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談談抗戰劇創作如何做到歷史真實

談談抗戰劇創作如何做到歷史真實

發布時間:2022-04-29 14:31:52

1. 如何看待歷史題材影視劇中的藝術性和歷史真實性的取捨

歷史劇是指取材於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電視劇。顧名思義,歷史劇所敘述的主要事件、描寫的主要人物要求歷史上有其人其事。這就意味著歷史劇不等同於古裝戲,歷史劇是古裝戲之一種,與一般古裝戲不同的是它的講述不可任意為之。而應以歷史為取材來源。同時歷史劇又是以劇為本體,這決定了歷史劇不是嚴謹的教科書。而是一種藝術形式,是基於某種視角的對於歷史某一片段的審視、渲染、發揮,應該凸顯它的戲劇本色。

時下的歷史劇研究大致可歸為以下幾種情況

第一種研究著筆墨於歷史劇分類的精細化上:不論是將歷史劇兩分的歷史紀實劇、歷史故事劇:還是將其三分的歷史正說劇、歷史亞正說劇、歷史戲說劇,或是正說劇、改編劇、戲說劇:此類研究往往是將已有劇目進行歸類,分別列舉其區別於其他種類的特點之所在。種種類別劃分自有其可取之處,但由於止步於類別劃分與特點羅列,此類研究對於歷史劇的再創作並無多大的指導意義。
第二種研究致力於析解歷史劇與歷史記載之間的差異,以歷史記載為准繩指摘歷史劇的失誤,探討歷史劇的真實性問題。這種做法仍有欠妥之處。
首先,探討歷史真實問題以歷史記載為准繩難以立足。歷史真實問題即歷史劇對於人物事件的敘述是否與事實相符,而歷史記載不等於歷史事實。歷史記載是主觀化之後的產物,因此,以史書為准則證明歷史劇的內容不符合歷史真實就等於以一個帶有主觀色彩的事物為標尺度量另一種思想產物的主觀化程度,這本身就是難以立足的。當然,歷史記載的主觀色彩並不能成為否定史書文獻在研究歷史方面所具備的價值的依據,更不能成為某些荒唐的戲說劇以「歷史不可追尋」為理由進行自我辯解的擋箭牌。確定的一點是。糾纏於歷史劇與史書記載之間的偏差、要求歷史劇「為史學買單」,這種做法有失允當。
第二,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分屬於不同的層面,二者之間並無必然的依存關系。歷史真實是實有層面的,發生過的、存在過的就是真實的,反之就是虛假的、偽造的:藝術真實則是在假定性情境中展現的內蘊的真實。是抽象層面的,具備歷史的可能性、符合事物發展的邏輯就是真實的。歷史真實固然重要,但藝術真實才是歷史劇的關鍵之所在。倘若拘泥於歷史真實的嚴正,失去了趣味性與豐富的想像力,歷史劇只能淪為生硬刻板的教科書。
第三,事實判斷不能代替歷史判斷。即使歷史劇如實展示了真實的歷史人物與事件,也僅僅是提供了作出事實判斷的前提,事實判斷回答「是什麼」的問題,提供給人們有關歷史的知識,而歷史劇的目標在於作出歷史判斷,即在於傳遞智慧而不僅僅是知識。歷史判斷包含著探討「為什麼」的成因判斷以及回答「應該怎麼辦」的價值判斷。與歷史研究相似的是,歷史劇創作者同樣應該「總是帶著要解決某個問題的目的、動機去研究歷史,也就是說,研究者要通過歷史的考察尋求某種有助於解決現實問題的答案」
因此,上述兩種研究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時同樣疏於對目前歷史劇創作整體性問題的析解和把握。歷史劇創作目前的困擾不是劇種比例的失調,即不在於說正劇太少而戲說劇泛濫,戲說歷史、正說歷史都是可取的形式,關鍵在於如何戲說如何正說,即歷史劇該怎麼說。在於整體創作理念把握得是否精準。
歷史劇創作的主旨是什麼?僅僅告訴人們往昔發生了什麼?充當聲畫並茂的教科書?在有限的篇幅里,它所能給予的歷史知識畢竟是有限的。更何況人們收看歷史劇的動機不在於單純地獲取歷史知識。當然,與其他種類的電視劇一樣,歷史劇作為大眾文化時代的精神消費品之一種,提供消遣和娛樂是它義不容辭的責任,但歷史劇更重要的使命在於在提供娛樂消遣的同時,挖掘深藏於歷史之中的能夠啟迪當下、昭示來者的內蘊,吸取前輩的教訓:揭示往昔的智慧:將歷史書寫成為對當代社會具備啟發性的潛文本,以史為鑒,從而賦予歷史以鮮活的面孔、嶄新的生命。

