方式在社會生活及其發展中,具有極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2、既然生產方式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體,那麼,就須研究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這兩個方面以及辨證運動的矛盾規律。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中,由於生產力的發展,原有的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狀況,並同生產力發生尖銳矛盾,成為它發展的阻礙時,生產力就要沖破舊的生產關系,而建立起與之相互適合的新的生產關系,即發生了生產關系的根本變革。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是有規律的,即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有重大反作用;生產關系是適應生產力狀況的客觀要求而產生的,並且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變化。
生產力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它是參與社會生產和再生產過程的一切物質的、技術的要素的總和,主要是由勞動資料(以生產工具為主)、勞動對象和勞動者三個要素構成。而在生產力中,主導要素是勞動者。因為勞動者是生產工具的創造者和利用者,勞動對象則要由人去駕馭,離開了勞動和勞動者,再先進的生產工具以及再好的勞動對象都不能發揮作用。
生產關系是一個復雜的經濟結構,其構成可概括為:生產資料的所有制關系;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和交換關系;產品分配關系以及由它直接決定的消費關系。生產關系的各個方面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共同組成一個有機的統一體。在這個復雜的生產關系的體系中,生產資料所有制是最基本的決定方面,是生產關系的基礎。因為誰佔有生產資料,誰就在生產中居於統治和支配的地位,就決定產品的分配形式,並且以所有者的身份剝削和佔有勞動創造的全部剩餘價值。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的地位、相互關系,是生產資料所有制的保證,如果這種關系和地位了生了變化,就會影響所有制的鞏固;而分配關系又是生產資料所有制在分配領域中的具體化,它體現著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性質,並影響生產關系的發展狀況。
在決定社會發展的矛盾中,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是最根本的矛盾;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就是社會發展的根本規律。
3、要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原因,除了懂得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之外,還必須進一步懂得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因為,社會並非是一個單純的生產組織,而是十分復雜的矛盾統一體;生產力對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作用,必須通過作為經濟基礎的生產關系對社會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會意識來起作用。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是反映社會結構的兩個相對應的基本范疇。
1)所謂經濟基礎,就是指同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的總和,一般指一定歷史階段上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的總和。這有兩層意思:
首先,經濟基礎是指同生產力一定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對應於生產力來說,它是生產關系;而對應於社會上層建築來說,它是經濟基礎。經濟基礎不包括生產力。生產力是社會生活中比生產關系更深一個層次,它決定生產關系即決定經濟基礎,而不是經濟基礎的一部分。由於生產力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故此經濟基礎即生產關系也不是靜止不變的,而是與生產力一定發展階段相適應的來發展著的。
其次,經濟基礎是「生產關系的總和」,並不是指一個社會中各種生產關系的混合,而是指一個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各方面的總和,即生產資料的所有制、生產過程中人與人的相互關系,以及產品的分配關系的總和。所有這些方面就構成社會的經濟基礎。只有把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看成是經濟基礎,才能確定該社會的性質,也才能把一個社會形態與另一個社會形態區別開來。人類社會所經歷過的多種社會形態,其性質所以根本不同,根本的原因就是每種社會形態中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是不同的。從歷史所呈現出的現實情況來區分,可以認為人類社會已經歷了五種社會形態:原始社會形態、奴隸制社會形態、封建制社會形態、資本主義社會形態與社會主義社會形態。
2)所謂社會的上層建築,是指建立在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之上的社會意識形態,以及同這些觀點相適應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上層建築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另一部分是政治、法律、宗教、道德、文化、教育、藝術、哲學等等觀點。
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是上層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簡稱政治上層建築。政治制度屬於國體,它規定各個階級在國家中的相互關系。與政治制度相聯系的還有政體,即國家政治組成形式。設施即國家機構,包括軍隊、警察、法院、監獄、政府機構等。
