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看待宗教信仰!
宗教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它以一整套超自然的態 度、信念和行為左右著人們的觀念與思想;而信仰是 指人們對某種事物或主張、主義極度地尊崇和信服, 並把它奉為自己的精神寄託、行為准則及人生指南。 信仰人人皆有,問題在於選擇什麼樣的信仰,是科學 的還是非科學的?甚至是反科學的?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中國 人的思想觀念也發生著根本的變化。一些人在看到西 方的現實狀況與自己親歷的事情有巨大的反差時,信 仰也不自覺地發生了模糊的動搖,有些人更是去信仰 宗教,以求心靈的安慰。不少地方斥巨資修繕寺院進 行宗教活動就很能說明這個問題。據統計,我國目前 人教的人數已達一億多人,而在近年新入教的教徒 中,青年約佔20%一30%。每當聖誕節來臨之時,便 有一些少男少女或出於好奇、或出於尋找寄託而邁人 教堂、走進寺廟。 更令人吃驚的是,俄國在十月革命後已基本消除 了的東正教,但在74年後的蘇聯解體之時,似乎是 在一夜之間又死灰復燃。美國「9·n」事件以後,作為對這一事件的文化反思,宗教問題再一次引起世人的關注和重視。美國哈佛 大學教授塞繆爾·亨廷頓曾在《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書中指出, 冷戰結束後的未來世界將從過去的政治、軍事的沖突和對抗轉向不同文明的沖 突和對抗,其中特別是宗教之間的沖突和對抗。 除此之外,我們還看到歷史上宗教與科學之間的對峙和並存,像哥白尼、 布魯諾等人都是教士,同時也是科學研究者。牛頓,這位近代物理學的奠基人, 他的第一推動力卻是上帝的別名,他在晚年又陷入了宗教的狂熱之中。愛因斯 坦,作為劃時代的一位科學巨匠,他的相對論是無神論的,而他自己也聲明是 不信教的,但他卻主張建立一種「宇宙宗教」。 這一切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思考! 不可否認,幾千年來,宗教發揮著巨大的社會作用,對人類社會進程產生 了深遠的影響。宗教對人類社會的文化發展、對民族文化的傳播和交流、對人 們道德的規范和約束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們也應清醒地認識到,宗教作為對整個世界的一種認識,它不是真實的而是虛幻的反映,它與科學是對立 的。從歷史上看,宗教和科學是人類社會生活中長期沖突的兩個方面,是兩種 根本不同的世界觀;從方法論上看,宗教的全部教義都是從某一普遍原則演繹 出來的,而科學方法的出發點不是普遍的原則而是特殊的事實,因此,科學活 動是一種著眼於觀察或實驗的推理過程;從真理觀上看,宗教的教義體系自稱 包括著永恆、絕對的真理,而科學歷來就承認現有知識的暫時性,科學家們對 事物的態度決不取決於什麼絕對權威,他們相信的是經驗證據。科學與宗教的 對立實質上就是觀察或知識與權威或教義的沖突,而整個一部近代自然科學發 展史也就是知識不斷征服教義、科學不斷戰勝宗教的歷史。恩格斯指出:「一 切宗教都不過支配著人們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的頭腦中的幻想的反映,在 這種反映中,人間的力量採取了超人間的力量的形式。」在現代社會,雖然宗 教的統治和影響在形式和程度上有了很大的變化,但是並沒有完全消失。如有 些人選電話號碼、汽車牌照要「彩口」(吉利的數字),還有看風水、算命、聯宗 祭祖、續家譜等現象在不少地方也時常泛起。這一切都要求我們要保持高度的 警惕。 為什麼自然科學家也會有宗教信仰呢?如果我們僅僅從宗教與科學的性質 上來分析,兩者是水火不相容的。但如果從聯系的觀點和歷史的實際情況來分 析,宗教與科學的對立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一段時間里,當科學的結論與宗教的教義相抵觸時,宗教會排斥壓制科學;當科學結論以其不可辯駁的邏輯為廣大社會普遍接受以後,宗教也會對自身加以調四川峨眉山大佛禪院』『大光明樓「近日落成『高僧大德與來自海內外的居士為之做法事。 整以適應科學的發展。近代以來,一些自然科學家信仰宗教的情況是各不相同 的,但他們畢竟都有宗教信仰。原因在於:共同的宗教背景是他們生活的基礎, 無論在家庭,還是在學校,處處都籠罩在濃厚的宗教氣氛中,宗教信仰有著深 厚的歷史傳統和心理積淀。膚淺的經驗論是通向宗教的重要途徑,由於他們把 自己的事業看成神聖的事業,並把它提高到終極關懷的地位,加之缺乏正確的 系統的理論思維,不懂或無視唯物辯證法也有可能通向宗教。