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你如何看待項羽這一歷史人物

你如何看待項羽這一歷史人物

發布時間:2022-04-29 06:01:54

『壹』 項羽作為「西楚霸王」,最終卻自刎烏江,你如何看待這一人物


項羽這個人,是有人格缺陷的,他的個性有點像張學良

基本特點:就是個公子哥,沒大志氣,也沒大出息。之所以搞成一番事業基本是命運的安排,最後搞砸了卻是他自己的原因。
公子哥什麼特點??特點就是早年、幼年生活優渥,項羽的幼年、少年、青年時代過的很爽,無論是物質生活還是精神生活,都爽得很。首先家室,楚國貴族,根本不擔心錢的問題,再看項羽相貌,身高拔眾,力能舉鼎,天日之表,從小就是孩子王,長大了也到哪兒都是頭,手下總有一幫跟班小弟。追求的姑娘更是多到踹都踹不開。
項羽不光物質外形雙豐收,項羽有思想么?其實是有的,一點思想沒有,那今天也沒人知道他。



說白了,項羽輸就輸在,他的成長時代,日子過的實在太好,以至於成年後還沒沒回味,認為那是他一生中過的最爽的日子,所以不顧一切的要恢復幼年時代去。大家不要把項羽想成一個頂天離地的大英雄,其實項羽在鋼針般的胸毛、舉鼎的身體裡面,是一個賈寶玉,希望全世界都圍著他轉。

在項羽爽並成長著的時候,劉邦幹嘛呢?正盲流狀態四處閑晃呢,飢一頓飽一頓。韓信幹嘛呢?正寄人籬下,乞食於人呢。這成長起來,心理堅強度,不用說了吧。

最後項羽自殺也很好解釋,他一輩子的希望,就是功成名就,有錢有權了,回江東給父老鄉親顯擺下去,結果被逼到烏江,要灰頭土臉的回江東去了,對大丈夫來說這也不算啥,但對項羽這種賈寶玉式人才來說,這么回去太丟人了,丟人到他寧可自殺也不要回去。自殺好啊,面子有了,偉岸的身形有了,留名千古也有了。

『貳』 歷史上對項羽的評價是什麼

項羽是中國歷史上知名度極高的人物之一,也是歷代詩人們吟詠最多的歷史人物之一,在詩中,他們從多方面描繪了項羽,表現了自己的觀點。我認為,有四種觀點影響比較大。

第一種,是「卷土重來未可知」

這種觀點,來自唐代最優秀的詠史詩人之一,晚唐杜牧。杜牧是晚唐最著名的詩人之一,他的詠史詩,更是獨辟蹊徑,常常帶給人耳目一新的觀點。

他在《題烏江亭》一詩中寫道: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這首詠項羽的詩歌,對後世影響極大,杜牧認為,勝敗乃兵家常事,項羽不渡烏江,給後世留下了很大的遺憾,倘若他能回到江東,再整旗鼓,回來後與劉邦再決雌雄,勝敗尚未可知。


項羽本人用兵如神,深受後世推崇,而烏江自刎,是項羽主觀的選擇,如果當時他選擇渡江,其實不會身死,這就給後世留下了無盡的唏噓和假設:假如項羽沒有自刎,劉邦還能坐穩皇位嗎?

杜牧將這種想法說了出來,引起了無數人的共鳴。

第二種,是「中原一敗勢難回」

這一觀點,來自於宋代大改革家王安石,他在《烏江亭》一詩中寫道: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

作為政治家的王安石,給出了和杜牧相反的觀點,他認為,雖然項羽用兵如神,但是,當時的社會發展大趨勢,是嚮往和平與安定,而不是永無休止的戰爭,於是,他在開篇便指出了一個重大問題「兵疲」!

