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遷安市總面積大約是1200什麼
截至2022年1月,遷安市總面積是1208平方公里。
遷安市:
遷安市,河北省直轄縣級市,由唐山市代管,位於河北省東北部,燕山南麓,灤河岸邊,介於東經118°37′~118°55′,北緯39°51′~40°15′之間,市境縱跨直線距離45公里,橫跨直線距離39公里。東隔青龍河與秦皇島市盧龍縣相望,南與灤州市相鄰,西接遷西縣,北以長城為界與秦皇島市青龍滿族自治縣毗鄰,全市總面積1208平方公里。截至2022年1月,遷安市下轄4個街道、17鎮。
歷史沿革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遷安縣屬河北省唐山專區。
1960年4月2日,撤銷唐山專區,遷安縣劃歸唐山市。
1961年6月23日,恢復唐山專區,遷安縣還屬之。
1970年,唐山專區改稱唐山地區,遷安縣屬唐山地區。
1983年5月6日,撤銷地區改為唐山市,遷安縣屬唐山市。
1996年10月,撤銷遷安縣,設立遷安市(縣級),原行政區域不變,由河北省直轄,省政府授權唐山市管理遷安市。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遷安市
B. 遷西縣的歷史沿革
遷西縣,因位於遷安市之西而得名,遷安為縣級市,所以有遷安縣和遷安市兩種名稱。
遷西縣春秋時為山戎國地,戰國時屬燕國,秦屬遼西郡令支縣。漢屬幽州遼西郡,為令支縣地,西北部兼有徐無縣地。
三國魏省令支縣,遂屬遼西郡肥如縣。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3年)令支城並入陽樂縣,仍屬遼西郡。北齊省遼西郡入北平郡,省陽樂縣入新昌縣,遂為肥如、新昌二縣地,屬北平郡。隋開皇六年(536年)省肥如縣入新昌縣,十八年(598年)改新昌縣為盧龍縣,遂屬北平郡盧龍縣。唐仍為盧龍縣地,屬河北道平州。
遼代遼太祖以定州安喜(今定州市)俘戶置安喜縣(屬平州遼興軍),並於今灤陽置灤河縣(屬中京道澤州,設漢兒館),遂分屬安喜、灤河二縣。金初省灤河縣入神山縣,安喜改遷安縣。
承安二年(1197年),升漢兒館為灤陽縣(治今漢兒庄),泰和四年(1204年)灤陽縣亦省入神山縣。元分屬遷安、惠州,初於灤陽縣故城置惠州,並省神山縣入惠州。
明洪武初(1368年)惠州省入遷安縣,屬京師永平府。清屬永平府,為遷安縣地。
民國二年(1913年)屬直隸省渤海道,為遷安縣地;次年改屬津海道,為遷安縣地;十七年(1928年)屬河北省遷安縣。二十二年(1933年)被日軍侵佔,後屬偽冀東防共自治政府。
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爆發後,這里為晉察冀邊區冀東革命根據地的一部分,開始建立革命政權。興城、灤河以北地區建立遷(安)遵(化)興(隆)聯合縣。興城、灤河以南地區建立豐(潤)灤(縣)遷(安)聯合縣。此二縣在1943年7月前屬晉察冀邊區冀東專區,後改屬冀熱邊區第二專區。
1945年豐灤遷縣改屬冀熱遼區十五專區。同年秋日本投降,曾成立遷北縣,僅二十天又改為遷西辦事處。1946年建遷西縣(縣佐),屬冀東區十二專區。
1947年正式建立遷西縣,因位於遷安縣之西,故名。
