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秦始皇焚書後,司馬遷寫《史記》,他是怎麼知道幾千年前的事情的呢
司馬遷寫《史記》,是如何知道幾千年前的事情的?這個問題不難解決,那便是參考前代史料。修史不是寫小說,不能自由發揮,任何修史者都要參考史料,參考史料是修史的主要方法,比如班固修撰《漢書》,便明顯參考了司馬遷的《史記》。
可如你所知,司馬遷修撰《史記》前,經歷了秦始皇焚書,全國各地的書籍都付之一炬,那些歷史資料想必也被焚燒,司馬遷從何參考史料?下面,就來給大家說一下司馬遷修撰《史記》的史料來源。
秦始皇焚書,只燒掉了六國和民間收藏的書籍,秦國官方收藏的書籍並沒燒。
據《李斯列傳》記載,“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這也就意味著,司馬遷修撰《史記》時,可以參考秦朝官方收藏的史料。
比如他撰寫《淮陰侯列傳》時,便親自跑到韓信的老家,進行訪問調查。韓信的家鄉人告訴他,韓信當年窮困潦倒時,便有遠大志向,他的母親去世,沒錢安葬,可他是到處四處又高又寬敞的墳地。
② 寫史記時秦已經滅亡上百年了,司馬遷寫的很多事情是不是編造的呢
《史記》的作者司馬遷,在未成書之前,本來是沒有書名的。一次,司馬遷將自己的巨著拿給當時的大學者東方朔閱讀,一讀,感覺很佩服,就隨手在封頁上寫「太史公」三個字,以示表明是誰的作品。「太史」是當時司馬遷的官職,公是尊稱。
總之:司馬遷著書記載歷史,遵從「詳今略遠」、「時代愈遠愈略,愈近愈詳。」原則,有自己的見解在里邊。
③ 司馬遷寫了《史記》,他是怎麼知道幾千年以前的事情的
現在很多人懷疑《史記》,認為《史記》記載的,有可能是假的歷史。之所以認為《史記》是假的歷史。
一是因為《史記》所記載的內容是從三皇五帝開始的。那是兩三千年前的事情了,司馬遷又是如何知道那時候的事情呢?
二是秦始皇曾進行過「焚書坑儒」。當時李斯曾給秦始皇建議說:「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也就是說把除秦朝以外的歷史書都燒掉了。既然都燒掉了,自然就沒有了。三是項羽進入咸陽的時候,曾火燒阿旁宮。有可能燒掉了不到史書。
四、司馬遷曾游歷全國收集史料。司馬談不但讓司馬遷讀了皇宮中可能讀到的所有書,而且還讓他去全國游歷。司馬遷去全國游歷,他至少有三方面的收獲。
一是他了解到了歷史上所發生事件的地理面貌。古代和現在不同,現在由於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我們很難感受了在這塊土地上歷史事件的原貌。但是古代的地理地貌幾乎沒有什麼改變。因此,司馬遷能夠體會那些歷史事件的所有場景和面貌。這讓他在寫的時候,具有足夠的真實性。
二是司馬遷在這次游歷中,獲得了許多流傳於民間的各種史料。當年秦始皇焚書坑儒,但是,實際上他並沒有把民間所有的書都燒光,有非常多的人把那些書偷藏了起來。有不少人知識分子跑去當隱士,同時藏起了那些史料典籍。教張良兵法的那個黃石公,就是這樣的一個隱士。而司馬遷在游歷全國中,有不少這樣的收獲。
三是司馬遷收集了不少民間傳說。這些民間傳說,也許並不是以文字的方式記載下來的,但是並不表明它就沒有史料價值。實際上,民間往往更能夠聽到真實的聲音。司馬遷通過這些真實的聲音,印證史料,他得到的結果更有說服力。
