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歷史上真實的雍正怎麼樣
清代的雍正皇帝在歷史上是一位富有傳奇性的人物,他那出色的才華、剛強的性格、傳奇式的政治生涯以及充滿矛盾的思想都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雍正刻薄是真刻薄,但不寡恩;冷酷是真冷酷,但非無情。雍正一朝無官不清的說法,也許誇張了點,卻是對雍正治國的公正評價。雍正無疑是一個極有個性的人,也是一個傑出的人物。他感情豐富,意志堅強,性格剛毅,目光銳利,而且奮發有為。
(1)歷史學家如何評價雍正擴展閱讀:
軼事典故
雍正帝當皇子時喜歡微服出行,廣結俠義。某年到杭州,准備泛舟西湖遊玩一番,剛出涌金門,看到一個書生在賣字,筆法頗為精到,胤禛便讓他寫了一副對聯。其中有個「秋」字,書生卻將「火」字旁寫在了左邊。
胤禛便問:「這個『秋』字你是不是寫錯了?」書生不以為然,說沒寫錯,然後拿出一本名帖,翻開讓胤禛比對。胤禛說:「你既然如此博學,為何不去博取個功名呢?干嗎要在這賣字為生?」
書生說:「我家裡窮,連老婆孩子都養不活,只能靠賣字為生,哪敢想什麼大富大貴呢!」胤禛於是慷慨解囊,說:「我這有錢,可以資助你博取個功名,到時候別忘了我就行。」書生萬分感謝,後來還真就考取功名,入了翰林。
此時胤禛也已登基,一日從名冊上看見書生的名字,想起那次杭州之行,於是便召其入內。胤禛隨手寫了一個「和」字,故意將「口」字邊寫在了左邊,然後讓人拿給書生看。書生不明所以,回答說這是個錯字。胤禛微笑不語。
第二天,胤禛讓書生拿著詔書去浙江,浙江巡撫受詔,詔中說:命此書生在涌金門再賣字三年,再來供職。書生這才恍然大悟。
2. 歷史學家對雍正奪位一事是如何看待的
清宮四大迷案,雍正就佔了兩個,最鬧得紛紛揚揚則當然莫過於雍正奪位之迷。此在野史中是如此圓說的:即在康熙的傳位遺詔中原本是寫「傳位十四阿哥」,而雍正把這個「十」字加上一橫一勾,「十」字篡寫成了「於」字,如此一來則變成了「傳位於四阿哥」,四阿哥者正是雍正帝。這種傳說在民間十分盛行,我懷疑這「盛行」亦只怕與一些文人創作加工的影響有關。以近觀之,則是由於其出現於梁羽生等武俠小說之中,而我從前就是受其影響的,並且因為他編的活靈活現,一直以來還信以為真。直至後來隨讀書日漸的多,並且也曾偶爾在一些書中文中讀到有關雍正在位十三年裡的一鱗半爪之事,發現其對吏治對刑法典獄等方面都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並且這種貢獻即使對於目前的中國社會也仍有一定的借鑒意義;更重要的是我所讀過的文史資料中發現其對農民的政策措施並非如傳言一般是暴政,至少窮苦百姓對這個皇帝還是認同的。然而由於在歷史上,百姓的聲音向來是十分微弱的,甚至歸寂於無聲,這是因為他們大都不識字,也不會寫文章為自己訴苦,如此雖有感受也難形之於文而不為後世所知。因此我們所知的歷史確切地說應該是文人們流傳下來的歷史。至於民間口頭流傳的則要麼是一個民族的史詩,如格薩爾王傳等,要麼就是神話與傳奇,而這是不會令人產生誤解的。最令人發生誤解的是那些與真理和事實相近的東西,七分真三分假的《三國演義》不是使廣大讀者信以為然嗎?既然歷史的流傳是出於文人的手筆,那麼其中我們所見到的歷史亦已是蘊含著各時期文人的思想傾向在內,並不能完全代表佔大多數低層貧苦農民的親身感受。 