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遷西縣(駐興城)劃歸河北省,屬唐山專區。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遷西縣仍屬河北省唐山專區。
1959年12月20日撤銷遷西縣,並入遵化、遷安二縣。1961年7月9日以原轄區恢復遷西縣,仍屬唐山專區。
1970年唐山專區改稱唐山地區,遷西縣屬之。
1983年5月5日撤銷唐山地區,遷西縣劃歸唐山市管轄。
C. 遷安市有明的人是誰
河北省遷安縣。遷安這個地方在歷史上一直比較荒涼。《爾雅》有「四荒」之說,把孤竹、北戶、西王母和日下視為四個最荒涼的地方,而其中的孤竹就是現在的遷安。它最古時為殷商時所封的一個諸侯國,國名之「孤竹」,當取的是古代遷安的特有風物。按殷周時期,因為自然生態未被人為破壞,整個河北尚多原始森林,如今在江南才有的竹子,那時在北方也隨處可見,《詩·衛風·淇奧》:「瞻彼淇奧,綠竹猗猗」可為證明。所謂「孤竹」,是孤生的高大的竹木。可以想像,上古時期遷安的大竹樹一定是很多的。 孤竹是商代疆域中最靠北邊的一個諸侯國,這地方在商末出了兩個名人——那就是伯夷和叔齊。這兄弟兩個是孤竹國的最後一代王子。據《史記》說,他們的父親本想把王位傳給伯夷,但是伯夷推辭不受,在他父親死後偷偷地跑掉,把王位留給弟弟叔齊。而叔齊也不受王位,也跑了。後來哥倆一塊投奔了周武王,但聽說周武王要伐紂,認為是犯上作亂,極力阻止。周武王滅商之後,伯夷、叔齊為了表示抗議,就一塊跑到了首陽山去隱居,因為不食周粟,最後雙雙餓死在山中。在儒家的原始經典中,對伯夷、叔齊的氣節給與了很高的評價。他們隱居並餓死的地方——首陽山究竟在哪兒,歷來說法不一。有人說在河東,有人說在隴西,也有人說在岐陽。唯漢人許慎《說文》中說首陽山在遼西,而漢代的遼西即孤竹之地,也就是現在的遷安。按今遷安城東南60里確實有首陽山,離我二姑家花家莊不太遠,我少年時曾到過此山,那時山上尚有「夷齊廟」,那是遷安人為了紀念這兩位最早的鄉賢而建的。 孤竹這個地方,周代叫令支,《周書》上寫作「不令支」,《史記》上寫作「離枝」,《淮南子》作「令疵」,實際上都是一個地方。漢代開始置令支縣,到了晉代,遷安曾一度大為榮耀,因為鮮卑人段遼曾把這里作為他的首都,不過時間不長。唐代的遼西一直是邊陲,為塞客負戈外戍之地。故詩雲:「打其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現在的「遷安縣」的名字是到金代才改成的。 遷安因地處偏僻,歷來為兵戈紛擾之地,故文化一直比較落後。伯叔、叔齊之後,所出的歷史名人寥寥無幾,而且多為武將。 三國時期,遷安出了兩個著名的將軍,一個是漢末於河北起兵的公孫瓚,字伯圭,他出生於遷安。原來是郡太守手下的一個書佐(秘書),面貌英俊,聲音洪亮,辦事果斷,能文能武,深得太守的賞識,並成了太守的乘龍快婿。後來公孫瓚到遼東做長吏,因用奇兵打敗鮮卑人的入侵,遂升為涿郡令。因屢建戰功,被董卓擢為奮武將軍,封薊侯。卓死後,公孫瓚成為河北的一支重要的軍事力量。最後為袁紹所敗,自殺身亡。傳見《三國志·魏書》卷八。 另一個是東吳名將韓當。韓當字義公,也是遷安人,他弓馬嫻熟,膂力過人。曾從孫堅征伐有功,任偏將軍,中郎將,永昌太守。後來孫權封他為昭武將軍和石城侯。傳見《三國志·吳書》卷十。 