五、司馬遷曾拜一流的學者為師。司馬遷曾拜過董仲舒、孔安國這樣的一流學者為師。他不但從這些學者那裡獲得了不少有用的史料,更重要的是,他樹立起了一種正確的史學價值觀。這種史學價值觀,讓他在進行史學創作的時候,能夠努力追求「微言大義」,表達對國家興亡更替最正能量的理解。
這種理解,也為後世所有的史官所接受和推崇。所以,盡管司馬遷生活在三千年後,盡管他能獲得的信息,並不是很完善。但是,他肯定是那個時代,獲得有價值的信息最多的一個。他所寫出的《史記》,也是最接近於歷史真實的。(參考資料:《史記》《尚書》《左傳》等)
④ 寫史記時秦已經滅亡上百年了,司馬遷寫的很多事情是不是編造的
司馬遷寫《史記》時,秦朝已滅亡百年,其內容是不是編造的?首先肯定的說,不是編造的。原因可分為三個方面:
從以上三個方面可以看出,司馬遷寫《史記》不是編造的,真實性是很強的。但是,從辯證的觀點看,任何事情也沒有絕對的,絕對不能像攝像一樣攝下來。如有些傳說,必定不是親見,真實性多少還是有疑問的。
傳說, 司馬遷在獄中寫作,每次都由女兒把稿子帶出,女兒又謄抄一份。原稿已被漢武帝焚毀,司馬遷死後多年,他的女兒才把謄抄的稿子拿出來,後人才看到《史記》。
⑤ 司馬遷寫史記時距離秦國已經百年,那他寫的都是真實的嗎
《史記》是司馬遷父子積十餘年之功而寫成的一本史書,在司馬遷活著的時候,這部史書並未流傳開來。司馬遷死後,《史記》一直由其女收藏。直到漢宣帝時期,他的外孫楊惲獻書給朝廷後,人們才知道有這樣一部史學名著。而這本書廣泛流傳開,已經是東漢時候的事了。
根據《太史公自序》的說法,漢武帝元封元年,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病重,於是他拉著兒子的手叮囑說司馬家的祖宗為周王室的太史,日後司馬遷應子承父業,繼續為漢室修史。自從《春秋》之後,漢武帝之前,這四百年間的歷史全是一片空白,還未出現過一本系統記載這段歷史的通史,因此司馬遷應肩負使命,完成父親未競的事業。
從司馬遷與壺遂的對話中,我們隱約的發現司馬遷最初似乎寫的是一本漢代的國史,記錄內容為「漢興以來」的「聖德」及「功臣世家賢大夫之業」。後來遭遇李陵之禍,才立志寫一本「陶唐以來,至於麟止」的史書,這便是《史記》。
司馬遷游歷過的地方
優秀的史學家同時也是活動家,他們不是躲在書齋里與死文字打交道,而是走出家門,遍訪名勝古跡,收集舊聞傳說,再將其寫入書中。
《項羽本紀》說:「余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說明司馬遷通過故老傳聞而得知項羽的外貌;《齊太公世家》說:「吾適齊,自以泰山屬之琅琊,北被於海,膏壤二千里」,可見為了了解齊國風俗,司馬遷曾到山東去游歷;《魏公子列傳》說:「吾過大梁之墟,求問其所謂夷門」,據說這是當年魏無忌招賢納士的地方,太史公親臨其地,想神遊古今,一睹信陵君的風采;《屈原賈生列傳》說:「余適長沙,觀屈原所自沉淵」,在交通不便的古代,為了給修史積累材料,太史公常年游歷各地,可謂兢兢業業。
從《史記》的有關段落中,我們大致知道司馬遷曾在不同的年歲游歷全國,他在二十歲時就曾南遊江淮,北上齊魯,然後從河南湖北返回關中。做官後,也出使巴蜀,甚至在平定西南夷時去過昆明,那是四十歲左右的事了。《五帝本紀》說他最西到過空桐,也就是甘肅一帶,往北也去過涿鹿朔方,接近大漠,看過蒙括修的長城。也就是說司馬遷往東南去長江三角洲,往正東去過渤海,往北去過內蒙,往西去過甘肅,往西南去過昆明,其游歷之廣,不得不令人嘆服。
