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歷史上竇嬰真的是忠臣嗎
可能有一些人會對竇嬰是不是忠臣這一問題感到疑惑,畢竟他也算是竇太後一黨的人,而竇太後在那一時期的作為是有名的外戚干政。可事實上,竇太後雖是竇嬰的靠山,但是兩人也有許多的不合之處。竇太後曾多次想讓漢景帝立她所疼愛的梁孝王劉武為儲君,可竇嬰認為帝位自古以來就是父子相傳,多次為漢景帝解圍。這也讓他得罪了竇太後。另一方面,竇嬰是個崇尚儒家學說的人,而竇太後則喜歡黃老學說,觀念上的不符導致兩人之間的矛盾加深。這些都表明了竇嬰其實並沒有站在竇太後一邊。
此外,在漢景帝三年發生的七國之亂中,竇嬰忠於朝廷,以大將軍的身份立下了大功,被賜封為魏其侯。在漢武帝之母王太後的弟弟田蚡掌權之後,田蚡仗著自己的身份,多行不法之事。竇嬰毫不畏懼,與之多次交鋒。後來,竇嬰的至交好友灌夫得罪了田蚡,竇嬰也不遺餘力地搭救他。
因此,竇嬰算是一個忠義兩全之人,只是他在政治上還是不夠成熟,最終搭上了自己的性命。
㈡ 西漢大臣竇嬰是怎樣的人 歷史如何評價竇嬰
應該是個挺好的人吧為漢武帝他爹貢獻了很多功勞因為重情義為灌夫而撘上了自己的性命歷史的評級有好好壞
㈢ 竇嬰是怎樣的一個人算個好人嗎
竇嬰簡介
竇嬰(?-前131)西漢大臣。字王孫。觀津(今河北衡水東)人。竇太後侄。吳、楚七國之亂時,被景帝任為大將軍,守滎陽,監齊、趙兵。七國破,封魏其侯。武帝初,任丞相。推崇儒術,反對道表法里的黃老學說,為竇太後貶斥。後因罪被殺。
竇嬰之死
[編輯本段]
西漢前期,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正是這些一代又一代的英雄和人才,輔佐高、惠、文、景數代皇帝,開天闢地,建功立業,才成就了武帝的輝煌盛世。他們是大漢王朝的功臣。但是,這些功臣並非都有一個好的歸宿和結局。其中竇嬰就是一個令人扼腕的悲劇人物。他是外戚,曾經權傾朝野,最後卻落得滿門抄斬的結局,竇嬰之死成為武帝時期的一大疑案。竇嬰之死起因於灌夫在丞相田蚡婚宴上的一次鬧酒,之後以偽造先帝遺詔定罪。而製造這個冤案的背後操縱者就是丞相田蚡。作為外戚集團勢力的新興代表,丞相田蚡早把沒落外戚竇嬰看做是眼中釘。
竇嬰起去,欲麾灌夫同出。田蚡乃令騎衛押灌夫置警署(「傳舍」),召長史(掌事)曰:「今日召親室飲宴,乃奉王太後詔。灌夫罵座,是大不敬。」遂以大不敬論罪,當斬首棄市。灌夫被系於獄中,乃不得首告言田蚡「陰事」。�
竇嬰乃以金使賓客請托於廷尉,惟諸吏皆為田蚡耳目,莫可得解。
竇嬰決志救灌夫。其夫人勸曰:「灌將軍得罪丞相,與太後家忤,豈可救邪?」竇嬰曰:「侯位自我掙得,即自我丟之,無足恨悔!我絕不令灌夫獨死,而我獨生」。遂轉移家人、變散家產,然後潛身出家上書皇帝。�
武帝見書召人,竇嬰哭訴灌夫之善,言其醉飽失言,而丞相因他事誣罪之。上然之,賜竇嬰食。曰:「雙方都是親戚,其是非可至太後朝宮(東朝廷)申辯之。」�
至王太後宮前,武帝主持,雙方陳詞。竇嬰先為灌夫辯護。田蚡則大毀灌夫平素橫行不法事,目無君後大逆無道。竇嬰辯不過,自度已不可挽回,因揭露田蚡與淮南王交往受金謀變之陰事。�
田蚡跪拜武帝前,曰:「當今天下太平,作為肺腑之臣,所好非權力,只好音樂、狗馬、田宅、倡優巧匠之屬。而竇嬰、灌夫則招聚天下勇士、豪強,日夜講論政局,腹誹而心謗。不仰視天即俯畫於地,睥睨東西兩宮之間,希圖天下有變,而欲以廢立大功。臣乃不知竇嬰究欲何為!」�
於是武帝問在座大臣,兩人孰是?御史大夫韓安國曰:灌夫舊有軍功,若非有大罪,僅爭杯酒不足誅也。但丞相言灌夫通姦猾,侵小民,家資億萬,橫行穎川,凌犯宗室,侵欺皇家骨肉,此乃枝大於本,不折必劈。唯明主裁斷之!�
內史鄭當時欲暗護竇嬰,見勢不敢堅持。其餘大臣皆不敢發言。武帝乃怒斥鄭當時曰:「公平日數言竇、田長短,今日到朝廷公論其是非,局促竟如新駕轅之小馬駒!我要一並斬滅汝屬!」遂罷朝。�
帝入東宮請食並匯報於太後。太後盛怒,不食,曰:「今我在也,而人已敢如此欺吾弟。我死後,皆魚肉之矣!難道皇帝是無態度之石人木偶乎?今日皇帝主持,辯論竟無結果!若在你身後,大臣還有可信者乎?」�
武帝謝罪曰:「因雙方都是宗室外家,故廷辯之。不然,此一獄吏之事耳。」於是召郎中令石建,分別議雙方廷辯事。(郎中令,主禁軍也。)�
田蚡退朝出,候韓安國於宮門,召其同車,怒責曰:「竇嬰已是老禿翁,何為懼之,首鼠兩端?」安國曰:「今人毀君,君亦毀人,如賈豎婦女爭罵,何其無大體也?」田蚡謝曰:「爭時慌急,不計所言。」安國任御史大夫,乃田蚡之力也。�
又安國曾為梁王相,為梁王事聯絡長公主,以有能力曾為竇太後及竇氏長公主所倚重。故其臨事,兩面討好。�
於是武帝命御史,以竇嬰當廷所言不實,欺謾君上罪,下獄。竇嬰再求見皇帝,皇帝不見。在景帝臨終時,曾有遺詔賜竇嬰,曰:「事有不便,以便宜論上。」竇嬰乃使子侄通過陳皇後上書言之,皇帝再召見。�
武帝乃命調閱尚書大行(秘書處檔案),不見此遺詔原件。惟有詔書藏於竇家,家丞封存,報上。大行乃彈劾竇嬰偽造先帝詔書,罪當殺頭棄市。遂以十二月晦日,棄市於渭城(咸陽)。
竇嬰為相
[編輯本段]
竇嬰是漢武帝親自任命的第二位丞相。漢武帝在位54年,共任命13位丞相。漢武帝為什麼要選擇竇嬰為丞相呢?原因非常復雜,根據王立群教授的分析,大概有下面四個原因:
第一,田蚡運作的結果。竇嬰和田蚡是兩代外戚,竇嬰是竇太後的侄子,田蚡是王太後的弟弟,漢武帝的舅舅。這一次是同時被任命,竇嬰做丞相,田蚡做太尉。丞相跟太尉,在西漢初年,都屬於三公之一的重要官職。
田蚡的姐姐王夫人做了皇太後以後,他非常想獨攬朝政做丞相,但他手下的門客說,竇嬰的資歷比你長,做官時的聲望很高,假如皇上讓你做丞相,你要把這個位置讓給竇嬰,你肯定是做太尉,丞相和太尉的級別是一樣的,而且你還能得到一個讓賢的美名。田蚡聽了大家的意見,通過他姐姐轉告給漢武帝。這樣竇嬰就獲得了一次做丞相的機會。
