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如何理解財務學發展的歷史特徵

如何理解財務學發展的歷史特徵

發布時間:2022-04-30 00:40:10

❶ 財務會計的基本特徵有哪些

財務會計的特點是指財務會計區別於管理會計及其他學科的主要標志。
從財務會計當前的發展來看,財務會計的特點主要有:
1.
從空間上看,財務會計所提供的信息是某一特定組織----一個企業或主體的會計信息。這就界定了財務會計的空間范圍。它一方面說明了財務會計信息所反映的內容是關於財務會計所要反映的這個企業或主體的經濟活動及其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另一方面,它界定了財務會計信息並不包括投資者個人的信息,從而將企業的活動及其財務狀況等與投資者個人的活動及其財務狀況等區分開來。
2.從時間上看,財務會計主要反映一個企業或主體已經發生的經濟業務所導致的經濟結果。也就是說,財務會計主要對這個企業或主體在已經發生的交易或事項中所形成的數據進行加工處理,其財務報告反映的主要是歷史信息。但是,隨著資本市場的深入發展和越來越多的金融工具的出現,財務會計不僅提供歷史信息,它也提供有關用現在市場價值或未來現金流量計量的會計信息,如美國的全面收益就對一些未實現的持有利得進行計量和確認,並通過綜合收益表對外進行披露。
3.財務會計的加工對象並不是一個企業或主體已經發生的交易或事項,而是在這些交易或事項發生的過程中所形成的數據。由於歷史和其他的原因,財務會計所加工的數據是能夠用貨幣進行計量的數據,凡不能夠用貨幣進行計量的數據不能進入財務會計加工過程。這樣,財務會計所提供的會計信息主要是能夠用貨幣進行計量的信息。當然,在現代財務會計報告中除了提供用貨幣計量的會計信息外,還提供有關企業或主體的其他信息,這些信息可能並不是用數據加以描述的,也有可能並不是用貨幣形式反映的。
4.在服務對象上,財務會計是為會計信息使用者服務,這些會計信息使用者既有企業內部的管理人員和其他人員,也有投資人、債權人等外部會計信息使用者。但是,財務會計主要還是為外部會計信息使用者服務,向企業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以下信息:(1)有關企業或主體的已經發生的經濟活動及其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的信息;(2)企業管理者應履行的經濟責任;(3)有助於其評價企業未來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及現金流量的信息。

5.為了提供有用的信息,財務會計的確認與計量過程必須遵循特定的會計規范,這些會計規范有《會計法》、會計准則及其會計制度等。這些會計規范能夠使得財務會計提供可靠的、相關的、一致的和可比的會計信息。
6.財務會計信息具有綜合性。財務會計信息主要是指能夠運用貨幣加以表述的信息,如財務會計報告。