總之,自然科學 家作為一個復雜的矛盾體,他們在進行自然科學研究時都是自發的唯物主義 者、無神論者;但在社會生活中可能是唯心主義者、是宗教徒。他們的宗教信 仰受自然、認識等方面的影響,但最根本的原因還是他們的社會生活環境和社 會物質生活條件。而自然科學的發展則幫助人們把上帝的陰影從一個個領域中 清除出去。 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科學理論,它是無產階級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馬克思 主義作為信仰的對象,具有與宗教信仰不同的特性。因為它是現實的、科學的 和崇高的信仰,它具有高度的科學性、革命性、實踐性和階級性,它不但揭示 了無產階級偉大的歷史使命,而且指明了全人類最美好的共產主義理想,鼓舞 人們進人最高的精神境界。西方有些學者把馬克思主義稱為「新宗教」,這完 全是混淆了馬克思主義與宗教信仰的區別。因為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是辯證唯 物主義,是無神論;宗教世界觀是唯心主義、有神論。宗教要求的是「崇拜」, 訴諸的是情感狂熱,帶有盲目性而馬克思主義要求的是「理解」,它雖然要 求熱情與信念,但更強調的是理性思索和發展創新。 當代大學生應充分認識到,人的科學信仰觀念的確立是在經過反反復復、 曲曲折折地同錯誤的觀念和認識的斗爭中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而發展起來 的,決不會是一帆風順、平坦無阻的。因此我們一定要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塑造 自己的靈魂,牢固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共產主義信念,真正樹立起科學無神論 的宗教觀,做一個真正的自覺的科學無神論者。同時必須大力倡導和加強科學 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科學精神的傳播和宣傳教育,不斷提高科學文化 素質,努力更新自己的科學文化知識和追蹤科學前沿問題,凡事多問幾個為什 么。應當看到,在一個轉型的社會中,不僅需要強大的科學技術和智力支持, 它還需要先進的思想道德及精神動力。特別是當人們的物質需求得到基本滿足 的時候,精神文化的需求就會表現得更加強烈,先進思想文化的建設也就更加 重要。因此我們要具有科學的批判精神,積極開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使 自己在同一切神學迷信、歪理邪說的堅決斗爭中成長起來。
❷ 怎樣正確看待宗教
在這個問題上也許是一個比較敏感的話題,這也是我們一直在面對的問題。宗教是前人教導我們如何為人處世的一些原則,這些原則被絕大多數的人接受,甚至就成為了社會道德規范和標准。這些大師和偉人們明白如何才能讓這些教義被廣泛地接受,並被嚴格地遵守。趨利避害是人性的特徵,人性頑劣在於面對恐懼的時候才會顯示出真誠。因此,被賦予的神性也就是必然的選擇,因為這有這樣才會讓普通的信眾臣服。但無論你相信的是什麼都不能失去自信,這才不至於陷入迷信。
其實最為重要的是明了與恪守做人的本分和原則,然後在此基礎上,讓自己的心靈獲得完整和解放。只有一顆完整的消除恐懼與執著的靈魂才是一份最好的生命禮物,去回歸到「上帝的腳下」。
人們習慣於將偉人神化,去拉開與普通人的之間的距離,其本質無非是讓自己安於成為一個常人。而如果真是如此,那麼這樣的信仰又可以給人生帶來什麼價值呢?最多隻是填補空虛脆弱的靈魂的安慰劑。所以我們需要了解的是這些偉人們的精神實質,是我們真正的值得去效仿的對象,在這些偉大的靈魂面前臣服,去表達一份皈依,是表達自己向善之心,讓自己的靈魂與偉人的靈魂靠攏,而這份努力是靠著自己去做到的。
❸ 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宗教
總體說來,盡管馬克思主義者應該看到宗教是一種客觀的社會歷史現象,它的產生、發展與消亡是與物質生產、科學文化與社會制度的發展狀況聯系在一起的,是不能簡單對待的,但是,馬克思主義者也應該學會拿起馬克思主義大神論這一銳利的思想武器,正確看待宗教現象,認清宗教的負面影響和欺騙性本質。
宗教是人類社會發展一定階段上的產物,隨著生產力的提高,科學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它必將走向消亡。在現階段,宗教還有其存在的社會基礎,黨和國家也尊重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在我國社會主義事業中,廣大愛國宗教人士和信徒擁護社會主義,為社會主義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這與馬克思主義的無神論並不矛盾。