的確,經過了七年(反秦三年,楚漢之爭四年。其餘詳情可直接查看藍色標記的「頭條網路」內容)的混戰,士兵們已經疲勞到了極點,沒有人願意再打仗了,和平、安定,才是當時的社會大勢,劉邦的統一,只是順勢而為,項羽即便用兵如神,也不可能逆天下大勢,垓下一戰,項羽敗局已定,劉邦實力大增,項羽已經無力回天了。


其實詠項羽的詩歌和觀點,非常之多,其中,影響最大最廣的,應該是杜牧的那首,或許也正因為人們太喜歡項羽了,所以總期望有奇跡能夠發生,所以才願意相信「卷土重來未可知」,但於我而言:

在政治軍事上,我反而覺得王安石說得更對一些,戰爭不可能是主旋律,當時的社會和人們,苦於戰爭久矣,急需穩定的發展和休養,既然劉邦已經贏了,百姓們也不願意再有戰爭了,兵疲是既成的事實,很難逆轉。

從項羽的人格方面講,其故事自然可歌可泣,令人唏噓,其人格也有獨特的魅力,作為歷史中的風流人物,是值得肯定和紀念的。

『叄』 你怎樣看待項羽這個悲劇人物呢

項羽在戰場上的無往不利相對的卻是政治上的幼稚,甚至是愚蠢。坑殺戰俘,放棄關中,懷念楚國,自立為王卻失盡人心。更為突出的表現是在用人方面。劉邦手下蕭何、張良、韓信、彭越、英布出身各不相同卻可以盡發揮其所長,而項羽卻連一個范增都不能用,項羽與劉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後來三國時代的東吳被滅也從側面說明當天下大定只剩江東的時候,江東是無法抵擋的。按河南大學王立群先生的話講「項羽是一個非常可用之人,卻坐在了用人之人的位置上」這就是項羽的悲哀。兵上天才,政治蠢材。
但政治上的失敗,無法遮掩項羽在軍事上的才華。24歲起兵反秦,27歲成為分封十八路諸侯的西楚霸王,三十歲自刎烏江。他是一位當之無愧的英雄豪傑。
在中國歷史上,有無數的英雄人物。但如項羽這樣鐵血柔情的漢子卻很少。萬軍包圍,四面楚歌也打不倒這個鐵骨錚錚的漢子。可虞姬的離去,卻讓他選擇了死。戰場上的縱橫吟嘯,面對伊人卻柔情刻骨,像項羽這樣的英雄,當之無愧的受後人景仰。
縱觀歷史長河之內,英雄無數風流無盡,項羽的慷慨赴死報江東父兄,從容捨身慰男兒之身,如此氣節,在他英雄之軀訇然倒地之時,騰空而起,凌雲直上,流傳千里,催人至今。寧可無愧而死,不肯慚愧而生。

『肆』 如何看待項羽的性格特點

項羽,是一個在歷史上頗具爭議的人物。有人說他剛愎自用,才會失了江山,最後落得烏江邊上自刎。也有的人欣賞他的豪情,寧死不肯過江東。

項羽,是我難得欣賞的古人之一。喜歡他的豪氣和俠義。試問:如果,不是他對劉邦絕對的信任,又怎麼會有機會給劉邦的暗渡陳倉?當時,項羽已算是奪下秦朝的天下,當時,若是他聽范增的話,殺了劉邦,又怎會有後來的劉邦?項羽就是項羽,他為人爽直,暗箭傷人是他所不屑的。 人生起碼有兩種,一種是功利的人生,一種是藝術的人生。大多數人都是功利人生,所以很難理解藝術人生。劉邦、項羽正好是這兩種人生的代表。對項羽,我們總是從杜牡的角度去理解:「卷土重來未可知」,但很少想想易安以一個女子告訴我們的藝術人生:「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女士的後面兩句,不是為項羽婉惜,認為過了江東就能如何如何,——那就和杜牡一樣了。她的後兩句是對前兩句的反復,不肯過江東,才是生為人傑,死亦鬼雄呵。這樣的壯懷激烈,千古之下,又有多少人能夠做到! 項羽到最後還是沒有弄清楚他為何是這樣的結局。是「天亡「還是「人亡「?