❷ 中國社會主義財務管理各個發展階段有何特徵

財務管理的萌芽時期 企業財務管理大約起源於15世紀末16世紀初。當時西方社會正處於資本主義萌芽時期,地中海沿岸的許多商業城市出現了由公眾入股的商業組織,入股的股東有商人、王公、大臣和市民等。商業股份經濟的發展客觀上要求企業合理預測資本需要量,有效籌集資本。但由於這時企業對資本的需要量並不是很大,籌資渠道和籌資方式比較單一,企業的籌資活動僅僅附屬於商業經營管理,並沒有形成獨立的財務管理職業,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 籌資財務管理時期 19世紀末20世紀初,工業革命的成功促進了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大、生產技術的重大改進和工商活動的進一步發展,股份公司迅速發展起來,並逐漸成為佔主導地位的企業組織形式。股份公司的發展不僅引起了資本需求量的擴大,而且也使籌資的渠道和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企業籌資活動得到進一步強化,如何籌集資本擴大經營,成為大多數企業關注的焦點。於是,許多公司紛紛建立了一個新的管理部門—財務管理部門,財務管理開始從企業管理中分離出來,成為一種獨立的管理職業。當時公司財務管理的職能主要是預計資金需要量和籌措公司所需資金,融資是當時公司財務管理理論研究的根本任務。因此,這一時期稱為融資財務管理時期或籌資財務管理時期。 這一時期的研究重點是籌資。主要財務研究成果有:1897年,美國財務學者格林(Green)出版了《公司財務》,詳細闡述了公司資本的籌集問題,該書被認為是最早的財務著作之一;1910年,米德(Meade)出版了《公司財務》,主要研究企業如何最有效地籌集資本,該書為現代財務理論奠定了基礎。 法規財務管理時期 1929年爆發的世界性經濟危機和30年代西方經濟整體的不景氣,造成眾多企業破產,投資者損失嚴重。為保護投資人利益,西方各國政府加強了證券市場的法制管理。如美國1933年和1934年出台了《聯邦證券法》和《證券交易法》,對公司證券融資作出嚴格的法律規定。此時財務管理面臨的突出問題是金融市場制度與相關法律規定等問題。財務管理首先研究和解釋各種法律法規,指導企業按照法律規定的要求,組建和合並公司,發行證券以籌集資本。因此,西方財務學家將這一時期稱為「守法財務管理時期」或「法規描述時期(Descriptive Legalistic Period)」。 這一時期的研究重點是法律法規和企業內部控制。主要財務研究成果有:美國洛弗(W•H•Lough)的《企業財務》,首先提出了企業財務除籌措資本外,還要對資本周轉進行有效的管理。英國羅斯(T• G•Rose)的《企業內部財務論》,特別強調企業內部財務管理的重要性,認為資本的有效運用是財務研究的重心。30年代後,財務管理的重點開始從擴張性的外部融資,向防禦性的內部資金控制轉移,各種財務目標和預算的確定、債務重組、資產評估、保持償債能力等問題,開始成為這一時期財務管理研究的重要內容。 資產財務管理時期 20世紀50年代以後,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和買方市場趨勢的出現,財務經理普遍認識到,單純靠擴大融資規模、增加產品產量已無法適應新的形勢發展需要,財務經理的主要任務應是解決資金利用效率問題,公司內部的財務決策上升為最重要的問題,西方財務學家將這一時期稱為「內部決策時期(Internal Decision-Making Period)」。在此期間,資金的時間價值引起財務經理的普遍關注,以固定資產投資決策為研究對象的資本預算方法日益成熟,財務管理的重心由重視外部融資轉向注重資金在公司內部的合理配置,使公司財務管理發生了質的飛躍。由於這一時期資產管理成為財務管理的重中之重,因此稱之為資產財務管理時期。 50年代後期,對公司整體價值的重視和研究,是財務管理理論的另一顯著發展。實踐中,投資者和債權人往往根據公司的盈利能力、資本結構、股利政策、經營風險等一系列因素來決定公司股票和債券的價值。由此,資本結構和股利政策的研究受到高度重視。 這一時期主要財務研究成果有:1951年,美國財務學家迪安(Joel Dean)出版了最早研究投資財務理論的著作《資本預算》,對財務管理由融資財務管理向資產財務管理的飛躍發展發揮了決定性影響;1952年,馬克維茨(H•M•Markowitz)發表論文「資產組合選擇」,認為在若干合理的假設條件下,投資收益率的方差是衡量投資風險的有效方法。從這一基本觀點出發,1959年,馬克維茨出版了專著《組合選擇》,從收益與風險的計量入手,研究各種資產之間的組合問題。馬克維茨也被公認為資產組合理論流派的創始人;1958年,莫迪哥萊尼(FrancoModigliani)和米勒(Merto H•Miller)在《美國經濟評論》上發表《資本成本、公司財務和投資理論》,提出了著名的MM理論。莫迪格萊尼和米勒因為在研究資本結構理論上的突出成就,分別在1985年和1990年獲得了諾貝爾獎;1964年,夏普(WilliamSharpe)、林特納(JohnLintner)等在馬克維茨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著名的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系統闡述了資產組合中風險與收益的關系,區分了系統性風險和非系統性風險,明確提出了非系統性風險可以通過分散投資而減少等觀點。