我國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並不意味著宗教在我國已不再具有消極作用。宗教在本質上是一種唯心主義世界觀,只要宗教存在,其本質就不會變,其消極作用就不會消失。
我國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並不意味著鼓勵發展宗教。由於宗教的客觀存在,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有利於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有利於把信教群眾的意志和力量集中到建設社會主義強國這個共同目標上來。
尊重和保護宗教信仰自由並不意味著國家只保護宗教活動。國家保護正常的宗教活動,保障人們信教的自由,又保障人們不信教的自由和宣傳無神論的自由。
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依法加強對宗教事務的管理並不矛盾。依法加強對宗教事務的管理有利於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一方面有利於防止不依法規、不講政策的行為發生,以便更好地保護公民宗教信仰自由和正常的宗教活動;另一方面也有利於打擊一切在宗教外衣掩蓋下的違法犯罪活動。
❹ 大學生如何正確認識和對待宗教心得體會
一、堅持馬克思主義宗教觀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是馬克思主義關於宗教與宗教問題的基本觀念以及處理宗教問題的綱領、政策的總和,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
1,宗教的產生有個人主觀的虛幻感覺和神秘體驗因素。
2、形成宗教的理論基礎是唯心主義的世界觀。
3、宗教的社會功能在於麻痹人們對社會制度的思考。
二、認識到大學生肩負重要使命
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國憲法規定的公民的基本權利之一,作為公民的大學生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但大學生不是一般的公民,他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肩負重要歷史使命。
大學是人生發展的關鍵階段,處在這一階段的學生,思想活躍,求知慾望強,不僅要學習各種專業知識,還對承載著這些知識的人類歷史上的各種思想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必須樹立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
三、正確看待宗教
1、分清宗教與邪教的區別,自覺提升科學素質和人文素養,踐行和弘揚社會主義道德風尚;
2、認清宗教信仰與現代文明的關系,在以客觀正確的態度對待宗教的前提下,也定不能忘記我們優秀的民族文化因子。不能將封建迷信當作宗教信仰而產生與現代文明格格不入的現象。應學會以辨證的思維摒棄陋俗凈化風氣。
大學生要有正確的宗教信仰觀,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氛圍,打造溫馨健康的校園文化。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導作用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校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主陣地,也是宗教政策教育的主渠道。高校可相應地開設有關民族、宗教的選修課,將宗教知識與其他學科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宗教觀、人生觀及對待學習宗教知識的積極態度。
重視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導作用,使大學生通過課堂教學了解和認識宗教,正確辨析科學與宗教、宗教與其他社會現象的區別,熟悉和掌握黨的宗教政策。
