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教唐詩宋詞鑒賞這門課
我是高中剛畢業的,在班上是語文課代表,我最頭痛的就是詩詞鑒賞。干就總是抓不住方向。進過很多努力最後在鑒賞方面還算及格吧!
根據我的感覺,要想鑒賞,必須要先多看別人的鑒賞,了解別人是怎樣鑒賞的,主要是方向還有用詞。您應該是語文老師吧?鑒賞你會有很多專業術語。所以,首先要讓學生去看名家鑒賞。
還有,詩詞會牽涉很多時代背景作者再作詩詞的時候思想是與時代背景聯系在一起的,所以還要了解很多作者的性格,經歷和所處的時代背景。
當然,如果連十次都不能理解就更談不上鑒賞了,所以最重要的還是平時要多看詩詞,面廣了,才能融會貫通吧!
以上是我作為學生方面結合自身的想法,至於該怎樣教,那就是您的事了!呵呵。
② 《唐詩宋詞研究》課程講什麼內容
《唐詩宋詞研究》分為唐詩研究和宋詞研究兩編,以歷史發展為順序,分別對唐、宋兩代的主要詩人、詞人和主要詩詞作品及其相關的文學流派和文學現象進行考察和研究。該課程的主要特點是突出重要的詩人、詞人和詩詞作品;注重對作品的賞析、研究,尤其注重對重點作品進行文化闡釋;注意詩詞發展脈絡的梳理;語言簡潔流暢,適於閱讀學習。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更多的唐詩宋詞作品,提高對唐詩宋詞的鑒賞能力。
③ 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的課堂導入應如何寫
在我國這一詩的國度里,宋詞是繼唐詩之後又一塊璀璨奪目、競放異彩的瑰寶。同學們知道宋詞有豪放和婉約兩派,豪放派的開創者為北宋的蘇軾,那麼到了南宋是誰再舉豪放之旗呢?對,是辛棄疾。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辛棄疾豪放詞風的代表作《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④ 關於唐詩宋詞的班會
題龍陽縣青草湖 唐溫如
西風吹老洞庭波, 一夜湘君白發多。
醉後不知天在水, 滿船星夢壓星河。
初唐的《春江花月夜》,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與之相對應的另一首唐詩,晚唐詩人唐溫如唯一的傳世之作《題龍陽縣青草湖》,似乎可以作為晚唐詩歌的一個清新點綴。
關於作者,歷史上沒有隻言片語的記載。這首詩就像是他的一幅自畫像,讀過之後詩人的風貌清晰地呈現在我們面前。詩題中的龍陽縣,即今天湖南漢壽。青草湖,即今洞庭湖的東南部,因湖的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試題中說青草湖,而詩中又寫為「洞庭」,是因為兩水相連相通的緣故。
這是一首極富藝術個性的紀游詩。開首兩句,詩人把對歷史的追憶與對眼前壯闊的自然景色的描繪巧妙地結合起來,以虛幻的神話傳遞出真實的感情:在秋風颯颯、廣袤無垠的洞庭湖上,泛起層層白波,讓人不由想起白發湘君的形象。傳說湘君聞帝舜死於蒼梧之野,啼竹成斑,那是夠悲切了;而今蕭瑟的秋景,也使美麗的湘君一夜白發,洞庭秋色是多麼觸目驚心。後兩句則是對夢的描述,醉酒之後的詩人感覺好像是在銀河裡盪波,夢境里留下的是無盡的惆悵。
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筆調輕靈,無一粘筆,是這首詩在藝術上的主要特色。詩人著意於真情實感的表現,並不拘泥於形貌,因而寫來不拘一格,超塵脫俗。古代寫夢的詩歌不少,象這首詩歌寫得清新奇麗而又含蓄豐富,無論寫景敘夢,詩境之縹緲奇幻,構思之新穎獨特,為前人詩作少見。
望洞庭 劉禹錫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中一青螺。
歷來描寫洞庭景色的詩文很多,要寫得別開生面、獨樹一幟是十分不易。劉禹錫這首《望洞庭》選擇了月夜遙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盡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輕輕著筆,配以豐富的想像、巧妙的比喻,把洞庭美景再現紙上,表現出驚人的藝術功力。
尤其是後兩句,把君山比喻作「白銀盤中一青螺」,是匪夷所思的妙句。然而,它的擅勝之處不只表現在設喻的精警上,可貴的是它所表現的壯闊不凡的氣度和所寄託的高卓清奇的情致。這首詩歌沒有盪思八極、納須彌於芥子的氣魄,是難以措筆的。一首山水小詩,見出詩人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壯采。
花非花 白居易
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
來如春風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
白居易詩不僅以語言淺近著稱,其意境亦多顯露。這首「花非花」卻頗有些朦朧的味道,是白詩中的一個特例。