資本資產定價模型使資產組合理論發生了革命性變革,夏普因此與馬克維茨一起共享第22屆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榮譽。總之,在這一時期,以研究財務決策為主要內容的「新財務論」已經形成,其實質是注重財務管理的事先控制,強調將公司與其所處的經濟環境密切聯系,以資產管理決策為中心,將財務管理理論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投資財務管理時期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產品更新換代速度加快,國際市場迅速擴大,跨國公司增多,金融市場繁榮,市場環境更加復雜,投資風險日益增加,企業必須更加註重投資效益,規避投資風險,這對已有的財務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60年代中期以後,財務管理的重點轉移到投資問題上,因此稱為投資財務管理時期。 如前述,投資組合理論和資本資產定價模型揭示了資產的風險與其預期報酬率之間的關系,受到投資界的歡迎。它不僅將證券定價建立在風險與報酬的相互作用基礎上,而且大大改變了公司的資產選擇策略和投資策略,被廣泛應用於公司的資本預算決策。其結果,導致財務學中原來比較獨立的兩個領域—投資學和公司財務管理的相互組合,使公司財務管理理論跨入了投資財務管理的新時期。前述資產財務管理時期的財務研究成果同時也是投資財務管理初期的主要財務成果。 70年代後,金融工具的推陳出新使公司與金融市場的聯系日益加強。認股權證、金融期貨等廣泛應用於公司籌資與對外投資活動,推動財務管理理論日益發展和完善。70年代中期,布萊克(F•B1ack)等人創立了期權定價模型(Option Pricing Molde1,簡稱OPM);羅斯提出了套利定價理論(ArbitragePricing Theory)。在此時期,現代管理方法使投資管理理論日益成熟,主要表現在:建立了合理的投資決策程序;形成了完善的投資決策指標體系;建立了科學的風險投資決策方法。 一般認為,70年代是西方財務管理理論走向成熟的時期。由於吸收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豐富成果,財務管理進一步發展成為集財務預測、財務決策、財務計劃、財務控制和財務分析於一身,以籌資管理、投資管理、營運資金管理和利潤分配管理為主要內容的管理活動,並在企業管理中居於核心地位。1972年,法瑪(Fama)和米勒(Miller)出版了《財務管理》一書,這部集西方財務管理理論之大成的著作,標志著西方財務管理理論已經發展成熟。 財務管理深化發展的新時期 20世紀70年代末,企業財務管理進入深化發展的新時期,並朝著國際化、精確化、電算化、網路化方向發展。 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期,西方世界普遍遭遇了曠日持久的通貨膨脹。大規模的持續通貨膨脹導致資金佔用迅速上升,籌資成本隨利率上漲,有價證券貶值,企業籌資更加困難,公司利潤虛增,資金流失嚴重。嚴重的通貨膨脹給財務管理帶來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問題,因此這一時期財務管理的任務主要是對付通貨膨脹。通貨膨脹財務管理一度成為熱點問題。 80年代中後期以來,進出口貿易籌資、外匯風險管理、國際轉移價格問題、國際投資分析、跨國公司財務業績評估等,成為財務管理研究的熱點,並由此產生了一門新的財務學分支—國際財務管理。國際財務管理成為現代財務學的分支。 80年代中後期,拉美、非洲和東南亞發展中國家陷入沉重的債務危機,前蘇聯和東歐國家政局動盪、經濟瀕臨崩潰,美國經歷了貿易逆差和財政赤字,貿易保護主義一度盛行。這一系列事件導致國際金融市場動盪不安,使企業面臨的投融資環境具有高度不確定性。因此,企業在其財務決策中日益重視財務風險的評估和規避,其結果,效用理論、線性規劃、對策論、概率分布、模擬技術等數量方法在財務管理工作中的應用與日俱增。財務風險問題與財務預測、決策數量化受到高度重視。 隨著數學方法、應用統計、優化理論與電子計算機等先進方法和手段在財務管理中的應用,公司財務管理理論發生了一場「革命」。財務分析向精確方向飛速發展。80年代誕生了財務管理信息系統。90年代中期以來,計算機技術、電子通訊技術和網路技術發展迅猛。財務管理的一場偉大革命—網路財務管理,已經悄然到來。
財務管理發展趨勢
現代的財務管理,將繼續朝著國際化、精確化、電算化、網路化方向發展。而網路財務管理變革則遙遙領先。 當今是信息時代,是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經濟拓寬了經濟活動的空間,改變了經濟活動的方式。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網路化。容量巨大,高速互動,知識共享的信息技術網路構成了知識經濟的基礎,企業之間激烈競爭將在網路上進行;二是虛擬化。由於經濟活動的數字化和網路化加強,開辟了新的媒體空間,如虛擬市場、虛擬銀行。許多傳統的商業運作方式也將隨之消失,代之以電子支付,電子采購和電子定單,商業活動將在全球互聯網上進行,使企業購銷活動更便捷,費用更低廉,對存貨的量化監控更精確。同時,網上收付,使國際資本的流動加快,而財務主體面臨的貨幣風險卻大大地增加。相應地,財務管理理論和實踐,將隨著理財環境的變化而不斷革新。網路財務管理主體、客體、內容、方式都會發生很大的變化,有待進一步研究討論和實踐。