掌握國家的宗教法律法規,正確理解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將學生的關注點引入到如何為國家和民族奉獻力量上來。
❺ 如何看待三大宗教及其意義
三大世界性的宗教是古代文明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歷史產物。在同一時期,還存在著其他許多宗教,各種宗教通過交流和比較,有的被淘汰了,有的則進一步發展和擴大了影響。因此探討世界性宗教各自起源發展時的特點對宗教的形成和發展具有一定的意義。
在傳播上,它們還具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均起源於古代重要國際商道附近。佛教於公元6世紀產生與恆河流域。當時的印度是世界上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基督教興起於巴勒斯坦地區,該地區處於中東的心臟的地帶,扼守3條國際交通線之咽喉,猶如連接東、西方的一座橋梁。而伊斯蘭教起源於阿拉伯半島,雖然那一塊是一毛不拔的荒涼之地,但是半島的西部有3條重要的國際商道之中的一段——希賈茲商路,商路上有重要的中轉站——麥加古城。
佛教創立於自然環境優越、經濟富庶的恆河流域,人們對外部的世界並無多大的奢望,因此該宗教重在自我反省,渴望遠離塵世,超凡脫俗,擺脫雜念,專心侍佛。因此在信仰上,佛教的神是多個的,神、天、魔、人都是眾生,菩薩是覺悟了的眾生,而佛是大覺大悟的菩薩。
基督教自誕生之日起,就一直在風雨飄搖、時局動盪的環境中成長、發展,所以它適應社會變革強,也正因為如此,基督教自創立以來,不論傳到世界的哪裡,它的神只有一個,相信上帝是唯一的。
伊斯蘭教產生與自然條件相對惡劣的沙漠地區,其宗教的重要內容是對美好環境的渴望,對舒適生活的嚮往,這對穆斯林具有極強的感召力。此外,伊斯蘭教只把真主安拉當成唯一的神,每年還必須進行五項功修。
從三大宗教的教義上看,每個宗教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教義,但是彼此教義的難易不同。伊斯蘭教的教義簡單易懂,但是佛教的教義卻略顯深奧。毛主席曾經對佛學進行過比較深入的研究,他用唯物史觀和辯證法解讀佛學,佛教的辨證思維也曾影響了毛澤東。由此可見,要理解佛學,是需要較高的文學素養的,並且與當地的文化有著比較深刻的聯系。這也就是佛教大部分在亞洲傳播的重要原因,佛學的「四諦說」,其內涵晦澀,而西方比較傾向於直接表露,由此佛教主要在亞洲傳播。
❻ 如何理解宗教和信仰
1980年12月19日,李維漢在中央統戰部的部務會議上作了一個書面發言,對自己的宗教觀進行了13點概括。即:
1、宗教的根源是對自然壓迫和社會壓迫的無知和無能為力。
2、宗教信仰是歷史的產物,它是在歷史上發生、發展和消亡的。由於它的發生的根源,它只能隨著根源的消滅而消滅,只能自然消亡。菩薩是人民自己造成的,只能由他們自己去丟掉。行政辦法只能助長宗教感情,決不能消滅宗教。社會主義社會將長期存在宗教。
3、宗教是一定的社會生活,必須有相應的宗教活動場所。
4、宗教有五性:群眾性、民族性、國際性、復雜性、長期性。
5、宗教在歷史上曾經是被壓迫人民團結奮斗的紐帶、旗幟。要歷史地看待,不能簡單否定。
6、宗教矛盾在民主改革和所有制改造完成後,將逐步演變為勞動人民間信仰和不信仰的矛盾。
7、實行宗教信仰白由、改革自由的政策。批判包辦子女信仰宗教。要把宗教信仰自由的旗幟抓在我們手裡。
8、實行政教分離,宗教要與教育分離。
9、用和平改革方法,改革宗教制度,廢除封建剝削和特權。
10、在黨內進行無神論教育,在信教群眾中有步驟地進行科普教育。
11、團結、教育、改造宗教界人士,鎮壓和肅清反革命。(隨著時代變化,鎮壓與肅清的硬手段可以轉變為法律與宗教界孤立)
12、培養紅色教職人員,培養政治上靠攏我們、有豐富學識的學者。
13、宗教不是科學,但宗教問題要當作一門科學來研究。
❼ 如何正確認識和對待宗教問題
宗教是指人類歷史發展到一定階段形成的一種社會文化現象,是把支配人們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幻想地反映為超人間、超自然的力量的一種社會意識,以及因此而對之表示信仰和崇拜的行為。宗教是一種社會歷史現象,是人類在原始社會最初對自然崇拜的基礎上逐步發展演變而來的。邪教是與宗教相對應的一個概念,特指以宗教、氣功或者其他名義建立,神化首要分子,利用製造、散布迷信邪說等手段蠱惑、蒙騙他人,發展控製成員、危害社會的非法組織。因此邪教是對宗教的叛逆和反動。雖然從表面上看邪教和宗教有許多相似之處,特別是邪教大都打著宗教的旗號掩飾自己,令人真假難辨,但它與宗教在本質上有天壤之別。我們在社會生活中,怎樣來識別邪教呢?