該詩由一連串比喻構成,它們環環相扣,如雲行水流,自然成文,反復以鮮明的形象突出一個未曾說明的喻意。這叫做博喻。此詩中只見喻體而不見喻本,從而為此詩的意境蒙上了一層「朦朧」色彩。
此詩運用三字句與七字句輪換的形式,是當時民間歌謠三三七句式的活用,兼有節律整飭與錯綜之美,極似後來的小令。後人竟采此詩句法為詞調,以「花非花」為調名。詞對五七言詩在內容上的一大轉關,就在於更傾向於人的內在心境的表現。在這點上,此詩也與詞相近。這種「詩似小詞」的現象,出現在唐代較早從事詞體創作的詩人白居易筆下,很自然。
南園十三首(其一) 李賀
花枝草蔓眼中開,小白長紅越女腮。
可憐日暮嫣香落,嫁與春風不用媒。
《南園十三首》是李賀回鄉居住,家中所作。這是一首描寫南園景色、慨嘆春暮花落的小詩。前兩句寫花開:春回大地,南園百花競放,艷麗多姿,把鮮花比喻作越地美女的面頰,賦予物以某種人的素質,顯得格外精神。後兩句寫花落:日中花開,眼前一片奼紫嫣紅,日暮就落下了,隨著春風飄落滿地。一前一後「越女腮」和「嫁」相映照,越發顯得有些辛酸。
這首七言絕句,以賦筆為主,兼用比興手法,清新委婉,風格別具,是不可多得的抒情佳作。
隴西行 王維
十里一走馬,五里一揚鞭。
都使軍書至,匈奴圍酒泉。
關山正飛雪,烽火斷無煙。
這是王維用樂府舊題寫的一首邊塞詩。
詩一開頭,便寫告急途中,軍使躍馬揚鞭,飛馳而來。一、二句形容「一走馬」、「一揚鞭」,「十里」、「五里」的路程便風馳一般閃過,以誇張的語言渲染了十萬火急的緊張氣氛。中間兩句點明了騎者的身份和告急的事由。一個「圍」字顯示了情形嚴重,一個「至」字則交待了軍書終於及時送達。最後兩句,補充交待了氣候對烽火報警的影響。按理,應該先見烽火,後到軍書,然而現在是先接到軍書,卻見滿天大雪,望斷關山,不見烽火。寫到這里,全詩嘎然而止,給讀者留下想像的餘地。盡管形勢告急,氣氛緊張,詩中表現的情緒卻是熱烈、鎮定和自信。
這首詩取材很有特點。它反映的是邊塞戰爭,詩人著眼點不在邊關如何被圍、軍書送達後援軍如何出動,而是擷取軍史飛馬告急的片斷去描寫。這種寫法,節奏短促、一氣呵成,在藝術構思上顯得不落俗套。
霜 月 李商隱
初聞征雁已無蟬,白尺樓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
文學作品,特別是詩歌,它的特點在於即景寓情,因象寄興。讀了李商隱這首《霜月》,就會有這樣的感受。
這詩是寫深秋季節,在一座臨水高樓上觀賞霜月交輝的夜景。秋天,草木搖落而變衰,清霄的月影霜痕卻格外光明皎潔。樹枝上已聽不見蟬鳴,遼闊的長空里,時時傳來雁陣驚寒之聲。在月白霜清的宵夜,高樓獨依,水光接天,望去一片澄澈空明。
三四句則是在寫景的基礎上,詩人的靈府飛進月地雲階的神話世界去了。「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冰肌玉骨的絕代佳人,愈是在霄寒露冷,愈見出霧鬢風鬟之美。她們的綽約仙姿之所以不同於庸脂俗粉,是經得起寒冷的考驗。寫霜月不從霜月本身著筆,而寫月中霜里的素娥和青女,象徵為霜和月。這樣使人描繪的就不僅僅是秋夜的自然景色,而是勾攝了清秋的魂魄,霜月的精神。
詩人的筆觸完全在空際點染盤旋,詩境如海市蜃樓,彈指即逝;詩的形象是幻想和現實交織在一起的完美整體。
蘇小小墓 李賀
幽蘭露, 如啼眼。
無物結同心,煙花不堪剪。
草如茵, 松如蓋,
風為裳, 水為佩。
油壁車, 夕相待。
冷翠燭, 勞光彩。
西陵下, 風吹雨。
李賀的鬼詩總共只有十來首,不到他全部作品的二十分之一。然而「鬼」字卻與他結下不解之緣,被人視為「鬼才」、「鬼仙」。這些詩表現了什麼樣的思想感情,應當怎麼評價,也成為一樁從古到今莫衷一是的筆墨公案。
《蘇小小墓》是李賀鬼詩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一篇。蘇小小是南齊時錢塘人,李紳在《真娘墓》詩序中說:「嘉興縣前有吳人蘇小小墓,風雨之夕,或聞其上有歌吹之音。」《蘇小小墓》就是以此景起興,通過一派凄迷的景象和豐富的聯想,刻畫出飄飄忽忽、若隱若現的蘇小小鬼魂形象,不僅烘托出蘇小小鬼魂形象的婉媚多姿,也反應了她心境的索寞凄涼,收到了一箭雙雕的藝術效果。
這首詩的主題和意境顯然受到屈原《九歌.山鬼》的影響。由於詩人採用以景擬人的手法,他筆下的蘇小小形象,比之屈原的山鬼,更具有空靈縹緲、有影無形的鬼魂特點。她是懷著纏綿不盡的哀怨在冥路上游盪。
靜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一個做客他鄉的人,都會有這樣的感覺:白天倒還罷了,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思想的情緒就難免在心頭泛起波瀾;何況是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在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夢初回的時候,庭院寂寥,透過窗戶的皎潔月光映照到床前,帶來秋宵的寒意。詩人朦朧間望去,在迷離恍惚的心情下,好像一層白皚皚的濃霜;再定眼一看,四周圍的環境告訴他,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一輪娟娟素魄掛在窗前,秋夜的天空是那麼明凈。
