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歷史上真實的胤祥是怎樣的
愛新覺羅·胤祥(1686年11月16日-1730年6月18日),清聖祖康熙帝第十三子,生母敬敏皇貴妃章佳氏。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皇四子胤禛繼位,胤祥被封為和碩怡親王,又出任議政大臣,處理重要政務。雍正元年(1723年),命總理戶部。自此即全力輔佐胤禛治理國家,胤禛亦對其十分信任。雍正三年(1725年),總理京畿水利營田事務。雍正七年(1729年)因准噶爾部竄擾邊陲,命其辦理西北兩路軍機,敘協贊功待詔增儀仗一倍。
因胤祥對雍正朝的治績助力甚大,遂得世襲罔替的許可,為鐵帽子王。清朝有史以來第九位鐵帽子王。雍正八年(1730年)五月初四日(陽歷6月18日)去世,時年44歲,配享太廟,上謚號為「賢」,另賜有匾額「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冠於謚前。將其名「允祥」的「允」字改回「胤」字,這成為有清一代臣子中不避皇帝諱的唯一事例。
(1)歷史上如何評價胤秚擴展閱讀
胤祥早年嚴重的病,直接導致他後來早逝,他卻足足忍了一年不吭聲,太醫去看的時候,也沒有任何哀嘆憂怨之辭,並不以此來乞求父親的垂憐。即使後來成為了怡親王,朝鮮人還說「十三王喜其稱頌先皇之語」。如果贊揚他的父皇,他就會很高興。
《八旗通志》上記載「聖祖(康熙)在熱河,偶遣使回宮。王(胤祥)迎問起居,墮馬脫脛,強自抑按,仍齊集請安,不自知其足之傷也。」這只能是十三不再次次隨駕的四十九年後。而按照五十年的大夫診斷書,他的鶴膝風已經發作一年多了。鶴膝風在先,導致墜馬的可能性從時間上來看非常大。他的傲氣不允許他在康熙派來的使臣面前示弱,更不想讓外人覺得他可憐,才會隱忍倔強以至於斯。
⑵ 《甄嬛傳》中的果親王胤禮在真實的歷史上是什麼樣的人
歷史上的果郡王胤禮事跡與電視劇《甄嬛傳》中肯定不一樣,《甄嬛傳》這部電視劇改編自同名網路小說,而原著小說中的時代是架空歷史,並不是發生在清朝雍正時期的事情,只是當時清宮劇比較吸引觀眾,所以在改編成電視劇時把時代變成了雍正時期。
寫在最後
所以這么看下來歷史上的胤禮是比較有才能,內斂持重,還有比較高的品行,痴情至性的一位皇子。
胤禮也是康熙諸子之中結局非常好的一個,在哥哥雍正繼位後受到哥哥的喜愛和器重,在最是無情帝王家的情況下,胤禮得到了皇帝哥哥喜愛和器重,保全自身,得以善終,這是非常不錯的結局了,只可惜就是胤禮的身體不太好,壽命太短了。
因此這么看來電視劇是不是比真實歷史上的胤禮扯的太遠了,所以清宮劇看一看湊個熱鬧就好了,不要拿裡面的故事情節當成歷史。真實的歷史是枯燥且無聊的,電視劇為了吸引觀眾,肯定要製造一些戲劇矛盾,在這樣的情況下自然會違背歷史,不過畢竟藝術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
⑶ 歷史上的雍正皇帝怎麼樣
1.雍正,即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yìn zhēn),滿族,是清朝第五位皇帝,入關後第三位皇帝,清聖祖康熙第四子,母為孝恭仁皇後,即德妃烏雅氏,1722—1735年在位,年號雍正。雍正在位時期,平定了羅卜藏丹津叛亂,設置軍機處加強皇權,實行「改土歸流」、「火耗歸公」等一系列鐵腕改革政策,對康乾盛世的連續具有關鍵性作用。去世後廟號世宗,謚號: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葬清西陵之清泰陵。