一要看思想信仰體系和信仰崇拜對象。宗教的信仰觀念一般是對「絕對」的信仰和追求,但並非對人的神化,所信奉的神靈都是遠離現實社會的,如基督教的上帝、伊斯蘭教的安拉等,在現實生活中並沒有客觀的實體。
二要看活動方式。宗教的活動方式有嚴格的教規和禮儀來指導和監督。這些儀規在長期的宗教實踐活動中形成,並已成為宗教活動及相關社會活動的習俗和傳統,為信徒及大眾所公認和信守。宗教活動是在社會法律和規定的范圍內開展活動,是合法的、公開的。
三要看對待國家和人民的態度。傳統宗教有愛國利民的傳統,號召人們熱愛自己國家,遵紀守法,提倡平等博愛,濟世助人,同情弱者等等,其活動是在法律范圍內進行的。
四要看與信徒之間的關系。傳統宗教與信徒之間有一種比較寬松的關系,信徒參加活動的時間和次數等都沒有嚴格的要求,信與不信比較自由。
總之,最重要標准,就是要看其是否會產生極大的社會危害性。
❽ 作為當代大學生,如何客觀認識宗教
宗教是一種世界范圍內容觀存在的歷史現象,它曾在歷史上產生過極為重要而廣泛的作用,滲透進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而且在今天的文化活動、國際事務和日常生活中仍有一定的影響。客觀地認識宗教的本質及其產生和發展規律,了解世界上的主要宗教體系及其特點,不僅有助於當今的大學生更好地把握歷史上和現實中的宗教現象,認識到宗教對於社會安定和世界和平的影響,而且對於拓寬知識視野,從而更深入地理解和分析科學、倫理、法律、經濟 、文學藝術等各種文化活動,更好地處理在人際交往中的宗教信仰關系等,也有積極的意義。
論當代大學生的宗教信仰
據調查,大學生中明確表示信仰宗教的約占總數的10%,其中信仰基督教(包括天主教、新教、東正教)的約占信教者的62%。產生這種宗教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會的客觀因素,也有大學生自身主觀的因素。
改革開放以來,政治環境的寬松、經濟水平的提高、價值觀念的變化,使人們的信仰變成多元化。多種經濟成分並存,價值觀念的不同,決定人們意識形態的異化。共產黨內的不正之風,社會主義初級社會的腐敗現象、單位中的用人不當,社會分配的不公平,貧富差距的擴大,種種因素,使青年人對共產主義的信念產生了懷疑。政治信仰的缺失,導致許多人轉向宗教信仰,大學生也不例外。
青年人思想未定型,情緒浮躁、易變,追求新鮮刺激,常有反傳統的逆反心態,有強烈的獨立自主意識,面對不同以往的文化背景和多種價值選擇,大學生感到茫然、疑慮、混亂的同時,求新、求異的心理使一些青年學生轉向了宗教。
在市場經濟體制建立的過程中,青年人承受著更多的來自學習、工作、生活等方方面面的風險和壓力。求學道路的困難、生活的苦澀和艱辛、工作的不盡人意或家人的下崗待業、個人及親友病痛等等,面對人生挫折和困惑,都會導致青年人尋找精神上的安慰和解脫之途。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往日趨淡漠,因而宗教組織中教友之間的親密、友善的關系,毫無功利色彩的互相關心和真誠幫助,就顯得充滿親和力和誘惑力。青年大學生在社會中大多處於弱勢地位,教會和教友之間的互相幫助,使他們感到上帝是他們最後的靠山。信仰宗教滿足了信仰者的歸屬感,使其精神上感到欣慰和滿足,他們不再是孤立無援的,他們是「組織里的人」。
當然,有一些大學生是因為生長在信仰宗庭,還有一些人在困境中得到宗教界人士的幫助從而走向宗教。
當代大學生的宗教熱,集中反映了部分青年人在信仰中的迷失,體現了許多認識上的誤區:
其一,宗教道德與文化的獨特魅力的吸引。特別是追求至善的宗教道德,是它最迷惑人、吸引人的地方之一。三大宗教幾乎都包括了這么一些道德誡律:不偷盜、不姦淫、不兇殺、不貪財、不搶劫、不誣陷、不妄語、平等愛人、懲惡揚善。因而相當部分大學生認為,這些宗教道德與社會主義的道德規范並不矛盾,它的約束力量甚至超過了社會主義道德規范的作用,當今物慾橫流的市場經濟社會中,尤需這些宗教道德的教化。
世界銀行前兩年曾發表過一個報告,大意是有信仰的地方發生金融犯罪的可能性更低,因為人們不是害怕法律才不犯罪的。事實上,再完備的法律也阻擋不了深思熟慮的觸犯,人不犯罪一是受到道德律的自我約束、自我譴責,二是害怕神的懲罰。佛教的轉世說,基督教的天堂地獄,這些戒律在叫人棄惡從善,抑制罪惡勢力、穩定社會秩序、凈化社會空氣等方面確具有獨特的積極意義。
其二,對信仰自由的模糊認識。憲法給予公民信仰自由的權力,法不禁止即為無罪,合法的東西為什麼有人還要橫加指責並干涉呢?