第二,竇嬰尊儒。竇嬰是一個崇尚儒家學說的人,漢武帝為了有所作為而採納了董仲舒尊儒的建議,漢武帝重用竇嬰,他們在政治觀念上是一致的。
第三,相才匱乏。武帝繼位時,武帝眼中能進入丞相人選的人非常少。西漢開國的丞相,用的全是劉邦手下的功臣,蕭何,曹參,王陵,陳平,還有周勃,灌嬰等。從高祖劉邦,到惠帝,到呂後,到文帝,這個時期都是由開國功臣擔任丞相的。到灌嬰這一任,功臣當丞相到此為止。灌嬰在文帝四年去世,之後,開國的大功臣沒有了。到了景帝朝,他任命了四個丞相,第一任陶青,第四任衛綰這兩位既沒參加反秦,又沒參加滅項,跟功臣沒有一點關系。與功臣沾點邊的丞相是周亞夫和劉舍。他們是功臣之子,分別是周勃和劉襄的兒子。西漢政府丞相成員的構成,從大功臣,到小功臣,到功臣之子,再到跟功臣毫無關系的。從當時來看,相才非常匱乏。
第四,人才匱乏。選丞相,要選一個有才華的人,但是從漢高祖劉邦開始,就沒有一套培養人才,選拔人才的制度。漢高祖55歲當皇帝,62歲去世,八年中他忙於兩件事,一個是不停地平叛,再一個是他家庭內部矛盾一大堆。大老婆呂後和那個戚夫人之間皇子爭的事,哪裡顧得上培養人才,選拔人才?惠帝繼位,當年就搞了個人彘事件,之後,他就成了半瘋半傻的人,基本上不理朝政,他也不可能去培養人才。呂後時,忙的事更多了,怎麼殺劉姓的諸侯王,怎麼封呂姓的王,光這些事就忙不過來。再說呂後是一個沒有很高文化修養的人,你叫呂後去培養人才,選拔人才,簡直是開玩笑。文帝頂多能做些減輕賦稅,減輕一些刑罰的事情,人才培養談不上。景帝想做點事,可又趕上七國之亂。歷史給武帝留下的遺產,沒有一個選拔和培養人才的機制。你叫漢武帝上哪兒去選人?他只能從他熟悉的人群中間去選,選來選去,一個是他祖母竇太後的侄子竇嬰,一個是他母親王太後的弟弟,他的舅舅田蚡。這樣一個現實狀況,也是造成竇嬰能夠擔任丞相的重要原因。
竇嬰,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王立群教授通過兩件事,對竇嬰進行了分析。
第一件事情就是太後家宴。景帝朝時,竇太後舉行過一次家宴,那次宴會規模雖然小,但規格高,參加的人有竇太後,漢景帝,梁王和竇嬰。在飯桌上,漢景帝講了一句話:千秋之後傳梁王。竇太後很高興,但竇嬰馬上出來糾正,竇太後從「歡」到「憎」,家宴不歡而散。
從這件事可以看出,第一,竇嬰非常耿直,有什麼說什麼,他是屬於只琢磨事不琢磨人的那一號大臣。第二,竇嬰是個有信仰的人,他有一個判斷是非的價值觀念。他認為漢景帝的話說得不對,漢朝的天下,歷來是父子相傳,皇上怎麼能擅自傳位給自己的弟弟呢?他判斷是非的標準是祖制。
但是,竇嬰是個不懂權術的人。其實,景帝說傳位於梁王,這話是戲言,而竇嬰誤以為是失言。漢景帝在老娘面前專講好聽的,是為哄他老娘高興,但做事他有自己的一套標准。說一套,做一套,該怎麼辦的還怎麼辦,景帝就是這么一種人。而竇嬰是個不懂權術的人,他傻冒,把景帝的戲言當真了。