北周大將怡峰,字景皋,遷安人。他家一連幾代都在北朝任高官,高祖怡寬,北燕時曾任遼西郡守,北魏時被賜爵長蛇公。他的曾祖父怡文也曾任冀州刺史。怡鋒從小便從軍征伐,以驍勇著稱,沉毅而有膽略。北魏永安年間,怡峰因屢建軍功而被授明威將軍、車騎大將軍等爵。後在征討途中病逝,年五十。魏太祖為彰其功業,諡為襄威,而且封他的弟弟和兒子為高官。傳見《周書》卷十七。 唐朝藩將李希烈,也是遷安人。他在正史上雖是個反面人物,但卻顯赫一時,在當時朝野產生了極大的震動。李希烈是中唐是有名的叛將之一。他性格剛忍,可面對慘烈的殺人場面而從容飲饌,談笑自若。李希烈叛唐以前即握有兵權,唐德宗為了安撫他,封他為淮西節度使,不久又加封為檢校禮部尚書,南平郡王等。但後來李希烈還是叛了唐,自號建興王,天下都統帥。朝廷多次派兵征討,都被李希烈殺得大敗,其聲威震動了朝野上下。最後朝廷幾乎傾盡了所有的兵力才打敗了他。傳見《舊唐書》卷一百四十五。 金代的張景仁,字壽甫,遷安人。那時遷安屬於金國,張景仁在金國任翰林待制。當時金國正與宋王朝對恃,宋朝議和,金國與宋的往返文書皆出於景仁之手,其文采深得金世宗的賞識,被升為翰林學士兼同修國史,是當時金國的重要文官。傳見《金史》卷八十四。 明代,遷安也出了三位名標青史的戰將。 一位是趙勝,字克功。正統年間,他曾任永平衛指揮使,幾次大敗進犯的北寇,後任左都督,加太子少保,最後被封為昌寧侯。傳見《明史》卷一百七十三《孫鏜傳》附。 第二位是周璽,字廷玉。明成化年間也曾任永平衛指揮使,因多次打敗入侵敵寇,成為北方著名將領,深得明憲宗的信任和器重。後受皇帝命佩征西將軍印鎮守寧夏。一年後病死,臨終前還大喊「殺賊」。傳見《明史》卷一百七十四。 第三位是馬永,字天錫,生得魁梧偉岸,驍勇有謀。極可貴的是他文武雙全,不但熟諳兵法,而且精通《左氏春秋》。明正德年間守備遵化縣,因擊寇有功,任總兵官。後奉命鎮守遼東。鎮守期間愛民如子,勵農獎商,大受百姓的愛戴。後來朝廷調他到蘇州鎮守,遼東駐地百姓傾城而出,灑淚相送,並為他立祠。時人誇他有古良將之風。傳見《明史》卷二百二十一。 清代,遷安見於史籍者有二人。 劉鴻儒,字魯一,順治三年中進士,康熙年間累任兵部侍郎,戶部侍郎和左都御史等官,在朝廷影響很大。曾幾次上疏皇帝,對當時的賦稅以及民墾等問題提出重要的建議。傳見《清史稿》卷二百六十四。 鄭杲,字東甫,祖籍遷安。但因父親在山東即墨做官,所以小時候長在山東。光緒六年中進士,授刑部主事。他是當時全國著名的學者,致力於經學研究,尤精於《春秋》,對《春秋》的意旨提出自己獨特的看法,曾主講於灤源學院。傳見《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二《儒林三》。鄭杲的著作有:《春秋說》二卷,《東父筆記》一卷,《雜記》一卷,《鄭東父遺書》六卷。 現代以來,遷安出了兩個較顯赫的人。一個是楊秀峰,遷安縣楊團子村人,北師大出身,後加入共產黨,曾留學蘇聯,建國後任教育部部長、全國最高法院院長。此人與我家老一輩還有些瓜葛:我的姑奶,即我祖父的姐姐,嫁給本縣上塢的蘭家,而楊秀峰的姐姐也嫁到他家(當時我家和蘭家、楊家都是本縣的大戶,清時一連多代皆有功名封贈),故我姑奶和楊秀峰姐姐是妯娌。我爺爺和楊秀峰少時因常到蘭家去,所以兩個人認識。後來土改時楊秀峰迴家,以「惡霸地主」之罪親自鎮壓了他的胞兄,我爺爺因是舊式知識分子,儒家思想比較濃厚,所以一直對楊殺兄一事不以為然。 另一個是劉亞樓,他是遷安縣耿庄人。少時參軍入黨,後來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上將。