❸ 談談對財政學的認識和理解

以國家為主體,為了實現國家職能的需要,參與社會產品的分配和再分配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國家與各有關方面之間的分配關系。財政包括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兩個部分。在中國,對財政這一范疇有不同的認識:一種觀點認為,財政是由國家分配價值所產生的分配關系,這種價值分配,在國家產生前屬於生產領域的財務分配,在國家產生後屬於國家財政分配;第二種觀點認為,財政是為了滿足社會共同需要而對剩餘產品進行分配而產生的分配關系,它不是隨國家的產生而產生的,而是隨著剩餘產品的產生而產生的;第三種觀點認為,財政是為滿足社會共同需要而形成的社會集中化的分配關系。

財政一詞最早起源於西歐。13~15世紀,拉丁文finis是指結算支付期限的意思,後來演變為finare,則有支付款項、裁定款項或罰款支付的含義。到16世紀末,法國政治家波丹將法語finances作為財政一詞使用,認為財政是「國家的神經」,隨後逐步泛指國家及其他公共團體的理財。中國古代一般採用國用、國計、邦計、度支、理財等詞語。日本自1868年明治維新以後,從西歐各國引用finance一詞,吸收中國早已分開存在使用的「財」和「政」二字的含義,創造了財政一詞,並於1903年傳入中國,逐步取代以前的各種名稱,確立了財政的概念。

財政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的歷史階段的產物。在國家產生以前,原始公社末期已經存在著從有限的剩餘產品中分出一部分用於滿足社會共同需要的經濟現象。但這只是集體勞動成果由集體分配,屬於經濟分配,還沒有財政分配。國家產生以後,在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為了維護國家的存在,依靠政治力量,強制佔有和支配一部分社會產品,以保證國家機器的運行和社會的發展,從而便從一般經濟分配中分離出獨立的財政分配,於是產生了財政。

由於社會生產方式及由此決定的國家類型不同,財政經歷了奴隸制國家財政、封建制國家財政、資本主義國家財政和社會主義國家財政的歷史演變。資本主義國家及其以前的財政是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是在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憑借國家的政治權力對勞動人民進行的額外剝削,反映了剝削階級對勞動人民的超經濟剝削關系。社會主義國家財政是建立在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之上的,消滅了剝削制度,它是服務於人民根本利益的國家財政,體現了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新型分配關系。但是,不同類型的國家財政,一般具有下列共性:即財政分配的國家主體性、無償性、強制性和社會基金性。這些特性之間相互關聯,使財政分配與其他經濟分配相區別。

國家財政一般具有3個職能:①分配職能。即以國家為主體參與社會產品分配的職能,包括組織財政收入和安排財政支出兩個方面。②經濟調節職能。即根據宏觀政策目標,通過調整財政分配以調節國民經濟發展的職能。③監督職能。即對財政的分配、調節過程及其相關方面實施監察、督促和制約的職能。它是財政分配職能、調節職能完滿實現的條件。財政的三大職能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其中分配職能是基本職能,調節職能和監督職能是由分配職能所派生的。

隨著自然經濟向商品經濟的發展,財政分配形式經歷了力役、實物、貨幣3種形態。財政分配的范圍也逐步由小到大,財政分配的活動逐步由分散到集中,財政分配的管理逐步由不完備到比較完備,形成了諸如稅收、公債、預算等日臻完善的現代財政制度,財政分配的目的也由單純滿足國家政權機器的需要逐步發展為滿足國家政權機器需要,促進社會事業發展和進行宏觀經濟調節三者並存。

財政參與分配社會產品,必須正確處理財政與經濟的關系,經濟決定財政,財政來源於經濟,它在一國經濟發展和分配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

❹ 如何理解會計發展史

會計是隨著人類社會生產的發展和經濟管理的需要而產生、發展並不斷得到完善。其中,會計的發展歷史可劃分為古代會計、近代會計和現代會計三個階段。會計的歷史源遠流長,在文字出現之前,我們就用符號、圖畫記錄狩獵的收獲。在我國歷史上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會計主要用來管理國家層次上的財政收入與支出,而民間所用的會計一直是比較簡單的,直到元朝時,會計在民間的應用才達到可觀的程度。
古代會計階段

古代會計,從時間上說,就是從舊石器時代的中晚期至封建社會末期的這段漫長的時期。從會計所運用的主要技術方法方面看,主要涉及原始計量記錄法,單式賬簿法和初創時期的復式記賬法等。這個期間的會計所進行的計量,記錄,分析等工作一開始是同其他計算工作混合在一起,經過漫長的發展過程後,才逐步形成一套具有自己特徵的方法體系,成為一種獨立的管理工作。