項羽的形象可算是人們心中的英雄,他的武斷和岳飛的愚忠一樣,完全符合中國人的欣賞標准。我覺得項羽是有英雄「氣質「的,正如人們說的,他的豪氣、俠義和坦盪,值得人們敬佩。他也是有實力的,他對戰爭的把握,恐怕十個劉邦也敵不過。誰說項羽有勇無謀?從他"破釜沉舟「的一戰,就可以看出他的領兵才能和為將的自信。其實「破釜沉舟「是有點心理學的味道,項羽是洞察出了這一點,還是他勇往直前的性格使然,在下不得而知,但這一戰確立了他的英雄形象,也確立了他不可動搖的歷史地位。 一般來說像項羽這樣的人都是自信和自大並存的。他是「戰神「,卻不是治世的謀士。也可以說他是「君子「,在同劉邦這樣的「小人「的斗爭中,「自大「的性格足可以毀掉他。這樣的人,雖可獨霸一方,但是很難能成為國君。 他的死帶有明顯的悲劇色彩,一個健強人格的隕落,總是可以留下一片惋惜之聲。他那「不肯下江東「的氣節,更奠定了一代悲劇英雄的主色調。再加上他的身邊有個至死不渝的虞姬,也為他的死添加了幾分浪漫色彩。英雄美人,也成了千古流傳的佳話。

對於項羽的死,人們多是「惋惜「,而不是「可憐「。因此他的悲劇值得思考,他的形象也更加接近英雄。 營壘外,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營壘內,燭火昏沉,美人哀婉。一杯濁酒,一曲悲歌,一個叱吒風雲的英雄,一個從不流淚的漢子,哭了,淚流滿面——「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力拔山兮氣蓋世的一世豪傑,發出了「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悲鳴。一幅英雄末路的畫面,就這樣色彩鮮明地呈現在後人面前,令他們唏噓不已,遺憾不已,感動不已。這就是太史公司馬遷在其傳世名篇《史記&8226;項羽本紀》中所描繪的場景,所傳達的情感——深深的同情與惋惜。 或許是因為自身的浪漫性格、不幸際遇的緣故,太史公對悲劇人物是有些偏愛的,悲劇人物在《史記》中佔有很大的份量。尤其是對西楚霸王,這個與本朝高祖皇帝大打出手的死對頭,太史公更是偏愛有加,不僅讓其位列朝代承繼之帝王本紀,而且通過幾個典型事例的濃墨重彩的描寫,如:巨鹿救趙時,破釜沉舟,以一當十,大破秦軍;垓下突圍時,嗔目而叱,大呼馳下,潰圍,斬將,刈旗等戰爭場景,將項羽塑造成一個頂天立地、一往無前的蓋世英雄。

兩千多年來,有多少人被項羽的英雄氣概所感動,又有多少人掩卷嘆息,為項羽未得天下而惋惜。唐杜牧有「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的惋惜之情,宋易安有「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贊美之詩,甚至連宋朱熹,這位理學家也對《垓下歌》贊嘆不已:「慷慨激烈,有千載不平之餘憤」。這自然是有賴於太史公《項羽本紀》的強大藝術感染力了。

項羽和劉邦完全是兩種人物,他的確魯莽的,但他是天生的英雄式的人物,獨一無二的,空前絕後的。如果你真的認真的讀過那段歷史,你就會被他的勇猛所折服,很多戰爭,都是他一個人面對成千上萬的敵人,與之搏鬥;有時徒步與數百敵兵激戰。項羽,他高傲、他霸氣,這是一個熱血男兒的英雄情懷,這是一代叱吒風雲的雄主的豪邁氣概,同時這也是他不肯過烏江的性格原因,曾有人悲哀的說,或許項羽少那麼一點霸氣,少 那麼一點高傲,就能渡過烏江,待他日東山再起,正所謂「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我欣賞項羽,因為項羽的豪邁性格,我敬重項羽,因為項羽的傲氣和霸氣,我欽佩項羽,雖然他的失敗不能不說是自己的悲哀,我贊賞項羽,更因為李清照的點評,「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伍』 如何評價項羽這個人物

英雄從茫茫人海中,莽莽塵土中走來,他昂首走過,留下的是或深或淺的腳印,留下的是或清晰或模糊的身影,留下的更有後人不斷的景仰與溢美之詞!

