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太陽系歷史有多久

太陽系歷史有多久

發布時間:2022-01-24 22:19:37

❶ 太陽系在宇宙中算存在久的嗎

給你個准確點的回答,不是人雲亦雲。
宇宙的准確年齡是137億年。而地球上已經發現的最古老的岩石是46億年前產生的,並不是說地球的年齡就是46億年,因為地球從形成到冷卻下來大約還要花十億年左右。這樣,再算上太陽系從一團塵埃凝聚成恆星的時間,可以認為地球是在大約六十億年前開始產生的。
並且,由於宇宙初期的時候溫度很高,無法形成恆星,因此第一代恆星大約是在宇宙產生後50億年才誕生的,之前只有一些質量更大的類星體,黑洞一類的物質。第一代恆星的質量都很大,壽命很短,幾乎都已經不在了,太陽正是第一代恆星的殘骸生成的第二代恆星,大小屬於中等偏小的,因此壽命會比較長。
所以總體說來,目前還健在的恆星中,有70%~80%是比太陽年輕的,太陽算是比較老的了。如果算上曾經存在過的恆星,太陽當然不算老的,就像如果算上古人的話,現在一個100歲老頭也不算最老的了。

❷ 太陽系歷史

太陽系的形成和演化始於46億年前一片巨大分子雲中一小塊的引力坍縮。大多坍縮的質量集中在中心,形成了太陽,其餘部分攤平並形成了一個原行星盤,繼而形成了行星、衛星、隕星和其他小型的太陽系天體系統。
這被稱為星雲假說的廣泛接受模型,最早是由18世紀的伊曼紐·斯威登堡、伊曼努爾·康德和皮埃爾-西蒙·拉普拉斯提出。其隨後的發展與天文學、物理學、地質學和行星學等多種科學領域相互交織。自1950年代太空時代降臨,以及1990年代太陽系外行星的發現,此模型在解釋新發現的過程中受到挑戰又被進一步完善化。
從形成開始至今,太陽系經歷了相當大的變化。有很多衛星由環繞其母星氣體與塵埃組成的星盤中形成,其他的衛星據信是俘獲而來,或者來自於巨大的碰撞(地球的衛星月球屬此情況)。天體間的碰撞至今都持續發生,並為太陽系演化的中心。行星的位置經常遷移,某些行星間已經彼此易位。這種行星遷移現在被認為對太陽系早期演化起負擔起絕大部分的作用。
就如同太陽和行星的出生一樣,它們最終將滅亡。大約50億年後,太陽會冷卻並向外膨脹超過現在的直徑很多倍(成為一個紅巨星),拋去它的外層成為行星狀星雲,並留下被稱為白矮星的恆星屍骸。在遙遠的未來,太陽的環繞行星會逐漸被經過的恆星的引力捲走。它們中的一些會被毀掉,另一些則會被拋向星際間的太空。最終,數萬億年之後,太陽終將會獨自一個,不再有其它天體在太陽系軌道上。

❸ 太陽系的歷史是什麼

大約在50億年以前,太陽系還是一片原始的混沌世界。它不過是由極冷的氫原子、一氧化碳和甲醛等分子和細小得肉眼無法看見的碳元素、硅元素顆粒所組成的氣體雲的一部分。這種氣體雲叫暗星雲。暗星雲由於本身的引力而收縮,當收縮到一定密度時,內部出現了旋渦流,使得整個星雲四分五裂,破碎成百個,甚至幾千個小星雲,其中之一就是形成太陽系的原始星雲。

由於原始星雲是在旋渦流中形成的,所以一開始它就自轉。這樣,原始星雲一方面自轉,一方面由於自身吸引力而收縮,使星雲逐漸變扁,後來形成了連續的,扁扁的,內薄外厚的星雲盤,這就是所謂原始的太陽系星雲。這個原始星雲的中心部分在收縮過程中密度不斷增大,最終形成了自己發光發熱的太陽。而周圍的部分,塵粒相互碰撞,相互吸引,形成大顆粒,大顆粒又吸引周圍的氣體塵埃,逐漸長大,終於在1千萬年左右時間內,形成了像行星那樣的大小的天體。這就是太陽系的形成史。