近代會計階段

近代會計的時間跨度標志一般認為應從1494年義大利數學家,會計學家盧卡*帕喬利所著《算術,幾何,比及比例概要》一書公開出版開始,直至20世紀40年代末。此間在會計的方法技術與內容上有兩點重大發展,其一是復式記賬法的不斷完善和推廣,其二是成本會計的產生和迅速發展,繼而成為會計學中管理會計分支的重要基礎。
現代會計階段

現代會計的時間跨度是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到目前。此間會計方法技術和內容的發展有兩個重要標志, 一是會計核算手段方面質的飛躍,即現代電子技術與會計融合導致的「會計電算化」,二是會計伴隨著生產和管理科學的發展而分化為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兩個分支。

❺ 從古到今會計的發展歷史

從古到今會計的發展歷史可以分為古代會計、近代會計和現代會計三個方面來概述。

❻ 財務管理學的學科發展

財務管理工作是近代社會化大生產的產物。在作坊、工場手工業生產方式下,財務 活動比較簡單,財務管理工作與會計工作是結合在一起進行的。產業革命後,特別是19世紀末托拉斯出現以後,企業的財務活動隨之復雜化,制定投資方案、籌集經營資金、對外提供財務信息,並對利潤進行分配,就構成企業經營管理中一項獨立的職能:籌措、使用和分配資金。單獨履行這一職能的工作即為財務管理工作。早期的財務管理以集資為主要內容。經過20世紀30年代資本主義經濟大危機,西方企業經營者看到了只重視籌措資金管理的嚴重缺陷,在財務管理中採取了許多對資金使用加強日常監督和日常控制的措施,財務管理發展到以監督為核心。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競爭的加劇,資本主義企業的財務管理工作又逐步轉向以事前控制為主,在企業管理中形成較完整的財務控制系統。與上述發展過程相適應,財務管理學也經歷了以集資、財務監督和全面財務控制為主要研究內容的三個不同的發展階段。 產生於20世紀40年代,由蘇聯學者Β.Π.吉雅琴科(1902~1971)所倡導。其主要論據是: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國家財政的職能有所擴大,它包括生產領域中形成的收入與積累的分配關系和國營生產部門以及部分地包括合作社集體農庄生產部門新創造價值的初次分配關系。這樣,國民經濟各部門和各企業的財務活動就作為蘇聯國家財政的基礎,而納入蘇聯國家財政體系;國民經濟各部門(包括企業)財務管理學,也就作為財政學科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獨立成為一門學科。這種觀點認為,國民經濟各部門客觀存在的、在產品的生產和銷售過程中發生的、並間接表現出這個過程的貨幣關系的總和,就是國民經濟各部門財務。國民經濟各部門包括工業,建築業,農業,運輸業和郵電業,物資技術供應、采購業,商業,住宅公用事業和道路事業。國民經濟各部門財務管理的職能為:①以貨幣資源保證經濟活動中的資金周轉;②分配貨幣收入和積累;③對企業和各經濟部門資源的形成、分配和使用進行盧布監督。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上述觀點傳入中國。在一些高等財經院校逐步開設了以蘇聯教材為藍本的「國民經濟各部門財務」課程。50年代後期,中國講授財務課的教育工作者根據中國企業管理的實際,將「國民經濟各部門財務」課程改建為「企業財務管理」課程。主要改變有兩項:①理論上確立了企業財務的實質是企業資金運動及其所體現的經濟關系;②實務上確立了對企業資金運動全過程和包括計劃、日常控制與管理以及事後考核、評價等職能在內的全面財務管理。本學科研究的主要內容有:①企業固定資金管理;②企業流動資金管理;③成本管理;④銷售收入和企業純收入管理;⑤專項資金管理;⑥財務收支的綜合管理,即包括資金籌措、收入、耗費、收回、分配在內的廣義的財務管理。社會主義財務管理學是以馬克思的勞動價值運動理論為依據,結合合理組織生產力和不斷完善生產關系的管理實踐,研究和掌握資金運動的規律,以提高資金使用的效果。
財務管理學按照其研究對象的不同特點,可以分為盈利組織(主要是企業)財務管理學和非盈利組織(行政、事業等單位)財務管理學。
在中國,財務管理學是一門年輕的學科,產生的歷史較短,它的理論體系、邏輯結構、研究對象和論述方法尚有待於進一步探討。它與會計學在理論、內容、方法等方面還有許多重疊之處。