第二件事情是七國之亂。七國之亂初期,景帝驚恐失措,結果誤信袁盎的話,錯殺了晁錯。殺了晁錯,七國不退兵,景帝才決定用武力平叛。平叛用了兩個人,一個是周亞夫,一個是竇嬰,但開始竇嬰不幹。竇嬰不幹,反映了他性格中一個很大的弱點:任性。
太後家宴以後,竇太後對竇嬰不理不採,竇嬰覺得自己官太小,乾脆把官辭了,竇太後就解除了他進出皇宮的門籍。過了幾個月,吳楚七國之亂爆發,漢景帝要他出任大將軍,他借口有病不幹。從這一點來看,竇嬰個人意氣太重。最後經景帝再三勸說才出山,結果立了功,還被封了侯。
竇嬰在平叛七國之亂中立了大功,這是他一生中最值得大書特書的一件事,說明竇嬰是景帝朝劉姓宗室和竇氏外戚中的一代人才。竇嬰是一個很特別的人才,他正直廉潔,漢景帝賞賜給他的千金,他都全部用於國事。七國之亂以後,景帝任命竇嬰做了太子的老師,太子太傅。五個女人之間的相互攪和,把太子的位置給攪和黃了。太子被廢的時候,竇嬰堅決反對,但反對無效。竇嬰又一次任性,不幹了。他泡病假,回到長安附近,找了一個南山,一住好幾個月,就是不上班。
後來有一個門客勸他說,能夠讓你陞官發財的人是皇上,能夠親近,親信你的人是你的姑姑竇太後,太子被廢你去爭,爭不成,就不上班。這樣做,你和景帝的關系不就搞僵了嗎?如果太後和皇上真的都恨你的話,那麻煩就大了。竇嬰恍然大悟,又去上班了。對此,漢景帝啥也沒說,但是,竇嬰的背運,他的失勢也從這時候開始了。
古人認為,太陽象徵的是皇帝,一旦出現日食,說明上天在警告皇帝,皇帝這時就要做檢討。後來,皇帝覺得老是這樣做檢討不是味兒,就改成讓丞相代過。一旦出現日食,就罷免丞相。景帝朝時發生過一次日食,就用免丞相劉舍來代替景帝受罰。這個時候,本來可以由竇嬰來接任丞相,而且,竇太後多次向景帝提出要用竇嬰,但是,漢景帝就是不用他。
竇嬰在景帝朝一直不得志,到了武帝繼位以後,才做了丞相。竇嬰上台以後,輔佐漢武帝大張旗鼓地尊儒。
竇嬰(?前131年),字王孫,西漢觀津(今武邑)人。是竇太後的侄子,以功封魏其侯。漢武帝時封為丞相。公元131年,受皇戚新貴田蚡誣陷,被漢武帝殺害。——摘自《武邑縣志》第875頁《人物傳》。
㈣ 竇嬰是駙馬嗎如何評價
應該是的。他是一個非常具有江湖氣息的人,幫助了當時的皇上非常多,而且為人非常的豪爽正義。
㈤ 魏其武安侯列傳 竇嬰具有什麼品質
1.喜賓客。2.漢景帝評價竇嬰:「魏其者,沾沾自喜耳,多易。難以為相,持重。」可以看出竇嬰有點輕挑,不持重。3.竇太後曾經因為梁王的事情批評甚至恨竇嬰,於是竇嬰也「薄其官」。後來在竇太後讓他回朝做官時他也「固辭謝病不足任」。還有後來他做太子太傅,太子被廢的時候他曾經多次爭辯,不讓廢太子但是抗議沒有成功,於是他就又告病回家。可以看出他這個人有點使小性子。4.七國之亂時,(就是3中竇太後讓他回朝做官時)「拜嬰為大將軍,賜金千斤。竇嬰乃言袁盎、欒布諸名將賢士在家者進之。所賜金,陳之廊廡下,軍吏過,輒令財取為用,金無入家者。」可以看出竇嬰不愛財,講義氣。是個很合格的將軍。