2. 如何拍好在世的抗日英雄才有意

摘要 您好,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首先要尊重歷史事實的基礎上,十分注重對人物真實性與豐富性的塑造。1、在製作和細節上,抗戰劇要做的是尊重歷史真實,「再現抗戰歷史」,而不是娛樂和扭曲抗戰歷史;

3. 如何基於史實創造出適合觀眾需要的優秀歷史影視劇

①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抗戰劇必須尊重歷史事實,對歷史資料和真相進行核查,不能隨意篡改、戲說。(3分)②要充分發揮意識活動的主動創造性和自覺選擇性。抗戰劇創作應該在尊重歷史事實和歷史邏輯的基礎上,進行合理推測,增強藝術性和感染力。(3分)③要把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結合起來。歷史劇的創作有其自身的特殊規律,既要尊重歷史事實,符合歷史的邏輯,又要進行藝術的升華。(3分)④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歷史劇的創作者必須深入實踐,調查研究,進行必要的采風活動,從實踐中獲得抗戰歷史的真實資料,在實踐中了解戰爭的殘酷和慘烈,在實踐中培養民族感情和文化自信。(3分)

4. 抗戰劇有多少真實性可言

不久前,人民日報媒體痛批抗戰劇戲說史實:警惕娛樂埋葬了歷史。筆者王錦思也深深認識到,和日本等西方國家相比,國人常常這樣激發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軍事不行看經濟,經濟不行看體育,體育不行看文藝。即使上述領域自認為都行, 也要讓文藝成為最後一道虛設的心理防線。

抗戰影視無疑兼具武打片和槍戰片的雙重功效,直白簡單地使觀眾得到了娛樂和教育作用,粗淺掌握了有關抗戰的啟蒙知識。但是這些文藝作品虛構情節, 誇大勝利事實, 掩飾失敗落後, 滿足超英趕美、打敗日本的急功近利心態,以此扭轉歷史的遺憾。但是往往曲解悲劇,以戲說歷史的喜劇色彩取悅受眾,講究善有善報,功德圓滿,清一色是人民戰勝敵人,正義戰勝邪惡,以大團圓落幕,缺乏必要的人文精神、悲憫情懷和哲學深度,跳不出臼套。雖摸不著,不能真看見,但卻投資少,見效快。中國人外形與白人相差大,酷似日本人,於是日本人就一再成為抗戰文藝的玩偶和醜化的對象,並勾畫了許多智勇雙全,堪比孫悟空的抗日英雄,甚至可以達到百戰百勝的境地。

中國人心中的鬼子形象是拿著三八槍、戴著布條軍帽、哈著腰偷偷摸摸,最後撒腿就跑或跪地求饒。應該說是歷史書和電影、小人書給人們這樣的認識。近些年來,抗戰文藝作品高潮迭起,紅色經典電視劇熒屏熱播。從《烈火金剛》到《小兵張嘎》,從《呂梁英雄傳》到《鐵道游擊隊》,都新瓶裝舊酒,喬裝打扮老劇重拍,引領人們進入那戰火紛飛的抗戰年代,接受革命英雄主義、樂觀主義和愛國主義教育洗禮。 最近又有《亮劍》《番號》等抗戰題材文藝作品熱播。清一色的勝利輕而易舉,讓人們覺得八路軍武工隊神通廣大。