❼ 財務管理發展各階段的特點是什麼

現代企業財務管理發展的主要階段及特點論述
財務管理的萌芽時期
企業財務管理大約起源於15世紀末16世紀初。當時西方社會正處於資本主義萌芽時期,地中海沿岸的許多商業城市出現了由公眾入股的商業組織,入股的股東有商人、王公、大臣和市民等。商業股份經濟的發展客觀上要求企業合理預測資本需要量,有效籌集資本。但由於這時企業對資本的需要量並不是很大,籌資渠道和籌資方式比較單一,企業的籌資活動僅僅附屬於商業經營管理,並沒有形成獨立的財務管理職業,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
籌資財務管理時期
19世紀末20世紀初,工業革命的成功促進了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大、生產技術的重大改進和工商活動的進一步發展,股份公司迅速發展起來,並逐漸成為佔主導地位的企業組織形式。股份公司的發展不僅引起了資本需求量的擴大,而且也使籌資的渠道和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企業籌資活動得到進一步強化,如何籌集資本擴大經營,成為大多數企業關注的焦點。於是,許多公司紛紛建立了一個新的管理部門—財務管理部門,財務管理開始從企業管理中分離出來,成為一種獨立的管理職業。當時公司財務管理的職能主要是預計資金需要量和籌措公司所需資金,融資是當時公司財務管理理論研究的根本任務。因此,這一時期稱為融資財務管理時期或籌資財務管理時期。
這一時期的研究重點是籌資。主要財務研究成果有:1897年,美國財務學者格林(Green)出版了《公司財務》,詳細闡述了公司資本的籌集問題,該書被認為是最早的財務著作之一;1910年,米德(Meade)出版了《公司財務》,主要研究企業如何最有效地籌集資本,該書為現代財務理論奠定了基礎。
法規財務管理時期
1929年爆發的世界性經濟危機和30年代西方經濟整體的不景氣,造成眾多企業破產,投資者損失嚴重。為保護投資人利益,西方各國政府加強了證券市場的法制管理。如美國1933年和1934年出台了《聯邦證券法》和《證券交易法》,對公司證券融資作出嚴格的法律規定。此時財務管理面臨的突出問題是金融市場制度與相關法律規定等問題。財務管理首先研究和解釋各種法律法規,指導企業按照法律規定的要求,組建和合並公司,發行證券以籌集資本。因此,西方財務學家將這一時期稱為「守法財務管理時期」或「法規描述時期(Descriptive Legalistic Period)」。
這一時期的研究重點是法律法規和企業內部控制。主要財務研究成果有:美國洛弗(W?H?Lough)的《企業財務》,首先提出了企業財務除籌措資本外,還要對資本周轉進行有效的管理。英國羅斯(T? G?Rose)的《企業內部財務論》,特別強調企業內部財務管理的重要性,認為資本的有效運用是財務研究的重心。30年代後,財務管理的重點開始從擴張性的外部融資,向防禦性的內部資金控制轉移,各種財務目標和預算的確定、債務重組、資產評估、保持償債能力等問題,開始成為這一時期財務管理研究的重要內容。
資產財務管理時期
20世紀50年代以後,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和買方市場趨勢的出現,財務經理普遍認識到,單純靠擴大融資規模、增加產品產量已無法適應新的形勢發展需要,財務經理的主要任務應是解決資金利用效率問題,公司內部的財務決策上升為最重要的問題,西方財務學家將這一時期稱為「內部決策時期(Internal Decision-Making Period)」。在此期間,資金的時間價值引起財務經理的普遍關注,以固定資產投資決策為研究對象的資本預算方法日益成熟,財務管理的重心由重視外部融資轉向注重資金在公司內部的合理配置,使公司財務管理發生了質的飛躍。由於這一時期資產管理成為財務管理的重中之重,因此稱之為資產財務管理時期。
50年代後期,對公司整體價值的重視和研究,是財務管理理論的另一顯著發展。實踐中,投資者和債權人往往根據公司的盈利能力、資本結構、股利政策、經營風險等一系列因素來決定公司股票和債券的價值。由此,資本結構和股利政策的研究受到高度重視。
這一時期主要財務研究成果有:1951年,美國財務學家迪安(Joel Dean)出版了最早研究投資財務理論的著作《資本預算》,對財務管理由融資財務管理向資產財務管理的飛躍發展發揮了決定性影響;1952年,馬克維茨(H?M?Markowitz)發表論文「資產組合選擇」,認為在若干合理的假設條件下,投資收益率的方差是衡量投資風險的有效方法。從這一基本觀點出發,1959年,馬克維茨出版了專著《組合選擇》,從收益與風險的計量入手,研究各種資產之間的組合問題。馬克維茨也被公認為資產組合理論流派的創始人;1958年,莫迪哥萊尼(Franco Modigliani)和米勒(Merto H?Miller)在《美國經濟評論》上發表《資本成本、公司財務和投資理論》,提出了著名的MM理論。莫迪格萊尼和米勒因為在研究資本結構理論上的突出成就,分別在1985年和1990年獲得了諾貝爾獎;1964年,夏普(William Sharpe)、林特納(John Lintner)等在馬克維茨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著名的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系統闡述了資產組合中風險與收益的關系,區分了系統性風險和非系統性風險,明確提出了非系統性風險可以通過分散投資而減少等觀點。