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果項羽沒有烏江自刎,歷史會是怎麼樣
如果項羽沒有烏江自刎,恐怕他還是難以改變歷史。因為項羽雖然勇力、武功過人,但是他有勇無謀,多次戰役都身先士卒,拼殺在前,忘記自己是一軍總帥。他剛愎自用,聽不進謀言,鴻門宴上不殺劉邦釀成最終遺憾。他鼠目寸光,攻下咸陽後「殺子嬰,燒宮室,屠咸陽」,使民怨沸騰,怨聲載道,不得人心。象這樣有勇無謀、剛愎自用、鼠目寸光、不得人心的人即便是不死,他如何能改變歷史呢?
⑵ 如果項羽沒有自刎,歷史是否會被改寫
我覺得即使項羽沒有自刎,歷史還是不會被改寫的。
首先我們從楚軍的統領--項羽的性格來分析。項羽這個人得性格較劉邦來說過於直接,心思藏得不夠深,而劉邦則不然,喜怒不形於色,做一件事的時候,喜歡把各種因素考慮在內,這樣一來,劉邦做出的決定便更加符合自身的利益。
所以說,即使項羽沒有烏江自刎,回到了江東,以項羽的性格來看,也很難再重整旗鼓,再去與劉邦一爭天下,因為項羽這個人比較自大,在經受這么大的打擊之後,很難在短時間內恢復,而且項羽回到江東後,劉邦必會趕殺而去。
⑶ 如果項羽不在烏江自刎,奪得天下會怎麼樣呢
如果項羽過了江東而沒有選擇自刎,那麼項羽還有卷土重來的機會,還可以再「折騰」一段時間,但是這並不會影響最後劉邦為贏家的結果。雖然聽起來十分地殘酷,但是這確實是一個事實,對於項羽來說差的並不是兵力而是性格,項羽孤高自傲不屑於任用謀士這就是他最大的失敗,所以項羽最多隻是一個將軍而不能是一個皇帝。
結語
相比於劉邦,項羽的性格更加暴虐。過於自負是他最大的毛病,所以我覺得就算項羽打敗劉邦奪得了天下。天下在他的治理下,也不一定就會變得很好。歷史的真相是項羽死於烏江,劉邦奪得了天下。歷史沒有如果,一切都已塵埃落定。
⑷ 在三國裡面,如果項羽沒死,歷史會如何發展
首先這是不可能的,因為項羽是漢朝之前的,三國是漢朝末期,時間相差太遠了
⑸ 如果項羽沒死他會成為皇帝嗎
基本不會,項羽跟秦國是國仇家恨集於一身。坑殺20萬秦俘,殺子英,滅秦後大肆分封都是一個證明。秦朝時皇帝的始創者,項羽便自稱霸王,而非皇帝。總的項羽的政治理念還停留於王霸天下的層面。更傾向於做諸侯共主而非最高領袖。
其次,秦朝的天下不是項羽一個人打下來的,六國殘余勢力在這場戰爭中出力極大。這些人不論從自身利益,還是歷史慣性,都不會坐視任何人稱帝。直到楚漢戰爭,這些勢力被交戰雙方消耗殆盡。才給了劉邦機會。漢承秦制,這一點漢朝從不避諱。
⑹ 如果項羽不死歷史將會怎樣七百字
項羽如果不死而是消滅劉邦那麼天下將又會重新進入到分封制的怪圈之中。諸侯國之間長期交戰,百姓苦不堪言。
項羽其人表面看雄霸天下,非常威猛,實質上他的內心還是缺少劉邦那樣的包容天地的大氣。不敢定都關中做天下唯一的天子,而是跑回老家做他的土財主。 為人一方面愛兵如子,可是面對立有大功的將領很是吝嗇,連頒發的印綬都磨平了都不發。
項羽這個人其實非常的矛盾。面對自己的士兵,他有溫柔的一面。但是為人又十分的殘忍,史書上到處可見他大肆的屠殺。 他作戰勇敢果決,但面對大事時又優柔寡斷,婦人之仁。 對於那些拍自己馬屁的人可以大肆的封賞封為諸侯,但是和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卻無法得到獎賞。為人昏庸不能識人用人,韓信和陳平這樣的大才接連失去。而反之劉邦為人大氣又長者之風,他的陣營里有個各種各樣的人才,各盡其能,並且大都願意為他而死。從紀信和王凌之母這二人的故事就可以看出二人做人的區別。
總之項羽如果不死也絕對無法和劉邦抗衡,他失敗在了自己的性格之上。這樣的他即使不死也無法阻止劉邦建立大漢帝國的歷史。
⑺ 如果項羽沒有烏江自刎,而是卷土重來,事態將會怎樣發展
項羽南渡,劉邦勢力阻卻於大江。劉邦在中原地區建立大漢政權,雖然主觀上不願再動兵戈,但由於項羽勢力還未滅絕、北方的匈奴勢力又強勢崛起在戰略上有可能陷入腹背受敵,最終不得不維持以軍事為首務的政治體制。在大漢的內部政治環境中,劉邦仍然依賴於蕭何、張良、韓信和陳平等人,發展經濟、發展軍事。隨著劉邦的老去,太子劉盈繼位之初南仍然防項羽、北防匈奴,等待時機再興統一兵鋒。
項羽痛定思痛,在江東父老的支持下重建西楚政權,統治了長江以南、嶺南以北的故楚之地和吳越之地。西楚政權雖然已經建立,但項羽又犯了偏聽偏信的錯誤,不重視政權內部的人才選拔、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只一味的開礦、製造兵器、募兵等一系列的軍事擴張以圖北伐,重現當時短暫的西楚天下。隨著項羽的日漸衰老和西楚體制的僵化,西楚的開明臣子趁機發動軍隊暴亂、囚禁項羽,力圖革新西楚。