其三,對科學家信仰宗教問題的認識。很多大科學家似乎接受上帝這個概念,有些科學家本身信仰宗教,因此,許多大學生認為科學與宗教信仰並不相孛。
以下,對上述錯誤的觀點進行一下辨析:
對第一點,首先我們要從宗教與社會次序的關繫上來分析。從歷史上來看,宗教大部分時間還是為當權的統治階級所服務,它代表了統治階級的利益。上帝、真主、諸神等是虛構的,但它所反映的客觀內容是社會現實的價值關系,上帝、真主、諸神等只是作為社會利益的替身而存在,只是統治階級的利益在其中佔有較大的比重。「宗教狂熱、宗教騷亂、宗教迫害、宗教戰爭」等等名詞,都代表了宗教的負面形象。
對第二點,憲法確實給了公民信仰自由的權力,但作為大學生而言,首先應該相信科學,追求真理。科學是關於事實關系的學問,其本質是以嚴謹而精確的邏輯形式把各種社會規律和自然規律系統地聯系起來,並使其理論化、現實化、形象化。宗教與迷信從思想本質看,兩者都崇拜超自然力量,都是唯心主義,都反對實踐實驗,都要人盲目崇拜宗教,本質就是用主觀的、虛假的形式來反映客觀的、真實的自然規律和社會法則。
對第三點,要明確科學和宗教的區別。首先,科學是唯物主義的,宗教是唯心主義的。科學概念從現實經驗對象開始(客觀性),而擯棄一切神秘主義的東西。神秘主義導致我們對一些基本概念不再追究,反正把它交給某個萬能的主就行了,其它不管我們的事。科學從人的實踐和觀察開始,並且建立關於某個分類學科的體系。科學要求提供假設和解釋,並依據正確的邏輯建立體系。
另外,科學與宗教和神秘主義相區別的最重要的一點在於,科學一般地與價值無關。宗教的基本信念是一個關於價值的信仰,這種價值信仰容易帶來認識上偏離客觀性。
根本地說來,科學與宗教是對立的、無法調和的,「自從科學誕生以來,上帝就死了」。但在一些西方科學家那裡,他們的頭腦中的確是將科學與價值相分離的,既存在宗教的世界觀,又存在一個科學體系。在我們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要解決價值觀的問題,而價值觀又受文化的影響,所以宗教影響到科學家的信仰是不足為怪的。此外還有科學家認識上的問題。由於受到主客觀條件的種種限制,對於暫時無法認識的未知的領域,有的科學家無法解釋,可能會相信超自然力量,最終往往會歸諸於「神」。
但是,從歷史上看,科學在每一領域取得的任何重大成就,都意味著在這個領域內自然規律的發現和對超自然力量的否定,意味著把神秘的作用和無知的影響從這個領域中清除出去。
針對高校大學生的宗教信仰,高校應不斷加強對大學生理想信念的教育,使他們逐步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1.要加強馬克思主義唯物論、無神論和科學精神的教育。2.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在校園文化活動中貫穿理想信念教育。3.加強學生人文素質教育,不斷提升理想信念教育的整體水平。4.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強抵禦挫折和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
當然,宗教問題是個非常復雜深奧的問題,並不是幾句話就能說清楚的。在成人世界,包括政治家、科學家、社會學者、藝術領域,對宗教問題都有不同的看法,更何況涉世不深的大學生。從人數上講,世界上的無神論者可能還少於有神論者。所以,對於大學生對宗教的種種認識上的誤區,光靠空洞的說教是不能令人信服的,對此,甚至光靠學校的教育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還有待於整個社會和政治環境的改善。
大學生宗教信仰成因及對策探析http://travel.veryeast.cn/travel/108/2005-11/7/20051171713.htm
高度重視並審慎處理大學生宗教信仰問題http://www.kankan.com.cn/SuperLibtary/chargearticle.asp?AID=2007
如何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相適應http://www.00411.com/html/f_xinde/f_jyjl/2006-5/21/f_5211617418244589.htm
❾ 如何正確的認識和對待宗教
一、堅持馬克思主義宗教觀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是馬克思主義關於宗教與宗教問題的基本觀念以及處理宗教問題的綱領、政策的總和,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
1,宗教的產生有個人主觀的虛幻感覺和神秘體驗因素。
2、形成宗教的理論基礎是唯心主義的世界觀。
3、宗教的社會功能在於麻痹人們對社會制度的思考。
二、認識到大學生肩負重要使命
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國憲法規定的公民的基本權利之一,作為公民的大學生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但大學生不是一般的公民,他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肩負重要歷史使命。
大學是人生發展的關鍵階段,處在這一階段的學生,思想活躍,求知慾望強,不僅要學習各種專業知識,還對承載著這些知識的人類歷史上的各種思想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必須樹立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