縱觀歷史,英雄萬千,風流無數,但誰有他說出「彼可取而代也」的豪邁,誰有他釜底抽薪的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氣魄,誰有他的錚錚鐵骨更具柔情。他,就是西楚霸王——項羽。

我,喜歡他不久,卻又是那麼深,那麼深……。

他彷彿就是生而為英雄的。他的氣魄,他的性情,他的行為,無不顯露著英雄本色。想取代秦王,說出「彼可取而代也」不正顯現著他的大志嗎?果斷斬宋義,不正是他識時機而為嗎?破釜沉舟,不是因他魄力大嗎?不肯過江東,他只為一個愧字,夠仁義。他那錚錚鐵骨下,卻有柔情萬千,「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一個威懾天下的英雄在窮途末路之時,最痛惜的莫過於愛馬美人,他的豪情萬丈,他的柔情萬千,怎能不令人敬佩?霸王別姬,不正是這段悲壯歷史中一段感人傷情嗎?

烏江自刎,中原一敗勢難回,很多人認為這是英雄人生的敗筆,一代風雲人物落得如此下場。

可,又有誰曾想過,項羽,他用死保住了自己的一世英名,他用死詮釋了英雄的真諦。這一刎,留下了無法挽回的遺憾,卻更是英雄氣質的升華!

他的氣魄,他的率性,他的寧死不回頭,讓古今多少人為之傾倒啊!這樣一個有情有義的人,歷史上又有幾個呢?

霸王倒下了,可他身後還有茫茫的一片天地……那落日渾圓,很大,很大,落一地絢爛……

英雄倒下的是軀體,前進的是靈魂,中斷的是人生旅程,不朽的是靈魂!

英雄,永恆不滅的靈魂!

『陸』 你怎麼看待項羽這個人物形象

項羽在戰場上的無往不利相對的卻是政治上的幼稚,甚至是愚蠢。坑殺戰俘,放棄關中,懷念楚國,自立為王卻失盡人心。更為突出的表現是在用人方面。劉邦手下蕭何、張良、韓信、彭越、英布出身各不相同卻可以盡發揮其所長,而項羽卻連一個范增都不能用,項羽與劉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後來三國時代的東吳被滅也從側面說明當天下大定只剩江東的時候,江東是無法抵擋的。按河南大學王立群先生的話講「項羽是一個非常可用之人,卻坐在了用人之人的位置上」這就是項羽的悲哀。兵上天才,政治蠢材。
但政治上的失敗,無法遮掩項羽在軍事上的才華。24歲起兵反秦,27歲成為分封十八路諸侯的西楚霸王,三十歲自刎烏江。他是一位當之無愧的英雄豪傑。
在中國歷史上,有無數的英雄人物。但如項羽這樣鐵血柔情的漢子卻很少。萬軍包圍,四面楚歌也打不倒這個鐵骨錚錚的漢子。可虞姬的離去,卻讓他選擇了死。戰場上的縱橫吟嘯,面對伊人卻柔情刻骨,像項羽這樣的英雄,當之無愧的受後人景仰。
縱觀歷史長河之內,英雄無數風流無盡,項羽的慷慨赴死報江東父兄,從容捨身慰男兒之身,如此氣節,在他英雄之軀訇然倒地之時,騰空而起,凌雲直上,流傳千里,催人至今。寧可無愧而死,不肯慚愧而生。