政治上層建築基本上屬於思想的社會關系,因為它是人們根據經濟基礎的要求通過人們的意識而形成的。當然,這種思想關系與屬於這種關系的意識並不是完全等同的,它不是純意識的東西,可以把它看作是思想的「物質附屬物」。
在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這兩個相對應的范疇中,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而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有重大的反作用,但歸根到底,上層建築要適應經濟基礎的需要,隨著經濟基礎的發展而變化,當生產關系即經濟基礎發生根本變革的時候,上層建築就會或遲或早地也要發生相應的變化。這也是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之一。
4、人類社會是一個由許多矛盾所構成的復雜的矛盾體系,其中,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則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這是因為:
第一,這兩個矛盾貫穿於人類社會發展過程的始終,它們各自的運動及其交互作用,推動了人類社會從低級向高級的發展。故此,把握了這兩對矛盾,也就把握了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第二,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和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規定了整個社會的性質。這兩個矛盾所涉及的三個方面: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築,形成了整個社會的基本結構。故此,抓住了這兩個矛盾,也就全面地把握了社會的本質特徵。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所構成的社會基本矛盾,是辨證運動著的,在社會發展過程中這兩個矛盾之間的關系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但它們的地位和作用又有所不同。
1)兩個矛盾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並不是平列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對立統一,構成生產方式的矛盾運動,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了社會的經濟基礎,經濟基礎又決定上層建築。這樣,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必然產生社會結構中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和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比較起來,更為根本,前一個矛盾不僅對後一個矛盾起主導作用,而且後一個矛盾的產生和發展其根源又來自於前一個矛盾。
2)在任何一種社會形態中,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的解決,又總是有賴於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矛盾的解決,即解決後一個矛盾對於解決前一個矛盾有著巨大的作用。歷史告訴我們,在一個社會形態中,如果生產力得不到發展,究其原因總是舊的生產關系阻礙著它。要解放生產力就力不從心,就必須變革舊的生產關系;但是為了變革舊的生產關系,又必須先要變革仍在維護舊的生產關系的上層建築。
3)人類社會從低級向高級的發展,既然根本的原因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這兩對矛盾的相互作用的結果,那麼,在這個發展過程中,生產力就是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它永遠不會停留在一個水平上。當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的水平時,就會要求變革舊的生產關系和建立新的生產關系,以適應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的要求。當新的生產關系建立起來,它就要求建立與它相適應的上層建築,以便保證經濟基礎的鞏固和發展,這時,社會就處於相對穩定的量變階段。
隨著生產力的再進一步發展,先前變革了生產關系又會不適應再次發展的生產力的性質和要求,又會成為生產力繼續發展前進的阻礙,而曾變革了的上層建築作為一種社會力量仍然在維護已經又陳舊了的經濟基礎,從而阻礙著又成為舊的生產關系的變革,要繼續發展生產力就必須再一次的變革舊的生產關系和以及維護它的又舊了的上層建築。如此循環往復,不斷地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

三、社會發展的自然歷史過程
馬克思正是通過闡明生產力的最終決定作用,通過闡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也就揭示了社會發展的「自然歷史過程」。它包括三點主要思想:
第一,人類社會並非神秘觀念或上帝的創造,它完全是自然發生的,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第二,人類社會雖然是不同於自然界的復雜特殊的運動形式,但它同自然界一樣,也是統一物質世界的一部分,是一個客觀的物質體系,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都是社會的物質或物質關系,它們構成了人類社會的支架、框柱,而其他一切社會關系(政治關系、思想關系等)也都是在它們的基礎上形成起來的;
第三,社會生活及其發展並不象舊的哲學家、歷史學家所描述的那樣,是一幅雜亂無章、由偶然事件堆積起來的畫面,或者是由某種神秘的精神力量、天才人物隨意支配的玩物。而是同自然界一樣,在它固有的內在矛盾的推動下,存在著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因而呈現出客觀的、辨證的發展過程。

四、社會發展規律的客觀性和人的自覺活動
社會發展規律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但它又是通過人的自覺活動體現出來的,二者是辨證的統一.自由是對必然的認識和對客觀世界的改造,只有認識了必然規律並在實踐中駕馭它,人類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
我們應該看到,和自然界的物質運動不同,在社會歷史領域里進行活動的,都是有自覺意識、追求一定目標的進行活動的人。每一次歷史活動無不打上人和人的自覺意圖的印跡。同時,支配人們行動的動機、意圖又是各式各樣的。
