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古人怎樣將歷史流傳下來
通過史官記載
中國歷代均設置專門記錄和編撰歷史的官職,統稱史官。
上古時期:口耳相傳,結繩記事,岩畫,竹簡等都是記錄歷史的方式。
商周時期:出現史官,甲骨文中有"作冊"、"史"、"尹"等字。金文有"作冊內史"、"作冊尹"的記錄。據王國維在《觀堂集林》中考證,"作冊"和"內史"是同樣的官職,其長官稱"尹",都是掌管文書、記錄時事的史官。
然後每個時期的史官都會將前代史官的實錄整理成書,如:呂氏春秋、漢書、史記、永樂大典、四庫全書等等
B. 中國有將近5000年的有文字可考的歷史,這些歷史是怎樣記錄下來的
你好,這些歷史一般都是由專門的史官記錄下來的。當然其中不乏有一些當朝權貴,會編著一些歷史典籍,還有一些是當地的文人整理的野史。正是這些記載了我們曾經的歷史
C. 古代歷史是怎麼被傳下來的
每一個朝代都會為上一 個朝代修史,
中國具有歷史悠久的史官制度。中國古代史官建置甚早,這是官修史書傳統的基礎,也是中國素以史學發達著稱於世的原因之一。據《周官》、《禮記》等書所記,古代所置史官名稱甚多,有大史、小史、內史、外史、左史、右史之別。史官職責亦各有異;大史掌國之六典,小史掌邦國之志,內史掌書王命,外史掌書使乎四方,左史記言,右史記事。《禮記·曲禮上》還說:「史載筆,大事書之於策,小事簡牘而已。」這說明史官對所記之事是有選擇、有區別的。從確切的文獻記載來看,周代的史伯是一位很有歷史見識的史官,《國語·鄭語》記他同鄭桓公論「王室將卑,戎狄必昌」、諸侯迭興的談話,是先秦時期很有分量的政論和史論。
春秋時期,各諸侯國也都設置了史官,這是同西周末年以後各諸侯國國史的撰寫相關聯的。《左傳·昭公二年》記晉國韓宣子聘於魯,「觀書於大史氏,見《易》、《象》與《魯春秋》曰:『周禮盡在魯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與周之所以為王也。』」這說明史官又有保管歷史文獻的職責。春秋時期著名的史官,晉國有董狐、史墨,齊國有齊太史、南史氏,楚國有左史倚相等。隨著各諸侯國權力的下移,春秋晚期和戰國時期的一些大夫和具有特殊身份的貴族,也有史臣的建置。如周舍是晉大夫趙簡子的家臣,他的職責是「墨筆操牘,從君之過」[7]。秦、趙史官,又有御史之名[8]。秦國還有太史令之職,史載:秦太史令胡母敬以秦篆撰《博學》七章[9]。先秦史官,名稱繁多,職掌亦甚廣泛,由漢至唐,又有許多變化。
漢承秦制,至漢武帝時置太史令,以司馬談任其職。談卒,其子司馬遷繼其任。司馬氏父子,是為西漢著名史官。其後,知史務者皆出於他官,而太史不復掌史事,僅限於天文歷法職掌范圍。這是古代史官職責的一大變化。東漢時,以他官掌史官之事,如班固以蘭台令史之職撰述國史。三國魏明帝置史官,稱著作郎。晉時,改稱大著作,專掌史任,後增設佐著作郎。南朝梁、陳又置修史學士(亦稱撰史學士)之職。十六國、北朝,大多設有史職,或有專稱,或雜取他官兼任。其體制、名稱,多源於魏、晉而有所損益。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古代史學形成多途發展的趨勢,而歷朝「正史」撰述尤為興盛,故史官當中名家輩出,被譽為「史官之尤美,著作之妙選」[
D. 歷史的故事一般是誰記載下來的
歷史的故事一般是由史家記載的。
中國古代史家,既包括那些沒有史官身份的史家,也包括那些具有史官身份 (尤其是那些作出了成就的具有史官身份)的人。他們對中國史學的發展都有輝煌的貢獻。中國古代史官產生出中國最早的史家,而中國古代史家卻並非都是史官。
史家代表人物:孔子、司馬遷
從史學積累和發展來看,史官的職責包含兩個大的方面,即劉知幾所謂「為史之道,其流有二」:第一是「書事記言,出自當時之簡」,第二是「勒成刪定,歸於後來之筆」。前者系「當時草創者,資乎博聞實錄,若董狐、南史是也」;後者為「後來經始者,貴乎俊識通才,若班固、陳壽是也」。這兩個方面,「論其事業,前後不同。然相須而成,其歸一揆」。中國史學在這兩個方面的工作,尤其是前一個方面的工作,不少是出於歷代史官之手,故官修史書佔有重要的位置。但在這兩個方面,尤其是在後一個方面做出傑出貢獻的史家,有許多是不曾擔任過史官職務的。
換言之,史官當中固不乏優秀的史家,而優秀的史家則並非都是史官。因此要全面認識中國古代的史學,還必須充分認識到歷代都有很多並非身為史官的史家所作出的傑出貢獻。他們的業績,有不少是歷代史官所不及的。