所以我個人認為,竇嬰善為將而不善為相,是一個可愛的將軍。
㈥ 怎麼評價竇嬰這個人
我認為是武帝時期典型的正派忠臣,從吳、楚七國之亂這件史事,吳王當時反,是以清君側的名義起兵的,用殺晁錯的名義來掩蓋他想篡奪皇位的野心,如果不是竇嬰殺了晁錯,百姓就看不到吳王的真面目,進而武帝就得不到百姓的支持,說不定被推翻也是未知數,所以當時竇嬰殺晁錯也是無奈之舉
以上是只是個人理解
關於密召我不是很清楚,望樓主見量
㈦ 西漢大臣竇嬰是怎樣的人歷史如何評價竇嬰
竇嬰(?—公元前131年),西漢大臣,字王孫,清河觀津(今河北衡水東)人,是漢文帝皇後竇氏侄,吳、楚七國之亂時,被景帝任為大將軍,守滎陽,監齊、趙兵。七國破,封魏其侯【wèi jī hóu】。武帝初,任丞相。元光三年,竇嬰至交灌夫因在酒席中對田蚡出言不遜,被田蚡以罪逮捕下獄,並被判處死刑。竇嬰傾全力搭救灌夫,並在朝會上就此事與田蚡辯論。但由於王太後的壓力,灌夫仍被判為族誅。竇嬰乃以曾受景帝遺詔「事有不便,以便宜論上」為名,請求武帝再度召見。但尚書很快就發現竇嬰所受遺詔在宮中並無副本,於是以「偽造詔書罪」彈劾竇嬰。元光四年初,竇嬰被處死。
劉啟:「魏其者,沾沾自喜耳,多易。難以為相,持重。」
司馬遷:「魏其、武安皆以外戚重,灌夫用一時決筴而名顯。魏其之舉以吳楚,武安之貴在日月之際。然魏其誠不知時變,灌夫無術而不遜,兩人相翼,乃成禍亂。武安負貴而好權,杯酒責望,陷彼兩賢。嗚呼哀哉!遷怒及人,命亦不延。眾庶不載,竟被惡言。嗚呼哀哉!禍所從來矣!」
班固:「竇嬰、田蚡皆以外戚重,灌夫用一時決策,而各名顯,並位卿相,大業定矣。然嬰不知時變,夫亡術而不遜,田蚡貴而驕溢。凶德參會,待時而發,藉福區區其間,惡能救斯敗哉!」
曹操:「趙奢、竇嬰之為將也,受賜千金,一朝散之,故能濟成大功,永世流聲,吾讀其文,未嘗不慕其為人也。
司馬貞:「竇嬰、田蚡,勢利相雄。咸倚外戚,或恃軍功。灌夫自喜,引重其中。意氣杯酒,辟睨兩宮。事竟不直,冤哉二公!」
胡承諾:」凶德之人,並生一時,輳集一處,則殺身之謀迅不及備、結不可解。春秋轅濤塗、申侯,漢田、竇,晉楊駿、賈謐、皆其徒也。「
丁耀亢:「竇嬰以椒房之親,僭位列侯,親替不衰,不能杜門謝士,以觀世變,悻悻然與貴戚侮,亦過矣。田恃權快憤,逞凶德而誰何,卒至夢囈呼服,以償以魄,何道之速也。若夫好勇不好學,履虎而噬人,灌夫豈可宗乎?」
蔡東藩:「竇嬰既免相職,正可退居林下,安享天年,乃猶溷跡都中,流連不去,果胡為者!且灌夫好酒使性,引與為友,益少損多,無端而親田蚡,無端而忤田蚡,又無端而仇田蚡,卒至招尤取辱,同歸於盡,天下之剛愎自用者,皆可作灌夫觀!天下之游移無主者,亦何不可作竇嬰觀也?田蚡不足責,竇嬰、灌夫,其亦自貽伊戚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