但是,人的自覺活動的存在並不能抹殺人類社會的物質性,也不能否定或改變社會發展規律的客觀性。具體的講,這主要是因為:
1、人的思想動機、意志並不是獨立於社會物質生活之外,而是由社會的物質生活條件、社會的經濟關系所決定的。也就是說,任何人的自覺意圖、動機和願望,並非是純粹主觀自生的,它們總是有著社會的物質動因、經濟根源。
2、人的思想、動機、意志等實現的程度,人的自覺活動的成就,也不是由他的主觀意願所決定的,而是取決於他的思想及其所支配下的活動是否體現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客觀要求,是否符合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以及符合的程度。
3、人的自覺活動可以加速或延緩社會發展的進程,給社會歷史的發展點以特點,但任何人、任何集團、任何階級都不能改變社會發展的總趨勢、總進程,這是由無數歷史事實證明了的。
歷史唯物主義承認社會發展規律的客觀性,並不是貶低人和人的自覺意識的作用,而正是為了把人的自覺活動建立在堅實可靠的基礎上,以便充分發揮人的自覺的能動性。須知,人的自覺活動、自覺的能動性,不能改變社會的發展規律,而應該是自覺地去認識和利用社會的發展規律。

五,共產主義戰勝資本主義的必然性
歷史唯物主義對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作了深刻的揭示,以研究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為對象,是唯一科學的社會歷史觀。
歷史唯物主義在社會歷史觀上所實現的變革,最根本的就在於它第一次正確解決了社會歷史觀的基本問題,即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馬克思指出,不是人們的社會意識決定人們的社會存在,相反,正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社會意識。這是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
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學說一起,是馬克思主義的兩個偉大發現,使社會主義從空想變成了科學,是歷史唯物主義最富於革命實踐意義的偉大貢獻。在揭示了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並分析了資本主義的經濟關系與社會矛盾的基礎上,指明了資本主義滅亡的不可避免性,以及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實現的必然性。它使人們再不象空想社會主義那樣,把社會主義只是建立在對資本主義剝削的道德憤慨上,而是建立在以科學的歷史觀對資本主義的客觀現狀進行深入分析的基礎上,並從資本主義的經濟狀態中找出解決社會矛盾的手段與戰略。

綜上所述,馬克思主義的共產主義理想就有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必然會在全世界普遍建立起社會主義社會後,就能向共產主義社會過渡,這是社會發展的規律所決定的,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馬克思主義為全世界的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社會主義運動指明了正確的方向和道路,雖然在前進的道路上會遇到各式各樣的阻礙和困難,但是不願被剝削、被壓迫的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為了平等自由的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一定會努力奮斗。
堅信共產主義社會一定會實現,這是歷史的必然。

❻ 如何理解共產主義理想實現的必然性

共產主義作為一個新事物,必然會有舊事物所不能容忍的東西;新事物是符合客觀規律、具有強大生命力和遠大前途的實物,他在對舊事物辯證否定的基礎上產生,因而具有舊事物所無可比擬的優越性,所以它必然會將舊事物所取代。
新事物的發展總是要經歷一個由大到小、有不完善到比較完善的過程。新事物不可避免的存在著弱點和不完善的地方,人們對新事物的認識也有著一個過程,舊事物開始時往往比較強大,總是頑強抵抗和極力扼殺新事物。新事物戰勝舊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會經歷一個漫長的長期的曲折的過程,所以共產主義理想的實現是必然的且長期的。
這是我自己的理解,也不知道對不對,樓主湊合著看看吧,晚上思路也不好。。。最近又要准備高考,所以回答的可能不會太理想,若是您有更好的答案,也和我說聲。謝謝

❼ 如何理解共產主義社會必然實現的歷史必然性

共產主義理想的實現,是以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以及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發展為依據的;
社會主義運動的實踐,特別是社會主義國家的興起和不斷發展,已經並正在用事實證明著共產主義理想實現的必然性。

❽ 如何認識共產主義實現的必然性

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共產主義」作為一種理論,是經過實踐檢驗被證明為正確的理論,並隨著實踐的發展而得到豐富和發展;作為一種社會制度,作為一種運動,它順應了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和潮流。第一,作為一種理論,它是科學的,經受住了社會歷史發展實踐的檢驗。馬克思所創立的共產主義理論的基本觀點和結論,是建立在對客觀事物發展規律的科學分析和探索基礎之上的,是來自實踐並通過實踐檢驗的客觀真理,因此,使得建立在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學說基礎上的科學社會主義即共產主義理論,實現了由空想到科學的飛躍。該理論所預示的美好社會,不再是人類理性的產物,不是所謂永恆真理與正義的要求,而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是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要實現這種美好社會,必須依靠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斗爭,進行社會革命,以無產階級專政取代資產階級專政,建立新的社會制度。150多年來,盡管資本主義經過自身的調整和發展,出現了許多人們始料不及的變化,某些社會主義國家也出現了資本主義暫時復辟,但是,這並沒有、也不可能逆轉馬克思所揭示的整個人類社會發展的總趨勢。