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用歷史唯物主義分析中國的五千年歷史
馬克思的第一個重要發現,就是歷史唯物主義,這也是奠定了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的理論基礎。中國在現代化的建設進程中,能否正確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原理,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歷史唯物主義指導社會主義實踐
在沒有馬克思主義之前,人們習慣於從主觀去認識社會歷史,缺少客觀的分析,更多的是從一些卓越任務的思想、神的意志甚至一些神秘的事物方面進行分析,善於結合精神因素來探究歷史,這樣不僅容易去接社會發展的歷史,還不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實踐要求。
歷史唯物主義不僅解釋了我國歷史社會發展中的規律和一些思想路線,更是闡明了引領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在社會主義實踐的進程中,我們堅持唯物主義,不僅可以正確處理和分析問題,還能客觀、科學地接近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
尤其在我國社會革命、建設與改革的不同歷史階段,中國共產黨積極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對我國的發展規律和社會運動進行了系統、具體的分析,為更好地認識世界和指導世界提煉出了正確的方法,推動社會主義事業取得了無數個勝利。
『貳』 如何樹立正確的唯物史觀,用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引領民粹主義思潮
樹立正確的唯物史觀,用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引領民粹主義思潮的方式:
1、歷史研究作為「一切社會科學的基礎」,必須更加堅定、更加自覺地堅持馬克思主義,始終高揚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光輝旗幟;
2、樹立正確的唯物史觀,需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
3、堅持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堅持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和歷史的創造者。
(2)如何用歷史唯物史觀看問題擴展閱讀:
當代中國的歷史既是中國源遠流長的歷史延續,又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創新發展;既是中華文明的歷史繼承、薪火相傳,又是中華文明的推陳出新與當代發展。
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研究現當代中國歷史,就是要毫不動搖地堅持唯物史觀的指導地位,同時旗幟鮮明地反對和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潮;
就是要深刻闡述我們黨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對什麼是馬克思主義、怎樣對待馬克思主義,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等一系列關系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基本問題的艱辛探索與回答;
深刻揭示歷史和人民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選擇了改革開放;就是要在歷史認識和研究中探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共產黨執政規律和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為國家寫史、為人民立傳,資政育人護國。
『叄』 如何用歷史唯物主義評價歷史
就是用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問題,對於一個事件,既要看到其積極的一面也要看到其消極的一面。但注意在評價歷史事件時,要首先判斷這件事對歷史、對社會所產生的主流作用,即主要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就要去強調其主流的一面。還有的歷史事件,其作用主要是消極的,但在客觀上有進步作用,也需要指出來。
『肆』 利用唯物史觀談談如何科學看待歷史人物的地位和作用
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歷史變革的決定力量。傑出的歷史人物對歷史發展具有推進作用,反面的歷史人物阻礙歷史發展。傑出的歷史人物是實現歷史任務到發起者,他們不能改變歷史發展趨勢,但可以加速歷史發展進程。他們是實現一定歷史任務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並往往能預先發現歷史發展的方向。
『伍』 唯物史觀在考察歷史創造者問題時堅持的原則有哪些
唯物史觀考察歷史創造者問題的原則有:
1.立足於整體的社會歷史過程來探索歷史創造者問題。
2.從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性入手來考察和說明歷史創造者及其活動。
3.從人與歷史關系的不同層次上考察人們歷史活動的作用及其性質。
唯物史觀指出:現實的人無非是一定社會關系的人格化,他們所有的性質和活動始終取決於自己所處的物質生活條件。從那些使人們成為現在這種樣子的周圍物質生活條件去觀察人及其活動,能准確的站在現實歷史的基礎上描繪出人類發展的真實過程。
(5)如何用歷史唯物史觀看問題擴展閱讀:
唯物史觀的意義