對於遠游的客人來說,旅思秋懷,客況蕭條,年華易失。凝望著月亮,想起故鄉的一切、家裡的親人,思客慢慢地下了頭。。。
這首小詩,既沒有奇特新穎的想像,更沒有精工華美的辭藻。它用敘述的語氣,寫遠客思鄉的情懷,意味深長,千百年來廣泛地吸引讀者。它的內容是單純的,又是豐富的;他是容易理解的,又是體味不盡的;它的構思細致而深曲,又是脫口吟成、渾然無跡的。這是李白絕句的「自然」、「無意於工而無不工」的妙境。
觀 獵 王維
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
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
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
回看射鵰處,千里暮雲平。
詩題一作《獵騎》,是王維前期作品。寫的是一次普通狩獵活動,卻激情洋溢,豪興萬丈。其藝術手法,被贊為:「章法、句法、字法俱至絕頂,盛唐詩中亦不多見。」
詩的開篇就是「風勁角弓疾」,未及寫人,先全力寫其影響。待聲勢俱足,才推出射獵主角「將軍獵渭城」。這開章一筆如高山墜石,不知其來,令人驚絕,兩句若倒轉就是凡筆。
渭城是秦時咸陽故城,在長安西北,渭水北岸,其時平原草枯,積雪消融,冬末的蕭條里略帶一絲春意。「草枯」「雪盡」四字如素描一般簡潔、形象,頗具畫意。「鷹眼」因「草枯」而特別敏銳,「馬蹄」因「雪盡」而絕無滯礙。如此精妙的流水對,實在不多見。
頸聯緊接「馬蹄輕」而來,意思卻轉折到罷獵還歸,與上文義脈不斷,自然流走。新豐市故址在今陝西臨潼縣,細柳營在今陝西長安縣,兩地相隔七十里。詩人興會所至,一時匯集,典雅有味,原不必指實。這兩句連上兩句,體現了主人公有名將風度,既生動描寫了獵騎情景,又抒發了喜悅和輕快的心情。
寫到獵歸,詩意本盡。尾聯卻以寫景作結,遙遙「回看」行獵處的遠景,已是「千里暮雲平」。此景遙接篇首,首尾呼應,形成對照。寫景俱是表情,於景的變化中見情的消長,堪稱妙筆。
縱觀全詩,半寫出獵,半寫獵歸,起的突兀,結的意遠,中兩聯一氣流走,承轉自如,有格律束縛不住的氣勢,又能首尾回環映帶,體合五律,這是章法之妙。詩中藏三地名而使人不覺,用典渾化無跡,寫景俱能傳情,至三四句既窮物理又意見於言外,這是句法之妙。枯、盡、疾、輕、忽過、還歸,遣詞用字准確錘煉,這是字法之妙。所有這些手法,又都能表達詩中人生氣遠出的意態與豪情,所以此詩當得起盛唐佳作的稱譽。
橫江詞六首(其一) 李白
人道橫江好, 儂道橫江惡。
猛風吹倒天門山,白浪高於瓦官閣。
李白早期創作的詩歌就煥發著積極浪漫主義的光彩,語言明朗真率,他這種藝術特色的形成得力於學習漢魏樂府民歌。這首詩,無論在語言運用和藝術構思上都深受南朝樂府吳聲歌曲的影響。
橫江即橫江浦,在今安徽和縣東南,位於長江西北岸,東南岸的採石磯相對,形勢險要。天門山由東、西兩梁山組成,兩山東西相向,橫夾大江,對峙如門。「猛風吹倒天門山」描述大風呼嘯而過,彷彿要吹倒天門山,這是民歌慣用的誇張手法。「白浪高於瓦官閣」,沿著天門山長江江面,排山倒海般奔騰而去,洪流浪峰,一浪高一浪,彷彿高於南京城外江邊上的瓦官閣。
詩人以浪漫主義的彩筆,創造出雄偉壯闊的境界,讀來使人精神振奮。語言也象民歌般自然流暢,明白如話。
⑤ 語文活動課:唐詩宋詞知多少ppt 人教版
(1)示例:走進唐詩宋詞,體味詩意文化
(2)示例:①情韻悠長(介紹唐詩宋詞中表達鄉情、親情、愛情的代表作)
②萬象紛呈(介紹唐詩宋詞中包含的自然、地理、政治、歷史等豐富的網路知識)
(3)略
⑥ 高效課堂教學常用哪些策略
第一、以有效的課前准備保障高效的課堂
實施高效課堂教學策略要對課堂教學的無效性、低效性表現行為進行梳理。當前,課堂教學的低效性表現在課前准備上是教學設計不精心:雖然所有的教師課前都能做到認真備課,認真鑽研大綱和教材,也知道要沉著、自信的心理狀態去面對學生,而很多教師備課卻只停留在對教參、現成教案的照抄照搬,更有少數教師為了應付檢查,突擊抄寫別人的教案,不能做到根據課堂教學目標的要求、教學對象的年齡、知識、認知能力等,去精心設計教學過程與方法,也沒能深挖教材和超越教材,更沒能預想到在課堂上有可能遇到學生提出的問題或有可能發生的突發事件而隨機應變而具備良好的教育機智。因此,「台上一分鍾,台下十年功」,要實現課堂高效,必須下足課前准備功夫,備課不是單純地寫教案,而必須備教材、備學生,不僅要花功夫鑽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細琢磨教學的重難點,更要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選擇課堂教學的「切入點」,合理設計教學活動。仔細考慮課堂教學中的細節問題,對於課堂上學生可能出現的認知偏差要有充分的考慮,針對可能發生的情況設計應急方案,確保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還要設計高質量的有針對性的課堂練習。再根據教學過程的設計和教學的實際需要製作好教學所必須的教具或課件、學生操作的學具等。