盡管共產主義理論體系中的某些具體結論因時代、國度等具體條件不同而有所不適應,但是它的基本理論、立場、觀點和方法,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經久而不衰。馬克思主義的共產主義理論,在無產階級革命的實踐中,不斷開辟了認識真理的道路。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帝國主義的時候,以列寧為首的俄國布爾什維克黨結合新時代的國際態勢,結合俄國的國情和革命、建設的具體實際,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創造性地解決了社會主義革命在國際資本主義鏈條中的薄弱環節上突破並在一國率先取得勝利的問題;探索了如何在國際資本主義包圍下和在國內小生產的汪洋大海中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的問題,從而在共產主義理論發展史上譜寫了新的篇章——列寧主義。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創造性地運用於中國,在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建立了社會主義的新中國。後來,又開始了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直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探索出一條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這一切表明,共產主義理論將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進而不斷煥發青春活力。第二,作為一種運動,共產主義運動推動著世界歷史的發展。150多年前,當《共產黨宣言》發表的時候,世界上只有一個擁有400多盟員的「共產主義者同盟」,而今,在全世界的100多個國家裡還有多個無產階級政黨在活動,有些無產階級政黨正執掌國家政權,領導著本國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有的正在探索建立社會主義新制度的道路,這一切都表明,共產主義是一股活躍在世界各國政治舞台上的巨大力量,是指引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埋葬舊社會、建設新社會的領導力量,也正是由於共產主義運動的出現,才使世界歷史不斷向前發展。要革命,就要有一個用馬克思主義武裝起來的革命黨,通過它把無產者組織起來,保證共產主義運動沿著正確方向發展。共產黨的出現,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領導力量。1847年6月,馬克思恩格斯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黨——共產主義者同盟。馬、恩為其起草的《共產黨宣言》,成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第一個綱領性文獻,成為世界各國共產黨的綱領的典範。 1864年9月,馬、恩創建了國際工人組織——第一國際,領導和支持歐洲各國工人的革命斗爭,這期間最突出的成就就是巴黎公社無產階級專政的第一次偉大嘗試。同時,還對各種社會主義思潮進行了批判,進一步加強了同各國工人運動的聯系,為以後各自建立獨立的無產階級政黨創造了條件。 1869年8月,世界上第一個民族國家的無產階級政黨——德國社會民主工黨宣告成立,為各國無產階級斗爭樹立了榜樣,一系列民族國家的無產階級政黨開始逐步建立,標志著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發展到一個新階段,它表明各國工人運動擺脫了過去那種密謀的、狹隘的宗派性組織,形成了有領導、有組織紀律的群眾性政黨,並通過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制定適合本國國情的理論綱領和斗爭策略,成為本國工人群眾進行革命斗爭的領導核心。隨著國際工人運動的發展,各國黨和工人階級之間要求加強國際團結、共同反對資產階級的願望越來越強烈,1889年7月14日,第二國際應運而生。1903年,一個新型的無產階級政黨——布爾什維克黨建立了,一個繼承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列寧主義誕生了,這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1919年3月,共產國際(第三國際)第一次代表大會在莫斯科舉行,表明馬克思主義在世界范圍內更加廣泛地傳播開來,使國際無產階級有了團結的中心,有了領導革命戰斗的司令部,這樣,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真正成為世界各大洲的具有世界規模的運動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全世界共產黨人又始終站在反法西斯斗爭的最前列,領導著各國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抗擊法西斯,拯救人類文明,還支持民族獨立、推動世界非殖民化,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正義與和平。表明用共產主義理論武裝起來的人們是人類文明的捍衛者,是人類進步事業的中堅力量。第三,作為一種制度,它展示了人類歷史的前進方向。1957年11月6日,毛澤東《在蘇聯最高蘇維埃慶祝十月革命四十周年會上的講話》中,從蘇聯共產黨和蘇聯人民在世界歷史上創造的人間奇跡,揭示了社會主義發展的大趨勢。他說:「世界各國人民從蘇聯人民所獲得的成就中,一天比一天明顯地看到自己的將來。蘇聯的道路,十月革命的道路,從根本上說來,是全人類發展的共同的光明大道。世界各國的廣大人民熱烈地慶祝十月革命的四十周年,因為這四十年的歷史使他們確信,無產階級必然能夠戰勝資產階級,社會主義必然能夠戰勝資本主義,被壓迫民族必然能夠戰勝帝國主義。當然,在人民前面還有困難和曲折。但是,列寧在三十六年前說得好,『重要的是,堅冰已經打破,航線已經開通,道路已經指明』。」(《毛澤東文集》第7卷,第314頁)80年代末90年代初,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國際社會主義運動遭受巨大的挫折,一些人據此斷言,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已不戰自敗,興於20世紀初的社會主義制度將隨著20世紀的結束而告終。然而,歷史事實卻再一次告訴我們,社會主義不僅沒有終結,反而開始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特別是中國這個東方大國,開辟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康莊大道,社會主義制度煥發出了新的生機與活力。