2.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暢春園病逝,胤禛繼承了皇位,次年改年號雍正 。胤禛登基後即重用康熙十三子胤祥,而康熙皇八子胤禩先是被安撫封為廉親王,後被削宗籍和圈禁,並被改名為「阿其那」(意為待宰的魚)。康熙的皇九子胤禟發往西寧,後被削宗籍和圈禁, 並被改名為「塞思黑」(意為討厭的人)。皇十子胤礻我被圈禁,康熙的皇十四子胤禎(允禵)先是派去守陵,再後來受圈禁。康熙皇十二子胤祹被降爵,後康熙的皇三子胤祉也被革爵圈禁。
⑷ 有人說歷史上五阿哥胤祺的優勢得天獨厚,卻沒有參與奪嫡,對此你怎麼看
縱觀清聖祖(康熙帝)晚年成年的兒子,皇五子胤祺無論是出身還是地位,都是相當高的。胤祺的生母宜妃郭絡羅氏出身上三旗的滿洲鑲黃旗,入宮之初起步便是宜嬪,是清聖祖早期的寵妃之一。除了皇太子胤礽的生母孝誠仁皇後赫舍里氏、皇十子胤䄉的生母溫熹貴妃鈕祜祿氏之外,只有皇長子胤禔的生母惠妃納喇氏、皇三子胤祉的生母榮妃馬佳氏,地位可以與之一拼。諸如清世宗胤禛的生母、皇十三子胤祥的生母那都是包衣出身,皇八子胤禩的生母更加是包衣中的低等人、出身內管領(辛者庫)。
⑸ 歷史上的胤禎是個什麼樣的人
唉,怎麼感覺你犯了個錯誤呢?你到底想說四爺還是十四爺?
愛新覺羅·胤禵原名愛新覺羅·胤禎,康熙帝的第十四子,其生母為德妃烏雅氏,即孝恭仁皇後。其初排行為第二十三,康熙二十七年戊辰正月初九酉時生,雍正的同胞兄弟。
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公元1678年—公元1735年),滿族,母為康熙孝恭仁皇後烏雅氏,清聖祖玄燁第四子,是清朝入關後第三位皇帝。
如果是講四爺的話,不講政績,倒是有兩個段子倒是可以反映出雍正的個性。一個是他後來處置康熙的皇九子胤禟的時候,改其名為「賽思黑(討人厭)」。另一個是他寫奏摺的批復,列在下面了。
1、批李衛折:好事好事!此等事覽而不嘉悅者除非呆皇帝也!
2、批蔡廷折:李枝英竟不是個人,大笑話!真笑話!有面傳口諭,朕笑得了不得,真武夫矣。
3、真正累了你了,不但朕,怡親王都心疼你落眼淚。阿彌陀佛,好一大險!
4、批年羹堯折:從來君臣之遇合私意相得者有之,但未必得如我二人之人耳。總之,我二人做個千古君臣知遇榜樣,令天下後世欽慕流誕就是矣。
5、批年羹堯折:琺琅之物尚未暇精製,將來必造可觀。今將現有數件賜你,但你若不用此一「貪」字,一件也不給,你得此數物,皆此一字之力也。
6、批石文焯折:喜也憑你,笑也任你,氣也隨你,愧也由你,感也在你,惱也從你,朕從來不會心口相異。
7、批王國棟折:此朕幾案上所污,恐汝恐懼,特諭。
8、批王士俊折:豈有是理!朕心寒之極,未料王士俊如此待朕也。
9、批楊宗仁折:該!該!該!該!只是便宜了滿丕等,都走開了。不要饒他們,都連引在內方暢快!
10、批石文焯折:朕如此推心置腹,任用爾等,凡有累民之舉,概令據實入告。爾等竟若罔聞,政令乖方一至於此,朕惟仰天淚下,亦無言可諭爾等也
11、批田文鏡折:不過叫你知道你主子為人居心,真正明鏡鐵漢,越發勉力小心就是了。你若信得過自己,放心又放心,就是金剛不能撼動朕絲毫,妖怪不能惑朕一點。你自己若不是了,就是佛爺也救不下你來,勉為之。朕待你的恩,細細的想全朕用你臉,要緊!要緊!
12、批佟吉圖折:知人則哲,為帝其難之。朕這樣平常皇帝,如何用得起你這樣人!
13、批年羹堯折:圖理琛是在廣東拿住你哥哥的人,叫他來拿拿你看!
14、批傅泰折:你是神仙么?似此無知狂詐之言,豈可在君父之前率意胡說的!