我們的確需要勝利,拒絕失敗,以免傷心窩火。但喜歡勝利並不一定能夠永遠勝利,迴避失敗並不一定不會失敗。固然小說可以虛構,藝術應該加工。但是把戰爭當成游戲場和人間樂園, 這種淺薄的喜劇方式,導致被塗指抹粉的英雄喪失了有血有肉的真實,忽視了流血犧牲,戲說了血腥苦難。與其說愚弄了敵人,不如說自欺欺人。只能長自己的虛氣,滅不掉敵人的威風。打敗了我們刻畫的那種敵人,這並不是歷史,抗戰無疑也會貶值。其實作品中我軍在日軍猛攻下損失慘重,真實再現讓觀眾思考也許效果更好,這才是還原歷史。抗戰不是演習,不是小說,不是閱兵式,可以從容地戴著白手套,邁著正步,意淫敵人。抗戰歷史是科學,不全是勝利,不能講策略和戲說,只能講真理。

1938年,昆侖關戰役,國民黨軍隊取得戰勝日軍精銳第五師團的大捷。20世紀80年代,我國花3000萬元拍攝電影《鐵血昆侖關》,應該有助於了解國民黨將士的豐功偉績。但是陝西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張宏志認為,國民黨主攻部隊10萬人攻擊日軍一個大隊800人扼守的昆侖關,47天沒有攻下來。他進而譏諷:「連蔣介石都感到羞恥的一仗,我們卻竭力鼓吹,反襯出唱贊歌者是多麼地不知羞恥!」於是他極力呼籲禁止放映《鐵血昆侖關》,「決策人應對黨負責,對歷史負責。不可為了某種需要而褻瀆歷史!」《鐵血昆侖關》因此深陷禁宮,無緣與廣大觀眾見面。按照張宏志的想法,只有勝利才能拍電影宣傳,那麼反映中共領導的戰斗的電影本身就一定勝利了嗎?

當年游擊戰讓日軍吃了大虧,地雷戰的故事也家喻戶曉。電影《地雷戰》主題歌唱到:「小河邊,大路旁,用地雷築起萬里屏障;山溝里,山頂上,用地雷築起鐵壁銅牆」,讓日本侵略軍體驗到「寸步難行、無法躲藏」的原因。可是許多親眼親身領略過的老百姓並不喜歡。因為生產生活都要走路,踩上地雷就會造成死傷。鬼子不來,還要把地雷起出,然後情況緊急時再下,翻來覆去,十分危險,有的地方老百姓死傷遠遠多於鬼子。楊成武將軍回憶地雷戰時曾說「效果小,不及時,甚至炸到老百姓和自己人。就是打垮了敵人,我們自己不敢硬撲窮追,怕炸傷自己。」

《鐵道游擊隊》反映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山東魯南地區工人、農民在津浦鐵路線和微山湖上,扒火車,搞機槍,端炮樓,沉重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生動刻畫了劉洪、魯漢、芳林嫂等英雄形象。作者知俠曾與隊員們生活戰斗,畫作者丁斌曾、韓和平到棗庄深入生活、搜集素材達1年之久。

從《鐵道游擊隊》中,筆者王錦思得到最初的抗戰知識啟蒙,從小就渴望同老洪他們過著火熱的戰斗生活,過一把英雄癮。我彷彿看見那20響德國駁殼槍、日本歪把子機槍,烤藍熠熠生輝,機件、槍拴發出清脆的響聲。應該說《鐵道游擊隊》吸引人的是戰斗方式和戰無不勝。作品提到我方傷亡不到10人,而殲敵估計至少2000人。當許多人審視鐵道游擊隊原型時,不禁驚呆了!人們心中的英雄群體犧牲150多人,其中有1個大隊長、3個政委,傷130多人,死傷佔全員大半。1943 年, 微山湖一戰, 在三路敵軍圍攻下, 劉洪最主要的原型大隊長洪振海和六七十名戰士犧牲, 幾乎全軍覆沒。作品中此段情節加工成政委李正趕來, 阻止了劉洪的蠻干, 隊伍方才脫險。因此,當抗戰勝利時,隊員們並沒有興高采烈,而是都想起倒下的戰友,放聲大哭。

鐵道游擊隊血洗洋行,殺死幾個退伍下海經商的日本中年鬼子。但是一個名叫楊玉芳的老八路對筆者王錦思講述,八路軍某排宿營某個山西小村,深夜熟睡之機被日軍包圍。本田小隊長一人手持戰刀,殺死了10多個八路軍戰士。