唯物史觀是社會主義從空想變成科學的基石,為人們提供了正確認識社會現象和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思想路線。
它揭示了社會基本矛盾運動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這一觀點提供了認識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和論證資本主義社會產生、發展和滅亡的科學依據,從而糾正了空想社會主義者僅僅從抽象的理性原則出發遣責資本主義制度的缺陷。
它揭示了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糾正了空想社會義者寄希望於統治者發善心,以和平方式實現社會變革藍圖的幻想。
它揭示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克服了空想社會主義者把無產階級僅僅看成一個受苦受難的階級,而把歷史進步和社會更替的希望寄託於少數天才人物的局限。
因此,唯物史觀是社會主義從空想變成科學的基石。
『陸』 怎樣理解善於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察世界處理問題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界是聯系、發展、矛盾的,在處理問題時,要用聯系、發展、矛盾的觀點看問題,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還要用全面的觀點看問題。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歷史的主體,在處理問題時,要始終把實現好、發展好、維護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為人民服務。
『柒』 例談如何運用唯物史觀原理剖析歷史難點問題
摘要:中學歷史教材是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為指導編寫的,因而要學好歷史,最基本的是要學會以這些原理為指導,用科學的方法去揭示歷史的本來面目,探索歷史發展的規律.這不僅是高中歷史理論教學的必須,也是綜合考試中政史結合的需要.筆者以《中國古代史》為例,對如何運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及「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三個基本原理剖析歷史難點問題作些探析,供大家參考.
『捌』 利用唯物史觀談談究竟如何科學看待歷史人物的地位與作用
一、個人的歷史分類
個人是相對於群體而言的,是指社會中作為個體而存在的人。根據對歷史影響的程度,個人區分為普通個人和歷史人物。
歷史人物是對歷史變遷起過重大作用、造成重大影響的人物。根據對歷史影響的性質,歷史人物區分為傑出人物和反動人物。
傑出人物是指對歷史發展起重大推動作用的偉大人物。反動人物是對歷史發展起阻礙作用的反動勢力的代表人物。
二、傑出人物的歷史作用
1、科學決策作用。傑出人物提出了解決重大社會問題的正確理論、戰略、策略。
2、組織領導作用。傑出人物對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活動起著組織領導作用。
三、正確認識和評價傑出人物的歷史作用
1、堅持歷史主義原則,全面分析傑出人物所處的歷史條件。傑出人物的產生是歷史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統一;傑出人物的作用受歷史條件的制約。
2、堅持階級分析原則,正確認識傑出人物具有的階級屬性。在階級社會,傑出人物的歷史作用與他們所代表的那個階級的歷史作用密切相關。
3、堅持聯系發展原則,科學評價傑出人物發揮的歷史作用。要具體地歷史地分析傑出人物的功過是非。
歷史人物評價中有一條很重要的標准,那就是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指導,綜合考察歷史人物的全部活動,看其對當時社會和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是起的推動作用,還是阻礙和破壞作用,分別情況,予以恰如其分的判斷,這是史學界一貫公認的歷史人物評價標准。
特別需要指出並加以補充的是,運用唯物史觀評價歷史人物,既要把歷史人物的實踐活動放在當時當地予以檢驗,又要結合其實踐活動對後世社會的影響進行評價。
『玖』 如何運用唯物史觀指導高中歷史學習
不但可行,而且必要,必考。高考會把唯物史觀靈活地運用到各個題目中。首先,要理解唯物史觀有哪些基本觀點:
比如,宋代為什麼會出現「冗官冗兵冗費」的政治現象?因為要加強封建君主專制。為什麼君主專制要進一步加強?因為經濟發展了,各個階層的實力對比與唐代有所變化,統治階級為了鞏固小農經濟、自然經濟和封建統治,必然要加強封建君主專制,統治者為此設計了不同與之前的政治體制。基於以上原因,宋代商品經濟大大發展,市民階層崛起,催生了理學、心學,以及富於市民審美情趣的文化。再比如英國的圈地運動、資產階級革命、工業革命、重商主義、殖民主義,再到歐洲啟蒙運動。都可以用唯物史觀解釋清楚。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高中歷史除了唯物史觀之外,還有六種史觀:⒈.全球史觀,⒉.文明史觀,⒊.革命史觀,⒋.現(近)代化史觀,⒌.社會生活變遷史觀,⒍.生態史觀。彼此不相沖突,且互為補充。
『拾』 如何用歷史唯物觀點解決現實問題
(一) 科學發展觀屬於歷史唯物主義的范疇。
(二) 科學發展觀屬於歷史唯物主義的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不應將它歸入歷史唯物主義原有的范疇。
(三) 科學發展觀是歷史唯物主義學科在新時期理論創新、與時俱進的一次重大機遇,也是馬克思主義當代化、中國化的一次關鍵性的機遇。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當代化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佳出場路徑。
那麼,為什麼必須將科學發展觀納入歷史唯物主義體系呢?