社會主義制度之所以能在資本主義的包圍中生存和發展,並頂住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帶來的巨大壓力,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是因為它擁有自己存在和發展的客觀必然性和內在合理性,它作為資本主義的代替者,是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和基本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資本主義無法擺脫垂死滅亡的命運。生產的社會性與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人佔有形式之間的矛盾,貫穿著資本主義的整個歷史進程,盡管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資本主義國家在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等方面出現了一系列新變化,新科技迅速興起,產業結構的調整,生產力的持續發展等,給當代資本主義強國帶來了繁榮和強大。其結果是,當代資本主義政治統治在現階段是穩定了,實力也增強了,但無法解決自身的基本矛盾和逐步衰退的歷史命運。因為資本主義面臨著兩大基本矛盾無法解決:第一個矛盾是生產社會化與資本主義私人佔有制的矛盾,它是導致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的致命問題。第二個矛盾即資本家為追求利潤發展生產的無限性與國內和地球資源的有限性發生了越來越尖銳的矛盾,這使得資本主義最終要走向滅亡.成為人類維護生存發展條件的需要和要求,是歷史的必然。生產的社會化與資本主義私人佔有之間的基本矛盾,雖然是資本主義社會自身不可解決的矛盾,最後只能以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解決這個矛盾,但是我們不能不看到由於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發展,呈現出緩和與激烈相互交替的態勢,而不可能出現越來越尖銳的現象,現代資本主義的發展就表現出這樣一種合乎規律的發展過程。資本主義還要經歷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這就是資本主義存在和發展的長期性。這個過程究竟有多長,還要看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是否已發揮出來,只要它能容納的生產力還沒有全部發揮出來,資本主義還會存在和發展,而不會滅亡。對於這一點馬克思曾指出:「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形成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33頁)這是就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而言的,當然資本主義社會也不例外。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是不可避免的,取而代之的只能是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社會主義就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是人類擺脫困境的惟一出路。總之,共產主義不僅是一種學說,一個運動,更是一種制度。它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反映了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要求。它是真善美的統一,是人類最理想、最美好、最科學的社會制度。實現共產主義始終是共產黨人的最高綱領,它是一面公開樹立起來的旗幟,能否高舉共產主義旗幟,是區分共產黨與其他政黨的根本標志,崇高的共產主義理想是團結凝聚全黨的力量源泉。能否始終堅持共產主義理想將決定著共產黨的努力方向和興衰成敗,作為執政的共產黨,如果放棄了共產主義理想,那麼,必定會走上亡黨亡國的歧途。(二)社會主義的發展也是一個在曲折中前進的歷史過程社會主義的前途命運如何?這是世界上許多人,尤其是中國許多人所關注的,由於人們的立場、觀點不同,得出的結論也不盡相同。但事實表明,同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一條曲線一樣,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也是一條曲線,是在曲折中前進的。第一,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每一次社會制度的變革,無不經過曲折反復的斗爭才得以鞏固,社會主義制度也不例外。以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為例。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一次不徹底的革命,資產階級和封建階級之間存在著妥協。盡管如此,這次革命從1640年發動到1688年資產階級專政確立為止,經歷了半個世紀的斗爭。與英國革命不同,法國革命是一次比較徹底的革命,但是,被推翻的反動階級並不死心,拚命抵抗,因此,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動盪時間更長,從1789年發動革命到1875年革命勝利,經歷了86年,其間交織著進步與反動、共和與帝制、革命的恐怖與反革命的恐怖、內戰與外戰。資本主義代替封建主義只不過是一種剝削制度代替另一種剝削制度,而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是徹底消滅一切剝削的深刻革命,出現曲折反復,更是在所難免。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出現曲折是合乎規律的歷史現象,沒有曲折反倒是不合乎規律的。第二,社會主義產生的歷史條件的特殊性,決定了其發展的道路是崎嶇不平的。社會主義革命不是發生在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而是發生在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國家,這樣,已經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都將處在經濟實力占優勢的資本主義國家的包圍之中,形成兩種制度長期共存和對抗的局面。社會主義國家處在這樣一種特殊的國際環境中,不可不警惕和反對帝國主義的干涉、滲透和顛覆。