這血寫的歷史,因為死去的不是百姓,我們就沒有當作屠殺而大肆宣揚;因為死去的不是鬼子,我們就不能當作殺敵業績而歡欣;因為他們是沒有抵抗或無法抵抗的八路軍,因此他們的死去就不能載入歷史,只能流傳於當事者的口頭傳播。這是真實發生的歷史,這是歷史難以成為歷史的歷史。我不止一次領悟到這種歷史的沉重和壓抑。

這些年來,抗戰電視劇《亮劍》豁然出鞘,掀起萬道霞光。《亮劍》再現了日軍的狡猾野蠻和高超的軍事素養。但是必須看到,硬傷仍然十分突出。比如,日文對白發音不準確,用詞不到位;幾十人試圖營造出成百上千人驚天動地的血戰,散兵線不拉開就一窩蜂地往前擠;伏擊日軍戰地觀察團的手榴彈滿天飛,卻很少有冒煙爆炸的,和鐵疙瘩無疑;日軍特種部隊的美製M3A1蓋德沖鋒槍二戰後期才開始裝備部隊,不知1940年前後的日軍如何得到;八路軍一串串的長點射也似乎和彈葯緊缺狀況不符。許多該完美卻沒有完美的地方和刻意表現的有稜有角的李雲龍性格結合起來,明顯過於滑稽和做作,好萊塢《兄弟連》才逼真得戰栗。

《亮劍》許多戰斗以正史為原型,在表現我軍死傷上有較大突破,但是仍然過於失實。

日軍山崎大隊被包圍在李家坡高地。李雲龍的獨立團作為預備隊,擔任主攻,兩分鍾之內,全團3600顆手榴彈一起飛出,全殲山崎大隊,顯得煞是乾脆淋漓,盪氣回腸。

這一戰役原型為1940年關家堖之戰。1 2 9 師久攻日軍崗崎大隊600人固守的關家堖不下,彭德懷親自指揮,不惜動用陳賡、彭明治兩個主力旅,共七個團。但10次沖鋒10次被打退,經過三天激戰,殘余日軍沖出包圍,八路軍損失2000多人。而電視中的李雲龍顯然比彭德懷、劉伯承還要高超,未免有過分拔高之嫌。

明知敵強戰必致死的所謂「亮劍」精神,是種熱兵器時代的冷兵器劍客式思維,違背歷史事實,也不符合正常的戰斗邏輯。

「《亮劍》是男人拍給男人看的電視劇」,「《亮劍》吸引男人,感動女人」。贊揚聲遠播神州大地。但是藝術來源於真實。一個人犯幾十個錯誤,在革命隊伍中沒有生存環境,戰死是最好的歸宿。因此對於李雲龍而言,只能出現在《亮劍》電視劇之中,而不是真正的戰場。

而王寶強、張國強「強強聯手」出演的電視劇《我的兄弟叫順溜》 「穿幫」令人捧腹。比如愛國戰士「順溜」把日軍尊稱為「皇軍」。戰斗場面成了面對面的步槍射擊,手握機槍沒有彈匣卻還瘋狂射擊。「順溜」擊斃上百個鬼子和日軍華東總司令,也是採用犧牲姐姐清白的這種老套的手法。

陳毅元帥說:「我們中國革命的勝利是來之不易呀!」「 我就不贊成把革命寫成輕而易舉。革命不是端起碗來吃醪糟,不是荷包裡面摸糖果。」王震將軍[《惡魔導演的戰爭》,序說:「我們的敵人並不愚蠢,甚至很聰明。任何僅僅把敵人看成是愚蠢的人,才是愚蠢的。」

不錯,藝術需要加工,但是加工也別太過分啊。在忙碌浮躁的時代,我寧願看小時候鍾情的《鐵道游擊隊》,也不願意在當前虛幻勝利的抗戰劇面前耽誤時間。

5. 怎麼看待抗戰題材電視劇只追求利益而褻玩歷史

造成抗戰電視劇如此泛濫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在電視劇市場清規戒律比較多,這不能拍,那不能拍,唯獨抗日題材電視劇門檻最低,且最容易通過審查,讓那些拍武俠、搞玄幻的導演們不得不轉行去拍抗日劇;二是創作成本較低,不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不需要多麼細致的取景考量,出場人物多以群眾演員為主,劇本情節簡單,播出以後收益確很突出;三是如今影視製作的門檻過低,影視公司良莠不齊,影視市場秩序浮躁,使得一些低俗劇作和節目有漏洞可鑽。

