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是向度
語言的向度
語言是什麼?——這大概要算個哲學問題。當人們沉湎在對世界和心靈的發現與思考而將語言渾然無覺地自然運用了數千年之後,終於在上個世紀開始真正把語言本身當成了研究的對象。於是,有了語言哲學和語言學哲學(分析哲學),有了解釋學和接受美學……
語言究竟是什麼?當我們(人類)有了思想(想法)之後,語言首先是擠眉弄眼指手劃腳和嘰哩哇啦;當我們將不同的嗓音與特定的想法捆定成確切的表達,語言是人的聲帶發出的聲音;當我們在岩壁和陶罐上刻畫出圖形和符號,並最終把作為人聲的語言固定地對應在不同的圖形符號上時,語言是文字;……當我們終於進入信息時代,語言就越來越成為安卧在硬碟里或奔流在光纜電話線中的0和1組成的序列比特。
是不是可以這樣說?——語言是人的(理性的)思維和(感性的)意識的外化。而語言的目標就是:——達——意——傳——情。
「達意」和「傳情」構成了語言的兩個最基本的向度。
達 意
沒有達意,就沒有科學和技術。思維產生了語言,語言改變、推動和生成著思維。人類的語言與思想是共同成長著的。
當然,明義說理的文章,常被歸入哲學與文學的檔案中,它們也都行進在達意的向度。但真正將達意推展到極至的,是在演繹科學那裡。
早在古希臘,就有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流傳於世了。它在公元前兩百多年,就為人類樹立了演繹推理的光輝典範。人們從那時起,就已經領略到了一個封閉的有限的(且終歸是語言的)系統被嚴格、一致卻又無限地展開的可能。它的方法對人類的思維是如此地影響深遠,以至,牛頓頗有些削足適履地採用《幾何原本》的結構來寫他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按照達意的極至要求,現代形式系統通過對語言進行最苛刻的限制來實現最精確的思維和表達:1.使用最少種類和數量的詞(抽去了任何實際意義的符號);2.使用最少的語法句式(少至兩三種);3.使用最少的推理規則(少至只一種);4.假定最少的論證前提。——然而,這個系統卻能毫無歧義地討論一個特定領域內的幾乎全部問題(哥德爾命題是個例外)。
傳 情
沒有傳情,就沒有文學和藝術。(盡管文學和藝術當中也有些達意的向度,但那畢竟是局部的和次要的)。是人類的情感孕育了文學,還是文學催生了人類的情感?這或許是個雞生蛋蛋生雞的難纏的問題。但不管怎樣,人類還是發明了諸多與達意完全不同的技術(技巧),來使語言逼近我們自身的情感和心靈。
如果說,語言的達意是要清晰地映照出世界在我們心靈投射的景影,那麼,語言的傳情就是要直接復現我們心懷的靈動。而人類的心靈卻是怎樣地繁復微妙捉摸不定,因此,傳情的語言才會那樣的姿態萬千引人入勝。
人類有怎樣的感覺方式,就有怎樣的藝術形式——繪畫、雕塑是視覺的藝術;音樂是聽覺的藝術;(如果算數的話)美食和茶道是味覺和嗅覺的藝術;而性愛則是觸覺的藝術(?)。
如果我們不是只把文字才看作是語言,從而對語言作廣泛的理解,那麼所有的藝術形式都當歸入廣博的人類文明的浩繁語言。
實際上,每一種藝術形式的語言都在竭力擴充著自己的表現疆域,突破著它潛在的極限——文學的文字尤其如此。
以詩歌為典型,文字不僅(與達意的形式系統語言相反)是在幾乎完全開放的語境下,最大限度地突破著語法的圍限,以期通過無限可能的文字組合,准確地捕捉和呈現那些超越意義的靈感,而且,詩歌的文字還要將微妙的情感抑或澎湃的激情訴諸於聽覺——藉助類似音樂的音律的變化、節奏的變化、速度的變化、強弱的變化,從耳朵抵進心靈;訴諸於視覺——既通過詩句的分行斷裂錯位安置,更通過意象紛來踏至的奇妙疊合,由眼睛透視情境。
從手段上看,文學難以較多地訴諸味嗅觸覺(除非你認為色情文學是訴諸於觸覺的:)。但從傳遞之目標來看,文學還有著傳情上更加細化的維度。
心靈的纖巧復雜決定著文學語言的傳情向度的多樣。如果將它指向的目標做一個如下分類,不知是否妥切:
1.指向意志 (震撼;癲狂)
2.指向情感 (優美;悲涼)
3.指向情緒 (沉湎;糾纏)
4.指向沖動(力比多) (抑鬱;亢奮)
2. 試述宗教發展的幾個階段