如果我們社會主義國家放鬆對帝國主義的警惕,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就會受到威脅。對此,列寧早就提醒人們,不能忘記我們是被極端仇恨的階級和政府包圍著,只要世界帝國主義存在。經常威脅我們的危險就不會消除。列寧還認為,只要存在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對立和斗爭,斗爭的結局,最後不是這個勝利。就是那個勝利,不是為蘇維埃共和國唱輓歌,就是為世界資本主義唱輓歌。在這個結局沒有到來之時。一系列尖銳的沖突不可避免,社會主義的發展就可能出現曲折。第三,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為社會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指南,但是能否善於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與本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走出一條適合本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需要進行不斷地探索,在探索中出現曲折是不可避免的。社會主義是一個未被完全認識的必然王國,認識它的發展規律是一個過程。它在各個國家的實現形式也是各不相同的,也就是說,各國的社會主義的模式不可能是一樣的,各國人民必須根據自己的國情不同的發展階段探索自己的發展道路。既然是探索,就會有成功又有失誤,在取得偉大成績的同時,又要付出必要的代價,而這些往往是相互交織的。即使是改革,也是一個摸索的過程,這中間出現曲折,也是符合認識規律的。第四,資本主義的發展經歷了300多年的歷史,其生產力的發展水平高於在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基礎上建立的社會主義國家,特別是一些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有強大的經濟實力,在第二次戰爭以後保持了穩定發展的態勢,與社會主義國家相比,有明顯的優勢。我們建設社會主義,要學習、借鑒和吸收外國,包括資本主義國家一切有益的東西,為我所用,又要警惕西方國家對我國進行「西化」「分化」。因此,社會主義的發展就會充滿著錯綜復雜的矛盾和斗爭,不可避免會出現曲折性。然而,社會主義發展出現的曲折決不可能改變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曲折是實現歷史總趨勢的具體道路,它可以影響(延緩)歷史總趨勢的實現,但決不可改變歷史發展的總趨勢。不論發生什麼樣的曲折,也不論發生了多少曲折,曲折總是暫時的,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最終總要沖破種種曲折而得以實現。這正如黃河九曲十八彎滾滾東去這個總趨勢總是改變不了一樣。社會主義的發展不管遇到多少曲折;總是要前進的,這個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任何人都改變不了的。在社會主義發展過程中,某些社會主義國家出現了歷史性的大倒退,已成為歷史事實,但這並不意味著社會主義制度失去了生命力,也不是社會主義發展的最終結局。它從反面說明,被扭曲的社會主義』總是要被歷史所淘汰的,惟有科學的社會主義才能一往無前。地球上的社會主義國家存在的數量多少,雖然部分地反映了歷史發展總趨勢的實現程度,但並本能成為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改變與否的依據。在歷史上,必然性的東西最終總是要出現,並紮根於人類的歷史上的,這不是可能不可能的問題,而是時間的問題。毛澤東曾深刻地闡明了革命人民的斗爭邏輯,他說,斗爭,失敗,再斗爭,再失敗,直至勝利。這一論斷是建立在對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不可改變這一思想基礎之上的。當革命斗爭受到挫折時,他又諄諄教導人們:「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這句名言決不是套話,而是對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正確反映。歷史是現實的一面鏡子。它告訴我們:合乎歷史發展客觀規律的事業,不管碰到什麼艱難險阻,最終總是要勝利的。社會主義的發展難免會有曲折,但這里曲折並不能阻擋社會主義前進的車輪。社會主義的發展出現曲折並不等於社會主義的「失敗」,一時的倒退現象,也決不能改變社會主義必將在全世界取得勝利的歷史總趨勢。我們共產黨人應該正確認識社會主義的發展,一方面堅定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信念,另一方面必須清醒地看到,社會主義是在曲折中前進的。社會主義在前進中出現曲折,過去有,現在有,將來也還會有,我們應有充分的思想准備,以應對各種復雜的情況,避免社會主義建設中的片面性和盲目性。但是,承認社會主義發展的曲折性,決不是說可以對曲折順其自然,而是要以積極的態度對待曲折,一方面創造條件使曲折造成的損失減少到最低程度,另一方面,要從曲折中總結教訓,開辟認識真理的新道路。(三)社會主義的歷史命運與改革在東歐劇變發生之時,美國有些預言家認為:多米諾骨牌現象必然發生,東歐倒蘇聯便倒,蘇聯倒中國也倒。但歷史似乎完全出乎這些預言家的意料,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以後,中國社會主義的旗幟仍然高高飄揚,這並非偶然。與蘇聯從60年代開始經濟增長率不斷下陣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中國從70年代末開始,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東歐蘇聯劇變發生時,中國經濟連續十年高速增長,國力顯著增強,經濟和社會欣欣向榮,社會生產力、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一個大台階,其發展速度在世界上都是少有的。可以這樣說,中國所創造的奇跡主要源於兩個字——改革。社會主義誕生以後,怎樣加快社會主義的發展,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這是人類歷史發展向世人提出的重大課題,多少人都在探尋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但都沒有破題。鄧小平親身經歷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整個過程,也目睹了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興衰成敗。他看到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優越性,也看清了社會主義的體制存在的種種弊端。