先秦以孔子為代表。自漢迄清,代有其人,舉例說來,如荀悅、袁宏、裴松之、范曄、蕭子顯、李百葯、杜佑、王溥、劉攽、劉恕、鄭樵、胡三省、馬端臨、王圻、王世貞、李贄、陳邦瞻、黃宗羲、王夫之、顧炎武、談遷、馬驌、谷應泰、全祖望、章學誠、崔述等,皆非史官出身。他們的撰述,有許多都是中國古代史學上的第一流作品。還有一些史家,其撰述成果亦非在史官任上所得。至於數量繁多的雜史、雜傳、野史、筆記、家史、譜牒,以及民族史、地方史、域外記述等,它們的作者,絕大部分亦非身為史官。這些史家,是龐大的中國史家群體的極重要的部分。
史家的私人撰述不僅數量多,成就也很大,在中國史學發展上佔有重要的位置,如《漢紀》、《後漢紀》、《三國志注》、《後漢書》、《通典》、 《唐會要》、《通志》、《資治通鑒新注》、《文獻通考》、《續文獻通考》、《弇山堂別集》、《藏書》、《續藏書》、《焚書》、《續焚書》、《明儒學案》、《宋元學案》、《讀通鑒論》、《日知錄》、《文史通義》、《考信錄》等等,不過是一部分代表性著作而已,其實際情形當遠遠超過這些。
E.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是怎麼記載下來的
各個朝代都有自己的史官記錄當朝歷史,有文字記載和出土文物也能夠證明朝代的存在,中國目前最早的朝代屬商朝,距今3500到3700年,說5000年有點誇大
F. 歷史是怎麼被記錄下來的那些古人說的話,作者又不在身旁,怎麼會知道他們說的是什麼
有些是史官原版原樣抄下來的,典型的例子就是君王說的話,或者大臣們在公開場合說的話。有些是史官大概知道個輪廓,然後加工出來的,比如隆中對,當時在場的只有劉備,諸葛亮兩個人,而撰寫三國志的陳壽絕對不可能在現場記錄,但是後來,或許是劉備向著周圍的人誇過諸葛亮,說諸葛亮當時怎麼預見的三分天下,但是劉備不太可能把原話都轉述出來,這就需要史官從這個大輪廓來補充了,我們現在看隆中對,不但見解精闢,而且語言邏輯非常強,試想,兩個人來嘮嗑,總不能說成那樣吧,因此,說明有史官自己的加工在裡面。還有就是史官的誇張描述。比如史記中記載劉邦見到秦始皇的車隊,說大丈夫當如此,試想,當時別說劉邦身份低微,說這樣的話的可能性很小,就算他真說了,又有誰當回事呢?比如現在街上有個民工說,做人就得像國家主席那樣風光,誰會在意呢?所以,這很可能是劉邦周圍的人(比如呂後)為了說明劉邦志向遠大而編出來的,群臣就算明知道這是假的,也不會說出來,而作為史官的司馬遷,當然寧可信其有了,就寫在書中了。再有就是史官自己的猜測。當然了,不是瞎猜,而是根據事情的前因後果來推測。比如沙丘密謀,李斯和趙高當時計劃賜死扶蘇,立胡亥為主,這些話就算他們真的說了,也不會讓它們流傳出去的。但是根據後來這兩人的所作所為,當時他們很有可能就是那麼說的,這是很可靠的推理,所以,也就寫到書里了。
G. 華夏早期沒有文字,那之前的歷史是如何被記載流傳的
題主的說法不對,華夏早期其實是有文字的,早在原始社會,就出現了很多的象形文字,只是這些文字的製作特別粗糙,寫起來也非常不易,流通也就並不廣泛,但是藉助現代的一些技術,這些文字我們是能夠破譯出來的,而且因為大多數是象形,憑借臆想,我們也能夠猜出大概文字記載的內容!
現代漢字最早的形態就是倉頡所創造的文字,這些文字雖然大多數比較簡單,而且書寫起來不方便,但是正是因為這些文字的存在,才能夠讓我們現代人類研究原始社會的文明!所以,題主的說法其實並不準確,在華夏早期,是存在文字的,對於那些超前一些的文明,倒確實沒有文字,史學家研究這些歷史靠的就是文物遺跡!
H. 歷史是怎麼流傳下來的
朝廷里專門有記錄歷史的史官
但是:嚴格來說是本朝修前朝的歷史,比如說清代明則清朝根據明朝的史料和自己的需要修訂明朝的歷史.
唐詩宋詞以及其他的一些文化著作之所以能流傳下來,是有專門的"史書"或某些文人,官吏甚至有時候是朝廷為了某種原因而記載下來的,這種原因或者是愛好,或者是為了宣揚盛世,或者是其他的原因,比如<永樂大典><全唐詩>等等,也有一小部分是由於某些人覺得該部詩歌文詞優美而留下來傳代的.
至於記載方式有用銘文的,有燒在瓷器上的,有寫成字畫的,有寫成書的.還有就是有些東西本來就成為了一種課本範文屬於代代傳的,比如<詩經>及啟蒙課本<千字文><三字經>等.
至於某些實在沒有流傳下來的,有專門的人去考證.推斷.猜想記載下來,這些就形成了注的一種,或者成了另著的新書.比如司馬遷的<史記>有很大一部分屬於這樣得來的.
I. 歷史是怎樣記載下來的它受統治者多大影響
在文字產生之前,傳遞歷史的主要是靠口耳相傳,這一類歷史主要是反映氏族與部落的起源和所經歷的一些重大事件.有了文字以後,統治者為了維護和強化統治秩序就專門組織一些人編撰歷史,他們所關注的歷史是與統治有關的政治經濟軍事等.這些史家一些能秉筆直書,但是仍然免不了受到當時社會環境一些方面的影響,所以不能是完全的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