歷史上所謂的賢明君主,其實也是經眾多文人的粉飾方為我等後人所知,其中或許也有一些所謂的賢明君主並不一定是名符其實的。譬如漢時的「文景之治」中的漢景帝,一直以來被後世史家描繪成是一個「恭儉愛民」的賢君,其實呢?在南宋孝帝年間洪邁的《容齋隨筆》就已經用無可辯駁的事例提出景帝其實是一個「刻戾忍殺之人」,只不過在其後代君王,如漢武帝等時期的歷代文史之人的粉飾,才使後世不明其真相而已;還有一個就是宋太宗,只因為北宋除太祖之外都是他的子孫當皇帝,業經過一百多年的粉飾也就使他弒兄篡位的惡行得到掩蓋,至今還很不易被後世發覺,而這亦在《容齋隨筆》中把史家隱約之詞挖掘出來,並加以考證得出歷史的真面目。此或許正是洪氏《容齋隨筆》的不朽之處,也是其歷史價值之所在。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因此只要不得罪天下官吏或地主階層——這一階層向來是勞騷最多,也多數是舞文弄墨之輩——,另外對天下一些窮困潦倒的文人之輩又不迫的太甚,加之又非衰落時期的皇帝則一般大都是好名聲的多。可惜雍正帝卻偏偏對以上幾種人都得罪光了,他整頓吏治實行強國政策的大改革,得罪了天下大多數腐敗已成自然的各級官員;他打破千年來的地主鄉紳的即得利益,實行按地和家產納稅則得罪了天下地主鄉紳,因此他怎能有美名流芳或得到公正的評價?只怕不能。即使到了其兒子乾隆年間,也因為雍正所得罪的面太廣並且這些人大多數還生活於乾隆盛世時期,因此對於乾隆來說則盡管現成享受雍正改革所帶來的果實,卻也不敢對雍正有太多的提及,因為他也不想開罪那些天下官吏和文人,為此對雍正流言亦也難禁且難以進行申明、美化及粉飾,如此對於不明真相的後世百姓當然只能隨風附會,流言四起,這也就成了野史之料。 其實,只要明知事理的學者對於上述雍正「篡位」這種傳說是根本經不起推敲的。其一是康熙作為一個封建時代有為的一個明君,當然知道立嫡的重要性及後果,而從他既然早已把遺詔存放於機密之處,那麼說明他早就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備,因此他不可能在自己的遺詔中只寫「傳位十四阿哥」如此幾個字,如果在「十四」後連其名字也不寫則是不可想像的。其二,清是滿清,他們也有自己民族的語言文字,因此清朝的遺詔等重要文件一般是用兩種文字寫成,即使漢文可以改,滿文也難以下手。其三,現代漢字「於」在古代一般寫作「於」,雖然「於」「於」是同意,但是古代書籍中只有在《詩經》、《尚書》、《周易》等前秦時代是作為常用,而在秦之後的書籍及日常生活中多作「於」字,「於、於」歸於統一「於」則是在漢字簡化時的事了,而在清代亦以「於」為常用,那麼對於「於」字則根本不可能由「十」字改得。至於小說家之言當然並不能當真,因為他們所要的正是這些野史以使他們有想像的空間。對於隱私和捕風捉影的事,向來在人們的茶餘飯後是被人所津津樂道的,誰還去會理它是真是假?今也不會例外
3. 歷史上對雍正的評價
評價
1、雍正帝與康熙帝一樣勤於政事。後人收集他在位的13年中硃批過的摺子就有360卷。雍正在位期間,「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
2、《清史稿》:「聖祖政尚寬仁,世宗以嚴明繼之。論者比於漢之文、景。獨孔懷之誼,疑於未篤。然淮南暴伉,有自取之咎,不盡出於文帝之寡恩也。帝研求治道,尤患下吏之疲睏。有近臣言州縣所入多,宜釐剔。斥之曰:『爾未為州縣,惡知州縣之難?』至哉言乎,可謂知政要矣!