在社會主義的發展出現困惑之時,他回答了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這一重大歷史課題。他最經典的觀點是:中國不改革,死路一條;「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改革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他指出:「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以後,還要從根本上改變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建立起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促進生產力的發展,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過去,只講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生產力,沒有講還要通過改革解放生產力,不完全。應該把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兩個講全了。」(《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70頁)在這里,鄧小平明確提出了改革是社會主義發展的動力,不改革,社會主義就沒有出路。改革是體制的根本轉換,這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內在動力。第一,破除舊體制,進行體制的根本性變革,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這是激發社會主義的生機和活力的關鍵。在我國建國初期,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這個體制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為實現國家財政經濟的統一,加快奠定社會主義工業化基礎發揮了重要作用,這僅僅是在一定條件下所能起的積極作用。隨著經濟關系和政治關系的復雜化,隨著商品經濟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原來這種高度集中統一的經濟、政治體制的缺陷日益暴露出來,主要是所有制形式過於單一,權力過分集中,分配上的平均主義,忽視價值規律的作用;在政治方面,黨政不分,民主和法制建設不夠,官僚主義嚴重存在等。經濟政治體制的這些弊端,妨礙了社會主義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發揮。因此,對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必須進行改革。經濟體制的改革就是實現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轉換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一變革使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創造性得到充分的發揮,整個經濟活動以市場為導向,推動著中國經濟穩定快速健康地向前發展。只有通過改革,生產力大大發展了,社會主義才能獲得對資本主義的優勢。中國改革的成功不僅推進了中國的社會主義歷程,而且也影響著世界,它向全世界表明,社會主義必須要堅持改革,掃除生產力發展的障礙,社會主義的經濟才能快速發展,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也才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第二,改革從根本上解放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創造力,這是社會主義不斷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源泉。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力,在一定條件下,可以改變世界的一切。如果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力受到壓抑或禁銅,生產力的發展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阻礙。舊的體制和原來超越社會主義階段的政策,與其說它們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不如說它們首先壓抑了人的創造力的發揮。在那種體制和政策之下,在客觀上並不需要人們特別是基層單位和群眾發揮多少聰明才智,在企業,生產什麼產品,生產多少,能否銷得出去,企業的工人及其領導人完全不必費心。由於在分配上實行平均主義,千多干少,干好乾壞,乾和不幹,在利益分配上沒有多少差別,人們不可能有持久的積極性。在農村也是如此,今年這塊地種什麼,種多少,收獲後能否賣得出去,都用不著農民操心。在農閑之時,利用自己的手藝、特長去搞點副業,則往往被視為「資本主義尾巴」,屬於「割掉」之列。這樣,就把人的手腳都捆死了,人們的創造力也被限制住了,當然。更不可能產生新的求知慾望,採用新技術追求最佳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生產力怎麼可能有大的發展呢?所以,改革,從更深層次來說,變革舊體制,解放生產力,首先是解放人,即解放人的思想和創造力。對於這一點,鄧小平在改革開放一開始就特別關注。他在1978年底的中央工作會議上說:「當前最迫切的是擴大廠礦企業和生產隊的自主權,使每一個工廠和生產隊能夠千方百計地發揮主動創造精神。一個生產隊有了經營自主權,一小塊地沒有種上東西,一小片水面沒有利用起來搞養殖業,社員和幹部就要睡不著覺,就要開動腦筋想辦法。全國幾十萬個企業,幾百萬個生產隊都開動腦筋,能夠增加多少財富啊!」(《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146頁)也正因為如此,鄧小平後來在《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發表以後,說「這個文件一共十條,最重要的是第九條,當然其他各條也都是非常重要的。第九條,概括地說就是『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八個字,事情成敗的關鍵就是能不能發現人才,能不能用人才。」