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蚵殼厝的簡介
「蚵殼厝」是閩南建築的一大奇觀,主要分布於泉州市豐澤區東海街道的蟳埔社區、法石社區、東梅社區和金崎社區一帶,其中以蟳埔社區最為集中。近年來,這些記載著泉州輝煌歷史和「海上絲綢之路」燦爛文化的「蚵殼厝」,吸引了大量中外遊客和文化藝術愛好者慕名而來。尤其是泉州當選中國首個「東亞文化之都」後,更有不少海內外賓客來到泉州,觀賞「蚵殼厝」,品味「海絲文化」。
❷ 厝地是什麼意思
厝地是居住地。在閩語,福建方言中,厝一詞用來表示具體的居住地。地就是是鄉民准備建築民宅的宅基地的俗稱,過去人口增長快 一家分出幾家,因此家家擁有一到幾間厝地。
比如普通話中的你們家,在閩南語中是恁厝 ,福州話中是汝厝,普通話的鄰居在福建沿海方言中說厝邊,閩南語和福州話俗語中就有厝邊頭尾。
在福建沿海地區的地名中,也有很多帶厝字的。比如福州的陳厝、梁厝,莆田的石厝、前厝,泉州的肖厝、曾厝,廈門的曾厝垵等。
蚵殼厝:
蚵殼厝作為閩南泉州地區一種傳統特色建築。即用蚵殼建造的房屋(閩南語中,厝乃房屋之意,蚵就是海蠣)。在泉州的蟳埔村、法石村及泉州沿海一帶均有分布,當地人拾蚵殼拌海泥築屋而居,建起一座座的蚵殼厝,是我國東南沿海具有特色的貝飾古民居,其建築的巧妙與精湛,是東南沿海甚至在內地都是絕無僅有的一種建築形式,構成了閩南沿海古民居的一道獨特的自然景觀。
2002年10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員亨利來泉州沿海考察,指出在西歐的挪威、荷蘭等海邊也曾見過類似的「蚵殼厝」。可見,泉州先民曾把對外貿易擴展到地中海沿岸。
一位中山大學研究貝類的教授來到泉州,帶回一部分牡蠣殼進行研究,發現這些牡蠣殼來自東南亞沿海海岸,這再次印證了泉州先民與東南亞國家頻繁的貿易往來。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厝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蚵殼厝
❸ 蟳埔村的當地風俗
穿行於彎彎曲曲的古老巷道,宛若步入迷宮,在別墅群的夾縫中生存的,除了一些石頭抑或木石磚結構的老房子,還有一種獨具特色的民居:蚵殼厝。蚵殼厝散發著濃濃的古城余韻,外牆上密布的大貝殼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還沒見到海,就已先嗅到海的氣息。閩南話中,厝乃房屋之意,蚵就是海蠣。當地人拾蚵殼拌海泥築屋而居,建起一座座蚵殼厝,無意間成就了一個建築奇觀。「蚵殼厝」的建築形制同傳統的閩南紅磚厝,花崗石的牆基,上下紅磚砌方框、窗框,紅白相間、鮮艷古樸閩南紅磚厝風格鮮明,民俗氣息濃厚,蚵殼厝與之不同的就是這蚵殼的牆表。將大而中空的蚵殼壘砌在牆面,牆里隔絕空氣多,這樣的牆冬暖夏涼。閩南的海風里具腐蝕性的鹽分,也奈何它不得,長年累月的風雨還將它們洗刷得格外明麗。
在小巷裡的一座蚵殼厝前流連,幾株小草從牆縫中伸展出來,在微風中搖曳,給滄桑的老房子添加幾分生機和靈動。撫摸著那些堅硬、漂亮的大蚵殼構成的牆壁,彷彿觸摸到一段淡去的歷史,眼前的一切也變得越來越真切起來。