希望採納
D. 遷西縣的歷史有哪些
遷西縣,因位於遷安市之西而得名,遷安為縣級市,所以有遷安縣和遷安市兩種名稱。
遷西縣春秋時為山戎國地,戰國時屬燕國,秦屬遼西郡令支縣。漢屬幽州遼西郡,為令支縣地,西北部兼有徐無縣地。
三國魏省令支縣,遂屬遼西郡肥如縣。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3年)令支城並入陽樂縣,仍屬遼西郡。北齊省遼西郡入北平郡,省陽樂縣入新昌縣,遂為肥如、新昌二縣地,屬北平郡。隋開皇六年(536年)省肥如縣入新昌縣,十八年(598年)改新昌縣為盧龍縣,遂屬北平郡盧龍縣。唐仍為盧龍縣地,屬河北道平州。
遼代遼太祖以定州安喜(今定州市)俘戶置安喜縣(屬平州遼興軍),並於今灤陽置灤河縣(屬中京道澤州,設漢兒館),遂分屬安喜、灤河二縣。金初省灤河縣入神山縣,安喜改遷安縣。
承安二年(1197年),升漢兒館為灤陽縣(治今漢兒庄),泰和四年(1204年)灤陽縣亦省入神山縣。元分屬遷安、惠州,初於灤陽縣故城置惠州,並省神山縣入惠州。
明洪武初(1368年)惠州省入遷安縣,屬京師永平府。清屬永平府,為遷安縣地。
民國二年(1913年)屬直隸省渤海道,為遷安縣地;次年改屬津海道,為遷安縣地;十七年(1928年)屬河北省遷安縣。二十二年(1933年)被日軍侵佔,後屬偽"冀東防共自治政府"。
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爆發後,這里為晉察冀邊區冀東革命根據地的一部分,開始建立革命政權。興城、灤河以北地區建立遷(安)遵(化)興(隆)聯合縣。興城、灤河以南地區建立豐(潤)灤(縣)遷(安)聯合縣。此二縣在1943年7月前屬晉察冀邊區冀東專區,後改屬冀熱邊區第二專區。
1945年豐灤遷縣改屬冀熱遼區十五專區。同年秋日本投降,曾成立遷北縣,僅二十天又改為遷西辦事處。1946年建遷西縣(縣佐),屬冀東區十二專區。
1947年正式建立遷西縣,因位於遷安縣之西,故名。
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遷西縣(駐興城)劃歸河北省,屬唐山專區。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遷西縣仍屬河北省唐山專區。
1959年12月20日撤銷遷西縣,並入遵化、遷安二縣。1961年7月9日以原轄區恢復遷西縣,仍屬唐山專區。
1970年唐山專區改稱唐山地區,遷西縣屬之。
1983年5月5日撤銷唐山地區,遷西縣劃歸唐山市管轄。
E. 遷安縣屬於什麼地方
遷安市屬於河北省,由唐山市代管。(1996年10月撤縣設市)
遷安市位於河北省東北部,總面積1208平方公里,1996年撤縣設市,轄17個鎮鄉,4個城區辦事處,534個行政村。作為一座資源型城市,於2010年提出了轉型攻堅戰略,始終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