(《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91~92頁)可以說,2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其中最為深刻的變化,就是勞動者擺脫了思想上和體制上的禁銅,使廣大人民群眾發展生產力的積極性和創造力比較好地解放出來,擁有12億人口的中國正在創造著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尤其值得人們注意的一點就是,人才問題現在已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競爭的焦點,由此又牽動了教育事業的發展,知識和人才真正受到了尊重,求知慾望空前提高,人們已經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知識的價值。可以預料,在中國,人的創新力將會有一個大的發展,社會主義一定會更加充滿活力。第三,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必須堅持改革的社會主義方向。改革在社會主義國家曾經形成了一種歷史性的潮流,在這個潮流中,存在著兩種根本對立的改革觀,一種是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改革觀,即堅持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另一種堅持資產階級自由化的立場,他們所謂的「改革」,實質是「改向」,就是「資本主義化」。對於後一種改革觀,我們必須堅決反對,這種改革現只能將社會主義中國引向歧途。蘇聯從改革走到改向,就足以說明否定社會主義制度的改革,必定是一場災難。蘇共全盤否定現實的社會主義,指責蘇聯的社會主義制度造成了各個領域的壟斷:共產黨的領導造成了政治壟斷,公有製造成了經濟壟斷,馬克思主義的指導造成了精神壟斷,並由此導致了政治、經濟和文化各個方面的異化。基於這種認識,戈爾巴喬夫在《社會主義思想與革命性變革》一文中露骨地提出:「必須根本改造我們的整個社會大廈: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真理報》)1989年11月 26日)怎樣履行呢?就是在經濟上取消公有制,實行私有化,在思想上取消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實行指導思想多元化。這就從根本上背離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在這個錯誤路線指引下,蘇聯一步步地滑向了劇變的深淵。整個黨失去了一切執政依據,整個社會失去了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敵對勢力則乘機製造政治混亂,圖謀奪取政權,而黨在這樣咄咄逼人的攻勢面前卻步步退讓,束手待斃,改革使政權易手,社會易制。蘇聯劇變的歷史教訓告訴我們,四項基本原則是我們的立國之本,社會主義改革必須始終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和發展中國,如果因為社會主義具體體制存在的種種弊端和缺陷而根本否定社會主義制度,那就把改革變成了改向,其結果必然是背離社會主義。總之,一定要明確我們的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我們的改革開放是社會主義的改革開放,要講兩句話,不要講一句話。我國20多年來的巨變,是社會主義發展史上的奇跡,在國際社會主義運動處於低潮的嚴峻歷史時刻,偉大的中國以自己創造的輝煌向全世界宣告:社會主義不可戰勝,社會主義前途光明無限。(四)社會主義的興衰成敗關鍵在黨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以後,執政黨開始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也就是說,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主體首先是執政黨,因此,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能在多大程度上向前發展,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快慢,除了受原有的生產力狀況制約以外,就取決於執政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一是它能否正確認識和把握社會主義建設的規律;二是它能否根據社會主義建設的規律,找到一條適合本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三是它能否根據本國的國情以及世界的變化,在社會主義發展的各個歷史階段,制定出科學的發展戰略、方針、政策;四是能否找到一種機制,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因素;五是能否根據國際關系的變化,把握世界發展的機遇,利用國際政治、經濟、安全的有利條件,發展本國的經濟等等。這些因素在相當程度上制約著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的發揮,因此,我們不應該、也不能把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揮簡單地歸之於社會主義本身,而應該看到,領導這個國家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執政黨的認識能力、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對於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發揮,有著決定性的作用。在我國,社會主義的發展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問題出在我們黨對社會主義認識出現過偏差,而對社會主義的認識主要集中在「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上。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的29年,我們黨犯過兩次大的錯誤,一次發生在以「大躍進」為標志的1958年到1960年,另一次發生在

閱讀全文

與如何理解共產主義社會實現的歷史必然性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7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5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3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4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