3、著名中國史研究專家史景遷評價道:「雍正的父親康熙為政寬松,執政末期受儲立之爭所擾且出現典型長壽帝王的統治能力退化現象,雍正即位之初的滿清實已浮現官僚組織膨大腐敗、農民生活水平惡化的危機。
4、康熙帝:「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
5、清宗室、史學家昭槤說:「憲皇在位十三載,日夜憂勤,毫無土木、聲色之娛。余嘗聞內務府司員觀豫言,查舊案檔,雍正中惟特造風、雲、雷、雨四神祠,以備祈禱雨暘外,初無特建一離宮別館以供游賞。故當時國帑豐盈,人民富庶,良有以也。」
(3)歷史學家如何評價雍正擴展閱讀
愛新覺羅·胤禛(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即清世宗,清朝第五位皇帝,定都北京後第三位皇帝,蒙古尊稱為納伊拉爾圖托布汗。康熙帝第四子,母為孝恭仁皇後,即德妃烏雅氏,生於北京紫禁城永和宮。
雍正帝的一系列社會改革對於康乾盛世的連續具有關鍵性作用。雍正十三年(1735年)去世,廟號世宗,謚號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葬清西陵之泰陵,傳位於第四子弘歷。
4. 後人對雍正的評價
1、清史研究專家楊珍說:「雍正帝在位僅有13年,然而他卻通過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迅速扭轉了康熙晚期積弊嚴重,社會發展受到阻止的局面。在此基礎上,康乾盛世方能進入鼎盛時期,使中國傳統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達到其最高峰。這一為期百年的歷史進程中,雍正帝所具有的承先啟後作用,無可或缺。如果從在位時間相對短暫,但建樹之多,政績之大並不亞於其他歷史名君這一角度審視,雍正帝當屬更為不易。」
2、著名歷史學家郭福祥說:「清代的雍正皇帝在歷史上是一位富有傳奇性的人物,他那出色的才華、剛強的性格、傳奇式的政治生涯以及充滿矛盾的思想都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3、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馮佐哲說:「雍正帝是一個卓越的實用主義政治家。」
4、劉桂林:「清世宗初政所表現出來的才能,非同一般,其精力過人、勤奮、干練,亦為常人所難及。」
5、著名歷史學家易中天說:「他刻薄是真刻薄,但不寡恩;冷酷是真冷酷,但非無情。雍正一朝無官不清的說法,也許誇張了點,卻是對雍正治國的公正評價。雍正無疑是一個極有個性的人,也是一個傑出的人物。他感情豐富,意志堅強,性格剛毅,目光銳利,而且奮發有為。」
(4)歷史學家如何評價雍正擴展閱讀
資助書生
雍正帝當皇子時喜歡微服出行,廣結俠義。某年到杭州,准備泛舟西湖遊玩一番,剛出涌金門,看到一個書生在賣字,筆法頗為精到,胤禛便讓他寫了一副對聯。其中有個「秋」字,書生卻將「火」字旁寫在了左邊。胤禛便問:「這個『秋』字你是不是寫錯了?」書生不以為然,說沒寫錯,然後拿出一本名帖,翻開讓胤禛比對。
胤禛說:「你既然如此博學,為何不去博取個功名呢?幹嘛要在這賣字為生?」書生說:「我家裡窮,連老婆孩子都養不活,只能靠賣字為生,哪敢想什麼大富大貴呢!」胤禛於是慷慨解囊,說:「我這有錢,可以資助你博取個功名,到時候別忘了我就行。」書生萬分感謝,後來還真就考取功名,入了翰林。
此時胤禛也已登基,一日從名冊上看見書生的名字,想起那次杭州之行,於是便召其入內。胤禛隨手寫了一個「和」字,故意將「口」字邊寫在了左邊,然後讓人拿給書生看。書生不明所以,回答說這是個錯字。胤禛微笑不語。第二天,胤禛讓書生拿著詔書去浙江,浙江巡撫受詔,詔中說:命此書生在涌金門再賣字三年,再來供職。書生這才恍然大悟。
參考資料網路-雍正
5. 歷史上對雍正的評價是什麼
雍正皇帝(愛新覺羅·胤禛)一般指愛新覺羅·胤禛
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yìn zhēn)(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滿族,是清朝第五位皇帝,入關後第三位皇帝,清聖祖康熙第四子,母為孝恭仁皇後,即德妃烏雅氏,1722—1735年在位,年號雍正。雍正在位時期,平定了羅卜藏丹津叛亂,設置軍機處加強皇權,實行「改土歸流」、「火耗歸公」等一系列鐵腕改革政策,對康乾盛世的連續具有關鍵性作用。去世後廟號世宗,謚號: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葬清西陵之清泰陵。
歷史評價
康熙帝:「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
昭槤:「憲皇在位十三載,日夜憂勤,毫無土木、聲色之娛。余嘗聞內務府司員觀豫言,查舊案檔,雍正中惟特造風、雲、雷、雨四神祠,以備祈禱雨暘外,初無特建一離宮別館以供游賞。故當時國帑豐盈,人民富庶,良有以也。」
《清史稿》:「聖祖政尚寬仁,世宗以嚴明繼之。論者比於漢之文、景。獨孔懷之誼,疑於未篤。然淮南暴伉,有自取之咎,不盡出於文帝之寡恩也。帝研求治道,尤患下吏之疲睏。有近臣言州縣所入多,宜釐剔。斥之曰:『爾未為州縣,惡知州縣之難?』至哉言乎,可謂知政要矣!