遷安市歷史悠久,文脈悠長。早在4.5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境內就有人類繁衍生息,是中華文明的起源地之一。有4萬多年前的舊石器時期遺址7處,有1萬多年前的新石器時期遺址18處,有夏商周時期遺址42處。其中,爪村遺址出土的骨錐、骨針,被譽為「華夏第一錐」。
遷安市區位優越,交通便捷。西距北京195公里、天津160公里。境內公路密度是全國平均水平的6倍,鐵路密度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1.8倍,可直達秦皇島、曹妃甸、京唐港、天津四大海港。津秦高鐵在遷安設有客運站,形成了輻射晉、冀、遼、蒙的「3小時經濟圈」和通達京津大中城市的「1小時通勤圈」。
(5)遷安市歷史背景如何擴展閱讀
歷史沿革
舊石器、新石器時代,境內已有人類活動。軒轅黃帝曾建都於此。商、周,屬孤竹國。殷孤竹君封地(孤竹城、孤竹國祠廟在今遷安城東南),為孤竹國君伯夷叔齊(夷齊讓國)生長地。
春秋,屬山戎令支國(支音同岐,令支城在今遷安城西)、孤竹國。周惠王十三年(前664年),山戎令支國、孤竹國被齊國所滅,被滅後地屬燕國。齊桓公帶領管仲在黃台山、伏龍山(今遷安境內)大戰山戎令支、孤竹大軍,老馬識途(管仲隨馬)、蟻穴知水等成語典故皆出於此戰。
戰國,屬燕國。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設離枝縣,屬遼西郡。西漢、東漢,設令支縣,屬遼西郡。為東漢末年武將、軍閥公孫瓚的生長地,官至中郎將、奮武將軍、薊侯、前將軍、易侯,漢末群雄之一。
三國,設令支縣,屬遼西郡。為吳國名將韓當的生長地,歷仕吳王孫堅、孫策、孫權,官至昭武將軍、冠軍太守,加都督封爵石城侯,三國名將之一。
晉,鮮卑族占之,廢令支縣,地屬遼西郡。西晉太康六年(285年),鮮卑單於慕容廆犯遼西,晉武帝遣幽州軍戰於肥如(今遷安城東北),慕容廆被打敗。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並入陽樂縣屬平州遼西郡。北齊,屬遼西郡肥如縣。隋,先後屬肥如縣、新昌縣、盧龍縣。開皇六年(586年),肥如縣並入新昌縣,屬新昌縣;十八年(598年),新昌縣改名為盧龍縣,屬北平郡。
唐,屬平州盧龍縣。五代、遼,屬平州安喜縣。遼天贊二年(923年),從定州安喜徙俘戶,安置於今遷安地,稱安喜縣。金大定七年(1167年),安喜縣改名為遷安縣,意為「遷自安喜」,屬中都路平州,遷安之名始定。
元,設遷安縣,先後屬平州、興平、平灤路、永平路(元初並入盧龍縣,後復置遷安縣)。明,設遷安縣,屬北直隸省永平府。清,設遷安縣,屬直隸省永平府。民國,設遷安縣,元年(1912年)屬直隸省津海道,二年屬直隸省渤海道,三年屬直隸省津海道,十七年(1928年)屬河北省。
1939至1944年,中國共產黨在遷安及附近邊區先後成立豐灤遷、遷遵興、遷灤盧、遷青平、遷盧撫昌聯合縣,遷盧青、遷遵青、灤盧聯合縣,先後隸屬晉察冀邊區冀東區和冀熱邊區。1945年,復置遷安縣,屬冀東十六專區。1949年8月1日,遷安縣屬河北省唐山專區。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遷安縣屬河北省唐山專區。1958年12月20日,撤銷盧龍、遷西二縣,將這兩縣的部分地區並入遷安縣。1960年4月2日,撤銷唐山專區,遷安縣劃歸唐山市。