『柒』 如何看待項羽

項羽,是一個在歷史上頗具爭議的人物。有人說他剛愎自用,才會失了江山,最後落得烏江邊上自刎。也有的人欣賞他的豪情,寧死不肯過江東。

項羽,是我難得欣賞的古人之一。喜歡他的豪氣和俠義。試問:如果,不是他對劉邦絕對的信任,又怎麼會有機會給劉邦的暗渡陳倉?當時,項羽已算是奪下秦朝的天下,當時,若是他聽范增的話,殺了劉邦,又怎會有後來的劉邦?項羽就是項羽,他為人爽直,暗箭傷人是他所不屑的。 人生起碼有兩種,一種是功利的人生,一種是藝術的人生。大多數人都是功利人生,所以很難理解藝術人生。劉邦、項羽正好是這兩種人生的代表。對項羽,我們總是從杜牡的角度去理解:「卷土重來未可知」,但很少想想易安以一個女子告訴我們的藝術人生:「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女士的後面兩句,不是為項羽婉惜,認為過了江東就能如何如何,——那就和杜牡一樣了。她的後兩句是對前兩句的反復,不肯過江東,才是生為人傑,死亦鬼雄呵。這樣的壯懷激烈,千古之下,又有多少人能夠做到! 項羽到最後還是沒有弄清楚他為何是這樣的結局。是「天亡「還是「人亡「?

項羽的形象可算是人們心中的英雄,他的武斷和岳飛的愚忠一樣,完全符合中國人的欣賞標准。我覺得項羽是有英雄「氣質「的,正如人們說的,他的豪氣、俠義和坦盪,值得人們敬佩。他也是有實力的,他對戰爭的把握,恐怕十個劉邦也敵不過。誰說項羽有勇無謀?從他"破釜沉舟「的一戰,就可以看出他的領兵才能和為將的自信。其實「破釜沉舟「是有點心理學的味道,項羽是洞察出了這一點,還是他勇往直前的性格使然,在下不得而知,但這一戰確立了他的英雄形象,也確立了他不可動搖的歷史地位。 一般來說像項羽這樣的人都是自信和自大並存的。他是「戰神「,卻不是治世的謀士。也可以說他是「君子「,在同劉邦這樣的「小人「的斗爭中,「自大「的性格足可以毀掉他。這樣的人,雖可獨霸一方,但是很難能成為國君。 他的死帶有明顯的悲劇色彩,一個健強人格的隕落,總是可以留下一片惋惜之聲。他那「不肯下江東「的氣節,更奠定了一代悲劇英雄的主色調。再加上他的身邊有個至死不渝的虞姬,也為他的死添加了幾分浪漫色彩。英雄美人,也成了千古流傳的佳話。

『捌』 如何評價項羽這人人物

以下是易中天的評價,我覺得寫得很深刻。可以以他的思路作為參考:

項羽是貴族後代,是力能扛鼎的西楚霸王;劉邦是沛縣小混混,是平頭百姓一個。然而,兩個人較量的結局是:劉邦知人善任,麾下群臣才華橫溢,他們君臣攜手,同心同德,最終打敗了兵多將廣、不可一世的項羽。作為對手,項羽完全未能意識到劉邦的強大。他孤傲自負、剛愎自用,一意孤行,一錯再錯,終於兵敗垓下,自刎於烏江。那麼,究竟是哪些個人因素造就了劉邦和項羽全然不同的命運和結局呢?

身世魅力相差懸殊

劉邦戰勝項羽,常常讓人覺得匪夷所思,不可思議。因為就家庭背景,集團力量和個人魅力而言,劉邦和項羽都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很多人覺得這個劉邦怎麼會戰勝項羽呢?項羽是個貴族,是個英雄;劉邦是個貧民,是個流氓。項羽的出身是相當高貴的,他的祖父叫項燕,是楚國名將,但到了項羽父親他們這一代,這個家族就開始破落了項羽早年追隨叔叔項梁逃難逃到吳中,就是現在江蘇省蘇州市的吳縣一帶。不過破落,那也還是貴族,和劉邦不一樣。劉邦是沒有名也沒有字的,他被喚做劉季,就是劉小的意思;項羽可是正兒八經有名字的,叫做項籍,也是有字的,叫項羽,也字子羽。

總的來說,項羽的能力還是很強的,而且他非常勇敢。楚漢戰爭當中有一次出現這么一個情況,劉邦手下有一個神箭手叫樓煩,兩軍對壘的時候,劉邦就讓這個樓煩站在陣前,項羽那邊出來一個人,樓煩一箭就把他給射死了;再出來一個人,樓頂一箭又把他給射死了,連連射死了好多位項羽的兵將。項羽大怒,自己出來了,出來以後往那兒一站,大吼一聲,樓煩被嚇得屁滾尿流,調頭就跑,跑進軍營當中再也不敢出來了。所以項羽這個人的個人魅力是沒的說。