濮蘭德白克:「控御之才,文章之美,亦令人贊揚不止,而其批臣下之摺,尤有趣味,所降諭旨,洋洋數千言,倚筆立就,事理洞明,可謂非常之才矣! 」
杜赫德:「盡管雍正皇帝很少表現得像是一個天主教的支持者,但不能不值得稱贊的是他不知疲倦地熱衷於政事,他為了天下百蒼生的福樂安康夜以繼日地致力於改革政弊。您能給雍正皇帝帶來最的樂事就是向他提出一個能夠提高民眾福利、緩解百姓的生活壓力的良策;他會不惜一切代價努力將這項計劃盡快訴諸實踐。他制定了一系列弘揚美德獎勵善舉的政策,使得臣工們紛紛效法雍正皇帝(節儉的作風)以幫助災荒之年的百姓渡過難關。這些優秀的品質使得雍正皇帝在最短的時間內得到了全國百姓的擁護與愛戴。」
伏爾泰:「新帝雍正愛法律、重公益,超過父王。帝王之中無人比他更不遺餘力地鼓勵農事。他對這一於國民生計不可缺少的百藝之首亟為重視。各省農民被所在州、縣長官評選為最勤勞、能幹、孝悌者,甚至可以封為八品官。農民為官,並不需為此放棄他已卓有成效的農事耕作,轉而從事他並不了解的刑名錢谷。」
魁奈:康熙皇帝的繼承者(雍正)制定了各種法規,全都有助於樹立起尊重農民的觀念。除了他自己親自犁田播種作出表率外,還下令各城市的總督每年度都在其所轄地區選拔出勤懇耕種、誠實正直,並富有卓越管理才能的傑出農民,加官至八品,享有崇高的聲譽及相稱的特權。」寬松,執政末期受儲立之爭所擾且出現典型長壽帝王的統治能力退化現象,雍正即位之初的滿清實已浮現官僚組織膨大腐敗、農民生活水平惡化的危機;由於雍正即位時正處於政治歷練、精神與人格上的成熟階段(45歲),因此得以精準的分析問題並有魄力的作出應對。他的改革同時包含力行整頓與和現實的妥協(如火耗歸公與養廉銀)。」
稻葉君山:「帝承康熙疏節闊目之後,稍加清理,遂創定清朝財政之基礎。至日後盛運期之財政,實帝之所賜也。譬如農事,康熙為之開墾,雍正為之種植,而乾隆得以收獲也。」
蕭一山:「世宗剛毅明察,純系政治家之作風,任法尚廉,吏道澄清,庫藏充裕,海宇義安。倘使厥年克永,可為吾國政治變換一種積極性質,掃除數百年來顢頇無為之消極思想,社會亦不至停滯而不進矣。無奈宵旰不遑,求治太切,頗不易得社會之諒解,遂致有暴崩之傳說。」 「世宗治國天資獨高,循名責實,信賞必罰,好名圖治,於國有功,以文景之治的景帝喻之。」
孟森:「自古勤政之君,未有及世宗者。」「要之聖祖諸子,皆無豫教,唯世宗之治國,則天資獨高,好名圖治,於國有功。則天之佑清厚,而大業適落此人手,雖於繼統事有可疑,亦不失為唐宗之逆取順守也。」
馮爾康:「雍正本人是有作為的、對中國歷史發展做出貢獻的君主,而雍正朝,上承康熙,下啟乾隆之治,使康雍乾三朝持續發展,成為清朝的鼎盛時期。更有甚者,雍正立志清除歷史上遺留下來的數百年積弊,所實行的攤丁入畝政策,成功解決中國古代歷史上的人口稅問題,是巨大創舉。所實行的耗羨歸公和養廉銀政策,具有現代財政預算、財政管理的意義。在古代歷史上,唐朝劉晏實行兩稅法,明朝張居正推行一條鞭法,很得人們的贊譽,雍正的經濟政策,比之他們有過之而無不及。統觀雍正的歷史地位,他應當是古代歷史上的傑出帝王。」
楊啟樵:「康熙寬大、乾隆疏闊,要不是雍正的整飭,滿清恐怕早已衰亡。 」「有人說他雄猜陰鷙,是否如此姑且不論,但在位十三年中,宵旰焦勞,勤於庶政確是事實,在政治上有一定的貢獻,但為期過短,遽爾暴卒,留下尚未完成的任務;即使已經施行的,由於「人亡政息」,反而引起流弊的也有。正如遺詔中所說:『志願未竟,不無微憾』。他如果像乃父康熙那樣的壽考,多活十一年,政局就會不同;要是像兒子乾隆那樣的長命,多活三十一載,政治上變化之大,自不在話下——誇大的說,也許因而改易了此後中國的命運,亦為可定。」