蟳埔女的裝飾被稱為『封建頭、民主肚』:它的頭發在腦後梳成圓髻,髻中橫穿一支「骨髻」,插上幾朵五顏六色的鮮花,再盤上幾串四時鮮花,嫣紫奼紅、爭芳斗艷;它的服飾是典型的「大裙衫、闊腳褲」,且盛行「青衫黑褲」;其所佩首飾以「丁香」較具特色,據傳蟳埔女的頭飾及「丁香」存有泉州「海絲」的遺蹤。蟳埔女的婚俗,從沿村大道送「訂婚禮」到結婚時浩浩盪盪的送「嫁妝盤擔下」隊伍及至分贈全村鮮花以及新娘「入門黑」、「換腸肚」、「焗幹家」等習俗特色頗濃。蟳埔女生男孩、造大船、「起大厝」是較重大的喜慶節日,「蒸喜飯」、「送更」、「洗契」、「印龜結粿、氽雞蛋」及「豎龍骨」、「安龍目」、「出龍」直至「奠基、上樑、安門、入厝」等習俗奇異。蟳埔女過年的「新娘花」,「年夜飯」也是蠻有特色的。至於蟳埔女的民間信仰繁多,緣於她們生長於海、水之間,出於對祈求平安的強烈慾望,其民間信仰習俗也有其特色。
❹ 如何讓紀錄片介入歷史
近年來,有些歷史紀錄片迫於收視壓力,熱衷於掘墳盜墓,故弄玄虛,缺乏歷史資料支撐,將歷史紀錄片拍成了三流電視劇,同時也不乏在歷史言說與大眾接受之間找到微妙平衡的優秀之作,為歷史紀錄片拓展了一片生機盎然的新空間
中華五千年產生了諸多豐富與曲折的故事,從個體命運到民族興亡,從人生悲歡到王朝更替,充滿了戲劇性和傳奇。最近播出的5部、26集紀錄片《歷史的拐點》,與關注一朝一代、一人一事的選材方式不同,它從中國歷史提取5個節點,並以戲劇化方式再現出來,呈現出一種新穎的創作理念與美學形態,從而引發一些思考:紀錄片如何介入歷史?
紀錄片介入歷史的方式大致可以分為三種:其一,復原歷史,盡力按照歷史的本來面目還原歷史,不隨性發揮,也不任意評判;其二,表達歷史,以歷史人物和故事為載體,詮釋人性,表達情感,演繹傳奇;其三,反思歷史,以今日視點重新觀照歷史、評判歷史,以歷史啟迪當代。
《歷史的拐點》以情景再現的方式詮釋中國歷史的5個拐點:商鞅變法、漢匈之戰、澶淵之盟、下西洋和甲午戰爭,正是一部反思歷史紀錄片。影片深入歷史的節點即孕育性的時刻,企圖揭示中國歷史變化的內在動因。如導演所說,拍攝此片的目的在於「為了更有力地把握我們民族的方向、世界的未來,希望啟發觀眾從歷史的玄機中找到生存的智慧。」這部紀錄片不僅希望成為一部精品,更期望啟迪人生、啟示當代。人們或許對這5個節點的選擇有不同理解,但無法否認此片的思辨特性。編導在闡述中說:「敘事上以獨特的視角切入,同時加入引人深思的議論。迴避流水賬似的歷史記錄,而是在夾敘夾議中,升華具有思辨性的觀點。」
作為大眾傳媒產品的紀錄片不能無視觀眾期待戲劇故事與影像奇觀的願望。情景再現因此成為紀錄片尤其是歷史紀錄片的重要表現方法。《歷史的拐點》正是一部全本情景再現的紀錄片,主要場景都由演員出演,時間愈早便愈以表演為主。《甲午戰爭》尚有確切的歷史遺跡、檔案和照片,前4集幾乎就是再現加采訪。盡管歷史紀錄片可以像電視劇一樣講故事,但最重要的是真實,即便放大戲劇性瞬間,所採用的材料也必須有文獻依據,不可隨意虛構。這是紀錄片與電視劇的根本區別,也是紀錄片不可替代的價值之所在,它不能為娛樂觀眾而歪曲歷史。《歷史的拐點》建立於歷史文獻基礎上,史書記載、專家講解、遺址以及流傳至今的民俗為其歷史性進行背書。其中,紀實段落為紀錄片增添了生活質感。《商鞅變法》講到山西高平一帶民間小吃「煮白起」,當年這些大屠殺倖存者的後裔將豆腐視作白起肉放在水中滾煮,將蒜泥生薑搗爛視作白起腦漿,以此詛咒秦國將軍白起的屠殺暴行。《下西洋》里泉州人稱為蚵殼厝的房子,正是鄭和下西洋的產物——這些海蠣殼是船隊當年從非洲回國時撿來壓空艙的。這些紀實場景不僅激活了歷史,也連接了歷史與現實。