所以在滅秦和楚漢戰爭中,項羽幾乎是戰必勝,攻必克。那劉邦會干什麼呢?劉邦的本事還是司馬遷說的那四個字:好酒及色喜歡酒色就是他的本事。在整個滅秦和楚漢戰爭中,沒有一座城池是劉邦攻下來的,沒有一個計謀是劉邦策劃的,沒有一場戰爭是劉邦指揮的。劉邦的本事只有一句話為之奈何?問張良,問陳平,問韓信,我該怎麼辦啊?

性格決定命運

但是,我們如果冷靜地做一個分析,就會發現劉邦的勝利是有道理的。劉邦和項羽兩個人有著完全不同的性格,正是這些性格的差別決定了他們的成敗和命運。

劉邦和項羽的第一點不同是:劉邦志向遠大,項羽鼠目寸光。這一點我們可以通過他們在勝利面前表現出的心態來證明。秦二世三年的十月,劉邦攻進了關中,後來項羽也進入了咸陽,他們獲得了推翻秦王朝的勝利。在這場勝利面前,劉邦和項羽的表現完全不同。劉邦不殺子嬰,約法三章,不受犒賞,秋毫無犯,而且退出秦王宮,還軍霸上。這是一個了不得的舉動,這個舉動的意義范增看出來了。范增對項羽說,項王,劉邦這個人可不能小看,據臣所知,劉邦原來在沛縣的時候是喜歡錢財、喜歡酒肉、喜歡女人的人,現在這樣一個人來到秦皇宮看見數不盡的金銀財寶和美女珍饈居然不動聲色、秋毫無犯,他有這么大的剋制力,其志不在小,他的志向一定是很大的他能夠把這些東西都不放在眼裡了,這個人是絕不可以小看的。但項羽聽不進去,劉邦嘛,他有什麼了不起?他其志不小又能怎麼樣?

項羽自己是怎麼做的呢?殺子嬰,燒宮室,屠咸陽……項羽做得很不好的一件事,就是他每攻下一座城池就屠城,史書上的記載是4個字:城無遺類。就是說項羽他把一個城攻下以後,這個城裡面就沒有活口了,那肯定是連婦女兒童都在屠殺之列了,而且項羽一把火燒掉了秦王朝的皇宮,這樣做是不得人心的,項羽完全不動腦筋,就這么做了。做完以後,有人就出來勸說項羽,說咸陽這個地方是帝王之都,如果您想稱皇稱帝的話,應該定都咸陽。但是,這個時候秦的皇宮已經被項羽燒光了,也沒地方住了,項羽又一門心思想回家去,回他的老家去。於是就說了這樣的話:「富貴而不還鄉,如衣錦夜行。」什麼叫做衣錦夜行呢?就是穿著漂亮的衣服在黑咕隆咚的晚上走,誰看得見呢?應該穿上漂亮的衣服回家鄉去,這個叫做衣錦還鄉「衣錦夜行」、「衣錦還鄉」這兩個成語就是從這兒出來的。

那麼,我們再來看看他們在挫折面前的表現,這是劉邦和項羽不同的第二點。在失敗面前,劉邦冷靜沉著,項羽狂暴浮躁。楚漢戰爭當中有這么一件事情,就是兩軍處於對峙狀態的時候,項羽攻劉邦久攻不下,就在軍前架起了一口大鍋,把劉邦的父親劉太公五花大綁地推到了陣前,然後喊話,劉邦,你再不投降,我就把你爸下油鍋了!劉邦怎麼說呢?他不緊不慢地說,呵呵,項老弟,別忘了,我們兩個在懷王手下的時候有個什麼約定呢?咱倆是約為兄弟,咱倆既然是兄弟的,我爸就是你爸。你要是打算把咱們的爸爸煮了,別忘了給哥哥留碗肉湯喝!項羽沒辦法:下不了手。實際上項羽這個時候已經出了一個下策:你跟人家打仗打不過,就把人家的爸爸放到鍋里去煮,這是種流氓手段,而項羽本身是一個貴族,一個貴族使用流氓手段,這就是下策,何況你的對手就是個流氓,你一個貴族使用流氓手段來對付流氓,你對付得了嗎?所以我想,當時的這個情況,一定是項羽一肚子窩囊氣,而劉邦是一副嬉皮笑臉的神情我是流氓我怕誰從心理上你項羽沒有戰勝人家劉邦。