1961年6月23日恢復唐山專區,遷安縣還屬之;7月9日復置盧龍縣和遷西縣,原二縣並入遷安縣的地區還屬盧龍、遷西二縣。1970年,唐山專區改稱唐山地區,遷安縣屬唐山地區。1983年5月6日,撤銷地區改為唐山市,遷安縣屬唐山市。
1996年10月,撤銷遷安縣,設立遷安市(縣級),原行政區域不變,由河北省直轄,省政府授權唐山市管理遷安市。
F. 山葉口風景區的歷史背景是什麼
國家地質公園山葉口景區坐落在河北省遷安市大五里鄉山葉口村,總面積14平方公里,經地質專家考證,這里遍地的五彩石是38.5億年前遠古海底的鵝卵石、泥沙經過高溫高壓,又經地殼運動形成的,有「海底五彩琥珀」的美稱。這里豐富完整的太古地貌,被地質學家譽為「全息海底地質檔案館」,是遷安國家地質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算是歷史背景嗎?公園07年建的,沒什麼別的歷史背景了吧···
G. 河北省遷安市,境內的主要風景區有哪些
河北省遷安市,位於河北省東北部,總面積1208平方公里,為第二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全國文明城市。境內著名的旅遊景點有:遷安山葉口、白羊峪、黃台山公園和黃台湖、紅峪山莊黃金溶洞風景區等。下面來稍微介紹一下這些著名風景區。
遷安山葉口,位於河北遷安市西部大五里鄉山葉口村,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它這邊有著優美的峽谷溪流,山石林地,山頂湖泊的自然景觀,是一個既可以休閑觀光,又能遊玩娛樂的原生態旅遊景區,在景區內,還有地質知識長廊、地質展廳、遊客服務中心的旅遊設施,設施非常齊全。
紅峪山莊長城溶洞風景區:在河北遷安市五重安鄉紅峪口村北,這邊的景區特別有韻味,是很難得的溶洞景觀,這邊,水石莫分,奇幻異常,遊客可以欣賞溶洞中的石筍、石柱、石幔,洞中有山的景色,千姿百態,光怪陸離,姿態萬千讓人目不睱接,令人流連忘返。
H. 為什麼一千年前,定州和遷安縣名相同
一、時代背景
歷史上的五代時期(907-979),朝代更迭頻繁,戰亂頻發。
龍德元年(921年)二月,成德鎮(唐朝在今河北地區設置的一個節度使,唐末到五代時割據河北,為河北三鎮之一,管轄恆冀深趙滄定易等州)軍將張文禮發動兵變,殺死節度使王?,一方面向晉王李存勖求取節鉞,暗中卻又遣使向契丹、後梁求援,請求兩國出兵將晉軍趕出河北。
龍德元年(921年)十月,契丹皇帝耶律阿保機出軍南下,攻下古北口等十餘城;十二月,阿保機攻打幽州不克,乃長驅南下,攻陷涿州,又進攻定州。晉王李存勖,親率親兵五千人救援定州,在新城(今河北高碑店)和望都交戰兩次,當時正值深冬,地面雪深五尺,契丹兵馬缺乏糧草,餓死很多,兩戰皆大敗契丹,契丹被迫撤兵。在撤兵時,耶律阿保機擄走了當時定州下轄的望都、安喜、義豐三縣居民,僑置於平州(今遷安灤縣一帶),三縣居民仍沿用定州原籍地名,於是分別在定州和平州(後分出灤州)出現望都、安喜、義豐三個重名縣。
二、僑治縣由來