❺ 潯埔村的古建築薈萃
泉州著名漁村蟳埔,歷史人文資源非常豐富,僅現存的古建築、寺廟、具有閩南泉州風格的「蚵殼厝」比比皆是,五彩繽紛,真是使人眼花繚亂。
蟳埔順濟宮:始建於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加以擴建,民國二十年(1931年)重修。該宮坐北向南,現存為兩進,中有拜亭,外有拜埕,還有旗桿夾石及百年古榕樹數棵。宮建築面積約1500平方米。
宮主祀海神媽祖,大殿面闊五間,進深四間,為硬山式。祀有大媽、二媽、三媽,配祀觀音。據傳施琅平台時曾蒞宮求簽靈應,平台後敬奉一匾「靖海清光」。左款:大清康熙二十四年。右款:提督,靖海將軍靖海侯施琅敬立,歲次庚午重修。現木匾為近年重立。
山門內東牆嵌有二方花崗岩石碑,一為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欽依泉郡水師都司劉公功德碑記》,一為民國元年(1911年)《公禁碑文》。
石埕的圍牆上嵌有黃貽果(清探花黃貽楫的親兄弟)撰寫:「湄雲普蔭」石碑二方,牆內壁的一方尚完好,牆外壁一方斷裂,為原刻。
該宮為泉州市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東至巷、西至民宅、南至戲台、北至巷。建設控制地帶:東巷外50米,西宮外50米,南戲台外30米,北巷外50米。
新厝王爺館:祀劉王爺,建於清道光年間(1821~1850年),1991年重修,面積約60平方米,神誕為每年十一月十一日。
厝仔王爺館:祀白王爺,建於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1991年重修,面積約60平方米,神誕為每年十一月十一日。
頂路王爺館:祀雷、肖、溫三王爺,建於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1980年重修,面積40平方米,神誕為每年五月十三日。
吳厝關帝廟:祀關帝,建於清末,1987年重修,面積約50平方米。
眾多的民間信仰寺廟:全村共有14座民間信仰寺廟。包括媽祖宮、土地公宮、王爺宮、城隍公、陰公等,其中王爺宮最多,共有8個,其中一個是全村共同祭拜的,就是「聖公聖媽」。其他王爺為大巡伯、王爺伯、宋公伯、蔡公伯、紅面將軍、肖王爺、應靈公和三爺公。
蚵殼厝:主要散落在?埔、金崎兩村,尤以?埔為多。至今完整的蚵殼厝在東海街道就有三十多處,而?埔村就佔有一半。蚵殼厝的優點是就地取材及隔音效果好,與牆模厝一樣,冬暖,夏涼,不怕蛀蟲。有人說它牆體堅固,可以抵擋炮的攻擊。所以沿海民間流傳有:「千年磚,萬年蚵殼」的俗語。?埔蚵殼厝大的帶有天井(即二進),小的只有單獨的一棟,但都建築得錯落有致。殼厝之間的小石巷曲曲折折,兩邊是海蚵殼層層疊疊搭建的殼牆壁,組成了沿海漁村一道獨特的古民居風景線。
❻ 我國哪個村子是用生蚝殼建房屋的
海蠣殼搭建的房子在泉州東海泉州蟳埔村就能夠看到啦!