漢帝劉盈乘著西楚政局混亂,發起南征行動。西楚因為暴亂而無法凝聚民心、軍心,無法進行有效抵抗。公元前166年,大漢終於實現天下一統。
⑻ 若是項羽沒有死,大漢的歷史會不會有改變
若是項羽沒有死,大漢的歷史會不會有改變?項羽這個人,歷史上存在很多爭論,據說他是一個惡毒的殺人狂魔,屠殺新都市20萬秦兵身亡。 有人說,他是一位情感列印的戰神,無論上下親賢下士,面對江東父老的誇贊結束了自己的人生,是烏江畔無助的霸王別姬。
很遺憾地提到項羽在烏江畔去世。 讓我們站在歷史的這一端,隔著烏江,回顧一下那段悲傷的時光。
一代霸王,從此去世了。
很多人覺得此時項羽真的很遺憾,為什麼不渡過烏江? 如果項羽渡過這片潺潺的烏江,回到自己地盤的江東,歷史會被改寫嗎? 這個世界還是他劉邦的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項羽註定要失敗。
首先,假設項羽回到江東,繼續和劉邦分天下。 有獲勝的可能性嗎? 還能力挽狂瀾嗎? 就像當年和秦軍的巨鹿之戰一樣,如天,殺光四方,能以少勝多嗎? 在這里,我們先來看看現在兩種軍事力量的對比。
項目軍如山崩一般敗退,士兵完全沒有士氣,渴望和平,家世深厚,項羽大多遠離他,或以前在與劉邦的戰斗中陣亡。 劉邦、兵強馬壯、手下數量眾多,軍神韓信為其助陣,無論從哪方面看,項羽都是絕對劣勢。
項羽的性格。
一個人有什麼樣的性格,取決於他有什麼樣的一生。 項羽有霸王的能力,但有天生的軍事才能,有萬眾敵人的實力。 但是,他很固執,不聽好話,只知道自己樂意,所以在後世的評價中,項羽只適合將軍而不是帝王。
民心,這也是最致命的一點。
如前所述,老百姓對項羽認為,他是暴徒,甚至猛虎,想趕走就離開。 劉邦,與之相反,他活著脫離是仁慈的明君,所以世界的心也必然歸於劉邦。
⑼ 假如項羽沒有死,會怎麼樣
1、當時的情況實際是三分天下,劉邦佔西,韓信佔北,南為項羽。應項羽死而南歸劉邦。劉邦才能最快削奪韓信兵權。則天下一統歸劉。若項羽不死,則韓信兵權必不被奪,而天下將陷入三分的局面。劉邦在西,偏弱。韓信佔北最強。項羽在東南因其新敗而暫無攻伐之意,只可取守勢。倉促之間三足只可鼎力。
2、若以一種機緣巧合,項羽最終滅了劉邦,並收復了韓信。那麼中國一定不會出現獨尊儒術的局面。由於項羽很長時間都沒有妻室,也沒有立王子,項羽又極好面子,勢必大興宮室。當其身故之後,天下將大亂。由於儒教不興,中原各學說仍將百家爭鳴,世間將成亂世。若儒家最終被其他學說所擊敗湮滅也未可知,若此則今天的中國也難成立,當如同現在的歐洲一樣。一塊大陸上的數個國家。而無法一統。
3、若以韓信先反劉邦再爭南而得天下,恐怕最有可能。因為其才能和力量都有可能完成這些事。不過若他勝出,因為他是以背叛而得的天下。所以必然防備此類事情的再度發生。兵權將被他集中在中央。中國的宋代有可能提前降臨。而不幸的是,當時的匈奴絕對強過大金。在韓信身故之後,中原有可能淪為異族的牧場。
4、仍然是劉邦在二傑的幫助下神奇獲勝。不過,這似乎不大可能。因為劉邦兵力不夠多啊,而且太脆弱。與韓信的矛盾似乎不用多少時間就會穿幫啊,即使再勝,仍然也奪了韓信兵權。但是中原將失去原有的休養之機。中原的經濟和人口都將減少的更多。與北面的匈奴而言,恐怕勝算更少。那時恐怕就更難發生白登解圍的奇跡了。那時之後,雖然漢族仍有可能形成。但是恐怕難有今天的強盛了。
⑽ 項羽如果不自殺,歷史會不會被改寫
項羽如果不自殺,歷史也不會改寫。因為當時的大局已定,項羽已經潰敗,即使項羽不自殺,坐船過江逃回江東,也勢必會引得劉邦窮追不舍,逃出生天都難,東山再起更是無從說起。
就算項羽投降,劉邦也打算放過他,但劉邦身邊的謀臣以及劉邦的皇後也不會放過他,定會想方設法殺掉他。要知道,項羽的謀略膽識在當時可以說是萬里挑一的,他有力能扛鼎的強健體魄,也有決勝千里的智謀,這樣的項羽活著一天,對劉邦以及劉邦勢力范圍內的人就多一天威脅。
如果項羽不面對失敗,他定會選擇逃跑或者假裝投降,而不會決然自刎。他決然自刎反而展現了他的英雄氣概,表明他已經直面自己的失敗了。倘若他回江東,韜光養晦以求東山再起,但這無疑也是將戰火帶回江東。那麼對他恩重如山的江東父老將重回戰火,經歷人間煉獄。倘若他卑躬屈膝苟且偷生,那最終的結果可能死得比自刎更沒有尊嚴。
所以,即使項羽不自殺,但是當時大局已定,劉邦戰勝了項羽,項羽也再難有東山再起之日,歷史也不會被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