第二、改進課堂教學結構和教學方法,營造輕松和諧愉悅的課堂教學氛圍,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課堂效率
課堂結構是指組成課堂的各教學環節的先後順序與各教學環節在時間上的分配。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把課堂教學分成幾個固定的教學環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新課講授、鞏固練習、課堂總結、布置作業等。這種課堂結構至今對我們的課堂教學還有一定的指導作用,但是傳統的課堂教學過分地強調了課堂結構的完整性,對各個環節的時間也有大致的規定,這樣課堂教學就「模式化」了,就顯得過於呆板、沒有活力,所以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就必須對傳統的課堂結構進行改進。依據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實際,把握好課堂教學的最佳時機,合理調整教學環節的時間分配,精講精練,講練結合,達到課堂結構的最優化,課堂效果的最佳化。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選擇什麼樣的教學方法,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教學目標呢?教學方法選擇的主要依據是教學內容,學生認知的實際,教師的個性心理特徵。只有選擇最適合某課的教學內容、最適合學生的認知實際、最符合教師個性心理特徵的教學方法,才能最高效率的完成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包括學習知識,培養能力,提升素質,使學生在接受學習的前提下,把知識內化為自我修養和自己的實際行動。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人在輕松的氛圍中思維處於最佳的狀態。學生也只有在輕松和諧愉悅課堂氛圍中,才能有最理想的學習狀態。教師應善於運用一些策略,創建和諧的課堂氛圍。教師親切的笑容、適度的幽默、鼓勵性語言、師生平等互動以及小游戲等都有助於營造良好氛圍。教師千萬不可板著臉上課,這樣的課沒有人愛聽的,這樣的課效率是不高的。因此,教師必須摒棄「師道尊嚴」的傳統觀念,廢止「一言堂」「家長制」的教學作風,在課堂教學中要以學生引路人的姿態出現,態度和藹可親,作風民主正派,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發表不同的意見,提出不同的問題,這樣學生才能做到「不惟書」、「不惟師」,勇於提問,敢於質疑。如果我們能夠營造出「民主、平等、尊重、理解、關注、賞識」的新型的師生關系和和諧愉悅的課堂教學氛圍課堂氛圍,就可以使學生身心愉快、思想活躍,結出課堂教學高效率的碩果。
第三、課堂教學必須「務實」才能「高效」。
當前課堂教學不同程度存在形式主義、惟美主義,華而不實的花架了,更有甚者出現一些課堂「作秀」,尤其是公開課、示範課或觀摩課,更是讓人覺得如此。難怪有的教師會說,「公開課是做出來給聽課的教師看的,平時上課如果是這樣的話,教學效果肯定得不到保證。」這話初聽起來刺耳,但仔細一想還是有一定道理的。我認為課堂教學必須務實才能高效。華東師范大學葉瀾教授認為,高效課堂應該做到平實、真實、豐實、扎實,這「四實」是衡量課堂教學是否高效的重要標志。
1、高效課堂應當是平實的。所謂平實,是指在教學中要講求實在。實實在在地設計教學,實實在在地落實教學目標,實實在在地完成教學任務,而不是為了炫耀教師水平而追求「奇」、「特」、「巧」等。我聽過這樣一節課:一位高中歷史教師教學文化史《詩歌與小說》,教師先讓學生回憶已讀過的一些唐詩、宋詞,然後讓學生欣賞戲劇《竇娥冤》,接下來放映明清小說《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西遊記》中的一些片斷,教師在課堂上僅僅講了3分鍾左右的劉心武點評《紅樓夢》。最後讓學生自己看書。不到5分鍾,下課鈴聲響了,教師只能草草收場。這節歷史課好像上成了語文課,耕了別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很明然,這是純粹的表演課,扭曲了高效課堂的實質。學生能學到一些什麼呢?一節課就這樣白白地浪費了,這就是華而不實帶來的課堂教學的低效率。
2、高效課堂應當是真實的。所謂真實,指的是還課堂的本來面目。提倡自主創新、張揚個性與合作學習,這是正確的,但必須從教學實際出發,在繼承優良的基礎上改革和創新。不能丟掉傳統盲目追趕潮流而使課堂教學失卻本真。我聽過一節高中地理公開課,那節課是講工業布局的。教師提出很多脫離學生實際的高難度的問題,學生都能回答得相當完整,就連學生回答完問題其它學生的鼓掌都是非常有節奏的。在這里你看到學生表現出來的能力可以與規劃設計部門的專家相提並論。很明顯,這堂課是事先教師為學生提供了問題的答案,這樣的課是不真實的,這種失去真實的課堂絕不會是高效課堂。