五代十國時,契丹族強大起來,於916年建立契丹國(947年改為遼國),後連年開展對周圍各族的大擄掠,並不斷南侵,經常擄掠現今的河北省北部和中部地區。對於俘虜的漢人,大略採用唐制,建立州縣,在遼國境內設置一些與河北地區同名的州縣,每個州縣大都修建城郭,把所俘獲的漢人集聚其中,從事農業生產,使他們受到契丹貴族的統治和奴役,但仍保存漢人的生活習俗。阿保機掠奪來的這些人中包括一些漢族的知識分子,對於阿保機的政權鞏固,特別是對於他稱帝建立契丹國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時,他們還幫助阿保機建立了各種政治制度,教他如何利用漢人從事生產,促進經濟的發展。
遼太祖六年(913年)冬10月,佔領了平州(州治在現今的盧龍縣),並把平州作為後方基地,對幽州、定州等發動了幾次大的掠奪戰爭,俘虜子女人口,遷移到遼國。
三、兩地三縣的歷史變遷
1、定州安喜縣成為今定州市:唐朝時期,安喜縣為定州治。北宋為中山府治。明洪武三年(1370)廢入定州,民國時期廢州變縣為定縣,1986年撤縣設定州市。
平州安喜縣成為今遷安市:遼初置安喜縣,治所在今河北遷安縣楊各庄鎮萬軍村。金大定七年(1167年)改為遷安縣,其寓意是,「遷自安喜」,名字沿用至今。
2、定州望都縣為今保定望都縣:西漢時叫望都縣,屬中山國,北齊廢,隋開皇六年(586)復置,屬定州,大業初廢。唐武德四年(621)復置,屬定州。初治在安險故城(在今定州市東),貞觀八年(634)移治今河北望都縣。金改名慶都縣。清乾隆十一年(1746)復名望都縣,屬保定府。
平州望都縣今已不存:遼以定州望都縣俘戶置望都縣,屬平州。治所在今河北盧龍縣南。金大定七年(1167)改為海山縣,蒙古至元二年(1265)廢海山縣入昌黎縣。次年復置,屬平灤路。四年(1267)又廢。
3、定州義豐縣今稱安國市:西漢時稱安國縣,北齊廢。隋開皇六年(586年)置義豐縣,治今河北省安國市,屬定州。武周萬歲通天二年(697年),改名立節縣。唐神龍元年(705年)復為義豐縣。北宋太平興國元年(976年)改蒲陰縣,屬定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蒲陰縣省入祁州,1913年祁州降為祁縣,次年復名安國縣。
灤州義豐縣今為唐山灤縣:耶律阿保機攻佔平州後,在平州設軍鎮遼興軍,分平州地置灤州永安軍,公元922年,遼太祖擄定州義豐縣(今安國)民,安置於灤州地區,置灤州(州治義豐縣,今河北灤縣)。灤州轄義豐、馬城(今灤南馬城)、石城(今東礦區開平)三縣。蒙古至元二年(1265年)撤義豐縣入灤州,三年復置。明洪武二年(1369年)又撤入灤州,1913年降灤州為灤縣。
I. 唐山遷安附近有哪些好玩的旅遊景點
遷安歷史悠久。秦王政26年設離枝縣,更名遷安縣,1996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遷安縣設立遷安市。經過二十多年改革開放,遷安經濟躍居河北省二十強之首,財政收入居河北省第一,一座規劃科學設施完善功能齊全的現代化新興城市正在崛起。
山葉口景區:山葉口景區座落於遷安市西部大五里鄉山葉口村,它以優美的峽谷溪流、山石林地、山頂湖泊為自然景觀,融地質文化、民俗特色於一體,這里有景色奇特的礫石風光、豐富完整的太古地貌,這里被地質學家譽為全息太古時代地質地貌檔案館。
紅峪山莊風景區位於遷安市五重安鄉紅峪口村,為國家3A級旅遊區,是一處以大理石長城為靠,以黃金溶洞為軸,輔以山川、森林、瀑布、戚劍峰、廟宇、遠古代植物化石等自然景觀形成完整的長城溶洞系列旅遊產品。