❹ 誰知道地球的歷史有多久

46億年 地球年齡 地球從原始的太陽星雲中積聚形成一個行星到現在的時間。地球年齡約為46億年。關於地球同的概念,地球的天文年齡是指地球開始形成到現在的時間。地球的地質年齡是指地球上地質作用開始之後到現在的時間。從原始地球形成經過早期演化到具有分層結構的地球,估計要經過幾億年,所以地球的地質年齡小於它的天文年齡。通常所說的地球年齡是指它的天文年齡。 計量地球所經歷的時間,必須找到一種速率恆定而又量程極大的尺度。早期找到的一些尺度的變化速率在地球歷史上是不恆定的。1896年放射性元素被發現以後,人們才找到了一種以恆定速率變化的物理過程作為尺度來測定岩石和地球的年齡。 中國古人推測自開辟至於獲麟(指公元前481年),凡三百二十六萬七千年」。 17世紀西方國家的一個神甫宜稱,地球是上帝在公元前4004年創造的。如此等等說法,純屬臆想,毫無科學根據。 最早嘗試用科學方法探究地球年齡的是英國物理學家哈雷。他提出,研究大洋鹽度的起源,可能提供解決地球年齡問題的依據。1854年,德國偉大的科學家赫爾姆霍茨根據他對太陽能量的估算,認為地球的年齡不超過2500萬年。1862年,英國著名物理學家湯姆生說,地球從早期熾熱狀態中冷卻到如今的狀態,需要2000萬至4000萬年。這些數字遠遠小於地球的實際年齡,但作為早斯嘗試還是有益的。 到了20世紀,科學家發明了同位素地質測定法,這是測定地球年齡的最佳方法,是計算地球歷史的標准時鍾.根據這種辦法,科學家找到的最古老的岩石,有38億歲。然而,最古老岩石並不是地球出世時留下來的最早證據,不能代表地球的整個歷史。這是因為,嬰兒時代的地球是一個熾熱的熔融球體,最古老岩石是地球冷卻下來形成堅硬的地殼後保存下來的。 本世紀60年代末,科學家測定取自月球表面的岩石標本,發現月球的年齡在44至46億年之間。於是,根據目前最流行的太陽系起源的星雲說,太陽系的天體是在差不多時間內凝結而成的觀點,便可以認為地球是在46億年前形成的。然而,這是依靠間接證據推測出來的。事實上,至今人們還沒有在地球自身上發現確鑿的檔案」,來證明地球活了46億年。參考資料: http://ke..com/view/43574.htm

❺ 太陽系歷史是

太陽系歷史

有關世界起源和命運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已知最早的文字記載;然而,在那大部分的時代里沒有人試圖把這樣的理論與「太陽系」的存在聯系起來,原因很簡單,因為當時時人一般不相信我們現在了解的太陽系是存在的。邁向太陽系演化形成理論的第一步是對日心說的廣泛認同,該模型把太陽放在系統的中心,把地球放在環繞其

皮埃爾-西蒙·拉普拉斯 星雲假說發起者之一

的軌道上。這一理論孕育了數千年,但直到17世紀末才廣泛被接受。第一次有記載的「太陽系」術語的使用是在1704年。

現今太陽系形成的標准理論:星雲假說,從其在18世紀被伊曼紐·斯威登堡、伊曼努爾·康德、和皮埃爾-西蒙·拉普拉斯提出之日起就屢經採納和摒棄。對該假說重大的批評是它很明顯無法解釋太陽相對其行星而言缺少角動量。 然而,自從1980年代早期對新恆星的研究顯示,正如星雲假想預測的那樣,它們被冷的氣體和灰塵的盤環繞著,才導致這一假想的重新被接受。

要了解太陽將如何繼續演化需要對它的能量之源有所認知。亞瑟·愛丁頓對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的確認導致他認識到太陽的能量來自於它核心的核聚變。 1935年,愛丁頓進一步提議其他元素也有可能是在恆星中形成。弗雷德·霍伊爾進一步詳盡闡釋這一假設,認為演化成為的紅巨星的恆星會在其核心產生很多比氫和氦重的元素。當紅巨星最終拋掉它的外層時,這些元素將被回收以形成其它恆星 。

❻ 太陽系誕生的歷史是

形成演化
星雲假說
太陽系的形成據信應該是依據星雲假說,最早是在1755年由康德和1796年由拉普拉斯各自獨立提出的。這個理論認為太陽系是在46億年前在一個巨大的分子雲的塌縮中形成的。這個星雲原本有數光年的大小,並且同時誕生了數顆恆星。研究古老的隕石追溯到的元素顯示,只有超新星爆炸後的心臟部分才能產生這些元素,所以包含太陽的星團必然在超新星殘骸的附近。可能是來自超新星爆炸的震波使鄰近太陽附近的星雲密度增高,使得重力得以克服內部氣體的膨脹壓力造成塌縮,因而觸發了太陽的誕生。

太陽系的形成
相信經由吸積的作用,各種各樣的行星將從雲氣(太陽星雲)中剩餘的氣體和塵埃中誕生:
一旦年輕的太陽開始產生能量,太陽風會將原行星盤中的物質吹入行星際空間,從而結束行星的成長。年輕的金牛座T星的恆星風就比處於穩定階段的較老的恆星強得多。
根據天文學家的推測,太陽系會維持直到太陽離開主序。由於太陽是利用其內部的氫作為燃料,為了能夠利用剩餘的燃料,太陽會變得越來越熱,於是燃燒的速度也越來越快。這就導致太陽不斷變亮,變亮速度大約為每11億年增亮10%。
再過大約16億年,太陽的內核將會熱得足以使外層氫發生融合,這會導致太陽膨脹到半徑的260倍,變為一個紅巨星。此時,由於體積與表面積的擴大,太陽的總光度增加,但表面溫度下降,單位面積的光度變暗。
隨後,太陽的外層被逐漸拋離,最後裸露出核心成為一顆白矮星,一個極為緻密的天體,只有地球的大小卻有著原來太陽一半的質量。最後形成暗矮星。