3、高效課堂應當是豐實。所謂豐實,指的是課堂有生成性,即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在掌握基本知識的前提下有所升華。例如,一位歷史教師在講文化史《明清之際的思想批判》時,首先講思想家李贄,然後講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思想產生的背景、主要思想觀點等,按一般常規說,這堂課的教學任務已基本完成。但這堂課是否高效很值得懷疑,因為,這堂課並不豐實,缺乏生成性。教師如能上升到「為什麼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屬於反封建的民主思想?這與孔孟儒學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有何體質區別?如何評價呢?」等問題聯系起來,然後得出結論:一定的思想是一定的社會客觀現實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學生在原來的基礎上有所提高,有所收獲。這樣的課才是課堂教學質的升華,這樣的課才是豐實的,高效率的。
4、高效課堂應當是扎實的。所謂扎實,是指課堂教學要有實際意義,要根據已經設計的目標、方法和學生的學習任務而使大多數學生能夠學有所得,而不是僅限於少數學生與教師互動,大多數學生充當聽眾。我們經常看到一些教師的公開課:授課者按照早已設計好的教案或早已製作好的課件,在課堂上滔滔不絕地講,課件製作色彩班斕,音響、視頻、動畫一應俱全,教師領銜主演,少數學生當配角、大多數學生成為觀眾,課堂涉及知識面之廣、容量之大,堪稱一絕。這樣的課堂表面上熱鬧,學生感官刺激大,少數學生虛榮心得到滿足。可冷靜下來一想,這節課學生到底學到了什麼,記住了什麼,就連聽課者也說不清楚,更何況學生呢?這樣的公開課實際上是少數學生在配合教師講課,而大多數學生是在痛苦地充當「群眾演員」或者「觀眾」。
總之,課堂是我們教學的主陣地,要切實的提高教育教學效率,課堂就是我們的主戰場。影響課堂效率的因素很多,但課堂教學因素佔了相當的比例,我們只有理性地認識我們的課堂教學,客觀地面對我們的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才能不斷改進我們的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方法有很多,除了課前的周密准備、課堂求真務實、不斷改進教學結構和教學方法、營造和諧教學氛圍外,還有很多需要我們去思考與實踐。我們遇到的困難也會不少,碰到的問題也會很多,教師要把追求課堂教學藝術的完美與課堂教學的高效作為自己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只要我們面對問題和困難,冷靜思考,勇於實踐,善於總結,一定會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策略一:有效的課堂教學時間管理策略優化
1、減少時間浪費:要提高課堂的時間效益,就必須建立合理的教學制度並增強教師的時間觀念,將教師、學生可能造成分配時間的人為因素減少至最低限度,保障規定的有限時間落到實處,提高時間利用率。主要措施:教師前3分鍾候課制、學生課前准備落實、課後不拖堂。
2、掌握最佳時域:據心理學研究,一節課學生的思維最佳時間是上課後5-20分鍾,這一時間段可以說是課堂教學的最佳時域。要提高課堂時間效益,就必須保證在最佳時域內完成主要任務,解決關鍵問題。當此時碰到課堂上的破壞情況,教師要盡快處理,切忌完全終止課程而去處理問題,那就會浪費你的寶貴時間。
3、信息量適中:課堂信息量過少,環節鬆散,會導致時間的浪費;信息量過多,密度過大,超越學生的接受能力,教學效益低下,也是浪費時間。因此,教師要做深入細致的分析,保持單位時間內適度的信息量。
4、提高學生專注率:提高學生的專注率,一是要抓住可教時機及時施教,二是選擇恰當時機處理學生行為,防止出現破壞課堂規則和形成沖突的情境。
5、教學手段多樣化: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利用多種媒體(黑板、投影、音像等),採用多種教學手段(講述、交流、訓練、合作等),不停地刺激學生的不同感官,讓大腦不同部位的細胞交替興奮,使大腦在40分鍾之內始終保持興奮狀態,從而提高課堂單位時間的效率。
策略二:有效的課堂氛圍管理策略優化
課堂氛圍是一種心理背景,是教學的軟環境。良好的課堂氣氛對學生起著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它不但有助於學生知識的學習,而且還會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課堂中良好的人際關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教學功能,直接影響教師教的積極性和學生學的積極性,影響課堂氣氛,進而影響教學效果。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理解、關心、尊重學生,能從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學生從心理上接受教師,樂於聽取教師所提出的指導性意見。其次,創造有利於學習的同伴關系。學生群體中同伴間的交往對學生的學習有很大影響,從而制約了課堂管理效果。良好的學生關系能使學生互相幫助共同進步。