佐伯富:「諺語雲『王朝基礎多奠基於第三代』,雍正帝正是清入關後第三代君主,有清二百數十年的基礎盤石,即為雍正所奠定。」
林瑞漢:「雍正在位十三年,嚴厲明察、循名責實、整飭吏治、清理財政,大大矯正康熙以來寬縱的弊端,雍正一朝吏治清明,臣下莫不奉公守法,吏治之隆是清代之最,歷代僅見。」
楊珍:「雍正帝在位僅有13年,然而他卻通過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迅速扭轉了康熙晚期積弊嚴重,社會發展受到阻止的局面。在此基礎上,康乾盛世方能進入鼎盛時期,使中國傳統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達到其最高峰。這一為期百年的歷史進程中,雍正帝所具有的承先啟後作用,無可或缺。如果從在位時間相對短暫,但建樹之多,政績之大並不亞於其他歷史名君這一角度審視,雍正帝當屬更為不易。」
郭福祥:「清代的雍正皇帝在歷史上是一位富有傳奇性的人物,他那出色的才華、剛強的性格、傳奇式的政治生涯以及充滿矛盾的思想都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馮佐哲:「雍正帝是一個卓越的實用主義政治家。」
劉桂林:「清世宗初政所表現出來的才能,非同一般,其精力過人、勤奮、干練,亦為常人所難及。」
南懷瑾:「清朝入關定鼎八十年後,有了一位文學詞章並不亞於任何一位翰林學士;談禪說道,並不遜於禪門宗師的雍正皇帝。他的為政之道,使人不敢欺,亦不可欺。內肅權貴,不避親疏。外立綱常,赫如烈日。用此守成,當然可使內外肅穆,誰敢與之抗衡。他是真實奠定了清朝的江山,付予兒孫好自經理。實在可算是歷代定鼎守成帝王中的一代奇才,為歷代職業皇帝中絕無僅有的一人。」
易中天:「他刻薄是真刻薄,但不寡恩;冷酷是真冷酷,但非無情。雍正一朝無官不清的說法,也許誇張了點,卻是對雍正治國的公正評價。雍正無疑是一個極有個性的人,也是一個傑出的人物。他感情豐富,意志堅強,性格剛毅,目光銳利,而且奮發有為。」
日本人亦尊重和推崇雍正帝,將雍正帝稱為「希世仁君」。
6. 求歷史上對雍正皇帝的客觀公正的評價
雍正是滿清歷史上一個能乾的皇帝。清史學者孟森贊譽:「自古勤政之君,未有及世宗者。」又說「其英明勤奮,實為人所難及」。
以前民間有很多關於他的謠言,指雍正是篡位而起,又把雍正描寫成一位毒死父親、氣死母親、不務正業,又通過文字獄抑制了漢族的思想、鞏固滿洲人統治的皇帝;直到近代經多番歷史研究,這些傳說都相繼被推翻,使近代對雍正評價轉趨正面,贊揚其勵精圖治,革新吏政、活絡經濟、提升民間生活水準的政績。
日本文化首都京都大學歷史教授盛贊雍正節儉支出,稱「雍正朝後宮一年支出費少於明朝萬曆帝後宮一天支出費用」。
英國歷史學者史景遷認為:雍正的父親康熙為政寬松,執政末期受儲立之爭所擾且出現典型長壽帝王的統治能力退化現象,雍正即位之初的清皇朝實已浮現官僚組織膨大腐敗、農民生活水準惡化的危機;由於雍正即位時正處於政治歷練、精神與人格上的成熟階段(45歲),因此得以精準的分析問題並有魄力的作出應對。他的改革同時包含了力行整頓與和現實的妥協(如火耗歸公與養廉銀)。雖然史學家黃仁宇認為雍正未能了解與解決明清第三帝國作為內斂式王朝的根本問題,但清朝得以建立起一套繼續運行百年以上仍大致有效的統治體制,而未淪為「立國百年而亡」的異族王朝,此當歸功於雍正一朝的改革。
7. 歷史上真實的雍正是怎樣的呢
其一,皇位-來路不正。