❼ 迄今太陽的存在已經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地殼中最古老岩石的年齡經放射衰變方法鑒定為略小於40億歲,用同樣的方法鑒定月球最古老岩石樣品年齡大致從41億歲直到最古老月岩樣品的45億歲,有些隕星樣品也超過了40億歲.綜合所有證據得出太陽系大約是50億歲.由於銀河系已經是130億歲左右,所以太陽及其行星年齡只及銀河系的三分之一.
恆星也有自己的生命史,它們從誕生、成長到衰老,最終走向死亡.在太陽的核心,每秒能將超過400萬噸物質轉化為能量,生成中微子和太陽輻射.以這個速度,太陽至今已經將大約100個地球質量的物質轉化成了能量.太陽作為主序星的時間大約持續100億年左右.太陽的質量不足以爆發為超新星.在40億年後,太陽內的氫消耗殆盡核心中主要是氦原子,太陽將轉變成紅巨星,當其核心的氫耗盡導致核心收縮及溫度升高時,太陽外層將會膨脹.當其核心溫度升高到1億K時將發生氦的聚變而產生碳,從而進入漸近巨星分支,而當太陽內的氦元素也全部轉化為碳後,太陽將拋出外殼,形成行星狀星雲;同時內核坍縮形成一顆地球大小而密度卻高達10噸/CM3的白

❽ 地球在太陽系已經多少年了

地球的誕生,已有45-46億年,但我們今天僅對它近6億年來的這段歷史了解得比較清楚。 為地球歷史上發生的事情,主要是靠當時形成的岩層和所含的古生物化石記錄下來的;地球上的生物雖然早在30幾億年前就已出現,但長期停滯在很低級的階段,主要是些低等的菌藻植物,它們留下的化石,說明的情況不多,而且保存這些化石的岩層,又大多經過程度不同的變質,這就使地球這段早期歷史更加不易了解。只是到了距今約6億年前,較高級的生物大量出現了,並有大量未經變質的沉積岩層和動物化石保留下來,從而提供了許多比較可靠的材料。所以,現在關於地球的6億年以來的這一段歷史,闡述得比較詳細和可信。這和人類歷史的闡述有相似之處,無文字記載以前,人類歷史是比較模糊和簡略的,而有文字記載以後,人類歷史才變得清楚和翔實。總之,無論地球歷史還是人類歷史,距今越遠越模糊、越簡略,距今越近越清楚、越翔實。 從地球誕生到6億年前,這段時間在地球歷史上被稱為隱生宙,雖然延續的時間約有40億年,但由於材料不足,未能劃分出詳細的歷史發展階段,一般只再分為太古代和元古代,而它們之間還無確定的界限,因此常統稱為前古生代。 當地球上的生物從以低等植物為主演變為有殼的無脊椎動物占優勢時,地球的歷史從隱生宙(即前古生代)進入到顯生宙。 生物繼續從低級向高級演化,無脊椎動物讓位給脊椎動物;脊椎動物中又不斷有新的「強者」出現,從魚類、兩棲類、爬行類、哺乳類到我們人類,此衰彼興,依次扮演著地球上的主角。 在古生代的早期,我國的北方和南方,都有很廣闊的地區為海水所淹沒。在海里,藻類仍在大量繁殖,但比它高級得多的生物已大量出現了,一種被稱為三葉蟲的動物統治了全世界的海洋,這時陸地上仍沒有任何生物。 三葉蟲是節肢動物的一種,全身分為頭、胸、尾三節,又有一條凸起的中軸貫穿在頭尾之間,橫看豎看都可分出三個部分,在它的身上長有甲殼,起保護作用。三葉蟲一般長約數厘米,這在當時是個兒大的動物,它們大多棲息在海底,也有少數鑽到泥沙中居住或在水裡漂游。 寒武紀後期,是三葉蟲鼎盛的時期,到奧陶紀時,三葉蟲的數量仍不少,但海中已出現了比它更厲害的動物。這種動物是一種軟體動物,它有錐狀的硬殼,在錐體開闊的一端,即它的頭部,長有環狀的觸手,用它捕捉食物和爬行、游泳。它們的個兒大,一般長達幾十厘米,行動迅速,口腔堅硬,因此三葉蟲不是它們的對手,這些軟體動物是章魚、烏賊的遠親,但大部已絕滅了,只是在岩層中留下了它們的一些錐形硬殼變成的化石,這種化石被稱作「角石」,而其中被稱為「鸚鵡螺」的這一種,居然還見之於今天的海洋里。

閱讀全文

與太陽系歷史有多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21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87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3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2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65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8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76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8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66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0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35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6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80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03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29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18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25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07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70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