2、有序:有效的課堂管理,也是建立有序的課堂規則的過程。一方面,教師要適時地將一些一般性要求固定下來,形成學生的課堂行為規范並嚴格監督執行,讓學生明確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另一方面,還要在讓學生了解其規范的同時,使學生逐步形成符合規范的行為習慣,將規范內化為學生的行為准則。
3、教師主導: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領導者,能夠有效地組織課堂。可以輕輕一句話甚至一個眼神就能使亂哄哄的課堂瞬間安靜下來,能夠用自己的良好威信影響學生,創造良好的課堂心理氣氛,給全班學生以積極的情緒體驗。
策略三:有效的課堂教學過程管理策略優化
加強課堂教學過程的管理,並使之相互有機銜接,對於提高課堂教學管理質量很有意義。一般說來,一堂課的課堂段落大致可分為候課、導入、課中、結束幾個部分。
1、候課:候課是教師課堂活動的預備狀態,指教師課前幾分鍾在教室門口或教室內等候上課。研究表明,候課具有積極的意義。在領導巡視的表格中,教導處專門設置了檢查時否候課這一項,通過檢查發現,教師及時候課的,學生進處狀態就快。
2、導入:導入是一堂課的開端,它主要起著集中注意、醞釀情緒和帶入情境的作用。導入的類型很多,研究中倡導簡潔、高效的導入方式,杜絕在導處部分繞來繞去,浪費時間。
3、課中:課中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段落,課堂教學的目標、任務、內容主要在這一階段完成。因此,管理好這一段落,對於提高課堂管理效益,保證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有重要意義。這一階段的管理嘗試把握好以下兩點:一是要認真講清楚教學的每個環節。二是要善於處理偶發事件。
策略四:有效的課堂教學問題管理策略優化
在課堂出現問題行為應該是一種正常的課堂態勢,不可迴避,且應合理、科學地處理好,嘗試研究運用以下幾種方式及觀察其有效性:
1、冷處理:在課堂上遇到突發問題,教師應冷靜分析,泰然處之,予以「冷處理」。如上課鈴響後,老師走進教室,卻發現教室里十分混亂,可採取「以靜制動」的辦法,用一種平靜的目光掃視學生一周,或者在黑板上板書醒目的課題,轉移他們的注意力,學生轉瞬就會各歸原位,安靜下來,恢復教學秩序。
2、獎懲分明:就是形成一套長效的獎優罰劣的措施,樹立正氣,激勵積極力量或行為,抵制消極因素,並長期堅持,形成制度。這要以獎優為主,罰劣為輔。獎勵以精神獎勵為主,如口頭表揚,增加操行分等。
3、動作提醒:課堂上學生出現做小動作、接話茬、喧鬧、等違紀現象,教師理應當機立斷處理。不過,教師應當慎重地考慮學生的情感和自尊心,採用旁敲側擊的方式,使對方知道他的行為已被老師注視應立即糾正。如盯他一眼,朝他點點頭,輕輕敲擊一下他面前的書桌,或站在他身旁略作停留,摸摸頭等動作。通過微妙的方式把信息傳遞過去,這樣,師生情感容易溝通,見效快。
4、間接提問:當學生不專心聽講時,教師可嘗試可通過提問該生的同桌或近鄰的同學來提醒和警告他,這樣可以避免因突然直接提問該生可能引起的小麻煩,如因毫無准備而顯得驚慌失措,答非所問,進而引起其他同學的鬨笑,等等。
策略五:有效的學生注意力調控策略優化
學生的課堂注意狀態直接影響著課堂活動效率和課堂紀律狀況,調控學生注意的方法多種多樣,增強課堂教學有效性比較適用的有:
1、聲音控制:聲音控制指教師通過變化講話的語調、音量、節奏和速度,來引起和控制學生的注意。例如,教師從一種講話速度變到另一種速度時,已分散的注意會重新集中起來。在講解中適當加大音量,放慢速度,則可以起到加強注意和突出重點的作用。
2、停頓:在講述一個事實或概念之前作一個短暫的停頓,能夠有效地引起學生的注意,在講解中間插入停頓,也可起到同樣的作用。適當的停頓,可以產生明顯的「刺激對比效應」,喧鬧中突然出現的寂靜,就猶如萬綠叢中一點紅,可以緊緊抓住人的注意。
3、變換教學媒體:單一的信息傳遞容易引起疲勞和分散注意,教學效率也容易受到影響。因此,教師根據需要適當變換教學媒體,通過圖表、實物、幻燈、影視、電腦等多種媒體的交插使用,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去獲取信息,實現信息傳遞的多渠道化,不僅可以有效調控學生的注意力,加強學生對知識的感知度,而且有利於對知識的記憶、理解和應用,促進由知識向能力的轉化。
4、變換活動方式: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教學的需要適時變換一下課堂活動方式,例如,由教師講變為學生講,由靜止的學變為在動手過程中的學,由集體聽課變為小組討論,等等。這些變化都會給學生以新異的刺激,強化學生的注意,激發參與的興趣,進而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策略六:有效的課堂教學評價策略優化