氏族宗教---民族國家宗教---世界宗教
1.宗教發展的第一階段:氏族宗教
氏族宗教是宗教的原始形態,這種宗教的原始形態和社會的原始形態是一致的,它存在於原始時代以血緣關系為紐帶而結成的部落氏族制社會,所以,「氏族宗教」也稱為「部落宗教」。
氏族宗教和任何宗教一樣,本質上是對支配人們日常生活的異己力量的幻想反映。原始人類的首要問題是自身的生存問題。因此,氏族宗教的信仰觀念、崇拜對象和崇拜方式,都是圍繞著氏族集團的生存和生產而形成的。與氏族集團的生存和生活密切相關的,首先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其次是人與人的關系。前者表現為自然力量,後者則表現為社會力量。這兩種支配原始人的異己力量在他們幻想反映中被神化的結果,就成了他們的兩種基本的崇拜對象:自然力量的崇拜和氏族祖先的崇拜。在原始社會的各個發展階段上,盡管崇拜對象日益增多,崇拜方式日趨復雜,但都是從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中演化出來的。
氏族宗教的崇拜對象與氏族社會的生活和生產密切相關,因此,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生存能力的提高,反映上述兩種崇拜對象的宗教觀念的內容和崇拜形式,也必然發生相應的變化,這就形成了與氏族社會的發展大致同步的氏族宗教的歷史發展。
相信萬物有靈、靈魂不死,是氏族宗教的觀念基礎。但是,這種宗教觀念必須與具體的崇拜對象和崇拜形式相結合,才能構成氏族宗教的特定形式。如果以崇拜對象為線索,氏族宗教的主要形式有:自然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圖騰崇拜、靈物崇拜和偶象崇拜等等。
2.宗教發展的第二階段:國家宗教
由於生產力發展的推動,氏族部落內部出現了階級分化,原始社會開始解體並向第一個階級社會形態——奴隸社會過渡。與這一過程相適應,原始社會的氏族宗教也開始向古代階級社會的民族宗教或國家宗教過渡。民族宗教是隨著由部落聯盟發展來的早期國家的出現而產生的,是維護民族國家的上層建築。所以,民族宗教也可稱為「國家宗教」。
特點:(1)崇拜對象由多神轉變為主神(至上神)或—神.(2)社會上形成以宗教為職業的階層.(3)具有種族性或民族性
3.宗教發展的第三階段:世界宗教 世界宗教是由國家宗教發展起來的,佛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是三大世界性宗教。它們產生於一兩千年以前的古代,但至今仍然存在,並保持著相當旺盛的生命力。它們孕育於特定的民族國家,但很快就突破了民族的范圍,超出了國家的界限,對許多國家和地區的群眾發生著強大的影響
3. 宗教史什麼!
宗教作為社會實體的特殊性:不僅有其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而且有其特殊的經濟基礎,並發揮著特有的社會經濟功能(包括:宗教經濟的基礎功能、積累功能、消費功能與行業功能)。這些功能不僅在宗教經濟中運轉,而且對世俗社會有一定的甚至很大的影響。
宗教實體作為一種社會力量,可以直接量化的指標有兩個:(1)宗教實體成員數目的量度指標;(2)經濟實力的量度指標。兩者有其內在的函數對應關系。我們可以從這兩個量度指標來評估其社會實力。其中,後者是首要的。
經濟是一切社會活動的基礎。宗教意識、宗教組織、宗教禮儀、宗教政治和宗教文化等功能性作用的發揮,都要以宗教實體的經濟實力為基礎。宗教組織體系的構建、宗教意識的傳播、宗教設施建設、宗教事務活動等都建立在經濟實力基礎之上。宗教實體經濟力量的大小是衡量宗教實體社會勢力大小的主要標志。
宗教經濟的基礎功能。宗教經濟是宗教活動的基礎。一切宗教都會因其經濟的興旺而發展,因其經濟實力的衰退而削弱,因其經濟力量的喪失而消亡。宗教發展的歷史本身就證實了這一點。世界三大宗教所具有的國際性社會實力與它們所具有的雄厚經濟實力分不開。