結語作為《史記》的作者,司馬遷具有常人所沒有的諸多優勢。他生於太史世家,有著很深的家學淵源;早年曾游歷過許多地方,便訪名勝古跡,見識非常廣泛;晚年做太史令後,又得以遍覽天下圖書,包括一些官方的史料和野史傳記,質量參差不齊,全靠作者取捨。在此基礎上,司馬遷才能夠寫出一本集大成的《史記》來。《史記》的史料來源並不僅限於圖書,還包括故老傳聞、名碑石刻等等,可謂異常豐富。如果僅僅把《史記》看成司馬遷個人的著作,而沒有將其視為漢初集大成的史料總集,那就是沒有讀懂這本書了,也無法理解《史記》中一些由於採用史料出處不同而產生矛盾的地方了。
⑥ 司馬遷在寫《史記》的時候,他是如何知道幾千年前的事的
司馬遷想要知道幾千年的事情其實還是根據傳下來的書籍,根據皇家的私藏,根據父親為自己留下了的資料,根據人們的記憶等等方式。只能說為了寫史記司馬遷也是付出了很多的腦細胞,但是從最後的結果來看,他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在百年之內的事情,司馬遷選擇直接下去和人們進行了解。時間這么短,人們的記憶里還是不錯的。就這樣司馬遷利用了種種途徑,嘔心瀝血終於寫出了讓後世人為之震驚的史記。也為後世人了解前人提供了一個渠道。
⑦ 司馬遷寫下了《史記》,他是怎樣知道幾千年前事情的
司馬遷能寫下《史記》是因為司馬遷全國收集史料,讀過皇家的所有典籍的。司馬遷在創作史記之前,前代史官們對於史事的記載是非常好的,司馬遷就是從「前人之述備矣」取得了豐富的線索。司馬遷出生於史官世家,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是漢朝的太史令。司馬談的工作就是為國家修史。當司馬遷出生的時候,他父親就已經是太史令了,這樣的條件,讓司馬遷能夠讀到皇室的所有典籍。
司馬遷曾經拜董仲舒、孔安國魏為師傅,從這些學者那裡獲得了許多有用的史料。他樹立起了一種正確的史學價值觀。這種史學價值觀,讓他在進行史學創作的時候,能夠努力追求「微言大義」,表達對國家興亡更替最正能量的理解。所以,盡管司馬遷生活在三千年後,盡管他能獲得的信息,並不是很完善。但是,他肯定是那個時代,獲得有價值的信息最多的一個。
⑧ 司馬遷是從哪裡得來的秦國歷史他參考的資料什麼 急求答,謝謝~
漢宮里存的檔案,那是劉邦第一次進咸陽時蕭何從秦宮里全盤接收來的,據說有從黃帝時流傳下來的宮廷文檔。
司馬遷成年後繼承其父官職前曾游歷天下,收集了不少民間傳說,並親自踏看過很多重要歷史古跡。
⑨ 司馬遷寫史記時秦已經滅亡上百年了,司馬遷寫的很多事情是不是編造的
雖然當時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很多朝代已經滅亡了,但是並非沒有留下歷史典籍。所以說司馬遷所寫的《史記》還是有一定的可信度的,並不存在說是很多事情都是他自己編造,無中生有的。而且我們學習的很多的歷史事件也出自《史記》。
我們都知道司馬遷遭受了非常人能忍的酷刑,但是他仍然在困境之中繼續撰寫《史記》。而且看過這本書的應該都知道,在裡面的出現的許多內容中,或者是比較有名的事例中,他都一一做了標注。所以說雖然司馬遷寫《史記》貫穿了許許多多的已經滅亡的朝代,但是它的內容無疑是非常准確的,並不是杜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