當然,項羽這個人物的形象很具審美性,很帥也很酷,很好看的,但是沒有用啊!在挫折面前,項羽表現出來的是心浮氣躁,而不是鎮定自若,由此可以證明項羽不是一個好的統帥。

以上說的是做事,再說做人。

在做人方面,劉邦和項羽有什麼區別呢?劉邦豁達大度,項羽氣量狹窄,這是他們兩人的第三點不同。劉邦這個人你別看他沒文化,你別看他大老粗,但他的肚量是很大的,敢作敢為,肯豁得出去。劉邦年輕的時候不是當泗水亭長嗎?當時上面派給他一個任務,就是讓他押送一批犯人到某個地方去。劉邦押著這些人走著走著,一不小心跑掉一個,走著走著,一不小心又跑掉一個,走到半路上,劉邦一算,跑了幾個了,想想等走到目的地,恐怕犯人就該跑光了。你說劉邦該怎麼辦?劉邦是備下酒肉請這些囚犯們大吃大喝一頓,然後用劍把捆綁他們的繩子都解開,說,你們現在乾脆都跑光了算了,我也跑算了。結果怎麼樣呢?有些人跑了,有些人不跑,留下來的人說,我們乾脆跟著你干吧。這是說劉邦能豁得出去,我們說:「豁出去了豁出去了」,豁出去就能「了」。凡是成大業成大事的人,一定是能豁得出去的。

到了楚漢戰爭的最後關頭,劉邦的軍隊已經打到了楚國境內,准備和項羽在垓下會戰,這時韓信按兵不動,彭越按兵不動,英布也按兵不動。劉邦約定他們一起來合圍,他們就是不動身。這時候劉邦就問張良,說,子房啊,看來這個天下也不是哪一個人的,我准備勝利以後把天下給分了,你看分給哪些人比較合適呢?張良說,一個彭越,一個英布,一個韓信。彭越和英布本來是在楚漢之間搖擺的,現在傾向於漢,韓信本來是你手下的,現在他獨當一面。如果你願意把土地分給他們的話,他們一定會南下來幫助你合圍項羽的。劉邦說,好,行,就這么跟他們約定了,勝利以後什麼什麼地方給誰,什麼什麼地方給誰,給了給了,都給他們,不在乎。結果這幾支軍隊全都來了,把項羽團團圍住,予以消滅這是劉邦的大度。

項羽呢?他為人小氣。韓信就說,項王這個人婆婆媽媽的,我們將士如果有誰受了傷,他會親自拎著飯籃到醫院去探視,流著眼淚拉著你的手,說長道短。可是我們有了戰功,他要封一個官爵,一顆印捏在手上,磨過來磨過去,直到方的變成圓的,他都不給人這是項羽的小氣。

劉邦和項羽的第四點不同,是劉邦心狠手辣,而項羽兒女情長。劉邦這個人心是比較狠的,我們曾經講過,他在逃避的過程中曾三次把自己的兒子和女兒扔下車子,只顧自己逃命。他身邊的人,一旦懷疑到誰,他可能不顧一切地就要把他殺掉。劉邦晚年有一件事情,就是他病了以後,突然懷疑起樊噲來了。照說樊噲是最不可能被懷疑的,樊噲是呂後的妹夫,跟劉邦兩個的關系用北方人的話說叫「擔兒挑」。而且在鴻門宴的時候,是樊噲挺身而出才救了劉邦一條命連樊噲這樣的人他也懷疑。劉邦他突然就覺得,樊噲就是巴不得我死,於是他下了一道命令,交給陳平:「平至軍中,立斬噲頭。」陳平你拿著我的命令到軍隊里去,立馬就給我把樊噲的腦袋砍下來。這個事情最後沒做成,因為後來劉邦死了,陳平到了樊噲軍中的時候也覺得這個事情不能幹,樊噲畢竟是呂後的妹夫,同時也是功臣,哪是隨便好殺的!但這說明什麼?說明劉邦這個人狠起來他是真能下手的。