康熙帝駕崩以後,隆科多從「正大光明」牌匾之後拿出字跡潦草的遺詔,當場宣布康熙帝把皇位傳給了四阿哥。很多歷史學家都認為,康熙的本意是傳位於十四阿哥。不管是從事務安排,還是從康熙帝的喜好程度來講,繼位的人都指向十四阿哥。而從反面考慮,當時宣布遺詔的人恰巧是四阿哥的寵信。而且詔書字體非常潦草,而清朝的遺詔在很多年前就已經准備好,康熙皇帝也以嚴謹著稱,斷然不會在詔書上寫下潦草的字跡,所以雍正的皇位來路不正這種說法很有研討的價值。
其二,日常-身體力行
雍正繼位時年紀尚小,但他並沒有在繼位之後「放飛自我」。據《清史稿》記載,雍正每天要工作十幾個小時,平均睡4個小時。他每天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批閱奏摺,雍正在位期間一共批閱了19萬件奏摺。雍正在位期間,從來沒有任何的娛樂活動。這樣的身體力行,讓雍正成為清朝歷史上最勤奮的皇帝之一。
《大專中國歷史》:「雍正在位十三年,嚴厲明察、循名責實、整飭吏治、清理財政,大大矯正康熙以來寬縱的弊端,雍正一朝吏治清明,臣下莫不奉公守法,吏治之隆是清代之最,歷代僅見。」
雍正的一生是積極向上的,但他的一生又充滿悲情色彩。雍正是幸運的,處心積慮終如願登上皇位。雍正又是悲哀的,太多坎坷讓他空有抱負卻無法大展宏圖。
8. 雍正為人如何他真的是一位冷酷無比的人么
奮發有為,意志堅強,性格剛毅,而且目光銳利
電視上,野史上說他是一個冷酷的人是抹黑。
名家評價以及依據:
1、日本東洋史學者、文學博士佐伯富:「諺語雲『王朝基礎多奠基於第三代』,雍正帝正是清入關後第三代君主,有清二百數十年的基礎盤石,即為雍正所奠定。」
2、林瑞漢:「雍正在位十三年,嚴厲明察、循名責實、整飭吏治、清理財政,大大矯正康熙以來寬縱的弊端,雍正一朝吏治清明,臣下莫不奉公守法,吏治之隆是清代之最,歷代僅見。」[55]
3、清史研究專家楊珍說:「雍正帝在位僅有13年,然而他卻通過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迅速扭轉了康熙晚期積弊嚴重,社會發展受到阻止的局面。在此基礎上,康乾盛世方能進入鼎盛時期,使中國傳統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達到其最高峰。「
這一為期百年的歷史進程中,雍正帝所具有的承先啟後作用,無可或缺。如果從在位時間相對短暫,但建樹之多,政績之大並不亞於其他歷史名君這一角度審視,雍正帝當屬更為不易。
4、著名歷史學家郭福祥說:「清代的雍正皇帝在歷史上是一位富有傳奇性的人物,他那出色的才華、剛強的性格、傳奇式的政治生涯以及充滿矛盾的思想都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5、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馮佐哲說:「雍正帝是一個卓越的實用主義政治家。」
6、劉桂林:「清世宗初政所表現出來的才能,非同一般,其精力過人、勤奮、干練,亦為常人所難及。」
7、著名歷史學家、社會學家南懷瑾說:「清朝入關定鼎八十年後,有了一位文學詞章並不亞於任何一位翰林學士;談禪說道,並不遜於禪門宗師的雍正皇帝。他的為政之道,使人不敢欺,亦不可欺。內肅權貴,不避親疏。外立綱常,赫如烈日。」
用此守成,當然可使內外肅穆,誰敢與之抗衡。他是真實奠定了清朝的江山,付予兒孫好自經理。實在可算是歷代定鼎守成帝王中的一代奇才,為歷代職業皇帝中絕無僅有的一人。