15、批李維鈞折:大奇!大奇!此人乃天日不醒的一個人,朕當日在藩邸罵他玩,都叫他「球」,粗蠢不堪,於登極後不記出仕何地。
16、批葛森折:旗下人員,只以見錢,眼都黑了。
17、批阿克敦折:今到廣西,若仍皮軟欺隱,莫想生還北京也。
若是講十四爺的話那就不好說了,正史上甚少十四爺的傳說,這個跟雍正的嚴刑有關系,雍正不喜歡他的兄弟這是正理。
⑹ 康熙對五阿哥胤祺評價極高,為何他沒有參與奪嫡
因為孝庄特意的培養胤琪的性格正直,還特意少教胤琪跟其他人打交道的技能,還有他的容貌有損,早早就出局了。
原因四是孝庄特意的培養
孝庄帶大的皇子,都有一個特徵就是為了幫助胤礽,一起打理好大清江山,也從小給他們灌輸要幫助國家,但是他們就沒有想著要去爭取最高位置,也是孝庄的厲害之處了。
⑺ 愛新覺羅·胤礽在歷史上是個怎樣的人,他又為什麼會被廢
愛新覺羅·胤礽,康熙皇帝的二兒子,剛滿周歲時就被確立為皇太子,從小身份高貴、文武雙全,數次監國受到百官贊揚,應該說是一個比較完美的皇位繼承人。但是他也遇到了無數太子們都遇到過的問題,上面有英明神武、長壽的皇帝老爹壓制,下面有同樣能力出眾的兄弟們搶班奪權,最終胤礽被廢除太子之位幽禁於紫禁城咸安宮12年後去世。
胤礽是清朝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明立的皇太子,他的治國能力即使是後來康熙帝對他失望透頂之時仍予以承認,他的悲劇是皇權社會下的必然結果。康熙帝一廢太子的時候說的一句話點明了兩人的矛盾所在「胤礽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曾經相親相愛的父子面對至高無上的皇權最終決裂,形同陌路不得不讓人唏噓,可憐生在帝王家啊!
⑻ 《雍正王朝》中,太子胤礽爛泥扶不上牆,那麼歷史上胤礽是什麼樣的人呢
聖祖是位學識淵博之人,對於自己未來的接班人寄予了很高期望,從小太子胤礽就被聖祖訓諭成優秀的預備儲君培養,幼年時就親自教他四書五經。六歲時,聖祖令名儒張英、李光地為胤礽之師,並令熊賜履授以理學諸書,康熙二十五年 (1686年),特召江寧巡撫、著名理學家湯斌以禮部尚書之位為詹事府詹事,直隸大名府兵備道耿介為少詹事,胤礽能熟練使用滿語、蒙古語、漢語官話三種語言,馬術出眾,能左右開弓,儒家基本經典亦能粗通,並且時常聽聞聖祖宣講治國之道。 在「太子名分」的情況下,其漸漸被其他皇子孤立,也成為胤礽以後種種行為的出發點。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聖祖出兵寧夏,仍然命太子留守京師。但是,此時已經有對太子不利的流言傳至聖祖,權力與親情之間的矛盾開始生沖突,自此聖祖對太子的眷愛漸漸產生了變化。
⑼ 歷史上真實的胤禮是什麼樣的呢
胤禮是康熙第十七子,在康熙長大成人的二十多個兒子中胤禮的年紀算是比較小得了。雖然年較小, 也有好處,因為胤禮由於年幼,所以沒有參與九子奪嫡之事,也因此在康熙去世雍正繼位後,胤禮不同於八阿哥胤禩等與雍正爭奪皇位的幾位哥哥,這些阿哥都被雍正整得很慘。
所以說少年時期的胤禮就是這樣明哲保身,才得以在雍正繼位後,沒有受到政治迫害。
胤禮一生長於文學,精通滿漢藏三種語言,胤禮還經常翻譯藏文著作傳世,在清代文壇胤禮也算是有一定的地位。