資本資產定價模型使資產組合理論發生了革命性變革,夏普因此與馬克維茨一起共享第22屆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榮譽。總之,在這一時期,以研究財務決策為主要內容的「新財務論」已經形成,其實質是注重財務管理的事先控制,強調將公司與其所處的經濟環境密切聯系,以資產管理決策為中心,將財務管理理論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投資財務管理時期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產品更新換代速度加快,國際市場迅速擴大,跨國公司增多,金融市場繁榮,市場環境更加復雜,投資風險日益增加,企業必須更加註重投資效益,規避投資風險,這對已有的財務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60年代中期以後,財務管理的重點轉移到投資問題上,因此稱為投資財務管理時期。如前述,投資組合理論和資本資產定價模型揭示了資產的風險與其預期報酬率之間的關系,受到投資界的歡迎。它不僅將證券定價建立在風險與報酬的相互作用基礎上,而且大大改變了公司的資產選擇策略和投資策略,被廣泛應用於公司的資本預算決策。其結果,導致財務學中原來比較獨立的兩個領域—投資學和公司財務管理的相互組合,使公司財務管理理論跨入了投資財務管理的新時期。前述資產財務管理時期的財務研究成果同時也是投資財務管理初期的主要財務成果。
70年代後,金融工具的推陳出新使公司與金融市場的聯系日益加強。認股權證、金融期貨等廣泛應用於公司籌資與對外投資活動,推動財務管理理論日益發展和完善。70年代中期,布萊克(F?B1ack)等人創立了期權定價模型(Option Pricing Molde1,簡稱OPM);羅斯提出了套利定價理論(Arbitrage Pricing Theory)。在此時期,現代管理方法使投資管理理論日益成熟,主要表現在:建立了合理的投資決策程序;形成了完善的投資決策指標體系;建立了科學的風險投資決策方法。
一般認為,70年代是西方財務管理理論走向成熟的時期。由於吸收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豐富成果,財務管理進一步發展成為集財務預測、財務決策、財務計劃、財務控制和財務分析於一身,以籌資管理、投資管理、營運資金管理和利潤分配管理為主要內容的管理活動,並在企業管理中居於核心地位。1972年,法瑪(Fama)和米勒(Miller)出版了《財務管理》一書,這部集西方財務管理理論之大成的著作,標志著西方財務管理理論已經發展成熟。
財務管理深化發展的新時期
20世紀70年代末,企業財務管理進入深化發展的新時期,並朝著國際化、精確化、電算化、網路化方向發展。
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期,西方世界普遍遭遇了曠日持久的通貨膨脹。大規模的持續通貨膨脹導致資金佔用迅速上升,籌資成本隨利率上漲,有價證券貶值,企業籌資更加困難,公司利潤虛增,資金流失嚴重。嚴重的通貨膨脹給財務管理帶來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問題,因此這一時期財務管理的任務主要是對付通貨膨脹。通貨膨脹財務管理一度成為熱點問題。
80年代中後期以來,進出口貿易籌資、外匯風險管理、國際轉移價格問題、國際投資分析、跨國公司財務業績評估等,成為財務管理研究的熱點,並由此產生了一門新的財務學分支—國際財務管理。國際財務管理成為現代財務學的分支。
80年代中後期,拉美、非洲和東南亞發展中國家陷入沉重的債務危機,前蘇聯和東歐國家政局動盪、經濟瀕臨崩潰,美國經歷了貿易逆差和財政赤字,貿易保護主義一度盛行。這一系列事件導致國際金融市場動盪不安,使企業面臨的投融資環境具有高度不確定性。因此,企業在其財務決策中日益重視財務風險的評估和規避,其結果,效用理論、線性規劃、對策論、概率分布、模擬技術等數量方法在財務管理工作中的應用與日俱增。財務風險問題與財務預測、決策數量化受到高度重視。
隨著數學方法、應用統計、優化理論與電子計算機等先進方法和手段在財務管理中的應用,公司財務管理理論發生了一場「革命」。財務分析向精確方向飛速發展。80年代誕生了財務管理信息系統。90年代中期以來,計算機技術、電子通訊技術和網路技術發展迅猛。財務管理的一場偉大革命—網路財務管理,已經悄然到來。
財務管理發展趨勢
現代的財務管理,將繼續朝著國際化、精確化、電算化、網路化方向發展。而網路財務管理變革則遙遙領先。
當今是信息時代,是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經濟拓寬了經濟活動的空間,改變了經濟活動的方式。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網路化。容量巨大,高速互動,知識共享的信息技術網路構成了知識經濟的基礎,企業之間激烈競爭將在網路上進行;二是虛擬化。由於經濟活動的數字化和網路化加強,開辟了新的媒體空間,如虛擬市場、虛擬銀行。許多傳統的商業運作方式也將隨之消失,代之以電子支付,電子采購和電子定單,商業活動將在全球互聯網上進行,使企業購銷活動更便捷,費用更低廉,對存貨的量化監控更精確。同時,網上收付,使國際資本的流動加快,而財務主體面臨的貨幣風險卻大大地增加。相應地,財務管理理論和實踐,將隨著理財環境的變化而不斷革新。網路財務管理主體、客體、內容、方式都會發生很大的變化,有待進一步研究討論和實踐。