8、著名歷史學家易中天說:「他刻薄是真刻薄,但不寡恩;冷酷是真冷酷,但非無情。雍正一朝無官不清的說法,也許誇張了點,卻是對雍正治國的公正評價。雍正無疑是一個極有個性的人,也是一個傑出的人物。他感情豐富,意志堅強,性格剛毅,目光銳利,而且奮發有為。」
(8)歷史學家如何評價雍正擴展閱讀:
胤禛:
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清朝第五位皇帝(1722年-1735年在位),定都北京後第三位皇帝。年號雍正。蒙古尊稱為納伊拉爾圖托布汗。康熙帝第四子,母為孝恭仁皇後,即德妃烏雅氏,生於北京紫禁城永和宮。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封貝勒;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禛被封為和碩雍親王。在二廢太子胤礽之後,胤禛積極經營爭奪儲位,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暢春園病逝,他繼承皇位,次年改年號雍正。
雍正帝在位期做了一系列改革。為加強對西南少數民族的統治,實行改土歸流。廢除賤籍制度,實行攤丁入畝,減輕了無地、少地農民的經濟負擔,促進了人口增長。並且大力整頓財政,實行耗羨歸公,建立養廉銀制度,實行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
雍正七年(1729年)出兵青海,平定羅卜藏丹津叛亂。在政治上,整頓吏治,創立密折制度監視臣民,設立軍機處以專一事權。
而且改善秘密立儲制度,使得皇位繼承辦法制度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康熙帝晚年諸皇子互相傾軋的局面。雍正帝在位期間,勤於政事,自詡「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
雍正帝的一系列社會改革對於康乾盛世的連續具有關鍵性作用。雍正十三年(1735年)農歷八月二十三日駕崩,終年58歲。廟號世宗,謚號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葬清西陵之泰陵,傳位於第四子弘歷。
軼事:
眼鏡最早出現於1289年的義大利佛羅倫薩,是歐洲人的一項重要發明。雍正帝很喜歡西洋眼鏡,倒不是雍正帝附庸風雅,確實是他已經眼花了,需要眼鏡的幫助。
據不完全統計,造辦處為雍正帝專門製作的各式眼鏡達35副之多,如水晶、茶晶、墨晶、玻璃眼鏡等等。雍正帝把這些眼鏡隨處安放,每到一地,隨手可取。
在雍正帝經常起居的大內與圓明園的宮殿里,甚至在他的鑾轎中,都放有專門的御用眼鏡。不僅如此,雍正帝還把眼鏡發放給潑灰處的工匠,作為一種實用的福利待遇。
9. 雍正皇帝的歷史評價究竟如何
歷史上的雍正,公正的來說是很偉大了不起的皇帝.
他接手康熙的皇位時,國庫空虛,貪官污吏橫行,那個時候太平盛世已經衰落了.同樣嘉慶接手乾隆的皇位的時候,也是這種情況.但是即使嘉慶還沒收了當時的世界首富和珅的家產也是讓清朝繼續走向衰落.而雍正呢?
雍正整頓吏治,清查虧空,設立會考府,實行耗羨歸公,實行養廉銀制度和取締陋規等多項工作.說"雍正一朝,無官不清"是對雍正治理國家的公正評價.改土歸流也是雍正的一大功績,可惜的是很多歷史書只是說"康熙以後".攤丁入畝也是雍正的重要功績.還有密折制度,嚴防官員的貪污腐敗.還有廢除賤籍,老農頂戴,八旗改制,平定青海西藏叛亂等功績.促使了國家有衰弱轉為昌盛,穩定了國家政局,促進了民族融合..