九龍泉風景區位於遷安市楊各庄鎮徐流口村。2009年7月被評為國家AA級景區。風景區北倚長城,建設有森林公園、古槐樹、垂釣池、溫泉水庫、科技先導型新農村建設示範點等景點,景色秀美、氣候宜人。九龍泉水域面積大,地勢平坦,視野開闊,擁有我市最好的溫泉資源。
遷安靈山旅遊區 :靈山地處遷安市蔡園鎮境內,因其有五座相連的山峰,五座山峰猶如人手五指,故又稱五峰山、五指山;又因山中有井,人飲其水,可祛多種疾病,靈驗無比,故又稱靈山。靈山山勢陡峭,奇景甚多:山中有五彩巨石,形態各異。
建昌營清真寺位於回民村內,始建於明代宣德六年,嘉靖二十一年重修,至今已有570餘年歷史。古寺採用明、清兩朝皇家園林式建築風格,造型奇特,莊重古樸,被譽為「京東第一寺」。
J. 遷安市的名勝古跡有哪些
靈山,又名五峰山,位於遷安市蔡園鎮境內,以山美水靈石怪聞名冀東。相傳為女媧娘娘補天化石處, 共化石36501塊以補青天。補天之後,將若干廢石和補天用之水井棄於靈山腳下,天然造就了景區千姿百態各賦情趣的景觀。旅遊區內怪石林立,「五彩石」、「飛來石」、「迎客石」、「長壽石」鬼斧神工千姿百態;白塔下古井「嚴冬不凍,酷旱不幹」,常飲此水治病強身,延年益壽;附近生長一棵千年白果樹,枝葉繁茂,華北極為罕見。1995年蔡園鎮投資1000多萬元,恢復古建築,建成大雄寶殿、八角亭、白塔寺、觀音殿等建築物,吸引大量的客人來此遊玩。
龍山,因酷似一條卧龍亦稱伏龍山,距遷安市區7.5公里,鎮峙灤河兩岸,扼守龍山渡口。山屏聳秀,松林蒼翠,灤水繞帶,古剎居中,山脊隆起,四爪抓地,形若巨龍,蜿蜒起伏,呈北行之勢,橫卧於灤河南岸。龍頭伸入灤河,恰似龍吸百川,又如蛟龍入海,蔚為壯觀,堪為遷安景中之冠。龍山古跡、傳說甚多,山巔有石城系唐王征東時所建;山東南有夷齊廟,系為紀念孤竹國君二子伯夷、叔齊而建,山東側有曾出土青銅器、陶器的商周古墓群,山西有出土納馬象等多種哺乳動物化石的舊石器時代遺址;老馬識途的千古美談就發生在這里。景區內建有龍冠亭、致遠亭、屈原祠、雅集亭、水月松風、杏詢薰風、動物園、植物園及現代歷史館等景觀,實為遊人攬勝、覓古、領略自然風光之勝地。
白羊峪位於遷安市區北20公里。白羊峪口山雄關險,乃通往塞北之咽喉,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四周山高峰險,山巔之上長城蜿蜒;建築奇特雄偉的神威樓歷盡滄桑400餘載,烽火台、謊城(馬圈)、水關、督察院等古代邊關防禦體系完整地匯集此地;新建的嬉水池、蓮花池、延年橋、望佛亭等現代景點與古代建築融為一體,別具一格;白羊河水自北向南穿過關口,四季長流,清澈見底,魚蝦游戲。白羊峪青山綠水,風景雄渾秀麗,素有「北國江南」之美譽。
紅峪山莊長城溶洞風景區位於遷安市西北30公里,燕山南麓,總面積60平方公里。景區內有獨特的明代大理石長城,鮮為人知、絕無僅有,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北方罕見的溶洞,石筍、石柱、石幔、石花形狀各異。自然景觀天池、瀑布、廟宇、像形石別具一格,整個景區綠色蔥蘢、植被茂密、群山逶迤、風光秀麗,怪石千姿百態,素有「紅峪山莊有仙境,洞天廳堂列崢嶸,忘情不忍去,不覺夜露涼」之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