蚵殼厝是古人聰慧的表現,也見證了泉州曾經繁榮的歷史痕跡。
❼ 12月24日百姓的味道今天是演的哪裡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2-24
❽ 泉州有什麼好玩的地方哪些景點必去
有開元寺、府文廟、清凈寺、天後宮、清源山等,這些景點都值得一去。
1、開元寺
開元寺位於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西街,是中國東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跡,也是福建省內規模最大的佛教寺院。
該寺始創於唐初垂拱二年(686年),初名蓮花道場,開元二十六年(738年)更名開元寺。現存主要廟宇系明、清兩代修建,南北長260米,東西寬300米,佔地面積78000平方米。
4、天後宮
位於福建省泉州市區南門天後路一號,始建宋慶元二年(1196年),地處泉州城南晉江之濱,「蕃舶客航聚集之地」。
該宮是我國東南沿海莆田湄洲媽祖祖廟分靈廟宇中現存較早、規模較大的一座媽祖廟。
泉州天後宮素來被認為是海內外建築規格最高、規模較大的祭祀媽祖的廟宇,也是大陸媽祖廟中少數幾座被國務院審定公布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清源山
清源山國家重點風景區是泉州十八景之一,也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由清源山、九日山、靈山聖墓三大片區組成,總面積六十二平方公里。清源山景區方圓有四十華里,主峰海拔498米,與泉州市山城相依,吸引了眾多的海外遊客。
自古以來,清源山國家重點風景區就以36洞天,18勝景聞名於世,其中尤以老君岩、千手岩、彌陀岩、碧霄岩、瑞象岩、虎乳泉、南台岩、清源洞、賜恩岩等為勝。
❾ 蚵殼厝的歷史
泉州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宋元時期東方第一大港,從這里開始的海上貿易活動給泉州和世界在飲食習慣、宗教信仰、建築風格上都帶來了深遠的影響。蚵殼厝就是一個很好的典例。
蟳埔村蚵殼厝始建於宋末元初。蟳埔村蚵殼厝的蚵殼並非泉州原產,專家考證:此種蚵種產於非洲東海岸。當時,泉州是中國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大部分載滿絲綢、瓷器的商船從蟳埔起航,沿著閩南沿海航行到達南洋,經印度洋、非洲東海岸,然後再到北岸卸貨。返航的時候,如果艙內不載貨就會形成空船,重心不穩則不利於航行,於是船員們就將散落在海邊的蚵殼裝在船上壓艙,載回來後就堆放在潯埔海邊。元末明初,富裕之地泉州,經常受到倭寇的侵擾,曾數度遭遇劫難,先民因無力重建新房子,就因地制宜撿些碎磚石砌成「出磚入石」的牆,再把海邊的蚵殼撿來嵌飾在牆的外側,這就是早期的蚵殼厝。
2002年10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員亨利來泉州沿海考察,指出在西歐的挪威、荷蘭等海邊也曾見過類似的「蚵殼厝」。可見,泉州先民曾把對外貿易擴展到地中海沿岸。據蟳埔社區老年人協會會長黃榮輝介紹,去年,一位中山大學研究貝類的教授來到泉州,帶回一部分牡蠣殼進行研究,發現這些牡蠣殼來自東南亞沿海海岸,這再次印證了泉州先民與東南亞國家頻繁的貿易往來。
「海上絲綢之路」在中國對外貿易史上的地位舉足輕重,而作為「海絲文化」的重要遺產,「蚵殼厝」見證了泉州「海絲文化」的繁榮。
❿ 請問「厝」字白話怎麼讀
【讀音】cuò
【解釋】
①安置:厝火積薪。
②停柩,把棺材停放待葬,或淺埋以待改葬:浮厝,暫厝。
③磨刀石。
【方言意思】
在閩語(福建方言)中,「厝」一詞用來表示具體的居住地,比如普通話中的「你們家」,在閩南語中是「恁厝」,福州話中是「汝厝」;普通話的「鄰居」,在福建沿海方言中說「厝邊」(例:閩南語、福州話俗語「厝邊頭尾」)。在福建沿海地區的地名中,也有很多帶「厝」字的,比如福州的陳厝、梁厝,泉州的肖厝、曾厝,廈門的曾厝垵等。福州話、閩南語和莆田話中「厝」指代房屋,比如新厝、舊厝就是新房屋、舊房屋的意思。
福州話中「厝」指代人居住的房屋。比如「轉厝」,就是「回家」的意思。
建甌話中「厝」指代房子、家。如「停厝」,意為「回家」。
邵武話中"厝"也指房子、家。如"歸厝",意為"回家"。
閩南語中「厝」指代房子。例如「孫厝、呂厝」,指「姓孫的人集中居住的地方、姓呂的人集中居住的地方」。「蚵殼厝」、「林路大厝」中的「大厝」則指閩南傳統式建築。
湘南話「厝」指三面環山的小山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