德國教育家斯多克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因此,教師的評價是提高學生學習有效性的催化劑,教師應不斷豐富評價形式,發揮評價實效。評價的內容與方法多樣,本課題主要研究教師引導學生對課堂學習表現進行評價。
1、即時性評價:教師如能對學生的課堂學習表現即時的評點,能讓學生對自己的表現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我們應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課堂教學中採用多種方式進行即時評價。
2、自我評價:自我評價是激發學生學習的源動力。在學習過程中,安排一點時間讓學生嘗試評價自我,使學生對自己的表現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對自己的表現做出判斷,逐步由概括性評價向具體、客觀的評價發展,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培養學生認真學習的意識,促進自主發展。
3、生生互評:學生之間開展評價是進行溝通交流的良好方式。正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教師應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集體的力量和智慧,讓學生參與同學互評,通過評價互相促進。
4、師生互評:師生互動評價包括兩個層面:一是教師對學生的評價。這是教師組織教學活動、推進教學進程的重要手段。通過教師的評價引導學生關注課堂學習的過程,關注同伴的學習行為,有利於學生逐步養成主動參與評價的意識,逐步學會評價,提高認識,受到啟發。二是學生對老師的評價。平等是增進情感、融洽關系的潤滑劑,學生渴望同學之間的平等 ,更希望師生之間的平等。老師與學生互換角色 ,教師處在學生的地位上聽學生評價,學生在欣喜之餘更多的是快樂,他們一定會抓住機會 ,好好地表現一番,有利於提高課堂教學管理的實效性。
⑦ 如何開展研究中國古代文化的瑰寶一唐詩宋詞
在中國,凡是稍通文墨的人,沒有不喜歡唐詩宋詞的。
不管你是科學家,文人,抑或農工商貿之流,甚至日理萬機的政客,奔波謀生之餘,觥籌交錯之時,雲淡風輕之野,月明星稀之夜,觸景生情,心搖魄動,均可以吟出一兩句對景的唐詩宋詞來。在下雖然愚鈍,每遇塵世繁劇、心煩氣躁之事,夜來輾轉反側,只要翻開枕邊古人詩詞一冊,讀它幾首,亦可氣嫻心定,陶然入夢矣!
俺要《在心靈里建立起一座唐詩公園》,良有已也。
但是,究竟是什麽東西令唐詩宋詞有這麽大的勾魂攝魄的力量呢?
是人性!是唐詩宋詞反映的人性對自由的天然的渴望,對真、善、美的嚮往;是人們厭倦了俗世爾虞我詐,對回歸自然的憧憬。
宋朝郭熙在他的畫論《林泉高致》中說:「君子之所以愛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園,養素所常處也;泉石,嘯傲所常樂也;漁樵,隱逸所常適也;猿鶴,飛鳴所常親也。塵囂韁鎖,此人情所常厭也。」呵呵,這個「塵囂韁鎖,此人情所常厭也。」真是一語中的,人們誰不喜歡自由,誰喜歡那個禁錮人身和思想自由的「塵囂韁鎖」?
郭熙在這里雖是論畫,但中國傳統文化詩、書、畫本屬一體,用之於整個文學藝術,也是非常恰當的。因此書寫性靈,謳歌人類對自由、自然、平等、仁愛的渴望,就是文學藝術,也是唐詩宋詞之屬永不退色的主題。
不信?你翻開唐詩宋詞看看,尤其是詞,大概三分之二是抒寫性靈的。而且也只有那些描寫人性的嚮往,抒發對自由的渴望的才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李白的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李煜的一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打動過千古多少凡夫俗子、仁人志士的心啊!
郭熙的「塵囂韁鎖,此人情所常厭也」之說,真真是所言不虛啊。
就說說李白吧,後人叫他是自由主義詩人,也有說他是浪漫主義的。什麽浪漫主義?不讓他想入非非,關他在監獄了,還浪漫得起來麽?所謂浪漫主義,不過是「自由主義」的一個飾詞而已。他的那些追求個性解放,謳歌清風明月的浪漫主義詩歌,大家耳熟能詳了,咱且不一一舉例,咱就舉這首著名的:
朝辭白帝彩雲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呵呵,俺要說這首詩是歌頌自由的,你相信麽?是呀,這里沒有提到一個「自由」的字眼,怎麽是歌頌「自由」呢?你知道不?這是李白懷著愛國之心,要與安祿山斗一斗的,誰知錯投永王李粼,事後被定罪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乘船直下江陵,那種重獲自由的心情,還用提嗎?因此「白帝彩雲」、「猿聲不住」、「千里一日」、「輕舟已過」雲雲,無非表達詩人重獲自由之心情、意象耳!