宗教經濟的積累功能。宗教的經濟基礎通過宗教的經濟集資和積累來實現。它以崇尚上帝和神明的神聖事業作為集資的動力標記,從而與一般社會集資方式完全不同。宗教經濟的集資方式多種多樣:政權機構和社會集團的資助和捐贈、教徒的布施和奉獻、宗教的課稅和募捐、宗教服務集資和宗教投資經營等。其中,政權機構和社會集團的經濟資助一般都具有一定的甚至較強的政治性。
政權機構的資助主要著眼於運用宗教的認同功能和整合功能來維持和穩定現存的社會秩序;社會集團的資助主要著眼於擴大和增強其集團的社會影響和實力。這兩種資助是宗教實體最為穩定和可靠的重要經濟來源。這種情況在神權制、國教制和政教合一的國家中最為突出。
宗教課稅制帶有宗教義務的強制性。它對於低收入的信教群眾來說是一種沉重的負擔。特別是當宗教運用神權統治的權力來加重宗教課稅時,就把宗教義務性的負擔轉變成一種超經濟剝削,具有明顯的世俗性,從而拋棄了其神聖義務的光圈。
信教者的自願布施和奉獻最具有神聖意義。它是崇尚上帝和神明意識的物化表現。其布施和奉獻的面值的廣度是信教群體對於宗教實體信賴程度的重要標記。職業性的宗教服務幾乎是一切宗教實體較為普遍的經濟收入來源。它是宗教事業的神聖性與宗教人員的職業性相結合的一種宗教經濟集資活動。它對於維護和改善宗教人員的生活是重要的,但對於增強宗教實體的經濟實力作用不大。宗教經濟的經營活動是宗教實體增強其實力的重要手段。
宗教經濟的消費功能。宗教經濟的集資和積累只是宗教社會實力的靜態量度標記;其動態實力通過宗教經濟的消費來實現。宗教經濟的消費包括:宗教機構開支、宗教事務活動開支、宗教社會服務開支。
宗教機構開支。宗教機構是宗教群體及其一切宗教活動有序化的組織系統和指揮系統。其完備性必然帶來巨大的消費面,與經濟消費功能的發揮有密切關系。天主教羅馬教廷之所以成為世界上最完備的宗教組織系統和指揮系統,就在於它有強大的經濟實力來支付其龐大的消費開支以組建自身。
包括宗教器物設施在內的宗教文物與具有宗教藝術的活動場所是宗教實體化的重要一環。宗教器物設施的壯觀、宏偉和完備與否是宗教社會實力體現的外觀標記,是擴大宗教影響所必要的宗教經濟消費。這不僅是一筆十分龐大的消費性開支,而且也是固定資產的積累。
宗教事務活動開支。其中包括教內管理的日常事務、宗教神職人員的修持費用、教徒的宗教活動、教外的社交活動和宗教的發展活動等。如果說,宗教機構消費和宗教器物消費使宗教機體得以組建,那麼,宗教事務活動的消費是起動宗教機體的活力。
宗教社會服務開支。其中包括慈善事業的社會服務、文化教育事業的社會服務以及其他社會公益事業的服務。宗教的社會服務是宗教事業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對於樹立宗教的「博愛」、「慈悲」、「仁慈」的良好形象十分重要。
宗教社會服務的消費表面上看似乎是一種純粹的宗教經濟消費,但實際上它與其它因素相輔相成。這種消費反過來就是一種社會經濟資助的反饋力量,宗教系統可以從各種社會集團和個人的捐贈中得到大量的經濟資助。
宗教經濟的行業功能。宗教經濟的積累和消費對社會經濟有兩個主要影響:行業性的、政治性的社會經濟影響。宗教行業經濟是一種以侍奉上帝、神明和鬼神為核心的行業性經營活動。它包括神像聖像、聖書經書、神具聖具、宗教服飾、宗教裝飾、宗教用具等的生產和銷售的經營活動。這為人類社會的經營活動增添了一個特殊領域。與此同時,根據宗教經濟積累和消費的需要也會抑制某些行業性經營活動,這主要是由宗教的禁忌習俗所引起的。
4. 如何正確認識宗教在社會歷史中的積極作用與消極作用
1、積極作用:宗教是社會大眾的信仰基本所在,好的宗教在對於人們的思想導向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同時他還是人們心靈寄託所在,對於人們對生活希望的所在。
宗教有讓宗教信仰者行動的能力,如果一個宗教宣傳積極向上的思想,無疑能使宗教信仰者做出有利於社會的行為,它可以使人斷惡修善,懲惡揚善。
2、消極作用:與優點相反,如果一個宗教宣揚不利於社會和平穩定發展的思想,那麼宗教信仰者對社會的危害是很大的。 排他性,任何一個宗教的教徒或多或少都具有排他性;
例如佛教徒認為道教最高神祉不過是未出輪回的天道眾生,基督教與伊斯蘭教沖突不斷;以及出現諸多不符合邏輯和誇張的說法,因果也是靈活多變的,也不可能控制人的情感與思維。