不難看出,抗戰電視劇如此之多,如此泛濫,使得我們所收獲的抗戰題材作品只能是不見當時歷史條件下人們的真實生活和精神的糟粕之作,只能淪為流行文化的附庸,這將給一個民族的歷史記憶和中國電視劇藝術的發展,留下莫大的創傷。

其實,一部優秀的歷史題材的電視劇應該做到:復述那段歷史,把合理的藝術加工呈現出來、顯現歷史應該借鑒學習之處,電視劇不應該因加入民族與抗戰歷史元素就變得低幼化。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獲取知識的來源已經更多地從紙質文字轉向了網路和電視,尤其是現在中國電視劇的受眾主體,已經集中於青少年和一般知識水準的普通百姓。如果電視劇創作者不能以嚴肅的態度對待歷史,那麼作品所呈現的影像及其表達的主題就會誤導觀眾,對他們產生不容小覷的消極影響。近年來,大中城市電視開機率已經明顯下降。年輕人都上網看美劇、韓劇了。如果我們國產電視劇還是不能改變一昧的「跟風」現象,不去擴寬思路某尋發展,那麼只會「因噎廢食」
將中華民族這一段血雨腥風的歷史以影像化的形式呈現出來,

真創作出尊重歷史事件、
尊重歷史人物的電視劇精品,
是電視對塑造
國家形象和弘揚民族精神的貢獻,
也是其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
隨著
時代的變遷,
人們獲取知識的來源已經更多地從紙質文字轉向了網路
和電視,
尤其是現在中國電視劇的受眾主體,
已經集中於青少年和一
般知識水準的普通百姓。
如果電視劇創作者不能以嚴肅的態度對待歷
史,
那麼作品所呈現的影像及其表達的主題就會誤導觀眾,
對他們產
生不容小覷的消極影響。遺憾的是,在近些年的熒屏上,一些電視劇
一味追求娛樂效果及商業利益,
以游戲精神褻玩歷史,
這種對歷史不
負責任的創作態度令人堪憂。

6. 辯論賽怎樣說抗日神劇真實反應了歷史呢

抗日神劇的劇情是對老一輩革命者的不尊重,用庸俗的劇情掩蓋了革命者的艱辛和苦難。
真實反映的歷史也只有最終的結果

7. 中國近代史:討論對抗日神劇的思考

1.游戲歷史,喪失文化自尊

八年抗戰對於中國人民來說是一部沉甸甸的血淚史。戰爭的殘酷和慘烈程度遠遠超出
和平年代的人們的想像,抗日英雄是時代的楷模和民族的脊樑,然而他們又是和我們
一樣有著血肉之軀的凡人,沒有三頭六臂,無法刀槍不入。可在有的電視劇中,真實
的英雄卻被功夫了得的

超人

所取代,與日寇的殘酷搏鬥成了不乏魔幻色彩的武俠傳
奇。電視劇《抗日奇俠》中的幾位抗日奇俠,有的以綉花針為暗器,能不留痕跡在瞬

間致人死地;有的擁有銅頭鐵臂,能一掌斷石,幾拳便可令日本人粉身碎骨;還有的
會縮骨功、易容術、化骨綿掌,能避開子彈
……
在這接二連三、讓人眼花繚亂的功夫
炫技中,觀眾彷彿在觀看一部金庸式的武俠傳奇劇,全然忘了該劇特殊的時代背景及
沉重的歷史主題,也更感受不到民族抗戰的悲壯和犧牲的慘烈。還有就是過分強大中
國士兵,弱小日本鬼子。