❽ 財務分析的發展歷史是怎樣的

財務分析在西方已經產生與發展了近百年的時間,但在我國還只有近十年的歷史。改革開放以來,財務分析受到越來越多企業利益相關者的重視,許多會計專業的相關學科都增加了財務分析的內容,但直至20世紀90年代,仍未建立完整的、獨立的、適應我國市場經濟體系和現代企業制度需要的財務分析課程體系。財務分析在我校會計專業作為一門獨立的專業主幹課程,從2005年(2002級會計專業)第一次開設至今,主要經歷了以下兩個階段的發展過程:

一、理論教學為主的階段(2005年至2007年)

本課程是圍繞著財務會計學、財務管理學、經濟分析等多課程的交叉形成課程體系,我們貫徹服務於「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教學宗旨,堅持將財務分析理論方法與實踐緊密結合。在理論教學過程中,從教學思想、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等方面也積極地為鍛煉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打好基礎。但在設置之初的探索階段,不具備開設實踐教學的條件,只能在《手工會計模擬實驗》中開設企業財務分析實驗模塊。

1.完整的課程體系設置

與一般的只則重於會計分析不同,本課程包括了財務分析理論與技術、財務報表會計分析、財務報表財務分析和財務綜合分析與評價四篇內容,拓展與完善了財務分析課程體系。在內容上突出了與會計分析並重的財務分析,是分析內容更加理論聯系實際。

2.突出「應用能力」培養的教學思想與教學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堅持以學生為本,教學方式在從權威式講授逐步向啟發式、討論式轉變的過程中,充分利用現代的信息資源系統,通過案例教學來增加師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增強學生對企業實際需求的了解,為學生的實際應用打好基礎。課程教學思想始終圍繞著增強學生專業實踐能力、適應企業實際需求、為企業利益相關者服務三個方面進行,突出強調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

二、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齊頭並進的階段(2008年至今)

1.增加了課程實踐環節

在原來的《財務分析》課程理論教學基礎上,將原來的實驗模塊拓展為一門獨立的實驗課程——《財務報表閱讀與分析》,作為本課程的實踐教學環節。依照本課程的單元設計,突出實戰式教學,要求學生根據課程進度上網跟蹤某上市公司的相關資料,並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最後形成對該公司的各個環節及整體財務狀況的綜合分析。

2.充分利用現代信息資源的教學手段

要求學生利用網路資源查找相關上市公司的財務資料,在了解、學習專業人士對這些公司所作的財務分析的基礎上,最終能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掌握財務分析的程序與方法;在這個學習——查資料——實踐——學習的過程中,大量的師生互動增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促進了學生會計專業實踐的能力增強。

閱讀全文

與如何理解財務學發展的歷史特徵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7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5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3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4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