(4)如何理解宗教歷史形態的兩個向度擴展閱讀:
宗教在人類生活中具有多種功能:
(一)宗教之原始功能,在滅除苦惱不安,獲得希望與安心,主要系感情方面之功用。
(二)在善惡意志方面,宗教力量有助於匡正世道人心,確立倫理道德,乃至於發動社會反省、調整輿論風潮等積極之價值。
(三)與「科學」之關系,科學與宗教之間界限分明、不能互相取代,存在牢固的依存性。很多科學家在科學研究和實踐中,從宗教中獲得啟迪,從而推動科學研究和實踐的發展。
5. 宗教的四種歷史形態及其概念
宗教的概念宗教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人類思維能力發展到一定水平以後產生的社會現象。宗教做為意識形態,首先表現為一種特定形式的思想信仰;同時宗教也是一種文化現象,在歷史上曾對社會的文化、文明和社會進步做出過重大貢獻。宗教是世界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宗教與人類文明同步。世界上一切國家,一切民族,都有不同的宗教存在,不同的宗教也反映了不同的社會文化、民族習慣、法律意識和政治制度,宗教是人類社會普遍的文化現象。
6. 如何正確認識和對待宗教問題
宗教是指人類歷史發展到一定階段形成的一種社會文化現象,是把支配人們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幻想地反映為超人間、超自然的力量的一種社會意識,以及因此而對之表示信仰和崇拜的行為。宗教是一種社會歷史現象,是人類在原始社會最初對自然崇拜的基礎上逐步發展演變而來的。邪教是與宗教相對應的一個概念,特指以宗教、氣功或者其他名義建立,神化首要分子,利用製造、散布迷信邪說等手段蠱惑、蒙騙他人,發展控製成員、危害社會的非法組織。因此邪教是對宗教的叛逆和反動。雖然從表面上看邪教和宗教有許多相似之處,特別是邪教大都打著宗教的旗號掩飾自己,令人真假難辨,但它與宗教在本質上有天壤之別。我們在社會生活中,怎樣來識別邪教呢?
一要看思想信仰體系和信仰崇拜對象。宗教的信仰觀念一般是對「絕對」的信仰和追求,但並非對人的神化,所信奉的神靈都是遠離現實社會的,如基督教的上帝、伊斯蘭教的安拉等,在現實生活中並沒有客觀的實體。
二要看活動方式。宗教的活動方式有嚴格的教規和禮儀來指導和監督。這些儀規在長期的宗教實踐活動中形成,並已成為宗教活動及相關社會活動的習俗和傳統,為信徒及大眾所公認和信守。宗教活動是在社會法律和規定的范圍內開展活動,是合法的、公開的。
三要看對待國家和人民的態度。傳統宗教有愛國利民的傳統,號召人們熱愛自己國家,遵紀守法,提倡平等博愛,濟世助人,同情弱者等等,其活動是在法律范圍內進行的。
四要看與信徒之間的關系。傳統宗教與信徒之間有一種比較寬松的關系,信徒參加活動的時間和次數等都沒有嚴格的要求,信與不信比較自由。
總之,最重要標准,就是要看其是否會產生極大的社會危害性。
7. 馬克思主義宗教觀認為宗教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
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基本觀點,概括起來主要包括宗教的本質、宗教的產生和發展、宗教產生和存在的根源及其消亡條件、宗教的社會作用,以及馬克思主義政黨對待宗教的基本態度和原則等。這些基本觀點,集中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在宗教問題上的立場、觀點、方法,是它的精髓。
馬克思在開始懷疑和擺脫宗教時,對宗教的作用是持消極和否定態度的。他認為宗教是與統治階級結合在一起,對人民施以無情剝削、進行麻醉,從而達到階級統治的目的。但隨著辯證唯物主義思想的逐步確立,馬克思也認識到了宗教對於被統治階級的慰藉作用、革命斗爭的「外衣」作用,並告誡工人階級不要愚蠢地向宗教宣戰。
宗教要麼是仰仗神靈,要麼是盲從人性,資產階級依靠主觀唯心主義的人性論來維護意識形態的統治,一切其無法解釋的問題都歸咎人性問題,這與封建貴族將一切不能解決的問題歸咎於神靈一樣,只是在愚民。這些思潮仰仗資產階級的統治而存在。他們即便能看到社會的問題,也毫無改造社會的辦法。