相反,項羽這個人就是顯得太過兒女情長了。在楚漢戰爭的最後關頭,當項羽被劉邦他們團團圍住的時候,居然無心作戰,就坐在自己的軍賬中,也不再考慮接下來的戰爭該如何進行,就惦記著兩件事情:一個是他的寶馬,一個是他的美人他的烏騅馬,他的虞姬,該怎麼辦?於是他在帳篷里點起火把,設下酒宴,又把虞姬請出來,自己拔劍起舞,詠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什麼意思呢?說小虞呀小虞啊,我可拿你怎麼辦啊?項羽唱著唱著流下眼淚,隨從們都不敢抬頭看,不敢仰視。一個將軍,一個統帥,一個霸王,在戰爭的最後關頭想到的不是天下,不是戰爭,不是事業,是寶馬和美人,確實是太兒女情長了。項羽的這個性格博得了後世無限的同情,項羽這個人實在是太有人情味了,太招女孩子愛了,恐怕當時的女孩子們聽到這個消息都會發出「嫁人要嫁項羽」這樣的話了。

這是一個英雄的時代,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劉邦是英雄,項羽是英雄,韓信是英雄,張良、陳平、蕭何、樊噲、這些人也都是英雄。只不過他們是不同的英雄而已;項羽是本色英雄,他所表現的是自己的英雄本色,是沒有遮掩顧忌、不計利害成敗地把它表現出來,因此在「成者王敗者寇」這樣一種歷史傳統中,項羽依然能得到人們的憑吊和同情。劉邦是時勢造出來的英雄,他順應了時代的潮流,完成了時代賦予他的歷史使命,並通過不斷地學習使得自己在這個過程中成為一個英雄。

『玖』 你是如何看待項羽的

項羽是貴族後代,是力能扛鼎的西楚霸王;劉邦是沛縣小混混,是平頭百姓一個.然而,兩個人較量的結局是:劉邦知人善任,麾下群臣才華橫溢,他們君臣攜手,同心同德,最終打敗了兵多將廣、不可一世的項羽.作為對手,項羽完全未能意識到劉邦的強大.他孤傲自負、剛愎自用,一意孤行,一錯再錯,終於兵敗垓下,自刎於烏江。

『拾』 你怎樣評價項羽呢

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秦末下相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是我國古代極富傳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強的武將之一,古人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贊譽。該如何評價項羽呢?

一、他氣蓋一世,勇猛無敵。項羽稱霸時間雖短,但他的英雄氣概卻震撼千古。他久經沙場,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所向披靡;他能征善戰,豪氣蓋世,叱吒風雲,贏得「戰神」之譽。一生經歷大小戰役無數,幾乎全是以少勝多。

「吾起兵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天下。然今遂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願為諸君快戰,必三勝之。」這是何等的英雄氣概!他勝得漂亮,敗得悲壯;活得痛快舒展,死的慷慨激昂。當然,項羽也是一個極具爭議的人物。

他行為殘暴,坑殺降卒,火燒咸陽;他任人唯親,氣量狹窄,缺乏遠見;他出生貴族,孤傲自負,剛愎自用;這些都導致他最終葬送了自己的霸業,連同他自己生命,只為後世留下一曲悲歌——《霸王別姬》。誠然,項羽身上有千般不是,但瑕不掩瑜,他仍然是一個英雄,是一個本色英雄,他不遮掩顧忌、不計利害成敗。因此在「成王敗寇」這樣一種歷史傳統中,項羽依然得到了人們的尊重和同情。

閱讀全文

與你如何看待項羽這一歷史人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7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6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3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4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