雍正繼位後,他非常欣賞弟弟胤禮身上這種無欲無爭的心態,而且也很器重弟弟胤禮的才能,所以他比較重用胤禮,封胤禮為果郡王,成為康熙最小的九個兒子中為數不多封為親王爵位的人。
雍正曾評價胤禮為:實心為國,盡心竭力,操守亦甚清廉。所以在雍正的幾位弟弟中十三弟胤祥、十六弟胤祿、十七弟胤禮都是深受雍正喜愛和器重,這其中雍正最為喜愛當是十三弟胤祥,其次則是十七弟胤禮。
雍正去世後,胤禮又繼續輔佐乾隆,也深受侄子乾隆尊重和喜愛。
王公大臣在朝見乾隆時都必須行跪拜之禮,即使是皇帝的長輩也須行禮,乾隆繼位後非常器重胤祿和胤禮,曾經特地下旨,胤祿和胤禮作為叔叔,可以免去入朝跪拜之禮,並且乾隆都會給這兩位叔叔賜座,這都顯示出乾隆對這兩位叔叔的喜愛和尊重。
因為乾隆只對這兩位叔叔比較好,康熙剩下的那幾個小兒子同樣是乾隆的叔叔,但是在乾隆朝都沒有胤禮這般待遇,而且乾隆的這些小叔叔基本都沒被封親王,只有康熙的十五子胤禑和二十一子胤禧獲封了郡王爵位,最小的二十四子胤秘獲封為親王。
乾隆的這些小叔叔中胤禮算是最有能力最為持重,而且年紀還是比乾隆大了十幾歲,所以深受乾隆尊重。
而乾隆其他的那些小叔叔有不少都比乾隆的歲數還要小一些,年少驕狂,所以都不為乾隆所喜,也都不被乾隆所尊重。
胤禮一生沒有子嗣,晚年並重時,乾隆去探視這位小叔叔,深為悲痛,乾隆為了讓叔叔有子嗣傳承下去,與十六叔胤祿商量後,由胤祿請奏由雍正的幼子乾隆最寵愛的幼弟弘瞻入嗣胤禮,在胤禮去世後,弘瞻承襲了胤禮果親王的爵位為果郡王。
其實這其中還有一個小插曲,民間認為乾隆讓六弟弘瞻入嗣胤禮是出於私心,因為乾隆比較寵溺六弟弘瞻,而弘瞻自幼在哥哥的驕縱之下成長,能力有限,以弘瞻的能力和威望不足以封王爵,所以乾隆故意讓弘瞻入嗣胤禮,就是為了變相給弟弟王爵。
但是弘瞻還是不爭氣,多次驕縱奢侈,最終觸怒了乾隆,一度被乾隆廢除了果郡王的爵位,後來弘瞻被自幼寵愛的哥哥震怒所驚嚇,由此患了抑鬱症,沒多久就要去世,臨死前乾隆去探望幼弟弘瞻,這時弘瞻還不忘了向哥哥認錯,乾隆感動悲痛之下,當即下旨恢復了弘瞻的果郡王爵位,希望弘瞻的病能好起來,可惜弘瞻還是去世了,不過好在果郡王的爵位傳承下來。
所以說弘瞻的驕縱險些弄丟了胤禮的果親王爵位,後來胤禮的果郡王一系一直由弘瞻的後人傳承下去,直到清朝滅亡,弘瞻的後人毓鋌襲封一等公而結束。
⑽ 胤裪是康熙最低調的兒子,乾隆為何對他十分尊敬
因為胤裪是一個沒有野心,而且又很有能力的人,所以乾隆對他很是尊敬。在康熙晚年因為爭奪皇位,所以發生了歷史上最為著名的“九子奪嫡”。在雍正登上皇位後,對自己的兄弟痛下殺手,但唯獨十二阿哥胤裪逃過一劫。到了乾隆時期,胤裪更是頗受乾隆重視,就連去世乾隆都為他舉行了盛大的葬禮。乾隆之所以如此敬重他,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三:胤裪懂得進退,不會讓自己陷入被動局面。胤裪掌握著清朝的兵權,雖然乾隆重視他,但是伴君如伴虎的道理胤裪依然也懂得。因此在胤裪七十歲的時候就請求退休,雖然乾隆極力挽留,但是胤裪還是辭官過清閑日子去了。因為胤裪懂得進退,所以能夠長壽,到了七十八歲才去世。而且他去世的時候,乾隆還讓自己的皇子親自為胤裪守孝,由此可見乾隆對胤裪的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