無產階級則要依靠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指導來實現社會革命,以此社會科學為指導來建設共產主義。由此一切唯心的迷妄都不復存在,人們由此才真正能夠正確地認識人類社會本身。馬克思主義不是宗教,但卻能夠取代宗教。正如科學取代迷信一樣,宗教的迷信終究是要消亡的,而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的信仰終究是要隨著共產主義的建立而普遍建立的。
資本主義時代資產階級通過階級斗爭消滅了封建貴族,其思想武器即自然科學取代護佑封建貴族統治的封建神學,而共產主義時代則同樣要通過階級斗爭消滅資產階級,消滅社會神學,讓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科學真正鞏固陣地。信奉馬克思主義即信奉認識和改造人類社會的科學,而反對馬克思主義的形形色色的社會思潮要麼是基於唯心主義的非科學。
(7)如何理解宗教歷史形態的兩個向度擴展閱讀:
馬克思主義主張在社會歷史中探尋宗教的起源,認為宗教是在原始時代從人們關於他們自身的自然和周圍的外部自然的原始觀念中產生的。在原始時代,人們還完全不知道自己身體的構造,並且受夢中景象的影響。
於是就產生一種觀念:他們的思維和感覺不是他們身體的活動,而是一種獨特的、寓於這個身體之中而在人死亡時就離開身體的靈魂的活動。由於十分相似的原因,通過自然力的人格化,產生了最初的神。宗教就是在原始人關於靈魂和神等原始觀念的基礎上產生的。
馬克思主義認為,宗教的發展由社會發展所決定,宗教的發展規律取決於社會歷史形態的發展演變,認為宗教在歷史上經歷了從「部落宗教」到「民族宗教」再到「世界宗教」的發展過程。
8. 如何理解宗教的社會功能和作用
1)宗教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對人們現實生活的虛幻的反映,是一種唯心主義世界觀。
(2)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在不同社會制度下,宗教有不同的作用。在階級社會中,宗教主要起著消極作用:第一,宗教是剝削階級用以維護其統治的工具;第二,宗教充當了帝國主義、殖民主義侵略擴張的工具;第三,宗教對認識和改造自然有著阻礙作用;第四,宗教對科學的發展起著阻礙作用。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和一定范圍內,宗教也起過一定的積極作用:宗教的產生,從不同方面反映了當時下層群眾的某些政治經濟要求,對社會發展產生過進步的影響;宗教對文化藝術的發展起過積極的作用;宗教的一些教義、教規、宗教道理中的某些積極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起著調整人際關系的作用。
9. 宗教產生的社會歷史條件的兩個主要維度
宗教產生的社會歷史條件的兩個主要維度是人和自然的關系的兩重化以及 社會關系 的神聖化
10. 在恩格斯提出的宗教發展和宗教歷史形態圖示中宗教經歷了從原始社會的什麼階段
在恩格斯提出的宗教發展和宗教歷史形態圖示中,宗教經歷了從原始社會的自發宗教到階級社會的人為宗教的發展過程。
恩格斯關於宗教的發展曾提出過三種圖式:
1、從 「自然宗教」到「多神教」再到「一神教」。
2、從原始社會的「自發宗教」到階級社會的「人為宗教」。
3、從「部落宗教」到「民族宗教」再到「世界宗教」。
(10)如何理解宗教歷史形態的兩個向度擴展閱讀:
宗教在人類生活中具有多種功能:
1、宗教之原始功能,在滅除苦惱不安,獲得希望與安心,主要系感情方面之功用。
2、在善惡意志方面,宗教力量有助於匡正世道人心,確立倫理道德,乃至於發動社會反省、調整輿論風潮等積極之價值。
3、與「科學」之關系,科學與宗教之間界限分明、不能互相取代,存在牢固的依存性。很多科學家在科學研究和實踐中,從宗教中獲得啟迪,從而推動科學研究和實踐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