三、正確看待宗教
1.分清宗教與邪教的區別,自覺提升科學素質和人文素養,踐行和弘揚社會主義道德風尚;
2.認清宗教信仰與現代文明的關系,在以客觀正確的態度對待宗教的前提下,也定不能忘記我們優秀的民族文化因子。不能將封建迷信當作宗教信仰而產生與現代文明格格不入的現象。應學會以辨證的思維摒棄陋俗凈化風氣。
大學生要有正確的宗教信仰觀,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氛圍,打造溫馨健康的校園文化。
(9)如何看待歷史上的宗教擴展閱讀:
(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導作用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校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主陣地,也是宗教政策教育的主渠道。高校可相應地開設有關民族、宗教的選修課,將宗教知識與其他學科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宗教觀、人生觀及對待學習宗教知識的積極態度。
重視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導作用,使大學生通過課堂教學了解和認識宗教,正確辨析科學與宗教、宗教與其他社會現象的區別,熟悉和掌握黨的宗教政策。
掌握國家的宗教法律法規,正確理解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將學生的關注點引入到如何為國家和民族奉獻力量上來。
(二)把握校園文化的政治方向,充分利用媒體傳播的有效途徑
校園文化是全校師生所共同創造的文化環境和學習氛圍的總和,它可以引導學生以及更有效地激勵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多姿多彩的校園文化是加強民族宗教政策教育的重要途徑和有效媒介。高校要充分利用媒體傳播的有效途徑創造良好的校園文化,加強大學生對社會的高度責任感,營造出積極向上、陽光和諧的校園氛圍。
加強校園刊物、校園各大學生組織、書籍等的管理和建設,使校園內的宣傳教育起主導作用,加強高校綜合防控,把積極的政治思想放在首要位置。及時將先進文化引入校園來規范大學生的文化取向,防禦和抵制庸俗文化。
(三)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靈活性,深入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
參與社會活動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不僅可以促進大學生了解社會、了解國情,而且在精神信仰上能夠進一步正確引導大學生,並幫助大學生在實踐中檢驗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如組織大學生參與民族地區的建設,對少數民族地區開展民俗民風的文化調查等實踐活動,在活動中讓學生充分了解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提高對民族宗教政策的認識。在社會實踐中與德育教育相融合,學生在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政治教育。
(四)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性,充分發揮高校心理教育功能
切實關注青年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將此作為學生樹立正確的宗教觀及進行無神論教育的輔助方式。做好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普及工作,通過各種方式(如專題心理講座、主題心理報告、心理咨詢等)傳授心理健康知識,進行心理調適。
有針對性地對有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心理疏導,使他們學會以積極的心態自我調適,增強心理健康意識,增加適應社會的能力。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注重人文關懷,將理想教育與大學生個人生活及思想實際緊密結合起來,予以學生心靈深處的關懷,幫助學生構建科學的心理健康模式。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西藏網-宗教法制建設挑戰與應對
❿ 我們應該怎樣看待宗教 歷史
無論什麼樣的宗教,其功效就在於給人一種暫時脫離凡世苦海的一種精神解脫。人們可以在匆忙的腳步以外,讓心靈得以休養生息,還可以有一個主心骨。當人群在沒有明確的精神生活目標可寄託,沒有信仰、追求和嚮往時,人們的精神生活領域是空虛的,心裡不踏實,產生無望感。
失去精神目標的生活變得無味,生活缺少了主心骨,使人的心靈得不到寄託,精神得不到升華,生活將變得毫無意義。
由於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地位發生動搖,人們的精神世界沒有了主心骨,於是轉而到宗教上尋求寄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