因為,從研究對象來看,科學發展觀是研究人類社會的發展問題,它是以人類社會某一具體的、相對穩定的歷史進程時期,社會系統的發展現象、發展規律為研究對象。社會歷史哲學,社會發展問題,都遵循於或者受制於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基礎,諸如人類社會發展是自然歷史進程,社會基本矛盾規律,社會意識、社會形態劃分,社會進步,等等。科學發展觀的理論體系,必須建構於上述哲學概念的基礎之上。科學發展觀,雖然包含了豐富的唯物主義思想和辯證法的思想,但其理論主題部分是歷史唯物主義。現有的其他學科,如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等等,都無法從基礎理論的高度全面駕馭科學發展觀,都無法擔當使命。因此,若忽視甚至反對從唯物史觀的哲學體系考察科學發展觀,必將使其研究缺乏抽象思維,缺乏理論思維。
但是,科學發展觀不屬於歷史唯物主義現有體系中的一個小問題或分支問題,不能簡單插入現有的歷史唯物主義體系,不能簡單當成一個局部問題,一個原有體系的具體應用問題。這是因為,第一,馬克思主義的經典作家,受時代的局限性,沒有經歷過科學發展觀的現實社會模型,沒有面對過社會主義穩定發展時期的種種現象、矛盾和問題。若簡單將科學發展插入原有理論體系中,既違反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基本原理,也是對理論研究工作的不負責任。其次,馬克思主義在其誕生之後的150多年裡,既深刻地改變了世界,成功地指導了世界性的共產主義、社會主義實踐,同時150多年來社會巨變,在科學技術領域和社會科學領域,都涌現出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沒有預見到的一些新知識、新現象和新問題。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問題是社會歷史觀中的發展問題,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五個統籌」,生態、能源,等等,都需要以唯物史觀為基礎,適當引入當代的一些新學科、交叉學科和新理論,進行全面創新,綜合探索。因此,僅僅是原來理論的基礎上小修小補,是不可取的;與其小修小補,不如大膽獨立出來。
科學發展觀內涵極其豐富,主要表現在以下領域:
1、深刻的哲學問題、歷史問題、經濟問題;
2、政策問題、政績問題、社會問題,人的全面發展,社會諸要素的協調發展;
3、科技第一生產力、高科技、全球化、網路社會、能源、生態環境、生物工程問題,等等。
科學發展觀體系既具有很強的思辯性、邏輯性,又具有非常全面、非常具體的現實性和應用價值,它帶有某些當今時代其他哲學概念和哲學課題無法比擬的優勢,而且,科學發展觀很容易同當代一些世界性的,有影響力的學術成就交流和融合。因此,科學發展觀的研究,要著眼於大思路,要在歷史唯物主義體系的框架內做大、做實。
如果運作成功,理論界完全有可能把握住歷史唯物主義學科體系創新的歷史性機會,努力將新編歷史唯物主義,或者說新時期的歷史唯物主義,發展成涵蓋原有唯物史觀和科學發展觀這兩大學科子系統。綜上所述,以科學發展觀為契機,有可能成為當代馬克思主義研究的最佳突破口,並將深刻影響新時期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整體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