雍正是中國歷史上最勤政的皇帝,由於他站在反對利益集團的前端大力改革,所以被那些利益集團妖魔化了,以至於嚴重影響到了今人對他的認知.如果沒有雍正的作為就不會有乾隆的盛世.
然而唐太宗李世民殺光兄來爭奪皇位,甚至逼迫父親退位.鮮少聽到有人說唐太宗的不是.雍正只是和大多君王一樣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而殺不安定的兄弟.而且雍正在即位之初並沒有大開殺戒.反而給兄弟陞官加爵.卻和唐太宗有不一樣的名聲.
雍正的性格是情緒化的,急噪的.康熙也批評過雍正性格急燥.所以雍正就把"戒急用忍"當做自己的座右銘.並且用了很多年的時間來克服自己的缺點.一個高高在上的皇子發現自己的缺點很難的,更難得的是用了很多年去改正.如果太子發現了自己的缺點,如果他能改正的話,康熙朝也不會出現九子奪嫡的故事.如果大阿哥,八阿哥,十四阿哥可以知道自己的缺點的話,並且改的話.也不至於把機會給不起眼的雍正!
大阿哥在太子被廢的時候,直接向康熙表示:假如父皇想讓太子死掉,而又怕天下人說閑話的話,他可以代替父皇動手.在被康熙指責以後,還想謀劃巫術.最後被康熙圈禁.
八阿哥仁愛好禮,很得人心.八阿哥擺脫母親的影響力爭上游,是了不起的.但是他並不討康熙的喜歡.康熙認為八阿哥:"自幼心高陰險,聽信相面人之言,大背臣道,僱人謀殺胤乃,與亂臣賊子結成黨羽,密行險奸,因不得立太子恨朕入骨,此人之凶險百倍於二阿哥."並且與八阿哥斷絕"父子之恩".八阿哥與康熙快到了反目的地步.一次康熙出塞狩獵回京,八阿哥非但不恭迎,反而派太監送2隻快要死的老鷹,表示對康熙狩獵的蔑視,在康熙47年八阿哥就被鎖拿.
十四阿哥在八阿哥被鎖拿的時候,拚命求情,康熙當然明白十四阿哥也是八阿哥黨的,氣的康熙要當場殺了十四阿哥.後來十四阿哥又學八阿哥廣泛聯絡人世,謀取儲位,然而康熙最恨的就是結黨.最後康熙把十四阿哥派到西北出征,遠離京師.康熙年時以高,不可能立遠在西北的十四阿哥.
雍正韜光養晦使他成功的做到了"熱愛手足,誠孝父皇".在太子被廢的時候,只有雍正站出來替太子說話.就算是作秀,一做那麼多年,而且做的不露聲色.隱忍的級別是練到很高的地步了.
自從雍正繼位,到現在282年間,史學界乃至民間對胤禛得位是否正、為君是否正的問題,從來沒有停止過議論和爭論。野史筆記、文藝創作,更是對此,特別是對雍正即位之謎,傾注了極大的熱情。前段時間播出的44集電視連續劇《雍正王朝》,進一步將雍正繼位疑案加以渲染,更引起廣大觀眾的極大興趣。
10. 史書大多評價雍正勤能幹,雍正真是工作過勞死的嗎
眾所周知,雍正是清代非常能乾的一位皇帝。說到清朝,不得不提的就有三位皇帝,分別是康熙、雍正和乾隆。在這三位有能力的皇帝中,雍正成為能力之最。據說雍正在位14年的時間,基本上每天都花費了20多個小時在政事上,用挑燈夜戰4個字形容是不足為過的。
雍正勤勉政事,終於導致心力交瘁。自雍正上位以來,由於繼位時的艱難,雍正始終覺得有人覬覦他的皇位。為了讓所有的大臣和百姓信服他尊重他,雍正便夜以繼日、日以繼夜的工作。憑借自己的努力,不斷的創造越來越多的福利,造福百姓,收獲民心。而在忙於政事的過程中,雍正的身體每況愈下,最終在58歲走向了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