看似寫景敘事的,實則「自由隱在意象」里。人們在欣賞它的明麗、輕快的意境的同時,不自覺地感受到自由的可愛。這就是我們喜歡這首詩的根本原因,連政治家也不能免俗,呵呵。
俺說政治家也不能免俗,大家有點不信了!其實政治家也是人,是人,就喜歡自由、自然,喜歡美,除了在政壇上擺出一副道貌岸然的面孔外,回到家中,回到個人的天地,那人性的另外一面就掩蓋不住了。
小時候俺讀唐詩宋詞,就遇到一種奇怪的現象。有些詩人詞家,同時又是政治家、理學家,他在自己詩詞里表現出來的東西,和他的演說呀,論文呀,就是面對政治的那一面,竟是那樣的截然不同。
比如歐陽修吧,看他的論文,那真是道貌岸然,守著那個「理」紋絲不動。這個呢,俺就不用舉例,唐宋八大家文選里多的是,不信的可去翻開看一看。可是呢,當你翻開他的六一詞,我的個乖乖,那簡直就是另外一個人,一個有血有肉的實實在在的普通人!喝酒啊,倘佯山水啊,呼朋邀友啊,甚至游戲歌伎啊,無一不是行家
⑧ 如何進行有效的古詩詞教學
一、古詩教學基本模式
大量的文獻顯示,當前古詩教學關注四大方面的內容。第一、創作背景;第二、分析與理解;第三、欣賞與體驗;第四、朗讀與背誦。這四個大方面較為完整地體現了古詩教學的主要內容。在探索有效古詩課堂教學研究中,分六步進行:
(一)、激趣導課,揭課題
(二)、介紹背景,知詩人。
(三)、自主學習,明詩意。
(四)、想像誦讀,悟詩情。
(五)、創設情境,入詩境。
(六)、遷移運用,創詩文。
二、古詩教學基本模式解讀
(一)、激趣導課,揭課題
古詩導課的方式與閱讀教學的導課方式類似,即:間接導課與直接導課。間接導課即通過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提出所要學習的課題,並板書課題。間接導入的方式很多,如:故事導入法、疑問導入法,預習導入法等等.不管哪種導入法都與教學內容有關,是對教學內容的一種鋪墊和襯托。如:今天馬老師執教的《回鄉偶書》採取的就是間接導入法,由已學過的詩人賀知章的《詠柳》來喚醒學生對詩人的再現進而在增強孩子的求知慾的前提下進入本課的學習。直接導課,即開門見山直接明確學習內容,板書課題,提出學習要求,學習新課。就像孫老師執教的《長征》,「從今天起我們進入第八組元的學習,隨著今天的學習我們將認識一位偉大的詩人,今天學習他筆下的一首七律詩」板書課題。
(二)、介紹背景,知詩人。
古詩的創作背景包括時代背景、詩人創作此詩的境遇與心態等。古詩深刻的歷史文化背景,是傳統文化教育的好素材,是小學語文人文性的典型體現。教師在課前讓學生通過查詢資料了解詩人及其創作背景,可以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並且新課程標准還指出:「要利用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要在課內外創設各種各樣的交際情境,讓每個學生無拘無束地進行口語交際」。因此處理好這部分教學內容,不僅可以增長歷史知識,也可以使教學增添生趣。
像今天的馬老師在這一環節介紹詩人賀知章創作《回鄉偶書》這首詩的背景,學生就會在這種情境中展開想像,獲得情感體驗。課程標准對高年級閱讀積累提出較高的要求:「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能根據需要搜集有關材料。」孫老師在這一環節讓學生交流「對於紅軍長征你知道多少呢?」這樣既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品質,又訓練學生聽說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還為下一步學習古詩、理解古詩的內容做好准備。
(三)、自主學習,明詩意。
《語文課程標准》將「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作為語文課程的四大理念之一。指出「語文教學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這就要求教師創設一個開放的學習環境,營造一種寬松自由的課堂氛圍。在這一環節中,教師要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策略,做到「放」和「扶」有機地結合,引導學生學習古詩。
首先要大膽地「放」。先讓學生自由討論學習古詩的方法,然後讓他們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去探索新知,弄懂詩意。對於不能獨立解決的問題,鼓勵學生通過合作和幫助使一些似是而非的問題得到解決。
其實是巧妙地「扶」。當學生對古詩有了整體上的感知後,通過集體交流了解到了學情,根據學情,來決定是否「扶」,哪些地方該「扶」,又該怎麼「扶」。通過「扶」,讓學生初步體會在感知時可能出現的偏差,進一步深化對全詩的理解,為體味詩情,進入詩境做好了准備。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到:馬老師在讓學生明詩意這一環節,先引領學生抓住重點詞讀懂前兩句詩,再通過朗讀感悟的方法獲得情感體驗,緊接著就放手讓自學第二句古詩,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依據學情適當的進行概括和提升。孫老師那句句概括提升的言語更是對學生的感受和理解的升華。讓學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
(四)、想像誦讀,悟詩情。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古詩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博大精深,凝煉含蓄。有著音樂、建築、繪畫、意境等在內的巨大美學價值。詩的情感要讓學生通過朗讀欣賞來體會。因此,在學生理解了全詩的意思,有了初步的情感體驗後,教師要趁熱打鐵,通過現代教學媒體的輔助,讓學生根據詩意想像,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通過點讀、評讀、范讀、誦讀,演讀使學生能讀出詩的重音和節奏,知道應該如何把握詩的輕重緩急,加深對詩人情感地體驗,體味出詩人賦於詩的思想感情。在學習古詩過程中,教師注意引導學生依詩句的意思展開想像,入情入境,加強有感情地朗讀。在初讀過程中,僅以讀准字音,讀通詩句為基本要求;第二次在理解的基礎上再讀,就要有感情表現的要求。在理解詩歌意境後的朗讀就要求能達到變感情朗讀為有創造性地朗誦。今天這兩節課在朗讀環節兩位教師就是這樣層層深入地練習來提高學生的誦讀水平。
⑨ 家長怎樣給孩子講解小學唐詩宋詞
教孩子學古詩時,要盡可能給他講解,把每一句都「翻譯」成「白話」。事實是,學古詩要防止的,恰是「過度解釋」。其原因:
一是基於對兒童領悟力的信任;
二是詩文中的意境美與文字美重在體會,它們原本就是無須解釋的,一解釋就是對想像力的束縛,就是對語言美的破壞。