2


戲說史實,混淆民族記憶

電視劇創作離不了藝術加工,在不違背歷史邏輯、不改變歷史軌跡的基礎上,為歷史
記憶注入血肉,
塗抹色彩,
使其鮮活起來,
是電視劇創作的魅力,
也是它的挑戰所在。
而一些抗戰題材的電視劇創作者為了收視率,
為了吸引眼球而出奇招,
不惜篡改歷史,
把年代、地點、人物、情節肆意地重組,違背史實,編造故事,誤導觀眾對歷史的正
確認知。與《滇西
1944
》同類題材的《國際大營救》,同樣是從一架失事的飛機開始
的,故事的背景、時間及地點一致,失事起因與結果也大致相同,飛機所乘人員都攜
有軍事秘密,失事後都被日軍俘虜,然後我方展開營救。唯一不同的是俘虜的身份:
一個是攜有國際聯盟作戰機密的美國飛虎隊上校,一個是攜有遠征軍渡江作戰部署的
普通中國軍人。
如此雷同的劇情,
又如此隨性的設計,
觀眾看後難辨真假,
莫衷一是,
很容易迷失在混沌的歷史記憶中。

3


色情劇情泛濫,只為吸引眼球,提高收視率

很多抗戰劇中花很大篇幅描繪色情場面,很多是不必要的,可以一筆帶過,但有些抗
站劇中卻出現了長達五分鍾的激情場面。這是對抗戰的侮辱,也對當代青少年造成了
錯誤的價值導向。

4


過分強調敵後戰場,忽視正面戰場

游擊戰好像就是全部,
總讓人覺得打游擊就是抗戰火拚的全部,
正面戰場上的
戰士去哪了?多描寫正面戰場,
正個抗戰史不應該只有游擊戰和間諜戰,
正面
戰場應該佔有更大的比重;多描寫抗戰的其他力量,抗戰是全中國的事,我相
信當時的中國社會各界不在以不同形式參與到抗戰的歷史洪流中。

三、原因

1
、在電視劇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情形下,為了縮短創作周期,盡快收回成本並賺取利潤,
創作者普遍前期准備不足,
對歷史資料和真相缺乏基本的搜集、
核查過程,
在故事本體還未
成型時,便倉促進入藝術創作。手頭素材不足以搭建故事框架時,便信手拈來進行編造

2
、創作者急功近利,貪圖收視效果及其經濟回報,一味追求以奇制勝,吸引眼球,從而忽
略。了藝術創作的基本規律和民族的長遠利益。

3
、國家廣電總局的影響、壓力和錯誤的引導。對很多題材的影視劇的限制和壓迫,使很多
投資商選擇安全性高投資小回報相對可觀的抗戰題材的影視劇。

4
、如今影視製作的門檻過低,影視公司良莠不齊,影視市場秩序浮躁,使得一些低俗劇作
和節目有漏洞可鑽。
如此等等,
娛樂化、
銅臭味致使一些歷史題材、宏大敘事的作品誤入歧
途,
這是對歷史也是對觀眾的極端不負責任。
即便我們擁有可供多維度、
多視點創作的豐富
歷史素材,
但如果繼續深陷商業和娛樂的沼澤中,
我們所收獲的歷史題材作品只能是不見當
時歷史條件下人們的真實生活和精神的糟粕之作,
只能淪為流行文化的附庸,
這將給一個民
族的歷史記憶和中國電視劇藝術的發展,留下莫大的創傷。

8. 抗戰題材的電視劇為何會存在隨意戲說解讀歷史的情況

抗日戰爭的題材的電視劇是我們還念那個艱苦的歲月,以及守護革命先輩勝利果實的動力。在抗日戰爭期間,我國受到了日本帝國主義的非法侵略。讓我國遭受了嚴重的破壞。日本帝國主義在侵略期間對我國平民以及戰俘的大肆迫害,是我們現在無法磨滅的傷痛。很多坑日題材的電視劇以及背離了這個方向,成為了抗日神劇。這些抗日神劇可以說就是歪曲了歷史。

9. 抗戰電視劇符合歷史嗎

1 抗戰劇的大體是符合歷史的,基本上內容都圍繞著外國攻打中國,使中國生靈塗炭,戰爭四起,老闆姓們顛沛流離,陷入吃不飽穿不暖的水深火熱的生活中。毛澤東主席帶領著中國紅軍兩萬五千里長征,使中國得到了解放,並成立了新中國的故事。還有一些和日本軍鬥智斗勇並戰勝了日本軍的故事。


閱讀全文

與談談抗戰劇創作如何做到歷史真實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7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5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3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4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